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时代价值。

从古代王朝的“礼仪作风”到现代社会的“廉政问责”,都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官德传统。

官德是指官员修养和品德的表现,包括了道德观念、职业操守、执政能力以及公正廉洁等多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强调官德修养,认为只有具备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官员才能胜任政治工作,为人民服务。

第一,官德修养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强调“君子之道,浸润于民”,对于官员而言,应当以民为重,以公义为天。

只有遵守道德准则,修身立德,才能履行职责,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官德修养与职业操守密不可分。

作为官员,必须以公正、廉洁的方式行使权力,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同时,还应当始终保持谦逊、守信的态度,注重人民利益,以及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第三,官员的执政能力也是官德修养的重要部分。

官员在行使职务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与管理技能,以面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

第四,公正廉洁是官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官员必须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公开处理各项事务,有效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展现官员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

以上几个方面的官德修养,在古代中国和现代也一样重要。

在当代,廉政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官员应当注重道德修养和自身职业操守的培养,以及执政能力的提高。

同时,为了推进社会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公正、公平、公开的行政决策,防止腐败、权贵主义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

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

去年下半年,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务员将轮训一遍“职业道德”,其中培训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

一、古代“官德”的渊源及现实意义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

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禹时期。

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而孔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

将中国古代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纳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来,无疑是期望通过传统“官德”的学习,重振时下滑坡的“官德”。

古代“官德”扎根于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代有关“官德”修养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成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加入古代“官德”修养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领导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官德”的好坏直接关乎社会民风。

反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官员违法案件,如“西安宝马彩票案”、云南“躲猫猫”案、洛阳地窖囚禁6女案等,这些违法行径背后透露出的“官德”缺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古代“官德”的内涵及现代启示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重视礼仪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与良知的血液,修身正己立德正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为官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治国先治吏,治世先治官。

历朝盛世、治世,无不是靠一批批清正廉洁的官员来支持的,唐有狄仁杰以民为忧、体恤百姓,宋有包拯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明有海瑞严于执法、除暴安良;因此古代社会把官员修身立德至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官德修养

官德修养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 • • • •
之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当代官德思考
• 1.教育——“不愿为” 1.教育——“ • 2.监督——“不能为” 2.监督——“ • 3.制度——“不敢为” 3.制度——“
再 见
官德修养

圣人说:“ 圣人说:“吏者,民之本纲 者也,故名主治吏不治民。” 者也,故名主治吏不治民。” 官德,是从政道德,是为官 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


共产党人的官德:“ 共产党人的官德:“为民、 务实、清廉。” 务实、清廉。”
一、中国古代官德
(一)中国古代官德的要求 传统文化精髓 忠孝仁和礼仪廉耻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
人性本善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讲忠、重仁
萨特:“地狱是他人。” 萨特:“地狱是他人。” 人性本恶 霍布斯:“ 霍布斯:“人对人像 狼。” 狼。” 讲信、重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官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传统官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传统官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引言传统官德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公仆精神、勤政爱民和道德伦理的坚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官德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官德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二、传统官德思想的内涵传统官德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公仆精神:传统官德思想强调官员应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心系百姓,勤政爱民。

这种公仆精神体现了官员的职责和使命,要求他们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 道德伦理:传统官德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官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

这种道德伦理是官员在行使职权时的重要指南,要求他们以正义和公正的原则处理政务。

3. 勤政廉洁:传统官德思想要求官员勤于政务,尽职尽责,廉洁奉公。

这种勤政廉洁的精神是官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传统官德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传统官德思想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建设:传统官德思想为当代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价值指导。

在政治体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公仆精神、道德伦理和勤政廉洁等理念仍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官员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

2. 社会治理:传统官德思想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要求官员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积极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和公信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3. 文化传承:传统官德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这种思想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同时,通过传统官德思想的传承,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道德资源和精神力量。

4. 个人修养:传统官德思想对个人修养具有重要影响。

它要求人们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勤勉敬业。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中国传统官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官员履行职责、管理国家的特有理念和行为准则。

官德以忠诚、廉洁、公正、勤勉、谦虚等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官员为政的准则和规范。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传统官德中的智慧依然对我们为官从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析传统官德中的智慧,并对如何在今天的为政之道中运用这些传统智慧进行深入讨论。

从忠诚和诚信方面来说,中国古代官德教诲官员要忠于国家,诚信待人。

忠诚是为政之本,只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

在今天的为官从政中,也同样需要保持忠诚和诚信,不能为个人私利而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对人民的责任。

只有心怀忠诚和诚信,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做好为政之道。

廉洁与公正也是中国古代官德中的重要智慧。

廉洁是指官员清正廉明,不为私利而贪污受贿。

公正是指官员公正司法、公平行政,不偏不倚,不搞特权。

在今天的为官从政中,也同样需要保持廉洁和公正,不能因为权力而滥用职权,不能因为私利而贪腐腐败。

只有做到廉洁与公正,才能让人民信服,才能让社会安定,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勤勉与尽职也是中国古代官德中的智慧之一。

勤勉是指官员要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用心为民。

在今天的为官从政中,也需要保持勤勉与尽职,不能因为职权而懈怠,不能因为福利而松懈。

只有勤勉与尽职,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才能让人民得到实在的利益,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谦虚与务实也是中国古代官德中的智慧之一。

谦虚是指官员要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不自以为是。

务实是指官员要实事求是,不空谈理论,不做无用功。

在今天的为官从政中,也需要保持谦虚与务实,不自满不自负,不浮夸不浮夸,不虚名不虚名,不空谈空谈,不做无用功。

只有谦虚与务实,才能使我们更加接地气,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与人民沟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官德中的智慧是宝贵的财富,对于今天的为官从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其具体内容有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清正廉洁、温恭让学、勤勉谨慎等方面,当前,我国的官德建设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修为“忠”之德、修为“诚”之德、修为“公”之德、修为“廉”之德、修为“学”之德、修为“勤”之德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古代的官德思想一脉相承。

因此,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很有裨益。

关键词:统官德;修养;启示道德问题是做人为官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做官必须先做人,做人必须先立德;德乃为官之本,为官须先修德。

那么,何谓官德呢?官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指各级官员道德品质和运用权力过程中保持的政治操守和坚持的品行修养的综合反映。

一、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官德之内涵。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修养最主要的内容是:(一)忠,忠君爱国忠君爱国。

这是中国古代为官的基本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也是官德教育的首要内容。

“忠君爱国是中国古代入仕者的传统美德。

所谓忠,在封建时期主要指指臣属要忠于君主、社稷、天下,其实质是忠于君主。

”[1](P.70)“忠”作为官德,强调的是以身报国,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忠”作为从政的道德规范有着其积极的作用。

(二)仁,以民为本“仁”是儒家官德思想的灵魂。

“仁”的核心理念是“爱人”。

为官者的“爱人”主要体现在爱民上。

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民本”思想,要求治理者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历代统治者都对入仕前的学子和从政后的官吏不断灌输民为邦本的思想。

《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语。

思想家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我国古代官德大致包括

我国古代官德大致包括

我国古代官德大致包括
我国古代官德大致包括如下:
一、敬贤重士
(一)尊敬学者:古代社会对学者的尊重是十分隆重的,鼓励前往书
院深造,尊重师长,受教于贤,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情。

(二)礼遇贵胄:古代的礼仪有着明确的分类规定,高级排在前,低
级排在后,礼貌对待有贵族血统的人,不受他人侮辱,要有尊重之心。

二、法令勤守
(一)学习法律:古代的社会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绝大多数人都要
把法律加以学习,以履行政务、做好官职的责任,勤奋好学,以免失
误而受罚。

(二)树立宪法:王室政治在古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君主要
先实行自己的宪法,依照宪法行其正统,使规范得体,从而推进政府
正当管理。

三、廉明施仁
(一)节约应税:财政所得是古代王室的重要来源,而官府应当以廉
洁节约为一原则,降低应税,減少财政任务,坚定税收定价,还应禁
止贪污受贿等。

(二)总督义政:义政是古代的最高德育,王室的官员要竭尽全力维
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施仁加责任,加强社会关系,遵循以民为本的宗旨,从而做到义政。

四、显诸外音
(一)礼仪庄重:古代高贵的官员要求礼仪庄重,有着社交活动的礼节,以招待外宾,主持重大节俗活动,以显礼节大度,使民众以光荣之色观看官员行事。

(二)行游通令:祭祀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仪式,官员要应进祭祀活动,视察社会状况,发放物价时易公令,以及施行和平安抚政策,以解百姓之忧,令抚恤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 官德

中国传统文化 官德

中国传统文化官德官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官员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官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官员是社会权力的代表,他们的行为和品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良好,中国古代制定了严格的官德标准。

这些标准既强调了官员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又规定了官员在处理政务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官德强调廉洁正直。

官员应以廉洁为首要原则,不贪污受贿,不徇私舞弊。

他们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官员还应具备守纪律、严守法律的品质,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违法乱纪。

官德强调忠诚奉公。

官员应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他们应尽职尽责,不推诿扯皮,为人民服务,做到心中有人民、心中有责任。

同时,官员还应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官德还强调谦虚谨慎。

官员应保持谦虚的态度,不骄不躁,不以权力自傲,不以权谋私。

他们应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

同时,官员还应谨慎行事,不轻信谣言,不随意传播不实信息,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形象。

官德强调公正无私。

官员应以公共利益为重,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他们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为个人利益损害公众利益。

在处理纷争和冲突时,官员应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袒护亲友,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官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政府官员的行为和品德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众的信任度。

因此,我们应该秉持官德精神,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忠诚公正,谦虚谨慎,公正无私。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德思想5799中国是文明古国,历朝历代重视官德的言论颇多,许多哲人、明君、贤相、清官留下了警醒当世、鉴示后人的浩如烟海的名言佳句。

本文试从官德的作用、官德的内容、官德的建树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作一番审视,以期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道德建设有所借鉴。

一、官德的作用古代对官德的作用有深刻认识,这方面的言论可以从立国、为官、安民等三方面来概括:(一)立国。

西汉司马迁总结出“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的经验教训,他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天官志》篇把“修德”列为治国的三大方略之首,篇中云:“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无之。

”南宋名相赵鼎也在《从政遗规》中,做出了“吏不善,政虽善不行”的诊断,认为没有好的官德,国家就不能得到好的治理。

(二)为官。

春秋史书《左传》中《襄公二十四年》篇,对为官之道作了这样的排序:“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该篇把修养官德列在建功创业、建书立说之前,对官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明代张居正在《辛末会试录序》中,发出了“宁有瑕而为玉,毋似玉而为石”的铮铮之言,暗喻自己要做一名虽有缺点但是品格高尚的好官。

南宋胡宏《胡子知言•好恶》中有:“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说的是有德者不担心没有官位,而无德小人却依靠权势争夺利益,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孔子、孟子更有重德轻利的言论,《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里仁》中也讲,“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三)安民。

西汉董仲舒在《对策(三)》中向汉武帝建议:“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强调官德的安民作用。

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云:“无德于民,不足以兴”,亦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官德的内容古代对官吏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善、慎、廉上,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

(一)公。

清初朱舜水在《伯养说》中说:“公则生明,谦则生威”,说明为政必须用心公,持身廉。

从为官公正与清明政治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的言论也不少。

《商君书•修权》讲,“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护功”。

宋人所撰纪传体唐代史《新唐书•陈子昂传》讲,“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

”《荀子•大略》讲,“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公以服人,公以治国,已成公论;而不公,则如《管子•七法》所云:“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二)善。

清初唐甄《潜书•抑尊》云:“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

”意谓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众,绝不能自视高贵。

《左传•定公五年》云:“大德灭小怨,道也”,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吴志•孙皎传》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两句讲的都是以善得众。

《尚书•伊训》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西汉杨雄《法言•修身》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北宋林逋《省心录》云:“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

”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云:“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隋代王通《中说•天地篇》云:“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

”以上说的都是对人宽、对己严的自修之道。

(三)慎。

儒家经典《礼记》中《大学》篇云:“一人偾事,一人定国。

”意谓国君说一句错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事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

北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中说:“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大政,数以万计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个人的手里,说话办事,不谨慎行吗?北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事篇》中收录其师程颐语:“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

”唐代刘禹锡《口兵诫》云:“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明代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云:“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上述各论,讲的都是慎言慎行。

(四)廉。

儒家经典《书经》中《皋陶谟》篇云:“无教逸欲有邦。

”意思是说,不使人们贪图安逸,滋长私欲,国家就会长存。

《荀子•儒致》也讲:“志忍私然后能公。

”意思是说,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

北宋张载《正蒙•有德篇》云:“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意思是说,名得并不是可高兴的事,只有头脑中没有名利才值得高兴。

春秋末孙武所撰军事名著《孙子》中谋政》篇云:“上下同欲者胜。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纷华》云:“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

”宋代林逋《省心录》中说:“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

”西晋傅玄《傅子•曲制篇》中说:“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

”三、官德之内涵官德就是权力道德,即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亦即各级官员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如:西周朝有知(智)、仁、圣、义、中、和“六德”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等“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等“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等“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等“四善”。

宋元明清各朝的有关规定大体上与唐朝一样。

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管德之内涵。

他们首先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

《尚书》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

《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

”《淮南子》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意为居官从政者有公正无私之德,说一句话也能使万民听从,团结一致。

宋臣陈师道诗云:“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

”金臣元好问诗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清廉勤谨,自然也是最重要的管德,古人所论甚多,清朝名臣陈宏谋在所著《从政遗规》一书中总结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又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的内涵最主要的两条就是:公正无私;清廉勤谨。

四、官德之重要性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相应的一些规定和说法。

但要求标准最高最严的、最受人们重视的则莫过于“师德”和“官德”两种。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德才皆备人才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要“高尚其德”才能“为人师表”,当好受教育者的楷模。

那么,官德直接为什么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呢?原因很简单: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和社会风气的好坏。

在这个意义上说“官德”的意义,比“师德”的意义可要大得多。

关于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安危的问题,古人早有深刻认识。

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才能真正治好国,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实行“德治”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他力主“德治”,而将以刑罚治民视为“德治”过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种手段,必须慎之又慎。

这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周公“明德慎罚”的政治主张(古人认为“慎罚”本身也是“明德)。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为统治者实行德治,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居其位而群星都会环绕着它转。

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为统治者用政令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整治老百姓,老百姓即使能老老实实不犯法,却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违犯法律是可耻的行为;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再用礼制来规范约束他们,他们就会有知耻之心而自觉地走正道。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深刻影响下,先秦诸子百家中除法家外,其他各学派无不主张德治。

汉以后两千余年间,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德治”思想被奉为圭臬(准则或法度)。

既然要德治,自然是要有德者来治,担负治国之责的各级官吏自然要有较高的官德,所以官德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官吏是国家机器的运转者,是公务人员,其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统治效能,必须具备公正无私、清廉勤谨的道德素质才能干好公务,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所以说官职“授有德则国安”(《管子》),授无德则国乱,“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汉王符《潜夫论》)。

官吏干公务,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才能,但首先必需官德好,否则其才越大其害越大,其例不胜枚举,唐朝的李林甫和明朝的严嵩都是典型。

国家不能无法制,但法制是人制定的,是人执行的,无德者立法必无善法,无德者执行必乱成法。

王安石所说“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古人也充分认识到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作用。

鲁国执政大臣李康子向孔子请教关于“政治”的问题,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率)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所谓政治,就是治国理民者心正身正脚步正,你们这些当官执政的人带头走正道,下面的人有谁敢走歪门邪道!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当官的为人有德,正大光明,即使不对百姓强迫命令,百姓也会听从;当官的为人无德,不走正道,即使强制百姓做这做那,百姓也不会真心信服听从他。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始终存在着家族宗法制度和思想意识,通常情况下百姓视官如父母,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德有先导作用、表率作用,这是很自然的。

孟子说:“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唐太宗说:“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

”选拔有德君子做官,则心正心善的好人会自我勉励继续行善;误用邪恶之徒做官,则各种坏人就会争先恐后地钻进官府。

所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这就是唐太宗一类明君和政治家从总结历史经验中获得的正确认识。

至于官德的极端重要性在国家治乱兴亡中的具体体现,史不绝书,不必赘述。

五、清官之官德修养高尚的官德不是于生惧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从政实践修养而成的。

历史上一切清官廉吏无不重视自身的官德修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终成正果”——赢得清廉美誉,流芳千古。

在官德修养上的“大处着眼”,就是先要立定居官从政的志向:报效国家,造福百姓。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一切清官廉吏,无论管位大小,到是真正的“大丈夫”,都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谋福祉、淡泊个人名利、务求高风亮节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