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健康宣讲PPT

PPT
目录 简介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原因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预防 和管理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康复 保健
简介
简介
标题: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健康宣讲 PPT
目标:向用户传达筋膜间隔区综合 征的相关知识,帮助用户了解该疾 病,预防和管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的方法
什么是筋膜间 隔区综合征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定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一 种严重疼痛的病症,通常出现 在肩颈部、背部以及下肢,由 于筋膜间隔区的炎症和压力引 起。
症状:颈部或背部疼痛、肩膀 僵硬、肢体麻木、手指发麻等 症状。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原因
坏姿势: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 姿势,如低头看手机、长时间 坐姿等。 运动损伤:过度运动或跑步时 没有正确热身和拉伸肌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预防和管理
就医咨询:如果出现疼痛和不 适,应尽早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康复保
健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康复保健
物理治疗:接受物理治疗师的 指导,进行热敷、按摩、理疗 等治疗方式。
饮食调理:均衡饮食,摄入足 够的营养物质,增强身体的免 疫力。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康复保健
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熬夜和过度劳累。 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避免压力过大。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原因
肌肉不平衡:肌肉发达和运动 规律不当导致肌肉紧张和拉伤 。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预防和
管理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预防和管理
姿势正确: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电脑。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 式,并正确进行热身和拉伸。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或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
该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的原因可能是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或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缺血后组织肿胀、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或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以及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时,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导致室内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
缺血和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发生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 (65mmHg)时,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g),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会发生功能改变,8-12小时则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坏,即肌肉坏死。
在肌肉坏死时,会释放大量的K+和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同时受累组织会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的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课件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病人的护
理课件
目录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表现 护理处理 护理注意事项ຫໍສະໝຸດ 什么是筋膜间 隔区综合征?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
筋膜间隔是人体内部组织结构 之一,由筋膜片组成,分割肌 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 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当筋膜间隔受到不同程度的损 伤引起组织炎症和水肿时,就 会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护理处理
疼痛护理:可采用止痛贴、热 敷、物理治疗等缓解患者疼痛 。
感染护理:避免感染,保持干 净卫生。
护理处理
卧床休息:减轻下肢负重,促进伤口愈 合。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疏导情 绪,减轻疼痛。 患者在休息期间如有感觉不适 ,应及时告知护士。
护理注意事项
注意伤口护理,保持干净卫生,避免局 部感染。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表现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表现
疼痛:患处常伴有剧烈疼痛,且病情进 展较快。
肿胀:患处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变化明 显。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表现
动脉搏动:脉搏减弱或消失。 感觉障碍:出现感觉减退、麻 木等现象。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表现
肌肉功能障碍:严重时造成功能不全、 肌肉萎缩等。
护理处理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为什么重视护理查房? 促进团队学习
查房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分享经验,提升整体 专业水平。
团队协作能增强患者安全与护理效果。
为什么重视护理查房? 患者满意度
良好的护理管理与查房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与 依从性。
患者的积极反馈有助于改进护理措施。
谢谢观看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查房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4. 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 5. 为什么重视护理查房?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定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于筋膜内压力升高导致的 血流受限和组织缺血,通常发生在肢体部位。
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与关节活动度。
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 理疏导。
心理健康对患者的整体恢复有积极影响。
为什么重视护理查房?
为什么重视护理查房? 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查房,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护 理干预。
查房是提高护理团队沟通与合作的重要环节。
性别可能影响运动行为和受伤风险。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急性期介入
在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后,应立即进行评估与护理 干预。
及时的护理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恢复。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监测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需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肢体功能 和血液循环状态。
持续监测可帮助及时发现病情恶化。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术后护理
该综合征可能由外伤、肿瘤、感染等因素引起。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症状
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剧烈疼痛、肢体肿胀、感觉异 常等症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
”说明早在公元7世纪中医对此证的病机“荣卫不通”及临床表现“痹而不仁”已有所认识。
[病因病机]筋膜间隔区是由肌间隔、筋膜隔、骨膜、深筋膜与骨等构成(图5-15)。
上臂和大腿的筋膜较薄而富有弹性,且肌肉丰厚又为单骨,故上臂和大腿受压后不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前臂和小腿为双骨)筋膜厚韧而缺乏弹性,且有骨间膜,致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不能向外扩张,因此前臂和小腿受压后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间隔区内的组织主要是肌肉,血管神经穿行其中,在正堂情况下,筋膜间隔区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组织压或肌内压。
当间隔区内的容积突然减少(外部受压)或内容物突然增大(组织肿胀或血肿),则组织压急剧上升,致使血管、肌肉和神经组织遭受挤压。
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种:1.肢体外部受压肢体骨折脱位后,石膏、夹板、胶布、绷带等固定包扎过紧过久;车祸,房屋或矿井倒塌,肢体被重物挤压;昏迷或麻醉时,肢体长时间受自身体重压迫等,均可使筋膜间隔区容积变小,引起局部组织缺血而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2.肢体内部组织肿胀闭合性骨折严重移位或形成巨大血肿,肢体挫伤,毒蛇或虫兽伤害,针刺或药物注射,剧烈体育运动或长途步行,均可使肢体内组织肿胀,导致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
3.血管受损主干动脉损伤、痉挛、梗塞和血栓形成等致使远端筋膜间隔区内的组织缺血、渗出、水肿,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而发生间隔区综合征。
若主干动静脉同时受伤,可诱发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由于筋膜间隔区内血循环障碍,肌肉因缺血而产生类组胺物质,从而使毛细血管扩大,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和液体渗人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肌内压更为增高,形成缺血-水肿恶性循环(表5-1),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即产生“痹而不仁”的症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PPT课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措施
物理治疗:进行适当的按摩、牵引和拉 伸运动,促进筋膜间隔区的舒展和恢复 。 改变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相同姿 势,注意正确姿势和体位。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护理注意
事项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注意事项
注意休息:适当休息和放松是 减轻疼痛和促进恢复的重要因 素。 避免过度活动:避免过度使用 受影响的部位,以防加重症状 。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注意事项
保持活动性:尽量保持适度的活动性, 避免长时间不活动。 合理用药: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并注 意药物副作用和禁忌症。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注意事项
寻求专业帮助:如症状严重或 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求助, 寻求专业治疗和建议。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征护理措施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注意事 项
引言
引言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 膜间隔区综合征是一种疼痛病 症,常见于手、足和其他身体 部位的筋膜间隔区域。
本课件介绍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帮助 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 病。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护理措施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措施
确定诊断:详细了解病史、症状及进行 必要的检查,确诊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疼痛管理:使用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 放松技巧来缓解疼痛。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措施
筋膜间隔区保护:避免过度使 用受影响的部位,注意休息和 恢复。
应用冷热敷:冷敷可减轻肿胀 和疼痛,热敷有助于放松紧张 的肌肉组织。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健康教育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过度使用、外伤、感染或肿瘤等 。
不同的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病因,需要具体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感觉 异常等。
症状可能随着活动加重而加剧。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运动员、体力劳动者以及长期保持同一姿势 的人群。
治疗方式有哪些?
治疗方式有哪些?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通过按摩、热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专业的治疗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治疗方式有哪些?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
使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我用药。
治疗方式有哪些?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介入。
症状加重
当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或活动受限时,应及时 就医。
及早就医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何时就医?
疑似并发症
如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其他全身症状,应立即 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感染或其他严重问题。
何时就医?
定期检查
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健康。
如何预防?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健康教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 5. 治疗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定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指因筋膜或筋膜间隔的病理 变化,导致的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常见于运动员或从事重复性动作的工人。
手术治疗需经过全面评估后决定。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 适当运动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危害及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锻炼:保持适当的身体活动可 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筋膜间 隔区的稳定性,并预防综合征 的发生。
均衡饮食:合理的营养摄入对 于预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非常 重要,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取。
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用力:过度用力可能增加筋膜 间隔区的压力,增加综合征的危险性, 因此需要避免过度用力。
保持健康体重:保持适宜的体重可以减 轻筋膜间隔区的负担,降低患病风险。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注意早期症状: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早期症状可能比较隐匿 ,比如胸痛、乏力等,需要及 时关注并就医。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是预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重 要措施,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 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注意事项
遵医嘱治疗:如果被诊断出患有筋膜间 隔区综合征,需要严格按医生的治疗建 议进行治疗和康复,以减轻症状和防止 进一步损害。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危害及预
防
目录 危害
心脏疾病: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与心脏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如心脏病变、心脏瓣膜病变 等。
呼吸系统问题:该综合征可能 导致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如呼 吸困难、气促等。
危害
神经系统问题: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可能 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如神经病变、肌 无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英文名:compartmentsyndrome,别名:间隔综合征;筋膜间隙综合征。
筋膜间隙综合征(compartmentsyndrome,CS)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
小腿创伤性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病因很多,胫骨骨折最常见。
早期诊断极其重要,对临床表现缺乏经验或对此症不完全了解,混淆不可靠的临床体征,延误诊断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寻求有效的诊断方法,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仍是骨科急待总结提高的问题。
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只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提高治愈率。
血循毒毒蛇咬伤后,由于蛇毒的作用引起组织出血、渗出、水肿,引发筋膜室内压异常增高,当室内组织压力超过30mmHg时,分布于肌肉的小动脉即可闭塞,肌肉缺血肿胀,静脉回流障碍,渗出增多,发生蛇伤筋膜间隔综合征,并最终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常导致严重的肢体残废,甚至截肢。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早期白细胞正常,稍后病情加重,可有白细胞升高。
1.压力测定组织内压测定可显示肌间隙内压力可从正常的零骤升到1.33~2.66kPa(10~20mmHg)甚至3.99kPa(30mmHg)以上(图1)。
此种压力表明需及早切开减压,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常压力为10mmHg以下)。
2.其他 MR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亦有助于判定。
并应注意与小腿动脉及神经损伤相鉴别。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又构成其发病因素之一,并可相互影响形成恶势循环。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
避免此种后果的惟一方法,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筋膜间隙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筋膜间隙综合征本身是一种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坏死的疾患,伤后24h即可形成,故应按急症治疗,不可拖延。
一般认为在发病24h内治疗者,可以完全恢复。
笔者报道1组包括CO及输液漏入软组织之病例,自伤后至出现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时间,最短者为2~4h,7~10h者占多数,少数长达24h。
进行手术切开筋膜减压的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早期即24h 内行切开筋膜减压的病例,除合并有神经本身损伤外,均获得完全恢复,功能正常。
晚期筋膜切开的病例,因时间早晚而预后不同,36h切开的病例,前臂、前臂深层肌肉尚未坏死,术后手功能仍可恢复正常;3~8天切开的病例,深层肌肉组织已大部坏死,但浅层肌肉尚好,术后留有轻度缺血挛缩畸形,伤后18天~3个月行切开的病例,对肌肉缺血挛缩无改善。
1.非手术治疗用保守方法治疗早期筋膜间隙综合征的适应证是:肢体明显肿胀、压痛,皮肤有张力性水疱,肌肉被动牵拉痛,经Whiteside穿刺测筋膜间隙压力未高于30mmHg者。
采用制动,抬高患肢,严密观察,经7~10天,肿胀消退,症状消失,可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
刘瑞林与朱庆仑用甘露醇治疗早期筋膜间隙综合征31例,其中小腿19例,前臂6例,大腿及上臂各3例。
所有病例肢体明显肿胀疼痛,被动牵拉痛阳性,缺血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
其中14例经穿刺测压,测得筋膜间隙的压力最高为88mmHg,最低为30mmHg,平均(60.57±5.52)mmHg,健侧压力为12.57mmHg。
从受伤到开始治疗时间最早为6h,最迟120h,平均29h。
先以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快速输入,2h后再同样输入1次,两次之间静脉通道以缓慢输液维持。
经两次输入甘露醇后,症状明显改善,肿胀迅速消退,疼痛减轻或消失,尿量增加。
治疗后再测压,有降为0者,平均为(19.14±5.12)mmHg。
多数病例仅两次治疗即可缓解。
虽然非手术治疗可以使某些筋膜间隙综合征缓解,但由于本征发展迅速、后果严重,对其治疗,宁可失之于切开过早,而不可失之于延误。
2.手术治疗手术切开筋膜减压是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如手术方法正确,减压彻底,术后处理恰当,则患者将顺利恢复。
(1)手术指征:①肢体明显肿胀与疼痛;②该筋膜间隙张力大、压痛;③该组肌肉被动牵拉疼痛;④有或无神经功能障碍体征;⑤筋膜间隙测压在30mmHg以上。
具有这些体征者,应即行手术切开。
对可疑是否切开减压者,宁可切开,并无不良后果,不可失之于观察。
(2)手术方法:笔者主张选用局麻,亦可选用臂丛、硬膜外麻醉。
手术操作忌用止血带。
①前臂掌侧减压术:切开筋膜减压应达肿胀肌组的全长,切开长度不够,减压不彻底,是减压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至于皮肤切口的长度则有两种意见,一种为行S形全长切口,另一种为做几个间断小切口,也达全长,于小切口之间将筋膜全长切开(图2)。
前者较为敞开,减压彻底;后者如皮肤肿胀严重,则减压有可能不彻底,至腕上如组织肿胀严重压力大者,应切至腕横韧带。
筋膜切开后,即见肌腹膨出于切口之外,观察肌肉的血运与颜色,逐渐红润好转。
除伴有血管损伤者外,一般不探查深部组织,术前桡动脉搏动减弱者,术后脉搏迅速改善。
前臂掌背两侧筋膜间隙综合征病例,一般掌侧重于背侧,是否掌背两面均行筋膜切开?笔者的经验是仅彻底切开掌侧筋膜,就可使掌背两侧筋膜间隙得到减压。
作者行尸体解剖发现,前臂尺侧筋膜间隔附着于尺骨近全长,将掌背两间区完全分开,而在桡侧则不然,仅在桡骨中1/3桡腕长短伸肌之间,有6~8cm长附着于桡骨的筋膜间隔,在前臂上1/3肌腹丰满处,掌背肌组之间并无筋膜间隔。
因此,当前臂掌侧皮肤与筋膜近全长切开后,桡侧筋膜向背侧退缩,使背侧区筋膜间隙的容积加大而得到减压。
②小腿筋膜切开术:可采用小腿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如行小腿前外侧皮肤切口近小腿全长,可切开胫前筋膜间隙与外侧筋膜间隙两个间隙减压,即向前牵拉,可显出胫前外筋膜,将其近全长切开,再将皮切口向外侧牵拉,使腓浅神经留于筋膜原处,在外侧筋膜上做近全长切开(图3A)。
胫后浅深两个间区的减压,可以通过胫骨内缘后侧的皮肤切口进行,在大隐静脉后切开皮肤近全长,在腓肠肌前缘处切开小腿筋膜使胫后浅间隙减压(图3B)。
将腓肠比目鱼肌向后牵开,显出附着于胫骨内后缘的小腿深间区筋膜,将其全长切开,则使胫后深间隙得到减压。
筋膜切开后,间隙内肌肉膨出,如有肌膜较肥厚仍约束肌腹不得减压者,可行肌膜切开。
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如累及上述4个间隙,则4个间隙均应减压;若并非累及4个间隙,则仅切开受累间隙筋膜减压;在胫后浅、深筋膜间隙二者,深间隙受累较浅间隙为多,单独浅间隙受累者极少,故深浅间隙筋膜多同时切开减压。
③掌骨间隙减压术:手骨间筋膜间隙综合征常见的受累间隙为第2、3、4掌骨间间隙及拇内收肌间隙,对其减压应在手背、第2、3掌骨之尺侧做直切开,使肌肉减压,对拇内收肌间隙则在虎口背侧切开,稍牵开第1背侧骨间肌,切开拇内收肌肌膜,使之减压。
(3)术后处理:筋膜切开减压后的处理关系着手术治疗的成败,故甚为重要。
必须指出,正确处理和切开时间的早晚即肌肉是否已经坏死是手术成败的决定因素。
手术切开时机较早,切开后肌肉颜色迅速转红恢复血运者,应用大量无菌的大网眼纱布覆盖。
筋膜间隙内肌肉等组织减压后,由于淋巴与静脉回流,渗出物很多,故需用大量无菌敷料。
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是一个无菌手术,避免继发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基本不换敷料,避免污染及尽早延期或二期缝合消灭伤口。
因此在伤后3~4天之内,如敷料未曾湿透,则不需更换;如已湿透,则应在手术室条件下更换敷料。
术后4天如肢体末端呈现皮肤皱纹等消肿现象,则应在手术室打开敷料检查,如已消退,可从切口两端开始延期缝合数针,拉拢皮肤(图4),中间伤口如前述处理。
到7~8天时再打开敷料,视消肿情况,在两端做早期二期缝合,遗留中间不能缝合的部位,如表面肉芽新鲜,可立即行植皮,或待10~12天时再次缝合或植皮消灭创面。
一般均可做到10天左右消灭创面,避免感染。
由于切口中肉芽瘢痕不多,以后肌肉活动功能恢复都较满意。
筋膜切开后发生感染的因素有二,一为更换敷料污染,二为存在有坏死组织,发生感染。
对于切开筋膜减压较晚的病例,深部肌肉已经坏死,只要表面肌肉未坏死,又未探查深部组织,则仍同上述早期切开的病例一样处理。
如伤口已感染,则只有剪除其坏死肌肉组织,更换敷料,二期愈合。
3.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中晚期治疗(1)中期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病例至伤后3~4周,肢体肿胀开始消退,疼痛消失,可视为中期,此时肌肉已坏死,神经干也已遭受损害,但挛缩畸形尚未出现,应尽快进行肌肉活动锻炼促其恢复,同时仔细检查受累神经的功能,如能残存部分功能,则说明该神经尚未遭受不可恢复的损害,在神经外膜及干内正在进行着纤维化的演变,如神经功能无进一步恢复者,应行手术探查,在手术显微镜下做神经松解,以期获得进一步功能恢复。
我们的经验是,神经受累出现功能障碍之后,治疗以早为好,中期正是做神经松解的时机,前臂正中神经,小腿胫后神经于松解术之后,常有较满意的恢复,例如手掌指正中神经感觉的恢复和鱼际肌肉的恢复,足底胫后神经感觉和屈趾功能的恢复,这对手、足功能都是很重要的。
神经松解术的方法以简单为好,于显露受损神经段之后,勿从基床上将神经游离,因神经干的血供系从周围组织供给,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中期,组织缺血刚恢复到一定程度,但完全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游离神经干将会使之再缺血,障碍其恢复,主要的方法是于肌肉间隙显露神经干后,常见到该神经干变细,表面有纤维条压紧,使之不能呈柔软膨出状,松解的步骤是先切开神经表面的纤维组织,再切开神经外膜,不再做束间松解与分离,如此减压后,有助于神经血供和功能的恢复,周围肌肉缺血,也不做过多处理与探查。
(2)晚期治疗:松解挛缩及矫正畸形手术,不宜做得太早,尤其在儿童,应待其残余肌肉的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筋膜间隙缺血挛缩,除肌肉缺血坏死挛缩外,还有组织粘连,而加强锻炼常可使部分粘连得到缓解,深屈肌、浅屈肌、伸肌都挛缩时,一次手术做得很彻底,其效果并不见得好,因屈指深浅肌均松解或延长后,肌力丧失较多,加以术后固定,又可发生粘连,使锻炼效果不大,而分次手术,一次仅解决一部分,如浅屈肌一次,深屈肌一次,术后锻炼较易,恢复的效果也较好,不论术前或术后,积极锻炼肌肉活动是主要康复方法。
晚期治疗的目的有三,即矫正畸形、恢复肌肉活动力量及恢复神经功能。
①前臂肌群缺血挛缩:主要为指屈肌与腕屈肌挛缩所致垂腕及屈指畸形,拇对掌功能丧失及手感觉丧失。
由于受累肌肉多及长段神经干损坏,治疗较为困难。
缺血挛缩的分级:以前臂缺血挛缩为例,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系腕屈肌无挛缩,仅手指轻度屈曲挛缩,于腕掌屈时,手指可近于伸直,屈指活动肌力在4级,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存在,手内肌无麻痹;中度挛缩则腕指均有屈曲挛缩,但尚有屈曲活动,肌力在3级,正中神经功能不完全丧失;重度挛缩则严重垂腕屈指畸形,肌力在2级以下,正中神经功能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