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原理及其检测探析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其检测探析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其检测探析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其检测探析

计算机已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其快捷、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计算机病毒容易对计算机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因此加强计算机安全工作势在必行。对一般人来讲,计算机病毒似乎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但实际上稍加分析,计算机病毒的知识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神秘。普通人只要认真学习一下,就能具备基本的知识,同时也能具备一些对抗计算机病毒能力,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1 计算机病毒的概述

1.1 概念

一般来讲,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对计算机的性能和数据造成破坏,进而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并且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病毒指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旳实质是一组人为的程序或代码,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传染性和自我复制性。

1.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首先,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自我复制性,能够随着软件、程序的运行而不断进行自我繁殖和复制,这也是判断计算机病毒的一个基本标志。其次,计算机病毒本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会通过

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而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病毒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感染另一台电脑。第三,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轻则导致数据的丢失和程序的不正常运转,重则导致机器瘫痪、系统损坏,这也是病毒编制者所欲达到的目的。第四是潜伏性,即病毒会潜伏在电脑一段时间,当条件具备时会自动开启,破坏电脑,而且还可以设定破坏的目标。第五,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般的病毒可以检测出来,但是有一些却检测不出来,变化很多。

1.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根据病毒破坏性的大小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良性病毒是指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但并不对计算机造成任何破坏的病毒,这种病毒具有一般病毒的其他特点,但是具有很小的破坏性。恶性病毒是指以破坏数据或系统为目的的病毒,一般带有很强的破坏性,有的虽然不破坏数据或系统,但是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甚至导致死机现象。引导扇型病毒:一般出现在DOS的引导过程,开机时启动。它不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磁盘上,没有文件名或命令显示,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引导型病毒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放在磁盘引导扇区中;另一部分和原引导记录放在磁盘上连续几个簇中,其位置一般放在第一部分中。各类引导型病毒引入存储过程大致相同。它们都要修改内存可用空间的大小,都植入内存的高端,并在内存高端为病毒传播留出工作空间,否则在运行其它程序时可能被覆盖;都要修改中断向量表,以便将来有机会占领CPU,否则即使在内存也如同冬眠一样,不能进行传播和

破坏。文件型病毒,也被称为外壳型病毒。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文件扩展名为.COM和.EXE等的可执行文件的头部和尾部。只要运行所在程序,病毒就会被激活,同时又传染到其他文件上,而且病毒会控制相关程序。深入型病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病毒,也被称之为混合型病毒,具有引导区病毒和文件型病毒两种特征,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进行传染,所以传播范围比较广、清除难度大。

2 计算机病毒的检测

2.1 一般检查步骤

首先是进程选项,这是第一个排查对象。开机后在不启动任何程序的前提下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一下是否存在可疑进程;其次查看系统进程的路径是否正确。如果进程都正确则查看是否有可疑线程注入正常程序。进程排查完毕后开启自启动项目的排查。首先用msconfig 察看是否有可疑的服务,切换到服务选项卡,勾选隐藏所有Microsoft 服务复选框,然后逐一确认剩下的服务是否正常;第二步:用msconfig 察看是否有可疑的自启动项,只要切换到启动选项卡进行排查即可;最后,用Autoruns查看更详细的启动项信息。第二步开始检查网络连接,ADSL用户可以尝试使用虚拟拨号进行连接,之后用用冰刃的网络连接查看有无可疑连接。第四步可以选择安全模式安全模式开启电脑,如果无法正常进入则可能存在病毒问题,第五,映像劫持: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查看有没有可疑的映像劫持项目,如果存在可疑项则电脑很有可能中毒。最后,CPU时间也是机器是否中毒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通过开机后系统运行时间作参考,CPU运行时间则是一个

很好的参照。

2.2 具体方法

(1)特征代码法。主要用来判断文件是否感染病毒,要求兑现关软件进行不断的更新以适应要求。特征代码法主要运用了比较法、分析法和扫描法。

(2)检验和法。通过计算正常文件内容校验和,将该校验和写入文件中或写入别的文件中保存。使用文件前通过对比前后检验和来确定文件是否感染病毒。它的弊端是不能识别病毒种类和病毒名称,而且还会影响文件的运行速度,出现错误示警。

(3)行为监测法。这种方法主要利用病毒的特有行为特性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每种病毒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这种方法正好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优势,即对许多未知病毒都能够有效发现,但缺点是不能识别病毒名称,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4)软件模拟法。主要是利用相关软件来模式和分析程序的运行状况,确定有无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检测

有了病毒的一些基本知识后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检查你的电脑中是否含有病毒,要知道这些我们可以按以下几个方法来判断: 一: 反病毒软件扫描:

三: 进程观察: TXPlatform.exe是腾讯即时通讯客户端相关程序,用于阻止同一个QQ号在同一台电脑上登陆2次和支持外部添加功能。(不建议关闭) svchost.exe是系统进程,在XP系统中进程数量较多,正常,不能关闭! zhudongfangyu.exe,是主动防御的拼写,360进程。 360rp/360rps是360杀毒进程。 360tray,360进程。 safeboxtray.exe,360保险箱进程。 nvsvc32,显卡驱动进程。 以上进程不建议关闭。 taskmgr.exe,任务管理器进程,可以结束进程。 computerZ_cn是鲁大师进程,关闭程序时进程自动结束。

QQDL可以关闭,是QQ多用户一键登录,可以实现一键自动登录你所有QQ 用户。 sogouCloud.exe是搜狗输入法的进程。(关闭后会被再次自动启动) iexplore.exe是IE浏览器进程,打开页面多了自然会重复。(若结束进程,则会导致IE页面被关闭) 几个值得注意的进程: 1、explorer.exe:explorer 或者 explorer.exe 所在路径: (系统安装目录盘)C:\windows\explorer.exe 进程全称: Microsoft Windows Explorer 中文名称:微软windows资源管理器 但此时桌面上空无一物,怎么办?别着急,按下Ctrl+Alt+Del组合键,出现“Windows安全”对话框,单击“任务管理器”按钮,在任务管理器窗口中选中“应用程序”选项卡,单击“新任务”,在弹出的“创建新任务”的对话框中,输入你想要打开的软件的路径或者名称即可。 这个只能有一个,超过一个就是病毒。 注意和IEXPLORER.EXE的区别 这个可以有很多个。看看你开了几个浏览器。 还有一些expl0re.exe exp1ore.exe 伪装者。 2、svchost.exe:svchost.exe是一个属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程序,用于执行DLL文件。这个程序对你系统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进程有很多个,所以很难判断。 winxp中则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svchost进程(以后看到系统中有多个这种进程,千万别立即判定系统有病毒了哟),而win2003server中则更多。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措施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措施 发表时间:2010-06-10T08:53:10.810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军绍[导读]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与畅通,研究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从计算机的特点入手,初步探讨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和措施。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措施 刘军绍 (河南省郸城县职教中心477150) 【摘要】目前计算机病毒可以渗透到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与畅通,研究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从计算机的特点入手,初步探讨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和措施。【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22-02 1. 计算机病毒的内涵、类型及特点 1.1计算机病毒的内涵:计算机病毒是一组通过复制自身来感染其它软件的程序。当程序运行时,嵌入的病毒也随之运行并感染其它程序。一些病毒不带有恶意攻击性编码,但更多的病毒携带毒码,一旦被事先设定好的环境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 1.2计算机病毒的类型:自80年代莫里斯编制的第一个“蠕虫”病毒程序至今,世界上已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病毒。 1.2.1按照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攻击DOS系统的病毒;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攻击OS/2系统的病毒。世界上已经发现第一个攻击OS/2系统的病毒,它虽然简单,但也是一个不祥之兆。 1.2.2按照病毒的攻击机型分:攻击微型计算机的病毒;攻击小型机的计算机病毒;攻击工作站的计算机病毒。近几年,计算机工作站有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应用范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难想象,攻击计算机工作站的病毒的出现也是对信息系统的一大威胁。 1.2.3按照计算机病毒的链结方式分:源码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外壳型病毒;操作系统型病毒。 1.2.4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良性计算机病毒,指其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恶性计算机病毒,指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 1.2.5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磁盘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传染的计算机病毒;可执行程序传染的计算机病毒。可执行程序传染的病毒通常寄生在可执行程序中,一旦程序被执行,病毒也就被激活,病毒程序首先被执行,并将自身驻留内存,然后设置触发条件,进行传染。 1.3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3.1攻击隐蔽性强。病毒可以无声无息地感染计算机系统而不被察觉,待发现时,往往已造成严重后果。 1.3.2繁殖能力强。电脑一旦染毒,可以很快“发病”。目前的三维病毒还会产生很多变种。 1.3.3传染途径广。可通过软盘、有线和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多渠道自动侵入计算机中,并不断蔓延。 1.3.4潜伏期长。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而不发作,待满足一定条件后,就激发破坏。 1.3.5破坏力大。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轻则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重则破坏磁盘数据、删除文件,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1.3.6针对性强。计算机病毒的效能可以准确地加以设计,满足不同环境和时机的要求。 2. 计算机病毒的技术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设计计算机的目标主要是追求信息处理功能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对于安全问题则重视不够。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接口界面,各个层次的相互转换,都存在着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从国外技术研究现状来看,病毒注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2.1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同时技术难度也最大。可能的途径有:①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设备发射,使接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把病毒传染到目标机上。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根据得到的或使用标准的无线电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进而进人信息网络。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保护最差的地方进行病毒注放。通过对方未保护的数据链路,将病毒传染到被保护的链路或目标中。 2.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和软件中,然后把此硬件和软件直接或间接交付给对方,使病毒直接传染给对方电子系统,在需要时将其激活,达到攻击目的。这种攻击方法十分隐蔽,即使芯片或组件被彻底检查,也很难保证其没有其他非凡功能。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组件依靠进口,困此,很轻易受到芯片的攻击。 2.3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由软件设计师或维护人发明,答应知道其存在的人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攻击后门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计算机入侵者就常通过后门进行攻击,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98,就存在这样的后门。 2.4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控制链侵入成为可能。使用远程修改技术,可以很轻易地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除上述方式外,还可通过其他多种方式注入病毒。 3. 对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防范的对策和方法 3.1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应包括多个防护层。一是访问控制层;二是病毒检测层;三是病毒遏制层;四是病毒清除层;五是系统恢复层;六是应急计划层。上述六层计算机防护体系,须有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如安全设计及规范操作。 3.2严把收硬件安全关:国家的机密信息系统所用设备和系列产品,应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实现计算机的国产化、系列化;对引进的计算机系统要在进行安全性检查后才能启用,以预防和限制计算机病毒伺机入侵。

引导型病毒的机理和解析

引导型病毒的机理和解析

引导型计算机病毒的机理和解析 摘要:引导型病毒是什么,其技术发展,优缺点,特点以及来源,引导型病毒的机制,解析源于DOS高级版本以及Windows 9X的新型引导型病毒的结构,并提出引导型病毒的检测和防治方法。 关键词:引导区硬盘内存新型引导型病毒病毒结构防治 计算机病毒是指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3个基本特性:感染性、潜伏性和表现性。换句话来说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的特制程序或指令程序,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有一定的潜伏性、特定的触发性和很大的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繁多,按感染方式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感染病毒和混合型病毒。引导型病毒感染硬盘主引导扇区或引导扇区以及软盘的引导扇区,如大麻、火炬、BREAK等病毒。 1 引导型病毒 1.1 简介 引导型病毒寄生在主引导区、引导区,病毒利用操作系统的引导模块放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并且控制权的转交方式是以物理位置为依

据,而不是以引导型病毒寄生在主引导区、引导区,病毒利用操作系统的引导模块放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并且控制权的转交方式是以物理位置为依据,而不是以操作系统引导区的内容为依据,因而病毒占据该物理位置即可获得控制权,而将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搬家转移,待病毒程序执行后,将控制权交给真正的引导区内容,使得这个带病毒的系统看似正常运转,而病毒已隐藏在系统中并伺机传染、发作。 引导型病毒进入系统,一定要通过启动过程。在无病毒环境下使用的软盘或硬盘,即使它已感染引导区病毒,也不会进入系统并进行传染,但是,只要用感染引导区病毒的磁盘引导系统,就会使病毒程序进入内存,形成病毒环境。 1.2 计算机启动过程 在分析引导型病毒之前,必须清楚正常的系统启动过程。上电或复位后,ROM_BIOS的初始化程序完成相应的硬件诊断,并设置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汇总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茂炎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技术的发展,鉴定和检测病毒的方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确快速。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病毒核酸分子的鉴定,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是与PCR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引物相关联的;于此同时传统的鉴定检测技术依然有其发展优势。不论怎样的方法技术,都是以病毒的理化性质以及侵染性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甚至出现了某些边缘技术在病毒鉴定检测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的是对植物病毒鉴定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植物病毒;检测技术;PCR 病毒在生物学上特征(如病毒的理化性质,包括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对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等)以及在寄主上的反应(如寄主范围、症状表现、传播方式等)是对病毒最直观的认识。常规的对植物病毒的鉴定检测方法有:生物学测定方法、血清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生物学测定依据病毒的侵染性,观察寄主植株或其它生物的症状表现;血清学技术以病毒外壳蛋白(CP)为基础;电子显微镜技术依据病毒的形状大小的不同;分子生物学鉴定则以病毒核酸为基础。 1.生物学鉴定 最直接的方法是目测法,直接观察病毒对植物的病害症状。如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病害症状为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玉米鼠耳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田间症状表现[1]。目测法因观察的主观性和症状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不精准。1929年美国病毒学家霍姆斯(Holmes)用感病的植物叶片粗提液接种指示植物,2~3天后接种叶片出现圆形枯斑,枯斑数与侵染性病毒的浓度成正比,能测出病毒的相对侵染力,对病毒的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就是枯斑和指示植物检测法。国内报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可侵染28属57种禾本科植物,该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及预防措施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被称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具有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 常见的计算机病毒分类有: 计算机病毒可以分为系统病毒、蠕虫病毒、木马病毒、脚本病毒、宏病毒、后门病毒、病毒种植程序病毒、破坏性程序病毒、玩笑病毒、捆绑机病毒等。下面是详细介绍: 系统病毒 系统病毒的前缀为:Win32、PE、Win95、W32、W95等。这些病毒的一般公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exe 和 *.dll 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如CIH病毒。 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这种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比如冲击波(阻塞网络),小邮差(发带毒邮件)等。 木马病毒 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前缀名一般为 Hack 。木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而黑客病毒则有一个可视的界面,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

远程控制。木马、黑客病毒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即木马病毒负责侵入用户的电脑,而黑客病毒则会通过该木马病毒来进行控制。现在这两种类型都越来越趋向于整合了。一般的木马如QQ消息尾巴木马,还有大家可能遇见比较多的针对网络游戏的木马病毒如。这里补充一点,病毒名中有PSW 或者什么PWD之类的一般都表示这个病毒有盗取密码的功能(这些字母一般都为“密码”的英文“password”的缩写)一些黑客程序如:网络枭雄()等。 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脚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的传播的病毒,如红色代码()——可不是我们的老大代码兄哦 ^_^。脚本病毒还会有如下前缀:VBS、JS(表明是何种脚本编写的),如欢乐时光()、十四日()等。 宏病毒 其实宏病毒是也是脚本病毒的一种,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在这里单独算成一类。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缀是:Word、Word97、Excel、Excel97(也许还有别的)其中之一。凡是只感染WORD97及以前版本WORD 文档的病毒采用Word97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凡是只感染WORD97以后版本WORD文档的病毒采用Word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凡是只感染EXCEL97及以前版本EXCEL文档的病毒采用Excel97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凡是只感染EXCEL97以后版本EXCEL文档的病毒采用Excel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依此类推。该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能感染OFFICE系列文档,然后通过OFFICE通用模板进行传播,如:著名的美丽莎。 后门病毒 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该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如54很多朋友遇到过的IRC后门。

关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分析

关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分析 【摘要】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经济的结构,逐渐的成为人类物质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计算机病毒给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并且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一般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来自计算机病毒的攻击,那么研究分析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也就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探究了计算机病毒,以及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并且着重分析研究了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以期提高计算机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分析 1.引言 对于计算机的安全广大的安全专家以及用户都是比较担忧的,虽然目前计算机反病毒的技术正在不断的更新,但是反病毒技术仍然是被动的,用户需要应付每一个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计算机病毒越来越多的泛滥而出。计算机病毒攻击的方式、传播的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的变化着,它能够隐形的依附在下载的视频或者资料中,或者利用图片传播等,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并且危害性也相对较大,那么为了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就必须要提高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在计算机没被病毒侵害之前进行检测,并进行杀毒。 2.计算机病毒综述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专门用来破坏或者攻击计算机软件系统,并复制本身传染其他应用程序的代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1]。计算机病毒能够像生物病毒一样进行繁殖,在程序正常运行的时候,能够进行运行自身复制,也就是说计算机病毒具有繁殖性,再有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者是产生变种,那么它的传播速度是很难预防的,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基本的特征。此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潜伏性,这跟定时炸弹是差不多的,在之前设计好病毒爆发的时间,给人以措手不及,还具有隐蔽性、破坏性等特性。计算机病毒大致上被分为宏病毒、木马病毒、黑客工具、脚本病毒等种类,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病毒进行系统的分析。 第一,宏病毒,这是脚本病毒中的一种,但是由于其特性故将其分为一类,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缀是Word、Excel等,较为著名的宏病毒有著名的美丽莎。 第二,脚本病毒,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2],脚本病毒的共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的,借助网页进行传播的病毒。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精简版)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秦志光张凤荔刘峭著 43.8万字 第1章计算机病毒概述 1.1.1计算机病毒的起源----第一种为科学幻想起源说,第二种为恶作剧,第三种为戏程序(70年代,贝尔实验室,Core War), 第四种为软件商保护软件起源说。 1.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历史-----第一代病毒,传统的病毒, 第二代病毒(1989-1991年),混合型病毒(或“超级病毒”),采取了自我保护措施(如加密技术,反跟踪技术);第三代病毒(1992-1995年)多态性病毒(自我变形病毒)首创者Mark Washburn-----“1260病毒”;最早的多态性的实战病毒----“黑夜复仇者”(Dark Avenger)的变种MutationDark Avenger ;1992年第一个多态性计算机病毒生成器MtE,第一个计算机病毒构造工具集(Virus Construction Sets)----“计算机病毒创建库”(Virus Create Library), ”幽灵”病毒;第四代病毒(1996-至今),使用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传播的蠕虫病毒,破坏计算机硬件的CIH,远程控制工具“后门”(Bank Orifice),”网络公共汽车”(NetBus)等。 2.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1.程序性(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弱点所编制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2、传染性,3、隐蔽性(兼容性、程序不可见性)4、潜伏性(“黑色星期五”,“上海一号”,CIH),5、破坏性,6、可触发性,7、不可预见性,8、针对性,9、非授权可执行性,10、衍生性。 1.2.2.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环境下表现的特征------1.电子邮件成主要媒介(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可移动存储设备,网页,网络主动传播,网络,“钓鱼”),2.与黑客技术相融合(“Nimda”,CodeRed,”求职信”),3.采取了诸多的自我保护机制(逃避、甚至主动抑制杀毒软件),4.采用压缩技术(压缩变形----特征码改变,压缩算法,“程序捆绑器”),5.影响面广,后果严重,6.病毒编写越来越简单,7.摆脱平台依赖性的“恶意网页”。 1.2.3.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1.孕育期(程序设计,传播),2.潜伏感染期,3.发病期,4.发现期,5.消化期,6.消亡期。 第2章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 2.1.1计算机病毒的典型组成三大模块-----1.引导模块(将病毒引入计算机内存,为传染模块和表现模块设置相应的启动条件),2.感染模块(两大功能-----1.依据引导模块设置的传染条件,做判断;2启动传染功能), 3.表现模块(两大功能----依据引导模块设置的触发条件,做判断;或者说表现条件判断子模块 2.1启动病毒,即表现功能实现子模块) 2.2.1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方式-----1.替代法(寄生在磁盘引导扇区);2.链接法(链接在正常程序的首部、尾部、或中间)。 2.2.2.计算病毒的引导过程-----1。驻留内存,2.获得系统控制权, 3.恢复系统功能。 2.4.1.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机制----1.日期,2.时间, 3.键盘 4.感染触发, 5.启动, 6.访问磁盘次数, 7.调用中断功能触发, 8.CPU型号/主板型号触发。 第三章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3.1.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表现----1.经常无故死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运行速度异常, 4.内存不足的错误, 5.打印、通信及主机接口发生异常, 6.无意中要求对软盘进行写操作, 7.以前能正常运行的应用程序经常死机或者出现非法错误, 8.系统文件的时、日期和大小发生变化, 9.宏病毒的表现现象,10、磁盘空间迅速减少,11.网络驱动器卷或者共享目录无法调用,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13.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

浅谈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浅谈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计算机病毒可以渗透到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与畅通,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从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入手,来初步探讨对付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范。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危害防范措施。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系统安全和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各行各业中的管理部门更是要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数以亿计,严重地干扰了人类正常的社会生活,给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例如:2006年“熊猫烧香”病毒泛滥成灾,据据国内的病毒专家初步统计,感染“熊猫烧香”病毒的个人用户已经高达几百万,企业用户感染数更是成倍上升,“熊猫烧香”病毒不但对用户系统进行破坏,导致大量应用软件无法使用,而且还可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所有文件,造成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从而无法进行系统恢复。此外,该病毒还能终止大量反病毒软件进程,大大降低用户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网络运用的不断普及、深入,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计算机病毒有以下特点: 一是攻击隐蔽性强。大部分病毒代码非常短小,也是为了隐蔽。一般都夹在正常程序之中,难以发现,病毒可以无息感染计算机系统而不被察觉,待发现时,往往已造成严重后果。二是繁殖能力强。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如不及时处理,那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执行文件)会被感染。三是传染途径广。计算机病毒可以在运行过程中根据病毒程序的中断请求随机读写,不断进行病毒体的扩散。病毒程序一旦加到当前运行的程序体上面,就开始搜索能进行感染的其它程序,也可通过软盘、有线和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多渠道自动侵入计算机中,并不断蔓延从而使病毒很快扩散到磁盘存储器和整个计算机系统上。四是潜伏期长。一些编制精巧的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不马上发作,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秘密感染,一旦时机成熟,得到运行机会,就四处繁殖、扩散。五是破坏力大。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一种可执行程序,而这一可执行程序又必然要运行,有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轻则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重则破坏磁盘数据、删除文件,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它可以毁掉系统的部分数据,也可以破坏全部数据并使之无法恢复。六是针对性强。计算机病毒的效能可以准确地加以设计,满足不同环境和时机的要求。七是可执行性。与其他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但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上,当病毒运行时,便与合法程序争夺系

计算机病毒免疫原理

计算机病毒免疫原理 我们知道,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模块一般包括传染条件判断和实施传染两个部分,在病毒被激活的状态下,病毒程序通过判断传染条件的满足与否,以决定是否对目标 对象进行传染。一般情况下,病毒程序在传染完一个对象后,都要给被传染对象加上传染标识,传染条件的判断就是检测被攻击对象是否存在这种标识,若存在这种 标识,则病毒程序不对该对象进行传染;若不存在这种标示,则病毒程序就该对象实施传染。由于这种原因,人们自然会想到是否能在正常对象中加上这种标识,就 可以不受病毒的传染,起到免疫的作用呢? 从实现计算机病毒免疫的角度看病毒的传染,可以将病毒的传染分成两种。一种是像香港病毒,1575病毒这样,在传染前先检查待传染的扇区或程序里 是否含有病毒代码,如果没有找到则进行传染,如果找到了则不再进行传染。这种用作判断是否为病毒自身的病毒代码被称作传染标志,或免疫标志。第二种是在传 染时不判断是否存在免疫标志,病毒只要找到一个可传染对象就进行一次传染。就像黑色星期五那样,一个文件可能被黑色星期五反复传染多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 大(要补充一点的是,黑色星期五病毒的程序中具有判别传染标志的代码,由于程序设计错误,使判断失败,形成现在的情况,对文件会反复感染,传染标志形同虚 设)。 计算机病毒免疫的方法和缺点 下面来看看防病毒软件使用的免疫方法是如何工作的。目前常用的免疫方法有两种: 1.针对某一种病毒进行的计算机病毒免疫 例如对小球病毒,在DOS引导扇区的1FCH处填上1357H,小球病毒一检查到这个标志就不再对它进行传染了。对于1575文件型病毒,免疫标志是文件 尾的内容为0CH和0AH的两个字节,1575病毒若发现文件尾含有这两个字节,则不进行传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防止某一种

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

2012.4 37 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的 检测分析方法 谢辰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091 摘要:在研究计算机病毒之前,如果我们能先对被研究病毒的行为特征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对于之后的反汇编代码分析以及查杀工作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先介绍了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利用虚拟机和软件分析技术,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以new orz.exe 病毒为例,来阐述和总结检测分析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虚拟机;软件分析技术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普及和高速发展,全球化通信网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网络在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种种安全隐患和威胁,其中危害最大影响最广的莫过于计算机病毒。在网络带宽不断升级的今天,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和变种速度也随之加快,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计算机安全技术研究的热点。据国内外各大反病毒公司统计,2008 年截获的各类新病毒样本数已经超过1000万,日均截获病毒样本数万。对于现如今计算机病毒变种的不断增加,反计算机病毒的一个研究方向便是怎样在不对病毒汇编代码分析的前提下,分析出已知或未知的计算机病毒的全部行为特征。 1 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 (1) 传染性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判断一段程序代码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依据。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重要条件。 (2) 非授权性 病毒隐藏在合法程序中,当用户调用合法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先于合法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是未知的,是未经用户允许的。 (3) 隐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它们一般附着在合法程序之中,也有个别的以隐含文件形式出现,目的是不让用户发现它的存在。如果不经过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合法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 (4) 潜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传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破坏模块。如著名的在每月26日发作的CIH 病毒。 (5) 破坏性 病毒可分为良性病毒与恶性病毒。良性病毒多数都是编制者的恶作剧,它对文件、数据不具有破坏性,但会浪费系统资源。而恶性病毒则会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或加密磁盘、格式化磁盘等。 (6) 不可预见性 从对病毒检测方面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的代码千差万别。虽然反病毒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病毒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病毒总是先于相应反病毒技术出现。 (7) 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触发条件。如果满足其触发条件,将激活病毒的传染机制进行传染,或者激活病毒的表现部分或破坏部分。病毒的触发条件越多,则传染性越强。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最新】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单选);姓名得分: 注:每题5分,满分100分; 1.下面是关于计算机病毒的两种论断,经判断___; (1)计算机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它在某些条件上激活;A)只有(1)正确B)只有 (2)正确;C)(1)和(2)都正确D)(1)和(2)都不正; 2.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病毒”是指______; A)细菌感染 B)生物病毒感染; C)被损坏的程序 D)特制的具 计算机病毒知识测试题(单选) 姓名得分: 注: 每题5分,满分100分

1.下面是关于计算机病毒的两种论断,经判断______ (1)计算机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它在某些条件上激活,起干扰破坏作用,并能传染到其他程序中去;(2)计算机病毒只会破坏磁盘上的数据. 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1)和(2)都正确 D)(1)和(2)都不正确 2.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病毒”是指______ A)细菌感染 B)生物病毒感染 C)被损坏的程序 D)特制的具有破坏性的程序 3.对于已感染了病毒的U盘,最彻底的清除病毒的方法是_____ A)用酒精将U盘消毒 B)放在高压锅里煮 C)将感染病毒的程序删除 D)对U盘进行格式化

4.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是_____ A)使磁盘发霉 B)破坏计算机系统 C)使计算机内存芯片损坏 D)使计算机系统突然掉电 5.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表现在______ A)能造成计算机器件永久性失效 B)影响程序的执行,破坏用户数据与程序 C)不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D)不影响计算机的运算结果,不必采取措施 6.计算机病毒对于操作计算机的人,______ A)只会感染,不会致病 B)会感染致病 C)不会感染 D)会有厄运

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常用技术

实验二十三病毒核酸检测常用技术 (Techniques of Detecting Nucleic Acid of Viruses in Common Use )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在微生物学实验室诊断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于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已成功地被克隆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因此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特点,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样品中有无相应病原微生物的核酸,从而可以特异、灵敏地判定标本中是否含有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在微生物学的研究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最常使用的微生物核酸检测技术有PCR、RT-PCR、核酸杂交等技术,现对病毒核酸(DNA、RNA)的分离、PCR、RT-PCR、核酸杂交等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应用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概述。 实验 1 PCR 检测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核酸 【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病毒核酸(DNA)的分离与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 【基本原理】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ILT)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LTV)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常表现呼吸困难、产蛋鸡产蛋下降和死亡, 是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但在临诊上极易与其它一些呼吸道疾病相混淆, 如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等。常规检测IL TV 的方法有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这些方法虽经典,但费时且敏感性差, 不能检测亚临床感染, 而传染性喉气管炎潜伏感染是疾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目前比较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在病毒核酸检测方面。本实验以PCR方法检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核酸为例,对PCR方法进行介绍。 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典型的PCR由(1)高温变性模板;(2)引物与模板退火;(3)引物沿模板延伸三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通过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其主要步骤是:将待扩增的模板DNA置高温下(通常为93~94℃)使其变性解成单链;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其合适的复性温度下分别与目的基因两侧的两条单链互补结合,两个引物在模板上结合的位置决定了扩增片段的长短;耐热的DNA聚合酶(Taq酶)在72℃将单核苷酸从引物的3’端开始掺入,以目的基因为模板从5’→3’方向延伸,合成DNA的新互补链。如此反复进行,每一次循环所产生的DNA 均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每一次循环都使两条人工合成的引物间的DNA特异区拷贝数扩增一倍,PCR产物得以2n的批数形式迅速扩增,经过25~30个循环后,理论上可使基因扩增109倍以上,实际上一般可达106~107倍(图23-1)。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摘要]目前计算机病毒几乎已经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近乎家喻户晓,只要接触过计算机的都有机会碰上它。若说有多恐怖,也不尽然。但它总也挥之不去。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及网络信息的安全,研究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措施已刻不容缓。文章从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及最易感染的程序入手,来探讨预防及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防范;病毒 在计算机病毒刚出现时,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不够,防范意识不强,还没来得及深刻认识它的作用,就已经被大量传播,肆意横行。几乎每一台联网或者没联网的计算机都无一例外地遭受到过病毒的入侵,也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妨害。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升级。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数以亿计,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们的生活,给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然而,计算机病毒技术也曾应用在过军事方面,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双方都曾利用计算机病毒向敌方发起进攻,以达到破坏对方的计算机武器控制系统和整个军事网络,病毒作为高科技武器的一个应用,最终达到了一定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各世界的高度重视。 一、病毒的起源 1949年,由冯·诺伊曼提出了一种对病毒雏形的一个概念、一种可能性,但是没引起人们的丝毫关注。时隔10年,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中,这些要领被应用于一种叫做“磁芯大战”的电游戏中。这个游戏是由贝尔实验室的三个年轻工程师发明出来的,该游戏的编写思路就跟病毒的作用差不多,主要思路是:双方各编写一个程序,在一台计算机中注入,这两个程序在电话系统内相互厮杀,有时他们会放下一些关卡,停下来修复被修改的指令,当它被困时,就复制一次,以便可以逃离险境。因为它们都存在于计算机的记忆磁芯中,因而得名“磁芯大战”。在那段时间,计算机都是相对独立,没有联网,所以没有怎么传播,只是在小范围传播。1988年底,才在我国国家统计部门发现了小球病毒,在后面的时间里,病毒的发展是越来越快。 二、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通过复制自身从而感染其它程序的指令代码或程序,当染毒文件运行时,病毒也随之运行并自我复制来感染其它程序。不过,良性病毒没有恶意攻击性的代码,只占用系统的资源,让系统运行减慢。但是大多数的恶性病毒却是携带恶意攻击性的毒码,一旦被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自上世纪80年代由莫里斯编写的第一个“蠕虫”病毒程序问世以来,世界上已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病毒:“美丽杀手”(Melissa)病毒、“怕怕”(Papa)病毒、“疯牛”(Mad Cow)病毒和“怕怕B”病毒、“幸福1999”宏病毒、“咻咻”(Ping)轰击病毒、冲击波病毒、熊猫烧香病毒、木马病毒等。 归纳一下,计算机病毒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隐蔽性强。病毒可以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染计算机而不被人察觉,等到发现时,就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二是繁殖能力强。电脑一旦染毒,可以很快“发病”。三是传染途径广。可通过移动

计算机病毒简答题.docx

计算机病毒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计算机病毒: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洛伊木马:是一种与远程计算机之间建立起连接,使远程计算机能够通过网络控制用户计算机系统并且可能造成用户的信息损失、系统损坏甚至瘫痪的程序。 3、Word宏病毒:是一些制作病毒的专业人员利用Microsoft Word的开放性专门制作的一个或多个具有病毒特点的宏的集合,这种病毒宏的集合影响到计算机的使用,并能通过DOC文档及DOT模板进行自我复制及传播。 4、手机病毒:以手机为感染对象,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病毒短信等形式,对手机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手机异常的一种新型病毒。 5、蠕虫: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性病毒,它具有病毒的一些共性,如传播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等,同时蠕虫还具有自己特有的一些特征,如不利用文件寄生(有的只存在于内存中),对网络造成拒绝服务,以及和黑客技术相结合等。 6、流氓软件:是介于病毒和正规软件之间,同时具备正常功能(下载、媒体播放等)和恶意行为(弹广告、开后门)的软件,给用户带来实质危害。 7、僵尸网络:是指控制者采用一种或多种传播手段,将Bot程序(僵尸程序)传播给大批计算机,从而在控制者和被感染计算机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可一对多控制的网络。

8、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进行传染和破坏,实际上它是一种预先的特征判定技术。 9、网络钓鱼:利用欺骗性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Web站点进行诈骗活动,受骗者往往会泄露自己的重要数据,如信用卡号、账户用户名、口令和社保编号等内容。 10、计算机病毒抗分析技术:是针对病毒的分析技术提出的,目的是使病毒分析者难以分析清楚病毒原理,主要有加密技术、反跟踪技术等。 二、简答题 1、根据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你认为现有哪些病毒代表了 这些趋势? 答: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关。根据近期病毒的特征,可以看出新世纪纪电脑病毒具有以下新特点:网络化、专业化、智能化、人性化、隐蔽化、多样化和自动化。一些蠕虫病毒、木马病毒、恶意程序等代表了这些趋势。 2、计算机病毒包含四大功能模块,并且在系统中病毒表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状态,请叙述四大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状态的转换过程。 答:计算机病毒一般由感染模块、触发模块、破坏模块(表现模块)和引导模块(主控模块)四大部分组成。根据是否被加载到内存,计算机病毒又分为静态和动态。处于静态的病毒存于存储介质中,一般不能执行感染和破坏功能,其传播只能借助第三方活动(例如:复制、下载和邮件传输等)实现。当病毒经过引导功能开始进入内存后,便处于活动状态(动态),满足一定触发条件后就开始进行传染和破坏,从而构成对计算机系统和资源的威胁和毁坏。 3、请简述木马和远程控制程序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实现-计算机病毒论文-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实现-计算机病毒论文-计算机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当前,在科技的引导下,电脑飞速进步,然而电脑在应用之时,电脑病毒也会随之滋生,这对电脑领域来讲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为了保证电脑的有效以及安全运转,电脑反病毒技术应运而生,并且还在持续升级。然而反病毒技术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电脑病毒,这是因为电脑已经极为常见,其病毒日渐变得多元化,且破坏力与日俱增。而为“对抗”病毒而生成的反病毒技术,是依照病毒的特征而创建的技术。当前,电脑病毒的袭击模式、传播模式是瞬息万变的。而面临繁杂的、多样性的病毒,应研究出电脑病毒检测技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电脑领域的专家同心协力方能完成。在信息时代,如何抑制电脑病毒,将会左右日后的电脑领域的发展。 1电脑病毒的大概情况 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软件技术也开始在各领域中“大展拳脚”;而电脑病毒也开始呈辐射状蔓延。电脑病毒就是对电脑程序形成威胁的编码。目前,电脑病毒的攻击模

式、传播路径以及传播速率等都较以往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的攻击模式与传播路径更为多元化,传播极其快速。而且,在功能、威胁等层面也呈现出多样性。电脑病毒的演变历程包含下面的内容。 1.1新特点 目前,电脑病毒凸显了其新特征,其有着繁复的变异种类以及快速传播的特征,而病毒的传播并不是客观的,在互联网系统以及E-mail 中都能够对电脑造成破坏。而且,病毒兼具了蠕虫的特点,也就是说,病毒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与此同时,还可以拷贝,进而造成电脑的瘫痪。 1.2新功能 电脑病毒能够拷贝,并且还兼备一部分其它类的功用,与黑客攻击比较类似。当电脑系统被病毒控制后,将对袭击系统实施控制,而且电脑内的资料或消息往往不能再保存下去。这时,电脑还会遭遇远程控制。当前,肆虐的病毒主要是QQ木马病毒,这样的病毒只要袭击电脑系统,透过远程控制,将对用户的隐私权造成损害。 1.3新渠道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说课稿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说课 稿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来自宁远县职业中专的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这是一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下面具体阐述一下我的设计思路,并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我的说课流程如下: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章第四节《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中的一小节,它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是计算机病毒是威胁计算机数据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种计算机资源不受侵害,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中职一年级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虽不陌生,但对计算机病毒的原理、类型、传播途径、具体危害、如何防治还缺乏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学生都有过“中毒”的经历,所以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兴趣。另外,在讲解《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信息搜集加工的方法等基本知识。因此我会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相结合,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如何发现计算机病毒,熟悉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和危害性,知道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 (二)能力目标 熟悉并掌握一些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如:360杀毒、瑞星等,并且当计算机感染病毒时,学生能自主地完成病毒清理和计算机的基本维护。在此基础上教授学生一些手动查杀病毒和处理恶意软件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自己具有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作到文明上网。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危害及防治。 难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五、说教法 讲、演、练相结合,应用“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情境模拟法”等。六、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