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心血管科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合集下载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版)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X线片(5)心脏超声(6)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室性早搏中药治疗方案

室性早搏中药治疗方案
(2)维持期:治疗3-6个月,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
四、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宜清淡,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等。
3.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激素等。
4.定期复查心电图,监测病情变化。
5.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2.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明确室性早搏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合理选药。
3.安全优先: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注重药物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
4.规范用药:遵循国家相关法规,规范使用中药,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三、治疗方案
1.辨证分型
(1)心气虚弱型: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等。治法为补益心气,宁心定悸。
二、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辨证,选用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
2.整体观念: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机能,强化心脏功能,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3.安全性原则: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4.规范化治疗:遵循国家相关法规,规范用药,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五、评估与调整
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2.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反应,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3.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本方案旨在为室性早搏患者提供一种合法合规、人性化、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确保治疗效果。
五、评估与调整
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

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湖南省宜章县中医院心脑血管专科(424200)杨晓恒(电话:3728467)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VPB)是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extrastolic,VPS),或室性过早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VPC)。

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分为:高位(室间隔)室性期前收缩,右心室(或右束支)期前收缩,左心室(或左束支)期前收缩,左心室前壁(或左前分支)期前收缩,左心室后壁(或左后分支)期前收缩,心尖部室性期前收缩,心底部室性期前收缩,后壁期前收缩,前壁期前收缩。

根据病情程度分为:偶发性室性早搏;频发性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连续性,呈二三联律或短阵室速室性早搏;RonT。

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普通心电图检出率非常低,仅5%左右;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率高,据文献资料统计,也只有50%的检出率。

其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主要症状为患者自觉心脏强力收缩或漏搏,感心悸,胸闷等,从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到早搏频发,持续时间过长引起晕厥或黑朦,心绞痛与低血压。

但有的人24h仅发生六七次,就感到胸闷不适;有的人24h发生2万次以上,仍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其临床预后各不相同,临床症状与预后无平行关系。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范文_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计划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范文_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计划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范文_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计划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室性早搏)一、概述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

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器质性心脏病和正常人均可见到。

从胎儿直至高龄者均可发生。

偶发室性早搏通常很少影响每分钟心排血量。

当发生多源性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心排血量就会受到明显影响,症状就会更明显。

其发作多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相关。

心室早搏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中医病名:心悸病;西医病名:室性早搏。

二、诊断【西医诊断】1.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2.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3.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尝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中医辨证分型】1.心虚胆怯证临床表现: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

辨证分析:患者因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2.心脾两虚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纳差乏力,面色无华,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

辨证分析:患者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阴虚火旺证临床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阴血亏虚,虚火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4.心脉瘀阻证临床表现:心悸,心痛时作,痛如针刺,气短乏力,胸闷,唇甲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9心血管科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9心血管科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住院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心虚胆怯证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阳不振证痰火扰心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患者。

2.24小时室性早搏总数小于10000次,或24小时室性早搏总数小于总心搏数的10%。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甲功五项、电解质、心肌酶学、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心律失常——过早搏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律失常——过早搏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律失常——过早搏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周云霄报道用三参稳律汤(红参6g、丹参、当归、炒枣仁各30g,苦参15~30g,麦冬、五味子各12g,薤白9g,茯苓15g,琥珀6g)为基本方,日1剂,水煎服,配以西药心得安10mg,日3次服;苯妥英钠0.05g,日3次服。

治疗27例过早搏动患者,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

王金荣用基本方(黄连、五味子各5g、党参、麦冬各12g)为主,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心悸、失眠加酸枣仁12g,夜交藤15g;胸闷、憋气加瓜蒌皮12g,郁金10g;血瘀加赤芍10g,丹参15g;头晕、高血压加枸杞子、天麻10g;早搏频发加苦参15g。

冠心病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潘生丁,合并高血压服用复方降压片。

治疗86例,室性早搏55例,显效30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恶化2例;房性早搏24例,显效11例。

有效9例,无效4例;交界性早搏7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

李若钧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早搏30例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分4型论治:肝郁气滞型用柴胡、黄芩、栀子、丹皮、香附、枳壳、云苓、苦参各10g,苏叶、甘草各6g;痰瘀互结型用当归、桃仁、红花、桔梗、前胡、陈皮、半夏、胆星、地龙各10g,赤芍、丹参各30g,云苓15g,甘草6g;气阴两虚型用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花粉、元参、阿胶(烊化)、玉竹、石斛、甘草各10g;湿热内蕴型用薏苡仁30g,杏仁、云苓、通草、滑石、竹叶、黄连、苦参、连翘各10g,白蔻仁6g。

与对照组13例,除治疗原发病外,用利多卡因200mg加入10%葡萄糖200ml静滴(1~3mg/min),日1次。

结果:两组分别治愈13和3例,好转14和15例,无效3和5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1.54% (P<0.025)。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8三、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4四、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8五、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22六、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26七、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0八、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5九、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9十、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4十一、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8十二、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2十三、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7十四、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0十五、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5十六、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71十七、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77十八、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1十九、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3二十、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9二十一、附骨疽(慢性骨髄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95二十二、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98二十三、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03二十四、外伤性寵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07二十五、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10二十六、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15二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24二十八、瘻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2二十九、消渴病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37三十、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40三十一、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45三十二、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50三十三、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56三十四、紫瘢肾(过敏性紫瘢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62三十五、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67三十六、廷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73三十七、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79三十八、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83三十九、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0四十、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4四十一、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02四十二、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07四十三、,賺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11四十四、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15四十五、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20四十六、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25四十七、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1四十八、毒蛇咬伤(蝮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5四十九、水火烫伤(烧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9五十、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43五十一、肝胆管结石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48五十二、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1五十三、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4五十四、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7五十五、白沱(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0五十六、瞳神紧小(前葡萄膜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3五十七、高风雀目(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6五十八、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9五十九、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74六十、胃皖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80六十一、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86六十二、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91六十三、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95六十四、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01六十五、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06六十六、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0六十七、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3六十八、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6六十九、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9七十、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2七十一、肠湃(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5七十二、紫瘢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8七十三、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1七十四、髄毒劳(骨簡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4七十五、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7七十六、肝瘟(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1七十七、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5七十八、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8七十九、麻疹(典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1八十、小儿紫瘢风(过敏性紫瘢-皮肤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4八十一、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7八十二、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66八十三、肺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0八十四、食管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5八十五、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8八十六、头部伤(颅脑损伤)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81八十七、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髄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86八十八、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91八十九、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96九十、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01九十一、中风后扃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06九十二、胯骨错缝(舐髒关节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12。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xiugai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xiugai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昏,少数病人可有晕厥。

(2)心电图表现:①心率快而极规整,心率130~240次/分。

②QRS波群大多正常,可伴有室内差异传导,而出现宽大QRS。

③P波可埋藏于QRS波群内,不能分辨,或在QRS前,或贴于QRS波群之后。

2)室性心动过速(1)临床表现:①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可发生心绞痛、头晕、晕厥。

②体检包括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的巨A波,S1强弱不等,可出现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

(2)心电图特征:①连续发生的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性心动过速。

QRS-T 波特征同室性早搏。

②常有继发性ST-T波改变。

③心室率140~200次/ 分,规则或略不规则,偶见RR间距相差达0.33秒。

④室性心律可持续单独存在,形成房室分离。

3)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晕、心前区疼痛、气促、心衰甚至肺水肿等。

少数房颤患者以血栓栓塞并发症或晕厥为首次出现的症状,晕厥见于病窦综合症、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并发房颤时。

房扑多不稳定,趋向于转为窦律或房颤。

(2)心电图表现:①各导联无P波,代之以极快(350~600次/分)极不规则的颤动波或频率为250~350次/分的规则的据齿状扑动波。

②房颤时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率多介于100~160次/分,也有心室率不快的房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咖啡、浓茶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早搏是自动型异位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生原理多样,临床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主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以下几点:(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P波。

(2)提前的QRS-T波群形状错综复杂,QRS时间多在0.12s以上。

(3)几乎全部都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二) 证候诊断1.心虚胆怯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3.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5.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

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6.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1)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先煎)、天冬、生地黄、熟地黄、五味子、肉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心俞、胆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②耳针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C,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饮食疗法宜进食安神定志的食品,如:红枣、莲子、桂圆、百合、小麦、糯米等。

食疗方:桂圆莲子粥。

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志(1)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味。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先煎)、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足三里、关元、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②耳针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益气养阴,安神定志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4)饮食疗法宜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红枣、莲子、桂圆、山药、黑木耳、瘦肉、鱼肉等。

食疗方:皮蛋瘦肉粥、桂圆山药羹。

3.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养心,安神定志(1)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①体针疗法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心俞、脾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②耳针疗法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健脾养心,安神定志中药或随证加减。

(4)饮食疗法宜进食养心健脾的食品,如:桂圆、瘦肉、茯苓、薏米、红豆、山药、银耳、莲子、大枣等。

食疗方:山药瘦肉汤、猪心大枣汤。

4.心阳不振证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1)推荐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桂枝、附子(先煎)、龙骨、牡蛎、人参、黄芪、麦冬、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肾俞、太溪、大陵。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②耳针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中药或随证加减。

(4)饮食疗法宜进食温补阳气的食品,如黄牛肉、羊肉、虾、韭菜等。

食疗方:韭菜白米虾。

5.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1)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星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耳针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中药或随证加减。

(4)饮食疗法宜食清热化痰、宁心定悸的食品,如荸荠、马齿苋、芹菜、菊叶、莲子芯、西瓜等。

忌韭菜、小茴香、桂皮等助热生痰之品。

食疗方:银耳莲子汤。

6.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解郁安神(1)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等。

方药中可酌加养心安神药物,如:柏子仁、灵芝、夜交藤、远志、合欢皮(花)、龙骨、牡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气海、血海、膈俞、心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耳针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理气活血,解郁安神中药或随证加减。

(4)饮食疗法进食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的食品,如:山楂、大白菜、芹菜、白萝卜、生姜、大蒜等。

食疗方:白萝卜丝汤。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穴位注射疗法取穴:内关(双)、神门(双)。

药物: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

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用5ml或1ml注射器.针尖垂直刺入内关(双)、神门(双)穴,上下提插2~3次,有酸胀感后,每穴注入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

隔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

2.推拿疗法:取穴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足三里、阳陵穴等。

每日1次,12天一个疗程。

3.八段锦:每日1次,12天一个疗程。

(三)运动康复:配合有氧运动以调息(四)西药治疗详细采集病史,进行临床查体,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如患者频发室性早搏(≥7200/24h),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或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以及复杂性室性早搏(存在多源、成对室早或阵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在急性心肌梗死或 QT 延长的基础上存在 R on T 室早)者,可参照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合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五)护理调摄要点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忌肥甘厚腻之品。

戒烟忌酒,限制茶、咖啡等饮品。

2.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制定。

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次/分,DCG示<30次/小时)。

有效:室早发作减少60%以上(时间和次数)。

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二)评价方法1.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2.西医疗效评价: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以自身症状积分及动态心电图的结果评价。

3.生活质量评价:基于病人结局报告的PRO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健康简表)评分进行评价。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