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更新:2018-12-30 10:17:06开设课程: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有关民族语言史、古代汉语、有关民族现代语言、现代汉语、汉语一民族语语法对比、文学概论、有关民族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有关民族历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有关民族语言实习、翻译实习、语言调查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有关民族语言实习、翻译实习、语言调查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少数民族语、文字、文学、文献的教学、研究、编辑、翻译、新闻、文学创作等方面工作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民族语言、文学、文献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系统教育和从事专业工作所需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3.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能阅读古典文献;4.了解我国关于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及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掌握有关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中国涉外提单解释的七项规则-法官应同分析和解释其他一样来解释提单1.然而,诸多解释书面文件规则中的一部分,更适合于解释提单。
下面的七项解释规则经常在海牙规则和海牙-威斯比规则中适用,因此,更适用于海上货物运输。
当然,他们同样适用于其他。
然而,要牢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这七项解释原则只有在提单条款“含混不清(ambiguous)”时,才能适用 2.一份美国判决对合同“含混不清”的定义如下:“一个智商健全的人在全面审核整个合同后,结合特定贸易中的惯例、习惯用法和术语,能够作出一种以上的理解”3.相反,当合同的条文具有准确的含义,且合同的主旨没有被误解的危险、有关的条文不存在作出不同解释的合理基础时,合同的条文就不是“含混不清”的。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大纲:I. 简介A. 专业概述B. 专业发展历程C. 专业主要方向II. 专业学习内容A. 语言学相关课程B. 文学相关课程C. 民族文化相关课程III. 专业发展方向A. 学术研究方向B. 教育教学方向C. 文化传媒方向IV. 就业前景A. 教育领域B. 文化传媒领域C. 政府机构领域V. 挑战与建议A. 学科建设方面的挑战和建议B. 就业市场方面的挑战和建议C. 个人成长方面的挑战和建议VI. 结论A.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B.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摘要: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探讨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
一、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具体内容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涉及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的专业教育。
具体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音韵、语法、词汇、翻译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鉴赏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此外,该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设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课程,以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并运用。
二、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翻译、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与保护、外语教学、学术研究等。
随着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不断地扩大。
三、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就业前景1、教育领域:对于该领域来说,毕业生有机会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教授、研究、翻译、编辑、出版等方面开展工作。
汉族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方案

汉族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方案As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56 ethnic groups, the promo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minority languag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training of talent in minority languages among the Han ethnic group is essential for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nation. 汉族培养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One approach to fostering talent in minority languages among the Han ethnic group is to establish specialized language programs in universities and schools. By offering courses in minority languages such as Tibetan, Uyghur, and Zhuang, students from the Han ethnic group can learn to speak, read and write these languages fluently. 通过在大学和学校设立专业语言课程,提供藏语、维吾尔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课程, 汉族学生可以学会流利地说、读、写这些语言。
In addition to formal educ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mmersion programs can be organized to allow Han ethnic group students to interact with minority language speakers. This hands-on experience can help students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s and the cultures they represent. 除了正式教育,还可以组织文化交流和沉浸式项目,让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互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1. 专业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各民族及其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研究能力。
学生将通过系统学习相关课程,掌握相应的语言技能,并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课程设置
2.1 专业基础课程
•汉语语言学
•中国文学史
•少数民族语言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
2.2 专业核心课程
•少数民族文学导论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少数民族作家与作品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
2.3 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以下选修课程:
•少数民族心理学
•文学批评与鉴赏
•亚洲文学与文化
•论文写作与学术论文撰写
•语言学研究方法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3. 实践教学
除了理论学习,本专业还注重实践教学的培养。
以下是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少数民族文化实地考察
•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交流
•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策划与组织
4. 就业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就业:
•高校教师
•文化机构研究员
•翻译工作者
•新闻媒体从业者
•旅游企业文化顾问
5. 学位授予
完成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将获得本科学位,并授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
注意:以上所给的课程设置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安排以学校和教务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四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本专业方向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注重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文学方向)的综合与比较研究,注重培养民族文学综合与比较研究方面的人才,将55个民族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民族文学的研究。
本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文学研究等。
作为重点学科,民族文学越来越受到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重视。
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民族文学专业,并设置了民族文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一些地方社会科学院均设有民族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民族文学研究工作。
民族文学研究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比较短缺。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四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1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审批,我校获得了蒙古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开始招收蒙古族民间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997年学科专业调整后,蒙古语族语言文学和其他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改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我专业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之一,名师云集、人材辈出。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学制四年二、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国家相关科研机构、涉东南亚事务机构、经贸部门以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机构培养和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兼通汉语言文学与彝缅语族语言文化知识与技能,熟悉南方少数民族以及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语言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本科教育办学宗旨是“奠定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语言技能、增强竞争实力”。
本专业除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相关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创新意识外,还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外语方面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国外语言文化领域研究和发展的最新动态,一方面为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将所掌握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发挥专业特长。
四、人才基本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求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具备良好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一定的外语(英语、缅甸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民族语言文化研究、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涉外语言交际、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及双语教学、民族事务、编辑与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五、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1.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本知识,包括古代、现代汉语知识,古代、现当代文学知识。
2.掌握普通语言学、中外彝缅语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彝缅语民族史、藏缅语比较等专业基础知识,能较熟练地使用彝缅语族的一种语言。
3.要求具有一定的民族学、民族关系史等相关学科基础。
4.除专业必修的缅甸外,再掌握一门通用外语,同时对文秘、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等社会化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5.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具备语言文字工作现代化技能,包括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和处理、民族文字编辑出版等方面的技能,具有一定的语言翻译(缅汉、英汉双向)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自学和创新能力。
六、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七、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调查、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彝缅语族概论、中国语文概要、民族语基础、民族语语法、基础缅语、缅语听力等。
八、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课程类别学%各学期学时分配时学例分比(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必修课1854 93 414 432 396 234 162 162 54选修课专业360 20 跨专业360 20其他教学环节14合计2574 147(见附件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安排表》)十、主要专业实验缅汉翻译实践、媒体制作技术以及电子编辑排版的实践运用十一、课外指导课程安排与要求(见附件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课外指导课程安排表》)十二、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见附件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十三、有关说明1.第七学期安排一门专业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及作开题报告。
第八学期不再开设任何课程,主要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2.选修课说明:选修课共设40学分,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各20学分。
专业选修课从第4学期开始选修,第4-7学期分别设5、6、6、5门课程供选修。
3.民族语课设小班上课,所教授的语种视生源和专业方向情况而定。
附件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安排表代码:050104 填写日期:2006年3月实践环节学分时间安排考核方式要求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考试考查认识(参观)√√社会实践 2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生产劳动√√√√√√学年论文 1 √√毕业实习 2 √毕业论文(设计) 6 √军事训练√由学校统一安排备注认识(参观)按课程需要进行;社会实践一般不少于2次,在暑假进行。
附件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课外指导课程安排表代码:050104 填写日期:2006年3月教育内容学分时间安排考核方式要求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考试考查专业概论√形势与政策 1 √√√√√由学校统一开设国防教育(含军训) 1 √√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术报告 1 √√√素质教育讲座√√就业指导√其它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活动附件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代码:050104 填写日期:2006年3月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时分配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量合计数量合计讲授实验习题讨论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上学期必修课00 大学英语(一)721854学时393学分54 18 400 大学英语(二)72 3 54 18 400 大学英语(三)72 3 54 18 400 大学英语(四)72 3 54 18 400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36 2 36 2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36 1 36 200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36 2 36 2计算机技术基础(上机)36 1 36 200 公共体育(一)36 1 36 200 公共体育(二)36 1 36 200 公共体育(三)36 1 36 200 公共体育(四)36 1 36 2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 3 36 18 30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上)54 3 36 18 30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54 3 36 18 3 0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36 2 24 12 2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 2 24 12 2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 3 36 18 301 语言学概论72 4 58 14 402 现代汉语(一)54 3 50 4 303 现代汉语(二)36 2 30 6 204 古代汉语(一)54 3 48 6 305 古代汉语(二)36 2 30 6 206 语言调查36 2 14 16 6 2 20 藏缅语族概论54 3 48 6 308 中国语文概要54 3 48 6 309 写作54 3 30 24 313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54 3 44 10 314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54 3 46 8 311 民族语基础72 4 66 6 412 民族语语法54 3 48 6 321 基础缅语72 4 60 12 422 缅语听力54 3 10 30 14 323 缅语口语54 3 10 20 6 324 缅汉翻译72 4 14 40 419 外国文学简史54 3 52 2 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续一)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时分配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量合计数量合计讲授实验习题讨论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上学期选修课02 文字学541008学时356学分︐任选其中20学分48 6 303 语言与文化专题讲座36 2 32 4 204 广告语言设计54 3 40 10 4 323 东盟地区贸易旅游专题讲座36 2 32 4 206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54 3 30 24 224 国内外藏缅语比较36 2 30 6 308 电子编辑与排版54 3 30 24 309 文秘学36 2 30 6 210 新闻学基础54 3 40 14 211 媒体制作基础36 2 18 18 312 汉藏语概论54 3 40 14 225 汉语音韵学54 3 50 4 326 教育学54 3 48 6 314 心理学54 3 50 4 327 双语教育概论54 3 50 4 328 民间文学54 3 30 6 217 宗教学36 2 32 4 218 古典文献学54 3 50 4 319 应用语言学概论36 2 30 6 229 汉族与彝缅民族关系史36 2 30 6 221 旅游文化36 2 30 6 222 行政管理学36 2 32 4 2跨专业选修课史哲类 520学分经管法学类 3教育学类9文学类理工医学类 3其他教学环节社会实践 214学分学年论文 1毕业实习 2毕业论文(设计) 6形势与政策 1国防教育(含军训) 1学术报告 1其他环节总计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