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中国会计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汉时期。

在这个时期,会计记录主要用于国家财务管理和税收征收。

然而,在当时,会计记录并不像现代会计那样系统化和规范化。

直到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中国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代是中国会计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末年,财政需求的增加导致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财政制度建立了严格的会计制度,如设立主计、写籍等职务,以确保财政收支的准确记录。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会计账簿的使用,称为“账籍”,并开始使用算盘记录账目。

这标志着中国会计记录的开始规范化。

宋代时期,中国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宋代,会计的职责被明确定义,并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程序和规范。

会计师被要求准确记录账目,并清楚地记录资金的流动。

此外,宋代还发明了“记式”会计法,并开始使用现金簿。

这些会计法的发明和使用,使会计记录更加准确和可靠。

明清时期,中国会计进一步发展。

明代时,会计岗位开始成为一项专业职业,并诞生了很多杰出的会计师,如陈道和。

此时的会计岗位不仅仅是记录账目,还需要处理复杂的财务问题,并为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清代时期,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被要求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并准确记录账目。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中国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西方的会计理念和经验被引入中国,并为中国会计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开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建立了现代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会计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

近年来,中国的会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计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的会计准则也逐渐接轨国际会计准则。

同时,电子化会计和大数据的应用为中国会计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中国的会计发展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和积累。

从古代的简单记录到现代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中国的会计不断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逐步适应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第一阶段:清朝末期(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外国的商业贸易逐渐开始在中国发展,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会计制度。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增加,一些洋行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并且开始引入现代化的会计手段。

由于洋行的出资结构对内部控制较为注重,他们进行的会计核算较为规范,会计凭证的使用以及对账和对账的方法逐渐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民国时期,中国国内对会计事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逐渐推进。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会计法》,这是中国会计史上的第一部正式制定的会计法规。

此后,会计师制度也得到了发展,1929年成立了中华会计师公会,标志着中国会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会计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自身特点,如:资产负债表的使用、现金流量表以及利润表等各类会计报表的应用。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逐渐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在这一时期,会计与国有企业管理密切相关。

1954年,中国正式引入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

这一时期的会计主要以政府决策和管理为导向,会计师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对外开放、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

会计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会计制度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未来,中国的会计发展仍将与国家经济形势和需求相互作用,继续发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作用。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其中包括了财政、法律、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其中也涉及到会计。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要追溯到近代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中国开始接触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实务。

1902年,中国开办了第一所会计学校,北京高等商业学堂,成为中国最早的会计专业培养机构。

这标志着中国会计的正式发展。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的会计工作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1951年,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编制和发表会计报表的细则》,这是中国会计报表的最早规定,标志着中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提升。

1954年,中国成立了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并通过了《全国会计工作纲要》。

这一时期,中国会计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和规则,而且会计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会计工作也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创新和的机遇。

同时,中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更加深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进步的过程。

中国会计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体现了中国会计从单纯的记录和报告到更加重视信息披露和决策支持的变化。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会计领域也会进一步壮大和完善。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在古代,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家财政收支管理的需要,因此最初的会计人员都是由政府官员来担任。

随着商业的兴起,民间商业会计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封建社会中,会计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会计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

在封建社会时期,会计的方法和制度相对简单,主要是以实物计量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随着商业的繁荣,民间商业会计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和成本计算等更为先进的会计方法。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会计的发展受到了官僚主义和财税需求的限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会计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会计的职能主要是为国家计划经济服务,强调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

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和方法以苏联模式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逐渐与国际接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引进了许多国际先进的会计制度和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事务,成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国际会计组织的成员国。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会计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加速发展,中国会计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制度和方法,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同时,中国会计还需要加强与国际会计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会计规则的制定和实施。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会计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制度和方法,同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未来,中国会计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会计改革和创新。

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到1949年间。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的会计理论和实践。

为了提高国家财务管理水平,中国政府派遣了一批学生到美国和欧洲留学。

他们接受了先进的会计教育,学会了西方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同时,中国也开始了编制和颁布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工作。

第二阶段是1949年到开放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会计工作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会计学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特点和方法。

同时,中国也开始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学习他们的会计经验并借鉴他们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是开放以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全面引入国际会计准则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逐渐深入,私营企业和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中国开始进行会计制度,推动会计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会计教育和研究的支持,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会计学术研究者和专业人才。

目前,中国会计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的会计准则和规范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国际会计界中崭露头角。

中国会计学术界也在不断推动会计理论和研究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国会计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到消化再到创新的过程。

从学习西方的会计理论到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会计学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
进程,中国的会计学也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1)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1)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1)中国会计发展史是中国财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经历了从传统财务管理到现代化会计技术的转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会计发展史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财务管理从古代就开始对财务进行管理,例如商鞅变法时期就立法规定了财务制度,明确了国家财政的职责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财政收支的稳定性。

由于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有限,财务管理主要以简单的账簿记录为主,如汉代的华阳国志、唐代的开元会计和明代的衙门会计法等。

这些会计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财务收支情况和存量信息。

二、中国近代会计的兴起近代会计的兴起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随着近代制造业的兴起和外资进入国内,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此时期的中国会计主要参照西方的会计标准,学习会计技术和会计准则。

这导致了当时中国会计的英美化,丧失了本土特色。

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内实施经济建设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会计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国会计将重点放在了财务分析和预测方面,发展了综合分析和财务分析等会计技术。

三、中国会计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进入计划经济时期,财务管理又回到了政府机构的管理之下,会计实际上是财务管理的工具和手段。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会计主要发展了核算和审计等计算机化技术。

此时期的中国会计发展具有技术更新速度快,技术难度大,技术底蕴强等特点。

四、中国会计在全球化时期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会计又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会计逐渐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并逐渐走向了国际标准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中国会计发展具有国际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了制度化和法律化两大方向。

五、结论通过对中国会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会计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和方向,也体现了中国财经发展的整体历程。

现代中国的会计学是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发展出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V1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V1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V1
(正文内容)
中国会计发展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
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会计发展史进行重
新整理。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会计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会计工作非常薄弱,没有明确的会计法规与规范,
会计制度也相当简陋。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工作者采用了一些简化
的会计处理方式,使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会计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工作也得到了重视。

1984年,国家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新中国会计制度体系建立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

同时,会计学科也逐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批
具有影响力的会计专业学者,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会计学科的进步,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新世纪初期的会计发展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和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
和规范程度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行业会
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为企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当下的会计发展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也向数字化方向快速转变。

“财务+科技”成为了当下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新的会计软件、工具和技术也应运而生,进一步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总体而言,中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规范化的发展历程。

而会计工作者和会计学者们也正是凭借着他们不懈的努力与创新,将中国会计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会计作为一门管理工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计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会计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古代会计:古代会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当时人们使用简单的记账工具,如记号、图形等来记录财务交易,以便进行财务管理。

在埃及、中国和巴比伦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记账方式。

2.中世纪会计:在中世纪,商业活动与财务交易的规模逐渐扩大,会计的功能也进一步强化。

在欧洲,商人们开始使用记账本和分录帐来记录交易,而不再依赖传统的简单记号。

此外,一些商人还开始编制财务报表以便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

3.工业革命前的会计:工业革命前,随着商业活动和资本的增长,会计需求的扩大。

有限责任公司的兴起导致合资企业的会计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来进行经营决策。

因此,会计知识和专业化管理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现代会计:20世纪初,现代会计理论逐渐形成。

会计学科开始发展,出现了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制定机构。

同时,会计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的工作方式。

在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后,会计变得更加自动化和高效。

中国的会计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1.古代会计:中国古代社会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人们使用竹简等简单工具来记录财务交易。

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重要的财务交易还会在青铜器上进行铭记,以便永久保存。

2.封建时期的会计:在封建时期,会计在官府税务和农田水利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个县级行政单位都设立了会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财务活动。

同时,会计的职位也逐渐成为一种封建官员的重要身份。

3.现代会计的发展: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西方会计理论和经验,促进了现代会计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会计理论和实践逐渐接轨国际标准。

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也相继成立,如中国会计法规制定机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会计发展历史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会计活动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先秦至秦汉中国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人们已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他收支。

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

到奴隶制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为适应统治阶级管理经济的需要,官厅会计部门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

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

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

在周代,会计一词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即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官契”等)、帐簿(当时的“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如《周礼》中讲的"日成"、“月要”和“岁会”报告)。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构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

以"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体现。

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以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的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的普及运用,以及在战国中后期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籍”(专门登记粮草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等,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矗秦汉时,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特征的单式收付记帐法,并对一部分收支以钱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

这是中式会计获得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隋唐至宋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

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现金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

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

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

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

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

“四柱结算法”是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结算帐目的一种会计方法。

“四柱清册”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告。

“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和发展,“四柱清册”编报形式的产生、运用,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

“四柱结算法”是系统反映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矗从世界范围讲,“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中的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得多。

在唐宋时代,会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进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国计簿》和宋朝的《元佑会计录》中,就有计帐、户籍的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专门分析。

宋代的《太平经国之书》和《玉海》,则是汇集会计史料的重要著作。

在这一时期,中国民间会计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以及为商业服务的货栈──邸店等行业也运用四柱结算法。

明清这一时期,是中国单式簿记的持续发展和复式簿记产生的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和产生,在民间商界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帐法:①“龙门帐”。

它把全部经济事项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和资本)四大类,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处理帐目。

龙门帐的特色表现在年终“合龙”结算方面。

凡进项减去缴项等于存项减去该项者,为“龙门相合”,否则为“龙门不合”。

②“四脚帐”,又名“天地合帐”。

此种帐法有两种结册编制,一为“彩项结册”,相当于近代的“损益计算表”;一为“存除结册”,相当于近代的“资产负债表”。

“四脚帐”的试算平衡,勾稽全部帐目是在“存该结册”上进行的,该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天方,下部称为地方。

凡上、下两部分数额吻合谓之“天地符合”,否则为“天地不合”。

在当时,这两种帐法代表着中国会计的先进水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会计出现了中式会计的改良和借贷复式簿记的引进同时并存的局面。

清末,蔡锡勇(?~1896)《连环帐谱》(1905)一书,为中国引进借贷复式簿记之开端;谢霖(1885~1969)与孟森合著的《银行簿记学》(1907)一书,为引进借贷复式簿记创造了条件。

1908年大清银行创办之时,即采用现金收付复式记帐法,为中国改良中式簿记之先声。

中华民-国时期大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借贷复式簿记,中小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中式收付簿记。

30年代会计师徐永祚(1891~1959)发起了改良中式簿记运动,拟订《改良中式簿记方案》(1933),但未能广泛推行。

与此同时,会计师潘序伦(1893~1985)通过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图书用品社编著、出版多种会计书刊,使借贷复式簿记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此外,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过会计法及其他一些会计法规,但未能贯彻执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从此,中国会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会计发展史古代会计阶段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

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

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

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

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

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近代会计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

——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

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

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

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

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

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

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公认会计准则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

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

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1)利润必须实现;(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

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or 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