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发展及泥沙治理历程探讨

合集下载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摘要】引黄工程对灌区的经济农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黄河水中带来的大量泥沙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本文对引黄灌区的泥沙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阐述了黄河泥沙在农业、能源和建筑方面的利用。

笔者认为在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中,应该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坚持“以黄养黄,以沙养沙”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泥沙利用从1951年3月人民胜利渠开工建设到现在,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地区的引黄灌溉工程对当地的经济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黄河中下游水中泥沙含量很高,当地在引水的同时把大量的泥沙也引到了灌区中,这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

因此,如何将引水中的泥沙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成为影响灌区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1 泥沙处理的几种方案引黄灌区在泥沙的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泥沙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单一的措施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够达到少引、少淤的目的。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主要工作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渠首入沙和渠间淤沙。

1.1 渠首防沙1)合理的引水口选择:对于合理的引入口选择,弯道凹岸水深最深、水流速度最大、弯道横比降最大的断面处是引水口的最佳选择[1-3],弯道强环流能大大减少入渠的泥沙[4]。

2)引水口防沙措施:采用防沙闸、拦沙潜堰、拦沙坎、导沙坎、悬板分层、活动叠梁和橡胶坝引水防沙工程等引水口防沙措施[5],可有效减少入闸泥沙量,减少渠道淤积。

3)沉沙池沉沙:黄河下游多数采用在靠近渠首位置设置沉沙池,使部分粒径较大的泥沙在泥沙池中淤积下来。

沉沙池多建于低洼地和土质差的地方。

该方案有施工简单,用工少,土建费用低等优点。

在我国水利工程中,采用的沉沙池按照平面布置分主要有直线形、曲线形、条渠形和混合形等。

沉沙池多采用以新代旧和以挖待沉两种方式运行[6]。

山东省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区综合治理研究

山东省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区综合治理研究

山东省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区综合治理研究引黄灌溉在我国的灌溉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增产效益显著。

但是黄河下游的引黄灌区均为无坝引水,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大,泥沙多而细,导致引水必然引沙。

黄河水在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水资源的同时,也带进了大量泥沙,使沉沙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成为灌区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本文从黄河下游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区及周边实际情况出发,以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池风沙治理为中心,辐射部分输沙干渠及引水支渠两岸风沙治理,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和实施水土保持项目的不同划分水土保持分区,分别进行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建设,在建设期由专业建设单位和监测单位对工程进行建设和监测。

目的是从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入手,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成一个多目标、多功能、完整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

最后本文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分析,表明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区综合治理有巨大的效益。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理利用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理利用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理利用摘要: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主要采取放淤改土、改造低洼盐碱沙荒地,对黄河下游两岸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分析计算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特点,探讨渠首防沙的作用,分析灌区泥沙淤积分布特性与泥沙处理利用的关系,分析计算引水引沙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及入渠泥沙的处理利用等问题。

关键词:灌溉引水引沙渠首沉沙池1 前言黄河下游引黄灌溉自1952年人民胜利渠开始灌溉以来,经历了试办、大办、停灌、复灌和稳定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

据1990年统计[1],黄河下游共有引黄渠首工程128处,万亩以上灌区156处。

实灌面积由50年代30万hm2左右,发展到186万hm2,灌溉用水量112亿m3,引沙量1.2亿t,分别占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的32.9%和18.2%。

黄河下游两岸地势平坦,渠道坡降平缓,这些泥沙进入灌区,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渠道淤积,甚致引起次生盐碱。

几十年来,黄河下游的引黄泥沙主要采取大规模沉沙放淤,改良低洼沙碱地,减少渠系泥沙,这样既防止或减轻渠道泥沙淤积,又可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下游引黄灌溉积累了丰富经验。

由于几十年的灌溉沉沙,还能利用沉沙的低洼地、盐碱沙荒地不多了,“以挖待沉”的方法既需很高的经费,还有挖出泥沙如何放置的问题,给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带来新的问题。

2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和灌溉引水引沙概况2.1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概况黄河流域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和开发,使下游来水来沙量发生很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灌溉的引水引沙量。

我们统计了花园口和利津站1952~1996年实测水沙量,前者反映了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后者还粗略地反映了下游灌溉引水的情况。

花园口站多年平均水量为416.5亿m3,其中汛期240亿m3,占年水量的57.6%;多年平均沙量为11.1亿t,汛期9.33亿t,占年沙量84%,平均含沙量为26.6kg/m3。

可见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含沙量达38.9kg/m3。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论文导读:在几十年的引黄和泥沙处理过程中,在水沙综合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如淤改、淤临淤背和浑水灌溉。

引黄灌区在改变低产盐碱荒地面貌成为粮棉生产基地的同时,还大大改善了灌区的土壤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引黄灌区,水沙综合利用0.引言引黄对黄河两岸的工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走过了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

在几十年的引黄和泥沙处理过程中,在水沙综合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如淤改、淤临淤背和浑水灌溉。

1.淤改1.1 引黄泥沙的组成及肥效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黄河泥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源,汛期洪水具有含沙量高、泥沙细的特点,而且所挟带的泥沙具有相当数量的农作物生长养分,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放淤集改碱、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能起到一举多得的治理效果。

引黄灌区在改变低产盐碱荒地面貌成为粮棉生产基地的同时,还大大改善了灌区的土壤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1.2 放淤工程的技术及经验在整个放淤过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①淤改可能性及渠道淤积少;②淤区是否能满足“平厚匀”的放淤要求;③放淤工程投资及用工是否较少。

为此从放淤工程的论证到结束,以上述原则为准绳,结合淤区的实际情况,根据水沙运动基本规律,采用一些新的放淤技术和放淤措施。

其中包括:大流量集中自流放淤、抓住放淤关键时期、采用活动底板排水口、先动灌后静灌及回灌、采用多口进退法放淤、放淤结束于低含沙量期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筑导流堤等。

2. 浑水灌溉引沙入田2.1 渠系浑水灌溉由于引黄灌区受沉沙条件的限制及对水沙资源认识的提高等因素的变化,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出现了浑水灌溉的模式。

2.2 管道浑水灌溉由于管灌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由于管灌工程目前投资较大,还没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但该技术将节水、控制地下水位、输沙入田等结合为一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引黄灌区泥沙治理及其综合利用

引黄灌区泥沙治理及其综合利用
1 、 引黄 灌 区概 况
内运行 中达 到冲淤平 衡状态 ) 可 以减 轻渠道 的淤积程 度。黄河 下游 引灌 区的实践证 明 :夏季 灌期 引水量 大 ,引水 的含 沙量远 远超过渠道 的输水输 沙能力 ,渠道极 易淤 积 ;而冬季灌期 引水 含 沙量较少 ,渠 道处 于冲刷 状态 ,因而不易淤 积 ,甚至 可 以冲 淤。 适 当增大渠道 的纵 比降可 以提高渠 道水流 的挟沙 能力 ,这 对 于引 黄 灌 区引 水 特 别 是 汛 期 引 水 是 十 分 有 利 的 ,可 以减 轻 渠 道 的淤积程度 。在 实践运 行 中,应根 据各 个灌 区的具体情 况对 已有 的渠道进行 全 面分析 ,通 过工程 技术手 段 ,如抬 高引水高 程 、改善输沙路 线 、合理 调整渠 网布置 、挖低 渠底 高程等 措施 尽 可能增大渠 道纵坡 降。引水灌 区的实践还证 明 :渠道衬 砌具 有减小糙率 ,提 高流速 ,减 小沿程 损失 ,增加 输水输 沙能 力 的 良好作用 ,因此全面衬 砌渠 道在一定 程度 上减少渠 道泥 沙的淤
积。
新 中国成立后 ,人 民引黄 灌溉 事业 经历 了初办 、大 办 、停 灌 、复灌等几个阶段 。经过 6 0多年 的变迁 ,引黄灌溉事 业走上 了健康稳定的发 展道路并 取得 了巨大的成 就。 目前 ,引 黄灌溉 面积 已达 7 3 3 .3万 h m ,并且建 成了相 当规模 的灌 排工程 ,形 成 了旱能灌 、涝能 排的农 田灌排水 体系 ,改 变 了灌 区农业 生产 落后 的面貌 ,保障 了灌 区人 民的生活 。灌 区不仅承 担 了沿黄地 区的工农业 、城市 和农 村 供水 任务 ,同时 还承担 了引 黄人 卫 、 引黄济津 、引黄济青 等跨 流域调水 任务 ,为沿黄地 区乃 至华北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 引黄 灌 区泥 沙 的 危 害 黄 河 系 多 泥 沙 河 流 , 引 黄 灌 区 在 引 水 的 同 时 把 大 量 的 泥 沙 带入灌区的灌排系统 ,极 大地威 胁 了引黄灌 区灌排 工程 的运行 与管理 ,甚至加剧 引黄灌区的生 态环境恶化 。从某 种意义上讲 , 泥沙问题 的处理关 系到引黄灌 区的可持续发展 。 渠道是灌 排系统 的重要部 位 ,其输 水输沙 能力 的强弱 直接 关 系到灌 区能否正常运 行。引 黄灌 区引水过 程 中泥 沙的 多次重 复淤积直接降低了渠道过水 断面面积 ,致使渠道输 水能力下 降。 渠道 输水 能力 的下降会 造成输 沙能力 的调 整 ,尽管 对于某 些特 定情 况下 ,由于输 水能力的下 降导致 输沙能力 的调整较为复 杂 , 但 总体 而言 ,渠道过 流能力 降低必 然导致 输沙率 减少 ,进 而加 剧渠 道的淤积 ,如不及 时进行 清理 ,将 影 响灌排系 统 的正常运 行 。当泥沙在渠 系中大量 淤积并 可能会 给灌排 系统 造成不利 后 果 时 ,渠 系 就 需 要 进 行 人 工 清 淤 工 作 。 由于 清 出 的 淤 沙 绝 大 部 分情况下 沿渠 道两 侧堆放 ,随着泥 沙的不 断积 累,堆 积 的泥沙 越来越 高 ,一方面会 增加 清淤 的工作难 度 ;另一方 面 ,随 风雨 进入渠道 的泥 沙量 也呈逐 年增 多的趋势 。另外 ,由于清 出的泥 沙堆 不可能无 限制 的堆高 ,只能逐 渐侵 占渠道 两侧 的土地 ,其 直接导致 了渠系两旁 土地 的严 重沙化 。引黄灌 区 的清淤堆 沙在 渠道 两侧形成 面积 巨大 的人造 沙漠 ,对 周边 的生态 环境造成 了 定程度 的危 害 。一方 面表 现在降 雨造成 的水沙 流失 ,渠道 两 侧 的堆沙极易遭受 雨水 的侵蚀 ,致 使渠 道重 复性淤 积或是 造成 良田沙化 。如果 大量泥 沙随灌 溉尾 水进入 排水河 道 ,其会加 重 排水河道 的退水退 沙负担 ,尤其是靠近引黄灌 区系 的排水河道。 3 . 引 黄 灌 区 泥 沙 的 处 理 对 策 目前 ,引黄 灌 区 泥 沙 处 理 模 式 有 渠 道 集 中 沉 沙 、远 距 离 输 沙并集 中沉沙 和渠 系清 淤。黄河下 游引 黄灌 区往往采 用在 引水

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研究

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研究

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研究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前言 (1)1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现状及危害 (1)1.1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现状 (1)1.2黄河泥沙的危害 (1)2黄河泥沙的治理 (2)2.1黄河泥沙化害为利 (2)2.2治理河道淤积的历史探索 (2)2.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河泥沙治理情况 (3)3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利用 (4)3.1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4)3.1.1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条件分析 (4)3.1.2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市场需求分析 (4)3.2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原则和多途径利用的方法 (5)3.2.1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原则 (5)3.2.2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多途径利用的方法 (6)3.3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评价 (7)3.3.1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7)3.3.2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8)结语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黄河素以多泥沙河流闻名于世,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其中约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6米的地上“悬河”,加剧了洪水威胁,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心腹之患”。

本文总结了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现状、危害,并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泥沙治理情况进行阐述,分析了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针对目前泥沙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利用的一些主要途径,尽我所能为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泥沙;泥沙治理;资源化研究;黄河下游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for its sediment river,for years the average sediment discharge billion tons,roughly 400 million tons of siltation in the downstream riverbed,from the river on both sides of the ground meters above ground “hanging river”,added to the flood threat,becoming a “sting” in the downstrean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deposition,harmfulness,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analysi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cycling use,in view of the present main problems of sediment in the process of recycling use and the main factors.Puts forward some of the main ways about sediment recycling use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do my best for the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source makes a little contribution.Key words:sediment;Sediment control;Resource study;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研究前言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应用与发展摘要: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综合实力也正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但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因忽略了环保事业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黄河流域用水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部分区域用水艰难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用水、如何让水的用处落到实处、如何充分地利用起水资源,则成为了我国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就黄河下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引黄灌溉的应用与发展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引用发展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process accelerating,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of increasing,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ombined impact of market economy, 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s also present a fast and ste ady development trend. But as the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reer development for ignoring the about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shortage i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area of the water difficult environment, how to better water, how to make use of the water into effect,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hina has become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in today’s society.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the irrigation area of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step discussion.Keywords:lower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Quoted development1、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应用发展的必要性在社会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奠定了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心得体会:黄河泥沙入黄的机制及过程探讨

心得体会:黄河泥沙入黄的机制及过程探讨

心得体会:黄河泥沙入黄的机制及过程探讨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区别于其他江河的基本特征,也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黄河中游的潼关水文站控制了黄河90%的流域面积、90%的径流量和几乎全部的泥沙,分析潼关水文站不同时期水沙量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径流量、输沙量呈减少趋势。

黄河水沙变化尤其是泥沙量的变化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黄河水沙变化不仅影响到黄河冲积性河道的冲淤发展趋势,而且关系到重大治黄规划的实施、治黄战略的确定以及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布局和建设时机等。

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研究采用的资料和方法不同,研究成果差别较大,未能形成对入黄泥沙量变化的统一认识。

另外,以往对黄河泥沙变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坡面、沟道侵蚀产沙过程,对产沙入沟或入河后发生的河流输沙过程考虑较少,导致无法深入区分“产沙”和“输沙”的概念差异。

侵蚀产沙的主要机制侵蚀产沙主要是指地表物质(包括成土母质)在侵蚀营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分散及相对初始位置的移动。

根据侵蚀力的不同,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4种类型。

黄河流域主要产沙区的产沙方式包括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其中风力侵蚀产生的入黄泥沙占比较小,成因复杂多样,一般不作为研究重点。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黄河流域主要产沙区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种产沙方式。

1.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指以地面的水流为动力冲走土壤产生的侵蚀作用,也称为水蚀,是全球分布最为广泛的侵蚀产沙类型。

水力侵蚀是黄河流域主要产沙区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土壤侵蚀方式。

除了部分沙丘沙地区和植被茂密的山区外,几乎在所有降雨及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都可以见到水力侵蚀。

即便是在局部干旱区域,夏季暴雨产生的侵蚀也是塑造地面的重要侵蚀方式之一。

从成因上看,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地面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组成物质较为松散,暴雨多发,是水力侵蚀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ingqi,Lu Jian,Shi Hongling
Abstract:Sediment is commonly existed in water diversion areas in Yellow River downstream.In order to properly deal
with sediment, we have to take the history of irrig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downstream of YeBow Rive into
optimize allocation of water-sand resources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with the method of multi-purpose planning.
Key words:water diversion areas in Yellow River downstream;irrigation district development;sediment control;
灌 区水 沙 资源优 化 配置是 解决 问题 的 主要 途径 ,配置 目标 是 共 同协 调 配 置 灌 区的 水 资 源与泥 沙资 源 .配置 方 法 是 灌 区 ;灌 区发 展 ;泥 沙 治理 ;灌 区水 沙配 置
Developm ent of water diversion areas in Yellow River downstream and history of sedim ent control//Tian
农 村 水 利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 6.1
黄河 下游 引黄灌 区发展 及 泥沙治 理 历程 探讨
田庆奇 ,卢 健 z,史 红玲 。
(1.水利 部 国际合 作 与科技 司 ,100053,北京 ;2.水 利部 科技 推广 中心 ,100038,北京 ; 3.国际泥 沙研 究培 训 中心 .100048.北京 )
water-saving with long-distance transportation of sediment,and utilization of sediment as resources with water-sand
allocation.Facing the main hydrological problems in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Yellow River downstream,the solution is to
consideration.An overall discussion is made 0n four stages of irrigation development and sediment control,including
phases of irrigation district construction with sediment control,irrigation district development with sediment control,
治 理 黄 河 的 主 要 问 题 在 于 治 沙 .
引 黄 灌 溉 的 发 展 也 从 未 忽 略 黄 河 的 泥 沙 问题 。黄 河 下 游 在 两 岸 大 堤 建 闸 . 自流无 坝 引 水 向两 侧 平 原 输送 。 由于 受 黄 河 携 带 泥 沙 含 量 高 和 下 游 平原 地 区地势 平 缓 的影 响 .引 黄 灌 区 渠 系普遍 存在 严 重 的泥沙 淤积 问题 。
water-sand allocation of irigation district
中 图 分 类 号 :TV141.3+¥274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0—1123(2016)01—0036—03
黄河 引水 历史 悠久 .上游 的宁蒙 地 区引黄灌 溉历史可追溯 到秦 汉 .但直 至 20世 纪 .黄 河 下 游 引黄 灌 溉 的记 载 鲜有 出现 20世纪 50年代 以来 .黄河 下 游引黄灌 溉事业 经历 了曲折发 展 的 历程 目前 .黄河下游 大型 引黄灌 区有 95处 .是 我 国最 大 的 连 片 自流 灌 区 .涉 及 豫 、鲁 两 省 18个 地 (市 )87个 县 区 . 覆 盖 总 土 地 面 积 500.2万 hm2.设 计 灌 溉 面 积 343万 hmz. 有 效 灌 溉 面 积 223.4万 hm2.受 益 人 口 5 271万 人
摘 要 :黄 河 下游 引黄 灌 区普遍 存在 不 同程度 的 泥 沙问题 。如 何 合理 处理利 用引黄 泥 沙 问题 始终 围绕黄 河 下游 引黄 灌溉发 展 的不 同阶段 。本 文从 黄 河下 游引黄 灌 区在不 同发 展 时期 面临 的泥 沙 淤积 问题 为 着眼 点 .综 述 了灌
区 发 展 及 泥 沙 治 理 的 4个 历 程 ,分 别 为 灌 区 建 设 与 泥 沙 处 理 阶 段 、灌 区 发 展 与 泥 沙 治 理 利 用 阶 段 、灌 区 节 水 与 泥 沙远距 离输送 阶段 和灌 区泥 沙资 源化 与水 沙配 置阶段 。针 对 目前 黄 河 下游 引黄 灌 区 面临 的主要 水文 问题 .指 出
一 黄 河 下 游 引 黄 灌 区发 、
展与泥 沙治理
1.灌区建设与泥 沙处 理阶段 新 中 国成 立 后 .黄河 下 游 引 黄灌
溉 从 试 办 中 小 型 灌 溉 工 程 开 始 逐 渐
发 展 起 来 1953年 8月 人 民 胜 利 渠 灌 区作 为 试 点 .借 助 引 黄 入 卫 工程 遗 址 张 菜 园 闸全 部修 建 完 成 .是 黄河 下 游 第一 个 兴 黄 河水 沙 资 源 之 利 的灌 区 1955- 1957年 .河 南 省 的 花 园 口 和 黑 岗 口两 个 引 黄 工程 先 后 兴 建 .山 东省 建 设 虹 吸 工 程 24个 . 期 间 兴 建 打 渔 张引 黄 闸 。在 引 黄灌 溉 初 期 ,由于 工 程 建设 严 格 按设 计 要 求 .取 得 了 较好 的灌 溉 效果 和改 碱效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