幼儿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合集下载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日益突出。

很多孩子出现了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1)家长溺爱: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导致孩子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

(2)家长自身饮食习惯: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自己就有不良饮食习惯,孩子很容易效仿。

(3)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长在教育孩子饮食方面过于严厉,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孩子更加抗拒健康饮食。

2.社会因素(1)广告诱惑: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关于零食、快餐的广告铺天盖地,孩子很容易受到诱惑。

(2)同伴影响: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产生不良饮食习惯。

3.幼儿园因素(1)幼儿园饮食搭配不合理:幼儿园在饮食搭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孩子无法获得均衡的营养。

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对策1.家庭对策(2)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家长要为孩子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确保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

2.社会对策(1)加强广告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零食、快餐等广告的监管,减少对孩子的诱惑。

(2)加强健康教育:社会各界要关注幼儿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幼儿园对策(1)优化饮食搭配:幼儿园要注重饮食搭配,确保孩子获得均衡的营养。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幼儿园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饮食问题。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在现代社会,孩子们的饮食习惯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看着他们挑食、偏食,甚至暴饮暴食,真是既心疼又无奈。

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挖一挖背后的原因,再想想办法怎么破。

1.家庭因素说起来,家庭环境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影响真是大了去了。

有时候家长太宠孩子,孩子一皱眉,家长就慌了神,赶紧换别的,结果孩子越来越挑食。

婴幼儿营养不良预防与干预措施文献分析

婴幼儿营养不良预防与干预措施文献分析

婴幼儿营养不良预防与干预措施文献分析在全球范围内,婴幼儿营养不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全球近2亿儿童(即1/3的儿童)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

在婴幼儿期间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会导致身体和智力发育的严重影响。

因此,预防和干预婴幼儿营养不良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文献角度,对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进行分析。

1. 什么是婴幼儿营养不良?婴幼儿营养不良是指婴幼儿期间因饮食摄入不足或缺乏某些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而引起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异常的综合症状。

根据国际儿童成长标准,营养不良的定义包括体重不足、身高不足、营养缺乏、微量元素缺乏等。

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不良的影响会持续到成年甚至终身。

2. 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措施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包括饮食改善、营养指导、母乳喂养等方面的措施。

2.1 饮食改善饮食改善是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基本方法之一。

婴幼儿期间应尽量提供高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婴儿出生后的头6个月应完全喂母乳,6个月以后应逐步添加辅食,包括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肉类、鸡蛋、乳制品、水果、蔬菜等。

2.2 营养指导在婴幼儿期间,父母应定期向医生咨询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高发育情况,并得到相关的营养指导。

同时,父母也应该学习如何制作有营养的饮食。

2.3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最佳方法之一。

母乳可以提供婴幼儿所需的营养素,并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

除非医生明确指示,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头6个月应完全喂母乳。

3. 干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措施干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措施包括营养支持、医疗治疗和社会支持。

3.1 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缩短营养不良的治疗时间、缓解营养不良症状的关键。

营养支持的方法包括增加饮食的卡路里、挑选更富含营养素的食物等。

3.2 医疗治疗医疗治疗是针对婴幼儿营养不良引起的合并症进行治疗,缓解症状。

比如,对于贫血症状的患儿,可以在治疗营养不良的同时,补充适当的铁元素。

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 及干预措施
汇报人:XXX 2023-11-22
目录
• 引言 • 营养不良的原因分析 • 干预措施 • 合作与联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营养不良的定义及影响
定义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能量和/或营养 素摄入不足、过量或不平衡所导 致的身体组成和/或功能改变的一 种病理状态。
影响
医疗机构、营养咨询机构等应 为幼儿园、家庭提供专业技术
支持和指导。
对未来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改善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01
02
03
04
政策层面
政府应加大对幼儿园营养改善 工作的投入,制定更严格的营
养标准和监管措施。
技术研究
加强儿童营养相关领域的研究 ,开发更适合儿童营养需求的
食品和技术。
教育普及
通过各类媒体和公益活动,普 及儿童营养知识,提高家长和
重新强调幼儿园、家庭、社区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必要性
幼儿园的责任
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定期进 行儿童营养状况监测,并加强
营养教育。
社区的支持
开展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的宣传活动,增强居民营养意 识。
家庭的参与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 确保家庭提供的食物多样且营 养,同时与幼儿园保持紧密沟 通。
专业机构的指导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让儿童参与体 育运动和游戏,增强体质,提高食 欲。
减少屏幕时间
限制儿童过多接触电视、手机等屏 幕设备,避免影响他们的身体活动 和社交互动。
疾病预防与治疗
定期体检
定期为儿童进行体检,监测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疫苗接种
按照疫苗接种计划,为儿童接种各类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一、概述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良好饮食习惯和行为模式的重要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存在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如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零食过度等,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影响幼儿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深入探究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成因,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造成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方面,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食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有限,可能导致偏食或挑食现象的出现。

心理因素方面,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诱惑,从而养成不良饮食行为习惯。

环境因素方面,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家长的喂养方式、幼儿园的饮食教育以及社会上的饮食文化等,都可能对幼儿的饮食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针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成因,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教育对策。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加强幼儿园的饮食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游戏,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学会合理选择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还应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饮食文化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幼儿饮食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干预和教育。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宣传等多种途径,我们有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简述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已引起广泛关注。

这些不良习惯包括但不限于挑食、偏食、暴饮暴食、零食过度等,它们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从普遍性来看,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在幼儿群体中相当常见。

婴幼儿营养不良调查与营养干预效果评价

婴幼儿营养不良调查与营养干预效果评价

婴幼儿营养不良调查与营养干预效果评价引言:婴幼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所需营养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这一现象,本文将探讨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原因、调查方式以及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

营养不良的原因:一方面,营养不良的原因可归结为不良饮食习惯。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家长无法为婴幼儿提供均衡的膳食,过度依赖加工食品和快餐。

另一方面,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来说,提供均衡膳食是一项经济负担。

此外,家长对于婴幼儿的饮食知识及教育水平也会对婴幼儿的营养摄入造成影响。

调查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营养调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常见的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等。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婴幼儿的饮食习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长的饮食教育水平。

体格测量则可以用来评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和头围等。

另外,通过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婴幼儿的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如血红蛋白水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调查结果: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在许多国家都很普遍。

根据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症和低体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其中,地区差异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导致营养不良问题的重要原因。

城市地区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往往更容易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

营养干预效果评价:针对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营养干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养育方式,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可以促进婴幼儿的营养水平提高。

一项干预研究显示,提供均衡膳食以及饮食教育对婴幼儿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作用。

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婴幼儿营养政策来鼓励家庭提供均衡膳食,并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的婴幼儿营养环境。

结论: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是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干预。

家庭、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加强对婴幼儿的关注,提高家长的营养教育水平,改善婴幼儿的饮食环境。

幼儿营养膳食现状与分析干预措施

幼儿营养膳食现状与分析干预措施

幼儿营养膳食现状与分析干预措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营养膳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幼儿相关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关注幼儿营养膳食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本文将从我国幼儿营养膳食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干预措施,以期为广大幼儿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幼儿营养膳食现状1.膳食结构单一目前,我国幼儿的膳食结构普遍单一,主要以米面食为主,蔬菜、水果、肉类等摄入量不足。

这导致幼儿营养不均衡,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2.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营养过剩现象日益严重,肥胖、龋齿等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部分幼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其生长发育。

3.饮食习惯不良许多幼儿存在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

幼儿在外就餐次数增多,油炸、高糖等食物摄入过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家庭教育与指导不足部分家长对幼儿营养膳食的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喂养观念和方法。

家庭教育与指导的缺失,导致幼儿饮食行为习惯难以培养。

二、幼儿营养膳食问题分析1.父母喂养观念落后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导致幼儿营养过剩。

同时,家长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重视,使得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得以延续。

2.食品安全问题市场上部分不合格食品对幼儿健康造成威胁。

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

家长在购买食品时,往往关注价格而忽视质量,增加了幼儿食品安全风险。

3.幼儿园膳食管理不规范部分幼儿园对膳食管理不重视,食堂卫生条件差,食品质量无法保证。

幼儿园在制定食谱时,缺乏专业营养师指导,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

4.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在外就餐机会增多,油炸、高糖等食物摄入过多。

同时,广告、网络等媒体对幼儿饮食观念的影响,也使得幼儿饮食行为习惯难以培养。

三、幼儿营养膳食干预措施1.家庭教育与指导加强家长对幼儿营养膳食的认识,提高喂养观念。

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幼儿营养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喂养观念。

儿科营养不良总结

儿科营养不良总结

儿科营养不良总结引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和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儿科营养不良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对儿科营养不良的原因、表现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儿科营养不良的原因儿童的营养不良主要跟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饮食习惯不良: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会导致儿童无法摄取到多种营养物质,从而引发营养不良。

2.经济条件限制: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提供儿童所需的营养食物,导致他们无法得到全面的营养供应。

3.患病或消化吸收问题:某些疾病会导致儿童的食欲不振或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儿科营养不良的表现儿童出现营养不良时,会出现以下一些常见的表现:1.生长缓慢:儿童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远远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的生长速度。

2.贫血:由于缺乏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导致贫血的表现,如皮肤苍白、乏力等。

3.免疫力低下:由于缺乏各种营养物质,使得儿童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4.智力发育迟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会导致儿童的大脑发育受到影响,智力得不到充分发育。

预防和治疗儿科营养不良的措施为了预防和治疗儿科营养不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提供均衡的饮食:给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加强营养教育:向家长和儿童宣传营养知识,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搭配原则。

3.改善经济条件: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确保他们有能力购买到儿童所需的营养食物。

4.医疗干预:针对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的儿童,需要进行医疗干预。

包括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营养物质的药物治疗、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等。

结论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发展。

通过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和影响。

婴幼儿营养学中的营养不足问题

婴幼儿营养学中的营养不足问题

婴幼儿营养学中的营养不足问题在婴幼儿发育过程中,营养摄入对于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婴幼儿营养不足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婴幼儿营养学中的营养不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婴幼儿营养需求简介婴幼儿的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对营养的需求特别高。

充足的营养能够支持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以及免疫力的提升。

主要的营养需求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二、营养不足的原因分析1. 喂养不当:不合理的喂养方式往往是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母乳喂养时,如果母亲的乳汁质量不佳或乳量不足,就会导致婴幼儿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

而人工喂养中,如果配方奶粉的配比不正确或者使用劣质奶粉,也会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

2. 饮食习惯不良:婴幼儿时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营养摄入至关重要。

一些家长偏爱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品,导致婴幼儿对于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婴幼儿营养不均衡。

3. 生活环境不良: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环境不卫生的婴幼儿来说,往往会面临更高的营养不足风险。

缺乏洁净的饮用水、食物污染以及不洁净的餐具等,都可能导致婴幼儿摄入有害物质并影响其营养吸收。

三、婴幼儿营养不足的影响婴幼儿营养不足可能对其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以下是一些典型问题:1. 生长迟缓:营养不足会导致婴幼儿身高、体重增长缓慢,体型小于同龄儿童。

2. 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足将削弱婴幼儿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容易患病。

3. 神经发育障碍:缺乏关键的营养素对婴幼儿的智力和神经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学习障碍。

四、解决婴幼儿营养不足的方案为了保障婴幼儿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最佳的婴幼儿营养来源。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支持,提供有关母婴健康的教育。

2. 推广均衡膳食:教育家长和看护人员,引导婴幼儿养成均衡膳食的习惯,确保摄入多种营养物质。

3. 加强医疗机构的指导:医疗机构应该开展婴幼儿营养指导服务,提供合理的膳食建议和营养补充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和干预措施的影响,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营养不良患儿3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1-3岁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和干预措施的影响。

结果造成1-3岁幼儿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包括先天不足、喂养不当、急慢性感染等。

采取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科学喂养、及时治疗疾病等措施,干预后随访1年,患儿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 1-3岁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应引起临床注意,通过适当的健康宣教和干预,可有效纠正营养不良状况。

【关键词】幼儿;营养不良;发生原因;干预措施
幼儿期营养不良多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不足而引起,易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对患儿的智力和生长发育均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本文分析探讨了1-3岁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和干预措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营养不良患儿3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患儿中男性23例,占58.97%,女性16例,占41.03%;年龄1-3岁,平均年龄为(1.56±0.42)岁;其中第1胎28例、第2胎7例、第3胎4例;农村患儿24例、城镇患儿15例。

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
瘦无力、肌肉松弛、面色苍白、皮肤干燥等临床表现,皮下脂肪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体格发育落后。

部分患儿伴有水肿、智力减退、精神呆滞、烦躁不安等。

其中营养不良分度标准为ⅰ度17例、ⅱ度15例、ⅲ度营养不良7例。

1.2 营养不良判断标准营养不良分为三度,其中ⅰ度为轻度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良好,身高未受影响,体重低于正常值20%左右,腹壁皮下脂肪厚度0.4-0.8cm,皮肤干燥。

ⅱ度为中度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萎靡或烦躁不安,身高略低于正常水平,体重低于正常值30%左右,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cm,皮肤干燥、面色苍白。

ⅲ度为重度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出现,智力发育不健全,身高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体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额头有皱纹,肌肉萎缩,皮肤干燥、面色苍白[1]。

1.3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原因分析和干预措施
2.1 原因分析造成1-3岁幼儿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包括先天不足、喂养不当、急慢性感染等。

2.1.1 先天不足部分患儿由于早产、双胎、先天畸形、先天发育不良等原因造成患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进而引起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而造成营养不良。

2.1.2 喂养不当喂养不当是造成幼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儿0-6个月阶段未采取母乳喂养,单纯进食淀粉类、乳精、牛奶等作为主食;或虽然给予母乳喂养,但未及时添加辅食,造成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不足,不能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部分幼儿有挑食、偏食、饮食不定时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搭配不合理,易引起微量元素缺乏而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

2.1.3 急慢性感染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幼儿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慢性腹泻,一方面使小儿食欲减退,饮食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对其消化和吸收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阻碍了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而导致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状态下又可继发和加重感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2]。

2.2 干预措施向患儿家长尤其是患儿母亲开展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及时添加辅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辅食添加种类、时间等,既要保证充足的热量,又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

调整患儿饮食结构,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饮食,多摄入注意循序渐进,摄取量要由少到多。

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挑食,饮食做到色、香、味俱全,以刺激患儿食欲。

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促进能量消耗,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增进幼儿食欲,促进消化吸收。

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促进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正常化,是营
养素的吸收率提高[3]。

3 结果
干预后随访1年,患儿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0例患儿的营养状况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余患儿营养状况提高1-2个等级。

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患者干预前后营养不良程度比较[例数(%)]
组别(n=39)营养状况良好ⅰ度营养不良ⅱ度营养不良ⅲ度营养不良
干预前 0(0.00) 17(43.59) 15(38.46) 7(17.95)
干预后 10(25.64)* 16(41.03) 11(28.21)* 2(5.71)* 注:与干预后比较,*p<0.05。

4 讨论
1-3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营养不良的发生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和注意[4]。

通过适当的健康宣教和干预,可有效纠正营养不良状况,避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余慧芹.75例小儿营养不良与其相关因素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8):97-98.
[2]周燃.小儿营养不良180例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2):52-53.
[3]李善华.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j].北方药学,2011,8(3):124-125.
[4]者桂莲,严家银,雪强.小儿营养不良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j].社区医学杂志,2010,8(6):67-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