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总稿)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总稿)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总稿)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

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青年处于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青年所处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对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青年也在创造和累积具有自身属性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就是其表层的、集中的,也是颇为典型的代表。2005年,“超女”浪潮风靡全国,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这也是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主体的。这些流行文化,看似各有特点,形成的源头又不尽相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文化的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势不可挡,流行文化在我国青年中掀起阵阵热潮且呈现持续升温状态,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缩小,流行文化的触角已经伸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校园也不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大众媒体造势之外,同时也关系到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自身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和各自的文化结构,涉及到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生活态度。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干,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代表的文化体系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影响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丰富、深化与发展。因此,全面了解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定位,分析青年所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对于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对待流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相关理论

(一)青年流行文化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陆提出,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年流行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年流行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相似,但更多的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在的紧关系。从青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德认为,时尚的传播是建立在个人的创造和多数人互相模仿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年期独特的“同伴文化”特点,决定“向同伴学习”或“同辈之间互相模仿”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容。正是“同伴文化”的模仿性特点,使流行文化往往发端于青年。我国学者马广海认为:时尚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经济变革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会使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原有的价值,各种新的文化现象、价值观念又不断汇集、重组和整合。在传统与现代冲突过程中,青年人总首先面向现代化、热衷改革、创造新鲜,这些都被认为是青年流行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种事物之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其首要基础是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同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在传媒时代,媒体首当其冲成为制造和传播流行共识与流行文化的系统。

如果问起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文化的变化,当代中国青年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鲜与惊奇。其中,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大大丰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多媒体和印刷技术的发达、电脑和DVD的普及、超大纯平显示器的出现、动画制作工艺的日益精良等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这些新出现的声像技术强化了人们的视听感受,对诉诸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贡献非常大。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平面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Flash 动画等的普及,使得喜欢艺术的普通人借之也能够获得某种表现力,并相应地形成了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促进流行文化发展的另一日益突出的因素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互联网和移动的普及。

从另一角度来分析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这种文化主要是一种“同辈文化”,亦称“同伴文化”,即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群关系构成的一种亚文化,其流传围主要集中在不同的青年个体之间。这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青年而言,同辈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青年要逐步地走出家庭,疏远父母的权威,寻求较大的社会独立性。同伴群体可以为这种努力提供一种温暖的支持。同伴之间的交往更为自由,更能为青年个体提供发展角色技能的机会。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在某种意义上,青年同伴群体是一个封闭的公司”,所有这些群体共同组成的同伴文化,有着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青年流行文化”恰恰为同伴性的青年群体,提供了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典。青年们由此获得共同的话题、话语,分享共同的情感与趣味,关键是借此获得一定的身份认同。在兴趣与情感之外,群体间的交往需要上升为第一位,直接促成了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吸收与化。

(三)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与功能

“青年流行文化”离不开一定的支持和参与的力量。在“青年流行文化”中,是商家直接促成了青年流行物品及文本的大规模流传,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家就是“青年流行文化”的真正支持者。因为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个人的选择,青年有“要”与“不要”的自由。只有当他们对“要”的选择构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商家才会依市场规则去运营。从这个角度而言,实际上是青年左右着商家的行为,也因此而规定了流行文化的大致方向。青年人是青年流行文化最根本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他们并不是文化的“瘾君子”,缺少了青年的支持和参与,青年流行文化自然会失去实在的依托,而成为一种无名无实之物。

青年群体正是以青年流行文化作为自身力量的动员、聚合和展示方式。青年不仅在自己的流行文化中找寻乐趣、宣泄感情、塑造思想,还通过自己的流行文化聚合力量,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存在。青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政治理念、利益诉求,甚至冲击现有的社会秩序。

“青年流行文化”并不完全是享受和退避,而是一种社会参与姿态,一种另类的政治姿态,其间存在着各种持久的力和妥协。就青年流行文化本身来讲,青年人对某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显示了区别于成人社会的审美取向。此类异于成年人的行为,表现为一种相对柔和的力,一般而言,不大会引起社会的过分关注。但有一些流行文化,却可以直接造成青年与社会的紧状态,最突出的便是“道德恐慌”理论下的青年流行文化。青少年犯罪的大幅度飙升,促成了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一些社会学家又指出,社会控制的操纵,在扩大“异常行为”方面作用甚著。他们认为,媒体的报道对青年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往往会推动青年走向社会期望的另一面。青年流行文化与主流意识的对立,可能表现为明显的冲突,产生“愤青一代”;也可能表现为一种隐式的对抗,如一些青年对政治等社会公共事务的冷漠和拒绝。在一定程度上,“沉默”是一种反驳,对“无意义”的

追求是对强加意义的最大排斥。另外,“青年流行文化”的力之强,还表现在社会力量对青年流行文化的批判之上。对待“青年流行文化”,社会有多大的谴责,就暗示了青年的意识对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冲击。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流行文化

青年流行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直观反映,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青年流行文化依附于成人主体文化,没有独立的精神意识空间和自己的独特个性。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对改革,使整个神州大地从文革的破坏中慢慢恢复,并重新焕发出一种积极昂扬的清新之风,一大批青年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了流行文化的建设者与鼓吹者;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港台的流行音乐吹进了大陆的千家万户,让邓丽君、罗大佑等港台艺人的名字同他们的歌声一起传唱一时。大量的译著又向大陆青年介绍了尼采、弗洛伊德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让青年思想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这一时期又可具体分成两个阶段。

从改革开放伊始到1985年,该阶段文化上的绝对控制渐渐从青年流行文化生活中退出,青年自己的关怀与思考开始升腾,整个社会还具有过去的的气息与惯性。此时的青年流行文化仍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虽然有价值重估的部分,但仍深受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尚未放开的影响。比如说,虽然当时邓丽君的歌曲已经传唱于大街小巷,但社会上的主流意识仍然认为这属于“资产阶级的淫词滥曲”,认为在歌曲中表达情愫是低级趣味的。再如中国最早的模特大赛,本是女性个性解放的象征,也顺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潮流,从北京开始,、等地纷纷举办模特大赛,颇有风靡一时的趋势,但迫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压力,这些比赛最终都无果而终。同时,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尤其是农村改革的启动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变了“文化大革命”带给人们的沮丧失望的心情,社会的进步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生活热情。青年本身所固有的那种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再次迸发出来。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也可以从当时的流行歌曲中看出那一代青年的爱国精神。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创造新的成绩,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畅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星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再次唱响了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经历了改革开放10年的积累,青年中关于文革那个时代的记忆似乎已慢慢淡去,他们自我的意识力量暗流涌动,终于在一个节点升腾爆发,焕发出那个时代青年独有的活力。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崔健在北京国际和平年音乐会上,身着农民装,裤腿一高一低的演唱《一无所有》,赢得在场观众经久不觉的掌声,并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精神的写照。现在看那首歌的现场视频,仍会感到热血沸腾,感受到八十年代中国青年磅礴震撼的气息。

自那以后,崔健成了青年流行文化的标杆人物,被誉为“中国摇滚教父”,推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时代精神的摇滚歌曲。这些歌以个性自我的态度对物质和精神诸多方面进行了现实的批判,表现出无限的反叛激情和对自我自由创造的坚定认同。文化和价值发生断裂,失去以往真切的理想和信念后,青年群体迷失了生存意义,先驱人物感受着虚无却不甘虚无,竭力执着地寻找:“多少次这样不停的走,

可多少次这样一天到头。”在生命罅隙中抗争和呼喊的青年,需要时代的标杆和英雄,需要一种痛快淋漓的宣泄。崔健的摇滚乐“那雄浑铿锵富有蛊惑力的节奏,那嘶哑却自心底升起的苍凉沉重的呐喊,那迷惘落寞无奈却又不甘平静的怅然情绪,令青年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与此同时,新的青年流行文化也在抢占文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这一时期,朦胧诗人的诗歌名篇像荒原上的野火,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圣火,以深邃悠远的反思和痛彻心扉的呐喊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朦胧诗与新诗潮运动,从形式和思想容上都冲破了旧有传统,以全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当时朦胧诗派的年轻诗人群体,比如北岛、舒婷、顾城、炼、江河等等,这些名字成为八十年代中后期思想文化复兴时期青年心目中的偶像。青年通过文学反思过去的深重灾难,探求未来的光明道路。朦胧诗派、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整整一代人在文学中寻求答案,“文学青年”成为当时最骄傲和最时髦的词汇。他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

青年流行文化与成人主流文化日渐显现的离异,与当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传播一脉相承。后现代思潮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解构主义和反逻各斯主义,消解和解构传统是后现代主义首要而基本的文化功能,后现代主义者的哲学主极大的启蒙和开掘了青年的批判精神,诱发了价值重建的主体性冲动。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文化的特征就是“不断的表现并再造‘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它尽力扩,寻觅各种经验不受限制,遍地掘发。”这一时期,王朔的小说作品不断被搬上银幕,王朔在小说中复活了大批鲜活的北京市井流行语,用调侃的方式来躲避崇高,消解了中国文学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他创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语录,已成为流行于青年间的日常用语。王朔在小说中用个体经验的无限度扩显示了文化本身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传统的理想主义被个体的心理、意志、激情、欲求所刷新,一方面使青年流行文化缺乏理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又使青年流行文化具有文化平等和解构权威的进步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西方思想也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一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黑格尔和萨特等人的思想,为新时期青年价值的重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

四、九十年代以来的青年流行文化

回首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轨迹,可谓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可分为多个阶段。九十年代初期,青年经历了迷惘混乱,怀旧成为他们追溯寄托梦想的手段;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消费主义逐渐盛行,青年追求更为个性自由的生活;新世纪以来,青年流行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势头,衍生出多层次多领域的亚文化群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经历了照搬西方模式的激进实践受到挫折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短暂的空缺。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凸显出价值缺失和迷惘的倾向,疑惑丛生,渴望寻求归属。表现此类主题、情绪的流行歌曲较前阶段上升许多。汪国真的诗歌受到青年人的热切追捧,第一部诗集《青年的潮》出版后连续五次印刷,成为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诗中淡泊空灵的文字,迎合了当时青年的心态:想要拥有自我,但也真切地感受到周围生活的光明与艰难;追求理想,

但却隐现淡淡的哀愁、莫名的惆怅。九十年代初期中国都市始终涌动着一股浓重的怀旧和乡愁情调。在青年流行文化中,“精神家园”、“人文精神”一度成为时髦语汇,表现出文化性“恋旧”的兴起,造出了“归家”的抚慰。改革开放之初,青年人在短短几年里走过了西方人几个世纪的思想历程,“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时空聚变共时并存于当代中国,使人们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冲击、震荡与裂变。一方面,人们热切享受着进步历史观、现代性工业化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无处不在的现代化、全球化浪潮面前,又总是感到心深处的隐隐作痛。因此在这两种时空维度的冲突与撕扯中,人们无奈向尘封的记忆寻找安抚,来弥补现代化造成的裂痕与伤口。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青年群体逐渐以流行文化来为自身定位,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一场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到文化式的全面反叛。青年群体在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独立的话语系统和文化空间,使青年流行文化从政治和道德理念的负载之下解放出来。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主旋律。青年群体体现出极强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导向越来越明显。他们渴望自我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时事、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青年表现出相当强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欲望,并且在职业选择中较多倾向于收入高但又有一定风险的职业。在大学校园出现的实用科技热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务实性特点。公关、市场营销、计算机、外国语等课程受到大学生广泛欢迎。青年在选择职业上所考虑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权力和社会地位,工作舒适,位于大城市,出国深造的机会多等。

九十年代青年价值观的共同点是采取积极态度顺应时代潮流,跟随改革走的,而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并且青年总是走在改革的前列。因此,青年价值观的历史变化对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世纪以来, 青年时尚文化与科学技术、网络信息紧密结合,在社会各个领域里繁荣与发展起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时尚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进一步扩大,日益趋向市场化。时尚消费、韩流、流行语、街头艺术、网络文化、山寨文化等丰富了青年时尚文化的容,使青年人有了选择多种时尚文化的机会。各种时尚文化依托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开来,加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时尚文化越来越为青年群体所喜爱。

在新的世纪中,青年时尚文化主要依托网络、手机等媒介来普遍传播,给青年提供直接表达自我的便捷途径。同时,青年自身的种种因素对时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围绕着各种时尚文化,青年群体会演变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文化交流模式,各个小圈子又都有些共同的地方,而且其互动关系也很复杂,从而构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时尚文化景观。青年流行文化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使得人们无法找到一种或是几种主导样式。青年流行文化和青年价值观呈现出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更加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偶像崇拜”文化、“时尚消费”文化、“网络”文化、“韩流”文化、“流行语”文化等现象层出不穷。

“偶像崇拜”在目前的中国青年中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他们渴望与偶像交流,喜欢与他人谈论自己的偶像。随着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偶像及其崇拜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得以延伸传播,偶像崇拜有愈演愈烈之势。“时尚消费”表现为消费观念转向享受生活,消费心态追逐前卫和新潮,消费方式崇尚个性和品位。青年对商品的品牌及其文化需求更为敏感,中国的青年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品牌和文化商品的庞大消费群。同样,青年越来越受到商业广告的影响。喜欢名牌服装是越来越多的青年的心理需求,他们对名牌有着较高的认知度、较强的辨别能力和丰富的相关知识。“网络文化”主要体现在青年上网行为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他们渴望充分的信息与通讯。由于网络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

户外宣传等其他现存媒体的优势,青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信息搜索。网络不但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而且也创新了青年流行文化的传输方式。与传统文化单向性传统不同,网络上的文化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例如,“韩流”在我国的风行,它对中国广大青年的观念更新和行为认同更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再如,“流行语”文化则表现为大量的新潮时髦的词汇流行。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一种特殊语言符号“火星文”随之诞生。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文化现象外,还存在着一些小众化的青年流行文化群体,从参与比例上来说,置身这些流行文化的青年在青年群体中尽管是“小众”,但绝对数量上依旧很大,反响也不小,并且还在进一步发展。“网络自拍”在2005年火热一时,这种兴起并迅速蔓延于网络的文化现象更是引起了多方关注。“街球”是当前在青年中越来越有影响的一种运动休闲方式。这种运动时尚兴起于美国,近年来借助NBA的影响,在运动产品制造商的推动下,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兴起的还有诞生于美国黑人群体的“街舞”表演。Cosplay也是一种舶来文化,该单词中文译为“角色扮演”,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及化妆等来扮演动漫、游戏、影视中的某些角色,也包括自我原创的造型装扮。喜欢玩这种秀的大多是一些动漫爱好者。围绕这些流行文化,青年群体会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交流模式,各个板块之间互有重叠,其互动关系也很复杂,由此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一些学者将青年群体中涌现出来的这些文化现象定位为非主流文化,并对此持肯定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一种文化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对立面存在,消灭了对手,也就最终消灭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制衡力量存在和繁荣,对主流文化亦是一件幸事。另外,从宏观层面来看,新世纪中的青年流行文化主要是依托网络、计算机、手机等而流行。技术的发展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而是青年自身主动地形成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进而激起了他们广泛参与文化表达的愿望。当代青年流行文化多元化的取向和由于多种标准造成的价值选择的迷茫,可以看作是对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差异性”的折射。当代青年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青年的主要人生目标,发展个体自我、崇尚自主独立成为青年一代的生活逻辑。这也表现为青年们拥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竞争意识、平等观念、效率观念及代价和风险意识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他们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务实、宽容、多元。

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近年来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大事,青年群体的民族自豪感逐渐高涨,爱国主义价值观进一步增强。2008年上半年,海外华人青年空前一致地团结起来,揭穿西方媒体在事件中的谎言,为奥运圣火的传递助威护航。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青年掀起爱国互助的热潮,表达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东道主国家的青年群体更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年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风采。此刻青年的爱国主义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不再是一种弱者的抗争,而是建立在祖国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强烈抒发。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也造就了一代新的青年。他们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甚至反叛这种文化及其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体现他们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他们迷惘并追求着,痛苦并快乐着,他们将在不断的学习、接受、质疑、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国社会的新的脊梁。

(全新整理)1月全国自考语言与文化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语言与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0838 Ⅰ.Each of the following incomplete statements is followed by four alternatives. Read each statement and the four alternatives carefully and decide which of the four alternativ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20%) 1.“Negro”,once a euphemism for “_______”, is now an offensive racist term.() A.a black man B.nigger C.an African D.black boy 2.The expression that can be used as the euphemism for “gardener”is “_______”.() A.landscape architect B.garden designer C.beautician D.botanist 3.I may be back tonight; I’m not sure. _______,just make yourself at home.() A.However B.Despite this C.Either way D.Still 4.He showed no pleasure at hearing the news. _______ he looked even gloomier.() A.Alternatively B.I mean C.In addition D.Instead 5.“他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神德街2号”can be translated into _______.() A.He lives at Divinity Avenue 2,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B.He lives at Divinity Avenue 2 in Cambridge of Massachusetts, U.S.A. C.He lives at 2 Divinity Avenu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D.He lives in U.S.A,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Divinity Avenue 2. 6._______ is a weapon name.() A.Brenda B.Arthur C.Rhoda D.Timothy 7.When receiving a gift, the English speakers normally say_______.() A.“It’s very nice” B.“Where did you get it? This is really what I want” C.“It must have cost you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 D.“How much is it? Thank you very much” 1

目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趋势

參、目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趨勢 1.青少年的休閒活動 在台灣的青少年因課業壓力較重,且大部分還要補習,若非寒暑假、春假等長假,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從事一般休閒活動。但今年起已實施週休二日制,有空閒時其休閒活動的排名為看電視、聽音樂、看書、打電腦、運動、逛街、看電影、看展覽、爬山旅遊等等。以下各項表格乃採問卷調查方式,對200國中生所做的調查結果;茲分述如下: (一)電視 (二)音樂 (三)電腦 (四)運動

2.青少年的流行服飾與玩偶 其實台灣的大部份青少年,其服飾並不是完全的哈日,但的確有一部分的青少年,是百分之百的哈日族,且已經到了哈日症的地步。街頭到處充斥著板裝STREET WEAL 與SPORTY WEAR。而捲土重來的牛仔風在街頭大發揚,當然復古風與明民族風仍為流行的主流。 哈日天堂-西門町,日本的流行趨勢通常都是台灣流行的指標,這些讓大家愛 不釋手的玩意兒,馬上就會不斷地出現在西門町商圈哦!以下是西門町商圈專賣 流行商品的代表性商家。

3.青少年的課外閱讀 台灣青少年因課業關係,閱讀課外書籍並不普遍及主動。部份課外讀物乃因老師指定而閱讀,而漫畫人仍為大多數青少年(約佔85%) 所喜愛閱讀的。有關漫畫略述如後,而漫畫以外的閱讀書籍最大來源 為班上的小小圖書館或學校的圖書館。 4.青少年的流行用語 青少年有自己的語言,再加上現在網路發達,資訊快速傳播,更加速了流行。其實其中有一些還相當有創意並具幽默感呢。 Y 世代用語篇 -------------------------------------------------------------------------------- ●數字篇● 520、530:我愛你、我想你 438:死三八 584:我發誓 56:無聊 1314:一生一世 184:一輩子 770、880:親親你、抱抱你 286:反應慢、落伍了*流行風注:電腦出局機種 496:死老猴 2266:零零落落(台語) 123:木頭人*流行風注:小孩的遊戲拉 729:不來電*流行風注:七月二十九日全台大停電阿拉伯數字篇: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一、名词解释 01、崇龙尚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玉代表高贵的身份和修养。 02、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研究阴阳、五行等矛盾关系为特征的原始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五行是水、火、木、金、土。阴阳家邹衍继承了前代学说,并进一步认为五行“相生”、“相胜(克)”,并提出了“五德始终”的历史循环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03、王夫之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04、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05、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06、居士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07、三清四御 “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圣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后的四御之首。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08、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09、冠笄之礼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一般二十而冠。加冠多在宗庙举行,由家长主持,并取字。笄礼是是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十五而笄,由女性家长主持,将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著髻。冠笄之礼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庄严肃穆,标志着一个人从此开始承担责任。 10、合卺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11、五服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12、幞头

尔雅_语言与文化答案

本套题正确率15/168=91%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一)已完成 1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A、能人走出非洲 ?B、南猿人走出非洲 ?C、元谋人走出非洲 ?D、直立人走出非洲 我的答案:D 2 下列哪一项是人类进化的形态之一?() ?A、山顶洞人 ?B、智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我的答案:B 3 符号活动出现于()。 ?A、南猿时期 ?B、直立人时期 ?C、晚期智人 ?D、早期智人 我的答案:C 4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是指人类发源于非洲,然后移动到世界各地。()我的答案:√ 5 某一人群的mtDNA变异越大,它的群体演化历史越短。() 我的答案:×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二)已完成 1 非洲智人最早移动到哪一大洲?() ?A、北美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澳洲 我的答案:C 2 非洲智人什么时候开始走出非洲?() ?A、20万年前 ?B、13万年前 ?C、15万年前 ?D、10万年前 我的答案:A 3 下列哪一项事物的出现不能标志着智人具有了一定的符号编码能力?() ?A、图画 ?B、雕刻 ?C、文字 ?D、瓷器 我的答案:D 4 智人走出非洲有几条路线?()

?B、2 ?C、3 ?D、4 我的答案:B 5 直立人是语言人,智人不是语言人。() 我的答案:× 6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为人类的基因和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的答案:√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三)已完成1 脑容量与语言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关系 ?D、不确定 我的答案:A 2 方言的形成有几种方式?()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2007年第5期山东省团校学报No.5,2007 (总第61期)青少年研究General,No.61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唐伟 [摘要]笔者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从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产生的原 因;据此提出了开展挫折教育、体验教育,倡树感谢文化等对策。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唐伟,西华师范大学团委(四川成都63700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获得知识信息、参与社会生活、选择休闲娱乐方式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其中流行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从染发到文身,从摇滚乐到饶舌歌,流行文化以其百变多样的形式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在青少年中蔓延、扩散。 一、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所谓流行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化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元素的总称。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价值取向多元化 流行文化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充分激发和展示个人的潜能。它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偶像崇拜这一现象上。当代青少年很少去追逐科学家、劳动模范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集名利于一身的实业家、歌星、体育明星。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青少年对火爆一时的/超级女生0所表现出来的狂热反映了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夜成名0的价值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反复强调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则被崇尚自由与个性的价值观逐渐代替。青少年理想主义淡化,呈现出更加世俗化和现实化的色彩。 2.消费方式超前化 流行文化的市场操作以营利为目的,其运行必然刺激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在生活方式上一改以往的保守、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流行文化宣扬一种超前的消费观念,在青少年中倡导一种时尚、享受、追求刺激、及时行乐的心态。情人节、圣诞节在商家的炒作下催生出巨大的商业利益,营造的气氛远胜于不少中国传统节日;洋快餐的兴起,麦当劳、肯德基成了不少青少年、儿童趋之若鹜予的地方。这些衣食住行中的品牌意识强化了青少年高消费的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3.审美情趣低俗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感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在青少年中流行,/芙蓉姐姐0等哗众取宠的偶像在网络上被热炒追捧就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在审美方式上,追求浅显直接,不少流行歌曲以其轻快流畅的曲调,直白的歌词内容,赢得了青少年的同感而得以广泛传唱;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直接的男女情爱和金钱关系,如/早恋0现象的日益低龄化和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就是这一影响的具体体现。 4.语言表达奇异化 在网络这一现代交流方式的助推下,青少年自

当代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当代的流行文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强吸收知识快的青年而言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研究当代的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树立的影响,从中剖析问题,找到对策,从而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观念来接受和理解流行文化,使流行文化成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助力而非阻力。 关键词:当代流行文化,青年,价值观,影响,助力 流行文化盛行在青年群体之中,它通过语言,时装,饮食,音乐等各个方面对青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独木难支,面临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的碰撞、融合日益频繁的局面,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有掌握话语权的可能,因此流行文化领域良莠不齐的状况更加突出,虽然形势很严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流行文化,面对当代流行文化,我们在思想上应采取不回避、不惶恐的态度,行动上不打压、不围追堵截,而应以理性的、积极探索的方式来探究其优势,并因势利导帮助青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让流行文化成为其价值观树立道路上的助力而非阻力。 一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的基本认知 (一)流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文化一词自其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其内涵就众说纷纭,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为大家接受和认同的观点。广义的文化是指无论是人类的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的产物,狭义的文化是指积淀于一个群体并且能被这个群体认同和传承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作品、艺术形式、行为规范、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等。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包含于文化的范畴之内,其概念亦具有成分复杂,内容繁复的特征。当代流行文化是集时装文化、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时髦、流行生活方式等文化形式于一体的,流行于一定地区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能被社会上的大多数成员接受并共同自愿参与传播的,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性的文化。当代的流行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例如流行歌曲、韩剧、博客、微博、主播、选秀等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领域无所不包,由此可见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之广和之大。下面我们将介绍和了解一下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1.娱乐性和休闲性 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受到社会上各阶层广大民众的追捧和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流行文化的的娱乐性和休闲性能给大众带来心理上的轻松愉悦和享乐的感受。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家庭压力大,流行文化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闲暇时间释放压力享受娱乐的要求,所以流行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为人们带来娱乐与轻松。 2.大众性和通俗性 流行文化通俗的来讲就是多数社会成员参与的文化活动,可是一个活动要想得到多数人的响应和参与,必然是非专业的低门槛的,只有下里巴人的文化才能得到众人的欣赏,阳春白雪的艺术往往只是精英阶层的专享,流行文化恰恰就是最为通俗易懂的,这样大多数人才能比较容易入门,进而才能乐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欣赏和消费文化产品。 3.消费性、商业性和产业性 消费需求的产生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同种事物感兴趣,这就会催生出这种事物的市场,而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自然而然就会有打造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生产商。当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多时就会由此形成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浙江自考语言与文化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4 月自学考试语言与文化试卷 课程代码: 10058 Ⅰ. Multiple choice (24%) Directions: Each of the following incomplete statements is followed by four alternatives. Read each statement and the four alternatives carefully and decide which of the four alternativ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that ________.( ) A. the former determines the latter B. the latter determines the former C. the two are parallel D. the two interact 2. While “ handsome woman” and “ pretty woman ” are both acceptable, they suggest different kinds of attractiveness because of the ________ associations of these two objectives.( ) A. collocative B. affective C. connotative D. thematic 3. A young man or young woman who rejects authority, existing institutions and conventional attitudes towards morality, style of dress is called________.( ) A. hippie B. knight C. koala D. poke 4. A fortified place occupied only by army or a fortified trading post is called ________.( ) A. castle B. fort C. lynch D. terrapin 5. Pork, mutton and beef are loan words from ________. ( ) A. French B. Latin C. Indian D. English 6.English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a ________ language because it relies heavily on conjunctions to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units. ( ) A. paratactic B. branching C. hypotactic D. linear 7. Religious name “John” means ________ in Chinese. ( ) A. 上帝是神圣的 B. 约翰 1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多元解读

摘要】随着社会价值出现多元化的局面,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了新特征。通过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解析,以及历史轨迹的追踪,分析青少年流行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提出通过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关注的价值基点、关注方式等转变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多元价值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界定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流行文化由青少年、流行和文化三个概念构成。首先,青少年指年龄为16~24岁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接纳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其次,对于流行,社会学理论认为其是起到意指作用的一般行为的典型形式;再次,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包括了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从青少年流行文化构成来看,分为两大类:物质性和思想精神性因素。物质性因素,指以特定物质资料为基础而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流行服饰和奢侈品。思想精神性因素,指创造青少年流行文化产品的精神思想因素。它以各种各样的符号、象征等精神性的无形原料构成和传播,例如DIY精神。上述两种因素在生活中存在交叉,例如奢侈型物质也代表着奢侈型精神文化。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征 变化性和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经历一段传播后,就会作为“旧”东西而逐渐消失;“新”青少年流行文化便取而代之,但也很快被更新的所取代,如此一波又一波而传播,形成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变化性和周期性。 独创性和控制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本身具有独创性和主动性的一面,但是其在传播过程中又需要靠广告和各种大众传媒的不断作用,具有被控制、被推广和被复制性的另一面。 手段性和象征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本身在作为进行物质和精神消费手段的同时,又作为表现主体自身以及社会身份的象征形式,最终形成对自我群体的归属感,形成了70后、80后、90后群体的身份认同感。 模糊性和渗透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的精英文化、精致文化同大众文化的区别和差异①。同时,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使文化和生活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使“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能够同时进行。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特点 我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起源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流行内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港台文化勃兴。港台文化开始在内地兴起:在文学领域,以梁羽生和金庸的《龙虎斗京华》、《射雕英雄传》等武学小说和琼瑶的《窗外》等言情小说为典型代表;在歌曲领域,邓丽君的歌曲广为流传;在影视方面,《霍元甲》、《上海滩》、《几度夕阳红》等掀起了观影热潮。

流行文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学生生活。流行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流行歌曲、影视网络等。无论校内校外,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阔了其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课余生活中,青少年学生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表演节目,互相交流,表达自身对校园生活的思考。并且,青少年学生在运用流行文化的过程中,还常常结合校园生活进行再创造,重新赋予流行文化新的意义,如校园歌曲、校园小说等,形成了具有青少年学生特色的文化内容与形式。 第二,拓展教育资源。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部分流行文化同样具有先进基因,其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当前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让青少年接触、了解、合理吸收某些流行文化十分必要。部分优秀的流行文化同样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将少量的精品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对于拓展学校教育的知识、德育、艺术等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丰富其知识、技能和技巧,密切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均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繁荣校园文化。学生无疑是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流行文化通过作用于青少年学生,同样影响到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青少年学生摹仿能力强,他们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内容与形式,并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再创造,如,校园民谣、校园流行语以及学生自导自演的校园话剧等都对繁荣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消极影响: 第一,沉溺其中,影响学业与健康成长。流行文化挟感性化、娱乐化、形式独特、新奇等特征极易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与喜爱。但是青少年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对外界事物的辨别、批判能力不高。青少年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如,部分学生对港台歌星的崇拜,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去搜集歌星的专辑,参加演唱会,有的还刻意模仿,甚至为此丧失宝贵的生命。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直接干扰着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影响其学业成绩与健康成长。 第二,过分追求娱乐,诱发道德问题。英国学者利维斯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追求一种感官享受。[3]在感官的强烈体验中,流行文化总是让青少年学生处于一种悬浮状态,表现在内就是依凭自我感觉作情绪化的表达,无法清晰分辨现实,进行独立思考;表现在外则是行为的无节制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行为的缺失。此外,流行文化强大的娱乐性还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以下人物不属于“立言”的楷模的是?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哪一年?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将“和谐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而提出的是什么时候?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和谐世界”的理念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扬仁凤宽是多少? 分 ?A、 ?B、 ?C、 ?D、 ?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一学派的处事原则?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学而优则仕”思想形成的始源是?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重本抑末”中的本指的是什么?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扬仁风”是在北京皇家园林()中。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科举制度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分 ?A、 ?B、 ?C、 ?D、

11.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人是谁?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2.以下属于中国思维特征的是?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3.《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的食道和肠道的比例为?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叶落归根的观念产生于?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5.与中国相比,西方的科技思维特征属于以下哪种?分 ?A、 ?B、 ?C、 ?D、

福师2015年春语言与文化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语言与文化》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V 1. In deciding_______a course of action, the candidates tried to estimate its likely impact on the voters. A. what to pursue B. which to pursue C. whether to pursue D. if to pursue 满分:2 分 C 2. It is only recently _________astronomers have begun specific research into black holes. A. when B. so that C. that D. which 满分:2 分 C 3. Mass advertising helped to____the emphasis from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to their consumption. A. vary B. shift C. lay D. moderate

满分:2 分 B 4. Some nonverbal mess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accompanying verbal message, which is the____function of nonverbal message. A. complementing B. contradicting C. regulating D. accenting 满分:2 分 A 5. Some research workers completely____all those facts as though they never existed . A. ignore B. leave C. refuse D. miss 满分:2 分 A 6. Jack is late again. It is ___ of him to keep others waiting. A. normal B. ordinary C. common D. typical 满分:2 分 D 7. Language is an instrument used in the( )of thought.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什么是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关键词:流行文化;中学生;影响;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近年来,一些不良的流行文化对我国文化环境的直接威胁到青少年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健康成长,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一、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及特点 (一)流行文化在中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现象1:动漫形象在我们生活在广泛蔓延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70%的中学生喜欢看国外动漫。他们认为国外动漫已经影响生活。而大街小巷,我们不难看到各种服饰、背包、饰品中好多熟悉的卡通形象。比如犬夜叉,一个勇敢坚强,而又温柔善良的半妖;流氓兔,它胖乎乎的身体、小咪缝眼,身背马桶,手拿马桶刷,极尽流氓之能事;而蜡笔小新以其成人化的形象赢得中学生的偏爱。 现象2:哈韩族、哈日族相伴而生 哈韩族是近几年在青少年中形成的,也叫“韩流”,他们以另类独行的生活方式和形象外观引导着时尚,他们热衷于韩国化的装束,韩国化的化妆,韩国化的饰品,韩国化的音乐,以至于大大小小的“韩品店”老板个个腰包鼓鼓的,长短不一的韩国语培训班居然报名者众多,韩国风味餐厅也是“花开遍地”,“哈韩族”的队伍日益壮大。 哈日族原先是指热衷崇拜、复制日本流行文化的青少年族群,这群人从生活、娱乐、思想上,大量地从日本文化中吸取养分。现在不论在台湾、香港,还是在大陆,都有相当数量的哈日族。这个词汇的推广主要是起自哈日杏子的哈日族系列漫画。 韩剧和日剧是造成哈韩族、哈日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6%的学生认为周围的朋友中哈韩族、哈日族有挺多的。而35%的学生则认为周围的朋友,喜欢日韩,但并非哈韩族、哈日族。由此可见,韩日为主流的外来文化对学生影响还是较大的。 现象3:网络文化在中学生传播 互联网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成长期间,总是伴随着种种缺陷。暴力网站、黑客事件、垃圾邮件、虚拟财产失盗、木马病毒等问题给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规范以沉重打击。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网络社会又出现了“网络推手”“网络打手"这一不规范的新新职业。“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网络红人的迅速窜红都是“网络推手”的“杰作”。而传遍一时的“王老吉事件”则靠“网络打手”的推动。“网络推手”“网络打手”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络名词,但是其操纵了网络舆论,瓜分了网络民意。而中学生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80%的学生上网一般都是聊天等愉乐活动。 现象4:流行文化中的「性」特点对青少年影响 对于在传统上一向崇尚贞操的中国社会来讲,高中生这种对性的开放态度让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吃惊。但是,有学者指出,这种反叛的城市青少年文化正是中国社会30年转型的结果。与他们父辈不同的是,现在的青少年拥有很多渠道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未成年人占网络用户的20%,充斥在网站上和垃圾邮件里的煽情与色情内容都某种程度影响青少年,

谈谈网络流行文化的利弊

积极影响: 1、丰富学生生活。网络流行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网络流行歌曲、影视 网络等。无论校内校外,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阔了其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大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拓展教育资源。网络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部分网络流 行文化同样具有先进基因,其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当前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让我们接触、了解、合理吸收某些网络流行文化十分必要。部分优秀的网络流行文化同样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将少量的精品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对于拓展学校教育的知识、德育、艺术等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丰富其知识、技能和技巧,密切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均具有积极意义。 3、繁荣校园文化。学生无疑是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网络流行文化通过作用于 大学生,同样影响到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大学生摹仿能力强,他们常常借助于网络流行文化内容与形式,并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再创造重新赋予网络流行文化新的意义,如网络校园歌曲、网络校园小说等,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特色的文化内容与形式。 4、网络流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网络的普及与通讯手段 的进步,使得每个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扬民主精神,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评论,通过网络参与评选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超级女生优胜者等活动。 这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民主精神。 5、网络流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现代观念。大学生是一个很容易接受 流行文化的群体,他们在网络流行文化中感悟着时代精神,同时,大学生所参与的网络聊天,网上博客等流行文化形式,也已经使他们感觉到当今时代的信息化、数字化特征。 消极影响: 1、沉溺其中,影响学业与健康成长。网络流行文化挟感性化、娱乐化、形式独 特、新奇等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与喜爱。但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外界事物的辨别、批判能力不高。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2、过分追求娱乐,诱发道德问题。英国学者利维斯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 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追求一种感官享受。在感官的强烈体验中,网络流行文化总是让大学生处于一种悬浮状态,表现在内就是依凭自我感觉作情绪化的表达,无法清晰分辨现实,进行独立思考;表现在外则是行为的无节制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行为的缺失。现在很多大学生只求当下快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甚至附着文化因素的反道德思潮。相当多的网络流行文化成了广大民众思想文化的指导者和青少年“黑厚学”的人生指南。浅薄的幽默和调侃代替了理性的思考,一部分青少年刻意去模仿,放弃了理想和道德追求,丧失了现实的责任感和道义感,这种价值取向的流行化,会引起人生观、价值观的动荡,造成道德社会化的偏离。 3、混淆价值标准,导致认同危机。对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人来说,文 化是一种维持认同的连续过程,它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凝聚力来维持这种认同。但是网络流行文化给予正在成长中的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 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P41 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 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 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 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文化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10*10=100) 1: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2:怎样理解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3: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4: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5:地名的主要性能(性质和职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6: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7:你对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 8:文化生态学: 9:怎样理解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0: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应注意些什么(简答) 1:(1)农业文化具有地域性,世界农业文化文化区的存在就是农业文化区域性的充分表现。根据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分布上可分为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草原农业文化区、干旱沙漠农业区文化区等8大农业文化区。(2)工业产业文化的地域性,一般遵循工业产业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由于不同的工业生产的所要 求的各类要素的配置不一样,所以工业产业就形成了明显的的地区差异。此外,特定时期的国家政策也会对工业生产的布局带来影响。 2:主要可以分为衣、食、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服饰文化:在衣着方式、制衣布料、服饰色彩、服装形态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如制衣布料,因其衣料资源的分布差异,早期的地区差异明显:中国广泛使用丝绸,南亚多用黄麻,靠近北极都用兽毛衣料。

(2)饮食文化:在食物原料、烹饪等方面,区域间都出现了差异。因各地食材不同,人们口味不一,形成了“南甜北咸”的八大菜系。 (3)居住文化: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居住形式。因地域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用,就形成了口袋房、四合院、洞穴式、干栏式等风格形式的建筑。 3:(1)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气候通过对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与各地气候条件相符的物质文化;地形和水文因素对于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而地质和生物对居住文化、交通运输、饮食结构都有一定影响。 (2)社会、人文因素:首先经济条件决定了物质文化的内容、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其变化还影响着居住文化;再者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对信仰宗教的民族的物质文化有重要影响;其次文化交流、民族交往可以使个民族、各地区的物质文化相互交融和吸纳。 4: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环境与语言的产生:首先语言中的词汇受环境的影响的最大、最直接;其次,环境过语言来作用于语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人心理上、生理上的差异,从而引起人语音、声调以及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尽相同;环境还对语言的语法产生有影响,环境塑造出的民族心态会在语法上体现。 (2)环境对语言插播、演进的影响: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从未形成了方言;而人文环境的对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移民、国家政策及经济水平等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强烈影响。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骑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的方针则往往通过影响移民来影响语言的扩散。 5:地名的主要性能是:社会性、历史性、文物性、指位性、地域性、稳定性、可变性和衍生性。地名景观的种类:山水地名(赤峰、华山)、示位地名(山南水北为阳,衡阳)、寄意地名(西安、宝鸡)、特产地名(盐城)、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