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合集下载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二、古代水利工程代表
• 1、都江堰 • 2、灵渠 • 3、京杭大运河 • 4、坎儿井
1、都江堰
概况: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 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 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 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 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 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 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 利工程。
修筑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 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 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 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 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 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 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 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 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 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 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 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意 义
著名景点:
离堆公园
南桥
伏龙观
宝瓶口

离堆
安澜索桥
建在鱼嘴分水堤上,连通内、外两江。用竹丝编成竹缆,牵于两岸,下 用木排架和石墩承担铺板。涨潮时游客也可步行此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
都 江 堰 旅 游
2、 灵 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 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 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 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 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 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 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 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修建成果
都江堰的修建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之国”,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结构与功能
结构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采用石块砌成,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采用竹笼装石堆砌而成,用于调节内江水量;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控制着内江的水量。
挖掘
坎儿井的挖掘通常采用人工或简单 的机械工具,挖掘过程中需要保持 垂直和水平,以确保井道的稳定和 顺畅。
结构
坎儿井的结构包括竖井、暗渠和明 渠三个部分,竖井用于挖掘和通风, 暗渠用于输水,明渠用于灌溉。
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
坎儿井的结构独特,其竖井深度和数量、暗渠的长度和宽度等都 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
坎儿井的起源时间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 战国时期。
地理分布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中国的 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 吐鲁番地区。
历史意义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水利工 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 水利工程的奇迹之一。
修建过程
选址
坎儿井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水源、 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以确保 能够顺利地挖掘和修建。
功能
坎儿井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和供水,同时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防止 土地沙化等。
影响
坎儿井的建设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 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 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孟姜 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与秦渠有 关。
结构与功能
秦渠全长约300公里,灌溉面积达数十万亩。
该工程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和构造,如水闸、溢洪道、排水沟等,以 确保灌溉和防洪的需要。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编辑ppt
40
木兰陂
木兰陂工程由拦河坝、渠道进水口、冲沙 闸和导水墙组成,堰长232米,高7.25米, 上设闸32孔,修建渠道数十里 。灌田号万 顷,沿用 900年。现在木兰陂蓄水 3000万 立方米,灌田20多万亩,平均亩产超1000 公斤。木兰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陂旁有庙祭祀钱四娘、李宏等人。庙
编辑ppt
25
史禄到南岭后,经过实地反复考察,找到
南岭山脉最低洼口兴安县。其东,湘江向
东北流入长江,其西,漓江向西南流入珠
江。湘江的上源与漓江支流始安水最近处
只隔1.7公里,中间仅隔一座高二三十米、
宽三五百米的太史庙山。史禄经过周密计
划,调用兵卒数十万,花了5年时间,在秦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了灵渠。
编辑ppt
29
要使船只从湘江经过北渠、南渠进入漓水,
还必须保持两条渠道有合适的坡度。由于
湘江水位已被大小天平抬高6米,所以在开
挖北渠时,故意将它挖得婉蜒曲折,以减
缓坡度,便于航行。南渠过了分水岭后,
河道穿行于山区,坡陡流急,因此沿渠在
水浅流急处设置了许多斗门,船队来到时,
先在斗门处挡住河水,抬高水位,船队驶
编辑ppt
49
黄河大堤
为了适应黄河的特性,黄河大堤的布置和
编辑ppt
11
石碑被地震损毁
编辑ppt
12
二王庙垮塌伏龙观变形
编辑ppt
13
2、我国最早的水库--芍陂
que4bei1
《 水
芍 陂
分 为
淠 水
经出 二 又
注焉 水 西



32
14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工程技术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工程技术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工程技术中国古代多数地区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然而水资源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工程技术因此得到了长期的发展。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中国古代人民逐渐掌握了丰富的水利工程和工程技术,这些技术创新和成果不断地推动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进步。

一、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中国河川众多,其中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黄河上就已经开始建立大型水利工程。

其中,著名的梁公水利工程是商代时期开凿的一条大型引水渠道,它把黄河水引入落水洼地带,解决了当地水患和旱灾问题,成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到了战国时期,水利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荀子在《君道》中提到了渠道作为抗旱措施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地下水渠的使用方法。

管仲曾在鲁国开挖通济渠,般水渠等大型工程,使得鲁国成为了当时向往的“水乡”。

另一位历史名人孟轲,也留下了他对于水利的卓越贡献。

他在吴国时期开挖横渠,把太湖水引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大江南北的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及发展长江流域水利发展,在中国古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江流域以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区为重心,这里的水利工程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太湖地区的水利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例如,望峡堤、白马塘、临海塘等大型水利工程就是春秋战国期间修建的。

望峡堤总长约120公里,是长江流域五大工程之一,自然水文条件的复杂和施工面临的困难导致了其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难题之一。

到了唐宋时期,江南沟渠网的基础框架基本形成,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水利文化和农业文化,长江流域也正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不过,水利工程的实践也不断向人们证明,要想掌握水利工程技术,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创新。

三、新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新时期,随着国家全面经济建设的进行,水利工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当代水利史上的大事,它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建设的演示工程之一,将长江水经过中线引导到北方地区,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推动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大规模建设。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的国家之一。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凭借着智慧和毅力,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以解决农业灌溉和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

一、引言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古代中国人民充分利用各种天然水源,如河流、湖泊和山泉,建造了许多水利工程,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水资源的利用。

这些工程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并对今天的中国水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始于北方的黄河流域,终于南方的长江流域,连接了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筑和扩建,直到元代完成。

大运河的建造不仅解决了水运交通的问题,也为周边地区的灌溉和水资源供应提供了便利。

三、灌溉渠道古代中国人民善于利用山水资源,建造了许多灌溉渠道。

根据所处地区的具体条件,灌溉渠道可以分为河渠灌溉和山泉灌溉两种。

河渠灌溉是利用河流和水道进行灌溉,主要通过挖掘渠道和堰坝来调节水流和灌溉面积。

山泉灌溉则是利用山泉和地下水源进行灌溉,主要通过修建渠道和水库来调节水流和灌溉面积。

这些灌溉渠道的建设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天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四、水车和水车灌溉水车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机械设备,用于转动磨盘、磨坊和打谷机等农业生产工具。

水车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流的动力将轮子转动,进而带动其他机械部件的运转。

在灌溉方面,水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水车装置在灌溉渠道中时,可以利用水流的动力进行抽水灌溉,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产量。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改进水车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使其成为灌溉农田的重要工具。

五、水利工程的影响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对今天的中国水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民对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实践積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这些成果被后代水利工程师所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

两者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对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有重大影响。

如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

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

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其次,水利促进了一些地区耕作栽培制度的发展。

如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

第三,水利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

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

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以及骨耜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已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的排灌技术。

黄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的传说。

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这些可算得上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萌芽时期了。

而到了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川西、中原等地农业的发展。

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

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

3古代水利工程

3古代水利工程

修筑历史:
• 1、第一次高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 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 • 2、第二次高潮: 隋:隋文帝兴兵伐陈 • 隋炀帝迁东都洛阳 • 3、第三次高潮:元代 :都城在北京绕道洛 • 阳不便 • 由郭守敬设计取直道 • 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 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前 后共持续1779年。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二
(2)当地人民创造说
• 二是当地人民创造说。吐鲁番民间流传 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个牧羊人坎 尔赶着羊群在茫茫戈壁中寻找草地,他 翻过光秃秃的火焰山,眼前突然出现一 片绿草地,他让他的羊群尽情吃个饱, 并在这个地方搭起帐逢住了下来。可是 很奇怪,这四周都没有河流,也没有泉 眼,草却非常茂盛,坎尔想,没有水, 草就不能生长,于是人试着在牧草茂盛 的地方向下挖了起来,当挖到齐腰深时 果然有水渗出来。他兴奋极了,一口气 挖空心思七口井,并在井底挖了暗渠把 它们连接起来,这样一般清泉就流进这 片土地。牧羊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娶妻 生子,从此这里就逐渐有了人烟。后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牧羊人,就把这种井 命名为坎儿井。
主体工程及作用
宝瓶口 分水鱼嘴
——引水工程、控 制进水流量
内江:灌溉 外江:分洪
飞沙堰
——溢流排沙工程
深淘滩 低作堰
李冰规定每年枯水期要深淘内江的泥沙乱石,他凿制石马置于
江心,(明清后改在河底埋卧铁)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卧铁
飞沙堰溢洪道要低作堰,使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 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 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 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了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了七个省份。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南北水运的需求,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二、都江堰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这项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国时期的君主李冰主持建设。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灵活地运用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业区域。

三、龙门水闸龙门水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初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门水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珠江的水位,防止洪水灾害。

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水利工程,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水闸,实现了涨落潮水和洪水的有效控制。

四、渠津工程渠津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水利长城”。

该工程建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86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的水利工程之一。

渠津工程主要通过修建堤坝和疏浚河道来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五、西湖水利工程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古代的西湖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湖泊周围的湖泊而建设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起源于公元前72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主要通过修建水闸和运河来解决湖泊周围的水循环问题,使得西湖水域的水位得以调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而且多样化,涵盖了灌溉、防洪、航运等不同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贡献
摘要: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在中国,长达四千年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大大发展了中国古代生产力,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水利技术史、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隋代大运河
一、水利技术史
1.夏商、春秋时期
相传早在商朝末年,我国已经凿成一条规模可观的运河,它的名字叫泰伯渎,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在荆吴(太湖流域)穿凿的。

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渐多,有的为陈、蔡两国所开,在今淮水上游;有的为楚国所开,在湖北、安徽境内;有的为吴国所开,在太湖流域和长江、淮河、黄河之间。

这些运河,无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2.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当时社会的水利建设,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3.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500多年间,全国政治局面基本稳定,同时,唐代社会开放和宋代学术思想活跃,这些都是水利建设能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历代水利建设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唐宋两朝主要是维修、完善前代建立的大型水利工程,并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水利技术的高峰,并位居中世纪世界水利技术的前列
4.元明清时期
本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这是当时水利建设稳定发展的客观条件。

元代时期建立了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完善于明,到清代,仍然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干线。

而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多年一直捍卫浙东濒海平原,其后还建成了一系列灌溉与排水工程,这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加强国家的统一,都有巨大作用。

二、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1、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在当时,这一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而现今,它更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
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竹笼内填以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

每年的岁修需要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的岁修工程材料,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

虽然元代、明代、清代都对其加以改造,但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但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古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2.隋朝大运河
(1)广通渠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这一工程。

他“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长安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余里,关内赖之,名之曰富民渠”(《隋书·郭衍传》)。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又下令加以改建,这次改建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大兴城的设计者宇文恺主持,新渠仍以引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至潼关,长300 余里,命名为广通渠。

《战国策楚策》说:“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

”广通渠的运量大大超过旧渠,对缓和关中粮食的紧张情况,有重要作用。

(2)通济渠
通济渠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通济渠分西、中、东三段。

西段以东都洛阳为起点,以洛水记起支流谷水为水源,在旧有阳渠和自然水道洛水的基础上扩展而成,中段以黄河边上的板渚为起点,向东到浚仪,浚仪以下,与汴渠分流,东南走向注入淮水,这是东段。

通济渠三段全长近2000里,它不仅渠道长,而且因为要航行皇帝的龙舟,龙舟长200尺,上建四层宫殿,高45尺,所以通济渠必须凿得又宽又深。

通济渠工程浩大,施工时间仅为半年,据《隋书炀帝纪》载,“役丁者十死四五。

”但通济渠凿成后,它与邗沟便成为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交通大动脉,南来北往的舟楫多走这一水道,特别是它对南粮北运意义更为重大。

(3)永济渠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与山阳渎之后,决定在黄河以北,在曹氏就有水道的基础上,拓展一条航运能力大的运河,这就是永济渠。

永济渠也可以分为三段。

南段起于沁水入河处,北到卫县(今河南浚县西)。

卫县以下经馆陶、东光等地,至今天津市与沽河会合,这是中段。

由今天津市到古涿郡(今北京市)为北段系改造两条自然河道而成。

永济渠南、中、北三段运河共长1900里左右,大体与通济渠相当,而它的宽度虽然不及通济渠,但运输能力很强,并且也可航行庞大的龙舟。

隋炀帝伐辽东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极大,主要就是沿着这条水道北运。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永济渠,虽然是五条运河,但由于它们的规格大体一致,组成了一个由长安、洛阳两都为中轴,呈扇形,东南通余杭,东北到涿郡的完整的运河网。

这个运河网把我国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区域紧密地联在一起,对国家的巩固和繁荣,都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其他水利工程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许多多除害兴利,造福民生的水利建筑工程,例如秦始皇元年修建的郑国渠,西汉关中古灌渠的穿凿,元、明、清京杭大运河及宋元、明清海塘的修建和发展。

这些工程无一不对当时的军事战争,政治民生,经济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这些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力量与智慧的结晶仍有部分继续起着灌溉农田、防旱抗涝的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期间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战国时期,西门豹在邺城治水时,破除了为河伯娶妇的迷信风俗,造福一方民众。

其他的神话故事更是多不胜数,如今,我们作为他们的传承,更应该秉承他们的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继往开来,创造属于我们的新的神话。

参考文献:
《隋书·郭衍传》、《战国策楚策》、《隋书炀帝纪》、《中国古代工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