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更新:2018-12-30 10:17:06开设课程: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有关民族语言史、古代汉语、有关民族现代语言、现代汉语、汉语一民族语语法对比、文学概论、有关民族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有关民族历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有关民族语言实习、翻译实习、语言调查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有关民族语言实习、翻译实习、语言调查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少数民族语、文字、文学、文献的教学、研究、编辑、翻译、新闻、文学创作等方面工作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民族语言、文学、文献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系统教育和从事专业工作所需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3.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能阅读古典文献;4.了解我国关于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及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掌握有关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中国涉外提单解释的七项规则-法官应同分析和解释其他一样来解释提单1.然而,诸多解释书面文件规则中的一部分,更适合于解释提单。

下面的七项解释规则经常在海牙规则和海牙-威斯比规则中适用,因此,更适用于海上货物运输。

当然,他们同样适用于其他。

然而,要牢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这七项解释原则只有在提单条款“含混不清(ambiguous)”时,才能适用 2.一份美国判决对合同“含混不清”的定义如下:“一个智商健全的人在全面审核整个合同后,结合特定贸易中的惯例、习惯用法和术语,能够作出一种以上的理解”3.相反,当合同的条文具有准确的含义,且合同的主旨没有被误解的危险、有关的条文不存在作出不同解释的合理基础时,合同的条文就不是“含混不清”的。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大纲:I. 简介A. 专业概述B. 专业发展历程C. 专业主要方向II. 专业学习内容A. 语言学相关课程B. 文学相关课程C. 民族文化相关课程III. 专业发展方向A. 学术研究方向B. 教育教学方向C. 文化传媒方向IV. 就业前景A. 教育领域B. 文化传媒领域C. 政府机构领域V. 挑战与建议A. 学科建设方面的挑战和建议B. 就业市场方面的挑战和建议C. 个人成长方面的挑战和建议VI. 结论A.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B.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摘要: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探讨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

一、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具体内容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涉及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的专业教育。

具体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音韵、语法、词汇、翻译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鉴赏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此外,该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设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课程,以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并运用。

二、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翻译、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与保护、外语教学、学术研究等。

随着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不断地扩大。

三、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就业前景1、教育领域:对于该领域来说,毕业生有机会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教授、研究、翻译、编辑、出版等方面开展工作。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专业介绍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专业介绍

彝学学院彝学学院是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院,是国内培养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和彝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民委和四川省的双重重点学科,是四川省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彝学学院下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涵盖六个本科专业方向,即彝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彝英双语、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彝汉双语经济管理、彝汉双语行政管理、彝汉双语师资;有二个硕士点,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历史文献学硕士点;三个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10多年来,我院教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著作30余部,有近10项成果获部级和省人民政府奖,30余项获地、市(州)级和学院奖,获奖达40多人次;有10多位教师先后承担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国家科研项目;有几位教师应邀参加了许多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不少学术水准高的论文。

我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在国内外同一学科领域里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和其它文科知识的,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党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教学、研究、管理、编辑、翻译、新闻、出版、文学创作、文秘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现代彝语、彝文写作、彝族传统文化、彝族文献学、彝族文学概论、彝族尔比克智、彝族诗学、彝语言与文化、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应用写作、汉语普通话、文艺美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彝族史、彝族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新闻学等。

学制学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英双语)培养目标:该专业方向以培养具备彝、英双语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英双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有关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方向素质的培养。

四川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全)

四川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全)

启榜整理:四川高校的国家级示范专业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动画、信息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水利水电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轻化工程、法医学、历史学、生物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英语、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制药工程、哲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医学信息工程、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特色专业:经济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进入国家“2011计划”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成都,是我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

学校以工见长、理工交叉、医工结合、文理渗透,形成了工科、理科、人文社科和生命学科“四大学科板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稳居全国第一,测绘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也名列全国前茅。

学校已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拥有成都九里校区、成都犀浦校区、峨眉校区。

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通信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专业介绍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专业介绍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专业介绍彝学学院彝学学院是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院,是国内培养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和彝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民委和四川省的双重重点学科,是四川省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彝学学院下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涵盖六个本科专业方向,即彝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彝英双语、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彝汉双语经济管理、彝汉双语行政管理、彝汉双语师资;有二个硕士点,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历史文献学硕士点;三个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10多年来,我院教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著作30余部,有近10项成果获部级和省人民政府奖,30余项获地、市(州)级和学院奖,获奖达40多人次;有10多位教师先后承担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国家科研项目;有几位教师应邀参加了许多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不少学术水准高的论文。

我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在国内外同一学科领域里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和其它文科知识的,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党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教学、研究、管理、编辑、翻译、新闻、出版、文学创作、文秘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现代彝语、彝文写作、彝族传统文化、彝族文献学、彝族文学概论、彝族尔比克智、彝族诗学、彝语言与文化、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应用写作、汉语普通话、文艺美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彝族史、彝族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新闻学等。

学制学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英双语)培养目标:该专业方向以培养具备彝、英双语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英双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有关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方向素质的培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四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大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大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中国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

它旨在培养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将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背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和文化。

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和实习等方式,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和影响。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学生将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学生将通过阅读、研究和写作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还将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

学生将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学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学生将面临学习难度大、知识面广的挑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同时,学生也将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认可的问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也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的学科,学生可以在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文化传媒机构等各个领域找到工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旨在培养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彝语的介绍

彝语的介绍

彝语的介绍
彝语又称“古彝语”,是古代羌族人民在我国西南地区使用
的语言。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西等省。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通行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贵州北部等地区。

但也有少数地区通行于贵州东部和广西北部,主要分布在彝族聚居区。

彝语在语言学上属于西南彝语支。

彝语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人民使用的一种古老的语言。

其发音与汉语相近,语法结构与汉语略有不同,词汇十分丰富,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彝语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彝族聚居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占全国彝语使用人口的60%左右。

在历史上,彝语曾有过不少名字,如“古乌蛮”“阿昌族”“白族”“独龙族”“白族”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语言,将一些相近的名称合并成一个彝文名称——彝族语文。

现在使用的彝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年里由云南省文工团及西南民族学院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共同创制的。

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彝族语文是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的一种。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
四年
四、学分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
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
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
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
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
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3、专业平台课程(70学分)
(1)专业必修课(44学分)
彝汉双语方向专业主干课程
彝英双语方向专业主干课程
(2)专业选修课(26学分)
修读彝汉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下列三个课程组中修满26学分的课程。

修读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下列三个课程组中修满28学分。

4、实践平台课程(16学分)
学生必须在实践平台修满16学分。

七、其它说明
将该专业作为辅修专业的,应修满专业必修课的40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