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

第七十九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亡德,是以亡德。道①(大德)恒无为而无不为;上德②为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③(中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义④(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礼⑤(小德)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⑥而扔⑦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⑧而乱之首;前识⑨者,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勿居其华。故去皮?取此道?。

译文

上德者自认为缺乏德,致力于行善积德,所以有德;下德者自以为不缺乏德,不行善积德,所以亡德(乏德)。【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万物依赖大道生存而大道为法行不言之教从不推脱,成功遂事而无名有。大道爱护养育万物宛若不为主,辩证统一欲无欲,能够寓大于小;万物适道(归依大道)宛若不知其主,可名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成大德,因为聖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大德。】道(大德)恆道为而(能)无不为。上德为(是,惟)道为(为政处事循道循理循法则事极少而功极多)而(能)无事。(下德妄作而有事。)【上仁为中德,听闻道法,将信将疑,似懂非懂,或许听从,或许不听。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其一为阳,其二为阴。仁:(会意。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仁者,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也,引申为随着亲疏关系而程度相应变化的有等级差别的偏爱。上仁为宗派主义,兼有官僚主义作风。宗派,泛称宗族内部嫡庶与大小宗支。宗派主义搞小圈子、小派别,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行为。】上仁为中德而没出事。【上义为下德。义: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概;由于私人关系而甘愿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义,是关系亲近和关系疏远的人之间的一种内外分别的行为准则,是父亲与儿子、地位高贵的与地位低下的人的一种等级差别,是君主与臣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办事原则。上义为官僚主义,兼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作风。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领导作风。官僚主义的特征是领导者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独断专行,主观臆断地瞎指挥;官老爷做派,脱离实际,不了解下情,高高在上;讲求官样文章,繁文缛节;遇事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等等。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上义(下德)妄作而有事。【上礼为小德。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礼,是用来体现心中感情的仪式,是规定各种人际关系的制度,是规定君臣父子之间的准则,是用来区别高贵或卑贱、贤能或不肖的手段。《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

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遵守执行自然法则(世界万物之法则),以御人、御物、御世,以御世界万物,以御现实事物。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违背法则,称作妄。妄为,凶,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大道永恒永久。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依道依理依法)者的保护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大道,叫作德。德是得道。德:得道,知道,由道,以道,奉道,守道,适道,从道,是道,惟道,依道,因道,遵道,循道,顺道,合道;得法,知法,由法,以法,奉法,守法,适法,从法,是法,惟法,依法,因法,遵法,循法,顺法,合法。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于德;同合于德者,道亦德之。从事于违背道者,同合于失道;同合于失道者,道亦失之。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是以道不信用之。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接受统治),天下皆接受统治。当权者若能因道守法循理理物,众人众物自然宾服。是道法,普度万物,普救众生。是(遵循)道法施政,普降甘露法雨,法如甘露,洽润资生(生物、生人、生民、生产、生活),洽润众物众生,洽润众心,洽润人心,心田受润。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阴阳二气)相互配合,以普降甘露雨(适时而且有益于农事的甘雨;比喻教治之言,比喻法律政令;比喻教泽,教治、教育、教化、治教的恩泽),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耘田)耕耘树艺生产劳动。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大道无亲,恆与善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善者,德也,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也。善人者,德人也,惟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善法者,德法也,惟道之法律也,是道之法律也。善人(德人)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善法(德法)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道是天下母,道是宇宙万物之母,道是万物之奥主,道是本体,道是始基,道是本原,道是大宗,道是法则,道是母法,道是大法,道是自然法。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是实在法,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私利屏蔽则是有缺陷的,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实在法的合法性依赖于自然法,不合于自然法的实在法不具备合法性,即“伪法非法”。“伪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没有服从“伪法”的义务。实在法是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的,是道的实在法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礼”属于实在法范畴,礼的合法性依赖于自然法。惟道的礼必须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礼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或修改,或补充,或废除,所以知礼用礼而不可尚礼,知贤用贤而不可尚贤。为避免虚文繁礼必须以道为本,以礼为末。上礼为小德。上礼为形式主义,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主义兼有官僚主义作风。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势必影响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致使信息失真,决策失误。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知假作假之风,恶化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关系,影响公务员健康成长,助长歪风邪气的蔓延,败坏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致使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共同蔓延,互为支撑。官僚主义忽视民心,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深入基层,布置工作拉架子造声势,在工作中搞形式主义,远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贻误工作,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形式主义者哗众取宠、弄虚作假,脱离人民群众,把工作当演戏。形式主义,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严重背

离了群众路线。不为群众做实事、谋实利,劳民伤财,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为人民群众所痛恨,恶化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关系,损害政府威信。】上礼(小德)妄作而没有谁应和,就捋臂揎拳而动手摧残之。所以,失去了道治才会主张德治,失去了德治才会主张仁治,失去了仁治才会主张义治,失去了义治才会主张礼治。礼,忠信暂时的栖止,却也是忠信淡薄昏乱纷争的显示。成见,闪耀着道的光华,却也是故步自封愚昧僵化的起因。所以,大丈夫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厚道而不薄德,务实而不浮华。所以,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惟道,乃道,则道,循道循理循法)。

注释

①道:dào 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辵”指“行走”。“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头脑引导行为”。本义:头脑(思维意识)引导带领身体行为(的走向)。引申义:得道厚德有思想的引领大众遵循大道规范行为。(哲学名词)大,大宗,大本,本体,本元,本原,本源,始基,自然;法,道法,大法,母法,大制,始制,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理,原理,真理,事理,法则,规律。道名大,亦称无。道,夷希微也,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搏之而弗得。

道理:道统,道治;道法,理法;事理,事物的规律;事情的是非曲直的逻辑或论点的根据;事情或论点的根据;理由;情理;规矩;处置,处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统:(形声。从糸(mì),充声。本义:丝的头绪。);纪,纲纪,准则;本;首领;主管;率领;总括;合而为一;统一;管理;治理。治理:管理;统治;得到管理、统治;理政的成绩;治理政务的道理;处理,整修。执守自然法则(世界万物之法则),以御人、御物、御世,以御世界万物,以御现实事物。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违背法则,称作妄。妄为,凶,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大道永恒永久。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依道依理依法)者的保护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大道,叫作德。德是得道。德:得道,知道,由道,以道,奉道,守道,适道,从道,是道,惟道,依道,因道,遵道,循道,顺道,合道;得法,知法,由法,以法,奉法,守法,适法,从法,是法,惟法,依法,因法,遵法,循法,顺法,合法。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于德;同合于德者,道亦德之。从事于违背道者,同合于失道;同合于失道者,道亦失之。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是以道不信用之。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接受统治),天下皆接受统治。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大道无亲,恆与善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善者,德也,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也。善人者,德人也,惟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善法者,德法也,惟道之法律也,是道之法律也。善人(德人)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善法(德法)是道,

守道遵循自然法。道是天下母,道是宇宙万物之母,道是万物之奥主,道是始基,道是本原,道是大宗,道是法则,道是母法,道是大法,道是自然法。道,大也,法也,大法也。道统者,法統也,大统也,大一统也;道治者,法治也,大治也。道政者,大政,善政。德政即善政。德政:依道行政,依法行政,奉道遵法造福人民的政治。政府尊道依法为人民谋福祉是为德政。道统法治,德政惠民。道即自然,道法即自然法。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理性公正。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是实在法,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私利屏蔽则是有缺陷的,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实在法的合法性依赖于自然法,不合于自然法的实在法不具备合法性,即“伪法非法”。“伪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没有服从“伪法”的义务。实在法是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的,是道的实在法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礼”属于实在法范畴,礼的合法性依赖于自然法。惟道的礼必须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礼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或修改,或补充,或废除,所以知礼用礼而不可尚礼,知贤用贤而不可尚贤。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遵循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是法治的前提,守法是法治的保证。法治不仅是“法律之治”,还必须是“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之治”。法治所依之法必须是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必须是遵循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不是道的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是伪(不合法的)法,伪装法律的伪法即使被严格的贯彻执行,也只是“伪装法治的伪法治”,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

(相关资料转自百度百科)

法治:统治者通过法律来治理国政,管理社会。法律作为大道的体现,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所谓“凌驾一切”,不仅仅是指任何人都必需遵守,而且是管治机构的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更需要遵守,而法律本身亦被赋予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轻慢。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不允许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

(一)法治的涵义

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是说,所谓法治,即良法与守法的结合。

(二)法治的具体体现

(1)立法方面:亚氏强调立法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反映中产阶级的利益;二是研究国家的情况;三是考虑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强教育;四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2)执法思想。国家执政人员要严格执行法律。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严格依法执行;法律规定不同详的或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法律的原则来公正地处理和裁决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三)法治的优越性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法律是集体智慧和审慎考虑的产物;第二,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会说话,不能象人那样信口开河;第四,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第五,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特别是世袭制更是如此;第六,时代要求实行法治,不能实行人治;第七,实行一人之治较为困难,君主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剥夺了大家轮流执政的权利。

(四)法治缺陷的弥补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补救措施:以个人的权力或若干人联合组成的权力“作为补助”;对某些不完善的法律进行适当的变更;加强法律解释。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来对案件作出公正的处理和裁决。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或法规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或法规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五)法治的重要性

现代大部份国家都认同法治的重要,虽然他们产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处在于能防止有特定的个人凌驾法律而伤害其他大多

数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的法律秩序,并包含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

(六)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②德:攀登,升;感激;通“得”,取得,获得;道德,品行;恩惠,恩德;善行;心意;福;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大道;得道,知道,由道,以道,奉道,守道,适道,从道,是道,惟道,依道,因道,遵道,循道,顺道,合道;得法,知法,由法,以法,奉法,守法,适法,从法,是法,惟法,依法,因法,遵法,循法,顺法,合法。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大道,

叫作德。德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德”的本意为遵守道法、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做事,不违背自然的发展。道即自然,道法即自然法。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理性公正。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是实在法,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私利屏蔽则是有缺陷的,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实在法的合法性依赖于自然法,不合于自然法的实在法不具备合法性,即“伪法非法”。“伪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没有服从“伪法”的义务。实在法是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的,是道的实在法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善也,德也。德政即善政,善治即善法之治。善法即德法。德法:德道之法。道统法治,德政惠民。法治即道法之治,即德法之治,即善法之治。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遵循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是法治的前提,守法是法治的保证。法治不仅是“法律之治”,还必须是“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之治”。法治所依之法必须是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必须是遵循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不是道的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是伪(不合法的)法,伪装法律的伪法即使被严格的贯彻执行,也只是“伪装法治的伪法治”,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德政:善政;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政,因道循理依法为政,循道循理循法为政;守道依法遵循规律造福人民的政治,因道循理依法造福人民的政治,循道循理循法造福人民的政治;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善政:德政;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政,因道循理依法为政,循道循理循法为政;守道依法遵循规律造福人民的政治,因道循理依法造福人民的政治,循道循理循法造福人民的政治;妥善的法则;良好的政令;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绩;泛指良好的管理。

③仁: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其一为阳,其二为阴。仁:(会意。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仁者,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也,引申为随着亲疏关系而程度相应变化的有等级差别的偏爱。上仁为宗派主义,兼有官僚主义作风。宗派,泛称宗族内部嫡庶与大小宗支。宗派主义搞小圈子、小派别,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行为。仁制是宗派主义制度。仁政是宗派主义政治。

④义:(1)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羊指代利益。牧民如牧羊,義治是一种牧民政治。義政把人民群众看作群羊,牧民如牧羊,牧羊是为了剪羊毛、喝羊奶、吃羊肉。(2)义,是君主与臣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办事原则,就是父亲与儿子、地位高贵的与地位低下的人的一种等级差别,是关系亲近和关系疏远的人之间的一种内外分别的行为准则。上义为官僚主义,兼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作风。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领导作风。官僚主义的特征是领导者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独断专行,主观臆断地瞎指挥;官老爷做派,脱离实际,不了解下情,高高在上;讲求官样文章,繁文缛节;遇事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等等。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3)义,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4)仪制。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5)仪容,仪表,礼仪,仪式。仪容指外观、容貌。仪表就是仪容的一种外在表现。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

⑤礼:礼貌,礼节,礼仪;礼仪制度,礼制。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是人对人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合乎道的礼也称德相。上礼为小德。上礼为形式主义,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主义兼有官僚主义作风。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势必影响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致使信息失真,决策失误。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知假作假之风,恶化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关系,影响公务员健康成长,助长歪风邪气的蔓延,败坏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致使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共同蔓延,互为支撑。官僚主义忽视民心,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深入基层,布置工作拉架子造声势,在工作中搞形式主义,远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贻误工作,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形式主义者哗众取宠、弄虚作假,脱离人民群众,把工作当演戏。形式主义,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严重背离了群众路线。不为群众做实事、谋实利,劳民伤财,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为人民群众所痛恨,恶化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关系,损害政府威信。“礼”在奴隶制的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在西周的“礼治”下,等级非常森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主要指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一律不得享受。周孝王时的《曶鼎铭》记载,五个奴隶的价格仅值“匹马束丝”。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所谓“礼治”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的区别,任人唯亲,严格等级秩序。

⑥攘臂:(1)捋起袖子,伸出胳膊(表示激奋或发怒)。攘:捋,捋起(衣袖)。(2)捋臂揎拳,捋袖揎拳。捋臂揎拳:卷起袖子,伸出拳头,准备动手。动手,指开始做;用手接触;指打人。

⑦扔:(1)(形声。从手,乃声。甲骨文字形,象以手牵引或投掷东西的样子。本义:牵引,拉) (2)摧残。窜伏扔轮。——《后汉书》

(3)挥动手臂,掷,投。(4)抛弃,丢。

⑧泊:(1)(形声。从水,白声。本义:停船)

(2)又如:泊船;泊舟(船停泊靠岸);泊步(埠头,码头);泊主(船家);船泊港外

(3 )通“薄”。薄:淡薄;不厚道,缺德,德薄。

(4)栖止,停留。栖止:寄居,停留;指寄居停留的地方。

独泊灵台侧。——唐?陈子昂《古意》

⑨前识:过去的知识,过时的知识;以前的、过去的见识;成见。知识: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成见即定见,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成见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而且因为认识僵化所以才导致了成见的形成。成见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每个人都有成见,比如遇到什么问题我们每个人的反应,和对问题的设想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成见。包括我们的道德说到底也是一种成见。还有我们所谓的陋规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做事情时候的成见。一般的情况下,人的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改变,只要认识和看法是不断推进的,那么错误之后也会得到修正。但是如果僵化思维,错误的认为事物只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成见就会又问题了。因为事物都是在发展的,错误的以偏概全就犯了形而上学的弊病了。心怀成见者看待人与事就仿佛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或变形眼镜,所看到的人与事也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或面目。被成见的有色或变形眼镜遮住双眼,与人相处时,不是无端怀有戒心,便是随意冤枉无辜,同时由于受成见所囿,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并且很难融入他所怀有成见的群体。一个人的品行、能力一旦在别人的心中形成某种成见也很不妙,很容易在社会上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不明确的、不了解的事物,不要抱成见,思想不要僵化,要有开放的、探索的心态,认识要与时俱进。

⑩华:(1)光圈外围的光晕,相对于“主光”而言。光晕总是附着在“主光圈”的边缘,亮度稍暗,有朦胧感,又有装饰感。《说文》释“华”为“(木)荣”,这是华的引申义,指一切类似光晕的现象,如植物的花开放后,附着在枝干的表面,伸出绿叶之上,远远望去,像是附着在植物主体表面的装饰物。凡从华之字,其中含有的华皆为光晕、散发之义。(2)光华:光辉照耀;闪耀。

?愚:愚蠢,愚顽,愚昧而顽固,愚妄,愚笨、无知、妄自尊大,愚人。

?去皮:抽象。皮:皮相;外在的现象或非本质的东西;表面;引申为表面的,肤浅的。皮相:只从外表上看,只看到表面现象;不透彻,不深入。皮相之见:肤浅的看法。表面:人或事物的外表;事物的外在现象,指非本质部分;外在的现象或非本质的东西。象:形状,样子。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属性与关系舍弃,这种思维过程,称为抽象。“抽象”这个词拉丁文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在自然语言中,很多人把凡是不能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抽

象”。抽象法在科学发现中是一种不可少的方法。人们之所以需要应用抽象法,其客观的依据就在于自然界现象的复杂性和事物规律的隐蔽性。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把科学抽象理解为单纯提取某一特性加以认识的思维活动,科学抽象的直接起点是经验事实,抽象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从解答问题出发,通过对各种经验事实的比较,分析,排除不重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对象的重要特性(普遍规律与因果关系)加以认识,从而为解答问题提供某种科学定律或一般原理。皮:表面,现象。表面:事物的外在现象,一般指非本质的部分。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知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月亮东升西落、刮风下雨、苹果落地、太阳是圆的、狗长四条腿、人长两只手、人类的产生与灭亡、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现象;如战争、犯罪、起义、国家的产生与灭亡、贫富分化、通货膨胀,都是社会现象。以上现象都可以被人用眼、耳、鼻等感官感觉到,不需要思考。人用感官直接感觉不到,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感觉到的,也是现象。例如,人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菌的形状、借助望远镜观察到的天体的形状,也都是现象。

?此道:乃道,则道,是道;效道,效法,效法道;遵从大道,顺从大道;循道循理循法。此:乃,是,则。乃:是,于是。是:此;赞同,认为正确,肯定;遵从,以为法则;表示适合。则,法也;则,常也。——《尔雅》则:准则,规则,法则;法,常;规范;仿效,效法;榜样;标准权衡器。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客观存在,也叫法则。规律亦称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资料

引自《韩非子》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

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

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本章结语

联系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可得下列内容。

聖人知道,玄德玄同,大德(道德)也;为无为而无不为;百姓尊之而不可感知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德(尚德)也;为无为而无以为;百姓亲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德(尚仁)也;为为之而无以为;百姓誉之。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德(尚义)也;为为之而有以为;百姓畏之。

俗人闻道,侮之,小德(尚礼)也;为为之而不应,则攘臂而扔之;百姓侮之。

道者,大也,无也,本体也,始有也,天下母,大宗也,大本也,宇宙万物之本元也。本元,始基也,亦可书写为本原或本源。万物生于始有,始有曰无。《老子》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语句间字词多义,需要着眼全文,参透宗旨,提纲挈领。为学修道,实现道人合一的境界,同一于大道,为道为而无不为,为无为而无不为。(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事极少而功极多。“为无为”的无,是大、道、法则、规律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最少、最小、极小、或无穷小。而:通“能”;能够;才能;你,你的;这样,此;从古时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道人合一,同一于大道,为道为而无不为,为大为而无不为,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玄德!“言有宗,事有君。”“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

有物浑然一体、自然生成,在天地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寂廖、独立、守恆,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始基、本元、本原、本源)。我未知其名,勉强为之取字“道”,勉强为之取名“大”,大则往,往则深邃,深邃则皈依(大道)。人法则道,地法则道,天法则道,道法则道,道遵循本体的自然法。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自然界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自然界存在产生宇宙万物的始基,作为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元(本源、本原)。我未知其名,勉强为之取字“道”,勉强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依附于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得以知物;已经知物,复守道(复命复朴返本归元循道顺道),是为玄德(知道知理知法理物,由道由理由法理物,惟道惟理惟法理物,是道是理是法理物,以道以理以法理物,因道缘法循理理物,依道依理依法理物,奉道奉理奉法理物,守道守理守法理物,遵道遵理遵法理物,循道循理循法理物,顺道顺理顺法理物,从道从理从法理物,适道适理适法理物,合道合理合法理物)。禁止脱离了大道而违背自然法则的意识行为,禁绝门户之见、逾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而趋向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遵循法则居善地,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启用脱离了大道的、违背了自然法则的意识行为,惹事生祸,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得不到救治救助。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遵纪守法循律依理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用其沾光得益,复命返本归元循道循理循法。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因为循道循理遵循法则。

皈依大道,循道循理循法,奉道之命也;弱者守柔,循道循理循法,受道之用也。宇宙万物派生于大道,大道(场)夷希微是无物为无。

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至理,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归,终极,归终,归本;沿袭,因袭;理则,逻辑;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围,范畴;实践,实行,履行,行为,德行)。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

理)的法门。

致虚恆,专一守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虚无虚无空明。万物并作,我以观照发现宇宙万物履行的法则(复命)。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格物归复其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归复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称作静,静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不遵循法则称作妄。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道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大道永恒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叫作善,循道循理循法为善。遵守执行自然法则(世界万物之法则),以御人、御物、御世,以御世界万物,以御现实事物。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违背法则,称作妄。妄为,凶,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大道永恒永久。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依道依理依法)者的保护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大道,叫作德。德是得道。德:得道,知道,由道,以道,奉道,守道,适道,从道,是道,惟道,依道,因道,遵道,循道,顺道,合道;得法,知法,由法,以法,奉法,守法,适法,从法,是法,惟法,依法,因法,遵法,循法,顺法,合法。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于德;同合于德者,道亦德之。从事于违背道者,同合于失道;同合于失道者,道亦失之。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是以道不信用之。

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接受统治),天下皆接受统治。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大道无亲,恆与善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善者,德也,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也。善人者,德人也,惟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善法者,德法也,惟道之法律也,是道之法律也。善人(德人)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善法(德法)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道是天下母,道是宇宙万物之母,道是万物之奥主,道是始基,道是本原,道是大宗,道是法则,道是母法,道是大法,道是自然法。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是实在法,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私利屏蔽则是有缺陷的,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夷希微也,天下全都臣服顺从。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依道依理依法)者的保护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勇于亡道而妄作为凶的,则依法刑教(刑罚和教治);勇于德道而守法不妄的,则依法救助保护。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上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万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上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离道离法;百姓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天地的简选择用(自然选择),如龠(管乐器),虚心而不理亏,动用起来愈发出众超群。过分的烦苛的政令使气数穷尽,不如执一守冲(中正)。圣人执左契而

不苛责于人。圣人知道信守契约精神执法能杜绝苛政虐民。有德的善政信守契约精神,亡德的贼政苛政虐民。大道无亲,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积德行善的德人。从事于是道(惟道,因道守法循理,循道循理循法)者同合于道,叫作德。德是得道。德者,得道也,知道也,由道也,以道也,奉道也,守道也,适道也,从道也,是道也,惟道也,依道也,因道也,遵道也,循道也,顺道也,合道也。是以从事于是道(惟道,因道守法循理,循道循理循法)者,同合于德;同合于德者,道亦德之。从事于违背道者,同合于失道;同合于失道者,道亦失之。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是以道不信用之。德,得道,同于道。聖人,道德,大德;上士,上(尚)德,上德;中士,上(尚)仁,中德;下士,上(尚)义,下德;俗人,上(尚)礼,小德;罪人,妄作(乱),乏德。礼,礼仪。礼是反映道之光华的形式,所以礼存在有其合理性。然而,本质永恒,形式易变,礼仪等规则需要与时俱进以合乎道理。尚礼的礼仪优先,眼里只看重礼仪,往往流于形式主义,忽视本质,缺乏素质,藐视道德,藐视仁义礼等规则的本源。礼仪等规则已经不合乎道法了,却还不变更规则以合道法,违背了大道,缺德了,乱来了。所以,礼是小德。法律(实在法)、仁、义、礼等规则是否合理合法取决于是否合乎道,合乎道理,合乎道法。法治的前提,是法律(实在法)是否是遵循道法的善法。愈合乎道,愈合法合理,善;愈不合乎道,愈不合法不合理,愈伪。伪法非法,不合乎道,不具有法律效力。愈合道,愈合法,愈合法则,愈具有法律效力。愈不合道,愈不合法,愈不合法则,愈不具有法律效力。愈违背道,愈违背法,愈违背法则。假如仁义礼等规则违背了道,就不能继续存在发挥作用,就需要遵循道法修改规则或制定新的规则。善言、善行可以博取尊敬,善言、善行可以嘉人。人若不善,弃不善而从善,有什么不好?是以立天子、设三公,虽有拱壁以先导驷马的仪式,不如坚持进修道业。世界上之所以崇尚道者的原因是什么呢?无非是因为:需求能够因道而得,有罪能够因道而免罪耶?是以,道者为天下贵。

道,本体也,始有也,天下(万物)母也,大也,无(数学上,可以用“○”表示无)也,夷希微也,一也,本元(本源、始基、元炁)也。无名的大道是存在的本元(本源、始基、元炁),本元(本源、始基、元炁)孕育相反相成的阴阳二炁,阴阳二炁相互作用、相互交融产生了融合阴阳二炁的三,融合阴阳二炁的三派生万物,万物是负阴抱阳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空炁为和炁。2o=1 ,21=2, 22=4,23=8……混沌而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生”具有“生殖功能”和“监护功能”,进而引申出“统治管理功能”。道生养化育万物,具有生殖功能和监护功能。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者的保护者,亡德者的所有者。德:得道,知道,由道,以道,奉道,守道,适道,从道,是道,惟道,依道,因道,遵道,循道,顺道,合道;得法,知法,由法,以法,奉法,守法,适法,从法,是法,惟法,依法,因法,遵法,循法,顺法,合法。大道氾兮,大道为法。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接受统治),天下皆接受统治。当权者若能因道守法循理理物,众人众物自然宾服。是道法,普度万物,普救众生。是(遵循)道法施政,普降甘露法雨,法如甘露,洽润资生(生物、生人、生民、生产、生活),洽润众物众生,洽润众心,洽润人心,心田受润。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大道无亲,恆与善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道,

大也,一也,大一也,法也,大法也。道统者,法统也,大统也,一统也,大一统也。道治者,法治也,大治也。“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一化为三,道法化为相互制衡的立法权、执法(行政)权、司法权;三合为一,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的立法权、执法(行政)权、司法权合一道法;用则分三,三权分立,立法权、执法(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制约保持平衡;本则常一,本原是大道(道法、大法、天下母法)。大道至上,三权分立。道是天下母,道是宇宙万物之母,道是万物之奥主,道是本体,道是始基,道是本原,道是大宗,道是法则,道是母法,道是大法,道是自然法。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是实在法,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私利屏蔽则是有缺陷的,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实在法的合法性依赖于自然法,不合于自然法的实在法不具备合法性,即“伪法非法”。“伪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没有服从“伪法”的义务。实在法是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的,是道的实在法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唐太宗完善三省制度,中书拟旨(立法)、门下封驳(监督)、尚书奉行(执法)。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确立三权分治,不仅仅认为民众是素质低下的,而更有意识地认为掌权者也是素质低下的一员。“大道至上,三权分立”。权力在道法的规范下运行,当权者被关进了法网编制的笼子里,确保权力行善,杜绝妄作。司法独立,大法(道法、母法、宪法)监督审查,确保法律(实在法)遵循大法(道法、母法、宪法),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大法(道法、母法、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保障大法(道法、母法、宪法)的实施、维护大法(道法、母法、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确保为政者奉道奉理奉法,确保为政者是人民的代言人,确保为政者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有的国家因此就把宪法称为根本法或基本法。宪法除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规定国家政权机关组织和确认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由于宪法所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和制度,宪法就成为立法机关进行日常立法活动的法律基础。因此,宪法又被称为“母法”、“最高法”,普通法律则被称为“子法”。宪法规定立法原则。宪法监督又称违宪审查,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宪法监督机关的首要任务是审查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具体审查范围各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国家可以对一切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进行审查,有的国家可以对法令和行政法规进行审查,并加以变更,有的国家可以对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并加以变更。

各国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大致上有以下3种体制:

①由立法机关或最高权力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如瑞士联邦议会有权采取“旨在执行联邦宪法,保障各州宪法以及执行联邦义务的措施”。

②由普通的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这本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形成的宪法惯例,后来有许多国家仿效这种制度,并在宪法中作了明文规定。

③由特设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设立宪法法院、宪法法庭或宪法委员会等专门机构,专门处理违宪案件,保证法律性文件同宪法的一致。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建立了宪法法庭,意大利、德国等国建立了宪法法院,法国建立了宪法委员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之以德。聖人恆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

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其耳目,聖人皆孩之。”为道为(为政要循道循理循法为政),事道事(用事要循道循理循法用事),味道味(研究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无论大小多少任何事物,以是道之玄德报之。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百姓心为心。我主观上认为是善者的,我以之为善;我主观上认为不是善者的,我也以之为善,是道因玄德而报之以善。我主观上认为是可信的,我以之为信;我主观上认为是不可信的,我也以之为信,是道因玄德而报之以信。聖人在天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所偏执啊,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百姓皆属聖人耳目又瞩目监督聖人,聖人爱民如子。

如果我坚正不移的知道遵纪守法,遵行大道,唯有持续实际施行(实施、实行)是敬服。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百姓心为心。我主观上认为是善者的,我以之为善;我主观上认为不是善者的,我也以之为善,是道因玄德而报之以善。我主观上认为是可信的,我以之为信;我主观上认为是不可信的,我也以之为信,是道因玄德而报之以信。聖人在天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所偏执啊,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百姓皆属聖人耳目又瞩目监督聖人,聖人爱民如子。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百姓心为心,是把民众(大众、百姓)作为整体抽象得看待。俗人闻道,侮辱之,小德也。俗人对应民众的组成单位——具体的每个人。在美国的开国精英们看来,“人民”不但是革命最强大的道义后盾,而且是新政权最终极的合法性来源,总而言之,“人民”是国家主权唯一的所有者,是政府一切权力的来源。但事实上,开国精英们所赞美的“人民”,只存在于抽象的政治概念里。对具体的“人民”,开国精英们并不信任,甚至充满了敌意。譬如,在纽约批准宪法大会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宣称,在“自由的共和国”,“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则”;但他随后又说,“人民”并“不具备系统的政府管理所必需的辨别力和稳定性”,他们“经常被错误的信息和激情引向最严重的错误”。再如:在弗吉尼亚批准宪法大会上,埃德蒙?伦道夫一再称颂“人民”,但在一次发言中却用“herd”(兽群;牧群;人群;芸芸众生)来指“大众”,被人指责用词不慎,蔑视“广大人民”——但这其实并不仅仅是用词不慎,而在于:汉密尔顿和伦道夫们所赞颂的“人民”,只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他们所鄙视、排斥的“人民”,则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民众。这种对民众素质的怀疑,其实是一种“欧洲传统”——在西历18世纪英国的“乡村辉格派”心目中,“人民”具有典型的双重性:作为抽象整体的“人民”,被描述成政治权力的终极源泉而备受赞颂;而作为具体政治社会成员的“人民”,则备受蔑视、惧怕和戒备。美洲的清教徒继承了这种“欧洲传统”,在说到抽象的政治概念“人民”时,他们喜欢讲“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而在涉及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民”时,他们却认为“人民”是“腐败的”,既不能管好自己,更没有能力治理社会,甚至断言:“在几乎每个时代和每个国家,人民作为一个集体始终难以在行动时带有任何一点节制和智慧”,“人民”只是“愚昧而轻率的大众”罢了。美国的开国精英们把“人民”的素质问题当作了一种社会常态,并不曾奢想以某种手段消除“人民”的素质问题。如约翰?亚当斯所说:民众的素质问题,如“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这些都是人性当中难以消除的东西,为政者必须正视这些东西会伴随人类社会直到永远。在这个前提之下,再进行适当的制度设计,将这些东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制约到最小。在汉密尔顿、约翰?亚当斯等人的理解里,“人民”是共和的主体,但并不需要所有民众都具备参与共和政治的能力,因为一者,全民直接参与政治事务是很恐怖的,“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二者,美国式的代议民主共和体制,是一种精英“委托—代理”模式,对普通民众素质的要求并不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制度设计。精英以百姓心为心,

尊道法顺民意,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政府依靠税收维持运行,民众“没代表,不纳税”,人民将“代表权”出让给“政治精英”之后,就可以不必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对普通民众素质的要求并不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宪法(大法、母法)至上,三权分立”的代议民主法治制度。汉密尔顿说:“人民是动乱而多变的,他们很少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决定”,所以,“唯有一个永恆奉法的机构才能制约民众的轻率放肆”;詹姆斯?麦迪逊的主张更具体,建议设立一个任期较长的第二院,因为“人民”对他们的真正利益缺乏了解,容易犯错误,而他们的直接代表也会出于同样的原因而犯错误,于是就需要在政府中设立第二院来制约第一院,匡正它因“易变和冲动”所犯的错误。更极端的意见,甚至主张将政府管理定性为一种“专门技艺”——“政府管理是一门科学,如果不鼓励人们不仅用三年而且用一生奉献于它,这门科学在美国就决不会得到完善”——所谓“用一生奉献与它”,其实就是主张推行“政治职业化”,也就等于是把普通民众彻底排除在政府门外。最后,从制度上,开国精英们用“代表权、选举权、同意权和知情权”四者确立了“人民”和“政治精英”之间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开国精英们认为:人民将“代表权”出让给“政治精英”之后,就可以不必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如此就可以避免因民众素质带来的种种弊端;而通过“选举权”,“政治精英”与“人民”之间可以互通流动,部分“人民”可以上升为“政治精英”,而“政治精英”落选后也必须回归为“人民”。如此,既排除了“人民”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可能,又能够将“主权在民”这一理念说通。

规律和规则的区别联系。(转自百度百科)

(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共同特性是: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2)唯心主义关于规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规律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一种是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3)规律和规则的区别联系:规则是人们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是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客观的。因而,切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当然,规律与规则也不是毫无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4)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所以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法律(规则、实在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能一成不变,因此法律的所要保持的稳定性只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性。比如法国民法典自西历1804年颁布以来,一直坚持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保持和社会同步发展。美国联邦宪法自西历1789年制定后至西历2016年,国会共通过28条修正案,其中批准生效的有27条。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一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读道德经有感_道德经读后感范文

读道德经有感_道德经读后感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1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

最新-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精品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自从我局开展文化讲堂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今时好许是明日非。 知识是加法悟道是减法凝结沉淀升华。 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叶归根。 以身观天下一身一宇宙观点而知面。 人世间独善吾身灵魂里循道而富足。 只有知错才有机会改正错误所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 倘若百姓过的幸福富足那么谁还愿意去冒险犯罪?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就会自然和谐,有些东西不是靠宣传洗脑就可以的,从根本出发才是关键。 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弱者博怜、刚者遭嫌。 得理让三分、善恶自有报、因果也。 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 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 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

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校的老师利用放假的机会,集中充电,学习了《道德经》的后半部。 我们知道《道德经》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经》,下部《德经》。下面我就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上部主要讲道,道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下部则主要讲人之道,也就是人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在下部德经上。鲁迅云:“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待老子这部经典里的思想我们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对我们的当政者的执政,个人的修养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都有很高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下面我就我们这三天来学的德经谈谈自己的看法。第六十三章说:“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中说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就是说要想完成一件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从细小处开始。从基础做起。就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来说,我们的备学生,备教材,备多媒体;关心学生的心里、

生活、学习。对其嘘寒向暖,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你看似无为,其实达到了无不为。比如这次家长会的成功,收学费的成功,无不是从做小事而最终做成了大事。(我们班43人,除一人免费外,其余全部缴齐) 第四十章中谈到:“上士闻道,勤而创之;中士闻道,先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说“上士听了道,勤奋的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道由于其玄妙,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所以不被嘲笑,反而就不够格称为道。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目前的道到就是课改。课改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小孩要哄,老头要请”就是这个道理。课改不就是想办法哄着学生学习吗?我们的课改,到**,**,**,**,推进改革。校长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课改道路上并不是我们汇贤一家孤军奋战,还有许多兄弟学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习老子就是说两千年前的老子早给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指明了道路,我们要见定课改信念。目前我们的班级学生自治,学生对子互学。教师的前置研究、学生展示、学生上课、给学生过生日,给学生出书。无不是遵循教学教育的道。按这个德办事,事实我们走对了。这几年我们汇贤人就做了一件事:课改、课改、还是课改。 当然,老子还有其他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谦卑、以德抱怨、反对暴政、人贵有自知之明、勤政爱民、不扰民、不争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1 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

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要怀着爱的心,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举几个例子,比如龙泽站很多摆地摊的,有卖吃的的,有卖小玩意的,搞得周边环境是不太好,所以,过一段时间,城管会过来清理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出来了。那么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认为不应该这样来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劳动吃饭,辛辛苦苦出来赚点钱不容易,有的年龄也比较大了,整天被城管驱逐,不能乐业,他们也是要生存没有办法,如果有更好的环境又好又体面的工作,他们难道非要在那摆地摊?而且地摊摆在那是有它存在的价值,有人买啊。如果不让他们摆地摊,难道让他们去偷,去抢,去犯罪?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他们摆整齐点,别影响交通,完了让环卫工人打扫干净。对了,最近好像龙泽站又有摆地摊的了,国家也许已经不限制了。劳动人民都是光荣的,尊重每一位劳动人民。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关于淘宝网,淘宝网有利有弊,淘宝网上有卖名牌假货的,有买到假货识别出来的,很生气,恨淘宝啊,那这个假货店应不应该关闭啊?不应该,因为有市场啊,很多人想少花点钱买名牌,那么买到了没有识别出来他穿着用着很开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淘宝里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就看你会淘不会淘。淘宝门槛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为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动车这东西,它也是顺势而生的,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修动车,村里挣不到钱啊,人都往城里挤,交通就拥挤了,就得修动车,动车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几率还是相对比较高的。现在动车不修了,国家开始发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个国家也是要怀着爱心,循着规律,顺势而为。 关于地球,科技发展与环境恶化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难道随着科技的发展,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

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

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读的心得体会一: 《》的大名自是从小就如雷贯耳,但真的把书买来看,还是在看了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之后,在仙剑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侠每施一个法术就念道一句,就觉得好帅好好玩, 后来在书店看到就买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这本书,其实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这本道家第一宝典这么着也应该是一本厚好几寸,重十来斤的大部头。拿到手才发现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来一万字都不到,翻开来看,虽然有译文,却还是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不过虽然一开始不能看懂什么,读起来却有一股抑扬顿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觉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气。就觉得好像读完一句就能放出一个法术似的。 《》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被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

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通过自己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犹有这种感觉。 读的心得体会二: 我最早接触,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等书,终于有机会认真拜读的《》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著的《》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五篇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五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读后感1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

教师读书心得读《道德经》的感受

教师读书心得读《道德经》的感受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全校师生开启了诵读《道德经》一书的启动仪式。每天清晨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品悟经典。晚上,看着同学们的在读书群里的语音打卡,我也不甘落后,每天坚持读书打卡。今天的读书感受从两个方面来分享: 一、《道德经》是什么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我最喜欢的句子及感受 《道德经》中我喜欢的句子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初读可理解为最完

美的善就像水品性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上善若水,多指为人处世时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却从不争名逐利,或者具有坚忍负重、谦卑居下的品格。 最近观看了《榜样》,我对“骑行天使守护健康”的乡村医生贺星龙印象深刻。作为一名80后,成绩优异的贺星龙主动放弃留城机会,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医生。近20年来,因为那句“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他没有拒绝过一次出诊,风里雨里,随叫随到;他看病只开最便宜的药,大多时候还免收出诊费和医药费,还主动关怀照顾村里的五保户和留守老人;当同学们纷纷进城发展时,他却“逆行”至农村服务乡亲们。 贺星龙扎根“众人之所恶”的农村,以“不争”的心“若水”般服务于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生动地阐释着“上善若水”的人生最高智慧。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4040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learning moral classics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

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一: 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

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从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这里便把水之德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网,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读《道德经》,修为虽浅,感悟犹多,参学百家,对于老子水之悟犹为尊崇,所以作下散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广济通达。水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山有水则灵,园有水则秀,木有水则青,地有水则绿。水是地球的血液,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选修课要求读经...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

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2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

道德经读书心得作文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作文5篇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道德经读书心得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读书心得作文(1)#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此刻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坚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可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所以古人又拿水构成的海洋和土构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德州西收费站肖滨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

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作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自从我局开展文化讲堂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今时好许是明日非。知识是加法悟道是减法凝结沉淀升华。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叶归根。以身观天下一身一宇宙观点而知面。人世间独善吾身灵魂里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错才有机会改正错误所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倘若百姓过的幸福富足那么谁还愿意去冒险犯罪?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就会自然和谐,有些东西不是靠宣传洗脑就可以的,从根本出发才是关键。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弱者博怜、刚者遭嫌。得理让三分、善恶自有报、因果也。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

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