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模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模式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模式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是中国军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战略与战术模式,为最终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和指挥体制的不足,无法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正面决战。
因此,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利用地形复杂、广大的中国国土,展开游击战,对日本军队进行持久耗战。
游击战的灵活性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规避日本军队的优势兵力和火力,给日本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单纯的游击战无法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军。
中国军队意识到这一点后,逐渐采取正规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相对有序的正规军。
这些正规军不仅拥有一定的火力和装备,还接受了现代化的训练。
正规战的方式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一些较为有利的地方,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正面决战。
二、人民战争与全民抗战中国军民形成了一种全民抗战的氛围,战胜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国主义日本侵略军。
全国各个地方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到抗战中来。
各地的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群体纷纷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战争中,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团结一心的氛围。
中国军队把人民战争的理念贯彻到战术层面。
战时,中国军队以人民为重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情报支持,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为了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抗战统一战线,组织全国各个抗日力量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利用其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得各个抗日力量能够共同行动,形成强大合力。
国共两党、各抗日武装、爱国民主人士等共同参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分析

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历经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与战术,成功地击败了日本侵略者,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
一、游击战与正规战的并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和正规战相结合的战略,既利用游击战的优势进行游击和游击式阵地战,也进行了规模庞大的正规战。
这种战略的采用充分发挥了中国军队的优势,提高了战斗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游击战可以有效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而正规战则能够展示中国军队强大的整体实力和军事素质。
正是这种游击战与正规战的并行,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阻击战的巧妙运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敌后人民支援,采取了阻击战的战略。
阻击战是一种将敌人拖延在特定地点或特定时间段内的战术,通过给敌人主力造成一定损失,减弱其攻击力度,为中国军队主力争取时间和空间优势。
在战役和战斗中,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阻击战的灵活性和巧妙性,使得日军在进攻中时常遭受到中国军队的牵制,从而削弱了其实力,为中国军队的反攻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联合作战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战斗力和实力,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进行联合作战。
中国军队与苏联红军、美国军队以及其他盟国的军队进行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种联合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和战斗力,也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更多的资源和援助。
联合作战不仅形成了巨大的战斗力量,还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和合作,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战略地域的选择与依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灵活选择战略地域,并依托其发起攻势。
中国军队选择了地形复杂、适合游击战和正规战的山地和山脉区域作为主战场,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军事优势。
而且,中国军队还充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地形特点,采取了掩蔽、伪装等手段,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便利和优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战精神,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与战术,有效地对抗日本侵略者,坚决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一、战略层面1.游击战争的运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国力和军力的不足,中国军队不得不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
游击战争以机动性、灵活性为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打击侵略者,使其陷入被动。
中国游击队不分昼夜,无时无刻地袭扰敌人,使其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2.防线抗战的策略为了应对日本的全面侵略,中国军队在战略布局上采取了防线抗战的策略。
他们在重要地区设置了防线,加强了防守工事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日本军队的进攻。
而中国人民的积极参与,也使得这些防线得到了坚实的支持,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后方的保障。
二、战术层面1.运用游击战术除了在战略层面上运用游击战争,中国军队还在战术层面上充分利用了游击战术。
他们经常采取奇袭战术,突然袭击日本军队的后方,并迅速撤离,给予敌人重创。
这种战术不仅有效地消耗了日本军队的实力,同时也提高了士兵的士气。
2.民兵的发挥中国抗日战争中,民兵在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熟悉地形,了解日军的情报,可以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给中国军队。
而且民兵具有很强的地方认同感和责任感,他们在保卫家园的信念驱使下,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作战,有效地配合了中国军队的行动。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在战略层面上的布局和计划,也包括了在战术层面上的具体行动。
中国军队以游击战争为主要战略,采取了防线抗战的策略,同时在战术层面上充分发挥了游击战术和民兵的作用。
这些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无疑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对于世界和平与民族解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一,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运用了多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有效地组织了人民群众,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
一、全面抗战战略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主张以顾全大局为核心,旨在实现各抗日力量的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战略强调了国共合作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凝聚了广大群众的力量,为后来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游击战略在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以游击战为主导的战略。
游击战策略通过采取灵活的战术,以弱胜强,实现了在敌占区的持久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利用地理优势和人民支持的基础,采取游击、伪装和奇袭等战术,有力地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力。
三、持久战略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略手段。
持久战战略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和组织民兵力量,形成人民战争的格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采取持久战战略,成功地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资源和意志,同时也减轻了人民的痛苦。
四、运动战略抗日战争中,运动战战略被广泛运用。
运动战战略追求速决胜利,通过快速机动、突然袭击和伏击等手段,迫使敌人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
在运动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各个战场展开攻势,成功地扭转了整个战局。
五、巷战战术抗日战争中,巷战战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巷战战术通过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下设施和民众的支持,有力地曲线救国,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要害部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采取巷战战术,有效地消耗了敌人的战斗力,削弱了其对中国的控制。
六、伏击战术伏击战术是抗日战争中一项重要的战术手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广泛运用伏击战术,通过在敌人前进路线上设下埋伏,突然袭击敌人,达到迅速歼灭敌人的目的。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采取了多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有效地应对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整体战略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可以概括为抗战持久、积极防御、敌后游击和全民抗战四个方面。
首先,抗战持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战略。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实力,中国人民采取了拖延战争时间,耗尽敌人的战斗力的战略目标。
中国军队千方百计地争取时间,组织了持久战和反扫荡战,使日本军队无法迅速占领中国大片土地。
其次,积极防御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策略。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力量相对薄弱,主要以防御为主。
通过设立抗日根据地,进行坚守和反击,有效地减少了敌军的实力,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敌后游击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又一重要战略。
面对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恶劣的地形条件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有利的战斗环境,游击队灵活机动的特点对于日本军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最后,全民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根本战略。
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中国人民以民族大义为动力,实现了抗战的全民动员。
不仅中国士兵英勇抗击敌军,而且广大的民众也参与到了抗战中,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了举国一致的抗日战争局面。
二、战术手段中国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以应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重要战术手段:首先,坚壁清野战术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术之一。
中国军队通过采取坚守据点,清剿日军,从而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通过暴露日军的骚扰战术、伏击战术、埋伏战术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日军的实力和士气。
其次,游击战术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又一重要战术。
中国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采用袭击、袭扰、地雷和伏击等手段,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游击战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对于日本军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反击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优势,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但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最终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胜利。
一、战略层面上的应对策略中国军事战略在抗日战争中的首要目标是团结全国抵抗日本侵略。
为达到这一目标,战略层面上采取了以下措施:1.抵御战略:中国军队采取防御姿态,通过设置抗日前线、搭建防线等方式进行抵御,以减少日军的攻击力。
2.游击战略:中国军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优势,采取分散、奇袭的战术,使日军不得安宁,给予其巨大压力。
3.持久战略:中国军队以持久战为战略方针,通过拖住、磨损日军的力量,逐渐扭转战局,争取最终胜利。
二、战术层面上的应对策略中国军事战术在抗日战争中的应对策略多样,根据不同的战场和敌情,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取得了关键的战略优势。
1.阵地战术:中国军队在重要阵地进行防守,运用坚固工事、陷阱等战斗手段,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2.奇袭战术:中国军队利用地理优势,通过突然袭击敌方后方、伏击、绕道等方式,给予日军以致命打击。
3.游击战术:中国军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通过分散战斗、消耗敌军等方式,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4.迂回战术:中国军队运用迂回战术,利用地理地形进行包抄敌军的行动,割断其补给线,迫使其陷入困境。
5.摧毁战术:中国军队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重武器对敌军防线进行猛烈攻击,摧毁其有利阵地,打击其战斗力。
三、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意义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通过灵活多变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军队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
2.保卫国土安全: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有效运用,保卫了中国的国土安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鼓舞了民众士气: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成功运用,鼓舞了广大民众的士气,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

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抗战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伟大壮举。
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使得中国人民能够有效地抵抗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首先,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之一是持久抗战。
面对日本的强大军事实力,中国军队没有选择与之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持久抗战的策略。
这种战略的核心是以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资源为基础,通过游击战和游击战术,不断消耗日军的战斗力,耗尽其战略资源。
这种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战斗。
其次,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还包括了联合抗战。
中国在抗战期间积极寻求国际支持,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军队与苏联红军、美国援华航空队等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联合抗战的战略,不仅增加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还使得中国能够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战术层面上,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灵活战术,使得日军陷入被动。
其中之一是游击战术。
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广泛采取了游击战术,通过小股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袭扰和阻击。
这种战术的实施,不仅使得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受到严重威胁,还削弱了其战斗力,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地形战术。
中国地势复杂,山地和丘陵地区众多,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优势。
中国军队善于利用地形的掩护和限制,采取阵地战术,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还利用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地形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伏击和埋伏,使得日军在中国的战场上屡屡受挫。
最后,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还包括了人民战争。
中国军队充分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其成为战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中国人民通过自发组织的民兵队伍和抗日义勇军,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后勤和情报支持。
人民战争的实施,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和战略,以有效地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本文将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来探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方式。
一、战术层面1. 游击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普遍采用游击战的战术。
游击战具有机动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游击战的主要策略包括袭击敌人的补给线、阻击敌人的后续部队以及进行破坏敌人基础设施等。
这种战术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的后方部署时难以捕捉到中国军队的踪迹,给予了中国军队有力的反击。
2. 地道战中国军队还采用地道战的战术来对抗日本军队。
地道战是指在地下修建通道和阵地,利用地道进行伏击和防御。
地道战可以有效地降低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并且给予中国军队一个较为安全的避难所。
在这种战术中,中国军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使得日本军队在攻打中国阵地时面临重重困难。
二、战略层面1. 人民战争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以人民为基础的战略。
人民战争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全方位、全民族、全时期地开展反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中国军队积极发动民众参与抗战,组织民兵和游击队,与日军进行持久的游击战争。
这种战略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内的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抗日的统一战线。
2. 歼灭战在战略层面上,中国军队主要采取歼灭战的战略。
歼灭战是指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战略。
中国军队通过围歼敌军并迅速发起决定性的攻击,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
在长时期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多次决战,迫使日本军队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
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的意义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术与战略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军队的游击战和地道战战术给予了日本军队强烈的反击,迫使其无法有效地占领中国的地区。
其次,中国军队的人民战争战略使得抗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国内战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今天回顾抗战时期的二十几场大型会战与数万中小型战斗,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国军队在劣势条件之下,以血肉之躯与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硬拼,大概就是“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之类的场景。
但对实际的作战状况以及战略思想的演进,能够提出的具体说法,寥若晨星,凤毛麟角。
而在政治因素长期影响之下,今日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又很容易引起一种错觉。
如美国学者费正清(Fairbank)所言:“国民党的抗战,在历史上沉闷而缺乏活力及积极性,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不如将这段历史跳过,将眼光摆在延安的新兴政权上。
”?贪污腐败的国民党部队,精神上只知消极抗战,曲线救国,积极反共,与共军搞磨擦。
作战时则一味蜂屯蚁聚,稍触即溃,毫无战略规画可言。
但奇怪的是这种部队却可以与日军鏖战八年,打到敌人悲叹“中国方面的战政局,或永无和平解决之日”。
?抗战时期国军的战略思想与战例,并不常被提出讨论。
尤其在武汉会战结束之后,几乎被公认为乏善可陈。
而国共内战的情势逆转,更使得相关的讨论与研究,在半个世纪之内成为一种政治上的禁忌。
以国民党的立场而言,抗战时期一大半的立功将领在内战时被俘或投共,相关的深度战史讨论,势将引发尴尬。
所以战后的战史编修,以点到为止,语焉不详为其特色。
而外国的论述,一向对国军表现评价甚低,大量的外国资料,取材于抗战后期对国军有严重偏见的在华美军指挥官与记者的观察。
这些片断的观察几乎一律倾向负面评论,为史迪威夺取国军指挥权提供声援。
胜利后接踵而至的国共内战似乎又印证了这种看法。
?笔者对抗日战史颇有心得,在浏览比对大量的战例之后,发现抗战时期国军战略思想的演进,是在恶劣条件下逐步进行实用化的修正与综合,个中的发展与战例,实在深富趣味。
如果以客观角度,比对同期的同盟国对日陆地战事规模,结果尤其惊人。
日军以2.5师团打垮麦克阿瑟的美菲联军,以5个师团横扫东南亚。
可是同等规模的兵力,在面对劣势中国军队时,却显得有气无力,而且时常惨遭败绩。
与同期外国战史相较之后,才能确知抗日国军之英武豪迈及国军高级指挥官的杰出才干。
在动辄纵深百里,可以任意机动的大型战场上,面对装备窳劣而无机动力可言的国军,日军居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决定性胜利,反而屡次损兵折将,自招重挫。
大战期间,日军大本营对其“百战百胜”的驻华派遣军责难甚深,每年均下达多道训令,要派遣军想办法胜利结束对华作战。
武汉会战后其大本营两次集结全陆军之主力转运中国,意图一战解决,均告失败。
究其原因何在?其最后一任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深切痛陈:“只要敌人的抗战意识持续不灭,就不能期待决定性的战果。
”日军大本营收到报告后默然不语。
虽然皇军有能耐将堂堂美军打得摇旗投降,将独霸东亚半世纪的H.M.S打得溃不成军,将法国殖民地部队吓得和平改编,但鏖战八年,就是无法让内忧外患的重庆政府俯首罢兵。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方对中国战局的要求也降低到不过希望和谈及体面撤兵,互结盟谊而已。
与其早时嚣张气焰相比,已显过分委曲求全。
其中原因,后之评者却罕见细究者。
一、国军的战略分析?笔者汇整抗战时期的各期战例,作了一个战略思想发展的简略分析,先将抗战时之战略思想流衍,约略区分为三大阶段,私名之为血肉长城型、后退决战型及攻势思想萌芽期(名称均由笔者杜撰)。
1、血肉长城型:?“血肉长城”为抗战初期一常用宣传语,而与事实上国军的战略思想,颇多相合之处。
抗战初期国军囿于机动力之贫乏,不愿与敌实行运动战,而以广正面布防之方式,一线展开,点点设防,沿线固守。
这是一个最笨拙的方式,为战略所深忌。
?在抗战前的传统内战上,一般敌对双方兵力大致相等,所以较敢进行战略层级之大规模运动战。
著名战例如中原大战时津浦路方面以第19路军迂回晋绥军右翼,导致晋军主力崩溃。
1933年11月福建动乱,中央军除正面进击之外,并海运第9师在厦门登陆,直接抚敌侧背。
国军的高级指挥官并不缺乏机动歼敌的能力与创意。
而抗战前在陆大授课的德国教官,也对日后成为抗战时期主力参谋军官的陆大学员们不断耳提面命,强调运动歼敌的重要。
没有活泼的兵力调动,德军就不可能在坦能堡取胜。
这些教导,对国军指挥官都产生极大影响。
?抗战军兴之后,河北的第一场大会战,日军挟其机动力之优势,沿津浦路与平汉路不断迂回突进,国军以中原大战时的名将刘峙上将出任第2集团军总司令,主持阻敌防御。
?国军虽然调动大量精锐部队北上迎战,但是防御正面过广,第2集团军不得不将兵力一线展开,单线布置,省略战场纵深。
日军则发挥其机动力之优势,或单点突破,或迂回侧击。
国军若攻势前进必被打乱,若守势防御则遭侧击迂回,一时攻防追退之间,尽失其序,十万国军狼狈溃退。
日军战史称此役为保定会战,国军不称会战而仅称阻击战,以大军溃退之间,无会战可言也。
〔注一〕自此之后,各线国军均不敢轻言机动,而改以布置战线,坚守却敌为已足。
八月淞沪会战,九月忻口会战,各战区均将所有主力一线排开,形成前史罕见的大型防线,避免与日军机动作战。
但这种规模的布防,兵力需求也达空前程度。
再加上传统的战线布署,习采单线配置(敌军之动作并不比本军快,因应裕如,自无需多留兵力于后,以备急需),所以每为喜单锋突进之日军所乘。
?1937年10月太原会战,晋军失去了可依据的山岳防线,在晋中平原上琅琅大败,折耗至惨〔注二〕。
1938年3月徐州会战时,李宗仁上将虽拥40万雄兵及内线作战之优势,仍怯于决战,干脆跳出包围圈,撤退了事。
一口气失地数百里。
一时虽显睿智,但国土几多,岂能为长久之道?其后武汉会战,国军险要尽失,唯有在广阔平原上与敌搏斗,此时布署更是窘态毕露。
展观武汉会战战史,从江苏打到湖北,几乎所有国军方面主要防线的失利退却都是由日军的迂回运动造成(其“波田支队”,即以此出名)。
国军即使砸下大量兵力,于正面战场上布置星罗棋布的防御阵地,复责以死守不退,但仍难面面俱到。
武汉会战各战役中,日军除以联队、旅团级(有时达师团级)部队实行战略迂回外,甚至利用水运迂回,国军在战略布置上都没有有效因应之良策。
唯有尽心竭力、死缠烂打而已。
抗战一时呈必败局面,前景难堪。
?武汉会战时,日军伤亡兵力达20万以上,所以虽然攻达武汉,但也难以再接再励,直下四川(虽然当时川东鄂西防务甚差)。
此后仅发动局部作战,如南昌会战、随枣会战、广州战役等。
此时国军主帅虽在防线之布署上竭力改尽,但仍不脱单线旧法。
所以只能责成前线将士浴血死战,再以预备队随时填补。
补得好如随枣会战固能挽救战局,但若遇到如南昌会战时战车冲锋的场面,即难固守,而再度造成兵败如山倒之惨烈局面。
?在这段时期中虽然也有精采的各别战例,但以战略布署而观,都不是战略决胜的常态。
台儿庄战役(歼敌第10师团一万六千余人)与南浔路战役(即万家岭大捷,歼敌第106师团近三万人)两个战役,利用敌军轻率躁近之骄横心态,导敌进入既设重围。
如果日军稍有耐性懂得不如绕路,即难成功。
富金山战役(歼敌万人以上)则为典型硬碰硬的攻防战极致,日军不思绕路,亦为怪事。
自整体战略布署以观,皆难定为常例。
2、后退决战型:?在抗战战略的发展上,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是一个转折点。
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日寇的攻势几乎没有失败的前例,即使损失惨重,主要的战略目标从未失手,两年之间连陷北平、上海、南京、南昌、武汉、太原、郑州各要地。
总体战局呈现悲观态势。
第一次长沙会战居然能击退强敌,使日军放弃其攻掠长沙的战略目标,诚为抗战军兴以来之创举。
自此之后罗卓英的上高会战、孙连仲的常德会战、陈诚的鄂西会战、薛岳的两次长沙会战、傅作义的绥西会战,均能不失重地,击破强敌,逼使放弃其战略意图。
抗战前景,才见其曙光。
?为什么长沙会战能有这种关键性的战果,在抗战史上形成一个转折点?在长沙会战之前,第九战区本身甚至也已经做好失利转进的准备。
1938年日军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对长沙的一个中型攻势,根本没打到长沙,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上将便仓惶下令放火,将长沙全城烧毁,连第九战区的被服厂及仓库都全部烧光,足见一般人对抗战大局的观感。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前夕,军事委员会本身对这一类大会战便缺乏信心,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上将强烈要求第九战区薛岳长官作好转进布署,不要轻易与日军决战,中其圈套。
足证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在屡次失败后,缺乏信心之程度。
由此以观,长沙会战之成功,堪称异事。
?1939年9月,日军集结大军准备攻掠长沙。
军委会以平原会战从无全盘成功而能固守要地之先例,饬令第九战区代长官薛岳上将相机转入湘西山岳地带以保存野战军实力。
薛岳上将却出人意料之外地一口拒绝,扬言与敌决战。
负责全国战略规画的白崇禧上将大惊,与陈诚上将亲飞长沙,面责薛上将意气用事,但薛上将决心已定。
9月15日午夜,蒋委员长与蒋夫人电话亲询薛长官意向,薛长官语带哽咽,慷慨陈词:“职愿与敌于湘北决一死战,成则为委座洪福,不成则岳将一死以报党国。
”蒋委员长深受感动,在亲核战区作战计画之后,同意薛长官在湘北与敌正面决战。
薛长官对其袖中布局成竹在胸,在长沙恭候敌军入彀。
?第一次长沙会战在战果上除歼敌一万余人,缴获大量军品外,并创记录地打破了日军的战略目标,长沙并未失陷。
如果没有薛长官的睿智执着,则抗战之主战场退入山地,不会迟到1944年,抗战之最终胜利即难以预期。
薛长官此一壮举,开抗战以来战略上完全胜利之先河,并为抗战之前途指示一崭新之光明远景,打下抗战胜利的基础。
?国军之所以能在长沙会战中击退日军,乃是战略思想具体改进之成果,而不是单一部队之骁勇决心所能尽括解释。
汇整几个重要会战的战例,发现在此之后,渐渐形成了一个改进战略思潮的潮流。
只是翻遍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对此一战略思想之重大改进皆未刻意提及论述,或仅是吉光片羽,难审详情,倒是无聊的“大刀情结”,宣传甚广,殊感可惜。
?在长沙会战前后,陆军大学的战略教育课程统合抗战以来历次会战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新颖而实用的战略思想。
主旨在利用战场纵深,诱敌至于我有利地区,乘其补给线延长及兵力前后分离之际,予以反击歼灭。
战术教官们并举出战国时期孙膑诱歼庞涓的马陵会战为典型,教导国军各级参谋军官。
不过这个战略思想,似乎始终没能通令全军,一体采行,制成一个由军委会颁行的原则性明确战略指导。
事实上这种战略思想甚至连名称都没有统一过。
陆大教学称作“后退决战”,而薛岳上将则别出心裁创了一个较响亮的名称,叫作“天炉战”。
在几个大型会战的战略布署,与大量检讨报告、会议与战略规画方案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不时观察到这种战略思想的主导地位。
?这种后退决战的战略思想,可以简单分析如下:“在缺乏机动运动能力之前提下,战区布置两线兵团,并且坚守两线间可能为敌军目标的主要城市。
以第一线兵团于敌前分散布置,点点守备,仍然维持传统一线布防的外观。
在敌军攻势中则以迟滞抵抗为主旨,在迟滞间探明敌人主力的进攻方向,而后退往侧翼,让开正面,纵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