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竞争——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学说(Darwinian Natural Selection),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其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1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Darwinian Natural Selection),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自然选择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机制。

自然选择学说则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亦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等一道被革命导师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目录概述学说核心详细内容理论发展2概述名称:自然选择学说英文: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提出人:达尔文起源:1859年《物种起源》原理简介概念:再生产斗争中,通过激烈的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3学说核心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4详细内容繁殖过剩繁殖过剩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基本条件。

达尔文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且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够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 900万头。

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达尔文课件

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达尔文课件
生存竞争 自然选择 最适者生存
——达尔文
中国
盘古
女 娲 造 人
西方
一、教会的禁锢
教会的禁锢
世界的神创说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 基督教的精神独裁
议一议
为什么神创论能够成为生物起源 的共识,并且长期流行?
生产力落后,知识缺乏, 统治阶级的需要: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4、被誉为十九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的是:
①相对论
②细胞学说
③进化论
④能量守恒定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进化论引起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 动,其传入中国
A、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B、促进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 C、引起了中国生物学的革命 D、使中国避免了亡国灭种之灾
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等国建立, 打击封建势力和教会力量。
国家 时间 英国 1689
形式
君主 立宪制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美国 1787 共和制
法国 1875 共和制 德国 1871 君主
立宪制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政府的支持
背 景
思想基础:必修三第二单元14-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大运动有力冲击基督教神学,摧毁了基督教会精神独裁,人 文主义、理性主义深入人心,面向现实,重视实践,崇尚理性 蔚然成风。
《圣母与圣子》 路德康慨陈词
伏尔泰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
背 景
政治基础:必修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主要内容: (一)、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

(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

(三)、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

(四)、渐变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

主要影响:对世界的影响: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特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变革;使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了解,使人类对其他反封建神学的科学理论有了心理的接受能力,从而使世界得到发展。

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先进人士对西方的知识理解更加全面,客观,对革。

命的理解更加具体,从而革命成功。

积极意义: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以及普通人的角度来感觉,进化论无处不在。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地上的蔬菜,今天长出一批,明天又倒下一批;这儿倒下一批,那儿长出一批。

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变化,一切随人的能力道德风格变化。

一个小菜铺,一个小饭馆,有的能干数十年,越来越红火,有的坚持不了几天就黄了,原因都是一样,适应或是不适应,进化或是停顿。

适应,就是保持质量、服务并进化中进步;不适应,就是见利不见人。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与时俱进,就是老祖宗的“苟日新,日日新”。

社会进步发展的脚步,就是进化的脚步。

无论是渐进还是突变,无论是曲折还是直线,都在前进发展中显现。

我们的思想认识是这样,我们的行动也是这样。

一些过去不理解的东西,一些过去嗤之以鼻的东西,为了某种适应,也可能成为现在积极的实践。

有些形式主义大家都反对但又都不得不做,有些假话大家都不愿意说但又不得不说的情形,不是正在说明,社会生态在进化中出现了某种变异么?异化与突变,是进化方向上的情形。

尽管异化突变有时候会给进化历史带来某种挫折,但它们又是从另一方面推动进化进程的动力。

丛林法则名词解释(二)

丛林法则名词解释(二)

丛林法则名词解释(二)丛林法则名词解释1. 丛林法则•定义:丛林法则,又称为“弱肉强食”或“适者生存”,是指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相互竞争、争夺资源,以求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现象和规律。

2. 生存竞争•定义:生存竞争是丛林法则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生物种群中个体之间为了争夺生存所需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配偶等)而进行的竞争行为。

3. 适应性•定义:适应性是指生物个体或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即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个体结构、行为或生理机能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定义: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丛林法则中重要的角色,捕食者指的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而被捕食者是指为其他动物所捕食的动物。

•例子:在非洲的草原上,狮子是一种典型的捕食者,它们以羚羊、斑马等为食物,而这些猎物则是被捕食者。

5. 利他主义•定义:利他主义是指个体或物种为了整个群体或物种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在丛林法则中,利他主义是一种合作与互助的策略,有助于增加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成功的几率。

•例子:蜜蜂的群体中,工蜂会为了整个蜂群的利益而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保护蜂巢免受外来入侵的损害。

6. 物种多样性•定义: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包括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度。

在丛林法则中,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密切相关。

•例子: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这里生活着大量的植物、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物网络。

7. 繁衍后代•定义:繁衍后代是生物为了种群的延续而进行的繁殖行为,以产生新的个体。

在丛林法则中,繁衍后代是生物生存竞争的重要目标。

•例子:鱼类通过产卵和受精的方式繁衍后代,为了确保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它们会选择适合的繁殖环境,并保护自己的鱼卵,以增加幼鱼的存活率。

以上是对丛林法则中相关名词的解释和举例说明。

丛林法则揭示了生物界的竞争和适应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pt.pptx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pt.pptx

总基因数:200×2+200=600
XbXb 5个 XBXb 15个 XBXB 180个
XbY 11个
XBY 189个
Xb:(5×2+15+11)/600=6%
XB:(180×2+15+189)/600=94%
探究活动(一)
3.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改变 假设的昆虫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遗传平 衡状态
aa 10%
配子比例 A 30% A 30% a30% a10%
子代基因型 AA
频率
36%
子代基因频 A 率
60%
Aa
48%
a
aa
16%
40%
精子 卵子 A 60% A 60% AA 36%
a 40% Aa 24%
a 40% Aa 24%
aa 16%
子一代基因 AA
型频率
36%
Aa 48%
aa 16%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
数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总数 / 该等位基因的总数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 / 该种群个体总数
例:如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 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这个种群中随机抽 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 别是30、60、10个,求A和a的基因频率?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
基因 SS 10% 型频 Ss 20% 率 ss 70%
基因 S 20% 频率 s 80%
11.5% 22.9% 65.6% 23% 77%
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达尔文的三大定律

达尔文的三大定律

达尔文的三大定律达尔文的三大定律是指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出的物种演化的三个基本原则。

这三大定律是:物种的变异性、物种的适应性和物种的竞争性。

物种的变异性是指在自然界中,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差异使得个体之间在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增加了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物种的适应性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适应环境的选择,逐渐形成适应环境的特征和能力。

这种进化过程是由物种的个体之间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物种的竞争性是指物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之间会进行资源的竞争,以求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这种竞争性是由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环境的选择所决定的。

在竞争中,适应性较弱的个体往往被淘汰,适应性较强的个体则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通过达尔文的三大定律,我们可以看出物种的演化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和竞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变异和自然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变异性使得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进化提供了基础;适应性使得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选择,提高生存能力;竞争性则是进化的驱动力,使得适应性较弱的个体被淘汰,适应性较强的个体得以生存和繁殖。

达尔文的三大定律为我们解释了物种演化的基本原则。

只有通过物种的变异性、适应性和竞争性的相互作用,物种才能不断适应和进化,从而形成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界。

这些定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的起源和演化,也对我们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达尔文进化论全集

达尔文进化论全集

达尔文进化论全集摘要:一、达尔文进化论简介1.达尔文进化论的起源2.进化论的主要观点3.进化论的影响和意义二、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1.物种起源与自然选择2.生存竞争与适者生存3.生物进化的渐进性与阶段性三、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与挑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2.进化论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3.进化论所面临的挑战与争议四、达尔文进化论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1.我国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接受与传播2.进化论在我国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3.进化论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正文:达尔文进化论全集达尔文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Darwin)所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的一种理论。

它以自然选择为核心,阐述了物种起源、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等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对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达尔文进化论简介1.达尔文进化论的起源达尔文进化论起源于19 世纪中叶,当时达尔文通过对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实地考察,发现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在此基础上,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2.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物种起源与自然选择、生存竞争与适者生存、生物进化的渐进性与阶段性。

其中,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通过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使生物种群不断进化。

3.进化论的影响和意义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还为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同时,进化论对宗教、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1.物种起源与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生物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传递给后代。

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这些差异导致了新物种的形成。

2.生存竞争与适者生存生物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生存竞争,只有那些适应环境、具有优势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优势遗传给后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哈代—温伯格”基因平衡定律 在一个种群中符合以下 5 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 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无基因突变;④无新基因加入;⑤ 无自然选择。在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 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保 持平衡。 用数学方程式可表示为:(p+q)2=p2+2pq+q2=1, p+q=1。 其中 p 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q 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的 频率。p2 和 q2 表示纯合子,pq 表示杂合子。运用此规律,已知 基因型频率可求基因频率,反之已知基因频率可求基因型频率。
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 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产生可育后代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种群小于物种,是同一
联系
物种的一个部分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
去可能成为不同的亚种或品种,进而形成多个新物种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也可以用下列图解表示:
考点四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 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 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考点二 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 入到基因水平。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个体水 平上升到种群水平。
考点三 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 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 化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生 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 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 因交流
(6)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考点八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形成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 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竞争——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西师
版一年级下册)
达尔文是19世纪的一位研究生命史的博物学家,他提出的
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为精髓的进化论对学术界甚至整个人
类的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地球上的生命史,你就不难发现一个
矛盾的现象:地球上虽然曾经生存过数达百万计的生物物种,但是在历史上参加生活过的大多数物种几乎都灭绝了。

在最
近5亿年以来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某一时代的物种总数变化
不大,但是物种的平均寿命却是短暂的,就像人类历史中个
人的生命十分短暂一样。

现在依然生活着的生物物种,大约
只占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生物物种的百分之一。

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任何一种生物进化的理论都必须
解释两个截然相对的现象,一个是物种的新生,另一个就是
物种的绝灭。

对达尔文来说,生物绝灭的机制与生命产生的机制均受
同样的因素制约。

每一种生物个体都在某些方面区别于其它
生物,而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在这个由无数的
生物个体组成的大千世界里,自然界进行着别有创意的选择,只有那些其具备着某种机能的特征最能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物种,才能够幸存下来并不断地繁衍,将优秀的品质遗传给后代。

而那些不适应者只能灭亡,其弱点也就因此从种群中消
失。

当某种变化中的种群因为某种原因与主体演化趋势隔离
而不能再发生杂交时,就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物种。

以后,当这样的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相遇时,其中的一种将在
生存竞争中获胜,失败者则被无情地淘汰。

达尔文是这样解释他的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的:“我想,生物界将不可避免地遵循这一规律:在时间的长河中,新的
物种通过自然选择应运而生;而另一些物种则日趋减少,乃
至绝灭。

起源相近的生命形式,同一种群的各种变体,同一
属或相关属的物种,都具有近乎相同的结构、素质和习性,
通常会陷入最激烈的竞争之中。

结果,造成每一个变种在演
化进程中势必对最接近的族群施加最大的压力,但求置之于
死地。


生活在今天的人都很熟悉恐龙和其它的古生物,但是生
物绝灭事件也许就不是每个人都听说过,而在达尔文时代就
更不用说了。

实际上,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知道化石,尤其
是介壳化石。

这些化石生物虽然与现代物种迥然不同,但是
它们也可能仅仅代表了生物从一个种属向另一个种属演化过
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形态。

因此,把一种早期生命形态的消
失称为绝灭也许并不恰当。

但是,种属灭亡确实是经常发生的,恐龙绝灭就是这样的例子。

按照达尔文的意见,这些在6500万年前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神秘动物之所以绝灭,是因为它们失去了生存竞争
的能力。

动物生存竞争的竞技场就是自然界,达尔文把它比
喻成一个“由成万个楔子紧密排列成的弹性面,受着连续不
断的敲击。

有时敲到这个,有时敲到那个”。

每一个楔子就
像一个生物物种或变种,而每一次敲击就是自然选择的驱动力。

由于每一个楔子可以往里挤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打
进去一个就非得挤出去一个不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
立国瑞士的边界上难民云集,人满为患,瑞士当局封闭边界
的借口就是“船已满载”。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来看,生物界
的生存竞争与这种状况也十分相似。

达尔文的种数空间有限论,源于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空间有
限论。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写道:“1838年10月,正是我
开始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后的第15个月,我偶然读到了马尔
萨斯的《人口论》。

当时,我的脑海里已经孕育了生存斗争
的思想。

根据对动植物生活习性长期不断地观察,我发现这
种斗争无处不在。

马尔萨斯的著作立刻吸引了我。

在有限的
空间里,只有适者才能够继续存在,而不适者势必遭到淘汰。

结果形成新种。

于是,我终于找到了一种继续工作的理论基础。


可是直到1858年达尔文才将这一思想发表在他的撼世
名著《物种起源》中。

他之所以拖了这么久,一个主要的原
因是他一直还想使他的理论更为完善;而他之所以在那一年
发表,是因为一位名叫华莱士的年轻科学家也在思考着同样
的问题并产生了同样的认识。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达尔文“出于好奇”而偶然拜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20年以后,在地球的另一边靠近新几内亚的一个岛屿上,华莱士也因为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而产生了与达尔文同样的想法。

华莱士在他的自传里写道:“当时(1858年2月),我身患疟疾,蜗居在摩鹿加岛上的特尔纳特村,每天都要忍受几个小时忽冷忽热的煎熬。

病中的我浮想联翩,物种起源问题也总是在脑海中萦回。

一天,突然又想起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0年前曾读过此书)及其所谓的'有效控制机制'--战争、疾病、饥荒、突发事故等等,这些机制可以控制野蛮民族的人口至近于稳定。

于是我联想到,这种控制机制当然也适用于动物,使其数量不至于无限增加。

但是对这些控制作用如何形象物种,我只有一些很模糊的想法。

然而一瞬间,适者生存的思想闪过我的脑际。

总的来说,这些控制作用将使较劣者灭亡。

我想到,动植物的每个新世代都存在这样的变化,同时,气候、食物和天敌的变化也在不断进行,物种的变化过程于是在我的脑际清晰起来。

就这样,我在发病的两个小时里悟出了这一理论的要点。


这部首版印行于1798年工业革命之时的《人口论》简直太厉害了,竟然深深地影响了两位科学巨人使他们得到了同样的启发。

实际上,即使到了今天,这本书仍然是许多社会
科学学科的必读课程。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理论
的基本原理。

从鸦片战争开始,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内忧外患
影响下,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稳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将近两倍,从不
到5亿人变成了将近13亿。

按照这样的增长,中国人口到了2050年将达到将近40亿人,而到了2100年就要超过100亿。

到那时,中国人可真要身无立锥之地了。

看来,中国的计划
生育确实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发行后,立刻遭致了一片批
评之声。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这些批评者当中竟然没有人对
他的生存竞争或适者生存的观点表示异议,而是主要攻击它
在其它方面对传统思想的触动。

至于生命形态不断分枝成为
新生命的机制,对于当时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的那些充满
活力的实业家们来说似乎还正合胃口。

那么,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是怎样理解和应用了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