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菇研究进展
红菇研究进展

红菇( Russula)属真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红菇目、红菇科。
国际上已报道的红菇属真菌有300多种,我国有记载的90余种,其中多数可食用且具有药用功能。
长期以来被作为一种名贵的药食兼用真菌,具有补血壮体、延缓衰老、养血养颜、防癌抗癌、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效,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纯天然的保健食用菌,因此野生红菇一直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关于野生红菇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野生红菇的生态、资源、分类、分离纯化和应用研究等,国内外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对红菇的化学成分以及子实体多糖提取等进行了研究,为进行人工栽培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红菇生长所需的条件及生理的特殊性,红菇仍是野生采集,国内外至今也未见成功的规模栽培报道。
1 红菇的生态学研究表明红菇的发生与植物群落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常散布于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地上,但有些种类只限于某种树木的林分内。
例如,福建闽西常见的大红菇(R.alucea)受某些树种如栲树根系的影响,主要生长在以山毛榉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地上。
叶绿红菇(R.heterophylla)与承青冈属、栎属、云杉属的一些树种形成外生菌根。
大白菇(R.delica)易发生在赤松、黑松、桴栎、蒙栎、米槠、落叶松等针叶或混交林中地上。
绿菇(R.tirescens)与栎桦、栲、粟形成菌根。
梨菇(R.cyanox- antha)常见于栲树米槠青冈栎、马尾松等阔叶林地上。
红色红菇(R.rasea)单生、散生至群生于阔叶林或混交林中。
大多数红菇可与2种或多种植物共生,如鳞盏红菇(R.lepida)可和松、落叶松、云杉、冷杉、黄杉、栗、桦、鹅耳枥等8种植物共生,形成外生菌根菌。
红菇如同其他许多外生菌根真菌一样,它的发生和分布反映了其宿主植物的类型、基质土壤的营养状况、pH值、温度等生态条件,显然这些因子对红菇的发生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认为温带冷灰壤,山地红棕壤及红壤等多种富含有机质,透气保水性好的土壤类型中都可有红菇的发生。
红菇的营养功能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刘丽正,刘永奇,隋卓男,等. 红菇的营养功能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4):447−453.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30358LIU Lizheng, LIU Yongqi, SUI Zhuona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Nutritional Function and Bioactivities of Russula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3, 44(4): 447−45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30358· 专题综述 ·红菇的营养功能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刘丽正1,刘永奇1, +,隋卓男1,彭洋洋1,张 焱1,王小龙2,周雨琪1,鲁吉珂1, *,伊娟娟1,*(1.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2.河南省银丰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红菇(Russula )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真菌,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多酚、黄酮等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抑菌等生物活性。
此外,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食用菌进行发酵加工可有效提高其营养物质含量或转化衍生出新的功能活性物质。
目前,食用菌发酵加工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食用菌红菇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及营养成分分析进行综述,并重点强调了红菇活性成分的功能特性,包括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癌等。
同时,综述食用菌发酵加工应用和产品开发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红菇在功能食品领域的综合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菇,营养物质,生物活性,食用菌发酵,产品开发本文网刊: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23)04−0447−07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30358Research Progress on Nutritional Function and Bioactivities ofRussulaLIU Lizheng 1,LIU Yongqi 1, +,SUI Zhuonan 1,PENG Yangyang 1,ZHANG Yan 1,WANG Xiaolong 2,ZHOU Yuqi 1,LU Jike 1, *,YI Juanjuan 1, *(1.School of Life Scienc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Henan Yinfeng Bio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Russula is a kind of edible fungi, rich in nutrients and bioactive ingredients including polysaccharides, proteins,lipids and so on. Meanwhile, it presents good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hypoglycemic, hypolipidemic, anticancer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in edible fungi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trient content or produce new functional active substances. 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edible fungus fermentation proces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es, this study reviewes th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bioactive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nutrient substances in Russula. And the bioactiviti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Russula are emphasized, including the immune regulation, antioxidant, anticancer activities and so on.Moreov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edible fungus fermentation field a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Russula in functional food industry.Key words : Russula ;nutritional ingredients ;biological activities ;edible fungus fermentation ;product development红菇(Russula )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担子菌纲、红菇目、红菇科,是一类扁半球形菌根真菌,菌盖呈深红色或暗紫红色,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显条纹。
红锥菌人工干预研究进展

红锥菌人工干预研究进展作者:黄永钦曹锰赖崇健梁刚余小红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23期摘要红锥菌至今不能完全实现人工栽培,但研究发现可通过人工干预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红锥林下特有的环境条件对红锥菌生长发育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红锥林微环境光照、温度、湿度、土壤与红锥菌出菇时间、出菇数量及产量的关系,对目前红锥菌人工干预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关键词红锥菌;微环境;人工干预;环境条件中图分类号 S 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3-0028-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07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ultivation of Russula sp.HUANG Yong-qin1, CAO Meng2, LAI Chong-jian1 et al( 1. Qin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Qinzhou, Guangxi 535000; 2. Cash Crop Workstation of Guigang, Guigang, Guangxi 537100)Abstract Although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Russula sp. has not been fully realiz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yield and qualit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artificial interv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ects of the Russula sp. forest uniqu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ussula sp.,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environment(light,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soil) of the forest and the time, quantity and yield of Russula sp.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current production promotion technology of Russula sp. was discussed.Key words Russula sp.;Microenvironment;Manual intervention;Environmental condition红锥菌(Russula sp.)别称正红菇、大朱菇、红菇、真红菇、大红菌、大红菇等,按植物学分类属于真菌植物门、弹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1],是一种生长在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下的野生菌根型食用菌[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锥菌的营养药用价值逐渐被发现和重视,其子实体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红菇多糖、麦角甾醇等脂酸类和杂环衍生物等,具有降低胆固醇、抗炎、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效[3],然而红锥菌至今不能完全实现人工栽培,野生的红锥菌产量和品质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调查研究发现可以人工干预促产,从而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
红菇提取液抗衰老作用初探

红菇提取液抗衰老作用初探甘耀坤;刘英姿;梁钧淞;曾诗媛;余锦荣;周志云【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Liquid Extraction from the Russula Fruitbodyon on the life- span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nd discuss preliminarily the anti-ageing effect of Liquid Extraction from the Russula Fruitbodyon. Methods: With three recessive type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drosophila melanogaster'survival tests to obtain the statistic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with average life-span, half-time death, the longest life-span, comparing the effect of fou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influence of Liquid Extraction from the Russula Fruitbodyon: lmg/ml, 5mg/ml, 10mg/ml and 15mg/ml on the Life-span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Results: With regard to the average life-span group, the life span of male drosophila rnelanogaster and fe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elay respectively by 6.94 % and 11.14 % (P both 〈0.01 ) when it is lmg/rnl; the life span of fe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elay by 7.14 % ( P 〈0.01 ) when it is 5 mg/ ml. With regard to half-time death group, when it is lmg/ml, the life span of 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nd fe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elay respectively by 7.51% and 8.45%(P both〈0.01); when it is 5mg/ml, the life span of fe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elay by 7.38% ( P 〈0.01 ) . As for the longest life-span group, when they are 5mg/ml and 10mg/ml, the life span of fe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elay respectively by13.47% and 16.37% ( P both 〈0.01 ) . Conclusion:Liquid extraction from the 1Kussula Fruitbodyon on th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s life has certain anti-ageing effect, 1mg/ml of Liquid Extraction from the Russula Fruitbodyon has the best effect.%目的:研究红菇提取液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初步探讨红菇提取液的抗衰老作用.方法:以3隐性果蝇为对象,通过果蝇的生存试验主要统计其平均寿命、半数死亡时间和最高寿命,比较1mg/ml、5mg/ml、10mg/ml和15mg/ml四种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对果蝇寿命的影响.结果:从平均寿命看,1mg/ml时雄、雌果蝇分别延长6.94%、11.14%(P均〈0.01);5mg/ml时雌果蝇延长7.14%(P〈0.01).从半数死亡时间看,1mg/ml时雄、雌果蝇分别延长7.51%、8.45%(P均〈0.01);5mg/ml时雌果蝇延长7.38%(P〈0.01).从最高寿命看,5mg/ml和10mg/ml时雌果蝇分别延长13.47%和16.37%(P均〈0.01).结论:红菇提取液对果蝇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其中1mg/ml的红菇提取液效果最好.【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红菇提取液;果蝇;平均寿命;半数死亡时间;最高寿命【作者】甘耀坤;刘英姿;梁钧淞;曾诗媛;余锦荣;周志云【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玉林537000;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37000;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玉林537000;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玉林537000;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玉林537000;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玉林5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041 前言红菇(Rusrada)是一种外生菌根真菌,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红菇目、红菇科、红菇属[1].红菇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菇多糖、多种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还含有多种脂肪酸、甾醇等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功能性成分[2].广西容县野生红菇菇大香浓,不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补血健体、抗疲劳、防止癌症、降低胆固醇、消肿去湿等多种药用与保健功能[3].广西容县具有丰富的红菇资源,主要分布在浪水、自良、十里和松山等乡镇的山林地带,其中以浪水乡的红菇资源最为丰富,浪水乡的浪北村、浪水村、长寿村、泗河村为红菇生长的优质产区[4].红菇的生长地还存在着大量的铁椆树和红椎树等乔木,红菇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繁殖.围绕保护和开发红菇资源这主题,众多研究者从红菇的生态、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和红菇的人工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这些试验均未成功栽培出红菇子实体.尽管目前对红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广泛深入,但是关于食用真菌延缓衰老的研究报道却不多,用果蝇生存试验来研究食药用真菌的报道也较少,而关于用果蝇研究红菇提取液延缓生命衰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主要是采用果蝇生存试验来探讨红菇提取液对果蝇寿命的影响,为开发新的抗衰老功能食品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红菇:来源于广西容县浪水乡野生红菇;3隐性果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系遗传学实验室.2.2 主要仪器50ml三角瓶,250ml锥形瓶,解剖针,玻璃棒,小铁锅,电热炉,天平,移液管,干湿球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滤纸,冰箱,高温高压蒸汽灭菌锅(上海三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高速万能粉碎机(FW100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江苏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2.3 主要药品乙醚(分析纯)、酒精、盐酸、氢氧化钠、丙酸(分析纯)、琼脂粉(纯化)、玉米粉(超市购买)、蔗糖、酵母粉(校门口的面包店购买).2.4 实验方法2.4.1 红菇提取液的制备红菇提取液的制备 (热水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5-8]:粉碎红菇子实体(将红菇子实体于80℃烘干,粉碎,过40目筛[9,10])→超声波处理[按料液比1:20于水浸提液中用超声波细胞破碎机处理(400w,40S,10S,30次)]→浸提(80℃水浴3小时,共2次)→离心(2000r/min,10min)过滤后得到提取液→上清液浓缩(加热浓缩)→初浓度提取液100mg/ml→pH调为5.5-5.8→置4℃冰箱中保存(不超过2d)备用.2.4.2 基础培养基的制备参照由杨大翔《遗传学实验》一书的方法配置基础培养基,即对照组成分为蒸馏水150ml、玉米粉15.8g、蔗糖11.3g、琼脂1.2g、丙酸1.00ml和酵母粉3g.新鲜配制好的培养基在25℃培养箱中放置24h,如无菌生长即可将果蝇引入.2.4.3 添加红菇提取液培养基的制备制备过程:当基础培养基煮成糊状物并离火后,待温度降到60℃左右加入100mg/ml的红菇提取液适当体积到锅里,拌匀后加入相应的丙酸和酵母粉搅拌即可分装到三角瓶中,相应浓度的红菇提取液培养基即可制成.新鲜配制好的培养基在25℃培养箱中放置24h,如无菌生长即可将果蝇引入.菇液Ⅰ组(1mg/ml浓度):红菇提取液1.5ml(约占0.08%);菇液Ⅱ组(5mg/ml浓度):红菇提取液7.5ml(约占0.43%);菇液Ⅲ组(10 mg/ml浓度):红菇提取液15ml(约占0.89%);菇液Ⅳ组(15 mg/ml浓度):红菇提取液22.5ml(约占1.39%).2.4.4 果蝇生存试验的培养过程(1)取成熟3隐性(白眼、小翅、焦刚毛)果蝇培养并收集8小时内羽化的果蝇. (2)区分雌雄,分别挑取体型大小相近的雄、雌果蝇(处女蝇)随机分组.(3)红菇提取液每个浓度设6个处理瓶,雄雌各3瓶,每瓶20只果蝇(用于方差分析).对照组用基础培养基培养,菇液组果蝇在基础培养基中培养12天后转移到含有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的培养基中培养直至其全部死亡.(4)实验在(25±3)℃,相对湿度60%~70%的培养室内进行.(5)每7天更换新鲜培养基1次,每天定时四次(7:00、12:00、17:00、22:00)记录每瓶果蝇的生长情况、死亡的时间和数量,及时清除死亡果蝇.记录时以观察第一只、第二只果蝇死亡的天数为最短寿命、次最短寿命,全部果蝇存活总天数的均数为平均寿命,达到半数果蝇死亡天数的均数为半数死亡时间,记录倒数第2只果蝇死亡的天数和最后1只死亡果蝇的天数为次最高寿命和最高寿命[11].2.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最终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采用LSD法分析[12],显著性水平分别取α=0.05和α=0.01,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培养基对雄果蝇寿命的影响效果比较表1 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对雄果蝇平均寿命的影响效果比较注:﹡为P<0.05,﹡﹡为P<0.01,与对照组比较.剂量(mg/ml)平均寿命(d)平均寿命延长率(%)0 18.02±1.36 ——1 19.27±1.35﹡﹡6.94 5 18.70±2.18 3.77 1018.65±2.85 3.50 15 18.49±1.17 2.6从表1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菇液Ⅰ组培养雄果蝇对提高其平均寿命有极显著性差异,雄果蝇的平均寿命延长率为6.94%(P<0.01),而菇液Ⅱ组、菇液Ⅲ组、菇液Ⅳ组的延长率逐步降低,虽有延长效果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表2 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对雄果蝇半数死亡时间的影响效果比较注:﹡为P<0.05,﹡﹡为P<0.01,与对照组比较.剂量(mg/ml)半数死亡时间(d)半数死亡时间延长率(%)0 17.04±0.81 ——1 18.32±0.69﹡﹡7.515 17.39±0.85 2.0510 17.32±0.95 1.6415 17.85±0.37﹡﹡ 4.75从表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菇液Ⅰ组、菇液Ⅳ组培养雄果蝇对提高其半数死亡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雄果蝇半数死亡时间的延长率分别为7.51%和4.75%(P均<0.01).菇液Ⅱ组、菇液Ⅲ组虽有延长效果但并无显著性差异.从表3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四组浓度红菇提取液培养雄果蝇对其最高寿命虽有延长效果,最高时延长率为10.11%,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表3 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对雄性果蝇最高寿命的影响效果比较注:﹡为P<0.05,﹡﹡为P<0.01,与对照组比较.组别剂量(mg/ml)最高寿命(d)最高寿命延长率(%)对照组0 19.78±0.67 ——菇液Ⅰ组1 21.11±1.05 6.72菇液Ⅱ组 5 21.22±2.54 7.28菇液Ⅲ组10 21.78±4.27 10.11菇液Ⅳ组15 19.89±1.54 0.56 3.2 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培养基对雌果蝇寿命的影响效果比较表4 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培养基对雌果蝇平均寿命的影响效果比较注:﹡为P<0.05,﹡﹡为P<0.01,与对照组比较.组别剂量(mg/ml)平均寿命(d)平均寿命延长率(%)对照组0 17.78±1.58 ——菇液Ⅰ组1 19.76±2.10﹡﹡11.14菇液Ⅱ组5 19.05±2.11﹡﹡ 7.14菇液Ⅲ组10 18.43±1.46 3.66菇液Ⅳ组15 18.64±1.99﹡ 4.84从表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菇液Ⅰ组、菇液Ⅱ组培养雌果蝇对其平均寿命有极显著性差异,其平均寿命延长率分别为11.14%和7.14%(P均<0.01);菇液Ⅲ组对其平均寿命虽有延长效果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菇液Ⅳ组培养雌果蝇对其平均寿命有显著性差异,其平均寿命延长率为4.84%(P<0.05).表5 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培养基对雌果蝇半数死亡时间的影响效果比较注:﹡为P<0.05,﹡﹡为P<0.01,与对照组比较.组别剂量(mg/ml)半数死亡时间(d)半数死亡时间延长率(%)对照组0 16.80±1.11 ——菇液Ⅰ组1 18.22±1.31﹡﹡ 8.45菇液Ⅱ组5 18.04±0.77﹡﹡ 7.38菇液Ⅲ组10 17.42±0.77﹡ 3.69菇液Ⅳ组15 17.20±0.89 2.38从表5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菇液Ⅰ组、菇液Ⅱ组培养雌果蝇对其半数死亡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半数死亡时间延长率分别为8.45%和7.38%(P均<0.01);菇液Ⅲ组则具有显著性差异,半数死亡时间延长率为3.69%(P<0.05);菇液Ⅳ组对其半数死亡时间虽有延长效果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表6 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培养基对雌果蝇最高寿命的影响效果比较注:﹡为P<0.05,﹡﹡为P<0.01,与对照组比较.组别剂量(mg/ml)最高寿命(d)最高寿命延长率(%)对照组0 19.00±0.00 ——菇液Ⅰ组1 20.56±1.67 8.21菇液Ⅱ组5 21.56±1.59﹡﹡ 13.47菇液Ⅲ组10 22.11±2.76﹡﹡ 16.37菇液Ⅳ组 15 20.00±1.00 5.26从表6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菇液Ⅰ组、菇液Ⅳ组培养雌果蝇对其最高寿命虽有延长效果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菇液Ⅱ组和菇液Ⅲ组则对雌性果蝇的最高寿命有极显著性差异,其最高寿命的延长率分别为13.47%和16.37%(P均<0.01).4 实验讨论本研究寿命试验选择的模式生物为果蝇.果蝇具有寿命短、繁殖力强、易于饲养、对实验条件敏感等优点[13].果蝇的代谢、生理状况和生长发育与哺乳动物基本相似,是研究抗衰老药物的好材料[14].而3隐性基因品系果蝇的寿命短,更适合作衰老生物学的动物模型[15].在果蝇生存试验的几个指标中,平均寿命是最重要的指标,是综合药效的反映;而半数死亡时间则偏向于反映药物对体弱果蝇的延寿效果;最高寿命偏向于反映药物对强壮的果蝇的延寿效果及果蝇对某药物过多摄取的耐受力[12].红菇具有抗疲老、防止癌症、降低胆固醇、消肿去湿等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红菇提取液对果蝇的寿命有延缓衰老功能;但存在性别差异,对雌果蝇作用更明显,这与动物的寿命普遍存在性别差异现象有关[16];不同浓度红菇提取液对果蝇寿命的影响普遍表现为较低浓度时的延长效果优于高浓度,但是雄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延长效果在15mg/ml时有极显著性差异,雌果蝇的最高寿命在10mg/ml时也有极显著性差异,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尚未清楚.5 展望在本次实验中可以看出,红菇提取液对果蝇的寿命已经表现出具有不同的延长效果,能起到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是一种较好的天然食用菌抗衰老药物.但是红菇提取液的抗衰老机理仍需进一步的探讨.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平均增长速率地不断增加,超过了总人口年增长速度,延长老年人的寿命并且使之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长命百岁,青春永驻,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也是医药界悬而未决而又孜孜探究的一个课题.本实验为开发新的抗衰老功能食品和药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同时呼吁广大群众积极保护善待好我们有限的红菇资源,争取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1]陈旭健,甘耀坤,王名光等. 红菇的分离培养研究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5):64-65,77.[2]王青云,石木标. 中国红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食用菌,2004,23(4):10-12.[3]甘耀坤,赵良发,戴卢等.野生红菇研究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3):70-74.[4]甘耀坤,陈旭健,冯槐全等.广西容县的红菇资源及开发与保护[J].食用菌,2005,(6):l1-12.[5]李惠珍,黄德鑫,许旭萍等. 正红菇的化学成分的研究[J].菌物系统,1998,17(1):68-72.[6]甘耀坤,娄小华,李岩等. 红菇子实体抗氧化性能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2007,29(1):57-59.[7]邱龙新. 正红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技术及抗癌活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4,23(6):48-50.[8]李惠珍,许旭萍,谢华玲. 正红菇的麦角固醇及多糖提取法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8,17(4):37-39.[9]刘文杰,胡辉. 食用菌多糖的生产技术[J].农牧产品开发,2000,5:20-21.[10]石红旗,缪锦来,姜伟等.共轭亚油酸对肥胖模型大鼠减肥作用的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杂志,2003,6(总第96期):23-25.[11]叶恩赐,艾裕和. 老年学实验用果蝇寿命指标的选择.老年学杂志,1988,8(2):101-103.[12]刘金庆,张松,杨小兵等. 5种珍稀食药用真菌活性提取物对果蝇寿命影响的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2):166-17.[13]王菊凤,李鹄鸣. 蛹虫草多糖对果蝇寿命影响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3):38-41,48.[14]李连德,樊美珍,李增智.14种虫草多糖对果蝇成虫寿命影响的试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0,27(7):427-428.[15]袁朝辉.不同基因型黑腹果蝇的寿命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85-88.[16]夏康博,肖德柄,王厚德等.衰老生物学[M].上海知讽出版社,1981.。
红菇研究进展

红菇研究进展
周新萍;芦琴;王小平;王进
【期刊名称】《食用菌》
【年(卷),期】2010(032)003
【摘要】介绍了红菇的生态学、人工培养、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红菇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开发红菇资源奠定基础.
【总页数】2页(P1-2)
【作者】周新萍;芦琴;王小平;王进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基础部,江西抚州 344000;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基础部,江西抚州 344000;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基础部,江西抚州 344000;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基础部,江西抚州 3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红菇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张云波;夏爱军;梁园;唐哲;周宁宁;张琪
2.红菇属的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J], 李惠珍;黄德鑫
3.红菇属真菌研究进展 [J], 赵永勋;吴晶
4.红菇多糖研究进展 [J], 程仕勉;张楚君
5.红菇属真菌研究进展(上)——红菇属真菌的经济生态效益 [J], 陈宇航;陈政明;林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培养红菇对肠道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_张巍

【收稿日期】2010-04-2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11544054)【作者简介】张巍(1976-),副教授,硕士,从事中草药抗肿瘤免疫研究,E m a i l :z h a n g k u n 8821@163.c o m文章编号:1005-376X (2010)08-0703-02【论 著】实验培养红菇对肠道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张巍1,张昆1,马淑霞1,于英君2(1.佳木斯大学二区检验系,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 研究实验条件下培养红菇菌丝和发酵液对几种肠道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发现其对大肠埃希菌具有特异性抑制,对其他菌的抑制较弱。
初步确定了最小抑菌活性,认为红菇多糖具有一定的抑菌潜力。
【关键词】 红菇;抑菌菌活性【中图分类号】Q 949.329+.81 【文献标识码】AS t u d y o nt h e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e f f e c t s a g a i n s t i n t e s t i n a l b a c t e r i a o f R u s s u l a l e p i d aZ H A N GW e i 1,Z H A N GK u n 1,M AS h u -x i a 1,Y UY i n g -j u n2(1.J i a m u s i U n i v e r s i t y ,J i a m u s i 154002,C h i n a ;2.H e i l o n g j i a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e r b i n 154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A ne x p e r i m e n t s t u d y o n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a c t i v i t y o f R u s s u l a L e p i d a w a s r e p o r t e d .T h e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 l i q u i d h a s a s p e c i f i c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e f f e c t o n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a w e a k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e f f e c t o nS h i g e l l as p p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 a n d P r o -t e u s s p p .【K e y w o r d s 】 R u s s u l a l e p i d a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e f f e c t 红菇(R u s s u l a l e p i d a )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是菌根真菌。
红菇研究现状及展望

名, 有 效名称 1 5 9个 ( 1 4 8种 、 9变种 、 2变 型 ) , 已报
道红菇 属名 录 中 , 6 8种 已报 道 可 食 用 , 2 3种 具 药 用 价值 , 1 3种 含 毒 性 物 质 。红 菇 广 泛 分 布 于 我 国 3 2
个省 区 , 列 入前 1 O位 的省 区 依 次为 : 云南 8 8种 、 广 东 8 7种 、 四川 I 7 4种 、 吉林 5 4种 、 福建 5 1种 、 贵 州 4 9种 、 西藏 3 9种 、 河南/ 海南 3 8种 、 江 苏/ 台湾 3 7
源, 具有 良好 的保 健 功 效 。 国 内外关 于野 生 红 菇 的 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 红 菇 分类 、 营养 价 值 、 药 理 性 功能 、 营林功 能等 方面 , 近年来 , 关 于红菇 遗传 多样 性 的相 关 研究 已见 报道 , 主要 涉及 红菇形 态 与分子鉴 定 、 营
养成分 分析 及生 物活性 的研 究 。野生 红菇 的深入 探
种、 湖南 3 6种 。而 产 于西 藏 地 区 的革 质 红 菇 Ru s -
s u l a a l u t a c e a成 为 我 国首 次 关 于 红 菇 属 的研 究 报
道 。
2 红 菇 的 生 态研 究
红菇 根 系 为外 生 菌根 , 须 与 宿 主植 物 根 系共 生
采伐迹地上培育红菇研究进展

渣福建林业林业动态红菇是非常珍贵的大型外生菌根蘑菇,生境非常苛刻,因其菌丝必须与宿主根系形成共生体才能繁衍出子实体,红菇还没有实现人工种植。
前人在壳斗科大林分里进行了很多红菇菌接种研究,因大树根系的新根量不足难以实现精准接种,以及林下土壤菌群复杂对红菇菌繁衍产生干扰等原因,至今未有突破。
练春兰教授长期深耕松茸栽培且卓有成效,基于前期对红菇做了深入的基础研究,提出新造幼林的新路径,以实现攻克红菇菌难以人工栽培的难题。
练教授团队于2019年在清流国有林场选定采伐迹地作为试验地,该试验地前茬为以松木为主的松阔混交林,因松木感染松材线虫病于2018年进行了松林改造,松木皆伐后采用炼山方式进行林地清理和挖穴整地,于2019年春季进行造林。
造林树种选择较为速生的红锥、栲树、秀丽锥和米槠等壳斗科树种,分别种植了纯林和混交林。
为了尽快构建红菇菌生境,本试验林采用1.5万株·hm -2的高密度造林模式,截止2023年5月,幼树平均高度达到5m 以上,郁闭度达0.7。
为进一步探讨红菇菌标准林分造林模式,营造了4种不同密度的林分:三元区陈大镇砂蕉村采用9000株·hm -2、大田桃源国有林场采用1.8万株·hm -2、清流国有林场采用3万株·hm -2和常规造林密度3000株·hm -2的幼林,通过对不同密度幼林接种红菇的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不同需求的造林模式。
2023年5月,清流白石试验林分和三元砂蕉试验林部分地段,林下可见蜡蘑属、马勃属、红菇属、鹅膏菌属、牛肝菌属等大型外生菌根蘑菇指示菇,林地遍布壳斗科幼树根系,已满足红菇菌的生长条件。
目前,科研团队分别采集红菇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子实体和菌根等实体作为接种材料,使用了392个红菇子实体和79个菌根土,共接种了277个点位。
进行了干法与湿法不同接种方法和不红菇属鹅膏属牛肝菌马勃属腊蘑属菌属不明22(上接第8页)《办法》(送审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菇( Russula)属真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红菇目、红菇科。
国际上已报道的红菇属真菌有300多种,我国有记载的90余种,其中多数可食用且具有药用功能。
长期以来被作为一种名贵的药食兼用真菌,具有补血壮体、延缓衰老、养血养颜、防癌抗癌、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效,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纯天然的保健食用菌,因此野生红菇一直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关于野生红菇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野生红菇的生态、资源、分类、分离纯化和应用研究等,国内外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对红菇的化学成分以及子实体多糖提取等进行了研究,为进行人工栽培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红菇生长所需的条件及生理的特殊性,红菇仍是野生采集,国内外至今也未见成功的规模栽培报道。
1 红菇的生态学研究表明红菇的发生与植物群落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常散布于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地上,但有些种类只限于某种树木的林分内。
例如,福建闽西常见的大红菇(R.alucea)受某些树种如栲树根系的影响,主要生长在以山毛榉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地上。
叶绿红菇(R.heterophylla)与承青冈属、栎属、云杉属的一些树种形成外生菌根。
大白菇(R.delica)易发生在赤松、黑松、桴栎、蒙栎、米槠、落叶松等针叶或混交林中地上。
绿菇(R.tirescens)与栎桦、栲、粟形成菌根。
梨菇(R.cyanox- antha)常见于栲树米槠青冈栎、马尾松等阔叶林地上。
红色红菇(R.rasea)单生、散生至群生于阔叶林或混交林中。
大多数红菇可与2种或多种植物共生,如鳞盏红菇(R.lepida)可和松、落叶松、云杉、冷杉、黄杉、栗、桦、鹅耳枥等8种植物共生,形成外生菌根菌。
红菇如同其他许多外生菌根真菌一样,它的发生和分布反映了其宿主植物的类型、基质土壤的营养状况、pH值、温度等生态条件,显然这些因子对红菇的发生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认为温带冷灰壤,山地红棕壤及红壤等多种富含有机质,透气保水性好的土壤类型中都可有红菇的发生。
其对pH值要求一般偏酸性,为pH 4.2-4.5,红菇发生季节林间温度一般为25~27℃,空气湿度保持在80%~100%,土壤含水量40%以上。
2 人工培养由于红菇生长所需的条件及生理的特殊性,红菇的人工培养多限于实验室的研究。
陈少珍以广西浦北县椎林下野生红菇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分别接入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进行菌丝萌发试验,获得了红菇组织分离纯培养菌丝体。
孙兰萍以正红菇(R.vinosa)为出发菌株,研究了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和培养条件(温度、pH值、发酵时间和装液量)对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另外,有少量的人工驯化栽培的报道,但至今无人工栽培红菇的成功报道。
3 研究价值3.1 营养价值大多数红菇属真菌是可食的,崔波151报道河南境内有红菇属真菌31种,其中可食用菌种占 77.4%,福建闽西北的林杰报道的红菇属真菌中,可食用菌种也占72%。
日本的岩出亥之助报道红汁乳菇是一类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食品,与其他植物性食品相比,粗纤维的含量非常高,其纤维由果胶类物质构成,其中大半混以几丁质,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近年来逐渐为营养学家所重视。
王辉宪报道的红汁乳菇中含有较丰富的Ca,Mg,Fe,Zn,也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常食可保持人体内这些元素的平衡。
3.2 药用价值部分红菇还具有抗氧化性、延缓衰老、滋补养颜等药用功效。
娄小华用红菇子实体提取液喂饮小鼠,初步探讨红菇的抗氧化性能及其作用机制,证明红菇提取液中存在某些功能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参与了细胞内的抗氧化作用,减轻了自由基对抗氧化系统的攻击,极大地修复了吸入甲醛所致的氧化损伤。
部分种类含有抗癌物质,例如大白菇(R.delica)和鳞盏红菇(R.lepida)对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抑制率均达80%以上。
美味红菇 (R.delica)和黑紫红菇(R.areop- urpureu)可以产生抗生素,正红菇的多糖提取液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3.3 林木育苗和植物化生长调节剂价值红菇作为外生菌根菌,已成为某些林木生长不可缺少的因子,当红菇和林幼苗共生后可提高某些林木移植于林区的成活率。
红菇这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采用接种菌根土或接种菌根苗的方法进行,通常在萌发后的林木幼苗中,人工让其感染形成外生根菌,然后移植于林区。
同时,部分红菇具有很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它对多种植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例如有报道称红汁乳菇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萝卜、油菜有很好的化感作用。
4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4.1 严格的生态环境研究红菇属真菌为外生菌根菌,对地理位置(海拔,季风),植物的类型(高层,中层,底层),基质土壤的营养状况,气压,季节,温度,pH,空气湿度,阳光,以及一些共生植物提供的特定营养等野外生长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人工不易控制这些环境因素,造成人工:栽培技术的困难。
一般来说,红菇通常每年发生2茬,第1茬在6月25日至7月25日,出菇时间约为10d;第2茬在8月15日至8月30日,出菇时间约为 15d。
其它时候无子实体发生。
红菇子实体一般雨过后需要天晴后发生。
降雨量的多少与雨后是否天晴直接影响红菇产量。
日本下野羲人认为红菇子实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降雨和天晴的交替环境影响下,有关的某种代谢机制得到启动的结果。
因此,在实验室如何更加贴切的模拟红菇的野生环境以及探索这些外界环境对孢子萌发的代谢影响将是红菇未来研究的热点。
4.2 分离培养技术研究红菇的孢子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难以萌发,目前都是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
而菌丝体进行人工培养,都是进行实验室或者小试培养研究,尚未有报道扩大培养的成功案例。
因此,寻求孢子人工萌发的方法以及加快红菇菌丝体深层发酵产物的工业化生产进程是红菇分离培养技术的关键。
4.3 共生关系研究红菇和众多的植物能够形成共生关系目前红菇对共生植物的重要性研究较多,主要有:红菇只发生在土壤,绝大部分红菇种类属于共生的外生菌菌根菌,已知的红菇种类与植物群落有对应关系。
陈文新的研究表明,红菇与宿主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的过程最早发生在植物幼苗生长时期。
红菇一旦与植物形成菌根后,即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红菇的主要作用是扩大宿主植物根系的吸收表面积;增强其对磷、铜、锌、锰、铁、镁和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促进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增强抗旱性、产生植物激素和抗生素,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等。
但关于共生植物对红菇的生长提供哪些方面的益处,目前所见报道较少。
陈文新认为菌根形成后,菌根菌可以从植物中获得其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其它物质,如生长因子等。
在野生状态下,由于植物根系所产生的分泌物对红菇孢子萌发有刺激作用,同时红菇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大量菌根,菌根外延成菌丝后集结成菌索,菌索扭结形成原基,在外界条件适宜时,即可发育成子实体,完成红菇自己的生活周期。
但其间的机理,至今尚无明确的研究进展。
陈宇航认为菌根真菌的群落与植物群落的关系密切,以至于菌根真菌群落的任何变动都会导致植物群落生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反过来影响着菌根真菌的生存、竞争和多样性;通过试验得出增加菌根多样性对红楮林细根生物量及红菇采收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所以,菌根在红菇子实体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红菇孢子形成子实体需要的时间、红菇和其伴生菌的关系等问题一旦取得突破,红菇子实体的人工栽培就有望获得成功。
周新萍芦琴王小平王进(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基础部,江西抚州344000)食用菌2010.3本网常用计量单位符号1、时间:d(天)、h(小时)、min(分)、s(秒)。
2、长度:km(千米)、m(米)、cm(厘米)、mm(毫米)。
3、面积:m2(平方米)、667m2(亩)、hm2(公顷)。
4、体积:m3(立方米)、L(升)、ml(毫升)、μl(微升)。
5、质量:t(吨)、kg(公斤千克)、g(克)、mg(毫克)、μg(微克)。
6、浓度:mg/L、mg/kg(ppm,1×10-6)。
中国红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章作者: 添加时间:11-10-01 浏览次数:132 红菇( Russula) 是一类大型菌根真菌, 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红菇目、红菇科、红菇属。
国际上已报道的红菇有300 多种, 我国有记载的90 余种, 其中多数可食用且具有药用功能。
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红菇众多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现和证实, 已成为开发新一代营养保健品及生物制药的研究热点。
围绕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菇资源这一主题, 众多的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红菇生态的研究、营养及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和红菇的人工培养三个方面。
1 红菇生态研究红菇生长需要依存一定的生态环境, 植被、土壤和气候条件等都会直接影响其生长和出菇。
红菇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红菇生长及出菇的机理, 从而为红菇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于生态和资源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1.1 红菇生长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对红菇生长地土壤条件的研究表明: 土壤有腐殖质层覆盖、有机质丰富、质地疏松, 透气性保湿性好, pH 弱酸性, 肥力中等偏低, 对菌根形成与发展以及红菇子实体的形成是有利的。
研究证明 , 红菇生长地的土壤中含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红菇的生长有哪些作用目前还不明确,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为红菇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
红菇在我国从北到南的许多省份都有分布, 总体来看其分布不受气候类型的影响。
出菇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 特别是阵雨较多, 气温较高时出菇最多。
说明红菇的出菇受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调节。
1.2 红菇与树木的共生关系红菇大多属外生菌根真菌, 需要与宿主植物的根共生形成菌根才能正常生长出菇。
红菇的共生树种范围较广, 能与多种树种形成外生菌根, 而能与同一种红菇共生的树种往往是一定的。
红菇一旦与树木的根系形成菌根后, 即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菌根的形成扩大了植物根系的吸收表面积, 促进其对微量元素的吸收, 增强抗旱、抗病能力, 促进植物生长; 菌根对红菇生长和子实体形成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透彻, 一般认为大多数红菇不产纤维素酶, 分解利用纤维素的能力差, 其生长依靠菌根提供碳水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和生长因子等。
另外, 植物根系所产生的分泌物对红菇孢子萌发有刺激作用, 萌发后的菌丝与植物根系形成大量菌根, 菌根外延菌丝集结成菌索, 菌索扭结形成原基,并在外界条件得到满足时发育成子实体。
研究表明 , 红菇依存森林的群落结构比较复杂, 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森林类型稳定, 森林群落结构与红菇的生长存在怎样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