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早搏中医治疗方案选择

摘要:心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提前跳动。
中医理论认为,心早搏多由气血不足、心神不宁、痰湿内阻等因素引起。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心早搏的治疗方案选择,包括辨证论治、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调养等方面。
一、心早搏的中医病因病机1. 气血不足:心主血脉,气血不足导致心脉失养,心神不宁,易引发心早搏。
2. 心神不宁:情志不畅,心神受损,导致心脉失调,引发心早搏。
3. 痰湿内阻: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痰湿内阻,影响心脉通畅,引起心早搏。
4. 阴虚火旺:肝肾阴虚,水火失衡,心火亢盛,扰动心神,引发心早搏。
二、心早搏的中医治疗方案选择1. 辨证论治(1)气血不足型:治疗原则为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可选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加减治疗。
(2)心神不宁型:治疗原则为养心安神,调和气血。
可选用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治疗。
(3)痰湿内阻型:治疗原则为健脾除湿,化痰通络。
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加减治疗。
(4)阴虚火旺型:治疗原则为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加减治疗。
2. 中药治疗(1)气血不足型:归脾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
(2)心神不宁型:酸枣仁汤加减,方药组成: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3)痰湿内阻型:二陈汤加减,方药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4)阴虚火旺型: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
3. 针灸治疗(1)主穴:心俞、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配穴:气血不足型加脾俞、胃俞;心神不宁型加安眠、百会;痰湿内阻型加丰隆、阴陵泉;阴虚火旺型加太溪、太冲。
4. 食疗调养(1)气血不足型:可食用红枣、桂圆、核桃等食物,以补气养血。
(2)心神不宁型:可食用百合、莲子、银耳等食物,以养心安神。
(3)痰湿内阻型: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食物,以健脾除湿。
室性早搏中药治疗方案

四、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宜清淡,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等。
3.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激素等。
4.定期复查心电图,监测病情变化。
5.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2.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明确室性早搏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合理选药。
3.安全优先: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注重药物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
4.规范用药:遵循国家相关法规,规范使用中药,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三、治疗方案
1.辨证分型
(1)心气虚弱型: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等。治法为补益心气,宁心定悸。
二、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辨证,选用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
2.整体观念: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机能,强化心脏功能,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3.安全性原则: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4.规范化治疗:遵循国家相关法规,规范用药,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五、评估与调整
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2.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反应,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3.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本方案旨在为室性早搏患者提供一种合法合规、人性化、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确保治疗效果。
五、评估与调整
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 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 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分级<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完成入院检查
重 占 八、、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心电监测
□低盐低脂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点中药注射液
□针灸治疗
临时医嘱
优势病种_心悸

市中医医院心悸 (心律失常)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根据患者的主症〔可有心悸、心绞痛、无力、头晕、晕厥〕、舌苔脉象诊断。
①、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②、兼症:胸闷不舒,易冲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头晕乏力。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那么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③、诱因:情志刺激、惊慌、紧、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④、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制定,结合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诊断。
①、根据病人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临床病症与相关病史。
②、进展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病类诊断:〔1〕分清虚实心悸多为虚实相兼,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淤血、火邪之类。
〔2〕辨明惊悸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
〔3〕详辨脉象变化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数对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对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临床应结合病史、病症,推断脉症从舍。
〔4〕结合辨病辨证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辩证的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性心悸,多属心虚害怕,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湿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有风生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心悸的中医经方治疗病案

心悸的中医经方治疗病案心悸主要指患者自觉的感到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的一组症状,西医所指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齐等等,都可经过中医辨证来治疗,今天继续分享一则医案患者王某某,农民,男,60岁。
2020年11月8日就诊。
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12年。
每遇人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心率每分钟40次,曾在西安市某医院治疗,医生建议安置心脏起搏器,因患者经济不宽裕,故没有安置,现患者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
观其舌淡嫩、苔白,切其脉沉迟无力。
辨证:脉沉迟为阴为寒,寒则血脉不温,阴霾用事,背为阳府,而虚其护,则心肺功能失其正常,故见胸满背寒之变。
为疏处方:附子,麻黄,细辛,红人参,麦冬,五味子服尽三剂,脉增至-息四至。
又服三剂,则心悸、气短、胸满、背寒等症消除,脉搏增至一息五至而愈。
(按语]心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临床治疗心脏病,不能局限于“心血管”的一个侧面,不能只见有心脏病,就用当归,川芎,丹参,活血理气药物,理当重视心阳不足,阴寒痹阻的病理变化。
心脏病出现心搏频率下降,脉来迟缓,心胸发满,后背寒冷,反映了心之阳气不足,阴寒之气充盛,得以乘其阳位。
本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
启用力大气雄厚的附子,直补离官心阳之虚,振奋心脏功能,为治本之道。
麻黄、细辛在附子的督促之下温经散寒,以扫长空之阴霾,温煦膻宫,复苏心肺气血之功能而为佐使。
生脉饮为《内外伤辨惑论》方,方中三药,一补,一清,一敛。
功专益气敛汗,养阴生津,善治热伤元气,气阴两伤,汗多体倦,气短口渴,久咳伤肺,心悸气短等症。
夲人在临床治疗心脏病的心动过缓,脉来迟涩,心悸气短,胸满背寒,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在兴奋心阳之余,以滋养心肺之阴。
两方合用,能起到颉颇与相互为用的作用,临床疗效极佳。
本文旨在科普中医学知识,文章中所提到的方剂及中药借物擅自服用,如有必要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如有更多咨询,请关注或留言,也可转发评论。
心脏早搏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心脏早搏,又称过早搏动,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或多个额外的、过早的心跳。
中医学认为,心脏早搏属于“心悸”、“脉结”等范畴,多由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痰湿内阻、肝郁气滞、瘀血阻络等原因引起。
中医治疗心脏早搏,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方法,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1. 心气不足型症状: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心,宁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远志、酸枣仁、茯神、龙骨、牡蛎。
加减:若兼有痰湿内阻,可加半夏、陈皮、茯苓;若兼有瘀血阻络,可加丹参、川芎。
2. 心阳不振型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宁心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汤合参附汤加减。
组成:桂枝、甘草、人参、附子、生姜、大枣。
加减:若兼有瘀血阻络,可加丹参、川芎;若兼有痰湿内阻,可加半夏、陈皮。
3. 痰湿内阻型症状:心悸不安,胸闷痞满,恶心呕吐,痰多,口黏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湿,宁心安神。
方药:导痰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胆南星、竹茹。
加减:若兼有瘀血阻络,可加丹参、川芎;若兼有肝郁气滞,可加柴胡、郁金。
4. 肝郁气滞型症状:心悸不安,胸闷胁痛,情绪抑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宁心安神。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甘草。
加减:若兼有痰湿内阻,可加半夏、陈皮;若兼有瘀血阻络,可加丹参、川芎。
5. 瘀血阻络型症状:心悸不安,胸闷刺痛,唇甲紫暗,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宁心安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加减:若兼有痰湿内阻,可加半夏、陈皮;若兼有肝郁气滞,可加柴胡、郁金。
三、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心俞、内关、神门、厥阴俞、膻中、足三里等穴位,每次选3-5个穴位,每次针刺30分钟,每日1次。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京岳《京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二、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整理]
![二、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861c342e3f5727a4e9622d.png)
二、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TCD 编码:BNX010、ICD-10 编码:I49.302)病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情分级M yerburg 分级≤3 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ICD-10 编码:I40.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中国循环杂志-2001 年4月)。
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常见证候:邪毒犯心证湿热侵心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足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及中(ZYYXH/T66-2008)。
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病毒性心肌炎(ICD-10 编码:I40.0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药物、毒物反应或中毒、放射线照射和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心肌炎症性改变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 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4)病情分级:Myerburg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二)证候诊断1. 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2. 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 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4.水饮凌心证:心悸,胸闷,气短,双下肢浮肿,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苔水滑,脉滑或结代。
5.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6. 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心悸与怔忡的鉴别心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2.胸痹心痛: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闷痛,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
但甚者心痛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晕厥,病情危笃。
3.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2)西医鉴别诊断:1.房性过早搏动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基本心律的P波不同,P-R间期>0.12s。
QRS波大多与窦性心律的相同,有时稍增宽或畸形,伴ST及T波相应改变的称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过早搏动鉴别。
2.房室交接处性过早搏动除提早出现外,其心电图特征与房室交接处性逸搏相似。
早搏冲动侵入窦房结的形成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干扰窦房结自发除极的则形成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组成:黄连9g 法半夏9g 陈皮10g 茯苓10g枳实10g 竹茹10g 丹皮10g 郁金10g远志10g 焦山楂10g 全瓜萎15g 胆南星9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2.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柴胡15g 当归10g 生地10g 牛膝10g桔梗10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3g川芎10g 枳壳10g 酸枣仁10g 丹参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3.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党参30g 黄芪30g 当归10g 龙眼肉10g 白术10g 茯神15g 远志10g 木香10g炒枣仁10g 石菖蒲10g 浮小麦15g 炙甘草6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4.水饮凌心证: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组成:茯苓25g 桂枝12g 白术20g 甘草10g半夏10g 陈皮12g 生姜10g 泽泻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5.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组成:炙甘草9g 西洋参6g 麦冬15g 五味子6g生地10g 桂枝10g 当归10g 阿胶10g(烊化)黄芪10g 元胡10g 酸枣仁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6.痰瘀互阻证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法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桃仁10g红花3g 生地10g 川芎10g 当归10g赤芍10g 瓜萎10g 元胡10g 甘草6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二)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和中成药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耳穴压豆1.常用穴位:心、交感、神门、肾、枕、耳迷根、皮质下、小肠。
2.方法:(1)将胶布剪成7x7mm的小方块,将生王不留行子贴在胶布中央备用。
(2)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王不留行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
(3)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
(4)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四)基础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冠心病、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导致心悸不适,需行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电生理等检查助诊。
治疗方面以对症、对因为主,但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导致心律失常,且易致心功能不全。
在积极查找心律失常病原的基础上,选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迷走神经抑制药物或碱化剂。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I类药阻断快速钠通道,如奎尼丁、普罗帕酮;II类药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III类药阻断钾通道与延长复极,如胺碘酮;IV类药阻断慢钙通道,如维拉帕米。
药物治疗原则:①先单独用药,然后联合用药。
②以最小剂量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③先考虑降低危险性,再考虑缓解症状。
④充分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五)辨证调护1.慎起居:居室环境安静;生活起居规律,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2.节饮食:适当饮食调养,可辨证选用红枣、莲子、银耳、黑木耳、牛奶等食品。
水肿者,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量。
戒烟忌酒,限制茶、咖啡的饮入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体胖者应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多形之品。
3.畅情志:调整心态,减轻紧张情绪,避免精神刺激。
当病人心悸发作时,患者常心情恐惧,最好有人陪护,使病人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4.适寒温:避免感受外邪。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次/分,DCG示<30次/小时)。
有效:室早发作减少60%以上(时间和次数)。
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二)评价方法1.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2.西医疗效评价: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以自身症状积分及DCG的结果评价。
3.生活质量评价:基于病人结局报告的PRO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SF一36健康简表)评分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