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合集下载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土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生产生活,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 土地面积有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却拥有相对较少的耕地面积。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8亿公顷,占总面积比例仅为18%左右。

这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了鲜明对比。

2. 土地利用不均衡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后,城市建设所需土地增多,导致农村耕地减少;同时,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退化和水源枯竭等问题。

3. 土壤污染严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统计,我国土壤受到污染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0万公顷,其中严重污染面积达到了2.5万公顷。

这些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4.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和肥料施用方法。

这种方式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也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三、提升对策1.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是提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2. 推行可持续农业推行可持续农业是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采用有机耕作方式、合理施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应该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加大对重点区域和企业的监管力度。

同时,也要加强科研力量,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第九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第一节中国土地资源禀赋分析一、中国土地资源的地理优势和现状分析1.中国资源的地理优势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太平洋的西岸。

纬度从北纬3º58’~53º31’(南北跨近50º),),东西自东经东西自东经73º40’~135º05’(跨经度近60º)。

)。

总面积总面积960万km 2。

我国的温度带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赤道带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赤道带、、热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六个温度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六个温度带。

除仅占国土1.2%的寒温带热量条件较差外的寒温带热量条件较差外,,其他各代的温度条件均能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年三熟。

降水我国背靠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太平洋,,因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因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强烈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

东部平原区降水比相近纬度地区高山系地貌也有利于季风雨的形成蒙古高压对温度的影响,夏季增温快夏季增温快、、气温高气温高;;水热同步同步,,有效降水量增加有效降水量增加。

2.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基本国情)土地资源基本概况国土总面积960万km 2,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居第三位。

人均占有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加拿大、、俄罗斯罗斯、、美国人均的1.8%、2.4%、7.0%和21%。

人均耕地人均耕地、、草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

土地的主要特点疆域辽阔疆域辽阔、、资源类型多样;山地多山地多、、平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质量差;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分布不均,,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分布不均((特别与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空间分布上不匹配)、)、)、总体质量不高总体质量不高总体质量不高。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中国土地情况汇报

中国土地情况汇报

中国土地情况汇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国家,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土地的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土地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中国的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土地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2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2.2%,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另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林地、草地、水域等各类土地资源,为国家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中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农业方面,我国实行了多种耕作方式,包括旱作、水稻种植、果树种植等,以及大面积的园林、蔬菜和茶叶种植。

在林业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木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在城乡建设方面,中国的土地利用也呈现出多样性,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农村改革等都在积极推进。

再次,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管理政策,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中,实施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现状多样,土地管理政策完善。

然而,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希望通过本次汇报,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土地的情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资源保障。

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特点及现状浅析对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建议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而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土地资源的性质和特点从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集属性等不同方面看,土地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一)土地的生产性及其地区差异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地的生产力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

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的本身属性,不动性质的土地,亦即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等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

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形成土地的区位、地理、土壤、地址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土地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

由于每块土地之间都存在着这种那种差异,使每块土地都具有独特性。

(二)土地的可更新性及其限制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

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可以给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物质。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

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

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

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

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约20亿吨,亦占世界陆地每年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

比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均随之流失。

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70%,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6.3亿吨,其中在侵蚀最严重的沟壑区的侵蚀模数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

近十多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有所缓和。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扩展达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创年侵蚀量达30亿吨的惊人记录。

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

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人类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约占12万平方公里,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有5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

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

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11个省区有5900万亩耕地和7395万亩草场经常处在沙漠化威胁之下。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土地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但是土地利用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1.农地占比过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占据了相当大的土地面积。

以2017年为例,我国永久农田土地面积为1.53亿公顷,占用了全国土地面积的17.89%。

而这一比例还不包括城乡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其他用地。

由此可见,我国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农地占比过高,其它用地比例不足。

2.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比如农业用地耕作强度不足、林地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此外,开发利用存在着以浪费方式占用土地的不良情况,许多土地被用于住宅楼盘的开发,但是这些楼盘并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成为了土地浪费的例证。

3.土地过度开发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地区为了容纳人口增长,大量开发新区、新城。

但开发过程中有时忽视了土地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导致大量土地的过度开发,许多土地各种资源都严重不足。

二、我国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1. 鼓励城市化建设向上发展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护好农地和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向上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范围和密度,改变城市化规模扩张的现状。

2.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和管理国土资源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关键。

中国的国土面积已经不能再继续扩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等方式。

3.促进土地的多种使用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土地利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利用土地资源的多样化。

应该在城市化建设中加强工业用地的建设,加强生态用地的保护、划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4.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初步设想可以通过推进高效、农业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等方式加以实现。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总面积约0.9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63%.主要 分布在我国西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区.全国冰 雪储水量约5万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约540 亿立方米水 量补给河川,是西北干旱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7.裸岩和石砾地
• 面积约15.55亿亩,占全国土 地总面积的10.9%,主要分布在 西北和青藏高原,华北,西南及东 南部山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区.此外,新疆的天山地段,甘肃的白龙江流域,秦岭大巴山,湖北的神农架,东南丘陵地区,海
南南部及台湾中部等地也有较集中的森林分布, 其余地区森林面积小而分散.
从森林林种构成来看:东北及藏东南林区根 本为用材林,是我国两个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基地; 华北及胶东, 辽东两大半岛山地丘陵区以经济林 为主,盛产温带果品; 西南山区及秦巴山地区以用 材林为主,经济林占有一定比重;东南丘陵区以经 济林和用材林为主, 经济林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同 亚热带经济林产品及果品消费基地;华南, 滇南山 地丘陵区以经济林为主.热带经济林资源丰富,是 我国橡胶, 胡椒及热带果品的主产区.
盾锋利,草地滥垦, 草原退化严重.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区,面积较大,与林地交织分布, 牧草生长
茂盛,质量较好,但目前尚未充分利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农区草地比重
小,而且分布零散, 但利用率较高.

人工改进草地主要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好的草原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面积较小,但产草量较高.
我国土地利用构造示意图
• 〔2〕质量特征
•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地 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 原占12%。

耕地消费力普遍较低。据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全国及各农区的林地内部结构(林地)
全国的牧草地内部结构(牧草地)
全国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内部结构
全国交通用地内部结构
全国水域用地内部结构
全国未利用地构成
10.3 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析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根据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自然环境条件、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协调国民经济各业用地,对土地资源利用在时空上进行分区。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及其原则
10.3.1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10.3.2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①土地自然要素的相似性;
②土地利用的相似性;
③多级续分原则。

10.3.3分区的主要依据
1、区域土地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2、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3、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产业配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土地生产力与综合效益的相对一致性
5、区域土地利用问题与治理、保护的相对一致性。

方法:
1)土地利用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命名;
2)土地利用亚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
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开发利用方向命名;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