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关于翻译理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2

关于翻译理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2

英语知识这三层关系。

这三者似乎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关系:宏观理论代表最高水平,能起宏观指导作用,但作用较小;处于中层的微观技巧涉及面较广,能解释较多的具体现象;语言实践能力处于最低水平,但却是翻译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现以笔者自己为例来说明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笔者虽已研究过各种理论,包括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三美论”、“超导论”等,但仍不能像许那样译唐诗宋词,因为自己语言功底不行。

再以前面译例2 中的Even a clever housewife 为例,可将其改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这不是归化、异化层面的分析可解决的问题,而是语言问题。

甚至一流异化理论专家也可能在批评别人错译时强调“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实践水平,那他的理论研究只能是盲人骑瞎马”。

[14]例3. Elton was the very person fixed by Emma for driving the young man out of Harriet's head. She thought 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match; and only too palpably desirable, natural, and probable for her to have much merit in planning. 爱玛认定,哈丽特只有看上别的人,才会忘记马丁先生,而最合适的人就是埃尔顿先生。

她觉得这两人是难得的一对,一定合天意,顺天理,她从中撮合必然成功。

(张经浩译:《爱玛》)该异化专家认为,“这句译文中包含着一个严重的缺陷:译者由于忽视了后半句too …t o …这个结构,又误解了merit 的意义,因而把本该理解为‘她觉得这两人十分般配,只是显然太称心如意,太合乎常情,太容易撮合了,她策划好了也未必有多大功劳'的一句话,”草率地处理成了上译。

该异化专家认为别人对英语的理解是错误的,其实他自己的理解是错的。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语言文学研究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杨可伊(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O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O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四个时期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 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的理论!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不;,。

”出译事不易,也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时期的道安提出“,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去面目,三翻译不易%后人最先提出表现文文体与语趣的%出“厥中”的翻译,文的一中法%所著&论》是我国历史一1式翻译论著%中最著的是“”的论,为一的佛经翻译应%代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出了五种不翻的%初译字译,胡语言,译直译,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二翻译高潮,中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教士在华译著的一书%后,徐光启在与利玛窦合译的《几'译序中出“求知,求真理”“抓重点、抓急需”的翻译思想%李之藻翻译一西方逻辑学译著《理探》,并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王徵帮助金尼阁修订了文字韵学专著《西儒耳资》,将西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目”“资手足”和“资心”之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精彩的译论著作《繙清说》,由乾隆初年魏象乾所著,可称为我国最早的内出版研究单篇专著%(二)晚清民初译论晚清时期最早对翻译问题发表较多论述的是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一文中论翻译业的重要性,并最!议创翻译所%国译著雅在论著《论译书之法》和《论译书'中,科技译一对科技翻译的%所著&翻译书院议》中提出议的标准,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接近%梁启超在万言《论译书》中出翻译内容、译一、翻译人才的翻译三义%这一时期 最出的译论 出了中国近代最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期译对翻译的要性,为译应与中人物的心理%在《译书例》中、分类、、书、、专、、版的译书%以三三例,的进一这一时期的译学思想%(三)民国时期译论民国时期的翻译多是文学,在几时为翻译思想的成出%并国翻译特的《论翻译的》,并探译等%出“韵译”,朱自清译名的法,分译,译,译,译和译%创性提出“韵译”,翻译学文的韵不可丢%对译学的在与的“硬译”思想,不的语言语言%翻译《士》,神韵,,并用莎士比亚的众多形象和戏剧旋律化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对翻译最大的两位翻译家是傅雷和钱钟书%出翻译精和的思想,认为翻译不可按照字搬,应的精貌和特征,提出:似不形似的翻译%钟书诱、讹、化表 自己的翻译观#诱指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引诱读者对爱好不同文学#讹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距离,译文难免失真和不贴合原文的地方#化指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既不能让译文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姿#三、对当代中国译论发展的展望(一)重视翻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当代学者在古代和近代学者研究基础上对翻译基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辜正坤从翻译标准方面提出多元互补的,即翻译标准一对标准、最高标准和标准的标准,了一的标准观#钧在《翻译论》中从翻译的本质、过程、意义、因、矛盾、、方面对翻译的基本作了全方的#当代译论意翻译研究的研究,从方、方和翻译理论中#中国译学理论的中、古互、多元合,提中国译论中最和的理论,代译论合,出和代,让译论在代语境中的。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摘要:我国翻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与之伴生的是翻译理论的同步发展。

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大致轨迹是由“质”而“信”再到“化”,也就是说,从单纯模仿原文句法的直译到允许句法自由的意译再到饱含创造神韵、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多种翻译手法相结合。

我国的翻译理论是在不断深化中加快发展,在传统理论基础上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翻译史
翻译的发展史,本质上其实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政治、文化、商贸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可以上溯至公元67 年,传至我国的佛经由于语言不通而出现了经文的讲解、翻译。

由此至今的近二千年间,翻译也随着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地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从四次影响较为深远的高峰期来对我国翻译理论发展史进行探讨。

一、第一次高峰期———唐宋及以前的佛经翻译
从东汉明帝派使者从天竺邀请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朝开始,我国的佛经翻译先后在东汉、东晋、南北朝、唐朝、北宋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历时一千多年,译经1 690 多部、6 420 余卷,形成了我国外来文化的巨大宝藏。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这一时期可以归结为直译到意译的过程。

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开始,佛经翻译从零散翻译进入了大规模翻译时期。

安息人安世高及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都是我国最。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翻译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壮大。

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更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翻译理论实践发展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反思。

让我们来看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翻译。

在中国,译经是古代翻译的一大成就,通过翻译,中国古代学者传播了外国的哲学、宗教、科学等知识,也使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

在欧洲,古希腊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拉丁语,成为欧洲中世纪的学术语言。

这些早期的翻译活动,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也为后来的翻译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翻译理论也不断地得到深化和完善。

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专业的兴起,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者们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换理论、重译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涵,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与翻译理论的发展相伴随的是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化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使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翻译软件的出现,为翻译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也改变了翻译的模式和方式。

翻译实践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的翻译工作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

这给传统的人工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给翻译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也成为了翻译实践的一大难题,如何在翻译中保持语言的鲜活感和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了翻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的路径。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翻译理论实践的发展,是翻译研究走向成熟的日趋明显的标志。

近年来,翻译的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到实践层面,并为实际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撑。

翻译理论的实践发展,反映着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翻译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翻译理论的实践发展,首先可以从理论体系的完善上进行探讨。

翻译理论的实践追求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方法论,也要求理论体系能够反映实际的翻译需求和翻译实践,这就要求翻译理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在这方面,针对不同文体的翻译、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机器翻译等都是实践研究的热点,不断为理论体系推陈出新。

另外,翻译实验技术的普及和精进也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翻译实验技术的发展,揭示了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为翻译流程的把握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同时,翻译实验技术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也为翻译理论的实践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翻译实践本身是翻译理论的源泉和归宿,理论的发展也要最终回归实践。

因此,翻译实践的反思也是翻译理论实践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实际翻译项目的反思,可以更好地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对翻译质量的提升和标准化做出更为精准的指导和调整。

然而,翻译理论的实践性和反思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翻译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限制了翻译理论的普适性和完备性,翻译理论体系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翻译范畴和情境。

其次,翻译实践的动态性和时代性也使得翻译理论的实践化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翻译理论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翻译实践的更新。

总之,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从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对翻译学科和翻译行业的不断推动和优化。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探究进步与现状比较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息进步和影视产业的高速进步,中西方影视翻译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翻译界的探究热点。

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1.2 翻译实践中涉及的语种繁多, 学科交错,甚至在具体环节中还要考虑到 作者与读者。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04
2、引进理论和我国传统译论缺少结合 传统译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神似”、“神韵”的翻译 境界; “化境说” 引进理论:研究重心转向了语言学角 度---语言本质、语言规律、双语对比。
1.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的书籍。 2.中外翻译家的合作
Ⅲ.成熟期
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 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 现在:翻译思想日臻充 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 精密得当。成熟期所对 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 “五四”新文学翻译。
1.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 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
2.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 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 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
2012-12-10
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 Ⅳ.转型期(沉寂期) 国内开始摆脱翻译理论研 究的这种传统,并开始了 历时三十年的西方当代语 言学翻译理论的介绍与研 究。
转型期是指传统译论的 核心问题开始转移的时 期,主要对应于新中国 的成立至语言学翻译研 究期间的翻译理论。
2.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 内翻译家开始提及西方当 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关 “多元系统说”、“解构 主义”与“女性主义”等 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方 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 肇始。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原因
02
内因:1、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 2、引进理论与我国传统文论缺少结合 3、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脱节
外因:1、我国翻译地位低下 2、翻译界存在功利主义 3、忽视翻译人才培养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内因
1、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
03
1.1 翻译理论存在着太多的争论。 如直译和意译,科学和艺术翻译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摘要:本文先简述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的大概内容,然后从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本体因素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等影响翻译发展的外部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寂的原因。

认为要结束沉寂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融合中西译论、翻译本体研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而且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字:翻译理论沉寂期内因外因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我们很容易找到这些熟悉的字眼“信”、“达”、“雅”、“神似”,还有“化境”等。

“信”“达”“雅”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要文言化。

如今“信”“达”“雅”三个字已经被我们说滥了,近代翻译理论近百年,长久被当做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当然,内容也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适当的做了延伸、关联和改变。

如:“信”即产生了后来的“忠实”,“达”对应着“通顺”,而“雅”一词被赋予了新的翻译内涵,不是起初所指的译文要文言化,而指在选用词语时要得体,简明优雅。

“神似”“ 神似”,亦即“传神”,“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通过文字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绝不是坐标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

文学翻译尤其如此。

傅雷,一位毕生从事文学翻译创作的著名翻译家。

他视文学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文学精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将介绍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还原它本身,也认为难以容忍。

他深明文学翻译的甘苦,始终持着严谨、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他以自己的大量译作为印证,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外,另树一帜,标举“神似”,可谓我国翻译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突破。

他切中了文学翻译的关键所在,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到艺术的锤炼。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翻译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神似”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翻译理论由一般化、抽象化走向专业化、具体化的开始。

“化境”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开篇即引许慎《说文解字》有关翻译的训诂:《说文解字》卷十二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讹’。

”南唐以来,小说家都申说“译” 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polysemy,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视出来了。

(P77)钱钟书从许慎关于“译”的训诂出发,阐释了“译”所包含的“虚涵数意”,即“译”的四个义项,“诱”“媒”、“讹”、“化”。

这四个义项代表了翻译的不同方面,即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向往的最高境界。

当然以上三种翻译术语的详细内容并不能涵盖二十世纪以来所有的中国翻译理论,影响比较大的还有鲁迅的“宁信不顺”,矛盾的翻译“神韵”,林语堂的“通顺”“忠实”“美”,、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刘重德的“信、达、切”,还有张今的“真、善、美”等等。

可谓各家自有所言,然而言之何如呢?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理论研究展望》一文中提到中国译坛目前进人了一个相对的静寂期。

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林克难教授也撰文指出中国翻译理论到了年90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低潮。

虽然也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的第四次高潮已经到来,然而这所谓的第四次高潮的标志性成果大部分是前一时期著作的再版,理论上并没有重大的突破我国翻译理论并没有走出两位学者所提到的沉寂期。

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所谓内因主要是指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本身的原因,包括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当前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等。

所谓外因主要是指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影响等方面。

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对于翻译的一些重要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论。

如直译和意译、科学和艺术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性质等,充分反映出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复杂性。

从翻译实践本身来看,它涉及的语种繁多、语系复杂,有各自独立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体现出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

要想建立一套能够指导任何语种的翻译实践的理论是不可能的。

从翻译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来看,有语言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各门学科错综交织。

从翻译的过程来看,翻译研究对各个环节,包括作者、文本、读者,甚至译者等都不能忽视。

翻译中这几个环节之间的矛盾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了困难。

虽然中国翻译理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有学者一直在致力于建立翻译学,还出现了以翻译学命名的著作(黄龙《翻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但是要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起与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并立的翻译学还比较困难。

基于翻译和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和困难,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沉寂是正常的沉寂。

可以使译界对前期的研究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

引进理论与我国传统文论缺少结合任何一种引进理论如果能够很好地与我国的传统理论及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会推动我国理论研究的发展。

然而我国翻译界在把国外语言学成果拿来应用的时候,没有能够成功地与我国传统译论的研究结合起来。

我国的传统译论与传统文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例如严复引用儒家经典《易经》和孔子的有关论述作为立论依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神似”和“神韵”是从美术创作和临摹中悟出的翻译境界;钱钟书从《说文解字》的一段训话文字中引申出对翻译的论述,提出了“化境说”。

可以说我国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译论基本上属于传统译论,而此后由于引进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翻译研究的重心转向了语言学角度,研究人员倾向于从揭示语言本质探寻语言规律,进行双语对比等视角进行翻译研究,使传统译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当语言学翻译理论研究走到一定地步,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的时候,有人即开始对其进行否定,而不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去进行严肃地思考。

一方面正视传统,另一方面借鉴外国理论,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

翻译和翻译研究领域的两个脱节虽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一度辉煌,但是其现状却不容乐观。

除了西方译论没能很好地与我国传统译论相结合之外,我国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在两方面存在严重脱节。

即创作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创作与翻译的脱节日益严重。

我国现代的一些翻译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卞之琳等等往往都是一流作家,他们的翻译和创作互相促进,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译的影响力。

而当前的一些翻译作品大多出自学者之手。

有人称之为“学者式翻译”。

这样的翻译往往很忠实于原作却缺乏文学性。

相比之下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更不利于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一方面搞理论的往往不从事翻译实践,而搞实践的又鄙视理论。

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我国翻译和翻译研究领域的这两个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发展,必须引起翻译界的高度重视。

以上从翻译和翻译研究本身分析了当前出现翻译理论的沉寂期的原因,但外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也不能不引起翻译界的重视,这些因素同样限制着我国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其一:翻译的地位低下。

即便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翻译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译者的社会地位低下,很少有人喜欢从事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

其二:翻译界存在功利主义,且在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具体的表现。

在实践方面,抢译、滥译之风,甚至抄袭现象有目共睹。

在理论研究方面,为了快出成果,不愿从事踏踏实实的工作。

对有些引进的理论不加消化生搬硬套。

这种功利主义之风严重影响着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

其三:忽视翻译人才培养。

七八十年代以来,翻译人才的培养形成断层。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翻译发展的形势很好,但落后的教育机制限制了翻译人才的成长。

例如,学习外语的往往缺乏国学功底,学习中文的往往外语水平较差。

另外由于翻译的地位较低,对年轻一代又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使得年轻一代不愿意投身扎扎实实的翻译和翻译研究工作。

从以上诸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译坛在90年代后期出现沉寂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要结束这种沉寂、走出低谷,中国翻译界不能急于求成。

从近期来看,中国译界必须进行严肃深刻的反思,切实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西方理论和传统理论的结合、译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结合以及翻译本体研究和其它相关学科研究的结合等。

从长远来看,要认识到翻译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因此要着眼于未来,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胡德香,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特色(J),《中国翻译》,1998,(4).【3】谭载喜,必须建立翻译学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杜承南,文军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6.【4】徐莉娜,中国翻译技巧的反思和回顾(J),《中国科技翻译》,1998,(3).【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刘宓庆:《中国翻译》,1996.6,《翻译理论研究展望》【7】林克难:《中国翻译》1998.6,《对理论沉寂期的反思》【8】楚至大,张华华:《外国语》1998.2,《试论当前我国翻译界的抄袭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