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第十四章__动物的采食量

合集下载

《动物采食量》课件

《动物采食量》课件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 述观点。
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采食量相对较大,如狮子、老虎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 述观点。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动物,采食量适中,如熊、猴子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 述观点。
生长限制因素与调控策略
生长限制因素:遗传、环境、营 养等因素对动物采食量和生长的 影响
实际应用:针对不同动物种类和 生长阶段,制定相应的调控策略, 提高养殖效益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控策略:通过调整饲养环境、 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管理等措施, 提高动物采食量和生长速度
注意事项:注意调控策略的科学 性和可行性,避免过度干预导致 动物健康问题
了解动物采食量与能量代谢率的关系对于研究动物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代谢特点
哺乳动物:能 量代谢率较高, 消耗的能量主 要用于维持体 温、运动和生
长发育等。
鸟类:能量代 谢率较高,消 耗的能量主要 用于维持体温、 飞行和生长发
操作步骤:观察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的采食行为,记录其采食量,并分析其采食行为 与采食量的关系。 注意事项:需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时间和地点,避免干扰动物的正常采食行为。同时, 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经验,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间接测量法
定义:通过测量动物采食 后生理指标的变化来间接 评估采食量
能量代谢率 的定义
能量代谢率 的影响因素
能量代谢率 的计算公式
能量代谢率 的实际应用
采食量与能量代谢率的关系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6497)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多、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理论性较强,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均较强。

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掌握前面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动物的营养需要,结合以后所学的专业课(如养猪学)就可以用于指导和从事以后的养殖生产。

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饲料和饲养学、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在于: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

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的特点和规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

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4.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5.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

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复习思考题绪论★1、名词解释:养分、营养、营养学、饲料、饲料的营养价值。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4、生产及实际生活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哪些?5、如何学习和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知识?6、你期望通过学习本课程获得那些知识和技能?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 名词解释:CP、粗灰分、EE、CF、ADF、NDF。

2. 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 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 4. 简述养分的一般营养生理功能。

★ 5. 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6. 经测定饲喂态玉米含水8%,CP 9.6%、EE 3.6%、CF 1.3%、粗灰分1.1%、Ca 0.03%、P 0.29%,问饲喂态时NFE含量?绝干状态时CP、Ca?7. 实际生产中如何防止饲料营养价值的下降?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解释消化、吸收、消化率的概念。

★ 2.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 3.简述瘤胃消化饲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消化的优缺点。

★ 4.蛋鸡每天采食120 g饲粮,饲粮含CP18%,Ca 3.5%,每天随粪排出CP 4.32 g、Ca 1.95 g,随粪排出内源CP 1.5 g,内源Ca 0.90 g,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 5.简述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6.饲料颗粒化处理、少量多餐饲喂、奶牛TMR日粮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7.单胃动物回肠末端(家禽去盲肠)消化率、真消化率的意义?第三章水的营养★1.水分的基本营养生理功能。

2.为什么动物缺水的危害比缺乏饲料的危害大?★ 3.动物如何调控其体内的水分平衡?★ 4.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那些?5.如何减少夏季高温季节家禽发生软便?6.生产中强迫奶牛多饮水有哪些负面作用?7.多饮水能否缓解母猪便秘现象?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 1.名词解释:EAA、NEAA、LAA、RDP、UDP、IP。

动物营养复习题1 1316 20

动物营养复习题1 1316 20

动物营养复习题(补充部分)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25分、单项选择题10分、多项选择题15分、判断改错题10、问答题和论述题40。

一、名词解释动物营养: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称为动物营养,动物营养是动物生存与生产的物质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阐述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的科学,是现代动物生产、饲料工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门科学。

饲料:动物的食物亦称饲料,准确定义为: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都称作为饲料。

ADF:酸性洗涤纤维NDF:中性洗涤纤维CF:粗纤维概略养分分析:通过测定饲料中的概略养分(概略营养物质)的含量(给2分),是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一种基本方法(给1分),包括: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分析(给2分)。

1862年,德国科学家Hennerberg 和Stohmann在Weende试验站创立了概略养分分析法,将饲料成分划分为水分、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粗脂肪(EE)、粗灰分(CA)和无氮浸出物(NFE)。

其分析方法为:养分: 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给3分),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饲料中养分可以是简单的化学元素,如Ca、P等(给1分),也可以是复杂的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给1分)。

粗蛋白CP:饲料中含氮物质的总和。

必须氨基酸:凡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少,速度慢,不能满足动物需要,必须由饲料中提供的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

(EAA)非必须氨基酸:可在动物体内合成,无需靠饲料直接提供即可满足需要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外源性氨基酸:饲料蛋白质经消化酶分解产生的经小肠吸收进入体内的氨基酸。

内源性氨基酸:体组织蛋白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和由糖等非蛋白物质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

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回转代谢)体组织更新而降解的氨基酸,又重新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动物采食量PPT演示课件

动物采食量PPT演示课件
16
16
(三)脂肪稳衡理论(lipostatic theory) 采食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定的脂肪储
备。 反馈信号:调节脂肪组织的体液因素和脂肪
组织自身产生的体液因素。 参与采食量的长期调节!
17
17
1、胰岛素:促进脂肪贮存,抑制脂肪水 解,注射的部位不同,对采食量的调节效 应不同。
2、肾上腺素: 下丘脑注射α -肾上腺素,刺激动物采 食,β-肾上腺素,小剂量可提高采食量, 大剂量降低采食量; 饲料中添加β-肾上腺素采食量下降
20
20
多种复杂机制,但由中枢统一 控制,控制机制没有本质差异。
CNS

香味
胃肠道
质 地
采 食
机械受 体化学 受体
消 化
血液
中肝 脏后 代 脑谢
机体 脂肪组织 肌肉组织
饲料
时间
食糜
养分
贮备
21
(二)不同点: 1.猪 以化学调节为主,过食现象严重, 对能量平衡和脂肪稳衡机制不与家禽和其 它动物敏感。 2.禽 以化学调节为主,脂肪组织对采食 量的调控作用不如其它单胃动物重要。 3.反刍动物 饲料能量浓度低时,以物理 调节为主。 饲料浓度一定阈值,主通过化 学调节。
24
24
母畜发情时采食量下降(雌激素) 妊娠后期采食量下降(胃肠道受压) 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 (三)健康状况 疾病因素是影响采食量的重 要因素。 (四)疲劳程度 过度疲劳的动物,采食量下 降。
25
25
(五)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的作用因动物而异:视觉对鸡采食, 听觉对鱼采食,味觉对猪采食影响较大。 (六)学习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通常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11.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 )11.在第(B )阶段,动物营养学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A)一B)二C)三D)四解释:现代动物营养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的1875年,美国成立全球第一家饲料厂标志着动物营养学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

11.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营养生理11.各种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均为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及微生物消化的综合结果。

(√ )11.某饲料新鲜基础含CP 5%,水分75%,在饲料风干基础(含水10%)下含蛋白质(A )A)18% B)2% C)6% D)25%解释:(将某一干物质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

)设为x,则x∶90%=5%∶25%x=(5%×90%)÷25% =18%11.猪和鸡等单胃动物以胃酶和小肠酶的化学性消化为主,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弱;反刍动物具有四个胃,以瘤胃微生物消化为主,可以大量利用粗饲料,氮胃草食类动物的大肠和盲肠与反刍动物的瘤胃相似。

第二章11.限制性氨基酸一定是必需氨基酸。

(√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营养解释:限制性氨基酸是针对饲料而言,必需氨基酸是针对动物而言的。

而必需氨基酸是必须由饲料提供的。

11.(C )可以干扰精氨酸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增加精氨酸的需要。

A)蛋氨酸B)胱氨酸C)赖氨酸D)色氨酸赖氨酸与精氨酸两种氨基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11.谷物作为猪饲料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谷物作为家禽饲料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1.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法,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单糖和多糖构成的。

(× )解释: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法,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构成的。

11.单胃动物小肠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消化的最终产物是(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采食量的神经调节
2. CNS的部位
⑴ 脊椎动物的下丘脑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部位。
⑵ 饱中枢:抑制摄食的中枢,饱中枢兴奋时, 饿
中枢受到抑制,动物产生饱感,采食停止。
⑶ 饿中枢: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饿中枢兴时,动
物的食欲旺盛,刺激采食量。
⑷ 饱中枢和饿中枢交互作用,共同调节动物的采食。
⑵对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可增加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饲喂技术
⑶鱼类摄食要求饲粮颗粒必须与鱼体大小相适应。 饲料的形态可采用干料(粉料、颗粒料)和湿料: • 干料:优点是省工,易于掌握喂食,能促进唾 液分泌;缺点是饲料浪费大。 • 湿料:优点是便于采食,对胃肠刺激小;缺点 是饲料容易变质,饲料的运输和饲喂较难。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饲喂技术
3、饲喂方式和时间
⑴自由采食,即让动物能够自由接触饲料和采食。 该方式主要用于生长育肥前期和泌乳期。 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性能。 缺点是动物的饲料利用率低。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饲喂技术
⑵限制饲养
• 目的是控制动物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
化率,提高产品品质; • 此方式常用于动物的后备期、产蛋期、妊 娠期和育肥后期; • 限饲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第十四章
动物的采食量
目 的 要 求
学习并掌握采食量的概
念,影响采食量因素及实际 生产中调节采食量的措施。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采食量的调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三、采食量的意义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1、化学静态理论(Chemostatic theory)或 化学调节
消化道食糜成分和吸收的养分通过其浓度的变
化,参与采食量的调节。调控采食量的化学因素有:
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游离
脂肪酸、渗透压、pH值、激素等。
其中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酸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增加;
VFI与实际FI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取决于动
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和方式;
规定FI是一个定额。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采食量的衡量
1.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通常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但因
饲料干物质和营养浓度不同, 故采食量相同, 并不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2.用能量的摄入量来表示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饲粮因素
8、饲料添加剂
⑴饲粮中加入少量的抗菌素,可提高动物采食量 的7%-15%;
⑵大量添加尿素会降低采食量;
⑶风味剂。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饲喂技术
1、饮水
⑴水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饮水得到保证,
采食量才能达到最大; ⑵饮水的清洁卫生。
2、饲料形态
⑴对单胃动物,颗粒料可提高其采食量;
(2)挥发性脂肪酸(VFA)
1)反刍动物,血液挥发性脂肪酸参与采食量的调节;
2)乙酸和丙酸可直接或间接参与采食量的调节;
3)VFA可影响瘤胃液的渗透压和pH。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2、物理调节
通过胃肠道紧张度、体内温度变化等来调节采食
量,其中,胃肠道紧张度最重要。 (1)胃肠紧张度 最重要的物理特性,是确定每次采食量大小的 重要因素之一。动物胃肠道中存在压力受体, 能够感受紧张度变化。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饲粮因素
1、物理性状
饲料的形式,硬度,颜色等
• 鸡料,粉碎过细,采食大幅度下降,必
须是粗粒;
• 饲料中若粗纤维过高,木质素含量高,
猪和反刍动物都会大幅度降低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饲粮因素
2、适口性
⑴定义: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
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 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 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其通过影响动 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⑵对慢性咀嚼动物影响特别大,猪,反刍动物 比较敏感。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2)肾上腺素能物质 向下丘脑注射-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 素可提高动物的采食量。 注射-肾上腺素时,小剂量可提高采食量, 大剂量则会降低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3)莱普汀(leptin) • 肥胖基因(ob)的表达产物,又名瘦蛋白, 或瘦素。 • 具有激素作用,是调节体内脂肪的储存的 关键因素。 • 血液中 leptin的浓度与体内脂肪储备有较 好的一致性。leptin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 影响。
3.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4.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二节
采食量的调节
一、采食量的神经调节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三、不同动物采食量调节机制比较
一、采食量的神经调节
采食量的调节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其他
器官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作用参与采食量的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rm, CNS)的作用
• 添加风味剂
甜味剂:蔗糖、糊精、果糖和乳糖 ;
香味剂:乳香味、香草味等。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饲粮因素
3、能量浓度
⑴饲粮能量浓度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 恒温动物要保持能量的平衡,即:
采食能量=散失能量+产品能量
• 家禽具有较强的依能而食的本领
• 能量含量高,都会不同程降低采食量,
如果能量浓度下降,可适当地提高采食量。
将影响采食的各种因素与能量的摄入量建立回归 公式,可以预测采食量。如:NRC(1998)建立了 预测不同阶段猪采食量的公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采食量的意义
1. 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⑴ 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⑵ 采食量过低,不能满足最低生长需要,使
生产效率急剧下降,即维持的营养需要占营养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1)血糖 血液葡萄糖与采食量呈负相关。 “血糖稳衡理论”(Mayer J.1953)
对于单胃动物,动静脉血糖浓度之差是调控动物采
食量的主要因素。下丘脑存在葡萄糖受体,饱中枢
和饿中枢通过胰岛素分泌见解参与血糖的调节。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饲粮因素
⑶饲料的滋味包括甜、酸、鲜和苦四种基本味。 许多动物均喜好甜味; 猪特别喜爱甜味; 鸡怕酸,不怕苦。 ⑷饲料的香味来自许多挥发性物质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饲粮因素
⑸提高饲粮适口性的措施:
• 选择适当的原料
• 防止饲料氧化酸败:抗氧化剂
• 防止饲料霉变:防霉剂
脂肪稳衡理论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
定量的脂肪储备,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动 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参与调节的主要因素:胰岛素、肾上腺素能物 质、莱普汀(leptin)。 (1)胰岛素 • 作用:胰岛素能促进体内脂肪的储存,抑制储存 脂肪的水解。 • 效应: 注射的部位不同,其对采食量的调节效应 不同。外周注射胰岛素,可刺激动物提高采食量。 在中枢神经系统注射胰岛素,使采食量下降。
调节采食量的关键,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
调节食欲的大小,控制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采食量的神经调节
饥饿(hunger):指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 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时的生理状态。 饱(satiety):指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 食物时的生理状态。
食欲(appetite):是指动物想吃食的愿望。
猪、禽和反刍动物的采食量调控都由中枢神经 统一控制, 控制机制没有本质的差异,都很复 杂,受多种机制控制,某个单一的或几种机制
都难以解释采食量调节的全过程。
2.不同点
猪:化学调节为主; 禽:化学调节为主,依能而食; 反刍动物:能量浓度低 物理调节为主; 能量浓度高 化学调节为主 。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CNS
色 香 血液中 味 胃肠道 肝脏 质 机械受体 代 采 地 后脑 谢 食 化学受体 消 化 食靡 养分 机体 脂肪组织 肌肉组织
饲料
储备
时间
图1
注:
采食量的反馈调节
表示随着采食饲料到养分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不同动物采食量调节机制比较
1.共同点
量的限饲,即控制动物接触饲料的时间或
控制饲料的供应量,来控制饲料的摄入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饲喂技术
质的限饲 ,即通过改变饲粮的养分的平
衡来减少动物的采食量。
• 在饲粮中加入低能饲料,降低能量浓度,
降低能量的摄入;
• 降低饲粮中CP水平或AA平衡性变差,FI
下将。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饲喂技术
物质需要的比例过大;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采食量的意义
⑶ 如果动物采食过高,则会引起:
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脂肪沉积过多,单位成本
的商品效益下降。
体组成发生改变,主要增重是脂肪,降低饲料
的转化率。
会引起泌乳动物停止泌乳,怀孕母畜死胎增多,
产蛋鸡产蛋率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