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野生动物管理简史解析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野生动物保护制度浅析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野生动物保护制度浅析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野生动物保护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开始逐步建立起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周礼》中有“防猛兽伤人,保境安民”之规定。
这体现了当时保护野生动物的宗旨就是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同时,《周礼》中还规定了狩猎的规模和范围,以限制狩猎对野生动物数量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需求和意识逐渐增强。
到了秦汉时期,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
慈禧太后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禁止了大量捕猎和超额狩猎,同时设立了固定的保护区,以限制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在《律令》中,也规定了狩猎的规模和范围,并且规定了一些保护猎物的法律条款。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些机构,以负责野生动物的管理和保护。
例如,北魏有“太极殿”,其职责之一就是管理野生动物,不许私猎和买卖野生动物。
南北朝时期还有“猎官”,专门负责统筹狩猎和野生动物的保护。
野生动物管理知识要点

野生动物管理知识要点1.研究与监测:了解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分布和行为是管理的基础。
通过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监测,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为后续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保护与恢复: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护栖息地包括保护森林、湿地、草原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同时,恢复受损的栖息地也是野生动物管理的重要工作。
3.法律与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可以限制非法捕猎、滥伐森林等行为,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4.教育与宣传:通过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可以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对非法贸易和滥捕滥猎等行为的警觉性,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威胁。
5.国际合作:野生动物管理需要跨越国界进行,国际合作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共同应对非法贸易、栖息地破坏等问题,实现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
除了上述要点,野生动物管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区是最常见的保护措施,通过划定保护区域、设立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等手段,可以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种群。
2.非法贸易与滥捕滥猎的打击:非法贸易和滥捕滥猎对野生动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采取相关措施打击非法贸易,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相关行为的追责力度,可以有效遏制非法行为的发生。
3.野生动物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野生动物保护技术被不断提出和应用。
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动物追踪、建立数据库以便研究和监测等。
4.人工饲养与保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工饲养可以起到保护和繁育野生动物的作用。
但是,采取人工饲养时需要注意保持野生动物的天性和生态需求,并且要确保野生动物不被依赖于人类而影响其自然生存能力。
5.合理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还要考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利用需求。
野生动物保护法解析

野生动物保护法解析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和维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防止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猎。
本文将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解析,探讨其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并分析其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和挑战。
一、背景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的破坏,野生动物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法就是其中之一。
二、内容野生动物保护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优先、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等。
这些原则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2.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措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对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禁止滥猎、禁止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野生动物的捕杀和非法交易,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3. 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包括划定保护区范围、设立保护区管理机构等。
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条件,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
4. 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和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和执法机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监督和执法的加强可以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的效果,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实施情况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各国的实施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国家将野生动物保护法纳入了国家法律体系,并且加强了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和执法力度。
这些国家通过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限制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由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价值和需求不断增加,一些非法交易和滥猎行为仍然存在。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和演变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和演变人类与野生动物有着复杂而独特的关系。
自古以来,野生动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平衡,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野生动物正面临持续的威胁和灭绝的风险。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变。
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起源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国际倡议。
当时,人们开始更加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开始制定法律保护野生动物。
1872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国家公园的法律——《黄石国家公园法》。
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法律,用于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二、20世纪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展20世纪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更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
192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
一些国家开始立法保护濒危物种,并对狩猎和非法贸易进行限制。
例如,1933年,英国通过《鸟类保护法》,保护本国的鸟类资源。
三、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野生动物保护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际公约的签署和国际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
1973年,为了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生物多样性公约(CITES)在华盛顿签署。
该公约限制了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四、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随着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仅靠传统的法律框架已无法满足保护需求。
因此,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方法。
例如,一些国家开始采取经济刺激和奖励措施,以促进保护行为。
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如追踪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五、野生动物保护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野生动物保护PPT课件

• 近危(NT)虽未达到极危、濒危和易危标准,但在 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 的分类单元。
• 需予关注(LC)未达到极度濒危、易危或接近受危 标准的分类单元.
• 数据缺乏(DD)没有足够资料直接或间接地根据分 类单元的分布和(或)种群状况来评估灭绝危险程 度。
• 未予评估(NE)未经用本标准进行评估的分类单元。
• 森林覆盖率约为14%,是很多野生动物的 重要栖息地。
• 拥有总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的湿地。
• 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万 多条,内陆水域的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 的2.8%。
野生动物的生态功能和作用
• 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相互 紧密联系而形成一个功能整体,称为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也相 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 系统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 分解者四个部分所组成。
异质种群的大小,常用动物占据斑块生境的数 量比(已占斑块数量/可得斑块数量)来表示。
• 一是核心种,指异质种群和局部种群都较大; • 二是卫星种,指异质种群和局部种群都较小; • 三是田园种,指异质种群较大,但局部种群较小; • 四是城市种,指异质种群较小,但局部种群较大。
其中,后三种Leabharlann 可以称为“稀有种”。• 绝灭(EX)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体 已死亡。
• 野外绝灭(EW)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只作 为自然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栖息地的分类单元。
• 极危(CR)若不加以保护,灭绝的风险极高的一类 单元。
• 濒危(EN)处于较高的绝灭风险,易危为极危种。
• 易危(VN)没有上述二种的标准,但已有高的灭绝 风险。
野生动物的保护
1 野生动物的定义 2 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3 野生动物的受危和灭绝 4 野生动物受危的原因 5 异质种群和最小生存种群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有关政策解读PPT课件

6
• 难得多,因为人工养殖条件下的野生动物多数驯 养历史不长,仍属野生动物。即使像鹿类这样一 类驯养史上百年的动物也远未达到家化饲养程度。 因此,野生动物的饲养实际仍属驯养。通常需从 引种、驯化开始,逐渐过渡到人工饲养、繁殖、 育种及产品加工生产等。由于野生动物的种类繁 多,生物学特性各异,故表现出许多各自不同的 固有规律和特点。必须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 施,才能达到人工驯养的目的。而且,在野生动 物饲养周期中,技术环节要求特别强,前一个生 物学时期的饲养管理为后一个生物学时期奠定基 础和提供条件。在养殖生产中,任何一个技术环 节的失误,都会造成全年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有关政策解读
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总站 俞根连
大家上午好!
1
一、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 1、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不仅体现在 维持生态平衡上,资源是需要人类开发和利用的, 但是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物网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 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 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
3
• 总之,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合理有计划地利用野生动物不仅有利于动物物种、 种群、群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生态平衡,更有 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4
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
如何使我省野生动物养殖业在21世纪健康持续 发展?我认为必须认真研究经济野生动物养殖产业 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首先在政策法规上对野生动 物养殖产业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然后以市场为先 导,紧紧依靠野生动物养殖的科技创新,尽早建立 起养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产、供、销, 科、工、贸经营体系。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这里谈 以下四点看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背景和历史是什么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背景和历史是什么野生动物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它们在生态平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野生动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命,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各国纷纷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在过去,人类更多地将野生动物视为资源,用于满足自身的食物、皮毛、娱乐等需求。
这种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呈爆发式增长。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水域污染等活动,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它们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同时,非法捕猎、贸易和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活动也日益猖獗,进一步加剧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一方面,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例如,某些食草动物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另一方面,野生动物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
通过对野生动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奥秘、进化的规律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此外,野生动物在文化、艺术和精神方面也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化和传统都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
1988年 11 月 8 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这标志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保护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野生动物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化,野生动物保护法也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象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是一项对野生动物的饲养和管理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
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野生动物饲养行业的不断发展,制定并执行科学且有效的管理措施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说明该技术规程的概述、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概述、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说明、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解释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整体介绍,并说明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的概述、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我们会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说明,包括依据与目标、适用范围和内容要点以及所需设施与装备等方面。
紧接着,我们将解释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术语以及针对执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内容,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强调其在保护野生动物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对规程的概述、说明和解释,使读者对该规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实施该规程提供指导。
此外,本文还旨在揭示当前野生动物饲养行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展望,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共存。
2.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概述:2.1 野生动物饲养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需求和环境恶化的加剧,野生动物的存活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野生动物饲养成为一种有效手段。
野生动物饲养是指通过人工在特定环境中对野生动物进行喂养和管理,以确保其良好的生活状态和保持种群数量稳定。
2.2 饲养管理的重要性: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是实现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可以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增加种群数量,还可以提供科学研究、教育展示及旅游观赏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市场管理:
《礼记·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卖)于市”
战国时期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 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
孕别(产卵)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 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其它
其它描述周朝以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情况的 史书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 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 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汉书》、 《晋令》、 《续资治通鉴》等。
元宋明清
至元代,形成较为健全的狩猎制度,规定禁猎期、设立禁猎区; 宋朝,颁布法令20余条,“宋史全文”中说:“民二月至九月, 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主要的方面有: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令
重视保护益鸟、益兽、益虫 保护珍稀动物
加强法令的宣传教育
至明代,设置专门的管理与保护机构;
近代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制度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狩猎法》,规定猎期(10月1 日-翌年3月末),划定狩猎地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
党政府也公布了《狩猎法》,规定猎期(11月1日-翌年2月末)。
第 一 章
野生动物管理的历史发展
—— 历史、现在和未来
一 中国的野生动物管理史
夏
夏禹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野生动物和森林保护法令 《逸周书》上说: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已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u),以 成鱼鳖之长。” 规定在春夏草木鱼鳖生长繁殖的时节,严禁入山砍伐
和入水捕捞,以保证草木鸟兽的自然繁衍。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战国时期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 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 《吕览》。 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 体,称为“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 灰僇,缳网苴罦不敢出乎门,罛罟不敢入乎渊,泽非 舟虞不敢缘,为害其时也。”简言之,也就是在规定 的季节中,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 打鸟猎兽,禁止捕捞鱼鳖。
开展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研究工作
第一代研究者秉志先生,创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生物调查所
资源被大量猎捕,动物数量下降,分布区缩减
外国对我国的资源掠夺严重,仅俄国人1859年运往彼得堡的中国动 物标本就有39箱。
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发展很快。有计划地开展了大 规模野生动物区系调查,设立一系列狩猎、野生动物管理制度:
周朝-行政管理制度
设立专门管理人员,分管动物方面的各项事务:兽人、迹人、虞 人、囿人、 、罗氏冥氏、穴氏等…
“兽人, 掌罟田兽, 辨其名物。冬献狼, 夏献麋, 春秋献兽物”。 迹人: 掌管狩猎之官, 主要负责制定和贯彻狩猎禁令, 管理国家狩猎 区域的官员。“迹人, 掌邦田之地政, 为之厉禁而守之。凡田猎者受 命焉。” 虞人: 掌管山泽苑囿, 狩猎之官。《孟子·滕文公下》载;“昔齐景 公田, 招虞人以旌, 不至, 将杀之” 。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 令野虞无伐桑柘。” 《国语·鲁上》载“鸟兽孕, 水虫成, 兽虞于是乎禁置罗,借鱼鳖, 以为夏犒, 助生阜也。” “囿人, 掌囿游之兽禁, 牧百兽”。
1950年,《稀有生物保护法》 1956年,《狩猎动物管理办法(草案)》;《天然森林禁伐区(自 然保护区)划定草案》 1958年,国家决定由林业部把全国狩猎事业统一领导和管理起来 1962年,《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 1973年,《关于停止珍贵野生动物收购和出口的通知》
1960年,最先在东北林学院设立森林动物繁育利用专业,讲授狩 猎学和狩猎动物管理课程,1980年,随着西方野生动物管理学的 引入,正式开设了野生动物管理学课程。
秦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 ·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 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 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 麛时毋敢将犬以田。” 大意是:从春季二月起,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准堵 塞林间山道。不到夏季,不准进山砍柴、烧野草作肥料, 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取获幼兽、鸟卵和幼鸟(掏鸟蛋 ),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网罟。到 七月,才可以解除上述禁令。其他还有住在养牛马之处和 其它禁苑附近的人,当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狩猎。
周朝-狩猎制度
规定狩猎时间:
《礼记·王制》记载“獭祭鱼, 然后虞人入泽梁; 豺祭兽, 然后田猎; 鸠化为鹰, 然后设蔚罗; 草木零落, 然后入山林; 昆虫未蛰, 不以火田。”
规定狩猎方式
“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
规定惩罚制度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冬之月, …… 山林薮泽, 有能 取蔬食, 田猫禽兽者, 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夺者, 罪之不 赦。”
周朝——野生动物管理制度雏形
野生动物的保护制度 《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保护雌性鸟兽 《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 ⋯⋯乃修祭典, 命祀山林川泽, 牺牲毋用牝。” 有“春田曰搜,夏田曰苗,秋田曰狝(xian),冬田曰狩” 之 说。这里的“搜”也是保护雌性动物的措施, 就是说春季狩猎 时要注意择取不孕的鸟兽, 保护怀孕的鸟兽。 保护幼鸟幼兽 “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 建立苑囿,人工饲养、繁殖和驯化野生鸟兽。 《孟子》载“文王有囿七十里” 《诗经·鹤鸣》载“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 于渚。”
我国的野生动物管理现状
行政管理 法律法规 科学研究 教育培训
存在问题
行政管理机构
我国的陆生野生动物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主要负责法规政策制定、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行政案 件查处、野生动物利用管理、公众宣传教育、保护区 申报和统一管理; 具体负责执法管理的机构有各级野生动物保护部门、 林业公安、木材检查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其他执 法部门有工商管理部门,各级公安、公路、铁路、水 运、民航、交通管理部门,边防检查站等。 辅助机构: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省级以上)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民间组织,挂靠在各级管 理部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罚没、伤残动物收容 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