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标要求】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长征》,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反映长征的图片。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新课探究】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

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博古、李德

教师:(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学生:(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教师: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教师:(展示示意图)

教师: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教师: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学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识记长征胜利结束的概况)

学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教师: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学生: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毅力,英勇善战,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教师: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板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过程?????损失惨重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过雪山草地胜利: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第 1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 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题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型授新课媒体 课 时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 目标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 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 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 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德育与价值 观目标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要点教学重点 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 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活动 共性部分个性部分导入新课:问:你们知道火车、轮船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 重要贡献?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 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 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 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 先探究第一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 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 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 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题(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 一、选择题(4分×10题=40分) 1.“重走长征路”最合适的旅游线路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吴起镇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因为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突破敌人的四到封锁线,度过湘江,改向贵州;渡过乌江,攻克贵州重镇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然后历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A符合题意;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向北穿过11各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但是没有经过上海,BD不合题意;长征也没有经过武汉,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2.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长征”可知,这次会议是召开于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 3.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导学案(有答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 四、随堂演练 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3年秋 2.1934年10月 3.1935年10月 4.甘肃会宁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练习题及答案

17 难忘的泼水节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敲.门(qiāo qiào)长寿.(shòu zhòu)铺.满(bū pū)驶.入(chǐ shǐ)一碗.(wān wǎn)从容.(róng kōng)二、比一比,组词语。 令()忘()跑()泼() 今()思()炮()拨() 一串串一条条 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五、我会写,用下边加点的字造句。 傣族人民一边 ..向周总理泼水。 ..欢呼,一边 六、课文整体梳理。(判断正误,对的打“√”) 1.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广西的广大地区。() 2.周总理1961年来到了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七、重点段落品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角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这段话共_____句。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写的是() 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八、写一写。 傣族人民有泼水节,彝族人民有火把节,你还了解那个少数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一写。

参考答案 一、qiāo shòu pū shǐ wǎn róng 二、令(口令)忘(忘记)跑(跑步)泼(泼水) 今(今天)思(思念)炮(大炮)拨(挑拨) 三、一串串花炮一串串葡萄一条条龙船一条条小鱼 四、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五、他们一边跑,一边喊。 六、1.× 2.√ 七、1.2 2.略 3.② 八、蒙古族的那达慕、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等。

中国工农红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设计人:刘文英单位:金桥学校 (修改人:宁阳三中苏明丽宁阳二十四中束衍林)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遵义会议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学习内容】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1—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84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习诊断】 1.1934年,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开辟新的根据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新教案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以及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对傣族的泼水节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3、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加强了学生口语表达和词语积累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重点:学生识字、读词。 【三】教学难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看图说话,引出课题; 课前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同学们,这首乐曲好听吗?……老师想请你们再看看这几幅图片,谁来猜猜看,他们是什么民族? 师:我看到了一个姑娘穿着,谁能像我这样介绍…… 师:对,这是傣族。大家都知道,傣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就是——泼水节。(板书:泼水节) (注意读音,再看字型,并强调第四笔的笔画) 2、拓展说话: 师:关于泼水节你还了解了哪些?…… 师:可是 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特别的难忘。(板书:难忘的)师:为什么难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创设情景和氛围。设计说话的训练点,对泼水节有个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请小朋友放开声来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圈出来,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书本翻到第76页,开始读吧…… 2、认字词。 (1)字 师:课文中师生字都会认了吗?谁想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一读。 泼族民度敲龙驶容踩铺盛碗祝福健康寿 师:去掉拼音了还认识吗?……(开火车) 师: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生分享识字方法。 (2)词 把这些生字放到词语当中,大家还能认识吗?看谁读得最准确。 生词:泼水民族年度敲打龙船驶过踩着周恩来端水盛满蘸水饭碗祝福对襟白褂笑容满面健康长寿 3、指名接读课文 师:生字词放到课文中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小朋友来接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认、交流识字方法等,让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4、读词组和句子 师:课文中还有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呢,老师找到了几个,一起来欣赏……(一人读完,后齐读) (1)词组: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师:如果我去掉括号中的词,你还可以填哪些词语? (2)词组拓展:火红火红的()…… (3)句子:师:还多很更美的句子,老师找出了四句,请大家在书中把它们找出来用直线画一画,读一读。……你喜欢哪个句子,就读哪个句子。 句1: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句2: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 孙树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 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天险腊子口 进入甘肃 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会师 o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 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页/共1页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管理】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基础过关】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D.武昌起义 2.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 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 4.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 5.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不应该 ...出现的场景是( ) A.四渡赤水B.过雪山草地C.渡过金沙江D.井冈山会师 6.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毛泽东诗句中,与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如图所示地点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原文及教案【原文】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身穿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拼读“我会认”中的生字,并能组词。从“我会认”的生字中自由挑选2—3个生字组词并能说一句话。 2、给“我会写”的生字找朋友,尽量区分一些同音字,以免学生混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和幸福,感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突出主题,点明重点。(2分钟)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说出故事的名字,生齐读课题。(指导生读出温情的语气来) 什么是泼水节呢?出示图片,师进行解说:当火红的凤凰花开放的时候,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非常隆重,相当于我们汉族的春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就成了难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进行汇报展示。(10分钟) 1、读读我最棒。(2分钟)出示大屏幕 fèng huáng dǎi ēn qiāo sǎjīn guàkāfēi cǎi 凤凰傣恩敲撒襟褂咖啡踩 duān zhàn shòu 端蘸寿 2、说说我能行。(3分钟) fèng huáng dǎi ēn qiāo sǎjīn guàkāfēi cǎi 凤凰傣恩敲撒襟褂咖啡踩 duān zhàn shòu 端蘸寿 3、词语对对碰。(3分钟) 龙恩寿柏泼特敬鲜脚度 4、美文大放送。(2分钟) 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小组内检查纠正。 三、图文对照,品读课文。(28分) 过渡语:伴着凤凰花的花香,踏着象脚鼓的鼓点,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难忘的泼水节。 1、生观看视频。(5分钟)(谁的眼睛最亮,看得最认真,一会儿老师可要出题目考大家的) 师:傣族人民都用什么方式在庆祝泼水节?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生汇报交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第1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练习

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 ) A.率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B.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 C.强迫清政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国家 D.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国家 2.“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技术革新促成工业革命 3.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的工业部门是( ) A.冶金业 B.交通运输业 C.采矿业 D.棉纺织业 4.现在我们家庭中许多家用电器的功率计算单位都是“瓦”,这是为了纪念使人类社会步入“蒸汽时代”的英国著名机械师( )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富尔顿 D.史蒂芬孙 5.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詹姆士·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 )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火车、轮船的出现 D.内燃机的发明 6.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人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有一首流行于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歌曲:“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地被冷落在角落。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得可怜:‘女儿们因为织布机不方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歌曲中这家织布店的没落是受到了哪一事件的冲击( ) A.地理大发现 B.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争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与法美两国相比最大的优势,你赞同谁的观点( ) A.甲说: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乙说: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C.丙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丁说: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发生 9.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一位。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爱迪生 D.史蒂芬孙 10.从下图可以读取的信息有( ) ①蒸汽机已用于交通运输②工业革命破坏了自然环境 ③促进了城市的兴盛④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右图是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的反映泰晤士河的一幅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 晤士河上游荡。该图的立意是( )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D.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希望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二、非选择题 12.观察下面工业革命时三种机器图片,回答问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艰难曲折以及胜利的意义。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但本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于长征精神的概括,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来,还要把长征精神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最终生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比较,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长征路线上主要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 遵义会议、长征路线、长征精神。 六、教学方法 讲述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七、学法指导 识图方法的指导、做笔记方法的指导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 水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身穿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拼读“我会认”中的生字,并能组词。从“我会认”的生字中自由挑选2—3个生字组词并能说一句话。 2、给“我会写”的生字找朋友,尽量区分一些同音字,以免学生混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和幸福,感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突出主题,点明重点。(2分钟)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说出故事的名字,生齐读课题。(指导生读出温情的语气来) 什么是泼水节呢?出示图片,师进行解说:当火红的凤凰花开放的时候,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非常隆重,相当于我们汉族的春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就成了难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进行汇报展示。(10分钟)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

重庆市巴南区先华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重庆市巴南区先华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 案 【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