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简史和大事年表

原子物理学简史和大事年表
原子物理学简史和大事年表

原子物理学简史

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的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光谱;原子之间或与其他物质的碰撞过程和相互作用。

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探索,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原子本身的结构和内部运动规律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才逐步建立起近代的原子物理学。

1897年前后,科学家们逐渐确定了电子的各种基本特性,并确立了电子是各种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通常,原子是电中性的,而既然一切原子中都有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原子中就必然有带正电的物质。20世纪初,对这一问题曾提出过两种不同的假设。

1904年,汤姆逊提出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体密度分布在一个大小等于整个原子的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则一粒粒地分布在球内的不同位置上,分别以某种频率振动着,从而发出电磁辐射。这个模型被形象的比喻为“果仁面包”模型,不过这个模型理论和实验结果相矛盾,很快就被放弃了。

1911年卢瑟福在他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原子的中心是一个重的带正电的核,与整个原子的大小相比,核很小。电子围绕核转动,类似大行星绕太阳转动。这种模型叫做原子的核模型,又称行星模型。从这个模型导出的结论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很快就被公认了。

绕核作旋转运动的电子有加速度,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电子应当自动地辐射能量,使原子的能量逐渐减少、辐射的频率逐渐改变,因而发射光谱应是连续光谱。电子因能量的减少而循螺线逐渐接近原子核,最后落到原子核上,所以原子应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但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原子所发射的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些事实表明:从研究宏观现象中确立的经典电动力学,不适用于原子中的微观过程。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子现象,探索原子内部运动的规律性,并建立适合于微观过程的原子理论。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所提出的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原子光谱的经验规律,应用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的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光子假说,提出了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形成不连续的能级,当能级发生跃迁时,原子就发射出一定频率的光的假说。

玻尔的假设能够说明氢原子光谱等某些原子现象,初次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氢原子结构理论。建立玻尔理论是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理论的一个重大进展,但对原子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时,却显示出这种理论的缺点,因此只能把它视为很粗略的近似理论。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以后的观察证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性质。1926年薛定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同时,其他学者,如海森伯、玻恩、狄喇克等人,从另外途径建立了等效的理论,这种理论就是现在所说的量子力学,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现象

20世纪的前30年,原子物理学处于物理学的前沿,发展很快,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开创了近代物理的新时代。由于量子力学成功地解决了当时遇到的一些原子物理问题,很多物理学家就认为原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已清楚,剩下来的只是一些细节问题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加上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吸引,除一部分波谱学家对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与超精细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外,很多物理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原子物理未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原子物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学的发展,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发现,只使用已有的原子物理学知识来解决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问题已是很不够了。过去,人们已精确测定了很多谱线的波长,深入研究了原子的能级,对谱线和能级的理论解释也比较准确。

但是,对谱线强度、跃迁几率、碰撞截面等这些空间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知识,则了解得很少,甚至对这些物理量的某些参数只知道其量级。核试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都与这些知识有关。因此还必须对原子物理进行新的实验和理论探讨。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对激光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激光出现以后,用激光技术来研究原了物理学问题,实验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又发现了很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射频和微波波谱学新实验方法的建立,也成为研究原子光谱线的精细结构的有力工具,推动了对原子能级精细结构的研究。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又重新被重视起来,成为很活跃的领域。

近十多年来,对原子碰撞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已成为原子物理学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原子碰撞研究的课题非常广泛,涉及光子、电子、离子、中性原子等与原子和分子碰撞的物理过程。与原子碰

撞的研究相应,发展了电子束、离子束、粒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加速器、激光器等激光源、各种能谱仪等测谱设备,以及电子、离子探测器、光电探测器和微弱信号检测方法,还广泛地应用了核物理技术和光谱技术,也发展了新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原子光谱与激光技术的结合,使光谱分辨率达到了百万分之一赫兹以下,时间分辨率接近万亿分之一秒量级,空间分辨达到光谱波长的数量级,实现了光谱在时间、空间上的高分辨。由于激光的功率密度已达到一千万瓦每平方厘米以上,光波电场场强已经超过原子的内场场强,强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产生了饱和吸收和双光子、多光子吸收等现象,发展了非线性光谱学,从而成为原了物理学中另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

极端物理条件(高温、低温、高压、强场等)下和特殊条件(高激发态、高离化态)下原子的结构和物性的研究,也已成为原子物理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原子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第一个层次,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物质世界这些层次的结构和运动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它们的研究缺一不可,很多其他重要的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也都要以原子物理为基础,例如化学、生物学、空间物理、天体物理、物理力学等。激光技术、核聚变和空间技术的研究也要原子物理提供一些重要的数据,因此研究和发展原子物理这门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原子物理学大事年表

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说”。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说”。

公元前500~400年古希腊人留基伯及其学生德谟克利特等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原子说”。

公元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首先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公元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引入超距作用概念。

公元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质量守恒原理。

公元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首先发现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铀。

公元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著名著作《化学哲学新系统》中,提出了用来解释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

公元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理想气体分子的假设,得出了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常数,并在1865首次实验测定。

公元1820年瑞典化学家白则里提出了化学原子价概念,并在1828年发表了原子量表。

公元183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了电解定律。

公元1854年德国的吹玻璃工匠兼发明家盖斯勒用“盖斯勒管”进行了低气压放电实验。

公元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研究低气压放电管时发现面对阴极出现绿色辉光。

公元1864年德国物理学家汗道夫发现阴极射线。

公元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耶按照原子量的顺序将元素排成了“元素周期表”,又在1871年写成了《化学原理》一书。

公元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断定低气压放电管中的绿色辉光是由阴极射线产生的。

公元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首先提出了电离学说,认为离子就是带有电荷的原子。

公元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用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一种具有质量带有电花的粒子流,而不是没有质量的光束。

公元189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尼首先提出把电解时所假想的电单元叫做“电子”。

公元前500~400年古希腊人留基伯及其学生德谟克利特等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原子说”。

公元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首先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公元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引入超距作用概念。

公元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质量守恒原理。

公元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首先发现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铀。

公元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著名著作《化学哲学新系统》中,提出了用来解释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

公元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理想气体分子的假设,得出了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常数,并在1865首次实验测定。

公元1820年瑞典化学家白则里提出了化学原子价概念,并在1828年发表了原子量表。

公元183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了电解定律。

公元1854年德国的吹玻璃工匠兼发明家盖斯勒用“盖斯勒管”进行了低气压放电实验。

公元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研究低气压放电管时发现面对阴极出现绿色辉光。

公元1864年德国物理学家汗道夫发现阴极射线。

公元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耶按照原子量的顺序将元素排成了“元素周期表”,又在1871年写成了《化学原理》一书。

公元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断定低气压放电管中的绿色辉光是由阴极射线产生的。

公元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首先提出了电离学说,认为离子就是带有电荷的原子。

公元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用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一种具有质量带有电花的粒子流,而不是没有质量的光束。

公元189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尼首先提出把电解时所假想的电单元叫做“电子”。

公元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2月28日宣布发现了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为此他获得了1901年度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法国物理学家佩兰断定阴极射线确是带负电荷的微粒流,他曾因研究物质的间断结构和测量原子体积而获得了192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荷兰物理学家洛伦茨首先提出了经典电子论,他还确定了电子在电磁场中所受的力,即洛伦茨力,并预言了正常的塞曼效应。

公元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3月1日用铀盐样品进行实验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他也是第一个使用乳胶照相探测射线的科学家,为此同居里夫妇一起获得19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在研

究外磁场作用下的光发射时发现塞曼效应,这也是磁场对原子辐射现象的影响,为此他获得了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897年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4月30日从阴极射线的研究中证实了电子的存在。由于他在研究电在气体中的传导所作得的重大贡献而获得19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897~1914年,美国物理学家米利肯等先后多次精确测量电子的质量和电荷,1899年又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米利肯因对电子电荷的测定和光电效应的研究获得192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898年

后来加入法国籍的波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证明含有铀元素的化合物都具有放射性,并由此发现了“镭”。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等在《自然》杂志11月16日这一期里第一次写下了“放射性”这一术语。居里夫妇发现了钋和镭等放射性元素,由于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和对铀的研究,在1903年同贝克勒尔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获得19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连续两次荣获科学上最高奖赏的女科学家。汤姆逊提出了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即“正电云”原子模型,俗称“西瓜模型”。

公元1899年

贝克勒尔等人发现射线在磁场中发生了偏转现象。同年,新西兰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区分了前两种不同辐射,分别叫做“α射线”和“β射线”,并指出β射线和阴极射线一样也是带负电的电子流.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发现了光对固体的压力并进行了测量。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从一些毫无放射性的普通金属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放出电子的现象中发现了“光电效应”。

公元1900年

贝克勒尔从β粒子流的研究中发现它的质量和电荷都与电子相同。卢瑟福等从射线的研究中又辨认了第三种射线为“γ射线”。卢瑟福第一次测量了放射性的周期并引入了“放射性常数”这一术语。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2月17日柏林科学院物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热辐射公式中的量子假设。后因为阐明光量子理论而获得191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01年

佩兰提出了关于原子行星结构的第一个假设.

公元1902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其合作者索第开始对铀的α放射性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放射性递减的数学规律,到1907年从中找到了一连串放射性元素,建立了铀放射系,为此卢瑟福获得了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法国化学家德马尔赛测定了镭的光谱线。开始了在X或γ射线辐照下液态绝缘体的导电性研究。居里夫妇发现了自然界放射性物质都有放射性现象,指出了放射能的强度,并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得0.1克氯化镭。

公元1904年

先后加入瑞士和美国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首先提出“光子”概念,光子具有动量和质量,从而确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公元1905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以及质能关系式E=mc2;同年他又提出了光电效应定律,并在1907年发表了热容量的量子论,1916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由于他对数学物理的杰出贡献和阐明光电效应规律而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06年

卢瑟福开始研究大质量亚原子粒子α穿过物质时的现象,弄清了α粒子的本质为以后发现原子核进行了准备。

公元1907年

发现钾有放射性。开始对特征X射线进行研究。

公元1908年

德国物理学家布赫雷尔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和卢瑟福用圆柱形计数器对α粒子进行测量。

公元1910年

精确地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等证明“宇宙射线”来源于地球外的外层空间,他也因此和发现正电子的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一起获得193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11年

卢瑟福把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结果公诸于世,第一次计算了原子行星结构,确定了原子中有“核”存在,从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或称“行星模型”。苏格兰物理学家威尔逊发明云雾膨胀室,可用来跟踪和测量离子轨迹,他也因此和康普顿一起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索第提出同位素概念,后被汤姆逊进一步补充。索第因研究放射性物质和同位素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英国物理学家巴克拉测得了各种原子所固有的“特征x射线”,他也因此获得19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12年

汤姆逊建成了第一台能够分离同位素的仪器(后被称为“质谱仪”),并用来研究、分离氖的两种同位素氖-20和氖-22。德国科学家劳厄发现X射线在晶体中产生衍射,他也因此获得19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13年

盖革制成了针状计数器。丹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化轨道理论,并对氢原子进行计算。他也因此获得192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利用特征x射线在晶体上的反射特性,准确地测定了其波长。由此可将各种元素按照特征x射线的波长顺序进行排列,得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核电荷数和原子序数等同了起来。卢瑟福提出原子内部隐藏着巨大能量。

公元1914年

卢瑟福把氢原子核叫做“质子”。考塞耳奠定量子化学基础。

公元1916年

原子内的电子沿着椭圆轨道运动.

公元1919年

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用α粒子轰击氮核结果打出了质子。英国物理学家阿斯顿制成了第—台高效能质谱仪,并用来精确测定同位素质量。

公元1920年

测量分子运动速度。卢瑟福提出在原子核的狭小范围内,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由于相互吸引而紧密结合成一体,可看成是一个单独粒子。

公元1921年

美国化学家哈金斯把质子-电子复合体看成是电中性的,并将它命名为“中子”。

公元1923年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从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实验中,发现从原子反射回来的X射线的康普顿效应,并因此与威尔逊一起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效应也被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所发现,故也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公元1924年

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一种排斥原理,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认为质子和电子都绕自身轴线旋转。这种自旋方向可以有两种相反的方向,即在一个原子中不能有两个或更多的电子处在完全相同的状态。为此他在194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首先提出波动力学,建立了物质波概念。他因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而获得192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25年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创立量子力学(矩阵力学),这是一种强调可观察量的不连续性的新量子论。海森伯还在1927年发现了测不准原理,首先创造基本粒子中的同位旋观念,他也因此获得了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26年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创立量子力学(波动力学)的基本方程,这是一种强调物质波动性的新量子论,即把电子看成所谓电子云。为此,他与狄拉克共同获得193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28年

俄国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盖莫夫提出用质子代替α粒子作为轰击粒子。盖革等制造了正比计数器。美国和前苏联都成功地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制成盖革-弥勒计数器。盖革用金属针作为集电极,而弥勒建议用一横穿整个圆筒的金属丝代替尖针,可使计数器工作时更稳定。

公元1929年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从电子性质的数学处理方法中提出了“反粒子”概念,并得出相对论波动方程,亦称狄拉克方程。为此他与薛定谔共同获得193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英国物理学家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制造成功第一台“粒子加速器”,被叫做“静电加速器”。它实际上是一个高压倍压装置,通常被称为高压倍加器。为此他们获得了195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30年

美国天文学家拉塞尔指出有迹象表明太阳能是由氢的热核反应所形成。德国物理学家乌特曼等人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和贝克尔开始用α粒子去轰击轻金属铍的实验。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设,并在12月4日给某同事的信中指明存在中微子。1934年泡利与费密正式提出中微子理论,25年后被证实。

公元1931年

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设计制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为此他获得了193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范德格喇夫建成第一台静电加速器,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利用他们的加速器人工加速质子轰击锂-7,原子核使它发生了分裂,这是第一个由人造轰击粒子引起的核反应。

公元1932年

美国化学家尤里发现氘(D),亦称重氢,并因此获得193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重复了博特和贝克尔用α粒子轰击铍的实验,他们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未能发现中子。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从α粒子轰击铍的核反应过程中发现了“中子”,他为此获得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线对铅板的冲击中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他为此与澳大利亚物理学家赫斯共同获得193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在发现中子后不久立即提出原子核的中子-质子模型。

公元1934年

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用α粒子轰击轻元素的核反应实验过程中,发现了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并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他们因此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查德威克终于弄清了中子比质子更重。后来加入美国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密首先提出了b衰变的理论。他首先实现了中子慢化,并发现慢中子与核产生核反应的优点。同年他首先用慢中子轰击铀,想获得超铀元素。卢瑟福与澳大利亚物理

学家奥利芬特、奥地利化学家哈尔特克一起,氘-氘反应中制得了氚(氢的第三个同位素)。美国物理学家贝内特提出“收缩效应”,用以解释等离子体受磁场约束的现象。

公元1935年

加拿大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登普斯特发现铀中有0.7%的铀原子属于一种较轻的同位素铀-235。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核相互作用中提出了交换粒子的学说,建立了介子理论,并因此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费密发现了超铀元素的存在。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提出加速氘核作为产生核反应的轰击粒子的设想。

公元1936年

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和内德迈耶从宇宙射线的研究中探测到一种中等质量数的粒子,称之为“μ子”。

公元1937年

在美国劳伦斯实验室中,与费密一同工作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西格雷用中子轰击钼,结果发现了43号元素锝。

公元1938年

美国物理学家拉比发现磁共振原理,并因此获得194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贝特和德国天文学家魏扎克分别独立地得出在太阳上可能产生的H-H和C-N循环的聚合反应,并证明靠氢的聚变来维持太阳能是不成问题的。德国物理化学家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在研究中子与铀核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放射性元素的分析中发现了铀核的裂变现象。哈恩为此获得了194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公元1939年

哈恩早先的长期合作者-奥地利物理学家梅特涅和她的侄子弗里施在丹麦哥本哈根写出了第一篇发现铀核裂变的论文,并在1月发表。当时美国生物学家阿诺德建议把铀核分裂成两半的现象仿照活细胞的分裂现象称做“裂变”。约里奥·居里等提出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可能性,并取得为获得原子能而建造原子堆的专利权。格兰特发现钍核裂变。法国物理学家佩兰的儿子F·佩兰提出了“临界质量”的概念。8月2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政府早日对核武器的研究加以关注。美国物理学家麦克米伦和艾贝尔森在用慢中子轰击铀的实验中鉴别出了93号元素镎,并因此与另一位美国物理学家西博格一起获得195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公元1940年

在裂变发现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设置原子能机构,开始进行原子能实验。前苏联科学家哈利顿和捷利多维奇指出了维持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的条件,同年前苏联科学院作了世界上第一次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试验。

公元1941年

从镎的放射性衰变产物中辨认了具有微弱放射性的94号元素钚,实际上美国物理学家西博格在1940年就证实了钚的存在,并因此与麦克米伦一起获得195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前苏联物理学家弗辽罗夫和彼得夏克发现了铀核的“自发裂变”现象。

公元1942年

12月2日,费米等科学家在芝加哥大学球场看台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CP-1芝加哥1号堆),用天然铀作该裂变燃料,石墨作慢化剂。美国军方接管了原子能研究的各项工作,拟订了“曼哈顿工程”计划,由奥本海默教授全面负责领导工作。西博格等人在实验室里制成铀-233。

公元1943年

美国建造第一个核武器研制中心—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开始研制原子弹。

1943~1944年

美国建成第一座生产钚的工厂—汉福特制钚工厂。

1943~1945年

美国建成第一座铀-235分离工厂—橡树岭气体扩散工厂。

公元1944年

费密算出在地球上实现热核反应的条件。氚和氘的聚变点火温度为五千万度,氘和氘的点火温度则高达四亿度。而为了实现氢和氢聚变,温度更高,为十亿度以上。同样的氢核聚变反应在太阳上只要一千五百万度。

公元1945年

发现原子序数95号元素镅和96号元素锔。建成250兆电子伏电子回旋加速器。7月16日凌晨5时半,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附近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内爆型钚239原子弹。同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广岛投下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和在长崎投下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死伤和平居民几十万人。

公元1946年

1月26日,在联合国由苏、美、英、法和加拿大五国代表组成有关原子能问题委员会。前苏联提出了关于立刻完全禁止使用原子武器的建议。建成了放大倍数高达16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中国物理学家钱三强和何泽慧应用核乳胶观测了铀核的三分裂现象。根据契林科夫效应制成计数器。美国国会通过原子能法(麦克马洪法),据此美国可独占战时美、英、加三国研制原子弹的秘密。6月,前苏联开始建立铀工业,并开始建造分离铀-235的气体扩散工厂。

公元1947年

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从宇宙射线发现了“π介子”,并为此获得195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前苏联第一座石墨金属天然铀反应堆投入运行。美国物理学家利比证明自然界中存在放射性碳-14,并利用它进行年代测定。他也因此获得196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8月英国第一座低功率石墨实验性反应堆(GLEEP)投入运行。前苏联在乌拉尔建造生产钚的反应堆。11月6日,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宣布“原子弹的秘密早就不存在了”。

公元1948年

12月15日,由约里奥·居里主持建成法国第一座天然铀重水慢化的核反应堆“左亚”ZOE,继前苏联之后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人工生产π介子获得成功。

公元1949年

前苏联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公元1950年

1月31日,美国宣布已开始制造氢弹。英国第一个生产钚的反应堆投入运行。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开会,通过了禁止原子武器并建立严格国际监督的宣言。全世界展开了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运动。

公元1951年

英国物理学家韦尔为了最终实现聚变点火,首次作了利用收缩效应来约束等离子体的尝试。美国物理学家小施皮策提出利用扭成“8”字形的容器进行聚变反应有好处。后来制成的这种装置叫做“仿星器”。8月,美国在爱达荷州的阿尔科建成了第一座增殖反应堆,并于同年12月20日第一次发出了由核能产生的电力。10月6日,前苏联又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公元1952年

美国在布鲁克海文建成了第一个快中子反应堆。10月,英国首次进行原子弹(钚)爆炸试验。11月1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装置爆炸试验,所用的装料是液态氘和氚,整个装置重达65吨。

公元1953年

8月8日,前苏联政府首脑马林科夫宣布:美国在氢弹生产方面已不再是垄断者。8月20日,前苏联政府公报宣布在8月12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同年9月18日塔斯社又报导了关于几种新型原子弹的试验。英国采用气体扩散法的卡彭赫斯特铀-235分离工厂正式投产。美国物理学家格拉塞发明了用以研究亚原子粒子的气泡室,为此获得196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54年

3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岛正式爆炸了第一颗氢弹。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在前苏联建成发电,电功率为5000千瓦。利用裂变产物的放射能制成重量很轻的“核电池”;也有不用裂变产物而用钚-238,这种核电池已被用来为人造卫星长期提供动力。3、4月间美国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进行了数次威力巨大的氢弹试验,致使附近居民和日本渔民遭受重大灾难。9月,前苏联宣布试验了一种有助于解决防御原子进攻的新型原子武器。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服役。

公元1955年

法国开始研究气体扩散法和建造与产钚堆有关的分离工厂。1月19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全世界人民书,号召反对原子战争,销毁存储的全部原子武器。并发动大规模的签名运动,获得了世界各国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前苏联宣布帮助包括我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民主德国等国建立研究原子能的科学实验中心。接着于3、4月间在莫斯科签订了在1955~1956年间完成实验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设计工作的协定。由于前苏联的建议,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次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与会科学家交流了经验和成果,前苏联公开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的结构。在美国伯克利

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建造了一台6GeV高能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又叫做“贝伐特朗”,意思是京电子伏级加速器。

公元1956年

锝的发现者意大利物理学家西格雷(当时已移居美国)和美国物理学家钱伯林等人利用“贝伐特朗”发现了“反质子”,为此共同获得195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意大利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皮奇奥尼及其合作者报导发现”反中子”。英国利用卡彭赫斯特铀-235分离厂开始生产军用高浓铀年产高浓铀0.7吨。英国第一座天然铀石墨气冷堆卡尔德豪尔核电站投入运行。美国政府建成了希平港1号压水堆核电站,发电容量为6万千瓦。前苏联把核动力应用到交通运输方面,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设计成功;第一架原子能飞机进入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阶段;第一辆原子能机车的初步设计已经提出。美籍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β放射性中粒子的宇称不守恒性,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而美籍中国物理学家吴健雄在实验上对此伟大发现进行了验证。由于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成果而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美国萨凡纳河反应堆附近,由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和科恩观测到中微子。5月,英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12月5日,前苏联建成了第一艘“列宁”号原子破冰船在列宁格勒下水,其排水量16000吨,主发动机功率44000马力。

公元1957年

英国物理学家劳逊在研究轻核聚变反应的条件时,发现除了高温还需保持一定时间,并提出了著名的“劳逊判据”。

公元1958年

德国物理学家穆斯鲍尔首次完成了对核激发能级宽度的直接测量,发现了原子核中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他也因此与美国物理学家霍夫施塔特共同获得196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59年

利用闪烁计数器的双闪烁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公元1960年

2月13日,法国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美国在布鲁克海文建造了质子能量为33GeV的交变磁场梯度同步加速器。美国物理学家阿尔瓦雷斯发现了某种核子态γ共振,他由于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贡献获得196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法国动工建造第一座年产1.5吨铀-235的气体扩散工厂。

公元1961年

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建造了质子能量为28.5GeV的交变磁场梯度的同步加速器。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等通过SU(3)对称性理论,对基本粒子进行分类。他也因此获得了196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62年

3月,美国第一艘核商船“萨凡纳”号下水航行。云母片固态径迹探测器开始应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首先研究γ中微子。

公元1963年

盖尔·曼提出夸克假设。

公元1964年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颖原子弹(铀-235)爆炸成功。

公元1965年

美国物理学家莱德曼和他的合作者合成了由一个反质子和一个反中于所构成的复合体,这就是“反氘核”,亦称反氢-2原子核。

公元1966年

中国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在北京物理讨论会上报告了层子模型。

公元1967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特大学建成了长3公里能量为20G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公元1968年

前苏联建成交变磁场梯度强聚焦质子同步加速器,能量为70GeV。

公元1969年

前苏联使用“托卡马克三号”装置将密度相当于空气百万分之一的氢-2在几千万度的温度下保持了百分之一秒,进行受控聚变反应试验。

公元1974年

11月,美国物理学家里克特在斯坦福和美籍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布鲁克海文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 粒子(也称为Ψ粒子)。为此这两位物理学家共同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子物理学简史和大事年表

原子物理学简史 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的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光谱;原子之间或及其他物质的碰撞过程和相互作用。 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探索,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原子本身的结构和内部运动规律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才逐步建立起近代的原子物理学。 1897年前后,科学家们逐渐确定了电子的各种基本特性,并确立了电子是各种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通常,原子是电中性的,而既然一切原子中都有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原子中就必然有带正电的物质。20世纪初,对这一问题曾提出过两种不同的假设。 1904年,汤姆逊提出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体密度分布在一个大小等于整个原子的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则一粒粒地分布在球内的不同位置上,分别以某种频率振动着,从而发出电磁辐射。这个模型被形象的比喻为“果仁面包”模型,不过这个模型理论和实验结果相矛盾,很快就被放弃了。 1911年卢瑟福在他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原子的中心是一个重的带正电的核,及整个原子的大小相比,核很小。电子围绕核转动,类似大行星绕太阳转动。这种模型叫做原子的

核模型,又称行星模型。从这个模型导出的结论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很快就被公认了。 绕核作旋转运动的电子有加速度,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电子应当自动地辐射能量,使原子的能量逐渐减少、辐射的频率逐渐改变,因而发射光谱应是连续光谱。电子因能量的减少而循螺线逐渐接近原子核,最后落到原子核上,所以原子应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但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原子所发射的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些事实表明:从研究宏观现象中确立的经典电动力学,不适用于原子中的微观过程。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子现象,探索原子内部运动的规律性,并建立适合于微观过程的原子理论。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所提出的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原子光谱的经验规律,应用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的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光子假说,提出了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形成不连续的能级,当能级发生跃迁时,原子就发射出一定频率的光的假说。 玻尔的假设能够说明氢原子光谱等某些原子现象,初次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氢原子结构理论。建立玻尔理论是原子结构和原子

原子物理学试题汇编

临沂师范学院物理系 原子物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论述题25分,每小题5分) 1.夫朗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1.原理:加速电子与处于基态的汞原子发生碰撞非弹性碰撞,使汞原子吸收电子转移的的能量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处第一激发态的汞原子返回基态时,发射2500埃的紫外光。(3分) 结论:证明汞原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即证明玻尔理论是正确的。(2分) 2.泡利不相容原理。 2.在费密子体系中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费密子处于同一个量子态。(5分) 3.X射线标识谱是如何产生的 3.内壳层电子填充空位产生标识谱。(5分) 4.什么是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举例说明之。 4.原子核自发地的发射 射线的现象称放射性衰变,(4分)例子(略)(1分) 5.为什么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能放出巨大能量 5.因为中等质量数的原子核的核子的平均结合能约为大于轻核或重核的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故轻核聚变及重核裂变时能放出巨大能

量。(5分) 二、(20分)写出钠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和原子态。如果价电子被激发到4s态,问向基态跃迁时可能会发出几条光谱线试画出能级跃迁图,并说明之。 二、(20分)(1)钠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1s22s22p63s;原子基态为2S1/2。(5分) (2)价电子被激发到4s态向基态跃迁时可发出4条谱线。(6分)(3)依据跃迁选择定则1 0, j 1,± = ? ± ?= l(3分)能级跃迁图为(6分) 三、(15 耦合时,(1)写出所有 可能的光谱项符号;(2)若置于磁场中,这一电子组态一共分裂出多少个能级(3)这些能级之间有多少可能的偶极辐射跃迁 三、(15分)(1)可能的原子态为 1P 1,1D 2, 1F 3; 3P 2,1,0, 3D 3,2,1, 3F 4,3,2。 (7分) (2)一共条60条能级。(5分) (3)同一电子组态形成的原子态之间没有电偶极辐射跃迁。(3分)

历年北京高中物理合格性考试汇编:原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教师版)

历年北京高中物理合格性考试汇编:原子物理学与相对论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20?北京学业考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尔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B.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新核与α粒子的总质量等于原来的原子核的质量 C.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氢原子的能量增加 D.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 2.(2020?北京学业考试)目前,在居家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修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比如有些含有铀钍的花岗岩等岩石都会释放出放射性惰性气体氡,而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及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时产生并发射出来的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质子流它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C.已知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1g氡放在天平左盘上,砝码放于右盘,左右两边恰好平衡,则3.8天后,需取走0.5g砝码天平才能再次平衡 D.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 3.(2020?北京学业考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U→Th+He是重核裂变的反应方程式 B.原子核所含核子单独存在时的总质量等于该原子核的质量 C.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自由电子 D.铯原子核Cs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Pb的结合能 4.(2016?北京学业考试)2016年2月11日,美国的研究人员宣布探测到引力波.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预言.爱因斯坦认为,任何物体加速运动都会给时空带来扰动,这种扰动向外传播形成引力波.引力波的探测难度很大,因为只有质量非常大的天体加速运动时,才会产生较容易探测的引力波.由于引力波与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引力波在宇宙中几乎无衰减地传播.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原子物理学简史和大事年表

原子物理学简史 原子物理学就是研究原子得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得物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得电子结构;原子光谱;原子之间或与其她物质得碰撞过程与相互作用。 经过相当长时期得探索,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原子本身得结构与内部运动规律才有了比较清楚得认识,之后才逐步建立起近代得原子物理学。 1897年前后,科学家们逐渐确定了电子得各种基本特性,并确立了电子就是各种原子得共同组成部分。通常,原子就是电中性得,而既然一切原子中都有带负电得电子,那么原子中就必然有带正电得物质。20世纪初,对这一问题曾提出过两种不同得假设。 1904年,汤姆逊提出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得体密度分布在一个大小等于整个原子得球体内,而带负电得电子则一粒粒地分布在球内得不同位置上,分别以某种频率振动着,从而发出电磁辐射。这个模型被形象得比喻为“果仁面包”模型,不过这个模型理论与实验结果相矛盾,很快就被放弃了。 1911年卢瑟福在她所做得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原子得中心就是一个重得带正电得核,与整个原子得大小相比,核很小。电子围绕核转动,类似大行星绕太阳转动。这种模型叫做原子得核模型,又称行星模型。从这个模型导出得结论同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很快就被公认了。 绕核作旋转运动得电子有加速度,根据经典得电磁理论,电子应当自动地辐射能量,使原子得能量逐渐减少、辐射得频率逐渐改变,因而发射光谱应就是连续光谱。电子因能量得减少而循螺线逐渐接近原子核,最后落到原子核上,所以原子应就是一个不稳定得系统。 但事实上原子就是稳定得,原子所发射得光谱就是线状得,而不就是连续得。这些事实表明:从研究宏观现象中确立得经典电动力学,不适用于原子中得微观过程。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子现象,探索原子内部运动得规律性,并建立适合于微观过程得原子理论。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所提出得核模型得基础上,结合原子光谱得经验规律,应用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得量子假说,与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得光子假说,提出了原子所具有得能量形成不连续得能级,当能级发生跃迁时,原子就发射出一定频率得光得假说。

原子物理学试题E卷

宜宾学院20xx ——20xx 学年度下期 《原子物理学》试题(E 卷) 说明:(1)本试题共3 页 三 大题,适用于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专业。 (2)常数表: h = 6.626 ?10-34J ?s = 4.136?10-15eV ?s ;R ∝ = 1.097?107m -1;e = 1.602 ? 10-19C ; N A = 6.022?1023mol -1; hc = 1240eV ?nm ;k = 1.380?10-23J ?K -1 = 8.617?10-5eV ?K ; m e = 9.11?10-31kg = 0.511Mev/c 2;m p = 1.67?10-27kg = 938MeV/c 2;a 0 = 0.529?10-10m ; m p = 1.67?10-27kg = 938MeV/c 2 ;μB = 9.274?10-24J ?T -1 = 5.788?10-5eV ?T -; u = 1.66?10-27kg = 931MeV/c 2; e 2 4πε = 1.44eV ?nm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若已知钾原子主线系第一条谱线双重线的波长等于7698.98埃和7664.9埃, 则该原子4p 能级的裂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eV 。 2.氦原子的第一激发态是 (写出谱项符号)。由于选择定则 的限制,它不能通过自发辐射跃迁到基态,因此可在该态停留较长时间,这种状态称 态。 3.某原子的两个价电子处于2s2p 组态,按LS 耦合可构成的原子态个数为 个,总角动量量子数 J 的值分别为 ;按jj 耦合可形成的原子态个数为 个,J 的值分别为 。 4.三次电离铍(Z =4)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为 ,在该轨道上电子的线速度 为 。 5.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首先是由________________完成的。特别重要的是他还发现 了_______ 是量子化的。 6.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__________ ; β射线是____________ ; γ射线是__________ 。 7.α衰变放射出的α粒子的射程R 和动能E α的经验规律是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1.若原子处于1D 2和2S 1/2状态, 它们的朗德因子g 的值分别为:( ) A. 1和2/3 ; B. 2和2/3 ; C. 1和4/3 ; D. 1和2 。 2.伦琴线光谱的K L M ,,Λ吸收限的能量数值分别对应各壳层电子的 ( ) A. 激发态; B. 俄歇电子能量; C. 电离能; D. 电子跃迁形成各线系第一条线的能量。 3.由伦琴射线照射原子所导致的俄歇电子的能量:( ) A. 与伦琴射线的能量有关,与被照射原子性质无关; B. 与伦琴射线和被照射原子性质都有关; C. 与伦琴射线和被照射原子性质都无关; D. 与被照射原子性质有关,与伦琴射线能量无关。 4.镁原子(Z=12)处于基态时价电子的电子组态及基态原子态应是:( ) A. 2s2s 1S 0; B. 2s2p 3P 0; C. 3s3s 1S 0; D. 3s3p 3P 0。 5.根据能级多重性的交替规律,铷原子(Z=37)的能级多重结构是:( ) A. 双重; B. 一、三重; C. 单重; D. 二、四重。

原子物理学 历年高考题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原子物理学 历年高考题 (99年)2.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 C ) (A )原子不可再分,(B )原子的核式结构, (C )原子核还可再分,(D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00年)关于α、β、γ 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 )α 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 )β 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 )γ 射线一般伴随着α 或β 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D )γ 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01年)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 A 、C 、D ) (A )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 (B )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 (02年) 图中P 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 用下分成a 、b 、c 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BC ) (A )a 为α射线、b 为β射线, (B )a 为β射线、b 为γ射线, (C )b 为β射线、c 为γ射线, (D )b 为α射线、c 为γ射线。 (03 年)在核反应方程42 He +14 7 N →17 8 O +(X )的括弧中,X 所代表的粒子是( A ) (A )11 H , (B )2 1 H , (C ) 0-1 e , (D )1 n 。 (03 年)卢瑟福通过___α粒子散射________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04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D (A )玛丽·居里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B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 (C )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 (D )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04年)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可以得到物质表面原子排列的图象,从而可以研究物质的构成 规律. 下面的照片是一些晶体材料表面的STM 图象,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到这些材料都是由 原子在空间排列而 +原子核 + b - c a P

原子物理学习题答案(褚圣麟)很详细

1.原子的基本状况 1.1解:根据卢瑟福散射公式: 2 02 22 442K Mv ctg b b Ze Ze αθ πεπε== 得到: 21921501522 12619079(1.6010) 3.97104(48.8510)(7.681010) Ze ctg ctg b K ο θαπεπ---??===??????米 式中2 12K Mv α=是α粒子的功能。 1.2已知散射角为θ的α粒子与散射核的最短距离为 2202 1 21 ()(1)4sin m Ze r Mv θ πε=+ , 试问上题α粒子与散射的金原子核之间的最短距离m r 多大? 解:将1.1题中各量代入m r 的表达式,得:2min 202 1 21 ()(1)4sin Ze r Mv θπε=+ 1929 619479(1.6010)1910(1)7.6810 1.6010sin 75ο --???=???+???14 3.0210-=?米 1.3 若用动能为1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射向金箔。问质子与金箔。问质子与金箔原子核可能达到的最 解:当入射粒子与靶核对心碰撞时,散射角为180ο。当入射粒子的动能全部转化为两粒子间的势能时,两粒子间的作用距离最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 22 0min 124p Ze Mv K r πε==,故有:2min 04p Ze r K πε= 1929 13 619 79(1.6010)910 1.141010 1.6010 ---??=??=???米

由上式看出:min r 与入射粒子的质量无关,所以当用相同能量质量和相同电量得到核代替质子时,其与靶核的作用的最小距离仍为131.1410-?米。 1.7能量为3.5兆电子伏特的细α粒子束射到单位面积上质量为22/1005.1米公斤-?的银箔上,α粒 解:设靶厚度为't 。非垂直入射时引起α粒子在靶物质中通过的距离不再是靶物质的厚度't ,而是ο60sin /'t t =,如图1-1所示。 因为散射到θ与θθd +之间Ωd 立体 角内的粒子数dn 与总入射粒子数n 的比为: dn Ntd n σ= (1) 而σd 为:2 sin ) ()41 (4 2 2 22 0θ πεσΩ=d Mv ze d (2) 把(2)式代入(1)式,得: 2 sin )()41(4 22220θπεΩ =d Mv ze Nt n dn (3) 式中立体角元0'0'220,3/260sin /,/====Ωθt t t L ds d N 为原子密度。'Nt 为单位面上的原子数,10')/(/-==N A m Nt Ag Ag ηη,其中η是单位面积式上的质量;Ag m 是银原子的质量;Ag A 是银原子的原子量;0N 是阿佛加德罗常数。 将各量代入(3)式,得: 2 sin )()41(324 22 22 00θπεηΩ=d Mv ze A N n dn Ag 由此,得:Z=47

原子物理学期末考试试卷(E)参考答案

《原子物理学》期末考试试卷(E)参考答案 (共10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7.16?10-3 ----(3分) 2.(1s2s)3S1(前面的组态可以不写)(1分); ?S=0(或?L=±1,或∑ i i l=奇?∑ i i l=偶)(1分); 亚稳(1分)。 ----(3分) 3.4;1;0,1,2 ;4;1,0;2,1。 ----(3分) 4.0.013nm (2分) , 8.8?106m?s-1(3分)。 ----(3分) 5.密立根(2分);电荷(1分)。 ----(3分) 6.氦核 2 4He;高速的电子;光子(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各1分) ----(3分) 7.R aE =α32 ----(3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有27分) 1.D ----(3分) 2.C ----(3分) 3.D ----(3分) 4.C ----(3分) 5.A ----(3分) 6.D 提示: 钠原子589.0nm谱线在弱磁场下发生反常塞曼效应,其谱线不分裂为等间距的三条谱线,故这只可能是在强磁场中的帕邢—巴克效应。 ----(3分) 7.C ----(3分) 8.B ----(3分) 9.D ----(3分)

三.计算题(共5题, 共52分 ) 1.解: 氢原子处在基态时的朗德因子g =2,氢原子在不均匀磁场中受力为 z B z B z B Mg Z B f Z d d d d 221d d d d B B B μμμμ±=?±=-== (3分) 由 f =ma 得 a m B Z =±?μB d d 故原子束离开磁场时两束分量间的间隔为 s at m B Z d v =?=??? ? ? ?212 22 μB d d (2分) 式中的v 以氢原子在400K 时的最可几速率代之 m kT v 3= )m (56.010400 1038.131010927.03d d 3d d 232 232B 2 B =??????=?=??= --kT d z B kT md z B m s μμ (3分) 由于l =0, 所以氢原子的磁矩就是电子的自旋磁矩(核磁矩很小,在此可忽略), 故基态氢原子在不均匀磁场中发生偏转正好说明电子自旋磁矩的存在。 (2分) ----(10分) 2.解:由瞄准距离公式:b = 22a ctg θ及a = 2 1204z z e E πε得: b = 20012*79 **30246e ctg MeV πε= 3.284*10-5nm. (5分) 22 22 ()()(cot )22 (60)cot 30 3:1(90)cot 45 a N Nnt Nnt b Nnt N N θ σθπθπ?=?==?==? (5分) 3.对于Al 原子基态是2P 1/2:L= 1,S = 1/2,J = 1/2 (1分) 它的轨道角动量大小: L = = (3分) 它的自旋角动量大小: S = = 2 (3分) 它的总角动量大小: J = = 2 (3分) 4.(1)铍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是2s2s ,按L -S 耦合可形成的原子态: 对于 2s2s 态,根据泡利原理,1l = 0,2l = 0,S = 0 则J = 0形成的原子态:10S ; (3分) (2)当电子组态为2s2p 时:1l = 0,2l = 1,S = 0,1 S = 0, 则J = 1,原子组态为:11P ; S = 1, 则J = 0,1,2,原子组态为:30P ,31P ,32P ; (3分) (3)当电子组态为2s3s 时,1l = 0,2l = 0,S = 0,1 则J = 0,1,原子组态为:10S ,31S 。 (3分) 从这些原子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可以产生5条光谱线。 (3分)

原子物理学试题汇编

原子物理学试题汇编 1 临沂师范大学物理系 原子物理期末考试(卷一) (1)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1.原理:加速电子与基态汞原子之间的碰撞非弹性碰撞,使汞原子吸收4.9电子伏特的电子转移能量并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当处于第一激发态的汞原子回到基态时,它会发出2500埃的紫外光。(3分) 结论:证明汞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意味着证明玻尔的理论是正确的。(2分) 2.泡利不相容原理。 2.在费米子系统中,两个或更多的费米子不允许处于相同的量子态。(5分) 3.x光识别光谱是如何产生的? 3.内壳中的电子填充空位产生识别光谱。(5分)4。什么是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举个例子。 4.原子核的自发发射???辐射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4分)例(略)(1分) 5.为什么核裂变和核聚变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5.因为中等质量数的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比轻或重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大约8.6兆电子伏,所以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 巨大的能量。(5分) 第二,(20分)写下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和原子态。如果价电子被激发到4s态,在跃迁到基态的过程中会发射出多少条谱线?试着画一个能级转换图并解释它。 (2)、(20分钟)(1)钠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1 s22s 22p 63s;原子基态是2S1/2。(5分) (2)当价电子被激发从4s态跃迁到基态时,它们可以发射4条谱线。(6分)(3分)根据过渡选择规则?l=?1,?j。0,?1 (3分) 能级跃迁图为(6分) 42S1/2 32P3/2 32P1/2 32S1/2 (3)、(15)对于电子构型3p4d,(1)当ls耦合时,写下所有可能的光谱项符号;(2)如果放在磁场中,这个电子构型会分裂成多少能级?(3)在这些能级之间有多少可能的偶极辐射跃迁?三,(15点)(1)可能的原子状态是 1 P1,1D2,1F 3;3P2,1,0,3D3,2,1,3F4,3,2 .(7 点数) (2)总共60个能级。(5分) (3)由相同电子构型形成的原子态之间没有偶极辐射跃迁。(3分) 2

高中物理考点归纳.doc

高中物理考点归纳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 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 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 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 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 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附表 2、附表 3 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 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 4 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附表 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 4 个选考模块中选择 2 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 2-2 和 3-3。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见附表 2 和附表 3。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实验省区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附表 2、附表 3 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 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 "了解 "和"认识 "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 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 "理解 "和"应用 "相当。

原子物理学习题答案(褚圣麟)

7.2 原子的3d 次壳层按泡利原理一共可以填多少电子?为什么? 答:电子的状态可用四个量子s l m m l n ,,,来描写。根据泡利原理,在原子中不能有两个电子处在同一状态,即不能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 3d 此壳层上的电子,其主量子数n 和角量子数l 都相同。因此,该次壳层上的任意两个电子,它们的轨道磁量子数和自旋磁量子数不能同时相等,至少要有一个不相等。对于一个给定的l m l ,可以取12;,....,2,1,0+±±±=l l m l 共有个值;对每个给定的s l m m ,的取值是 2 1 21-或,共2个值;因此,对每一个次壳层l ,最多可以容纳)(122+l 个电子。 3d 次壳层的2=l ,所以3d 次壳层上可以容纳10个电子,而不违背泡利原理。 7.4 原子中能够有下列量子数相同的最大电子数是多少? n l n m l n )3(;,)2(;,,)1(。 答:(1)m l n ,,相同时,s m 还可以取两个值:2 1 ,21-==s s m m ;所以此时最大电子数为2个。 (2)l n ,相同时,l m 还可以取两12+l 个值,而每一个s m 还可取两个值,所以l n ,相同的最大电子数为)12(2+l 个。 (3)n 相同时,在(2)基础上,l 还可取n 个值。因此n 相同的最大电子数是: 21 2)12(2n l N n l =+=∑-= 7.5 从实验得到的等电子体系K Ⅰ、Ca Ⅱ……等的莫塞莱图解,怎样知道从钾Z=19开始不填s d 43而填次壳层,又从钪Z=21开始填s d 43而不填次壳层? 解:由图7—1所示的莫塞莱图可见,S D 2 2 43和相交于Z=20与21之间。当Z=19和 20时,S 24的谱项值大于D 23的值,由于能量同谱项值有hcT E -=的关系,可见从钾Z=19 起到钙Z=20的S 2 4能级低于D 2 3能级,所以钾和钙从第19个电子开始不是填s d 43而填次壳层。从钪Z=21开始,S 2 4谱项低于D 2 3普项,也就是D 2 3能级低于S 2 4能级,所以,从钪Z=21开始填s d 43而不填次壳层。 7.6 若已知原子阿Ne,Mg,P 和Ar 的电子壳层结构与“理想”的周期表相符,试写出这些原子组态的符号。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原子物理学(带详细解析)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原子物理学(带详细解析) 〔全国卷1〕14.原子核 23892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90Th ,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 23491 Pa ,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92U 。放射性衰变 ①、②和③依次为 A .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 B .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C .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 D .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答案】A 【解析】Th U 234 90238 92?→?① ,质量数少4,电荷数少2,讲明①为α衰变. Pa Th 23491234 90 ?→?② ,质子数加1,讲 明②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 U Pa 23492234 91?→?③ ,质子数加1,讲明③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要紧考查依照原子核的衰变反应方程,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分析解决。 〔全国卷2〕14. 原子核A Z X 与氘核2 1H 反应生成一个α粒子和一个质子。由此可知 A .A=2,Z=1 B. A=2,Z=2 C. A=3,Z=3 D. A=3,Z=2 【答案】D 【解析】 H He H X A Z 114221+→+,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121,142+=++=+Z A ,解得 2,3==Z A ,答案D 。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要紧考查依照原子核的聚变反应方程,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分析解决。 〔新课标卷〕34.[物理——选修3-5] (1)(5分)用频率为0v 的光照耀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能观测到频率分不为 123v v v 、、的三条谱线,且321v v v >>,那么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01v v < B 、321v v v =+ C 、0123v v v v =++ D 、123 111 v v v =+ 答案:B 解析:大量氢原子跃迁时只有三个频率的光谱,这讲明是从n=3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依照能量守恒有, 123νννh h h +=,解得:321v v v =+,选项B 正确。 〔北京卷〕13.属于狭义相对论差不多假设的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中, A.真空中光速不变 B.时刻间隔具有相对性 C.物体的质量不变 D.物体的能量与质量成正比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1-6章课后习题答案

原子物理学课后前六章答案(第四版) 福家著(高等教育) 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波尔模型 第三章:量子力学导论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 第五章: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第六章:X 射线 第一章 习题1、2解 1.1 速度为v 的非相对论的α粒子与一静止的自由电子相碰撞,试证明:α粒子的最大偏离角约为 10-4rad. 要点分析: 碰撞应考虑入射粒子和电子方向改变.并不是像教材中的入射粒子与靶核的碰撞(靶核不 动).注意这里电子要动. 证明:设α粒子的质量为M α,碰撞前速度为V ,沿X 方向入射;碰撞后,速度为V',沿θ方向散 射。电子质量用me 表示,碰撞前静止在坐标原点O 处,碰撞后以速度v 沿φ方向反冲。α粒子-电子系统在此过程中能量与动量均应守恒,有: (1) ?θααcos cos v m V M V M e +'= (2)

? θ α sin sin 0v m V M e - ' = (3)作运算:(2)×sinθ±(3)×cosθ,得 ) sin( sin ? θ θ α+ =V M v m e (4) ) sin( sin ? θ ? α α+ ='V M V M (5)再将(4)、(5)二式与(1)式联立,消去V’与v, ) ( sin sin ) ( sin sin 2 2 2 2 2 2 2 2 ? θ θ ? θ ? α α α+ + + =V m M V M V M e 化简上式,得 θ ? ? θα2 2 2sin sin ) ( sin e m M + = + (6)若记 α μ M m e = ,可将(6)式改写为 θ ? μ ? θ μ2 2 2sin sin ) ( sin+ = + (7)视θ为φ的函数θ(φ),对(7)式求θ的极值,有 )] (2 sin 2 sin [ )] sin( 2 [sin? θ ? μ ? θ μ θ ? θ + + - = + - d d 令 = ? θ d d ,则 sin2(θ+φ)-sin2φ=0 即 2cos(θ+2φ)sinθ=0 若 sinθ=0, 则θ=0(极小)(8) (2)若cos(θ+2φ)=0 ,则θ=90o-2φ(9)

原子物理学总复习大纲第一章

第一章 原子模型 1.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原子的线度r 约在10-10米数量级. 原子的质量使用原子质量单位u,1u 为1个碳原子12C 质量的1/12, 1u=1.6605402×10-27千克. 2.卢瑟福核式结构 几种结构模型:汤姆逊枣糕模型(西瓜模型)、长冈半太郎土星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荷Ze ,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在核的库存仑场中绕核运动.与实验结果符合最好。 原子核的线度r 为10-14~10-15米的数量级. 3.α粒子散射理论(验证模型的理论) 偏转角与瞄准距离的关系: 22θcot a b = 或 ctg θ/2=4πεоMv 2/(2Ze 2)b 卢瑟福散射公式: 原子核半径大小的估算公式: )2(12θcsc +=a r m 或 )21(1241 220θπεsi n +=Mv Ze r m 第二章玻尔模型 纲 要 1.里德伯(J.R.Rydberg)方程: (1)氢、类氢离子的里德伯方程的波数表示形式 ??????-=≡22111n m R H λν~ ??????-=≡22111n m R Z A λν~ (2)里德伯方程的光谱项表示形式 ν~=T (m)-T (n), (3)氢、类氢离子里德伯方程的能量表示形式 []2211n m hcR Z c h h A -==λν 2n Rhc Z E n -= eV Rhc 613.= 2 1)441()(4 22 210θπεθσsin E e Z Z c =

2. 里德伯公式对应的轨道跃迁、能级跃迁两种形象表示 3.其他一些相关量 (1)氢、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量 M m R R A +=∞11 (2)能级间跃迁两能级能量差E 和波长、波数的关系 E nmKeV 241.=λ nmKeV E 2411.~==λν (3)氢原子、类氢原子轨道半径公式 n a r n 1= a 1=0.053nm (4)氢原子电子速度公式 n c V n α= α=1/137 4.一些相关思想 (1) 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实验,引入了能量交换量子化的假说:E =h ν:普朗克常量h 的物理意义是:h 是能量量子化的量度,即能量分立性的量度。 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假说,引入了光量子的概念,以解释光电效应。他提出光子的能量E =h ν(在1917年,又提出光子的动量p =hν/c),从而把表征粒子特性的量(能量和动量)与表征波性的量(波长或频率)联系起来,其间的桥梁是普朗克常量。 (2) 19世纪末,物理学家开始敲开原子的大门,他们发现了电子的电荷e 和质量m e ,但是,单靠这两个常量既不能决定原子体系的线度,也不能决定它的能量;线度与能量,总是表征物理结构任一层次的两个基本特征量,还缺少一个常量,它正是普朗克常量。 尼尔斯.玻尔把h 与e 和m e 结合起来,导出了表征原子体系的线度: 线度 nm e m r e 0.0529422 01== πε 能量 eV c m E e 13.6)(212==α 注意:乘积 02 4πεαe c =,并不不包含c ,c 在这里只是非本质地出现。

原子物理学谱

原子物理学年谱 原子物理学大事年表 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说”. 公元前500~400年古希腊人留基伯及其学生德谟克利特等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原子说”. 公元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首先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公元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引入超距作用概念. 公元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质量守恒原理. 公元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首先发现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铀. 公元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著名著作《化学哲学新系统》中,提出了用来解释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 公元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理想气体分子的假设,得出了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常数,并在1865首次实验测定. 公元1820年瑞典化学家白则里提出了化学原子价概念,并在1828年发表了原子量表. 公元183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了电解定律. 公元1854年德国的吹玻璃工匠兼发明家盖斯勒用“盖斯勒管”进行了低气压放电实验. 公元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研究低气压放电管时发现面对阴极出现绿色辉光. 公元1864年德国物理学家汗道夫发现阴极射线. 公元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耶按照原子量的顺序将元素排成了“元素周期表”,又在1871年写成了《化学原理》一书. 公元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断定低气压放电管中的绿色辉光是由阴极射线产生的. 公元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首先提出了电离学说,认为离子就是带有电荷的原子. 公元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用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一种具有质量带有电花的粒子流,而不是没有质量的光束. 公元189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尼首先提出把电解时所假想的电单元叫做“电子”. 公元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2月28日宣布发现了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为此他获得了1901年度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物理学家佩兰断定阴极射线确是带负电荷的微粒流,他曾因研究物质的间断结构和测量原子体积而获得了192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0年复习必做【模拟试题】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原子物理学复习专用试卷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201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原子物理学 (全国卷1)14.原子核23892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90Th , 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 23491 Pa ,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92U 。放射性衰变 ①、②和③依次为 A .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 B .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C .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 D .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答案】A 【解析】 Th U 23490238 92 ?→?① ,质量数少4,电荷数少2,说明①为α衰变. Pa Th 2349123490 ?→?② ,质子 数加1,说明②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 U Pa 23492234 91 ?→?③ ,质子数加1,说明③为β衰变,中子转化 成质子.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主要考查根据原子核的衰变反应方程,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分析解决。 (全国卷2)14. 原子核A Z X 与氘核2 1H 反应生成一个α粒子和一个质子。由此可知 A .A=2,Z=1 B. A=2,Z=2 C. A=3,Z=3 D. A=3,Z=2 【答案】D 【解析】H He H X A Z 1 14 22 1+→+,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121,142+=++=+Z A ,解得 2,3==Z A ,答案D 。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主要考查根据原子核的聚变反应方程,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分析解决。 (新课标卷)34.[物理——选修3-5]

(1)(5分)用频率为0v 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能观测到频率分别为123v v v 、、的三条谱线,且321v v v >>,则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01v v < B 、321v v v =+ C 、0123v v v v =++ D 、123 111 v v v =+ 答案:B 解析:大量氢原子跃迁时只有三个频率的光谱,这说明是从n=3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根据能量守恒有,123νννh h h +=,解得:321v v v =+,选项B 正确。 (北京卷)13.属于狭义相对论基本假设的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中, A.真空中光速不变 B.时间间隔具有相对性 C.物体的质量不变 D.物体的能量与质量成正比 答案:A (北京卷)15.太阳因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其质量不断减少。太阳每秒钟辐射出的能量约为4×1026J,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太阳每秒钟减少的质量最接近 A.1036Kg B.1018 Kg C.1013 Kg D.109 Kg 答案:D 【解析】根据爱因斯坦的只能方程,269 216 410 4.410910 E m kg c ???===??,D 正确。 (上海物理)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A )α粒子的散射实验 (B )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C ) 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D )质子的发现 答案:A 解析:卢瑟福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院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聚集了院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在核外绕核运转。 本题考查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建立。 难度:易。 (上海物理)4.现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 (A )天然放射性元素衰变放出的能量 (B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的能量 (C )重核裂变放出的能量 (D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

原子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点分析 一、 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 1、 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 ——说明原子可再分 2、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 3、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4、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5、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 6、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 mc E =,2 mc E ?=? 7、 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 8、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 二、 核反应的四种类型 类型 可控性 核反应方程典例 衰变 α衰变 自发 e H Th U 422349023892 +→ β衰变 自发 e Pa 012349123490Th -+→ 人工转变 人工控制 H o He N 1117842147+→+卢瑟福发现质子 n C He Be 101264294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n P He l 103015422713A +→+ 约里奥.居里夫妇 e Si P 0130143015 +→ 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同 时发现正电子 n Kr a n U 108936144561023592 3B ++→+ 重核裂变 比较容易进行人工控制 n Sr Xe n U 10903813654102359210++→+ 轻核聚变 除氢弹外无法控制 n He H H 10423121+→+ 提醒: 1、 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 接。 2、 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 出核反应方程 3、 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三、 三种射线比较 种类 )(4 2He 射线α )(0 1e -射线β 射线γ 速度 0.1c 0.99c C 在电磁场中 偏转 与a 射线反向偏转 不偏转 贯穿本领 最弱,用纸能挡住 较强,穿透几毫米的铝板 最强,穿透几厘米的 铅板 对空气的电离作用 很强 较弱 很弱 在空气中的径迹 粗、短、直 细、较长、曲折 最长 通过胶片 感光 感光 感光 产生机制 核内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的比较紧密,有时会作为一个整体从较大的原子核抛射出来 核内的中子可以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产生的电子从核内发射出来 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两种衰变后产生得新核往往处于高能级,当它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r 光子 提醒: 1、 半衰期:表示原子衰变一半所用时间 2、 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据顶,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 单质、化合物)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