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汇总

高一地理重点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1、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夜晚,我们所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指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比总星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如图所示: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原因是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其他天体围绕其运转。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人们肉眼所看见的是光球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②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层,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太阳活动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1年。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3、太阳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按照物理性质将八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①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具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太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稳定。内部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②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能够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并在演化过程中产生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4、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叫1恒星日。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极点为零,纬度60°处线速度为赤道一半。同纬度地区,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

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②产生时差;③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叫1太阳日,我们的作息时间就是以昼夜交替周期而定。昼和夜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为白昼,背对太阳的一半则为黑夜。晨昏线是昼和夜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为地方时,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定为地方时12点。同一纬度,相对位臵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早(即钟点数要小)。同一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跨7.5°划为中时区,再依次向东、向西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东十二区位于日界线(180°经线)西侧,早一天;西十二区位于日界线(180°经线)东侧,晚一天,所以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时区的确定方法: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计算方法:时区=经度数÷15=商(保留一位小数,四舍五入)。区时: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中央经线=时区×15°,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我国采用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关于区时计算:求东=已知时间+时区差;求西=已知时间-时区差。温馨提示:时区差计算时,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再求两地时区差。如下图所示:

两条日期分界线:0点或24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自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

7、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顺着物体运动方向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明显;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右岸堆积明显。长江口的舟山群岛就是由长江泥沙堆积而成,岛屿会与长江北岸相连。

8、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其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周期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1恒星年。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简称为黄赤交角。目前其大小为23°26′,它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来回移动,其运动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

秒,叫1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如图所示:

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照图如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

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昼夜长

短状况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

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

夜现象。

判断依据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照图如下:判断

依据: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3°26′S),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昼夜长短状况是: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越往南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6点日

出,18点日落(地方时)。

温馨提示: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

直射点的移动和位置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

哪个半球昼就变长;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就长,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地方时早于6点,日落地方时晚于18点,昼长夜短;日出晚于6点,日落早于18点,昼短夜长。相同纬度地区,南(北)半球昼长=北(南)半球夜长。日出=12-昼长/2,日落=12+昼长/2 。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所求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的纬度差,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0、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3、4、5三个月为北半球的春季,依次后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回归线到极圈之间为温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内为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范围。

1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平角=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

第二单元 1、地壳由岩石组成,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其形成过程如下:岩浆经上升冷却凝固作用(或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裸露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或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主要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沉积岩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石灰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页岩变质成板岩,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下:

注意判断依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各类岩石都

可以经过一系列地质作用回到新的岩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意义: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削高填低,使地球趋于平坦。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3、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一)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方法是: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受内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而成山,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而成谷;受外力(主要是侵蚀)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其具体的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褶皱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岩层发生的弯曲变形,形成许多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安第斯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背斜储油气,向斜地下水丰富,背斜部位适合修建隧道。(二)断层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线附近常有河流发育、湖泊分布,泉水出露。断层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下沉的岩块形成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隧道、水库建设,尽量避开断层,原因是断层附近地质构造不稳定,不适宜工程建设。

4、外力作用中最常见的是流水、风力作用。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在河流上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常形成“V”型谷;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常形成三角洲或冲积平原;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表现明显,风力侵蚀常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风力堆积常形成沙丘、沙垄等地貌。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5、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成的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滥砍乱伐,毁林开荒,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6、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可以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导致大气增温,是主要的温室气

体;臭氧可以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

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

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是①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降低;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

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平流层的特点是①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增加;②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造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海拔越高,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同一经纬度地区,高处不胜寒。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主要原因是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能见度好。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等。吸收具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原因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阴天的夜晚气温不太低,原因是云层的大气逆辐射较强。从辐射波长来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他均为长波辐射。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不会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温度又不会太低,所以阴天气温日较差小。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裸地大于林地,原因是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大。霜、露、霜冻等多出现在晴朗夜里,原因是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快,气温低。农民利用放烟幕的方法防御霜冻,其原理是烟幕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温室保温原理:太阳辐射透过玻璃或塑料大棚使室内升温,室内地面升温后所放出的地面辐射则被玻璃或塑料大棚阻挡,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8、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温度、海拔、气流运动,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形成高气压;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画风向: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根据南北半球,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 海陆风的形成示意图可以演示东亚冬夏季风的形成过程。海风=夏季风,陆风=冬季风。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是背靠最大的

大陆—亚欧大陆,濒临最大的大洋—太

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城市中心工业生产、交通和人口集中,产生大量的废热,中心温度高

于郊区。

工业区和卫星城建在热岛环流之外,绿化带建在环流之内,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净化空气。

9、大气环流包括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它决定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受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西风带影响,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有利于成云致雨,降水多。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气压带风带位臵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西南季风的主要原因,其具体形成的原因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而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

型有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和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左图为极锋形成示意图,位于纬度60°处,由较冷的极地东风②和较暖的盛行西风①相遇而形成的。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所以乙处为90°,为极地高气压带,甲处为3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带状分布起到了破坏的作用,起作用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北半球表现明显,原因是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1月,亚洲(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具体成因是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 7月,亚洲(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

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10、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旋(低压)系统和反气旋(高压)系统。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暖气团主动

向冷气团移动,暖锋过

境前受冷气团控制,天

气晴朗,气温较低,气

压较高;过境时,常出

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冷锋与暖锋的降水都降

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在锋后,暖锋在锋前。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徘徊不前,受其影响常出现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最主要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大风和沙暴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则是暖锋过境带来;夏初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贵阳冬雨都是准静止锋带来的。

气旋或反气旋,低压或高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近地面气流在水平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气流上升,有利于成云致雨,气旋过境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

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

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反气旋:近地

面气流在水平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

散,北顺南逆,中心气流下沉,水汽

不易凝结,反气旋过境多为晴朗天

气,如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

气,就是在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盛

夏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

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

锋面气旋:锋面往往与气旋结合在一起形

成锋面气旋,右图所示。图中甲、乙被称为高

压脊,丙、丁被称为低压槽,锋面形成在低压

槽附近,所以图中可以形成锋面的是丙和丁。

根据气压场的分布状况可判断P1>P2,P1=1000,

P2=995,冷锋位于左侧,暖锋位于右侧,丙为

冷锋,丁为暖锋。未来几天A地经历的天气变

化是先出现阴天、刮风、雨雪、降温等天气,之后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A、B此时的天气是晴而温暖。

11、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地球上的水以海洋水为主,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由于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速度而产生的水资源短缺,称为资源型缺水。由于利用不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导致的缺水称为水质型缺水。针对水资源短缺,人类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源: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防治水污染。

12、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A 蒸发,B 地表径流,C 地下径流,D 水汽输送,F 下渗,G 降水。人类改变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

流,例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陡坡开荒,砍伐森林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地表径流对于海洋的影响,有利:将陆地营养物质带到海洋里,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长;不利:将陆地污染物带到海洋中,污染海洋环境。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改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1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洋流按水温(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是由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寒流由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秘鲁沿岸、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景观的形成,沿岸寒流起了降温减湿作用。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是在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大规模海水流动。例如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南赤道暖流,北半球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从成因上看属于风海流,冬季,印度半岛吹东北季风,洋流自东向西流,呈逆时针;夏季,印度半岛吹西南季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呈顺时针。

洋流模式图: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无中高纬度海区。

洋流与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有北美洲东海岸的纽芬兰渔场(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英国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日本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上升流形成的渔场有秘鲁渔场(沿岸上升流将营养物质带至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洋流与航行;顺洋流快,逆洋流慢。洋流与污染:加快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14、气候的两个重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最重要的因素,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多。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纬度30°~40°大陆东西岸气候类型不同,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不同。 下垫面 ( underlying surface) 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垫面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气温是气候最主要的要素,故这也是下垫面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方面。对于低层大气而言,由于几乎不能吸收太阳辐射,而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成为它的主要直接热源。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气温日变化、年变化相对较小;远离海洋的地方,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相对较大;高山、高原地区气温较平原地区要低。林地、水面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都较小。

二是对大气水分的影响,大气中的水汽气也是来自下垫面。

在相同气象条件下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有很大差异,下垫面的绿化能够有效改善了局部微气候。例如,三峡水库的建成会使周围地区(如重庆)气温变化减小,云量增多,降水增加。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和方法:①根据最高气温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气温在七月为北半球,最高气温在一月为南半球。②根据最冷月平均气温判断热量带:最冷月>15℃为热带,最冷月>0℃为亚热带季风、地中海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0℃为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③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的是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集中在夏季的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是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较少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季风气候对于农

业生产最有利的影响是雨热同期。判断季风气候的关键点是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地中海气候的关键点是高温期与少雨期一致。

洋流对海水温度的影响表现为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据此判断南北半球:向北温度降低的是北半球,向南温度降低的是南半球。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暖流使同纬度海区温度偏高,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寒流使同纬度海区温度偏低,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① 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图示:是暖流

②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图示:是寒流

1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形成及分布规律和典型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形成原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分布最广的地区是亚马孙河流域,其次是刚果河流域及马来群岛。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季明显。形成原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风—东北季风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西南季风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分布规律: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但印度半岛为热带草原带。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分布规律: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疏林草原带。 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的区别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①从全年降水总量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20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 ②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且干、湿季明显。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形成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部和西部(热带草原的南北两侧)。典型地

区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澳大利亚中西部。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形成原因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控制。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在我国主要分布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形成原因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典型分布地区是地中海沿岸。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温和多雨。形成原因是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典型分布地区是西欧地区。西欧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原因是终年受西风和北

大西洋暖洋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形成原因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的控制。分布规律是北纬35°~50°的大陆东岸。在我国主要分布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地区和南美南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燥少雨。南美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加上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少。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15、“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图中自然带的名称: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F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G温带草原带;

H温带荒漠带;I亚寒带针叶林带;J苔原带。

A自然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延伸原因是沿岸暖流的

增温增湿作用。C自然带在南半球向北延伸,原因是

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北半球E自然带在大陆西

岸向北延伸,原因是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北半

球H自然带的形成原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南半球H自然带的形成原因是受山脉的阻挡,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16、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的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又分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随纬度增高而递减,水分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自然带表现为:自然带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主要原因是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不断减少。自然带表现为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线方向更替。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沿北纬40°纬线,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温带荒漠带。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是由于地形的影响,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导致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阳坡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原因是向阳坡热量较阴坡丰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最丰富,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坡自然带类型较北坡丰富且分布高度高,原因是南坡纬度较低,相对高度比北坡大;南坡是向阳坡且为迎风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

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山麓基带与所处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致。例如珠穆朗玛峰的山麓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天山山麓为温带荒漠带。

雪线: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原因是迎风坡降水多,有利于冰雪的形成。

产生非地带性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上表中的内容适合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洲大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原因是赤道从非洲中部穿过;非洲大陆地势起伏和缓。

山地自然带的判读方法:①根据自然带

分布的高度判断南北半球,具体方法是

向阳坡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北半

球南坡为向阳坡,南半球北坡为向阳

坡。②根据山麓基带判断纬度高低,

基带自然带越接近热带雨林带,说明山

体所在位置越靠近赤道,其纬度越低。

温馨提示:识记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

17、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①地理环

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②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

发而动全身”;③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

到其他区域。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

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多大风天

气,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及堆积作用明

显,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又如,青藏高原的隆升①引发并加强了东亚和南亚季风;②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③阻挡了西伯利亚气流南下,形成黄土高原。再如,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极易受流水冲蚀,加上植被遭破坏,河流泥沙含量大,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泥沙注入渤海,使河口向渤海延伸。

18、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或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地区。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高原一带。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和地下两种地貌,地面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地下包括溶洞、地下河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暗河发育,不利于工程建设。19、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他资源均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带性,矿产资源的分布受地质作用制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金、银、铜、铁等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则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导致森林的大量减少,加重了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引起耕地沙化;使物种减少,大气污染加剧,旱涝灾害增加。

20、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寒潮、台风、洪涝和干旱;地质灾害有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和崩塌。沙尘暴既属于气象灾害又属于地质灾害。洪灾形成的首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即要有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导致的河水大量汇集。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排水速度:河道越顺直、越通畅,纵向坡度越大,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洪灾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人类活动对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加剧了洪灾的发生。例如,人类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不仅导致流域汇水速度的加快,而且还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少,从而诱发甚至加剧洪水。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不仅加大了泄洪的难度,还使得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洪灾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

21、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有关。人类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②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温馨提示: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①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灾害事件增加;③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作用加剧、海水入侵、淹没土地、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洪涝灾害加剧。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主要有: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加强植树造林;②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③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④加强国际合作。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高一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doc

宇 宙 中 的 地 球 条件比较稳定 LI 宇宙中的地球 普通而特普通之处: __________ 殊的星球’ .特殊之处: ______ '宇宙环境条件V 地球上存在 生命的原因f 自身物质条件 请用图示意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 天体 概念: 宇宙中各种形态的物质(物质存在的形式) 地 球 在 rn 中 的 位 置 类型: 天体系统的形成:夭体间 和 为[地球 ______ 系 \ ______ 系I 〔月球 层次:总星系 --------- 系 其他行星系 '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而形成

太阳为 地球 提 供能量 运动和 等矿物燃料来源于 太阳活 动对地( 球的影 响 (强弱标志)——层 (最激烈显示)—— 层 I 太阳概况 巨大的炽热气体球:主要成分是 和 '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宜接为地球提供—、资源; 太阳辐射对 (2) 维持地表,促进地球上的— 地球的影响 <活动的主要动力; (3) 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 、 太阳能。 '概念: 太阳活动\ 类型 (1)干扰 大气中的 层,使地球上 通讯受到影响, (2) 使地球磁场出 现“”现象; (3) L2 太阳对地球的!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 请用图示意。

两极地区出现o

概念. 特点: 13 地球的运动 地轴北极始终指向附 方向: 在北极上空看是 在南极上空看是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时针转动时针转动 地球运 动的基本形式 地球侧视图北半球图南半球图赤道面 黄道而 ,概念. 特点 ?黄赤交角:大小 公转轨道是 太阳是位于椭圆的一个上 方向: 在北极上空看是时针转动 周期: 角速度 在南极上空看是时针转动 线速度:近日点速度较,远日点速度较

高一地理必修一图

海洋陆地海洋陆地 1、在下列箭头中标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3、用箭头标出常见的热力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 海陆风 山谷风城市风4、画出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的风向及受力状况 近地面高空 5、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的风向及受力状况 近地面高空 6、在左图写出气压带和风带名称,风带用虚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画出风向,在右图 画出洋流模式,实线表示暖流,虚线表示寒流 7、 写出N O (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1002 1006/hPa 1004 492 490 494/hPa O P 1002 1006/hPa 1004 492 490 494/hPa 近地面高空

此时为月,位于把气压带切断了,使高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写出M (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此时为月,位于 把 气压带切断了,使低气压仅 保留在海洋上。 8、画冷锋和暖锋的剖面图, 并写明冷气团、暖气团、锋前和锋后,并用箭头标出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画出雨区。 冷锋暖锋 9、画出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与垂直气流运动的方向,写明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 天气天气 10、画出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与垂直气流运动的方向,写明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 天气天气11、甲乙丙丁是哪种天气系统过境,写出名称。 甲 乙 丙 丁 12、写出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 B C D E F G H 13、在下列大洋中用箭头画出洋流流向,并注明洋流名称(实线表示暖流,虚线表示寒流)

14、写出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 a b c d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5、填写六大板块的 名称A B C D E F 16、填写气候类型的分布,在右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出与左图气候类型相应的陆地自然带名称 17、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二、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主要成分是_氢___和 氦 ,表面温度为_6000K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核聚变 ;其能量以 电磁波 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逐渐减少 。 在宇 宙中的位置 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地球宇宙中的位置(自己描述) 太阳系的 普通行星 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太阳系的特殊形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地球上有液态水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出现极光、4、引起自然灾害。 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比较自转公转 逆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叫昏线,由夜入昼叫晨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 如下图中,ab为昏线,bc为晨线 (2)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上,地方时相等)。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4分钟。 例如:600E为10时,则800E为 11时20分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15个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把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 例如:本初子午线(中时区)为8时,则北京时间(东八区)为 16时,纽约(西五区)为 3时。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讲解学习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3、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 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重点、考点--新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重点、考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填空(必修二全套)

高一地理基础过关(农业部分) 班级姓名 1、农业生产活动概念:。 2、农业分类:按生产对象分:、、; 按投入多少分:、; 按产品用途分:、 3、农业投入的要素:、、、。 4、农业区位中: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 5、季风水田农业区位优势: 自然区位:①; ② ③; 社会经济区位:①; ② ③; 6、季风水田农业特点:①; ②; ③; ④; ⑤; 7、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在季风区的有分布热带雨林区的是 农业地域类型(二):大牧场放牧业 8、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 分布在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属于,主要类型有牧牛和牧羊,其中属于牧牛业的国家、。 9、藩帕斯摹区位优势:①; ②; ③。 10、阿根延促进牧牛业发展措施:①; ②; ③; ④;

⑤。 农业地域类型(三):商品谷物农业 11、商品谷物农业最典型代表国家,另外还有该农业类型分布国 家、、、、 ,主要作物 1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基本特征:、。 1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优势:①; ②; ③; ④; ⑤。 农业地域类型(四):混合农业 14、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优点:①; ②; ③; 15、混合农业分布在、、、、其主要类型 澳大利亚著名农产品、 16、中国混合农业典型代表:的。 农业地域类型(五):乳畜业 17、乳畜业就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分布地区:、、、、 就农场小区域范围来讲多分布在附近。其生产对象是,是随城市发展产生面向农业地域类型。 分析西欧乳畜业发达的原因:①; ②; ③。 农业地域类型(六):热带种植园农业特点:。 与中国的区别:。 二、(工业部分) 1、工业投入的要素,自然方面:、、、 社会经济方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难点精选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难点精选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在整个高中地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高一又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难点,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1)褶皱的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褶曲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背斜的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

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 未侵蚀地形侵蚀后地形 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 两翼岩层新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 两翼岩层老谷地向斜轴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判断南北极 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维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74926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的行星。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二、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在宇 宙中的位置 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地球宇宙中的位置(自己描述) 太阳系的 普通行星 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太阳系的特殊形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 地球上有液态水

太阳主要成分是_氢___和氦,表面温度为_6000K_,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出现极光、4、引起自然灾害。 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比较自转公转

东 北逆南 顺 日 一个太阳 日 外, 都是 15°/h 为0 公 转 自西向 东 北逆南 逆 一个恒星 年 规律:近日点( 1 月初)较快, 远日点( 7 月初)较慢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叫昏线,由夜入昼叫晨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 如下图中,ab为昏线,bc为晨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篇一】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篇二】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P8 【篇三】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

高中地理必会基础知识整理

高中地理必会基础知识整理 自然地理知识点 、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1 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2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3 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 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120E时、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6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7计行劣弧进球两点的圆面大上的这通要主取过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

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 正数值的和纵坐标名称、标中计图的横坐名称负、线条的升降等。 月、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10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月初)与冬、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11月初)与日前后)、远日点(127月22至日(日前后)的区别。6月22夏至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知识分享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