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_卫兴华

合集下载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卫兴华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卫兴华 桑百川[内容摘要] 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把它作为党制定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是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才能避免“左”的和右的错误。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作者简介] 卫兴华,1925年生,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班毕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桑百川,196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职博士生。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五大”报告之所以进一步强调这一理论,是因为,首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而目前阶段更需要搞清楚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

其次,对党的目前的理论方针、路线政策,有的人还不是很理解,会从不同的角度甚至不同的立场提出这样那样的看法。

“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因为面对目前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需要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要人们认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和只能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的路线和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正确定位。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可谓来之不易。

2010年理论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2010年理论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是国有企业的非竞 争 论,这 种 非 竞 争 论 在 理 论 和 事
进民退”等于“倒退”的 新 自 由 主 义 私 有 化 的 观 点 是
实上都难以成立.他论证了国有企业不能完全退出


错误的.
竞争领域的道理,说 明 国 有 企 业 是 实 现 社 会 主 义 经

不 存 在 总 体 上 的 “国 进 民 退 ”.李 政 认 为,
比,它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职能,它的作用要实
分析,不能泛泛而 论. 评 判 国 有 企 业 “进 退”的 利 弊
和正当性,关键要看其向何处进、何处退,为何进、为
何退,如何进、如何 退.“国 进”并 不 意 味 着 “民 退”,
柱,是转型中的落后大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超越
现国民经济的长期 动 态 平 衡,巩 固 和 完 善 社 会 主 义


力.
邓伟认为,“国进 民 退”不 仅 不 利 于 效 率 的 提 高
和社会福利的改进,还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收入分
配、产业结构优化、金融风险和增长方式的转型等方


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主张“国进民退”有利于 优 化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丁冰认为,公有 制 是 社 会 主 义 的 经 济 基 础. 我 国 社
进节能减排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降低单位 GDP 碳


排放强度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
赵振 华 认 为,应 构 建 有 利 于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新机制:一是把主 要 依 靠 增 加 物 质 资 源 消 耗 转 变
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二是把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需求

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对“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一文的商榷意见

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对“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一文的商榷意见

准;只是在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这两种标
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
准“难以从整体上 内 在 统 一,因 而 重 在 生 产 力 标 准,
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
辅之以价值标准;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能够也应当
存在的近似正确的 (恰 当 的、十 分 确 切 的)反 映. 在
既要用 生 产 力 标 准 去 判 断,又 要 以 价 值 标 准 去 判
断.” 该文还提 出:“我 们 所 讲 的 价 值 标 准,是 马 克

是属于意识形态 的 范 畴. 显 然,用 统 一 的 标 准 来 评
价这样两个在内涵 和 外 延 上 都 有 原 则 差 别 的 对 象,
且不说在理论上和 事 实 上 是 否 站 得 住,即 使 仅 就 形
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
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
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全部 庞 大 的 上 层 建 筑 也 或 慢 或 快 地
发生变革.在考察 这 些 变 革 时,必 须 时 刻 把 下 面 两
生产条件,排除了人 们 选 择 某 一 ‘主 导’思 想 或 解 释
主义学者所概括的“唯生产力论”.
唯生产力论(即生 产 力 决 定 生 产 关 系 的 理 论),是 否
做了精辟地说明.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第
是关系到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内容的
对包括社会主义社 会 在 内 的 一 切 社 会 都 适 用 (或 完
全适用)的问题.故有必要先从这一点开始分析.
经典表述时说过:“我 所 得 到 的、并 且 一 经 得 到 就 用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鸣评析_卫兴华 (1)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鸣评析_卫兴华 (1)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鸣评析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收稿日期:2009-11-02作者简介:卫兴华(1925-),男,山西五台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争鸣历史进行简要梳理和评介,对生产力的概括性表述问题、生产力的要素问题、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生产关系的内涵问题、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方面和马克思再生产四环节问题进行了理论是非的分析与评论。

主张突破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之争,代之以生产力多要素论,主张生产力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动力,主张拓宽生产关系的内涵,不应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于生产关系的三方面或四环节之中。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1-0001-0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的重要范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的基础性范畴。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宗教活动以及军事活动等,都需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

而物质生产必然是社会的,既要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即生产关系。

人的劳动与自然物质结合,实现物质变换,形成财富。

人类劳动形成财富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一、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与争鸣评析(一)关于生产力的表述问题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这里所谈的是物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

学界对生产力内涵的表述不尽相同。

有的说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有的说是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有的将上述两者统一起来,说生产力是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我觉得,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发生关系,首先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

不同国家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什么、生产什么要与自然条件相适应。

卫兴华:我们需要和应当坚持的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

卫兴华:我们需要和应当坚持的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

卫兴华:我们需要和应当坚持的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佚名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1997(000)012
【摘要】卫兴华:我们需要和应当坚持的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并不是从道义原则出发,也不是简单地从信仰原则出发,而首先是从生产力原则出发。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剥削制度的出现和...
【总页数】1页(P25-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1.2
【相关文献】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J], 王天义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融合发展 [J], 郑东华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J], 王天义
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J], 刘祥松
5.非公有制经济需要一片广阔蓝天——“福建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部分企业代表发言实录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_卫兴华

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_卫兴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10年第6期●专稿2010年11月第31卷第6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Nov.2010Vol .31No .6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我们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学界的理论研究可以有两种框架,一种是目前的主流框架,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发展的技术层面研究这个问题,如调整经济结构,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由粗放型的方式转变为节约型方式,就是重在从生产力的角度,重在从技术的层面研究这个问题,当然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必要的。

但我觉得还有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把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统一起来,把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

所谓人的发展主要是劳动者的发展,我们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也要重视劳动者的发展,就是说要让我们的工农群众,我们的劳动者通过体面的劳动获得体面的收入,能过一个体面的生活。

马克思讲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央文件近些年来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首先应包括能够满足劳动者的最低生活需要,过一个正常的人需要的生活,而且应该给他相应的人文关怀,在教育、看病、上学诸方面都要解决他的困难。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向共同富裕迈进。

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发展,不能脱离开劳动者的发展。

而我们现在出现的贫富分化,比如,现在,我们的富豪数量仅仅次于美国,有的高收入者可以是6600万元的年收入,而有的民工一个月不到1000元的收入,我们不能在强调经济发展时忽视人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劳动者的发展。

要正确把握中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要让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应避免使工农群众成为弱势群体。

检验分配方式是否合理是生产力标准而不是价值论标准

检验分配方式是否合理是生产力标准而不是价值论标准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求知
页码: 43-43页
主题词: 分配方式 剩余价值理论 分配原则 卫兴华 资本家 生产要素 地租 生产力标准 土地所有者 资本主义社会
摘要:著名经济学教授卫兴华撰文指出,一种分配原则或一种分配方式是否合理,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某种价值理论,而主要是看这种分配原则或分配方式是否符合当时的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力状况。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归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所有,他们凭借对这些要素的所有权获得利润、利息、地租等。

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它们都来源于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关于判断经济制度先进落后和工作是非的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

关于判断经济制度先进落后和工作是非的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

学术争鸣关于判断经济制度先进落后和工作是非的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㊀㊀胡钧内容提要:正确认识判断经济制度先进落后和工作是非得失的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是当前政治经济学界和哲学界一个共同的重要理论问题.生产力标准是决定性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在观念上的直接反映,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是由前者决定的.规定一个独立的永恒的 价值标准 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它对现实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没有解释力,也不能为党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生产力标准㊀永恒的价值标准㊀人道主义历史观㊀㊀最近«经济学动态»先后发表了卫兴华教授(以下简称卫)与汪海波教授(以下简称汪)关于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讨论文章.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共同问题.它在革命胜利前,涉及到我们革命方向的选择;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涉及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决定着实际工作的成败.在有关发展和改革的实践工作的讨论中,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但就这个问题本身单独地从根本方法论的视角集中讨论却并不多.这显然影响了得出科学的明确的结论,特别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这是一个有关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界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重大方针政策制定的重要问题.因此,我希望参加讨论.一卫在«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载«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中首先提出了讨论的主题: 评价一个社会经济制度先进或落后,评价一个政党或执政者的理论㊁方法与政策措施的是非得失,究竟以什么作为判断的标准? 他提出应当考虑强调生产力标准外,还应重视价值标准,应将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汪在文章中批评了卫的上述观点,说: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生产力是决定社会生产关系唯一的无可替代的根本因素,因而评价社会经济制度先进或落后的唯一的无可替代的根本标准,只能是适合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只有一种决定因素,从而只有一种评价标准 («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6期).据此,批评卫提出的一个与生产力标准平行的另一个价值标准,那就是 包含着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从而生产关系自己衡量自己的内容 ,是二重或三重标准,是二元论或三元论.我首先就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及二者关系谈点看法:(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与评价制度的生产力标准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汪的看法是二者是一回事,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然评价生产关系就只能是生产力这个唯一的标准.我认为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卫批评汪错误地把二者看成是一回事,他认为 评价 与 决定 是两回事 (见«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如果就二者是绝对重合和一致的这一点来说,说二者是两回事则是不对的,生产力标准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观念上的直接反映.(2)另外,也应指出,汪简单地把二者直接等同,认为不能再对一定制度作价值判断则不够准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客观规律,而生产力标准则是24 ∗胡钧,中国人民大学,邮政编码:100872,电子邮箱:h u ju n 9992004@163.c o m .对这一规律的理论反映,所以,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一样,都不是客观规律本身,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汪简单地把二者直接等同,在于没有弄清楚二者的关系,没有弄清楚生产力标准理论同样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区别只在于认为决定性的标准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或意识形态本身.(3)如果把 评价 与 决定 直接等同,在当前社会,对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的方针政策难以全面理解,容易脱离实际.例如,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谈话指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很显然,这里讲的都是价值标准,讲生产力也是加上了 社会主义 这一定语.第一个有利于讲的是生产力标准,却包含着对生产关系的价值界定,即我们需要的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成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如果绝对否定在有些时候需用 生产关系 本身作判断标准,那就难以解释这段话的重要意义了.问题在哪里呢?在于简单地把 决定 和 评价 二者简单地等同,没有把从深层理论上和科学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的表述,与人们在贯彻这个规律要求的实践中和日常工作中的政策措施的论述区别开来.如果从经济科学上讲,决定生产关系先进落后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没有其他标准,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在把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根本依据的前提下,常常会直接把社会制度性质的要求和价值判断视为主要标准作为依据提出政策和措施.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在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只突出强调生产力标准就可以了.例如,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好坏㊁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这种说法在当时已经够清楚了.但是,当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社会主义从理论学说变为日常的实际工作时,只这样讲就不够了.在1980年,邓小平就讲得更具体了.1980年5月5日,他在一次讲话中就说: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今天,提法更加具体,胡锦涛在庆祝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讲: 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㊁维护好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里既有生产力标准,也有价值标准.从以上情况看,卫关于实行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二者有着内在统一关系的说法是对的,有理论和实践根据.汪简单地武断地说 二者是矛盾的,不可能统一起来 , 是脱离社会实践的 ,这种批评就不符合实际了.关键问题在于说明二者是怎样 统一 的.从汪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理解的统一是将生产力标准看作是决定性的,价值评价只能是被决定的.归根结底,是要用生产力标准才能得到说明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离开生产力标准,党的方针政策就难以理解和判断其正确与否.例如,现在党提出 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这种说法,从日常工作要求来说,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对当前我国现有条件下,所谓 公平正义 的实在内容都有个大体共同的认识.但从经济科学上来说,这个标准实际上是虚的,因为公平正义这些概念表达不出怎样的利益关系安排才是公平的.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为什么不是按需分配?个人的才能难道与他们的肚皮需要有联系吗?为什么私营企业里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今天被看作是公平的,还要鼓励和支持?对这些问题,公平正义的概念本身都回答不了.所说的公平的具体内容只能依据当前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才能确定.所以,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内在统一,就表现在:生产力标准是唯一的㊁起决定性作用的,离开生产力条件,价值标准无论其显得多么合乎情理和正义,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基础,都只能是空想.从卫的文章中看到,他一再强调两种标准的统一,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对这个统一做出明确解释,二者是怎么统一的?但从他的行文中可以看出,他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实际上是认为二者是不能统一的.他提出这个问题讨论,其实质上是在于要说明二者是不能统一的.下面我就卫的观点作些讨论.二卫说: 各个社会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这句话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因为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决定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34«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态体系,因而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是,他紧接着提出了一个独立的价值标准: 一般地说主要是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状况,有无阶级剥削与欺压或其轻重状况,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社会公平与正义状况,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状况等 .他强调说我们所讲的价值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 («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这个标准的 制定 ,应当说是卫立论的基本思想,也是一个很新颖的观点,具有特色的观点.但是,虽然前面加上了 马克思主义的 定语,然而他制定的这个永恒的 价值标准 很难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上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一,它背离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卫的这个标准中的生产关系内容与生产力发展状况完全没有联系,是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他的这个标准规定缺乏客观依据.第二,它否定了自己前面说的 每个社会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而是确认不同社会具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第三,它是固定不变的㊁永恒的,不会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而是非辩证的,形而上学的.第四,由于他的价值标准不是植根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因而它必然有另外的根据,那只能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人道主义历史观,这违背了马克思强调的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个非马克思主义的 价值标准 是全文的指导思想,是他文中表现出来的很多奇怪想法的总根源.从这点看,汪认为卫是主张二元论的批评是对的,卫的确提出了一个与生产力状况不联系的独立的价值标准.二元论并不在于他用生产关系解释生产关系的变动,而是提出了一个与生产力水平不搭界的 独立的固定的永恒的价值标准 .三正因为卫有了一个独立的永恒的价值标准,就阻碍他正确理解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内在关系,因而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的观点: 对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的评价主要是生产力标准 ,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标准应是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这是一个奇特的看法!都同样是遵循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变化的人类社会制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共同的原则,怎么会在评价它们时产生不同的标准呢?他阐释说, 在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难以从整体上内在统一,因而重在生产力标准评价,辅之以价值标准. 这是为什么?难道那个社会的人不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去创造历史的吗?他们的行动难道不是在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他们的主观价值追求中从事历史活动的吗?为什么二者难以统一了呢?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分析一下实际的社会历史发展.我们就以往的社会制度来谈.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评价上,并不像卫所说二者难以统一,而是完完全全地真正实现着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这个问题马克思阐述得很清楚.在卫文中引用的几段马克思的话实际已经说得很明白.卫责怪汪引经典著作过多,这是如何写文章的问题,不应在这里讨论,关键在于卫是否同意马克思的论证.我们看到卫似乎没有遵循马克思的关于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理论.卫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后,却又紧接着谈论他自己的独特观点.以卫几次举过的奴隶社会为例.他正确地引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但是,他立即对这个观点作了另外的解释,把它的超历史的 价值标准 拿出来否定了马克思㊁恩格斯的正确观点.他引用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话: 我们就不得不说 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 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4页).恩格斯特别指出,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㊁最野蛮的剥削与奴役制度,但同时又指出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种观点在杜林看来是 多么矛盾和离奇 .可是卫却陷入这种 矛盾和离奇 的观念中,他作出了奴隶制下,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是分离的㊁难以内在统一的论断.卫文说: 从生产力标准看,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从价值来判断,似乎是人类道义与社会制度的倒退,是应受到责难的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这是多么 矛盾和离奇 的看法!这就是说,奴隶制剥削制度是应受责难的违背人类道义的倒退,它的结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 巨大的进步 .难道在当时离开野蛮的残酷的奴隶制的剥削制度,能造成奴隶制社会巨大的进步吗?应受责难的倒退造就44了历史的进步,这种逻辑怎么能说得通!?很明显,产生这种矛盾看法的原因就在于卫的那个永恒的 价值标准 .不是现实中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难以统一,而是卫制定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标准难以统一.如果卫撇弃他的那个永恒的人道主义的 价值标准 ,问题是很简单明了的.他所以认为二者难以统一,实际上表明他提的 价值标准 对现实没有解释力.为了说明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一致性,我们再从资本主义社会来看.卫的 价值标准 也阻碍他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内在统一.关于资本主义下的二者关系,卫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下述论述: 资本主义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㊁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25-926页).这里对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都做了充分肯定.卫引用了这段话,却否定了这段话的观点,他接着说: 只要存在着私有剥削制度,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就不可能从总体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可是,如果不是资本主义无限制地剥削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拼命地扩大资本积累,它能实现更加快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更高的新社会制度创造物质条件吗?马克思就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这种剥削制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在«资本论»中,对这一点讲得很明白.马克思说: 他(指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㊁以每个人(新译本译为 每一个个人 )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 . 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页).这里清楚地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并没有像卫文所说的 不可能从总体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资本主义这种剥削方式,包括体现它的资本家,当他的存在还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它是应在历史上受到 尊敬的 , 具有历史价值的 .不应以今天的眼光从它是一种剥削制度而从价值标准上全盘否定.可见,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二者看成是不能统一的,只是对卫个人规定的没有历史性的永恒的标准而言的,而不是社会的和客观的历史标准.当西斯蒙第说: 几乎可以说,现代社会是靠无产者过活,靠夺取无产者的那一部分劳动报酬过活 时,马克思评论说: 对历史必然性伤心流泪又有什么用呢?在古典经济学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也不过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它非常严肃地对待资本家的历史职能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页).这就是马克思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说: 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所以,在今天,经济科学的任务应当是阐明社会主义只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才是树立劳动者共产主义信仰和动员他们为之奋斗的坚实基础,而不是主观制定与生产力发展分离的永恒的建立在人道主义历史观上的 价值标准 .从马恩创立了他们的唯物史观起,为了战胜资本主义,尽力在把社会主义从空想的变为科学的,一直为清除这些唯心史观的影响作不懈努力.有人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就有价值标准,例如,马克思揭露资本原始积累时,就极尖锐指出: 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㊁最龌龊㊁最卑鄙和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0页).应当看到,这里表明了马克思的深厚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无情地鞭笞这种野蛮掠夺,但这只是在揭露事实,而不是在作价值评价.就在同一页上,马克思肯定了它取代小生产的进步性,指出这种小生产排斥生产过程的内部分工,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 要使它永远存在下去,那就像贝魁尔公正地指出的那样,等于 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 .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消灭小私有制个体生产的价值评价.卫的永恒的价值标准中还包括社会公平㊁正义.当前在哲学界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界不少人把自由㊁平等㊁博爱作为普世价值,认为是适用于一切人类社会的共同原则,甚至说它是 现代文明国家 的标志.这是一种极肤浅的看法.如果认真思考可以看出,54«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它所以被看作是普世的㊁及不同的时代都以它作为衡量标准㊁成为各个社会的格言,就是因为它的抽象,这种抽象的公平正义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是一种 虚无 ,所以,也成不了现实的行为标准.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举起了这面旗帜,其所以能起动员的作用,绝不是这些抽象词语的作用,而是它背后的具体内容:他们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经营的自由,是摆脱封建贵族专制的平等,是消除封建等级歧视的博爱.当时,这些抽象词语背后的具体内容所以有巨大的号召力,正是在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推动生产力更快发展.因此,广大的工人阶级也积极地站在这个旗帜下,参加了这场革命,因为这也符合他们的利益.这些抽象口号的广泛动员力正是在于它的抽象,因而有着极大空间,各个人和各个阶级各有各自的理解:资产阶级要求商品交换和追求利润的自由平等,无产阶级要求的平等的实际内容则是消灭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两种 平等 是对立的,从实际内容看,不同的阶级怎么能有共同的平等要求呢?四下面谈谈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正确处理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问题,处理不正确,就会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建国初期,有的人出于我国生产力的落后,不同意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主张被冠以 唯生产力论 否定了.我们正是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的客观规律,在虽然生产力还很落后,但毕竟已经具有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据此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这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复兴取得伟大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另外还曾出现过不顾生产力还很落后的现状,提出快步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主张,这种孤立地追求价值标准的 左 的倾向,在实践中也同样对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这种错误,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正确认识和处理遇到了更复杂的情况.有的人不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国有经济是低效率的同义语,反对发展国有经济,主张私有化.当国有经济经过改革,找到了发展的具体道路后,取得了巨大发展时,他们又忘记了他们一再强调的生产力标准,毫无道理地张扬出现了 国进民退 偏向.这些偏执的看法已经失去了科学探讨问题的基本准绳了.这里已经不是坚持生产力标准,而是坚持某种意识形态的偏见.在社会主义一定阶段上,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的必然性,已经由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的.恩格斯说: 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4页).恩格斯讲这条建立公有制的具体途径是从资产阶级那里学来的,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这已经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了.公有制经济建立初期,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形式的国有经济如何管理,如何处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个新问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前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管理经验没有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它提供了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当我们大胆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并在实践中摸索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新的经验.一旦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后,国有经济的状况大变,大型国有企业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脊梁㊁国民经济的支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现在,否定国有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作用的观点,市场愈来愈小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也就更加成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武器.在理论上,用以人道主义为根据的 价值标准 ,来取代和削弱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的理论,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动.因为它不符合实际,从而也不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方针政策都是建立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的.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在判断一个社会制度先进与落后中,二者的地位不是平行的㊁相互独立的,而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世界观㊁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关系,或者说是客观规律取向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客观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类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社会个人的主体活动的规律,每一个人的活动都受他们的主观意志支配,客观规律与个人的主体活动的关系可以归结为是这样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阶级或者集团,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6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卫兴华内容提要:判断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先进或落后,对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来说,主要用生产力标准进行判断是可以的,而如果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发展和30多年来的改革所经历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应当把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这需要决策者的自觉把握。

我国经历了四种情况:一是将两个标准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顺利发展;二是表面上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但违反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搞/大跃进0;表面上重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但违反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刮/共产风0,造成生产力的损失和人民的灾祸;三是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强调社会主义道路,/割资本主义尾巴0,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既偏离了生产力标准,又扭曲了价值标准;四是重视和强调生产力标准,但忽视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结果会出现贫富分化,偏离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甚至出现动摇和损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情况。

关键词: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评价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先进或落后,评价一个政党或执政者的理论、方针与政策措施的是非得失,究竟以什么作为判断的标准?过去一般强调生产力标准,特别是针对/文革0时期,大批/唯生产力论0,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搞/阶级斗争为纲0,搞贫穷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强调提出生产力标准是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重要意义的。

然而,面对新中国经过60多年来的发展所经历的成败得失,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应当考虑除强调生产力标准外,还应重视价值标准,应将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各个社会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0,我们所讲的价值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一般地说主要是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状况,有无阶级剥削与欺压或其轻重状况,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社会公平与正义状况,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状况等。

在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难以从整体上内在统一,因而重在从生产力标准评价,辅之以价值标准。

只在某些具体方面,两者又可相互重合。

一、社会主义以前社会制度的评价主要是生产力标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制度是原始氏族制度,从价值标准看,没有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与分化,没有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人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团结互助的。

但这是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结果。

从生产力标准看,它是一种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的制度。

恩格斯在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6一书中描述了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才逐渐走向文明时代。

生产力越落后社会制度所经历的时间越长,原始社会经历了两三百万年的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历了几千年,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百年,表明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快,因而从生产力标准看,每个取代旧社会制度的社会制度都起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具有进步性。

由奴隶制度取代原始氏族制度,标志着从公有制走向私有制,由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制度转向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与奴役制度。

如果单从价值标准来判断,似乎是人类道义与社会制度的倒退,是应受到责难的社会经济制度。

然而,如果从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制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进步。

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社会分工提供了必要条件。

当时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文化、艺术、科学等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痛骂奴隶制、发泄高尚的义愤,是最容易不过的事,但这并无意义。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一下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说)))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在当)16 )时的情况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0。

¹从整个奴隶制度看,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是分离的。

称它的产生是一种进步,主要是从生产力标准着眼的。

如果从某个侧面来看,两个标准也有重合的方面。

例如,在原始部落战争中,将战俘简单地杀掉,因为无剩余产品可供剥削。

而现在可将战俘作为奴隶,不再杀掉,既保存了生产力,也比杀掉更人道一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所取代。

封建制度比起奴隶制度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奴或佃农有自己耕种的小块田地,具有独立的小规模经济,由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都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从价值标准看,依然存在着封建地主对农奴或农民的剥削与压迫,存在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点的超经济强制。

但比起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来,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宽松一些了。

封建农民可以有自己的有限的独立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生活了。

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获得更快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5共产党宣言6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因此,比起封建制度来,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进步的社会经济制度;比起封建地主阶级来,资产阶级是个进步的阶级。

当然,从价值标准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存在贫富分化,存在劳动对资本的隶属。

马克思在5资本论6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分析,即由简单协作到分工的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劳动对资本的隶属,怎样由形式的隶属发展为实际的隶属。

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和超经济强制,成为/自由0的人,可以/自由0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由封建制度的/超经济强制0转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强制0。

所谓/经济强制0,就是雇佣工人由于丧失了生产资料从而丧失了生活资料的来源,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顺便讲一下:不少学者的论著中,用/超经济剥削0概念取代马克思讲的/超经济强制0概念是不科学的,因为讲/剥削0,都是经济剥削,即通过经济关系和经济途径获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至于超经济的掠夺,超出了/剥削0的范畴。

/超经济强制0是相对于/经济强制0而言的,是指封建地主经济借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制来支配和统治农奴或农民。

而/经济强制0是资本家通过纯经济关系和途径来支配和剥削工人的。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原始氏族制度被奴隶制度所取代,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所取代,封建制度又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制度,都起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因此,从生产力标准判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都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制度。

但从价值标准判断,无论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存在着强凌弱、富欺贫、智诈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0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因此,只要存在着私有剥削制度,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就不可能从总体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但是,私有制和剥削方式也有进步与落后之分。

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都存在着劳动者对主人的人身依附关系,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工人虽然也受剥削,但是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比起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来,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具有进步作用。

/资本主义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0。

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以前的三种私有制度虽然都是剥削制度,但是鉴于有无人身依附关系和依附关系松紧的不同,剥削方式的不同,劳动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对生产力推动作用会有不同。

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在这方面又有局部的统一性。

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应是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与以往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也应当将两条标准从总体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既重视生产力标准也重视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的得失成败,既要用生产力标准去判断,又要以价值标准去判断。

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

而共同富裕体现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

马列主义的创始人一再强调这两条标准的统一性。

马克思说: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0。

»列宁既强调社会主义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又指出通过发展生产力/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0。

¼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观与此相同。

他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0,这是讲生产力标准;/消灭剥削,)17)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10期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0,这是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

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只有通过改革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前提。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充分涌流,共同富裕才能完全实现。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遵守和运用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的存在为前提和保证。

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也可以有生产力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因此,邓小平同志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是将两条标准内在地整合为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在现阶段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因为公有制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从而消除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更超越于分散的、狭小的个体小生产。

另一方面,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

在公有制的生产资料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按劳分配将各个人的劳动成果与其收入直接挂钩,是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

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是否有利于0的标准,同样是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第一条/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0,是生产力标准;第三条/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0,是价值标准;第二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0,是两条标准的综合体现。

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表现。

而国家的强盛与复兴,与全体国民的切身利益相关,也是国人爱国主义情怀所系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内在统一,并不会自动实现,需要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实现。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建设的长时期中,既重视发展生产力,又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5论联合政府6中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0。

这里强调了生产力标准。

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革命与建设,就是在进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