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和各种身管火炮的对比
火炮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

火炮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
火炮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是衡量火炮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身管长度指的是火炮的整个身管长度,包括炮管、炮口制退器、制退器和炮闩等部分。
口径则是指火炮内膛的直径,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表示。
火炮的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对其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身管长度越长,火药燃烧时间越长,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也会更高,从而使火炮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所提高。
同时,身管长度也会影响火炮的重量和稳定性,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火炮的使用效果。
口径则是影响火炮威力的重要因素。
口径越大,火炮的威力也会越大,但同时也会增加火炮的重量和尺寸,降低其机动性和便携性。
因此,在设计火炮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环境来选择合适的口径。
在现代火炮中,身管长度和口径的数值通常会被标注在火炮的名称中,例如“155毫米榴弹炮”中的“155毫米”就是指口径大小。
而在同一口径下,不同的身管长度也会对火炮的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155毫米榴弹炮的身管长度可以有52倍口径、39倍口径和30倍口径等不同型号,其射程和精度也会有所不同。
火炮身管长度与口径的数值是衡量火炮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设计和选择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环境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火箭弹

发展趋势
火箭弹的发展趋势: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射击密集度;采用新型壳体材料,减轻重量;采用高能推进剂和高 能炸药或其他高威力的装填物;配备多种作用的引信及战斗部,以进一步增大射程、提高威力和扩大使用范围。 增 加 能 够 在 封 闭 空 间 ( 例 如 碉 堡 、 房 屋 内 部 ) 使 用 发 射 的 能 力 , 也 是 各 国 新 型 火 箭 弹 的 重 要 发 展 方 向 , 美 国 AT 4 等武器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改进型号。
人们需要从远处进行攻击。随着各种日益复杂的金属加工技术的问世,人们发明出了复杂度更高的发射装置。 在公元1500年前后,迫击炮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攻城武器。它的金属炮管长1至1.5米,重达几百公斤,放置在地 上,指向空中。迫击炮弹放进炮管后,会由装入的炸药提供向上的推进力。相对而言,迫击炮手缺乏对炮弹落地 点的控制,但尽管如此,这种迫击炮的数量还是不断增加,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小型迫击炮移动起来很方便,可 以由两个人来操作,一枚小小的优质迫击炮弹借助于炸药提供的破坏性力量,能够轻易地摧毁一辆小型汽车。当 然,破坏力是与炮弹同步增大的,炮弹越大,破坏力就越强。与之相对应的是,迫击炮也有多种不同的尺寸。成 本、重量和效能之间存在着折衷关系。然而,迫击炮作为武器的实用性也受到了限制,原因是它缺少准确的瞄准 机制,而且射程也相对较短:因为迫击炮弹必须经历先上升后下落的过程,它的速度有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将自身 提升到足够的高度,因此它在攻击地面目标时的射程有限。
建筑物和没有装甲(或装甲很薄)的车辆很容易被火箭炮的火力摧毁。当然,人体更是如此。特别是榴弹爆 炸后飞出的碎片,它们会对成群的士兵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这一原理在对付山坡上挖出的火力点时颇有成效。 向火力点的上方和后方发射的火箭弹会将榴霰弹丸和岩石碎片倾泻在隐藏的敌人头上。
火炮的分类有哪些?

火炮的分类有哪些?火炮是一种火药武器,用于投射炮弹,具有威力大、射程远等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战争的演变,火炮的分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火炮分类。
一、加农炮加农炮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火炮,主要用于对地面目标的攻击。
它由炮管、炮筒、架座等部件组成,炮弹是以火药为动力,通过炮弹筒直接发射出去。
加农炮的射程较远,威力较大,常用于攻城、防守等作战任务。
1.加农炮的结构加农炮通常由炮管、炮膛、炮座等部分组成。
炮管是发射炮弹的主要组件,它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导向性能,能够确保炮弹的稳定。
炮膛是装药和发射炮弹的部分,其内部有供火药燃烧的膛室和发射炮弹的膛室。
炮座是支持炮管和炮膛的部分,它能够对炮管进行仰角和方向的调整,以便瞄准目标。
2.加农炮的使用加农炮能够对地面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常用于远距离射击。
在战争中,它广泛应用于攻城战、坦克战等各种作战环境。
加农炮的炮弹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炮弹,如反坦克炮弹、高爆炮弹等。
二、火箭炮火箭炮是一种以火箭原理发射的火炮,它具有射程远、射速快的特点。
火箭炮由火箭筒、导弹、点火装置等部分组成,其炮弹通过火箭引擎的推力飞出。
火箭炮的威力较大,常用于对地面目标的远程打击。
1.火箭炮的特点火箭炮的射程远、威力大,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打击目标。
火箭炮的射速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多枚炮弹。
火箭炮的导弹种类丰富,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导弹,如榴弹、制导导弹等。
2.火箭炮的使用火箭炮主要用于对敌方阵地、工事、战车等目标进行打击。
在战争中,火箭炮经常被用于火力支援、远程打击等作战任务。
火箭炮的发射过程中,需要考虑发射角度、地面条件、气候等因素,以确保炮弹的准确命中目标。
三、自行火炮自行火炮是一种集火炮和推进装置于一体的武器系统,具备自行移动的能力。
自行火炮通常由底盘、炮塔、炮管、火控系统等组成,它能够快速调整位置,并能够在移动状态下进行射击。
1.自行火炮的特点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强、火力集中的特点。
现代火炮种类

现代火炮种类火炮是指口径在20毫米以上利用火药气体的能量,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统称。
现代火炮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性能先进、种类繁多、各有特点的火炮。
现代火炮按其性能的不同,通常分为加农炮、迫击炮、榴弹炮、无坐力炮、火箭炮和高射炮等。
分述如下:1、加农炮:炮身常为口径的40倍以上,初速通常为700米/秒以上。
它是一种飞行速度快,弹道低伸,射程远的火炮。
在战场上可用它射击敌人的快速装甲目标,摧毁敌人各种垂直坚固目标和远距离上的目标。
2、迫击炮:是一种弹道十分弯曲的火炮。
它以座板承受火炮后坐力,采取炮口装填、滑膛迫击发火的装填发射方式。
它享有重量轻、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的特点。
利用改变装药、变换射角的方式来改变弹道的形状,来消灭藏在隐蔽物、洼地内和堑壕里的敌人。
在近距离上还可以高角度抵近射击。
3、榴弹炮:是介于加农炮和迫击炮之间的火炮。
由于榴弹炮有许多号数装药,可用改变装药方式来改变弹道的形状。
要弹道弯曲些,就用药量少的小号装药;要弹道平直些,就用装药量多的大号装药。
因此,榴弹炮即可曲射,又可平射。
有些榴弹炮可以把炮身加长,成为“加农榴弹炮”,它比同口径的榴弹炮打的更远,这样有利于压制敌炮兵和远距离目标、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重型坦克等。
4、无坐力炮:是一种小型轻便火炮。
它利用射击时炮尾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来抵消火炮后坐力的,因此,它不需要反后座装置。
它的特点是构造简单、轻便,运动灵活,是反坦克的有效武器,一般作为步兵的伴随火炮。
5、火箭炮:大都是车炮一体的自行火炮,有多轨式、多管式和多框式等几种类型,能在10秒钟左右将几十发火箭炮发射出去,在空中排列成一长串好似奔腾的火龙,落到地面形成一片火海。
火箭炮威力大,是杀伤和破坏大面积目标,如步兵集团、坦克集群的有力武器。
6、高射炮:是一种基本的防空武器,具有战斗准备时间短、转动灵活、起落快的特点。
有自动装置高射炮,用雷达和指挥仪计算射击诸元,并通过电气联动自行瞄准射击。
第02章 相关基础知识(弹药学)

弹药学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 2.1.2 外弹道 • 按照外弹道学研究的历史过程,可以将其分成质点弹道学 和刚体弹道学两大部分。 • 质点弹道学是在一定的基本假设下,略去对弹丸运动影响 较小的一些力和全部力矩,把弹丸当成一个质点来看待,研究 其在重力、空气阻力和推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质点弹道学的 作用在于研究此简化条件下的弹道计算问题,分析影响弹道的 诸因素,并初步分析形成散布和产生射击误差的原因。 • 刚体弹道学则是考虑弹丸所受的全部力和力矩,把弹丸当 作刚体,研究其质心运动、围绕质心的角运动以及二者之间的 相互影响。刚体弹道学的作用在于解释飞行中出现的各种复杂 现象,研究弹丸稳定飞行的条件,形成散布的机理及减小散布 的途径,刚体弹道学还用来精确计算弹道或应用于编拟射表。
火箭炮与同口径的身管火炮相比,具有反应快、火力猛、发 射速度高、机动性好和价格低廉等优点。主要用于对集群目标、 面目标实施猛烈的火力突击,压制敌有生力量、装甲目标和其 它技术兵器。但该炮射弹散布大,需要较大的安全界,发射时 火焰大,易暴露阵地。
火箭弹: 弹径273毫米 弹长4.73米弹重 484公斤,最大 飞行速度810.9 米/秒 射程:最大 40公里,最小23 公里。
3.按运动方式分类
按运动方式分类,可分为固定炮、牵引炮、自行炮和驮载炮等。
固定炮是指固定在地面或安装在大型运载体上的火炮。海岸 炮、要塞炮、舰炮、铁道炮。 牵引炮是指行军时用机动车辆拖动或骡马挽曳的火炮。现代 火炮用履带式或轮式车辆牵引。按牵引方式可分为炮口牵引和 架尾牵引两种方式。
牵引炮
舰炮
舰炮
舰炮
舰炮
海岸炮
海岸炮
自行炮是指安装在车辆底盘上能自行运动(行军或越野机动) 的火炮。按底盘不同分履带式和轮式自行火炮。自行火炮的任 务是伴随装甲兵和摩托化及装甲步兵作战,执行压制、火力支 援和掩护等任务。
二战德军多管火箭炮(上)

二战德军多管火箭炮(上)火箭炮简史中国是发明火箭的故乡。
早在900多年前的宋代,就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并开始用于战争中。
到了明代,更有了多种火箭,什么火龙箭、火弩流星箭、长蛇破敌箭、百虎齐奔箭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大约在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箭技术传到欧洲。
1807年,英军在进攻丹麦哥本哈根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两脚架式发射架发射火箭弹。
其后,法国和俄国都使用过三脚架式发射架发射火箭弹。
1909年,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买下了瑞典人文格中校的固定火箭的专利,并开始组织试验,但始终未能大规模生产。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火箭推进剂还是黑色火药,生产还是手工作业,生产条件恶劣,而且黑色火药不耐冲击,发火的危险性大。
到了1935年,发明了耐冲击的新型推进剂,对火箭弹和火箭炮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火箭炮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跑在前面的”便是苏联和德国。
二战期间,是火箭炮发展的黄金时代。
苏联红军著名的“卡秋莎”火箭炮,成为扭转乾坤的明星武器。
二战中的德军,是使用火箭炮的另一支重要的军队。
德军使用的火箭炮型号多,数量大,口径繁杂,在战争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火箭炮的重大缺点是射弹散布大,发射火光大,易暴露阵地。
这也是火箭炮多采用多管齐射的道理。
德军的火箭炮也不例外。
二战中的德军火箭炮,有自行的,有牵引的,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小型牵引式火箭炮,但最风光的还是半履带式装甲自行火箭炮。
41型150毫米火箭炮41型150毫米火箭炮是二战期间德军标准型火箭炮,1941年起装备德军的火箭炮营,一直用到二战结束。
二战结束后,还在法国军队中用过一阵子。
41型150毫米火箭炮为6连发火箭炮,6根发射管成6角形布置,组装在一起,装在可牵引的两轮小车上。
火箭发射管的长度为1.3米,外径为160毫米,发射管内无膛线,为了使火箭弹在发射管内保持稳定,在发射管内有3根高17毫米的导轨。
两轮牵引小车上有起倒支架,射击时要放下来固定,起稳定作用。
火箭炮和各种身管火炮地对比

火箭炮和各种身管火炮同属于地面压制武器,主要的作用就是给敌人造成毁伤。
众所周知,火箭炮是中国人发明的,当然只是雏形,但是意义非常深远。
大家来北京,到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展厅,可以看到很多实物的同比例模型。
可以说明我们祖先认知火箭要比西方人早很多年,在当时条件下,火箭是超级武器。
至少在十九世纪50年代以前,火箭炮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杀伤武器。
但是线膛炮出现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火箭炮的缺点,在那个时代来说是致命的,射击精度和有效射程都无法与线膛炮相比,所以很快,火箭炮就销声匿迹了。
火箭炮的重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给战斗机安装了一种带有导轨的火箭发射器,在远东地区的一系列战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所以很快,陆军型的火箭炮就被开发出来了。
根据现在的资料来看,苏联的“K”系列火箭炮应该是最早的现代火箭炮,尽管还有一些争议。
事实上,苏联是整个二战中装备火箭炮最多的国家。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经拥有7个火箭炮师,装备大约3000门各种型号的火箭炮。
我们都知道火箭炮的特点,机动性好、火力猛、射程较远、造价低廉、射击精度差。
具体分析一下,问题可就大了。
首先需要明确火箭炮的用途。
根据炮兵操典的定义,火箭炮主要用于对大面积的集团目标进行突然猛烈的火力突击,具体范围包括压制或者歼灭敌有生力量、火力设施、技术兵器、集结的摩步、坦克、等目标。
请大家注意“集结”这个词,足以说明,火箭炮对装甲部队的攻击效果了。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分析火箭炮的界定范围,就可以知道火箭炮只能用于打击定面目标,对于活动目标,就得靠战防炮了。
火箭炮从开始出现就是车炮和一的结构,这说明火箭炮先进么?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火箭炮发射的是火箭弹,由于火箭弹是自带动力装置,发射后,必然拖着一条浓烟烈火的尾巴,发射阵地暴露无遗,敌人的炮兵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目标,所以打了就跑是必须的战术,没有机动性就没有生存。
至于火力猛,解释起来也很简单,火箭弹散布大、精度差,单发毁伤效果肯定不理想,把很多发射管集中起来使用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以数量代替质量。
火炮常见的分类及其说明

全部或部分利用电能加热工质产生离子体来推进弹丸的火炮。
电磁炮(electromagnetic gun):
利用运动电荷或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通常称它为洛仑兹 力)加速弹丸,即依靠电磁能来发射的火炮。
弹道炮(ballistic gun):
(small caliber gun)
按有无膛线分
线膛炮(rifled gun) 滑膛炮(smooth bore gun)
下一页 返回
火炮常见分类及其说明
按用途分类:
地面压制火炮(field gun) 高射炮(antiaircraft gun) 反坦克炮(anti tank gun) 坦克炮 (tank gun) 航炮(aircraft gun) 舰炮(naval gun) 岸炮(coast gun)
返回
航炮
说明
航炮是装在飞机上,符合空中作战要求的火炮
返回
舰炮
说明
舰炮是装在舰艇上,符合海上作战要求的火炮
返回
岸炮
说明
岸炮是配置在海岸或岛屿上,符合海防作战要求的火炮
返回
加农炮
说明
加农炮初速大、弹道低伸、射角小,用定装式或分装式炮弹,变装药 号数少,适于对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
按身管个数分
按身管个数分为单管火炮(single barrel gun)、双 管火炮(twin barrel gun)和多管火炮(multi barrel gun)。具有一个、两个、两个以上身管的火炮分
返回
按装填方式
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后装炮和前装炮。
返回
按发射方式
按发射方式可分为自动炮(automatic gun)和半自 动炮(semi automatic gun)。自动炮能自动完成 连发射击,半自动炮能自动完成部分射击动作。 小口径高炮、航炮及多数小口径舰炮属于自动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箭炮和各种身管火炮同属于地面压制武器,主要的作用就是给敌人造成毁伤。
众所周知,火箭炮是中国人发明的,当然只是雏形,但是意义非常深远。
大家来北京,到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展厅,可以看到很多实物的同比例模型。
可以说明我们祖先认知火箭要比西方人早很多年,在当时条件下,火箭是超级武器。
至少在十九世纪50年代以前,火箭炮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杀伤武器。
但是线膛炮出现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火箭炮的缺点,在那个时代来说是致命的,射击精度和有效射程都无法与线膛炮相比,所以很快,火箭炮就销声匿迹了。
火箭炮的重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给战斗机安装了一种带有导轨的火箭发射器,在远东地区的一系列战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所以很快,陆军型的火箭炮就被开发出来了。
根据现在的资料来看,苏联的“K”系列火箭炮应该是最早的现代火箭炮,尽管还有一些争议。
事实上,苏联是整个二战中装备火箭炮最多的国家。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经拥有7个火箭炮师,装备大约3000门各种型号的火箭炮。
我们都知道火箭炮的特点,机动性好、火力猛、射程较远、造价低廉、射击精度差。
具体分析一下,问题可就大了。
首先需要明确火箭炮的用途。
根据炮兵操典的定义,火箭炮主要用于对大面积的集团目标进行突然猛烈的火力突击,具体范围包括压制或者歼灭敌有生力量、火力设施、技术兵器、集结的摩步、坦克、等目标。
请大家注意“集结”这个词,足以说明,火箭炮对装甲部队的攻击效果了。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分析火箭炮的界定范围,就可以知道火箭炮只能用于打击定面目标,对于活动目标,就得靠战防炮了。
火箭炮从开始出现就是车炮和一的结构,这说明火箭炮先进么?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火箭炮发射的是火箭弹,由于火箭弹是自带动力装置,发射后,必然拖着一条浓烟烈火的尾巴,发射阵地暴露无遗,敌人的炮兵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目标,所以打了就跑是必须的战术,没有机动性就没有生存。
至于火力猛,解释起来也很简单,火箭弹散布大、精度差,单发毁伤效果肯定不理想,把很多发射管集中起来使用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以数量代替质量。
就是到了现在,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我们知道美国的M270,这种火箭炮简直被吹上了天,威力如何如何大,一次射击可以覆盖六个足球场那么大面积。
如果大家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是多么的可笑了,如果想覆盖三个足球场,美国人的这个火箭炮做得到么?根本做不到!因为火箭弹的散布点就是这么大。
顺便说一下,这里说的足球场实际是指美国的橄榄球场。
由于火箭弹靠自身动力运动,发射架本身并不承担后坐力,所以火箭炮也就不必安装反后坐装置,发射管也就可以做得很薄,发射架结构简单,造价自然就便宜;同时造成火箭炮的重量很轻,通常可以直接安装到轮式或者履带车上,便于战场机动。
除了射击精度差这个主要缺点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火箭炮的另外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射击死角问题。
我们知道榴弹炮、迫击炮的发射药是可调的,也就是可以根据目标距离来调整发射药量,通常不必调整射角,但是火箭炮不行。
因为火箭弹是整体弹种,发射药是定装的,改变射程只能通过调整发射角度来解决。
问题是发射角度越小,弹道就越低伸,火箭弹的落地角度也就越来越小,落地爆炸时大量弹片只会上下飞,势必降低毁伤效果;同时火箭炮射角调整范围本来就不大,因此它的最小射程一般比较大。
所以炮兵称火箭炮是打远不打近,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通常的解决办法是给火箭弹加装阻力环,这样既可以减小射程,还可以改善弹道性能,减少横向散布。
但是加装阻力环增加了炮兵的工作量,对火箭炮持续射击造成一定影响。
实际上西方国家认为火箭炮是劣等火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往往看到一门火箭炮一次齐射的火力相当于多少门大口径线膛炮的总和,与线膛炮相比,火箭炮的火力猛烈程度确实要高出很多;但是即使是多门火箭炮齐射,命中率也只有线膛炮的50%。
时至今日,我们经常听到智能炮弹的说法,但是不包括火箭弹。
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火箭弹还处于自由发挥的阶段。
前面我们说过,在地面压制火炮当中还包括各种身管火炮,比如,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等等。
他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靠火药在身管内燃烧,产生火药气体压力,推动弹丸射出身管。
除了迫击炮,基本结构都差不多,整个火炮基本都由上架、下架、瞄准装置、高低机、方向机、大架等组成。
火炮射击时,火药气体压力除推动向前运动射出身管以外,还反作用于火炮,使火炮向后运动,这种反作用一般称为后坐力。
不同的身管火炮承受后坐力的方式不同,因此在结构上也就有了若干差异。
那么,用底盘来承受和传导后坐力的叫迫击炮;用后喷火药气体来平衡后坐力的叫无后坐力炮;用反后坐装置和炮架来承受和传导后坐力的叫榴弹炮和加农炮。
在一支军队中,装备数量和品种最多的就属榴弹炮和加农炮了,它们是身管炮兵的主力。
一般来说,用于曲射,弹道比较弯曲的叫榴弹炮。
弹道特别弯曲,身管特别短,口径又特别大的叫臼炮,德国的“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功能单一的臼炮已经不存在了。
榴弹炮还有一个品种,轻型榴弹炮也叫山炮,目前还在各国军队中活跃着。
因为这种火炮容易分解,便于驮载,特别适宜山地作战,所以还在现代军队的山地部队里服役。
那么,用于平射或对空射击,弹道比较平直的叫加农炮。
事实上,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各种航炮、舰炮和海岸炮都是加农炮,但是由于这些加农炮的特定名称更能反映他们的特点,因而正式命名时就不叫他们加农炮了。
由于榴弹炮与加农炮的用途不同,也就带来结构、性能上的一些差异,榴弹炮用于曲射,因此高低射界较大,一般为0度~+65度,使用变装药,初速小,射管短;加农炮用于平射,高低射界就要小一些,一般为-5度~+45度,使用全装药或者变化范围小的装药,初速较大,射管长。
在苏联,还有一种介于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的加农榴弹炮和榴弹加农炮,既可以用来曲射也可以用来平射,再不扩大编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挥火炮的能力,这是西方部队里没有的。
在这些身管火炮当中,除了迫击炮和部分品种的加农炮是滑膛炮以外,大多数身管火炮都是线膛炮。
这种火炮的优势在于,在一定射程内,可以使炮弹保持很高的精确度,这和火箭炮就有着本质的区别。
横风是影响各种火器射击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射击时必须经过计算,排除横风影响。
但是,火箭炮的射击精度还受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影响。
一个就是推力偏心,前面我们说过,火箭弹自身携带动力,也就是火箭发动机。
我们在各种场合都看过火箭炮,一排排发射管非常整齐,火箭弹也是排布有序。
实际上,火箭发动机是不对称的。
即使只具备简单的物理知识,我们也应该清楚,由于推力作用线和火箭发动机几何中心线不共线,由此必然产生线推力偏心和角推力偏心,都叫推力偏心;还有推进剂燃烧不对称也会引起推力偏心。
所以,不管发动机加工精度再高,也不可能消除推力偏心的存在。
还有就是初始扰动,这就好像我们坐火车,当车轮驶过铁轨接缝处的时候,火车就会产生颠簸和摇晃。
火箭弹离开发射装置的一瞬间,就是这种感觉。
由于发射装置的振动,势必造成火箭弹离轨状态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火箭弹到底飞向什么方向就不得而知了。
这是火箭炮自身缺陷造成的,可以说这是它的先天不足。
既然火箭炮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为什么还要使用呢?由此,我们想到了倭国战国时代,对于火绳枪的运用。
那个时代,倭国的弓箭性能很差,无论是射程、精度、还是威力都是名列时代第一的,当然是倒数第一了。
火绳枪引进倭国比出现在中国至少晚了将近一百年,中国人并不太感兴趣,可是倭国人立刻就大力发展所谓铁炮。
原因很简单,虽然铁炮使用有很大局限性,射击精度和弓箭差不多,但是至少在射程上和倭国的弓箭旗鼓相当,威力上还大大超过弓箭,当然应该大力发展了。
火箭炮的发展和使用大概也是基于同样原因吧。
下面我简单说说各种火炮是如何射击的,换句话说,就是讲火炮的控制系统。
自从有火炮以来,就存在着如何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如何充分发挥火力效能的问题。
经过几个世纪的总结,现在我们知道,在火炮战斗射击时,要命中目标,至少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1.测标确定目标与火炮之间在高低、方位和距离上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需要测出炮击目标的高低角度、方位角度和距离。
在火炮可以通视目标时,各种相互关系一般是在火炮上或者火炮附近用目测或者仪器直接测出来的;在火炮不能通视目标时,往往是分别测出火炮与目标的坐标和距离,再换算出相互关系。
2.瞄准赋予火炮炮身轴线正确的射击角度和射击方向,被称为瞄准。
能够直接目视目标叫直接瞄准;不能通过通视目标时,可以选择某个物体代替目标进行瞄准,叫间接瞄准。
3.校射测出炮弹落点和目标之间的偏差,根据偏差计算出射角和射向的修正量,重新瞄准射击,成为校射。
一般来说,由于测量、计算误差和诸多未考虑到的因素,首发炮弹命中目标的可能性不大,必须经过校射。
那么,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设备、仪器和相关软件就被统称为火控系统。
各种火炮最简单的火控系统就是机械瞄准装置加上瞄准镜,用镜内分划测角、测距,然后瞄准;首发射击后,再用瞄准镜观察射弹偏差,加以修正,重新射击。
早期的地面火炮射击指挥系统,就是光学仪器、电话和电台。
作战时,前线指挥所的侦察人员,用简单的光学器材将侦测到的目标情报通过通讯设备传回到指挥中心,指挥人员根据目标信息在军用地图上标定、计算火炮阵地和目标的相对位置,在依据已经掌握的相关气象、弹药等资料,对火炮高低角、方向角、各种修正量等进行计算,然后再通过有线、无线通讯把具体参数传输到火炮群,指挥射击。
这种指挥方式速度慢、误差大,对敌情变化适应性低,而且由于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
二战时期的炮兵射击大都采用这种方法。
50年代以来,火控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第二代火控系统逐渐产生。
这种系统是由测校和一的瞄准镜、激光测距仪、机电模拟解算装置和修正量装置等组成。
可以对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进行瞄准、测距、测运动目标角速度,可以自动求出高低角、方向角,并且自动给定在火炮瞄准机构上;同时,还可以对影响弹道的横风、气温、药温、弹丸初速等参数进行人工修正。
这种火控系统是装在火炮上的,用来解决单炮直接瞄准的射击问题。
与单一的瞄准镜比较,简易的火控系统的激光测距机测炮目距离的速度和精度都大大提高,在瞄准的同时,通过执行电机带动镜内划分板上下左右移动,既测得距离又自动装上提前量,从而缩短反应时间,采用解算装置提高了计算射击诸元的速度和精度,射击前可以对影响弹道的若干修正量进行人工装定,提高了射击命中率。
但是这种简易火控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缺少弹道修正传感器,不能自动输入各种修正量,而且采用光学瞄准识别、捕捉目标能力有限,所以总体精度低。
那么,现代地面火炮射击指挥系统基本是由测瞄装置、计算机、数据传输装置、火炮诸元显示器等组成。
它的核心是计算机,通过通信网络对地面火炮射击系统进行连接,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反应时间,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