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抽混出(分出)采油工艺简介

合集下载

分层采油技术

分层采油技术

减少或消除层间干扰,应分层开采。
分层采油
分层工艺
分层注水 分层测试 分层改造 单管分采:在开采多油层的生产井内,用封隔器将 油层分隔成若干层段,采用卡封或配产的方式来减 少层间干扰。 多管分采:在一口井内下几根油管,一根油管开采 一个层段,用封隔器将层段分隔开。
分层采油
第一部分:概述
胜利油田经多年的开发,综合含水逐年上升,油水关系进一步复杂, 层间干扰现象严重,层间动用不均衡。 非均质油藏一套开发层系的渗透率级差一般在5~10之间,层间差异大。 长期的注水开采,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层间矛盾进一步突出。 分层注水虽然控制了各油层的注水量,但在合采条件下油井注水时效和见水 时间的不同,层间矛盾依然存在。
封隔器类常用井下工具
封隔器类井下工具的型号编制按行业标准SY/T5105-1997编制, 下面列举的是目前油田常用的几种封隔器
型号
Y341 注水井封隔器 K344 注水井封隔器 Y441 注汽封隔器 Y111 封隔器 Y211 封隔器 Y341 油井封隔器 Y441 油井封隔器
说明
压缩式、无卡瓦支撑、液压座封、上提解封 扩张式、无卡瓦支撑、液压座封、液压解封 压缩式、双向卡瓦支撑、液压座封、上提解封 压缩式、尾管支撑、下放座封、上提解封 压缩式、单向卡瓦支撑、下放座封、上提解封 无卡瓦支撑、液压座封、上提解封 双向卡瓦支撑、液压座封、上提解封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相继开始了分层工艺技术的研究(分层 采油、注水、测试、增产措施),带动了封隔器技术的快速发展。至60 年代,见美国产品目录上的封隔器品种已达300种。
近年来,由于石油开采环境的恶化-极端高温、极端高压、极端复杂 条件的影响,封隔器的发展会朝着高性能、高指标、多用途、适应性强 的方向发展。

两层分层同采工艺管柱的研制

两层分层同采工艺管柱的研制

的有 效卡 封分 隔。
( ) 生产 分 采 混 出 结 构 :在 抽 油 泵 的 抽 汲 2 作用 下 ,下层 流体 经 油管通 道进 入分 采泵 ,上层 流 体经 分采 泵侧 向通道 进入分 采泵 ,然 后 2层 流体 通 过不 同的固定 阀 、游动 阀分别被举 升 至最 上一 级游 动 阀后混 合 。 分采 分 出结 构 :在抽油 泵 的抽汲 作用下 ,下 层 流体 经油 管通道 进入 分采泵 经侧 向游 动 阀从 油套 环
空被举 升 至地 面 ;上 层流体 经分 采泵 侧 向通 道进 入
Ⅱ进 入 上 固定 阀座 以上柱 塞 内 。下 冲程 时 ,下 层流 体 经旁通 游动 阀座 进入油 套环 空被举 升 至地 面 ;上 层 流体从 油管 内被举 升 至地 面 。
2 低 坐 封力 封隔器 的研 制 .
通过对封 隔器 密封 件 的结 构 优化 ,设计 了低坐 封力 的压缩 . 自封 式 密 封胶 筒 ( 图 5 ,并 配套 研 见 ) 制 了 Y 1 、Y11型 低 坐 封力 封 隔器 ,克 服 了 常规 21 1 机械式封 隔器坐封后油管 弯曲导致偏磨加剧 的缺点 。
分采 泵经 油管被举 升 至地 面 。 ( ) 解封起 管 柱 当 需 要 检 泵 或换 层 生 产 要 3 求起 出管 柱时 ,上提 管柱 可解封 封隔 器 。
3 .选 井 要求
两油层 层 问差 异 较大且 隔层 良好 的油井 ;最 大
井 斜 角 ≤2 。 5 ;高气 油 比井 慎用 ;严 重偏磨 井慎 用 。
(.胜利油 田有 限公 司纯 梁采油厂 2 1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采油工艺研 究院)
摘 要 针对非均质 、多油层 油藏采 用常规 的合采 工 艺层 间干 扰严 重 的问题 ,研 制 了两层 分层 同

采油工艺简介

采油工艺简介
抽油杆的强度:C级杆(570MPa)、D级杆(810MPa)
接箍是抽油杆组合成抽油杆柱时的连接零件。按其结构 特征可分为:普通接箍、异径接箍和特种接箍。
普通接箍:连接等直径的抽油杆
异径接箍:用于连扶接正不器同直径的抽油杆
特种接箍:主要有滚轮式接箍和滚珠式接箍,用于斜 井或普通油井中降低抽油杆柱与油管之间的摩擦力, 减少对油管的磨损
B-下冲程
采油工艺简介
抽油机悬点载荷
1.静载荷 包括:抽油杆柱载荷;作用在柱塞上的液柱载荷;沉
没压力对悬点载荷的影响;井口回压对悬点载荷的影响 2.动载荷
包括:惯性载荷、振动载荷
抽油机运转时,驴头带着抽油杆柱和液柱做变速运动, 因而产生抽油杆柱和液柱的惯性力。
3、摩擦载荷
采油工艺简介
第三节 抽油机平衡、扭矩与功率计算
(3)抽油杆:能量传递工具。
采油工艺简介
1-外螺纹接头; 2-卸荷槽; 3-推承面台肩; 4-扳手方径; 5-凸缘; 6-圆弧过渡区
采油工艺简介
抽油杆的杆体直径分别为13、16、19、22、25、28mm,
抽油杆的长度一般为8000mm或7620mm,另外,为了调节 抽油杆柱的长度,还有长度不等的抽油杆短节。
采油工 程任务
采油计量和分离
经济有效地提高油井 产量和原油采收率
采油工艺简介
采油工程特点:
采油工艺简介
★ 涉及的技术面广、综合性强而又复杂 ★ 与油藏工程、地面工程和钻井工程等紧密联系 ★ 工作对象是条件随油藏动态不断变化的采、注井 ★ 难度大 ★ 涉及油田开发的重要决策和经济效益
2)下冲程:柱塞下行,固定阀在重力作用 下关闭。泵内压力增加,当泵内压力大于柱塞 以上液柱压力时,游动阀被顶开,柱塞下部的 液体通过游动阀进入柱塞上部,使泵排出液体

分采混输采油工艺现场试验分析

分采混输采油工艺现场试验分析

分采混输采油工艺现场试验分析【摘要】层间矛盾是贯穿油田开发全过程的主要矛盾之一,常规的堵水技术是以停采(放弃)高含水油层为手段达到减缓层间干扰的目的,停采或陪堵层的存在等于放弃了这部分储量资源和潜力;本文介绍的分采混输采油工艺可实现两层段独立采油混合输送,在缓解层间矛盾的同时,可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获得物尽其用,“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

适用于中高含水期,油层跨度大,多油层合采时,层间压力或含水差异产生层间干扰的油井提高采收率。

【关键词】分采混输分抽泵封隔器试验认识1 分采混输采油工艺原理分采混输采油工艺由分抽混输泵和封隔器两种工具组合而成。

封隔器用来分开两套油层;分抽混输泵分上下两级泵筒,整体安装在封隔器以上,该泵的两个进液口分别置于封隔器胶筒上下,上下两级柱塞用专用空心杆连接,从而实现一井两泵在不同生产压差下独立抽汲两个层段同时采油,避免了两个油层间压力(或含水)差异大,产生互相干扰现象,达到挖掘油井潜能的目的。

管柱结构如图1。

图1?分采混输采油管柱结构2 分采混输采油工艺适用条件(1)套管完好且内通径达到φ118mm以上,隔层段固井质量优良。

(2)井斜角小于10度,两个分采油层段隔层大于5m,油层不出砂。

(3)长井段、多油层合采,层间压力(或含水)差异大。

3 分采混输采油工艺特点(2)必需和封隔器配套使用,套管的完好程度和封隔器的性能决定分抽工艺的效果。

(3)与常规抽油泵对比增加分抽混输功能,相应阀件、密封件增多,泵质量可靠性是工艺成功的关键之一。

4 分采混输采油工艺现场先导试验效果4.1 井组基本情况h2-42井是胡二块s3中12s3下1层系的一口油井,射孔井段2317.2-2788.4m,共37层75m。

试验前该井在φ50*4.8*5.5*1806m 工作制度下,平均日产液28.7t,综合含水96%,平均日产油1.6t,动液面1400m,沉没度400m,平均泵效38.4%。

h2-42井对应水井h2-32,注水层位s3中12s3下1,2348.1—2420.8m,共19层29.3m,合注管柱,正常注水时油压18mpa,日注60m3。

原油集输流程工艺介绍

原油集输流程工艺介绍
36当集输半径很大时在采油井口剩余压力不能满足设计流量下油气集输系统压力降要求大量的采出水需要返输时不管是从投资还是从管理和运行费用上看显然采用二级布站是不合理部分小油田产量少油品性质好但单独为其建设原油稳定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又不够经济因此需要输至附近油田进行集中处理这样产生了中间过渡站即转接站
第二章 原油集输流程
7
2.分井计量站
任务:进行分井计量,测量管辖油井的油、 气、水产量。
分井计量站功能: 油井采出的油、气的集中计量和集中管理; 为完成油、气集输提供实施各种工艺措施,在 采用掺热水(油)的油气集输方式时,可提供掺 热水(油)分配阀组,以便向所管辖的油井分量站
计量站工矿复杂,其特点是: ➢被测量的介质是油、水、气量的混合物,混合不均 匀,混合比是经常变化的; ➢油、水、气混合物的流量波动大,流态变化大,会 出现段塞流; ➢被测介质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泥砂等杂质; ➢测量工况条件随油井的生产条件一起,经常变化。
塔里木东河塘油田则采用了“井口—联合站”构成的 一级布站集输流程,简化工艺,降低投资。
30
二级布站流程
➢ 二级布站流程是指“井口—计量站—联合站” 构成的布站流程形式; ➢ 根据油气输送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二级布站的 油气分输流程(图2-4)和二级布站油气混输流 程(图2-5)。
31
二级布站油气分输流程
• 集输站场的类型和功能; • 原油集输流程; • 常用集油工艺; • 不加热集油工艺。
1
第一节、集输站场的类型和功能
1.集输站场的类型
➢ 原油集输系统站场按基本集输流程的生产功能可
分为:采油井场,分井计量站,转接站,集中处理 站(联合站)等四种站场。 ➢ 采油井场,分井计量站和转接站作用是集油、集 气的生产设施,将油、气收集起来,输往集中处理 站进行处理。

油田脱水及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

油田脱水及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

油田脱水及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介绍油田脱水和采出水处理是油田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

脱水是指通过一系列处理工艺将从油井中产出的油水混合物中分离出油和水。

采出水处理是指对分离出的水进行处理,以达到环保要求或实现再利用。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油田脱水和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

油田脱水工艺技术1. 重力分离重力分离是最常用的油田脱水工艺技术之一。

油水混合物经过沉箱或旋流器,由于油和水的密度不同,通过重力分离使油和水分离出来。

分离效果受到温度、压力和物料性质的影响。

2. 机械分离机械分离是利用机械设备,如离心机、油水分离器等,将油水混合物进行离心分离来实现脱水。

机械分离的优点是分离效果好,能够处理大量油水混合物,但也存在设备成本高和能耗大的问题。

3. 化学脱水化学脱水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改变油水混合物的表面性质,使其易于分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表面活性剂、絮凝剂等。

化学脱水能够提高脱水效果,但需要考虑药剂的成本和环境影响。

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1. 沉淀过滤沉淀过滤是将采出水通过沉淀池,利用重力沉淀固体颗粒,然后通过过滤器将固体颗粒从水中去除。

这种工艺技术适用于处理大颗粒固体污染物,操作简单,但处理效果有限。

2. 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是通过将采出水经过活性炭床,利用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颜色。

活性炭吸附工艺技术适用于处理有机物污染物和含色采出水,但需要定期更换活性炭。

3. 膜分离膜分离是一种高效的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有微滤、超滤、反渗透等。

通过不同孔径的膜将采出水中的固体颗粒、有机物和溶解物质分离出来,实现高纯度的水的回收利用。

结论油田脱水和采出水处理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选择工艺技术时,需要考虑分离效果、成本、能耗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常用的脱水工艺技术有重力分离、机械分离和化学脱水。

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包括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和膜分离。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择适合的工艺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经济和环保的油田脱水和采出水处理。

分油机结构与原理

分油机结构与原理

分油机结构与原理分油机是一种常用的机械设备,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中不同密度的成分,主要应用于石油工业和化工工业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分油机的结构和原理。

一、分油机的结构:1.分油机主体:分油机主体是整个设备的核心部分,通常由圆柱形的分油筒组成,内壁平滑并涂有耐腐蚀材料,能够保证液体流动的顺畅。

2.进出料口:进出料口分别位于分油筒的上部和下部。

液体混合物通过进料口进入分油筒,通过分离后的油水通过出料口分别排出。

3.溢流口:溢流口位于分油筒的上部,用于排出轻质液体成分。

4.排渣口:排渣口位于分油筒的底部,用于排出重质液体成分。

5.引流器:引流器位于溢流口和排渣口之间,用于控制液体的流速和流动方向。

6.传动系统:传动系统包括电机、减速机和联轴器等,用于驱动分油筒旋转。

7.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常使用PLC进行控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分离速度和溢流口的开启程度等参数。

二、分油机的工作原理:分油机的工作原理基于液体在离心力作用下的不同密度,实现分离的目的。

当液体混合物通过进料口进入分油筒后,通过传动系统驱动分油筒高速旋转。

由于分油筒内壁涂有耐腐蚀材料,液体可以顺畅地在内壁上流动。

由于进料口的位置使液体呈径向流动,液体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得不同密度的物质在分油筒内分层。

根据密度的不同,分为重油、轻油和水三层。

重油部分会沉积在分油筒的底部,通过排渣口排出;轻油则会浮在重油上部,并通过溢流口排出;水则位于分筒最上部,通过出料口排出。

为了使分离效果更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分离速度和溢流口的开启程度。

通过PLC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调整。

分油机的结构和原理使得油水分离更加高效,能够为石油工业和化工工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采油工艺原理

采油工艺原理

异常高压引起井喷和自喷!
• 异常高压: 水面
压力系数>1.2.如 油藏周围环绕着 不渗透地层,它 不能与地表连通 时,则其压力可 能为异常高压。
五、油气藏驱动方式(Driving Pattern)
天然能量 驱油能量
人工补充能量
1.弹性驱动(原油、束缚水及岩石的弹性能) 2.溶解气驱 3.气顶驱(依靠气顶能量) 4.水驱(边、底水或人工注水) 5. 重力驱动
2、石油的分类 原油(Crude Oil):是石油的基本类型,在
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 天然气(Natural Gas):是石油的主要类型,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气态; 沥青(Bitumen):常温常压条件下呈固态。 注意:凡是有原油的地方,就有天然气;
但在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有原油。
3、油藏流体:
一、储集层
储集层就是有能力含有油、 气、水或其他流体的地下岩石。 储集层具有两个基本特性。 1、孔隙性:
具有能够容纳油气的孔隙空间, 其大小用孔隙度(porosity)度量。
绝对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 2、渗透性:
孔隙空间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其允许流 体通过的能力用渗透率(permeability)度量。
一般情况下为:1.8~5.5℃/100m, 全球平均为2.6℃/100m。 在生产过程中,油藏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四、油藏压力(Reservoir Pressure) 为油藏中流体所承受的压力.
• 压力系数: 油藏中部的实测油藏压力与同一深
度的静水柱压力之比。 • 正常压力系统
0.8<压力系数<1.2.如油藏连通地表, 其油藏压力通常就为正常压力。
常规有杆泵
人工举升
利用抽油杆传递能量 地面驱动螺杆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措施前功图 100 80
载苛(KN)
措施后功图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2 位移(m)
18
60 40 20 0 0 2 位移(m) 4
载苛(KN)
4
2013-1-11
延长油田杏子川采油厂四口井实施前后产量对比情况表
措施前日均(t) 井号 措施后日均(t) 日均增(t)
解封方式:上提解封。 操作简单、易行,有效消 除油管及泵筒变形。
2013-1-11 27
油管扶正器
主要用于井内油管扶正居中。 结构: 由主体、扶正体、旋转机构、 弹簧总成。 特点: 确保油管居中,减少偏磨现象 发生。 结构简单、转动灵活、摩擦力 小,扶正效果好。 用于封隔器两端,可以提高封 隔器械的性能,延长封隔器的 使用寿命。
2013-1-11 2
分采泵管柱示意图
分采泵
连接密封 插入密封
采油层 封隔器
采油层
2013-1-11
连接式分采管柱图
3
2013-1-11
4
二、结构
上接头 上泵筒总成
分抽混出抽油泵
上、下接头、 上、下泵筒总成、 上、下柱塞组合总成、 桥式双通道进液分流阀 总成、 下固定阀等部件组成。


含水
10 51 56 71

1.6 2.5 2.6 1.6

1.44 1.25 1.17 0.8
含水
10 50 55 50


含水
10 50
备注
化277-2 化227-1 化227-2 化228-2
2013-1-11
0.72 0.55 0.9 0.8 0.8 0.38 0.38 0.2
0.88 0.89 1.6 1.8 0.8 0.87 0.79 0.6
名称
工作制度
日产液 (t/d)
日产油 含水 (t/d) (%)
气液比
(m3/t)
备注
措施 前 措施 后 增幅
2013-1-11
Φ38×4.8×5
2106.3
1678
3.7
3.4
8.1
11.2
216
Φ38×4.8×5
2106.3
7.1
6.1
14.1
20.9
3.4
2.7
9.7
17
文侧14-1防气措施前后功图对比
管 式 泵
10
105 451 1196 125 535 1421 145 6
451 1196 125 535 1421 145 620 164
2013-1-11
14
分采混抽泵设计特点
全新的分流阀设计,运用独特的双进液口保证了两个油层 内的液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过桥式下泵筒提高了泵筒的强度,完全杜绝了环形阀外径 尺寸大、密封环节多、容易漏失的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 固定阀组的可靠性能, 上泵采用中空防气泵,有效解决了下部油层气锁问题,提 高了泵效。 外径尺寸较小等特点。 利用现有的作业设备即可完成施工作业,施工工艺简单。 2001~ 124
1350
114
24
25
60~80
/
114~134
120
2013-1-11
25
Y221-114补偿自锁封隔器
未工作状态 工作状态
2013-1-11
26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此封隔器不能重复座封, 应准确计算座封位置。 座封:用1米提升短节连接组配管
柱,下到设计座封位置后,上提管 柱一米旋转8-10圈后,缓慢下放管 柱1 米座封后,再上提1米,去掉 短节,更换(油管挂)萝卜头入井, 座井口即可。
2013-1-11
15
2013-1-11
16
现场应用及典型井例
文侧14-1井措施前后效果对比
2009年1-12月份,中原油田采油一厂共实施防气工艺措施64井次,有效 60井次,有效率93.8%,累计增液28447.4t,增油2691.4t。
泵挂 深度 (m) 动液 面 (m) 泵效 (% )
2.40
1.3
35.6
1423
7.3
3.3
46.3
1550
4.92
陈283-346
2.58
1.79
15.5
1323
4.26
2.69
24.8
1400
1.68
陈283-347
3.36
1.78
37.1
1505
5.64
1.76
62.9
1468
2.28
刘73-10
2.15
1.76
3.7
1290
3.60
2.22
27.6
1296
1.45 20
2013-1-11
分采混抽防气泵实测示功图
陈281-345
陈281-347
陈283-346
陈283-247
2013-1-11
21
Y221 -114自锁补偿封隔器(改进型)
胶筒位于卡瓦之上,避免卡瓦砂埋。 技术集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补偿器 上接头
2013-1-11
直径间隙值
20~70
71~120
121~170
2013-1-11
13
泵各级配合间隙允许漏失量
类 型
公称 直径 mm 32 38 44 56 57 70 83 95
试验 压力 MPa
漏 失 量
L
隙 等 级 ⅠⅡⅢ 最 大 漏 失 量,mL/m

Ⅲ 1196 125 535 1421 145 620 1645 184 789 20
2013-1-11 29
2013-1-11
30
2013-1-11 24
Y221-114补偿自锁封隔器技术参数
油管扶正器:外径ø114mm,总长400mm 补偿器:最大伸缩补偿量1000mm,
型 号
适应 套管 mm
总长 mm
最大 外经 mm
最小 工作 内径 压力 mm MPa
坐封 载荷 KN
反洗 排量 m3/h
扶正体 外径 mm
工作 温度 ℃
分抽混出采油工艺技术
一、概述
分抽混出抽油泵
用同机、一杆两泵,同采二个或二个以上油层的油 液。 用于分层开采,消除或减少层间干扰,增加油井产 液能力。 适用于供液能力充足,出砂量不大,结蜡不严重而 层间干扰严重的抽油井。 可用于上层注汽下层开采稠油。 隔层应不小于5m,确保封隔器有效座封。
2013-1-11 8
气液分层抽油混出机理
当封隔器座封后,封隔器下油 层环空密闭,下部油层的气体 容易引起上层抽油泵气锁,在 上部泵筒上增加储气包,开辟 了井下气体的流出通道。 当柱塞上行时,固定阀打开油 气混合物进入上级泵筒,气体 进入储气腔。 当柱塞下行时,气体密闭在储 气腔内;柱塞下行至下死点时, 气体进入油管内。如此连续过 程,井下油气排入泵筒。
座封剪 切销钉
胶筒自 锁机构
22
小直径分采泵座封导致泵管弯曲改进措施
管柱组成(自上而下) 下泵筒外管加焊扶正块。 分抽泵两端都加油管扶正 器。 使用Y221-114自锁补偿封 隔器(胶筒添加自锁机 构)。
2013-1-11 23
工作原理
为消除封隔器坐封后,管柱的变形而影响小 泵径分抽泵的正常生产,对Y221封隔器进行 了改进,添加了胶筒自锁机构和油管补偿器。 实现了上提、旋转、下放管柱坐封,封隔器 胶筒自锁,同时补偿器剪钉被剪断,进入工作 状态,补偿器以上管柱恢复悬挂状态,消除 管柱弯曲变形,实现正常抽油。 管柱上提解封。
7
分流阀总成
下泵筒的液体经过下柱塞、加 长杆到达分流阀下端游动阀, 打开下端游动阀,经过斜孔进 入上柱塞内; 由下泵筒环形空间的液体由外 斜孔进入上端游动阀,打开上 端游动阀进入上柱塞,两层液 体由此处混合,由上柱塞上部 的阀罩排出。 由分流阀中两个阀球各密封其 通道,从而避免了两层间压力 不同而带来的层间互扰。
2013-1-11
下泵筒总成
桥式双通道进 液分流阀
下固定阀
5
2013-1-11
6
工作原理
上泵抽下层、下泵抽上层
地面 泵上 油管
上部地 层油液
桥式双通道 侧向进油口
下泵筒
下部柱塞 游动凡尔
上泵筒 底部凡尔
上泵筒
下部地 层油液
2013-1-11
筛管 尾管
固定 凡尔
桥式双通道 下进油口
下泵筒与 过桥管间 环空
14500
57
最大冲程(㎜)
3000
最大长度(㎜) 泵常数 最大外径(㎜)
9600 1.63 102 2.19 88.9
3.54 88.9
5.54 108
2013-1-11
注:理论排量 Q=K· N (米3/日) S· K—泵常数 S—冲程 (米) N—冲次 (次/分)
12
柱塞与泵筒配合间隙
间隙等级 Ⅰ Ⅱ Ⅲ
效果明显 55 50
19
长庆油田五蛟作业区五口井 分采混抽新工艺施工效果对比表
井号 措施前 措施后 日增液 备注
产液(m3)
产油(t)
含水)%)
动液面(m)
产液(m3)
产油(t)
含水(%)
动液面(m)
(m3)
陈281-345
2.47
1.63
19.7
1313
4.50
2.77
26.7
1419
2.03
陈281-347
2013-1-11 28
认识和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