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亦称《南华经》。是以庄周思想为主题,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奇葩,它恣纵奇谲的表达方式和玄奥抽象的学说,他对“无待”、“齐物”、“心斋”、“坐忘”的自由之境的追求,对朴素无文的至德之世的向往,两千多年来,不断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研读不辍。进入20世纪后,《庄子》的研究又兴起了一个新高潮,出现研究转型,其研究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挖掘更深,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多种模式的研究态势。限于篇幅,本文拟对近十年来专家、学者对《庄子》的研究作一综合性的分析和评述,以观《庄子》研究的进展和现状,揭示这一研究的路向和趋势。

二、主体

《庄子》作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一部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庄子其人其书无论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还是在今天看来,与其他同时期的集大成者相比,都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风范。庄子的思想涉及人性和天道各个领域,在表达方式上,瑰丽奇谲,汪洋恣意,既有诗意又有很强的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一直在深刻的影响着,制约着中国思想的衍化,在总体上使哲学历史的考释同时体现哲学理论的沉思,既有历史的回溯,也有哲学的沉思。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一)20世纪不同阶段庄学研究发展

所谓庄学是研究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庄子其思想以及《庄子》文学性等的一门学问。庄子哲学和《庄子》文本研究历年来都非常的活跃,近年的庄学研究,出版著作、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是非常可观的。在对庄子哲学的主题及《庄子》文本蕴含的开阔的思想空间,多元的问题阀、逻辑与诗性交融的表达方式都有深入的研究。20世纪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庄子研究进入复兴期。

著作方面: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勾勒了20世纪中国庄学研究的基本线索。五四运动打破儒家思想禁锢,庄学研究有了新开端,出现一批以胡适为代表的采用西方的观点、方法研究庄子的学者,反映了西方进化论思想和西方哲学对庄子研究的影响。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三四年代,庄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研究庄子的学者,他们所持的观点,在当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学者对庄学的研究和评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学术界在庄学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庄子哲学的性质的问题,并涉及《庄子》书内、外、杂篇的考证问题冯友兰,关锋等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关于庄子的哲学体系结构,关锋先生认为是从有待、无己到无待冯友兰先生认为是从有待、无己、无待到有待,这些论争推动了庄学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出现了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那些受意识左右的激情渐

渐消退,以审美的姿态读庄掀起一股热潮。庄子研究的论著也比以前多了很多。他们尝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庄子,并把庄子哲学和美学相结合。同时这一时期,台湾和国外学者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陈鼓应的《老庄新论》中对庄子内篇的解说,以及西方学者用解构主义、宗教学和神话学研究庄子,也让人耳目一新。

(二)、《庄子》中对庄子人生智慧的阐释

著作方面:

陈鼓应在《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中,提到知识分子的隔离智慧和支离其德的观点。“商丘树因为“有异”“有异”也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个体特殊异性及其独特的存在方式,也是“隔离的智慧”的具体表现。智者以“异”为免除祸患的手段,隐才匿智,含锋藏芒,于荆棘中寻生路。”“支离其德以“忘徳”超越于统治阶级所厘定的道德罗网之外,以求其自身心灵的自适与自由。”庄子生活在一个无奈的乱世,在一个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境遇,保身全生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生则重生。

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版)中,提到《庄子》中关于人生最大的苦难——死亡。“人们不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惧怕死的来临和由此而来的忧虑。这种恐惧和忧虑是可以消除的,关键在于人对事物的本性

有一个正确的洞察。”“《庄子・至乐》篇里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最足以说明这

一点。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圣人洞察事物的本性,因此不会由于世上的各种变化而心中波涛汹涌。他的生命独立于外界事物,因此它的心灵快乐也不受外界所左右。”亲朋的离开,总是让人难免很长时间走不出来,但若明白了事物有其自身的进程,我们应安之顺之,通过理性和理解去化解悲伤。死则善死。

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提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人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这个世界上与太多的自己不能涉足和控制的领域,对于这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安之顺之。”“池塘里游泳的鱼,只要有水,他们就别无所求。人也是如此,有了可以让他们返本归宗的道,他们就悠游自在,无为无事。在这种“适”中,一切都忘记了,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无论是生还是死。在这个有道的世界中,忘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在一个无道的世界中,忘记则是对痛苦的超越。心中有道的人,就可以像江湖上的鱼一样,可以相互忘记。死亡在他们看来不是离去,而是回归,向本真的回归。这里没有丝毫对生命的留恋,对人的身份的执着。死亡更像是一种解脱。生死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

论文方面:王立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论庄子哲学之文化品格》(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2002年11月)指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超然人生态度,能够帮助我们穿越那人生的失意困苦,清醒地守望这个世界,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抵达那澄明至境,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魏冬《“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心灵形上超越之途》(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5期 2003年9月)中指出“保身全生”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追求,而心灵的自我超越则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在庄子的心灵哲学中,“以道观物”是心灵的认知方法,“道”是心灵的形上坐标,“逍遥游”是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