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

(3)能够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临摹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3)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2. 教学难点:(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2)对《兰亭集序》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5. 实践操作法:临摹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书法用具(毛笔、墨汁、纸张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兰亭集序》。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兰亭集序》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比较分析(1)分析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2)引导学生发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

5. 临摹练习(1)教师示范临摹《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

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

”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

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

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

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兰亭集序》教案(3篇)

《兰亭集序》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

2. 了解《兰亭集序》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王羲之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4.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二、课文讲解1. 朗读课文,正音。

2.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乐、悲、痛。

3. 分别讲解三个部分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乐:作者描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与会者饮酒赋诗,欢声笑语,展现了文人雅集的欢乐氛围。

(2)悲:作者在乐中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3)痛:作者进一步思考生死,认识到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引发对人生的痛苦感慨。

三、讨论与赏析1. 讨论作者在“乐、悲、痛”三种情绪中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赏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乐、悲、痛”三种情绪中的变化。

3. 学生背诵课文。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 拓展: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感受书法艺术的美。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 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临摹和创作,培养书法艺术感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培养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教师阐述《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课文讲解:教师逐句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本,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式。

教师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如行书、草书、楷书等。

2.3 书法欣赏:教师展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和临摹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笔法、结构、布局等特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本和书法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提问。

3.2 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书法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兰亭集序》的临摹和创作练习,体验书法的艺术魅力。

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书法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笔法、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进步。

4.3 知识测试:教师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文本理解和书法知识的掌握。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兰亭集序》的文本和注释版本,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5.2 多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

5.3 书法用品:学生准备书法练习所需的毛笔、墨水、纸张等用品。

第六章:教学进程6.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课件、书法作品、相关文献等教学资源。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基本情况。

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如何运用文学技巧进行创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分析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和《兰亭集序》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文学特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3.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相关的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学生对文学鉴赏技巧的应用和运用能力。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合作表现。

4.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表现。

学生的作业和作文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兰亭集序》的原文和注释。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

与《兰亭集序》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技巧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上官雪英
授课班级:高一10班
授课时间:2019.11.8
授课地点:1号楼一楼录播室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与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与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的能力,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尽量让学生理解王羲之在文中的对宇宙与人生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期于尽的深沉感慨。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文本研习、因声求韵
【教学课时】共3课时,本课为第3课时,前两课时侧重于课文文本中文言知识的理解,本课则侧重于学生的情感领悟,一课一得。

一、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学习有不少大师莅临指导,又是下午,大家难免都有些紧张和疲惫,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提问: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天花板,地板)
点评: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

那么,我们的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请大家听诵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引导学生回答:乐痛悲
三、情感探究
(一)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
1、作者“乐”“痛”“悲”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2、找出体现作者生死观的句子并联系作者生平背景加以分析。

任务分配:一组探究“乐”的原因;二组探究“痛”的原因;三组探究“悲”的原因;
四、五、六组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小组全员参与并组内分工确定组员的任务;讨论本组的问题;将讨论结果汇总并记录。

品读文本中相关的内容。


(二)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1、请第一组成员展示讨论成果:王羲之第一次俯仰之间看到了什么?乐在何处?
明确:贤友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快乐,乐的是拥有。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齐读前两段。

3、第二次俯仰---痛
现在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第二次俯仰还是开心的吗?不是,是什么感受?痛。

过渡一下:王羲之的情绪有何变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不能不以之兴怀岂不痛哉!为什么痛?(请第二组成员展示讨论成果)
年老无觉情趣无定事物无常生死无避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
小结:前一刻还拥有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下一刻就化为虚无,岂不痛哉?羲之之后的“悲”与这里的“痛”又有什么不同吗?
4、生齐读第三段。

5、在下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明确: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将个人的痛苦转化为历史(千古)命题。

(第三组展示讨论结果)
哀叹同惑生命同误命运同轨
小结:无论是生死还是感受生死,作者发现前人与后人并无差别,同样会有生死之悲,也同样会为生死而悲。

如果说王羲之之“痛”是痛个人之“无”,那么王羲之之“悲”就是在悲人类命运之同,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慨。

感悟: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向死而生灿烂而活
(三)、拓展思维提升:
1、探究“乐极生悲”写作手法的现实意义
(1)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为什么会“乐极生悲”?
提问:请同学们想想,王羲之为什么会在兰亭欢聚时出现这样一种乐极生悲的变化呢?
明确:修禊是为了祛除灾祸,祈求安乐。

提问:可是大家想想看,人们为什么会去祈福消灾呢?这恰恰又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人生无常,灾祸难免。

长保幸福快乐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追求。

这恰恰就是王羲之由乐转痛的原因所在。

(2)中国文人为什么在情感的处理上喜欢运用“乐极生悲”的方式呢?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同致之悲,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集中表现了我们中国文人的一种特点——“乐极生悲”,大家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提问:中国文人为什么钟情于“乐极生悲”呢?
(播放视频节选——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曾仕强教授“从《易经》来谈‘乐极生悲’”)
提问:对于《易经》,我不甚了解,但是曾教授的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却让我突
然明白了“乐极生悲”对于古人的意义,那就是“居安思危”。

要想获得长久的安乐,就必须时常怀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能“思危”者,才可“居安”。

那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王羲之在这里的“乐极生悲”是想暗示我们什么呢?我们回到他的“死生亦大矣”的问题上来看看。

学生回答(提出重点:王羲之“痛”“悲”,其实都是对“生”的一种眷恋、不舍,他更看重的是“生”。


小结:“乐极生悲”不是为了生活之痛而悲,恰恰相反,它是为了人生之乐而省。

“乐极生悲”,既是古代文人自我警醒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讽谏统治者、规劝世人的一种手段。

“悲”不是对死亡的妥协,更不是对生命的无奈与消极,而是一种浩荡天地,我自开放的昂扬姿态。

既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死都是避无可避的,那我们何不选择向死而生,灿烂而活?
让我们带着这些理解,再次齐读全文,感受王羲之“乐极生悲”之后的“向死而生”。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

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

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
这也印证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正因为生活美好,才引起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四、练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慨呢?每人写一句话总结
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

示例:
1.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2.如果不能增加人生的长度,那么就去拓展人生的宽度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作业
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

六、小结
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我也不知道十六岁的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多少。

老师希望:当我们再次仰望头上的星空,俯瞰脚下的大地时,能于俯仰之间,思考生存的意义,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