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生命体征在—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极其敏感。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因此,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body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core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shelltemperature),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且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ﻫ(二)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肌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体温升高等。ﻫ

2.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四种。ﻫ 辐射(radiation)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十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辐射散热量同皮呋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有关:ﻫ 传导(conduction)和对流(convection)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好,临床上采用冰袋、冰帽、冰(凉)水湿敷为高热病人物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对流散热量受气体或液体流动速度的影响,它们之间呈正比关系。ﻫ蒸发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散热可有不显汗、发汗两种形式。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乙醇擦浴方法,通过乙醇的蒸发,起到降温作用。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部分蒸发方式散发,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惟一的散热形式。ﻫ (三)体温调节ﻫ 包括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目的。因此,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

性体温调节为基础的,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ﻫ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其方式是:

1.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为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它们分别可将热或冷的信息传向中枢。ﻫ(2)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称为中枢温度感受器。分布于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等部位,包括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可将热或冷的刺激传人中枢。

2.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前部和后部的功能各有不同。

(1)下丘脑前部: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散热中枢兴奋,加速体热的散发。其生理作用有①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表面的血流量,使热量经辐射方式散失。②增加出汗和加速呼吸,通过水分子蒸发达到散热目的。③降低细胞代谢,减少产热。④减少肌肉活动,防止产热过多。

(2)下丘脑后部:下丘脑后部为产热中枢,产热中枢兴奋,加速机体的产热。其生理作用有

①血管收缩,减少辐射散热。②减少出汗,通过交感神经直接抑制汗腺活动。③提高组织代谢率,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加组织的氧化率。

④寒战,增加产热。ﻫ(四)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1.正常体温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在三种测量方法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而日常工作中,采用口腔、腋下温度测量更为常见、方便。正常体温的范围见表14-1。ﻫ

2.生理变动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勺:理忖变化,们具变化的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1.0ﻫ。ﻫ (1)昼夜差异: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与机体昼夜活动的生物节律有关,闲而使机体的代谢、血液循环、呼吸功能等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ﻫ(2)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体温也不同。婴幼儿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差,因而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对新生儿应做好防寒保暖护理。ﻫ(3)性别差异: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ﻫ。而且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即排卵后体温上升,这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有关,孕激素具有升高体温的作用。

(4)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临床上测量体温应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小儿测温时应防止哭闹。ﻫ (5)药物影响: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传入路径的活动并能扩张血管,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对手术病人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暖。ﻫ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对体温有影响,在测量体温时,应加以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