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国内翻译模因论研究综述

一、引言Meme 一词最早出现在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
道金斯在书中先提到了mimeme,这是一个希腊词根,意为“被模仿的东西”,Meme 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文化传播单位”,二是“模仿单位”。
Richard Dawkins(1976)列出了模因的三个特征: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
1999年,Dawkins 的学生Susan ,Blackmore 所著的The Meme Machine 一书出版,该书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完善了前者的观点。
从此,研究meme 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的学科被称为memetics 。
何自然(2003)总结了模因研究的几个流派:以Dennett(1995)为代表的信息观,把模因看做是一种信息图式。
以Gather(1998)为代表的思想传染观,坚持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模仿单位,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社会文化现象。
二、国内翻译模因论的研究国内学者以模因论为基础,分析模因对翻译的影响,探讨了翻译观、归化、异化、习语以及公示语翻译等。
本文拟对2003-2010年间我国对模因论在翻译学领域的研究进行一次文献考察,分析其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以期促进meme /memetics 在国内翻译界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选取了以“模因”为主题的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2003年到2010年间国内出版的学术期刊中进行检索,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章。
结果发现(如图一、图二),有关模因的文献总计542篇,它们分别来自对模因的介绍、理论探讨,模因论在语言学、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模因论在翻译学领域的研究及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
据统计,2003年至2010年分别为7篇,3篇,5篇,19篇,57篇,106篇,143篇,202篇。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了翻译的原因、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翻译如何发挥作用。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和论文。
本文就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促进中国翻译目的论领域的发展。
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2006年到2019年,中国的学者们在翻译目的论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这些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的原因、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
学者们着重讨论了翻译的失准、跨文化传播、语言译形式和功能、翻译质量评价和汉语翻译理论等问题。
除了基础理论研究外,中国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及实践性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中国学者们着重研究了翻译的失准原理,以确定语言翻译的准确程度。
此外,一些学者也探索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着重研究了汉语翻译理论,以确定汉语翻译的特点。
最后,还有一些学者调查了语言翻译形式和功能,推动翻译行业的发展。
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首先,一些研究报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
其次,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探索。
最后,翻译行业中存在着供需矛盾,存在着大量汉语翻译失准的问题,这也需要学者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解决。
总的来说,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的研究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加强汉语翻译理论的研究,深入研究语言翻译形式和功能,并加强翻译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未来将有更多有利于翻译行业发展的成果,从而满足新市场的需求,促进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翻译目的论的研究现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也存在挑战,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翻译模因论研究综述

一
、
引 言
究 进 行 一 次 文 献 考察 , 析其 在 国 内 的 研 究 现 状 , 期 促 分 以 进 me / m t s 国 内 翻译 界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me me e c 在 i 本 文 选 取 了 以 “ 因 ” 主 题 的论 文 . 中 国 期 刊 全 模 为 在 文 数 据 库 从 20 0 3年 到 2 1 0O年 间 国 内 出版 的 学 术 期 刊 中进 行 检 索 , 过 人 工 筛 选 , 除 与 本 研 究 无 关 的 文 章 。 通 剔 结 果 发 现 ( 图一 、 二 )有 关 模 因 的 文 献 总 计 5 2篇 。 如 图 , 4 它 们 分 别 来 自对 模 因 的 介 绍 、理 论 探 讨 , 因 论 在 语 言 模 学 、 用 学 领 域 的 研 究 , 因 论 在 翻 译 学 领 域 的 研 究 及 语 模 语 言 教 学 领 域 的研 究 。 统 计 ,0 3年 至 2 1 分 别 为 据 20 0 0年 7篇 , 3篇 , 5篇 ,9篇 ,7篇 ,0 1 5 16篇 ,4 13篇 ,0 2 2篇 。从 上 表 中 可 以看 出 , 国 内 学 者 对 模 因 的 研 究 从 2 0 0 7年 迅 速 上 升 。而 有 关 模 因论 在 翻 译 学 领 域 研 究 从 2 0 0 3年 至 21 0 0年 分 别 为 1 , 篇 1篇 , 2篇 , 1篇 , 8篇 ,0篇 ,3篇 , 1 1 1 篇 ,分 别 占论 文 总 数 的 1 .% ,33 ,00 , . 。 1 43 3 .% 4 .% 52 %
摘
要 : 因论 在 国 内是 一 个新 理 论 , 少 学 者 在 翻 译 学 领 域 从 模 因论 视 角提 出崭 新 的 观 点 。通 过 对 近 八 年 模 不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模因论是由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其主要概念是模因,即文化中具有传播能力和复制能力的基本单位。
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是一种基因级的传播模式,通过模因的传递和演变来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通过对模因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和研究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翻译的机理和规律,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模因论视角下进行文化翻译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解。
模因论强调文化传播中信息的传递与演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翻译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化。
通过模因论的分析,我们能够揭示文化翻译中隐藏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化之间的关系。
模因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传统的文化翻译研究往往局限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范畴,而模因论则能够从更加综合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播和翻译。
借助模因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翻译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文化翻译领域的发展,拓展我们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解。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模因论视角对文化翻译进行深入探讨,探寻模因论在文化传播和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总结模因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其在文化翻译领域的应用价值;二是分析文化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文化翻译与模因论的关联;三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实践应用;四是探讨文化翻译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设定,可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入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模因论研究综述

社会文化探析模因论研究综述徐 漫【摘 要】20世纪70 年代,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道金斯提出的文化模因观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开拓了崭新的视野,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概述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1)模因论的起源;(2)模因论的最初理论框架;(3)模因论在国外的发展;(4)模因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5)模因论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关键词】模因 语言模因 模因论一、模因论的起源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
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
当时道金斯道金斯常遭该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规律。
他认为在人类的社会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与基因的东西能够复制和传递文化。
道金斯书中先提到mimeme(被模仿的东西)这个希腊词根,为了读起来像gene(基因)这个单音节词,便去掉词头mi 将之缩写并命名为模因(meme)。
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启了人们对生物基因科学的研究,那么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模因论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开启了人们对文化进化规律的思索和研究。
二、模因论最初理论框架(一)模因概念的提出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灌注的中心是基于基因进化论,认为应当从基因之间相互竞争的角度来理解进化的过程。
并认为除了基因之外,还有一种复制因子——模因,《自私的基因》中首次出现了模因的概念。
根据道金斯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
模因既可以看成是复制因子,也可以看成是文化进化单位。
模因论研究综述

V0 1 . 2 9 No. 6 No v e mb e r , 2 01 6
模 因论 研究 综 述
李 宗侠
一
、
模 因论的缘起
二、 国内外对模 因论 的研究
自道 金斯提 出模 因 的概 念 以后 , 引 发 了不 少 学 者 的关 注 。1 9 9 9年 , 布 莱克 摩尔 扩 展 了模 因 的研 究 范围, 提 出 了模 因论 的 概 念 。随 后 , 模 因论 传 人 中
道金斯于 1 9 7 6年在其专著《 自私 的基 因》 ( T h e
研究兴 趣 , 模 因论 正是 在批评 中不 断发 展和完 善 的。
私的基因》 。2 0 0 1 年, 吉林人 民出版社还 出版 了布 莱克摩尔( B l a c k m o r e ) 的《 模因机器》 ( he T M e m e M a . c h i n e ) 。 2 最早 对 模 因进 行 研 究 的 国 内学 者 是 何 自
光来看待模 因论。
关键词 : 模 因; 模 因论 ; 语 言 文 化
中图分类号 : H 0 3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6 3 9 0 ( 2 0 1 6 ) 0 6— 0 0 4 6— 0 5
模因( m e m e ) 理论 是一 种新兴 的语 用学 理论 , 其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将关于模因的研究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对模因理论的研究第二类是运用模因论对语言进行研究第三类是运用模因论对翻译进行研究第四类是运用模因论对文化进行研究第五类是其他的一些零散的研究如运用模因论对法律心理学计算模型等进行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是模因。
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它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基因,但它是指文化中可以传承、影响和变异的基本单位。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价值和意义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模因论视角下,文化翻译可以被看作是将一种模因转换为另一种模因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首先,模因论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互相交织的模因构成的。
这些模因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不仅是语言、词汇、语法等表面的信息,还需要关注文化背景、传承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模因。
例如,英文中“Christmas”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模因是关于基督教文化、圣诞节等的一系列模因。
如果将它翻译为中文,就需要考虑中文文化中与此相关的模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或观众。
因此,文化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表面信息,也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其次,模因论认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的模因不断地相互作用、转化和变异。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
例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翻译为英文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其中的模因转换为西方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这可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使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传达,但又不失去原始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最后,模因论强调模因在文化传承中的自组织和演化能力。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简单地将一个文化的模因复制到另一个文化中。
相反,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转换和重组模因,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受众需求。
例如,在将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翻译为中国观众时,译者需要对其中的模因进行重组和调整,以适应中国观众的观感和审美需求。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汉语流行语的英译策略研究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汉语流行语的英译策略研究作者:王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翻译模因论把翻译视为模因的跨文化传播,不仅是语言的迁移,也是文化的迁移。
该研究以《人民日报》网络流行语翻译为例,从翻译模因论角度探求切斯特曼的翻译策略在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中的应用,并为其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网络流行语迁移视角翻译策略一.翻译模因论与网络流行语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是模因,由理查德·道金斯[1]首次提出。
模因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文化复制单位”,另一种是“模仿单位”。
模因会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强模因会被不断复制和传播,而劣势模因会被淘汰[9]。
Heylighen[3]认为,强模因的复制需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并且具有高保真性、多产性和持久性特征。
国外最早将模因论和翻译研究相結合的是安德鲁·切斯特曼[2],他介绍了翻译的理论概念、策略和规范等,并将模因理论与波普尔的知识进化模式相结合。
翻译规范要求翻译的过程和标准,翻译策略则指导译者的实际翻译。
网络流行语属于强模因。
在将强模因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应考虑目标读者的期望,并根据专业规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是从迁移角度对翻译策略进行最深入分析的,并建立了三个层次,包括:1.句法策略;2.语义策略;3.语用策略。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策略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何自然[6]首次将模因论与翻译学相结合,他认为翻译模因库中有多种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存在,为我们研究对等理论、等值理论以及研究翻译变异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张莹[4]结合模因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模因传播的最终趋势是忠实地照搬原语的文化情结,即异化翻译。
同时,在讨论了翻译规范模因的形成过程后,马萧[5]认为切斯特曼是在分析了图里的操作及初始规范后,根据语言学道德、交际、和产品规范才提出了期待和专业规范等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模因论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
学者们介绍、评论和
运用模因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
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
文章回顾模因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
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
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研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是研究模因(meme)的理论。
模因由美国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自
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意为文化传播单位,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
是模因。
而最早将模因引入翻译领域的当属切斯特曼(Chesterman)(1997),
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将翻译活动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
播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模因论的热潮,为了更清晰地把握
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近十年来模因论在我国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探讨,以期更好促进其发展。
一.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
模因论在翻译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
领域的发展。
笔者自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相关外语期刊杂志上共收集了2003年以
来有关模因论在我国的翻译研究的期刊学报文章241篇,分析发现,发文大致呈
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和2008这两年,相关文章的数量增长显著。
通
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发现,模因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占大多数,然后是模
因论对翻译的解释,有关归化与异化的文章占一小部分。
7.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
2003至2006年,关于模因论与翻译的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且大都集
中在模因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方面,具体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
王斌(2004)在
《密母与翻译》中指出翻译研究应是文化密母研究的一个部分,密母的独立性和
超隐喻性有利于我们把概念作为切入点,使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何自然(2005)在《语言中的模因》中首先将模因论与
翻译学结合起来。
他认为,翻译模因库里有各种各样的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前者意味着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信息纵向传播,后者则表现为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的信息横向复制和扩散,这对我们研究翻译的等效论和等值论,翻译的变体论提
供了一条新思路。
随后,马萧(2005)将模因论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
教学中翻译史、翻译理论的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以及翻译技能的培养必须遵循翻译
能力的发展规律。
同时,还有相当部分的学者从Chesterman提出的翻译模因论
出发探讨了翻译与模因的关系。
如张光明、杨淑华(2007)对切斯特曼的《翻译
模因论》进行了评述,认为它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借助模因这个文化学概念及其
隐喻功能,并结合运用波普尔关于知识进化的图式,将各时期的翻译理论和思想
贯穿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立了翻译理论“发展说”。
2011年,陈吉荣评介了
切斯特曼的认知魔音翻译策略,指出它在翻译方法层面对翻译策略做出了贡献,
主要体现在论证将认知模因作为翻译策略的理论形态,对翻译策略过程进行认知
行为理论的解释,并且建立起关于翻译策略的三个角度、三个层面及其下三十多
个级阶的具体分类;此外,该理论仍存在局限,在策略动因分析、理论解释和译
者研究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马萧和陈顺意(2014)在《基于模因论的翻译
规范思考》中重新审视了西方翻译规范研究,指出模因成为规范实际上是一种“扬弃”的过程,为我国翻译规范构建提供有益启示。
8.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与异化
国内模因论的翻译研究始于模因论对翻译研究有何启示及模因论对翻译研究
有怎样的解释力,自模因论被引入翻译研究之后,学者们开始探讨模因论视角下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这一课题,并对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其中,张莹(2003)最早从模因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从模因的角度谈论异化翻
译的趋势,认为归化翻译是通过在本国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模因来帮助读者理解异
域模因,在文化接触的早期有其存在的阶段合理性,然而只有努力忠实复制源语
文化综合体的异化翻译才是传播的最终趋势。
尹丕安(2006)则以探讨模因论对
翻译过程的影响为基础,分析了归化和异化与模因传播的关系,指出模因在翻译
中的嬗变促使我们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源语文本。
归化翻译是模因传
播初期的必要阶段,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胡艳芬(2009)则从模
因论视角探讨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失落,并指出我们应正确认识翻译过程中文化
意象失落的客观存在性,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积极的处理,从而更好地实现
翻译目的。
此外,苏奕华(2014)提出,“异化”和“归化”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处理模因幽默时,需要分别根据译文的语义和语用功能适当地采用“异化法”和“归化法”使读者既领略到异域的幽默风情,又不失译文的可读性。
9.模因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模因论认为,翻译是模因跨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
模因论对翻译不
仅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同时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指导价值。
2007年以来,国内学
者运用模因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商标、电影片名、习语、广告等多种
语言现象的应用翻译。
模因论指导应用翻译实践方面的研究具有灵活性,多从模
因本身的特性及何自然先生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出发,如
强势模因异质模因、模因库等分析。
赵湘(2008)认为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
往往和不同的语境相结合,组成新的模因集合体。
翻译工作着必须与时俱进,依
据语言规律将其译成准确、地道的英语。
任开兴(2009)从英汉模因差异角度对“托儿”英译进行了多维度思索。
梁玉玲(2010)总结了汉语词汇中英语外来语模
因的形成、种类、传播、相互影响以及消失等特点和规律。
陈晓莉,文军(2011)论证了塑造强势新闻标题模因必须考虑其高保真性、记忆长久和多产生,并分别
从内容和形式上探讨塑造强势新闻标题模因的具体策略。
许明,高云(2012)从
模因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策略,指出译者可以通过音译、借译、直译、以及各种变体模因直接或间接地引入汉语模因,以传播华夏文明。
卜爱萍(2014)以模因理论来指导汉语歇后语的英译,适当采取直译、意译、套译及加
注法,最终将汉语歇后语的内涵文化模因准确无误、言简意赅地呈现给英语读者。
5.国内模因论翻译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通观全文,可以看到国内模因论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存
在不少局限。
首先较之模因论作为语用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目前的研究论文成
果数量不足,且被广泛引用的仅限于Chesterman等少数学者的成果,研究的深
度明显有待加强。
其次,近10年来国内模因论翻译研究的论文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且呈创新不足的现象,简单重复类的研究较多。
再者,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近年国内翻译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统计分析、实验证明、个案分析、调查研究、
语料库等方法对翻译进行研究,然而纵观近10年国内模因论的翻译研究,大多
数论文仅采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
最后,目前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创新和
应用成果,相关模因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少,有关模因论的实用性有待证明。
6.结语
鉴于其强大的解释力和包容性,模因论在近10年被用来研究翻译的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模因论对翻译的启示作用、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的探讨、模因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等。
但同时,国内模因论翻译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实证性论文较少,论文独创性不足,研究范围较窄,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等。
尽管国内模因论的翻译研究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模因论的翻译研究仍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7.
[2]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 2005(6): 54-64.
[3]胡艳芬. 从模因视角看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2) : 118-120.
[4]苏奕华. 语言模因幽默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 外语学刊, 2014(3):98-101.
[5]尹不安. 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 : 39-41.
[6]赵湘. 语言模因与汉英翻译[J]. 外语教学,2008(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