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临床研究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首剂双负荷量(各300mg)治疗急性脑梗死/TIA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起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TIA(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患者97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治疗组;首剂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之后阿司匹林100mg/d-1+氯吡格雷75mg/d-1治疗29天;47例);阿司匹林组(对照组;首剂阿司匹林300mg,之后100mg/d-1治疗29天;50例)。
采用NINSS 评分标准,评价急性脑梗死入组时病情,并按照有效和无效评价临床疗效;TIA有效标准为治疗后半月内无复发。
观察治疗后第7天、30天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及并发症,并探讨血清CR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结果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89.36%,对照组有效率7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30天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中TIA全部有效,对照组两例无效。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皮疹等副反应。
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首剂双负荷量(300mg)治疗急性脑梗死/TIA较阿司匹林单一负荷量可有效阻止卒中进展,改善预后,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并且两者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血清CRP水平,抑制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性损伤。
标签:急性脑梗死;TIA;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国内外已有较多临床试验证实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梗死/TIA的疗效,但截至目前对其应用时机、疗程和剂量,以及安全性,甚至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等均未达成共识。
因而,进一步研究两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全部病人均为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起病≤24小时脑梗死/TIA的患者,共97例;年龄18-80岁;均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经头颅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TIA发作2次以上。
急性脑梗死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对比

急性脑梗死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对比【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显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比小剂量阿司匹林好,并且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率,加快患者身体情况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临床疗效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包括很多种,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血小板活性异常增高与活化是其代表特征。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增高与活化导致患者体内形成动脉血栓,一旦血小板异常,患者的质膜与颗粒容易与小管系统发生膜融合,患者体内的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α颗粒膜糖蛋白等蛋白在质膜中大大增加,因此,这些物质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信号。
[1]急性脑梗死患者受疾病的影响比较大,生活质量也会被严重影响。
治疗此病比较有效的药物就是大家所公认的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镇痛解热,可以抵抗血小板的聚集。
[2]目前,我国对阿司匹林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其使用的剂量上大家有不同的意见。
针对这个问题,我院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主要对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都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没有任何合并症。
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41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7±2.5)岁;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43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2.6)岁。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
63例患者于清晨空腹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疗程4周)为对照组,63例患者于清晨空腹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次、1次/d、疗程4周)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C反应蛋白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大剂量阿司匹林(300 mg/d)的疗效好于小剂量(100 mg/d),临床指标可得到明显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剂量;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疗效急性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和身体功能的逐渐减弱,该病多发于老年人,且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1-3]。
有研究表明,机体内血小板活性的异常增高是诱发动脉内早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4]。
阿司匹林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抗血小板活性药物,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5-6]。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本院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采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年龄56~71岁,平均(64.8±10.2)岁,病程5~24 h,平均(8.1±3.4)h,其中,男性67例,女性59例。
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或MRI 确诊。
排除患有心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高血压、近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或抗凝剂或抗感染药物的患者。
替罗非班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天津药学Tianjin Pharmacy2019年第31卷第6期53替罗非班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赵洪刚(天津市红桥医院,天津300131)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①替罗非班组(30例):只应用替罗非班0.1p.g/kg•min-'注射泵泵入;②拜阿司匹林组(30例):只应用拜阿司匹林,首剂300mg,然后100mg/d口服;③两药合用组(30例):替罗非班泵入和拜阿司匹林口服联合应用。
临床治疗48h及14d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入院时三组患者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替罗非班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明显出血倾向,未发生严重肝、肾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损害。
结论:替罗非班与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疗效较单用其中一种药物显著。
关键词替罗非班,拜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973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87(2019)06-0053-02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是老年患者多发病,通常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脑细胞不能得到有效氧供,脑组织缺血坏死,患者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替罗非班(tim-fiban)和拜阿司匹林(aspirin)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血栓形成,恢复脑动脉血流,提高脑细胞再灌注,对病症起到改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在急性脑梗死的抢救治疗,已被多个指南推荐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抗血小板治疗。
本文为探讨两药联用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病例选择临床选择2018年7月—2019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提出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⑴进行评估,均有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病后6~48 h内来院治疗,头颅CT(或头颅MR)示颅内脑组织低密度影,无高密度影等出血表现,患者无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血液凝血检查基本正常,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本研究方法,同意接受本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研究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被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入选患者根据阿托伐他汀的给药剂量不同分为观察1组与观察2组,观察1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联合阿司匹林,观察2组给予阿托伐他汀30mg/d联合阿司匹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观察1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明显高于观察2组,差异对比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脑血流指标数据之间的差异对比度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同相对而言,较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帮助患者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具有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脑血流指标;颈动脉粥样斑块急性脑梗死即急性脑循环发生障碍后造成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据相关流行病学统计资料了解到,脑梗死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性,这也是国内中老年死亡的重要疾病,急性脑便死无论是病发率,还是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临床预后效果差,会对患者家庭带来小的经济负担。
由于脑硬死的脑水肿与脑损伤问题严重,正是发生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因此,急性期的临床治疗对于患者而言具有极关键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被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类成两个研究观察小组,并以观察1组与观察2组来命名区分,两小组分别有25例患者。
观察1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8.92±6.93)岁;观察2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9.11±7.05)岁。
本研究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后自愿签订同意书;入选患者经过头部CT或核磁共振确诊急性脑梗死;经超声检查确定颈动脉显示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患者肝肾功能正常;同时排除伴有精神类疾病以及对本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反应问题。
分析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分析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大剂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对比。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乙组和甲组的有效人数分别是45例和35例,总有效率分别是90%和70%,乙组的优势明显。
对两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析,治疗前评分无差异,治疗后乙组的评分高于甲组。
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急性脑梗死;效果分析急性脑梗死是当前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病的基础,血小板凝集后导致出现异常现象。
抗血小板治疗方式是重要的措施,临床研究中需要合理选择药物,根据当前实际治疗情况需要了解注意事项,合理给药。
为了分析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选择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大剂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对比。
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大剂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对比。
两组都是50例患者,甲组中男女比例为2:1,年龄区间在58-75岁,平均年龄(65.2±0.5)岁。
乙组的男女比例分是3:2,年龄区间在54-72岁,平均年龄(60.9±0.8)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信息资料可以对比和分析。
1.2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甲组采用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物进行治疗,100mg/次,每日1次。
饭后口服。
乙组采用的是大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300mg/次,饭后口服。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胃复春片治疗胃溃疡 58 例临床观察
王旭红( 浙江省桐庐第二人民医院 桐庐 311519)
摘要: 目的 观察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胃复春片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确诊为胃溃疡性的患者 58 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
性研究〔J〕. 河北医药,2009,31( 8) : 969-970. 〔5〕古丽巴哈 尔 · 卡 吾 尔 . 黄体酮在更 年 期 综 合 征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 6) : 550-551. 〔6〕张华,罗景慧,王长海,等 .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经高压氧治疗后相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但观察组改变更明显,其改变程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其 总有效率为 92. 7%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 4% 。这说明复 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神经功 能,降低致残程度,提高临床疗效,适宜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吉民 .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观察
关性激素改变的探讨〔J〕.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 1) : 70-71.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龙云群(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杭州 310012)
摘要: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 常规治疗,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额外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疗程 4 周。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
中图分类号: R969.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3765(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3) -02-0148-02
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及大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随着我国目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总数的80%。
按照国际TOAST病因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及不明原因型5类卒中。
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1]。
卒中急性期未溶栓者尽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
因此是否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何选择双抗药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3]。
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对防止脑梗死的进展、降低脑梗死引起的致残率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及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CT检查确诊,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4]。
入组标准:①病程<72h;②错过时间窗未能溶栓治疗或家属拒绝溶栓;③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分8~25分;④无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⑤经头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⑥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者;②既往有脑出血病史者;③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④血小板计数<100×109/L;⑤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或其他系统出血或有明确胃、十二指肠溃疡者。
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35例)、B组(37例)和C组(36例)。
其中A组男性1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9)岁。
B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10)岁。
C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9)岁。
3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A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片100mg治疗,1次/晚,连用14d。
B组确诊后第1天给予口服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第2天及以后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1周后给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连用14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统计分析本院神经内科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使用不用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组患者48例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小剂量组患者48例口服100 mg阿司匹林,对比分析其疗效。
结果治疗一疗程后,大剂量组的总有效率(81.3%)比小剂量组的总有效率(62.5%)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剂量300 mg/d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小剂量100 mg/d的疗效好,患者病情可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诸多因素相互叠加反应最终对
机体造成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机体内血小板活性的异常增高是诱发动脉内早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1]。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活性药物是阿司匹林,但其临床最佳服药剂量一直存在争议[2]。
本文统计分析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河南省尉氏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使用不用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
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神经内科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
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均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王维治著《神经病学》[3]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在41~76岁,平均年龄61.3岁;小剂量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在40~80岁,平均年龄62.1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大剂量组:入院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次, 1次/d,4周一疗程。
小剂量组:入院即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 1次/d。
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和胞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合并有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合并有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同时给予其他脑细胞保护剂等。
对于老年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血压异常升高、反酸等消化道病症时,可给予其奥美拉唑进行预防性治疗。
1. 3 疗效评价标准[4] 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100%,病残程度 0~2 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30%~59%,病残程度3~4 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30%或死亡。
总有效 =显效+有效。
1.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
3 讨论
脑动脉管壁粗糙、管内皮细胞损伤、管腔狭窄和血小板聚集等多种因素导致血管腔严重阻塞,影响脑血液的正常供应,导致缺血
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动态病理性和生理性损伤而发生急性脑梗死[5]。
因此,解除血管阻塞使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脑血管血液循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
急性脑梗死发生6h后,机体内会生成大量的自由基,将诱发瀑布式连锁反应,进一步恶化患者的病情,后果严重。
现代循证医学证实: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使血小板环氧合酶乙酰化的作用[6],是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能够减少血栓素a2(txa2 )合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且在脑梗死早期和后期均能发挥保护神经的作用。
近几年来研究发现,大剂量的阿司匹林(300 mg/d)同时还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抗动脉硬化、抗氧化、抗自由基等功效,而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由于药物浓度较低,则很难达到上述效应。
但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机体有一些刺激作用,会诱发胃肠道刺激病症,甚至大便隐血阳性,因此,在使用此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药量。
本文中治疗4周一疗程后,大剂量组的总有效率比小剂量组的总有效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短期应用300 mg/d阿司匹林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文华,吴江. 炎症对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24(6):750-752.
[2] 史宝柱.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
较.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9):1224.
[3] 王维治,罗祖明. 神经病学.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39-141.
[4] 冯小芳.纳洛酮与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1):29.
[5] 岳亚敏,乔柏.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2):7-8.
[6] 赵真,包正军,罗霄鹏,等.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 19 ( 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