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

典型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
典型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方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摘要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 与时空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 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 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 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 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 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 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景观的 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空间格 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 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 法。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前者 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 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360docs.net/doc/8513447019.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Analysis of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in Fuzhou 林 婷 Lin Ting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7)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Fujian Normal U niversity,Fuzhou350007) 摘 要 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分维数等角度对福州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因素与人类干扰共同作用下,福州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较低,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福州市 0 引 言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由于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生态学领域与地理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学科之一。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目前对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数量分析和GIS分析相结合方法,如傅伯杰、陈利顶[2]、王宪礼[3]都将数量与GIS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本文采用目前相对成熟的景观格局指数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旨在为福州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福州市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地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9.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2100mm,暖热湿润,雨热同期;西枕鹫峰—戴云山脉,地势由西向东渐次下降,形成了山地※丘陵※红土台地※冲积海积平原※滩涂※浅海的景观格局形式;地带性植被类型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但由于人为长期对植被的破坏,目前植被类型主要以马尾松群落为主的针叶林,而阔叶林只呈斑块状分布;母岩多为花岗岩和火山岩;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福州现辖6区(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和琅岐区)2市(长乐、福清市)6县(闽侯、平潭、连江、罗源、闽清和永泰县),土地总面积11968km2,人口579.82万人[4]。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源为福州市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电子地图格式)。由于部分资料的缺失,研究区不包括马祖列岛与白犬列岛。 景观格局分析是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景观类型的结构进行分析,因而有必要先进行景观分类。本文依据土地利用基本类型划分景观类型,基本与目前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相一致。此分类方法目前国内多采用于土地利用方面。 目前关于景观格局指数有许多计算方法。本文采用的是目前相对成熟的计算方法(如下)。景观格局指数旨在分析研究区的景观空间结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其功能的特征及其发挥,影响着其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各种流过程及其形式。因而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 2.1 多样性指数(H) 景观多样性指数中,以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较为常用。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H=-? m i=1 (P i)log2(P i)  第18卷 第3期福 建 地 理Vo l.18,N o.3 2003年9月F U JIA N GEOG RA PHY Sep.,2003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2T11:28:08.3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陆雯钰 [导读] 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 (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相对减少,未利用地持续减少。最后,本文提出要改善城市发展模式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苏州市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快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关注土地利用的状态、城市扩张所产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驱动力,并进行情景模拟。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数据源获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以苏州为例,苏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其作为我国经济最强的地级市,江苏省人口和经济第一大市,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李一琼[1]、周钧[2]、周伟苠[2]等都对苏州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苏州土地进行总体评价,运用层次法分析求得权重构建模型,定量化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潜力。[2] 1.2 研究意义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依照数据分析展示了近些年来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通过更近一步的分析,对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建议。 2 处理方法与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于《2017苏州统计年鉴》[3]、《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及苏州国土资源网。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数据,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切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苏州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大类。搜集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在EXCEL中进行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 3 土地利用结果分析 表1 各土地所占面积 从表格中的数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面积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3.1 耕地面积变化 在2005-2015年中,耕地面积变化不大,相比2005年,2010年的耕地面积增加了285.55公顷,2015年减少472.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5%。粮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战略,确保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科学制定基本农田的保护空间,提高质量、稳定布局。[4] 3.2 林地面积变化 15年间林地面积在持续增加,从2005年的11248.10公顷到2010年的14488.28公顷再到2015年的16413.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近20%。森林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林地面积的增加对保障生态用地,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很大帮助。[5] 3.3 园地面积变化 2005年,园地面积为24773.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2%;2010年,园地面积为26672.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4%,增加了1899.07公顷;2015年园地减少了2346.28公顷,减少为24326.09公顷,这一期间园地面积下降幅度较大。 3.4 水域面积变化 2005年水域面积为307867.30公顷,2010年减少为305037.90公顷,仅仅变化了0.33%,但在2010-2015期间面积增加迅速,增加到38529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39%。 3.4 建设用地面积变化 2005年建设用地的面积166990.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67%;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了10088.21公顷,增加了1.19 %;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193289.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77%,相较上一阶段增加较快;总体来说,2005年~2015年间苏州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天津市某区为例

题目: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天津市某区为例

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以天津市某区为例 摘要: 城郊是城市向农村转换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和农村相互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活跃的地区,兼容了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本文以弗里德曼等人对于大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包括核心一边缘发展理论、城市空间扩散和极化理论、城乡关系理论)为依据,对大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结合个案进行一定分析,得到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一些特点。最后结合天津市某区具体情况(自然和社会经济)对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研究的重点,它包括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经政策和技术发展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并在结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某区、城郊土地变化、驱动力 The analysis on useful change of land of urban suburb For example - Xiqing district in Tianjin Abstract: Rural outskirts is the transition zone to urban, also conversion of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 mutual infiltration ,having special and active area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combining the two aspects of the featur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From suburban respectively by urban and rural forces, at present, with the increasing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expanding city, China is carrying on the great, rapid urbanization.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of the suburbs reasonable and planning reasonablely for future. Xiqing district adjacent to the center city,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between xiqing district and tianjin c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clear.it i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南海区(市)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

韶关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南海区(市)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 学生姓名:林凡梓 学号:12102101032 系(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12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王卫 起止时间:年月——年月

南海区(市)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 摘要: 南海区,广东省佛山市下辖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紧连广州市,毗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南海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城市,是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区域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地矛盾日趋显现,未了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又能满足人满生活对粮食生产的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开展佛山市南海区土地资源空间开发利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土地空间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进行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工作,为我们全面把握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条件,对南海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综合ENVI和ARCGIS软件,利用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与变化监测等技术,结合GIS中的空间叠加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遵循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要求,构建从影像数据输入、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校正、配准、增强处理等)影像数据土地利用分类到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分析与比较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系统。与传统的系统相比,本系统是一种更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研究区域的信息进行更全方位、综合、高效的管理,为区域的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南海区区1990~1999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人居、水域和未利用地之间。(2)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从该区域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阐明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耕地、居民用地均呈逐步增长的态势而林地、未利用地缓慢减少的趋势。 (3)土地利用变化主导因素分析在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趋势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方面入手,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快速增长、政策环境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 关键词:空间分析、土地利用、最大似然分类法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 I 引言 . (1)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1) 1.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1) 1.2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1) 1.2.1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1) 1.2.2景观异质性指数 (2) 1.2.3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 (3) 1.3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4) 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 (4) 2.1基于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 (4) 2.1.1研究区域概况 (4) 2.1.2研究数据与处理 (5) 2.1.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 2.1.4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 (5) 2.1.5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6) 2.2基于GIS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 (7) 2.2.1研究区域概况 (7) 2.2.2研究数据与处理 (7) 2.2.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8) 2.2.4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9)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 (10) 2.3.1研究区域概况 (11) 2.3.2研究数据与处理 (11) 2.3.3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分析研究方法 (11) 2.3.4结果与分析 (12) 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特点及现状浅析对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建议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土地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从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集属性等不同方面看,土地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土地的生产性及其地区差异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的本身属性,不动性质的土地,亦即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等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形成土地的区位、地理、土壤、地址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土地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由于每块土地之间都存在着这种那种差异,使每块土地都具有独特性。 (二)土地的可更新性及其限制 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可以给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物质。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当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摘要:自上世纪80 代景观生态学被引入中国以来,针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发展迅猛,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景观格局的含义内涵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上的研究做了较为简要的综述,并对景观格局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应用于实际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字: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指数动态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and landscape ecology since being introduced to China, aiming 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research,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document number upwards, gain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chievements.This article from the landscape pattern, the meaning of connotation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20 years for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research done in a mo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patterns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uts forward research hot spo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research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landscape index, dynamic

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

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 【摘要】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及城市人口的增多,加大了对城市生态用地的破坏,城市生态用地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本文利用ArcGIS 对2005年和2013年延吉市影像图解译,生成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土地类型矢量图,栅格化之后利用Fragstats 4.2来计算核心的景观指数,对每一年的景观指数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延吉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并给出简单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延吉市 城市是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扩建过程中,人类和土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具有巨大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用地景观,如林地、湿地、草地等不断被侵占,逐渐转变为建设用地,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态价值,导致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受到削弱乃至损害,生态效益降低,进而破坏了城市与区域生态平衡,影响了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保护城市生态用地是延吉市地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任务。本研究拟借鉴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基于3S技术,对延吉市的城市生态用地景观进行分析与优化研究为延吉市城市规划、绿地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综合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部。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政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1748.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为45.0平方公里。研究区是2013年延吉市西市场附近为中心,到建成区最北端为止做圆,半径大约7km范围内。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应用的资料有2005年城市现状图、2013年延吉市城市现状图,1:1万延吉市地形图,利用延吉市1:1万地形图对2013年城市现状图进行几何校正,然后以2013年的图像对2005年的城市现状图进行较正。 3.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3.1景观指数分析 参考2007年《土地类型现状分类》,根据延吉市城市土地类型现状,把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分为耕地、林地、绿地、水域、园地和其它生态用地6类。通过对2005年和2013年城市现状图矢量化,得到矢量图,然后在进行矢量转换城栅格,利用fragstates4.2计算得生态景观指数。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 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优.选)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福建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3%,海拔80米以下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10%强。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较大的有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四大平原。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1178.1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其次为甘薯。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柑桔、烟草、油菜、花生、茶叶。福建是中国主要产茶省之一,武夷岩茶是中国名茶,兼有绿茶清韵和红茶浓郁的特点,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等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福建省还盛产龙眼、柑桔、荔枝、枇杷、柚子、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全省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1)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地形坡度较大,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83%。 (4)沿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福建海域宽阔,海岸线长,沿海港湾有125个,港湾内侧大多分布着浅海滩涂,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18个港湾,据适宜性评价,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

小流域土地景观格局分析

小流域土地景观格局分析 小流域土地景观格局分析 内容简介: 论文关键词:小流域;流域;土地景观;格局分析 论文摘要: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信息技术,对江西南丰的朱源小流域土地景观进行格局分析,并对山坡地和山谷地景观的多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小流域;流域;土地景观;格局分析 论文摘要: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信息技术,对江西南丰的朱源小流域土地景观进行格局分析,并对山坡地和山谷地景观的多样性、优势度和破碎化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坡耕地、乔木林地、间作地、果园、未利用地和荒地的平均斑块分维数较小,而水田、梯田农地、居民用地、灌木林地和水域的平均斑块分维数较高,斑块形状较为复杂。山坡地景观多样性低、优势度高、破碎化指数低;山谷地景观多样性高、优势度低、破碎化指数高。 小流域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土地能否维持高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小流域土地景观是由自然和人类经营斑块所组成的嵌块体。土地景观研究的重点是土地利用或土地覆盖类型,涉及自然与人为控制两种。在小尺度上分析了土地利

用和景观格局,其目的是了解景观变化与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之间的关系,确定产生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因子和机制,为合理制定小流域综 合治理规划和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1 斑块类型的划分 2 景观评价基础数据的获取 3 景观格局评价指标 3.1斑块大小与形状 3.2 斑块密度与优势度 斑块密度为某类斑块类型的总斑块数目与景观要素类型总斑块数 目的比值。面积比例为某类斑块类型的总面积与景观要素类型总面积 的比值。斑块优势度反映斑块在景观中的地位,优势度值越大,说明该 类斑块在景观中的地位越重要,对景观的支配作用越大。计算公式如下:D0= 2×100% 3.3 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在结构、功能上的多样性,用以揭示景观的复杂程度。在景观多样性的测定中,借助信息论中关于不定性的研究方法,即在一个景观系统中,景观要素类型愈丰富,破碎化程度越高,其信息含量的不定性也就越大,按Shannon-Weaver公式计算出的指数也就越 高。H=-Σmi=-ΣSPilgSPi式中:SPi是景观类型i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即景观类型i所占面积的比例;m为景观类型的数目。H值越大,表 示景观多样性越大。 3.4 景观优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