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远程火炮发展简史 火力完胜美国佬!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美军淘汰的老兵,志愿军手中的利器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美军淘汰的老兵,志愿军手中的利器今年是2020年,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经过惨烈的战斗,付出重大牺牲,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宣誓了中国的主权。
说到志愿军,那么老美手中的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可是当时中国志愿军手中的利器啊。
M2A1榴弹炮全长5.94米、宽2.21米、高1.73米,总重为2吨多一点。
全炮结构简单,从行军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仅需3分钟左右,反应速度很快。
足以适应更大的作战纵深。
该炮最早是二战时期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中国的,后来逐渐装备给国民党军队的美械部队,二战后,美军将其大部分淘汰。
在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志愿军将其缴获,成为各个炮兵部队的主力大炮。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当时解放军火炮中性能最好的应该就是美制105毫米榴弹炮了。
其作战威力大,机动性也比较同期火炮更为优秀。
对于攻坚战和打击群体目标有非常好的效果。
并且该炮的炮弹,当时的东北军区是能够进行仿造的。
但是仿造的105炮弹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发射炮弹时烟雾过大,极易暴露自身炮位。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装备的M2A1榴弹炮基本都被解放军缴获,成为解放军攻坚克敌的利器。
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最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的“紫石英”号事件中,解放军凭借M2A1105榴弹炮,狠狠教训了当时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海军,让世界明白“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到了朝鲜战争,解放军手中的M2A1榴弹炮成为为数不多的先进火炮,在抗美援朝的火力支援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当时大口径的榴弹炮主要以美制105,苏制122,苏制152和美制155性能最好。
其中美制105是我军使用最频繁的榴弹炮。
也因为使用频繁,在抗美援朝期间105榴弹炮的损耗也非常多,根据统计,解放军志愿军的美制105榴弹炮损失了64门之多。
火炮发展简史

15世纪,伽利略等科学家得出弹丸飞行的轨迹是抛物线形这一正确结 论,弹道学开始得到应用。
到17世纪,火炮已发展为弹道低伸平直的加农炮和弹道弯曲的榴弹炮 两大主类 。17世纪以后 ,古代火炮逐渐向近现代火炮演变。
总之,随着兵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在兵器科学中的应用, 火炮技术成为多种技术的综合体,它涉及能源、机械、材料、控制、 光学、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诸多学科,随着多种新概念武器的出现, 表征火炮的各种属性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上一页 返回
第二章 火炮发展简史
第一节 古代火炮 第二节 典型的现代火炮 第三节 未来火炮
第一节 古代火炮
公元前500多年,自人类意识到从远距离打击敌人比较安全那时起, 人类就开始研制和使用远射用的兵器。最早的这种兵器是弹弓、抛石 机和石弩。
13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用竹筒制成的突火枪,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 火药发射弹丸。当属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火炮。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未来火炮
与现代火炮相比,未来火炮的结构及性能可能有 较大的变化,具体说来可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发射技术取得新的突破。首先是发射能源的多样性,即不仅采用 固体化学能源,而且可能会采用液体化学能源、电磁能源、电热化学 能源及某些组合能源;除了通过化学和机械方法外,会充分应用计算 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控制含能材料的燃烧。发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 “金属风暴”、“万发炮”等超高射频火炮武器可能由理论变成现实。
(5) 数字化火炮、智能弹药以及传感器引爆弹药等技术不断成熟,智 能探测、智能决策、计算机智能分析和控制技术大量应用于火炮武器 系统,数字化、信息技术渗透到火炮的探测、指挥、发射、火力、控 制、运行、弹药及后勤供应等各个方面,火炮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效 能得到大幅提高。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
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到了十五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
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其实可归因于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
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在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取替高耸垂直的外墙。
现代的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
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
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
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
扩展资料:火炮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备单元,在战场上有“战争之神”的美誉。
在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给予强大的火力支援,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未开战之前已经输了。
所以世界各个军事强国在进行装备竞赛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火炮的发展中。
我国也不例外,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强大,现在我国的火炮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
火炮——战场上的活力骨干,以其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
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是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
揭秘解放军“火炮之王”

揭秘解放军“火炮之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15期最近,英国媒体拍摄的一组照片显示,沙特陆军的中国制PL2-45型自行榴弹炮参加打击胡塞武装行动。
中国的PLZ-45作为国产外销自行火炮,在自动化水平、射程、精度、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已成为国际市场上最热销的自行火炮之一。
“火炮之王”被多国抢购中国的PLZ -45是1990年代为外贸专门研制的国产自行火炮,它是世界市场上第一款提供全套“炮兵作战系统”的自行火炮武器系统,因此尽管它的自动化程度、火炮射程等方面不及比它稍后出现的德国、英国火炮,但仍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热销款,目前已经有沙特、科威特、阿尔及利亚购买了PL2-45型自行火炮,不久前在泰国的武器试验场上则出现了疑似PLZ -45(也可能是PL2-52)的自行火炮,可能正在接受测试。
从销售数量上来看,PLZ -45自行火炮已跻身世界出口量最大的自行火炮之列。
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身也曾在21世纪初开始装备了一批PLZ -45型自行火炮,后来随着PL2-05自行火炮开始装备部队,解放军没有继续订购更多PLZ -45和52系列自行火炮。
PL2-52自行火炮则是近年来出现的在PLZ -45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新型自行火炮,该火炮继承了“炮兵作战系统”打包出售的特点,而且在其系统中增加了炮兵雷达等先进装备,此外,其信息化、自动化、火炮射程也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未来出口前景看好。
被“土豪”沙特相中参战据近年来公开的相关资料,PL2-45自行火炮研制始于1980年代末,当时中国论证新一代自行火炮系统时确定以52倍径带自动装填系统的新型155毫米自行火炮作为本国的新一代装备,也就是今天的PL2-05自行榴弹炮。
到了1990年代初,为了打人中东市场,当时PL2-45火炮被提高到政治任务高度进行研制,加上其火炮信息化系统都选用国内成熟技术,因此研制进度非常快,在几年时间内就完成研制并出口到科威特。
火炮发展史心得体会

火炮发展史心得体会火炮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武器,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火炮的发展史,我对其起源、演变和影响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火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中国。
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由铁管、木头和火药组成的简单装置。
这些火炮虽然威力不大,但已经显示出了火炮作为一种新型武器的潜力。
随着火炮技术的不断发展,它逐渐在中国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西方世界中传播开来。
其次,火炮的演变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最初,火炮主要是采用直管设计,并且需要通过点火来引爆火药。
然而,随着对火炮的研究和改进,人们发现了更高效更安全的方法来引爆火药,这就是火炮的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外,火炮的设计也逐渐变得更加坚固,以容纳更大的火药量和增加射程。
各种不同类型的火炮也陆续出现,如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等。
这些改进和创新为火炮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火炮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军事方面,火炮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格局。
它具有远射程、杀伤力大和攻坚能力强的特点,使得原本规模较小的战斗变得更加凶猛和残酷。
同时,火炮也强化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使得围城战变得更加艰难和耗费资源。
在技术和工业方面,火炮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金属和火药,催生了冶金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火炮的制造和使用也促进了火器制造工艺和远程射击技术的进步。
因此,火炮也成为人类工业和技术进步的象征之一。
通过学习火炮的发展历程,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火炮的出现和演化是由人们对环境和需求的认识不断推动的结果。
一方面,人们对战争的需求使得火炮的研究和开发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人们对火炮性能和品质的追求促进了火炮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需要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同时,火炮的发明和使用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问题。
随着火炮技术不断进步,战争规模和破坏力不断增加,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伤亡和痛苦。
火力才是王道:从M12到T92,二战美军大口径自行火炮进化之路☆☆☆

火力才是王道:从M12到T92,二战美军大口径自行火炮进化之路☆☆☆1941年秋天美军组建装甲炮兵的时候,就已经对155毫米榴弹炮搬到中型坦克底盘上的设计方案开始了论证,有趣的是当时美国的国会是大力反对自行火炮的,他们更加倾向于同口径的牵引式火炮,这样就能省更多的钱。
但是军队高层的有识之士明白,未来的战争必定是一场机械化战争,所以火炮也必须向着自行化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已有的坦克底盘进行改造,数年后的战争也确实证明了这一做法的前瞻性。
利用功能相似的坦克底盘来改造不同用途的战斗车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简化对装备的维修保养难度,提高通用性。
大获成功的M12自行火炮▲为了增强M12自行火炮的持续作战能力,美军还为其研制了一辆配套的M30型弹药运载车,该弹药运载车后部安装有一挺12.7毫米机枪以及一座环形机枪塔1942年2月,一辆名为T6的自行火炮被运到了阿拉丁试验场进行测试,该自行火炮由M3格兰特中型坦克底盘和M1918M1型155毫米加农炮结合而成,M3中型坦克的整个上层结构被去除,155毫米加农炮沿着中轴线布置在车体尾部,为了能容纳155毫米加农炮的炮座,M3格兰特的大陆R975C1发动机被移到了车体前部,副油箱也被安置在了车体两侧,传动装置为M3格兰特的三体式变速箱,采用了后期型VVSS悬挂。
火炮最大仰角为30度,左右射界各14度,车内一共能携带10发弹药和6发推进药,尾部还安装有助锄,用于减少车体收到的后坐力冲击或者是推土构筑发射阵地,车体采用开放式结构。
测试结束后不久T6自行火炮就被正式命名为M12行自行火炮并开始了量产。
▲在城市环境中执行任务的M12自行火炮,该自行火炮一共6名炮组成员,而且下车作战的方式在巷战中多少过于危险,此外美军还曾计划在M12自行火炮的底盘上为其换装威力更加巨大的240毫米重型榴弹炮,只不过对于M12单薄的底盘来说,240毫米榴弹炮实在是太重了,设计师只能将M12自行火炮和M30弹药运载车连接起来,一起来承受240毫米榴弹炮巨大的重量和后坐力(如下图),后来该方案因为不切实际而被放弃M12是一款实验性质很强的自行火炮,并没有大批量产生(只有100多辆),起初只是在国内用于炮兵的训练,诺曼底登陆后盟军出现了大口径自行火炮不足的问题,于是美军就将74辆状态良好的M12自行火炮运到了西欧,虽然数量稀少,但是和105毫米的M7自行火炮高低搭配起来表现意外地突出,尤其是在突破齐格菲防线的战斗中,M12能够推进到离目标800到1600米的距离上并展开射击,155毫米高爆弹可以很轻松的穿透德国人的土木工事。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火炮中国近代火炮的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
晚清时期,先后生产火炮的局厂有19个。
初期主要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其中为适应海防需要,着重仿制各种口径的要塞炮和船台炮,先用铜、铁加工制造,逐步发展为采用钢材制造。
如186。
4年,苏州洋炮局最先用机器加手工制造出24磅子前装滑膛生铁炸炮;1878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国产第一门钢质英阿姆斯特朗式前装线膛炮,1884年金陵制造局制成中国最早的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2磅子后装线膛炮;18。
90年,江南制造局造出阿式800磅子后装线膛炮,炮身重50吨;18。
92年该局又造出中国策一门后装管退式船台快炮(又称速射炮);1905年,这个局率先造出管退式75毫米山炮。
这一时期主要是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
其技术资料、样品均从国外引进,主要原材料和部分零件也是从外国购买,多数是在外国人的参与相帮助下进行生产,但品种多、产量小、性能落后、投资大、成本高。
尽管如此,也为中国近代火炮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军阀封建割据,相互混战,由于作战形式的转变,各自引进了国外一些新的火炮生产技术,大大发展了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平射炮、高射炮和各式迫击炮的制造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兵工厂有的沦陷,有的被迫内迁,生产的火炮品种大大减少,除战防炮外,主要仿制适于山地作战的法国布朗德式60毫米、8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
火炮总产量达1.54万门,相当于自洋务运动到抗战前夕70多年全国火炮总产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兵工署又加速组织各地兵工厂发展火炮生产,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第九十工厂恢复生产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75毫米山炮、榴弹炮等:西北制造厂生产75毫米山炮和重炮等。
第十、二十一、五十工厂还生产60毫米、120毫米迫击炮,57毫米无坐力炮及1.36英寸火箭发射筒等,这一时期生产的火炮性能有所提高高,制造技术有所进步,火炮品种和产量比抗日战争时期大大增加,1946~1949年共生产火炮3.6万余门(主要是迫击炮),超过了自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长达85年的火炮总产量。
2019年中国舰载火箭炮发展历程.doc

中国海军舰载火箭炮发展历程编者按:作为登陆作战中打击敌滩头目标及火力覆盖的佼佼者,舰载火箭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为军事爱好者根据己公开资料所写,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证实或赞同其观点,仗供读者参考。
说起舰载火箭炮的发展就必须将其和火箭炮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说,最早投入使用的舰载火箭炮是美国海军在二战冲绳岛战役中在LSM火力支援船上采用轨道发射器的火箭炮,其只是一个固定的轨道,不能旋转,也不能调节俯仰。
发射的时候必须将船开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上,并将船头指向目标。
虽然其在冲绳岛战役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射程近、精度低等诸多问题。
20世纪50年代,火炮及火箭炮武器取得了大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性能比较优异的火箭炮,但是这一时期美苏等主要军事集团对抗的重点在欧洲,对于两栖登陆作战的要求并不迫切,而且这些国家进行火力支援的手段相对较多,所以这一时期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并没有发展舰载火箭炮。
BM-21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出现是火箭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射程、杀伤威力和精度都较以前的火箭炮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促进了世界各国火箭炮技术的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相继基于本国火箭炮的基础上发展了多个型号的舰载火箭炮。
比如苏联在BM-21基础上改进的舰载火箭炮,并将其装备在"伊万.罗戈夫"级两栖船坞运输舰和"蟾蜍"级坦克登陆舰上。
舰载火箭炮在技术上不能等同于普通火箭炮。
普通火箭炮在发射的时候,用助锄或其他手段固定,发射管可以近似地认为处在一个刚性平台上,影响火箭弹精度的除了火箭弹本身的因素外,只有发射装置震动带来的误差。
而在军舰上发射时,由于发射平台本身在海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摇摆和位移,并且火箭炮发射的后坐力会增大这种趋势,所以影响精度的因素除了包括陆基火箭炮的两个因素外,还有军舰本身摇摆和位移带来的误差和舰载火箭炮相互作用带来的影响。
为了尽量减小后两者对火箭炮发射带来的影响,舰载火箭炮通常将其发射管装在一个带双向稳定系统的平台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建立之后,研制火炮是开国领袖直接关注的大事,当时我国还装备着大量落后日式火炮我国的技术实力还不行就从当时能接触到到的苏式火炮为基础做出了仿制的决定。
1952年做出制造第一批19种制式兵器的决定。
而122mm榴弹炮是15种仿制兵器中的一种,即仿制前苏联1938年式M-30式122mm牵引榴弹炮1953年起,127厂开始按照苏联技术资料仿制122mm榴弹炮。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仿制的122mm榴弹炮就研制成功,并于1954年定型,并正式命名为1954年式122mm榴弹炮,简称54式122mm榴弹炮54式122mm榴弹炮于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日式炮。
本炮系由苏式M-1938式改进而成,使用汽车牵引。
是步兵师、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
每团2-3营(炮24-36门)。
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
现均已停产。
54-1式122mm榴弹炮: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
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
图为苏联原版的M30火炮该炮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
炮班人数:8人54式152毫米榴弹炮,1955年研制定型的152毫米牵引火炮,系仿制前苏D-1型152毫米榴弹炮(苏军二战后期至70年代的师级支援火炮)图为苏制D1火炮。
80年代以前曾作为军级重要支援火炮,用以装备步兵军炮兵团之重榴炮营,每营12门。
现已逐步退役,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
本炮口径大,威力大,自重轻,但射程稍近。
该炮口径:122毫米,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行军状态长:5900毫米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炮班人数:8人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
火炮采用单筒身管,装多孔式制退器全重8.5吨,炮班8人,六轮卡车牵引,射速6-8发/分。
最大射程27千米。
此后结合了多种火炮的设计,使得59式的全重减轻了2.1吨,射速提高到8-10发/分。
命名为59-1式。
该炮在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表现出来的性能非常优越,火力猛、射程远、命中精度高、使用可靠,受到参战官兵的赞誉。
该炮是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改进型,1970年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目前我军的主力加农炮。
炮闩改为半自动立楔式;反后坐装置由上下配置改为在炮身上方左右配置;摇架由框式改为筒式;增加射击支承座盘,将多孔式炮口制退器改为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增加架尾滚轮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是中国炮兵的主力当家炮,装备炮兵师及以后各集团军属炮兵。
59-1式130毫米加农炮配用有杀爆燃弹(射程30公里),远程杀爆弹(32公里),底排增程弹(38公里),反坦克子母弹(25公里)等弹药。
59式加农炮的弹药59-1式130mm加农炮战术技术性能数据:口径:130毫米初速:930米/秒弹丸重:33.4公斤最大膛压:3150公斤/平方厘米射速:8~10发高低射角:-2.5?~45? 方向射角:左30?,右28?全重行军状态:6300公斤战斗状态:6100公斤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分钟两山轮战正值59-1大批量生产时期,有广泛的使用。
因为59-1属于加农炮,仰角不能太大,土共前线为高地,因此59-1部署在前线后方的高地上。
越军目标地势都比较低,因此射程能超过30公里,越军没有射程这么大的火炮,毫无办法60式122毫米加农炮是根据前苏联D-74式122毫米加农炮仿制而成,1960年生产定型,现在仍有装备部队。
技术数据长径比46.7倍初速:885米/秒;最大射程:23900米最大射速:8~10发/分;行军状态全重:5620千克行军状态长:9900毫米;杀伤爆破弹重:48千克杀伤爆破弹丸重:27.3千克。
杀伤爆破弹装药:梯恩梯3千克。
1966年研制定型的152毫米牵引火炮,60年代末起装备部队,用以取代苏式M-1937、D-20式152毫米加榴炮。
本炮系由前苏D-20式改进而成。
采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只是将单筒身管更换为152毫米口径的身管,该炮与59-1式130毫米加农炮有60%以上的零部件通用,为我军炮兵主要重型火炮,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曾作为前线重要压制火炮。
该炮口径:152毫米初速:655米/秒最大射程:17230米直射距离:800米方向射界:58度高低射界:-5~ 45度最大射速:6-8发/分炮全长:8690毫米(行军状态)全重:5720公斤(战斗/行军)编制炮手:10-11人弹重:43.6公斤运动方式:卡车牵引我军152炮装备的底排榴弹这个真的很爽的说当过炮兵的网友一定深有体会我军66式火炮的野战掩体挖个掩体8个人得累的贼死对越作战期间的火炮永备掩体上面覆盖了波纹钢版152炮弹的包装83式122毫米榴弹炮严格意义上讲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压制火炮。
中国83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中国陆军的装备。
火炮配有榴弹、子母弹和远程弹,射程比较远。
采用三角形展开的大架,确保射击稳定性好。
它既能间瞄射击又能直瞄射击打坦克。
83炮的技术数据,最大初速618米/秒,弹丸重21.76公斤,最大射速7-8发/分,最大射程19000米,战斗全重2.627吨,炮班人数8人83炮出口过东南亚的一些小国家,像斯里兰卡等,大概出口过170多门。
在国外可能有实战经验86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参照苏联D-30型122毫米榴弹炮,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师属榴弹炮,用于替代大量装备的老式的54式和54-1或122毫米榴弹炮。
8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身管较长,为30倍口径,全重3.2吨,射速每分6~8发,具有360?射界,可使用杀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
8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
与国内外同类榴弹炮相比,W86式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射程远、精度高、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可以说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86式的360?环射能力和远射程,在世界同类火炮中首屈一指。
口径:122毫米初速:690米/秒弹丸重:33.4公斤最大射程:18000米射速:6~8发高低射角:-7?~70?方向射角:360?全重:3200公斤身管长:4785毫米行军战斗转换时间:1.5~2.5分钟83式152毫米加农炮主要用来替代59-1式130毫米加农炮,1986年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装备陆军集团军属炮兵师。
主要技术特点表现为:一、初速高达到了每秒955米、射程远最大射程达到30公里,射速快;每分钟为3~4发,但该炮重达10吨WA021(自用型称为W88)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于1987年定型,现已少量装备部队。
该炮符合北约弹道标准。
必要时能够使用西方的155榴弹。
整体设计采用回转式上架,在行军时,可使炮管实现360度大回转。
装备辅助动力系统能达到18公里的时速。
该炮口径:155毫米初速:903米/秒;最大射程:39000米;射速:4~5发;全重:12000公斤;辅助推进装置自行速度:18公里我国于80年代初,在充分吸收了国际上大口径火炮的先进技术后,采用先进的火炮设计理念,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研制成功PLL01型牵引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使我国大口径火炮的研制和生产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PLL01型155毫米加农榴弹炮的独特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弹道性能优异最大射程一直是火炮的首要战术指标PLL01型火炮采用45倍口径身管,配用低阻远程全膛底排弹最大射程能达到39千米[size=14px]该炮配有5种弹丸和3种引信,4种发射装药,7个装药号。
低阻远程全膛榴弹重45.54千克,内装B炸药8.6千克。
弹形细长,外形流线型极好,由于弹丸弹壁薄、装药量大、爆炸破片多,所以杀伤面积大,其爆炸威力约为美国M107榴弹的3倍[/size]。
我国的155炮研发历史很有意思1977年火炮奇才加拿大的布尔博士设计出了45倍口径的155mm炮,该炮性能明显超过西方刚研制出的39倍口径155mm炮和苏联新一代长身管火炮。
用布尔博士发明的全膛底排弹射程39公里。
因北约刚确定39倍体系不久,所以布尔博士的炮开始没打开市场。
奥地利引进进行了生产和改进,生产出GNH45型火炮。
同时南非也引进生产,叫G5。
土共很早就与奥地利展开合作,待奥地利的炮定型后,直接引进了布尔博士的专利进行仿制。
该炮的南非和奥地利生产型出口了一些国家,参加了海湾战争。
该炮因为性能优良,战时相当紧俏,连服务出口到伊拉克的价格约100万美元一门,是美国39倍口径M198的官价2倍多,相当于T72主战坦克的价格。
我国引进后也很快仿制出来推出外贸,可惜已经1988年,定型为W1988式,两伊战争进入了尾声。
土共自己的测试发现药室也有些过大,将其减小后最终定型为PLL01式,可加挂辅助动力,因此多了个一个L。
该炮只有小批量装备,参加了1999年阅兵。
h据美国《雇用兵》杂志报道,美军曾与科威特陆军展开过多次联合演习,令美军不快的是,“科军小兄弟”每次用超远程火炮轰得美军炮群“不能张嘴”。
更让美军不能接受的是,科军的利器是中国制造PLZ-45自行火炮当时在中国火炮的靶场上,一名美国专家想凑近观察PLZ-45自行火炮的威力,待在约30公里外的区域内,就不肯再走远了,在他的印象里,美国炮打30公里就很吃力了。
最终科威特军人把他抬出了危险地带,等到中国炮开火时,这位专家发现,划过长空的炮弹落在了约39处的目标区,他不仅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怕。
中国炮的弹药还有威力大的特点,美国的155毫米榴弹的TNT炸药填充量在6公斤左右,中国则是8.6公斤高能B型炸药,可产生较多的破片数和较高的破片飞行速度,爆炸威力约为美国榴弹的3倍。
正是这种种的优点。
尽管单价超700万美元科威特人还是买了78辆。
到80年代的我国炮兵已非吴下阿蒙,火炮单位开始建设完备的自动化指挥侦察保障体系,出口也是系统全套。
可以看看我国的炮兵作战系统的辅助装备。
各先进国家都差不多是这一套。
论火力我军炮兵完虐美国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