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

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
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八指被任用。【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

1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fu )违反,阻挠 .拂(bi )同“弼”,辅佐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畎亩:田间,田地。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正反对比论证。 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 国家就要灭亡。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 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 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

蜀道难原文对照翻译知识分享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 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连高飞的黄鹤也 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 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

不可攀。 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 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 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和课本注释

第四部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16版)课内文言文梳理 孙权劝学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土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オ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下注解】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非复〕不再是。 〔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 〔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务〕事务。 〔更〕重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 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 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 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 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 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 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

蜀道难文言文翻译

蜀道难文言文翻译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下面是,请参考! 蜀道难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方孝孺的《越巫》讲述了越巫假称能驱鬼治病,到处向人夸耀,骗人并取人钱财。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越巫文言文原文越巫 作者: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集》 〔明〕方孝孺 越巫文言文注释1.诡:欺诈,说假话 2.赀:钱财

3.瞷:窥视 4.角:一种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5.妄:荒诞,荒谬 6.幸:侥幸 7.恒:常常,经常 8.号:大声哭喊 9.稍:稍微 越巫文言文翻译越地有个巫师谎称自己善于驱除鬼怪,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样来作法驱鬼。病人侥幸有了好转,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财物离去;如果病死,就用别的理由来推托,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他经常向人自夸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怒他的荒诞,探听好他夜里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巫师以为真的是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的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稍为往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树上的砂石又像刚才那样乱掷下来,他再拿出号角来吹,却慌得吹不出声音,于是就更急忙地往前跑。又到了前边,还是像刚才一样,他害怕得两手发抖、呼吸屏塞,再也拿不住号角,号角掉了他就摇动铜铃,一会儿连铜铃也掉了,只好大声喊叫着赶路。一路上听到脚步声和树叶摇动、山谷回响的声音,他都以为是鬼,高声向人呼喊求救,音调十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考必考文言文之一,文言文在中考中的分数 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小编整理了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字词释义及这首文 言文的背景,供大家参考。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2、发:起,指任用。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4、傅 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 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5、举:选拔。6、版筑:筑 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鱼盐:此处 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 鱼盐。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 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 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10、士:狱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 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do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e):害怕。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故事 "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 .. ()(拂),出.()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 2、(一)通假字 1 曾,同“”,。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①人恒过古义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二章》里的一篇课文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会借助于工具书查找字词的含义,在预习过程中能大概梳理文章,但对诸如“苦”“所以”“然后”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存在难度。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但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归纳可能不够准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知识准备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布置反复读课文: 1、听录音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噫吁嚱!,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解 1、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2、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3、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4、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5、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

赞刘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赞刘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赞刘谐》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明代李贽。 赞刘谐文言文原文 赞刘谐 作者:李贽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焚书》 〔明〕李贽 赞刘谐文言文注释 (1)屐(jī):木屐,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 (2)履:鞋。 (3)纲常: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4)人伦:指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哂(shěn):讥笑。

(5)“天不生仲尼”二句:宋强行父《唐子西文录》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朱熹也在《朱子语类》中引用过。 (6)羲皇: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7)纸烛:蘸油点火照明的纸捻。 (8)李生:作者自称。 (9)谓:以为。 (10)者:助词。 (11)是:这是。 赞刘谐文言文翻译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14)恒过:常常犯错误。(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补充注释 (1)故:所以。(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三、课文翻译: 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高中语文《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 李白唐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翻译: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出处:《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原文é)举于鱼 g?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舜( shùn)发于畎()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盐之中,n)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rú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不能益其所动心忍性,曾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改过,然后能人恒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于虑,而后,衡困于心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而后喻。征于色,发于声,,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家拂士,入则无 法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患而死于安于忧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曾(1)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发舜?发:)1( 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征于色矢十中八九。(射,发射)见其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发而幽香。(花开放)野芳发(头发)发,颓然乎其间者苍颜白 垂髫(头发)黄发畎亩之中(于:从)?舜发于(2)于:是人也(于:给)故天将降大任于 安乐也(于:由于)。忧患,而死于然后知生于于心(于:在)困)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拂:?行(3 士(拂,通“弼”辅佐)。法家拂国恒亡(必然)恒:(4)?恒过(经常)人(犯错误)5)人恒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过以其境 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6)举大名耳。(成就;成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振作)作)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7 。(起来;开始工作)往来种作 文以记之。(写作,创作)属予作亭者谁。(建筑)作冻风时作。(发生,发作)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将: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将8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管夷吾举于( 9)士:士 卒多为用者。(士兵)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士此庸夫之怒也,非 安乐(安逸)10 ()安:死于安(养)衣食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