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分析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工程活动可以诱发地震,诸如修建水库,城市或油田的抽水或注水,矿山坑道的崩塌,以及人工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都能引起当地出现异常的地震活动,这类地震活动统称为诱发地震。
其形成一方面依赖于该区的地质条件、地应力状态和有待释放的应变能积累程度等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工程行为是否改变了一定范围内应力场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2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几种典型情况2.1 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增强⏹ 2.1.1 卡里巴—科列马斯塔型地震活动性的主要变化主要发生在1963年6月水库蓄水位超出正常高水位之后,尤以1963年8月库水位超出正常高水位2.9m之后为最强烈,此时水头增值仅为2%,以此作为地震活动性强烈变化的诱因是缺乏说服力的。
可是在正常高水位附近,水位波动几米库容变化却很大,显然库底岩石所承受的水库附加荷载以及附加荷载的影响深度都随之产生较大变化,水库底部承受附加应力超出一定值的岩石的体积也会产生很大变化。
2.1.2 科因纳—新丰江型科因纳水库诱发地震科因纳水库诱发地震之所以具有典型意义,就在于它是迄今为止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0.5级,地震序列中大于5.0级的达15次),而又是产生在构造迹象最不明显、岩层产状基本水平、近200 a 附近没有明显地层活动的印度地盾德干高原之上。
库、坝区均位于厚达1500m、产状水平、自古至始新世喷发的玄武岩层之上,由致密块状玄武岩与凝灰岩及气孔状玄武岩互层,凝灰岩中央有红色粘土,渗透性不良(图6—7)。
2.2 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减弱3 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从以上典型实例描述可知,水库诱发地震不同类型虽各有其特性,但概括起来它们却有很多共性。
这主要是这类地层的产生空间和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与水库所在空间和水库水位或荷载随时间的变化密切相关,表示介质品质的地震序列有其固有特点和震源机制解得出的应力场与同一地区产生天然地震的应力场基本相同。
工程地质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长安大学

第一章测试1.在下列工程地质问题中,那个属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A:地基稳定B:斜坡稳定C:矿山整治D:围岩稳定答案:C2.工程地质分析的对象有哪些?()A:岩体B:冰川C:土体D:湖水答案:ACD3.在下列工程地质问题中,那些与地下水有关?()A:地震B:地面沉降C:渗透变形D:断裂活动答案:BC4.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定性方法有?()A:地质历史分析方法B:工程地质类比法C:解析计算法D:数值模拟法答案:AB5.“场地位于渭河一级阶地“描述的是地质构造条件。
(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活断层是指只可能引起地震的断层。
()A:错B:对答案:A2.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活断层的上盘变形破裂效应强于下盘。
()A:对B:错答案:A3.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是?()A:正断层B:阶梯断层C:平移断层D:逆断层答案:A4.规划选场中如何降低断层对建筑物的影响?()A:尽可能避开正断层或逆断层上盘。
B:尽可能加固断层带内的地基。
C:优先选择低级别的活断层。
D:尽可能避开逆断层或正断层下盘。
答案:AC5.活断层调查需要分阶段进行,首先为区域性踏勘。
(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A:9B:7C:6D:8答案:C2.从震源直接传播到地表的地震波为:()。
A:面波B:瑞雷波C:勒夫波D:体波答案:D3.地震按成因可分为那些类别?()A:人工诱发地震B:冲击地震C:构造地震D:火山地震答案:ABCD4.M.M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2级。
()A:错B:对答案:B5.地震危险性考虑了地震的哪些不确定因素?()A:震级大小不确定B:发震位置不确定C:震源深度不确定D:发震时间不确定答案:ABD第四章测试1.下面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错误的是()。
A:走滑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恶化,水库易诱发地震B:逆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改善,水库不易诱发地震C:走滑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改善,水库不易诱发地震D:正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恶化,水库易诱发地震答案:C2.诱发地震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哪些?()A:修建高层建筑B:修建水库C:深井注水D:地下核爆炸答案:BCD3.人工诱发地震的特征有()。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岩体(rockmass):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结构面:是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
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工程地质之所以要将岩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意义如下:⑴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薄弱的部位,它导致岩体力学性能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
只有掌握岩体的结构特征,才有可能阐明岩体不同荷载下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应力状况。
⑵岩体的结构特征对岩体在一定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各结构面分别为确定坝肩岩体抗滑稳定的分割面和滑移控制面。
⑶靠近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进程。
这是由于结构面往往是风化、地下水等各种外营力较活动的部位,也常常是这些营力的改造作用能深入岩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往往发展为重要的控制面。
总之,对岩体的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分析评价区域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及浅表生结构面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级:断层型或充填型结构面、裂隙型或非充填型结构面、断续延伸的非贯通型岩体结构面,它们分别对应于I级、U级、川级结构面岩体结构分类: 按建造特征可将岩体划分为块体状(或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散体状结构等类型。
按岩体的改变程度可划分为完整的、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散体化的等四个等级。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1)岩体天然应力状态或地应力场是工程岩体存在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
第六章.地质作用

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冰川盘
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中国地势分布示意图
大陆以剥蚀为主,海洋以沉积为主。
山区以剥蚀为主,平原以沉积为主。
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 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的雕刻者。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
内因
•边坡岩土体性质
外因
•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质构造
•岩体结构 •地应力
•地震
•风化作用 •人工开挖、爆破
据岩性条件: 软弱岩层如页岩、泥岩、千枚岩和坡洪 积松散堆积层、黄土等,易发生滑坡。 而脆性岩层如石灰岩、花岗岩等,易发 生崩塌。 据构造条件: 断层、褶皱发育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区易发生边坡失稳现象。
a- 河流横向环流;b-河曲处横向环流断面图
45
a-弯曲河道
b-蛇曲Biblioteka c-牛轭湖46河流搬运作用方式: 拖运、悬运、溶运 冲积物按河流沉积环境分:
河床沉积、漫滩沉积、河口沉积和牛轭湖沉积。
河口沉积分水上和水下部分。
47
河谷地貌 冲积物按河谷地貌形态分: 纵剖面 (1)山区河谷冲积层,以河床占据。 横剖面 (2)平原河谷冲积层,冲击物完全 河流阶地 发育,有以上各种沉积。
崩塌形成条件: 1. 地形地貌
坡度>450
2. 岩性
坚硬性脆岩石或上硬下软
3. 构造方面
软弱结构面倾向临空面,且 倾角大;高陡裂隙
崩塌形成机理示意
1980.6.3 湖北远安盐
长江西陵峡链子崖
卸荷裂隙
崩塌治理
清除危岩 加固坡面 危岩支顶 拦截防御 调整水流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名词解释)

即土体表层某一部分土粒在垂直土层的渗透水流作用下全部浮动和流走。
【渗透变形 渗透破坏】
由于潜蚀使得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发生移动而被渗流携走,从而引起岩土的结构变松,强度降降低,甚至整体发生破坏的工程动力地质作用或现象称之为渗透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
【屈服强度】
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
【长期强度】
应力超过屈服强度后,岩体中即开始出现局部破裂,岩体进入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
【残余强度】
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
【蠕变】
在应力恒定的情况下岩体变形随时间而发展的过程
【构造应力】
地壳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变异应力】
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引起的应力
【残余应力】
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它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
【应力集中】
通常将最大主应力或剪应力在自由临空面附近增大或减小的现象称为应力集中。
【震级】
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
【烈度】
是表征地震时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其定义为“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破坏程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对于一次地震而言,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震中点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岩体卸荷带】
斜坡中经卸荷回弹而松弛、并含有与之有关的表生结构面的那部分岩体。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

6.1.2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活动断层会破坏建筑场地的稳定,诱发地震,要将它与一般断层 区分开来。
根据以下几方面的证据判断活断层: 1)活断层往往错断、拉裂或扭动全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特别自人类
历史以来所形成的岩层,如黄土层、残积层、坡积层、河床砂砾石层、 河漫滩沉积层等被错断、拉裂或扭动见图6-2,更是活断层的确凿证 据。
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激发地震。 构造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所产生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构造
地震是地震的最主要类型,约占地震总数的90%。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喷发和火山下面岩浆活动而产生的地面振动
称为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由于洞穴崩塌,地层陷落等原因发生的地震,称为陷
落地震。 激发地震: 构造应力处于相对平衡的地区,由于外界力量的作用,
4、地震激发地质灾害的效应
强烈的地震作用能激发斜坡上岩土体松动、失稳,发生滑坡和崩 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精品pp
6.3 斜坡的变形及其防治
6.3.1 概述
• 斜坡(slope) 统指地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包括天然斜坡 和人工边坡。
• 天然斜坡(简称斜坡)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形成未经人工改造的斜坡。
断层诱发的地裂缝,具有方向性
精品pp
地震力震动产生的地裂缝
3、地震液化效应
干的松散粉细砂土受到震动时有变得更为紧密的趋势,但当粉细 砂土层饱和时,即孔隙全部为水充填时,振动使得饱和砂土中的孔隙 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地震作用的短暂时间内,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 力来不及消散,使得砂土的有效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 砂土层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得象液体一样,即所谓的砂 土液化。
在岩体(岩质边坡)的变形和破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岩体结构。 在对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之前,首先需了解 岩体结构。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包括岩土体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特征、自然地质现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七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稳定和安全)。
因工程建筑结构类型、受力特点和工作方式不同,存在各种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力学分析法3.模型模拟试验法4.工程地质类比法断层分类:走滑断层、逆断层、正断层,按断裂的主次关系划分为主断层、分支断层和次断层野外识别:走滑断层:1地表出露线平直,断层倾角较陡。
2断层面两侧相对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
3河流最易于沿这种断层发育,水工建筑物也就最易于受到这种活断层的威胁。
走滑断层:位移方向与断层走向相同或相近的大型平移断层活断层:一般理解为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活动断层的活动特性:蠕滑: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粘滑: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粘滑常伴有地震,是活断层的主要活动方式。
各类活断层在我国的分布1.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多个NWW—NW向的长大弧形断裂,主要为逆走滑—走滑断层,其走滑速率由南而北有所减小。
2.活动逆冲断裂也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分、3.现代活动正断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
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1)有低级别的活断层的场地优于有高级别的; 有活动时期老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活动时期新的; 有全新世(10000 a)内无活动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全新世内有活动的断层的场地等。
(2)尽可能避开主断层带;(3)如为逆断层或正断层类型,尽可能避开有强烈地表变形和分支、次生断裂发育的断层上盘(逆断层的上升盘、正断层下降盘)。
如有较大的正、逆断层,场地往往需要选在距主断面数千米之外。
地震: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烈度:衡量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基本烈度: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普遍遭受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第六章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

充水开始后六个月水 深仅120m即发生6.3级主 深仅120m即发生6.3级主 震。1967-1972仅有宏观 震。1967-1972仅有宏观 记录,地震活动频率与水 位高度正相关。 地震活动限于水库区 小范围内
印度 科因纳坝 块石混凝土重力坝,103 块石混凝土重力坝,103 27.08 1962.6; 1962.6;1964.8 1963年地震频率明显增高 1963年地震频率明显增高
中国 新丰江坝 单支墩大头坝,105 单支墩大头坝,105 115 1959.10.20;1961.9.23 1959.10.20; 1959.10,广州台记录到来自库 1959.10,广州台记录到来自库 区方向的2 区方向的2-4级地震三次; 1960.7的4.3级地震才引起重视 1960.7的4.3级地震才引起重视 ML ≥0.4,297035次 ≥0.4,297035次 (1961.9-1977.12) 1961.9-1977.12) 其中M ≥1.0,12862次 其中ML ≥1.0,12862次 Ms≥0.6,33761次 ≥0.6,33761次 (1960.10.13-1987.12.11) 1960.10.13-1987.12.11) Ms ≥1.0,13643次 ≥1.0,13643次
表6-1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重要实例
美 国 胡佛坝(米德湖) 坝型及坝高(m) 坝型及坝高(m) 库容 (亿m3 ) (亿m 开始蓄水及满库时 间 第一次地震 时间 地震次数 (起止时间) 地 震 活 动 特 征 主震震级 (时间) 较大地震震 级 (时间) 重力拱坝,222 重力拱坝,222 367 1935; 1935;1938.7 1936.9 6000次(1936-1945) 6000次(1936-1945) 10000次(1936-1971) 10000次(1936-1971) 5.0(1939.5.4) 5.0(1939.5.4) 4.1(42.8.11);4.4 4.1(42.8.11);4.4 (42.9.9); 42.9.9); 希 腊 科列玛斯塔坝 心墙堆石坝,165 心墙堆石坝,165 47.5 1965.7.21; 1965.7.21;1966.2 1965.8 赞比亚 卡里巴坝 双曲拱坝,127 双曲拱坝,127 1604 1958.12; 1958.12;1963.8 196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将废液注入井底的高度裂隙化的花岗片麻岩中,
在停止注液后发生了三次5级以上的地震。
D.伊文思 J.希利
(1)丹佛井每日注水与该区地震频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震源机制为沿震中分布带的长轴方向作右旋走滑断层,认为 局部性地震是由于注入液体提高了岩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降低了
断裂面上的有效正应力,从而减小了走滑断层的摩擦力而诱发的。
地震活动性的主要变化主要发生在1963年6月水库蓄水
位超出正常高水位之后,尤以1963年8月库水位超出正常高水 位2.9m之后为最强烈,此时水头增值仅为2%,以此作为地震
活动性强烈变化的诱因是缺乏说服力的。可是在正常高水位
附近,水位波动几米库容变化却很大,显然库底岩石所承受 的水库附加荷载以及附加荷载的影响深度都随之产生较大变
且弱,处于北东向的河源-邵武活断裂带上,延伸数百公里, 沿线有6级地震的背景,基本烈度建库前定为Ⅵ度。1959年10
月关闸蓄水后不久,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在
1962年3月19日即加固工程临近竣工时,在大坝附近的双塘一 带发生了6.1级地震,震中在坝下游1.1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
5公里,震中烈度约为8度。这次地震,在13~18号坝段高程108
§3 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
对于不同的水库,其诱发地震的类型各有特点, 但总体还是有很多共性。 主要表现在震源位臵、地震活动时间与库水位
的关系、库水荷载随时间变化、岩体介质的地震序
列的固有特点和震源机制及应力场。
地震活动与水库的空间联系
震中密集于库坝附近 主要是密集分布于水库边岸几km到十几km范围 之 内。 或是密集于水库最大水深处及其附近(卡里 巴、科因纳),或是位于水库主体两侧的峡谷区(新 丰江、丹江口)。如库区及附近有断裂, 则精确定
化,水库底部承受附加应力超出一定值的岩石的体积也会产
生很大变化。
科因纳—新丰江型
科纳因水库 典型性 水库பைடு நூலகம்发地震最高达6.5级
库区附近近200年无地震活动
新丰江水库 典型性 水库诱发地震最高达6.1级但大于5级地震共发生了三次 主要发生于水库蓄水后两年内
地震峰值滞后于水库蓄水2-4个月,比科纳因水库短
MAY
JUN 3
JUL 4
AUG
SEF 5
OCT
图6-21
塔尔伯拉水库1974、1975年充水期间地震活动性的变化
(据K.H.Jacob等,1979)
安德逊水库 1950年蓄水后,沿北西向断层分布的地震带在库区附近地震 活动明显减弱 库区南端一座跨断层桥梁因断层活动被破坏
微震消失是由于空隙水压力使断层面上的有效压应力降低, 使断层上有震粘滑点转为无震蠕滑点
178 74.5 30.75 157 103 111 82 151
247.0 4.19 0.113 81.2 1.11 24.3 2 34
1986.10. 1982.05. 1982.07. 1986.08. 1988.11. 1992.03.
2.4 1.6 4.5(Ⅶ) 2.2 2.3 2.4(Ⅵ) 2.9
第六章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
§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诱发地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对特定的地质环境施加影
响,而导致无震区地震活动或有震区地震加强或减弱现象。 诱发地震依赖两个原因:
修建水库
①该区的地质条件、地应力
状态和有待释放的应变能积累程
其它
抽水或注水
诱发地震
度;
地下核爆 矿山崩塌
②工程建设是否改变了一定
水位 ( ) Ⅰ Ⅱ Ⅲ Ⅳ Ⅴ
水文高程曲线 Ⅶ 水位线 Ⅵ Ⅷ Ⅸ
地震强度曲线
水位高程( )
年
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减弱
曾文水库(我国台湾)
水库附近震源深<2.5km的事件,此后这些事件消失 蓄水的大多数地震事件发生于震源深为2.5-8km间, 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显著降低
0
10
20km 120°45′ +23°30′
M 0.58I 0 1.5
其中:M为震级;I0为震中烈度。
我国某些水库诱发地震实际震中烈度与按上式计
算得出的震中烈度的比较有如下表
水库名称 震级 震源深 实际震 (Ms) 中烈度 计算震 中烈度 造成的破坏 损坏房屋1904间,倒 墙305处 有掉瓦现象 掉瓦,个别房屋裂缝
丹江
前进 南冲
4.7
中 国 水 库 诱 发 地 震 震 例 基 本 情 况 一 览 表
我国迄今已报道出现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有25例,其中
得到公认的有17例,是世界上水库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
序号 1 2 3 4 5 6 水库名 称 新丰江 南冲 南水 丹江口 前进 柘林 省份,河 流 坝高 (m) 105 45 81.3 97 50 62 总库容 (亿m3) 139 0.135 12.18 209 0.168 71.7 开始蓄水 时间 1959.10. 1967.04. 1969.02. 1967.11. 1970.05. 1972.01. 最大地震 备注 震级(烈度) 6.1(Ⅷ) 2.8(Ⅵ) 3.0(Ⅴ) 4.7(Ⅶ) 3.0(Ⅵ) 3.2(Ⅴ)
广东,新 丰江
湖南,新 泽河 广东,南 水 湖北,汉 江 湖北,黄 畈河 江西,修 水
7 8 9 10 11 12
曾文 参窝 佛子岭 黄石 石泉 新店
台湾, 曾文溪
辽宁, 太子河
136.5 50 74 40.5 65 26.5
8.9 5 4.7 6.12 4.7 0.29
1973.02. 1972.11. 1954.06. 1969.04. 1972.10.
位的震中往往沿断裂分布。有的水库诱发地 震初期
距水库较远而随后逐渐向水库集中(丹江口、苏联的 努列克)
震源极浅,震源体小 水库诱发地震主要发生在库水或水库荷载影响范
围之内,所以震源深度很浅。一般多在地表之下10km
之 内,以4-7km范围内为最多,且有初期浅随后逐步
加 深的趋势。
由于震源浅,所以面波强烈,震中烈度一般较天 然地震高,零点几级就有感,3级就可以造成破坏。 我国天然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之间,有如下的关 系式:
60年代以来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几个大水库相继产生 了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造成大坝、附近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的 伤亡;另一方面是发现了深井注水可以诱发地震。 这样对诱发地震的研究就活跃起来。
新丰江水库:
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的河源县,坝高105米,库容149亿
立方米,具有发电、防洪和改善航运等效益。历史上地震极少
3.0 2.8
9
3 6
Ⅶ
Ⅴ Ⅴ
ⅥⅢⅡ-
由于震源浅且震源体小,所以地震的影响范围小, 等震线衰减迅速,其影响范围多属局部性的。
诱发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及水荷载随时 间变化的相关性
仅占3%,5.9—4.5级中等强度的占27%,发生4.4—3.0级弱震和3.0
级以下微震的占到70%(分别为32%和38%)。在我国这一比例相应为 4%、16%和80%。但是水库诱发地震往往出现在历史地震较平静的地 区,强烈和中强水库地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当地历史记载的 最大地震,许多发生弱震和有感微震的情况,也是当地居民记忆中 未曾有过的重大事件。
发生在坝址附近的强震和中强震,有可能对大坝和其它水工建
筑物造成直接损害。已知挡水建筑物遭受损害的有两个震例,尚未
发生过大坝因水库地震而溃垮或严重破坏的情况。水库诱发地震对 库区及邻近地区居民点的影响则更为常见,强震和中强震会给库区
造成人员伤亡,带来重大物质损失。即使一般的弱震微震,也会对
震中区造成一定危害,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是库区主 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减弱型 4.8(Ⅵ) 4.5 2.3(Ⅴ) 4.2(Ⅴ)
有争议
安徽, 淠河
湖南, 白洋河 陕西, 汉江 四川,
有争议
有争议
1974.03. 4.2(Ⅵ) 有争议
13
14
乌溪江
乌江渡
浙江, 乌溪江
贵州, 乌江
129
165
20.6
23.0
1979.01.
1979.11.
2.8(Ⅴ)
3.5
15
16
邓家桥
盛家峡
人工爆破
范围内应力场的平衡状态。
最早的:1931年希腊马拉松水库诱发地震
震级最高:1967年印度柯依纳水库,M=6.5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有34个国家的134座水 库被报道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其中得到较普遍承认的超过90 处 ,6级以上地震4例。
我国震级最高的:1962年新丰江水库地震,M=6.1
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由
回顾性研究逐渐转变为前瞻性研究。近20年来,几
乎全部拟建的大(1)型和多数大(2)型水利水电工程,
对诱发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
作出前期论证,数十个重大工程在蓄水前提出过正
式预测意见 。
深井注液诱发地震
最早:美国科罗拉多的丹佛。
丹佛东北的洛矶山军火厂 3671m的深井中,用
科因纳水库诱发地震之所以具有典型意义,就在于它是迄 今为止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6.5级,地震序列中大于5.0级的达 15次),而且又是产生在构造迹象最不明显、岩层产状基本水平、 近200a附近没有明显地震活动的印度地盾德干高原之上。 库、坝区均位于厚达
坝顶高
1500m、产状水平、自古至
始新世喷发的玄武岩层之上, 由致密块状玄武岩与凝灰岩
米附近产生了长达82米的上下游贯穿性裂缝。2,5,10号坝段, 在同一高程附近也出现了不连续的水平裂缝。
由于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中国对诱发地震开展了 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包括1961-1973年3次大坝原型震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