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注汽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超稠油直井-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物理和数值模拟

超稠油直井-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物理和数值模拟

vr a ad i naw lcmb ai i xr hay eevi cl hrotl l i tn eta v o rsro et n o z i e o n o n e i l r
YN Ig g HN -i' AG gu 2 I i Hnyn,A L AG i .CE Ye n , N o -a T N Am 2 - , um gW z
(. l e e lm gnen g认 Ci UimtoPtl m, g a 276 , 1Clg oPt e E iei oe f r u n o r hn n i f re D nr g 0 1 a m y eou o 5
Sad t r ieCi ; hn加g尸o n ,hn oc a 2I e id PtC i ,oj 141 , oi P v c, a an g oneCi ) . h Ol l o eo h aP nn 00L n ri a a ie f r n f i 2 i hn
超稠油直井一 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 泄油物理和数值模拟
杨立强’,陈月明‘ 王宏远2 , , , ,田 利“
(. t 中国石 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 院, 山东 东营 276 2 中石 油 辽河油田公 司, 宁 盘锦 141 501; . 还 20田
摘要: 研究了中深层超稠油油藏在直井蒸汽 吞吐中 后期, 用直井 注汽水平井采油的 方式转蒸汽辅助重力泄油(e a sm - t s st gvy n eSG ) 发的 ie ri dig, D 开 机理。 sd t r a A a a 应用高温高压比 例物理模 拟方法, 研究了水平井布于直井斜下方时SG AD

图 2 二维可视化比例模型布井示童图
1 模型参数确定 . 2
SG A D模拟选择的油藏 原型井距 为 7 m, 0 油层

超稠油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研究

超稠油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研究
(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 公司 十五 超前共性科技项目
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后转换开发方式对策研究 ( 040502 08)
摘要: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 84 块兴隆台油层兴Ⅵ组为厚层块状超稠油油 藏, 50 下脱气原油黏度大于 100P a s。针对 该油 藏的地质特征、原油 性质与开发现状, 分析了直井与水平井 组合蒸汽辅 助重力泄 油( SA G D) 技术的 适应性, 在现 有直井 已 吞吐多个周期、地层 压力已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应用数值模拟 技术研究 了直井与 水平井组 合 SA GD 技术 的水平 井部署 方 式并对 SA GD 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直井与水 平井组合 SAG D 技术 是杜 84 块兴Ⅵ油 层组超稠 油油藏 蒸 汽吞吐后的有效接替技术, 可提高原油采收率 30% , 累计油汽比可达到 0. 296。最佳的布井方式为水平生产井在两排 垂直 井中间, 且位于侧下 方, 垂向距离为 20m, 水平井段长度为 280m; 井底 注汽干度必 须大于 70% , 且 生产井 排液速 度必须 与 注汽井注汽速度相匹配。图 6 表 4 参 11 关键词: 超稠油; 接替技术; 蒸 汽辅助重力泄油( SA GD) ; 水平井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了杜 84 块兴隆台油层重力 泄油速率。计算过程中, 原油黏度随蒸汽温度的变化
见图 1, 由 Butler 相关图版求出特征参数 m 值为 4. 2, 水平井段长度 280m。图 2 是不同初始含油饱和度条
件下的重力泄油速度曲线。可以 看出, 当蒸汽温度为 260 , 预计水平段长 280m 的水平井泄油速度可达到 58~ 69t/ d。
图 1 杜 84 块兴Ⅵ组 原油黏 温关系曲线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7-01-20;改回日期:2007-02-02 作者简介:张方礼(1961-),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藏工程专业,现任中油辽河油田公司副总地质师兼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特种油气藏》主编。

文章编号:1006-6535(2007)02-0070-03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张方礼,张丽萍,鲍君刚,张 晖(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摘要:对国外超稠油开发方式进行调研,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辽河油区超稠油油藏进行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 AG D )开发可行性及油藏工程研究,确定了在杜84块馆陶组开展4个井组的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 AG D 试验。

通过2a 的现场应用,馆陶油层S AG D 试验获得成功,目前处在蒸汽腔扩展阶段,井组日产油较蒸汽吞吐阶段上升了72t ,预测S AG D 开发可提高采收率27%。

S AG D 技术已成为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重要开发方式,可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超稠油;蒸汽吞吐;蒸汽腔;数值模拟;采收率;辽河油区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前 言目前,国外重油开采在现场试验成功并得到工业化应用的技术主要是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 AG D ),其理论首先是由R 1M 1Butler 博士[1,2]于1978年提出的、最初是基于注水采盐的原理,将这一原理应用于注蒸汽热采过程就产生了重力泄油的概念。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必须通过注汽井和采油井来实现(注汽井位于采油井的上部)。

对于在地层原始条件下无流动能力的高粘度原油,首先要实现注采井之间的热连通(油层温度达到原油可流动温度),该阶段为油层预热阶段。

形成热连通后,由注汽井连续不断地向油层注入高干度蒸汽,使其在地层中形成蒸汽腔,通过蒸汽腔向上及侧面移动,与油层中的原油发生热交换,加热的原油和蒸汽冷凝水依靠重力作用泄流至下部的生产井中产出。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超稠油区块是指地质条件复杂、岩性发育且含油层非均质性强的油田区块,其原油粘度高、流动性差,传统采油方法难以有效开发。

直至近年来,随着注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超稠油区块的开发变得更加具有实际可行性。

注汽技术是指通过向油层注入热气体或蒸汽,降低原油粘度,增加流动性,从而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采油方法。

在超稠油区块的开发中,直平组合井网优化设计是关键的一环,能够有效提高油井的产能和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是实现超稠油区块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

针对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我国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超稠油区块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通过实验结果与分析,为超稠油区块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望未来,指出超稠油区块开发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注汽技术的应用水平,为我国油田开发做出更大贡献。

1.2 研究意义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稠油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石油行业的热点。

由于稠油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传统的开采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研究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稠油开采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直平组合井网优化设计原理和注汽运行模式研究方法的探索,将为稠油开发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优化设计原理,可以合理布置注汽井网,提高注汽效果;通过研究注汽运行模式,可以实现优化开采方案的选择,提高开采效率。

这都将对稠油开发技术的提升和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利用直井水平井组合注水实现厚层稠油油藏二次开发

利用直井水平井组合注水实现厚层稠油油藏二次开发

利用直井水平井组合注水实现厚层稠油油藏二次开发Ξ秦艳玲(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 摘 要:高升油田高2-4-6块为厚层普通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油层厚、原油粘度高等特点。

本文针对一次开发存在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蒸汽吞吐后的方式转换及布井方式进行了优选,优选结果采用直井水平井组合注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采收率,实施后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数值模拟;方式优选;水平井;普通稠油;注水二次开发 高246块莲花油层为一气顶、砂岩稠油底水油藏,含油层系多, - 砂体为油气藏,油气界面-1510m; 、 砂体为纯油藏, 砂体为底水油藏,油水界面-1690m。

原始地层压力为16.62M Pa,地层原油粘度147~255m Pa・s,地面原油密度0.90~0. 94g c m3,50℃脱气原油粘度900~3000m Pa・s,属气顶、底水普通稠油油藏。

高246块莲花油层1977年投入开发以来,历经了常规、蒸汽吞吐和直井注水开发三个阶段,其开发模式表现为上产慢、稳产期短和阶梯式递减三个开发模式特点。

常规开采9年产量逐渐上升;蒸汽吞吐5年,后期产量急速下滑,采油速度降到0.33%;注水开发初期见到一定效果,产量略有上升,但整个油藏系统仍处在亏空相对较大的状态中。

一次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纵向上储量动用不均, 、 砂体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吞吐降压开采,采出程度分别为7.39%和8.33%; 砂体呈厚层块状,转注水开发后采出程度高达22.26%,但内部纵向上各小层动用程度亦不均; 砂体属于底水厚层块状油藏,因一直采用避射底水低采液速度控制生产,采出程度13%。

② 、 砂体平面上非均质性强,油水粘度比大,含水上升过快,注水效果变差。

③28%的油井开始底水推进。

④目前采出程度仅为14.14%,低于标定采收率5.9个百分点,平均采油速度为0.21%。

说明一次开发采收率较低。

1 水平井注水优势众所周知,油田开发采用的常规水驱模式是直井注水,直井采油,每口井周围产生明显的压力降,迫使油水界面变形,水转向生产井后被采出。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在超稠油开发过程中,由于油藏特性的局限性,传统的注汽开发模式往往存在注汽效率低、注汽储存量大、注汽成本高等问题。

对超稠油区块的注汽运行模式进行优化研究是提高开采效率和降低开发成本的重要途径。

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的核心是实现注汽在油藏中的均匀分布和高效利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借鉴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水运行模式的经验。

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水运行模式是一种水平井与垂直井相结合的开发模式,通过合理配置注水井和生产井,利用组合井网形式进行注水,实现了注水的均匀分布和高效利用。

在超稠油区块中,可以将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水运行模式进行改造应用。

利用水平井水平延伸的特点,将注汽井布置在水平井段上,提高注汽井的测深程度和井网的覆盖范围。

通过合理配置注汽井和生产井,形成直平组合井网,实现注汽在油藏中的均匀分布。

通过调整注汽井的注汽产量和注汽周期,达到注汽的高效利用。

还可以采用节间距离短、注汽井密集、注汽周期短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注汽的均匀分布和利用效率。

在应用中,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模拟等手段对优化后的注汽运行模式进行研究和验证。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建立超稠油区块的地质模型和物理模型,模拟注汽运行过程中的注汽分布和注汽效果。

实验室模拟可以通过模拟超稠油油藏的渗流特性和注汽作用,验证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的效果和可行性。

需要注意的是,优化注汽运行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油藏特性、开发条件、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油藏地质条件、油藏物理性质、油藏开发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综合确定最优注汽运行模式,并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还需要注意注汽运行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以确保注汽运行模式的长期稳定运行。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超稠油区块是指油质粘度较高的油田区块,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开采工艺复杂,投资巨大。

直平组合井网是一种通过水平井和垂直井相结合的采油方式,其中注汽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注汽运行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注汽分布不均匀、注汽压力不稳定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开展了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的研究,旨在提高注汽效果,优化采油效率。

通过设计注汽优化方案,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效果验证,归纳存在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旨在为超稠油区块的油田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的背景是当前我国石油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和降低开采成本有着迫切需求。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超稠油区块的采收率,加快油田开发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意义超稠油区块的开发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直平组合井网注汽运行是一种常用的采油方式。

本文旨在研究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探讨其在工程应用中的效果,并提出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超稠油开采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优化注汽运行模式可以提高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超稠油区块的高效开发。

直平组合井网注汽运行模式是一种常见的采油方式,但在超稠油区块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注汽效果不佳、注汽压力控制困难等。

通过研究优化注汽运行模式,可以提高采油效率,解决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于提高超稠油区块的开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超稠油区块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发展。

【2000字】2. 正文2.1 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优化注汽运行模式研究超稠油区块直平组合井网是指在超稠油开发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油藏开采方式,其特点是油藏粘度极高、渗透率低,开采难度较大。

多井联动注汽吞吐在超稠油开采中的初步应用

多井联动注汽吞吐在超稠油开采中的初步应用

3 多井联动 注汽吞吐吞吐的原理及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 ) 本原理 。多井联 动注汽吞吐是把生产层 位相同 、汽窜发 1基
生频繁的部分油井作为一个井组 ,集中洼汽 ,集中生产 ,以改善储量 动用效果的一种方法 。基本原理为利用多井集 中注汽 、集中建立温度 场 ,提高注入蒸汽的热利用率。
1 P ・ 一 8 0 P ・ ,油藏温度 ( 8 ) 0 a s 3 ×1‘ a s m m 6 ℃ 下地 面脱 气原油粘 度
效 果
关键词 超稠油油藏
汽窜 郑4 1 抖砂体 1 块l
多井联动注汽吞吐
胜 利油 田滨南 油区郑4l 沙三上 l砂体 原油较稠 ,8 ℃时 ,地 1块 O 面脱气 原油粘 度100 80mP s 70 —700 a・ ,属超稠 油油藏 。科 研人 员采 用H C 水平井 + D S( 高效油溶性降粘 剂和C , 助注蒸汽吞吐 ) O辅 技术 , 有效动 用了超稠油低品位储量关 。在稠油开采过程中 ,l 砂体部分井 群 就 出现 了汽窜现象 ,一方面汽窜造成蒸汽在大孔道中无效驱替 , 重 严
影响注入蒸汽的热利 用率 ,导致油汽比降低 ;另一方面受到蒸汽波 及 的生产井造成压力 、产液量 、含水上升 , 油量下降 , 重的易发生 产 严 井 喷事故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块的正常开发 。 目前l 砂体 目前 样
完钻3 H井 ,区块开发以来已有8 " 2 4井组2 L井产生汽窜现象。 51
郏4 1 1 区块地质特征
高效油溶性降粘剂的作用主要有 :①对胶 质沥 青质聚集体具有更 强的分散能 力 ,有效疏通因c 出而 引起 的重质成分沉积堵塞 。② O析 随温度升 高 , 热力及 渗流搅拌 作用 下 , 在 降粘效果更好 。③具有 良好 的防乳破 乳性 能 ,能抑制和消除注汽过程 中前缘乳化带的形成 。④具 有很 强的表面活性 ,扩 散渗透能力强 ,在蒸 汽和C O的携带作用下 , 能进 一步扩 大降粘 、防乳和破乳范围。 ( ) 汽参数 的影响 。郑 41 群 3 注 1块l砂体地层 埋深 10— 40 30 13m, 储层 物性 比较好 , 高孔 高渗储层 , 层砂分 选差 ,粒径 中值范 围 属 地 广 ,地层胶 结疏松 ,破裂压 力低 ,l砂 体初期 平均最高 注汽压力 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表1 ) 。
表1 加 密 水 平 井与 新 区水 平 井效 果对 比
1 . 2 加 密水 平 井投 产 后 注 汽 压 力低 , 生产 时间 短 ,
生产效果 差
井号 水平 段 轮 注汽 澎 § 注汽压 产液 产油 油汽 长 睦, m 发 置 , t l  ̄ Ut / m 力 P a 量, t 墨, t 比 加密井 3 7 &5 1 伽
工作 。
1 5 4
2 解 决 生产 矛盾 的 方 法
内蒙 古石 油化 工
2 0 1 3 年第 1 2 期
井组 措 施后 比措 施前 增 加 注汽 量 1 0 4 6 2 t , 同在
直井 与水平 井组 合注 汽有 效解 决 了超稠油 开发 中的矛盾 , 改善 了直 井和 水平井 生 产效果 , 其 主要原 理 包括 多井整体 吞 吐和 三元复 合吞 吐 。
2 0 1 3 年第 1 2 期
内蒙 古石 油化 工
1 5 3
直 井 与水 平 井 组 合注 汽在 超 稠 油
开发 中的应 用
范 晔华
( 中油辽河油 田公 司特 种油 开发公 司, 辽宁 盘锦 1 2 4 0 1 0 )
摘 要: 超 稠 油主要 采 取 蒸汽吞 吐 的 开采方 式 , 随着 油田开发 的推 进 , 直 井逐 渐进入 高轮 , 生产效 果 不 断变差 ; 采 出程 度 高 , 地 下 亏 空大 的因素也 导 致 了井间 干扰 日趋 严 重 , 汽 窜频 繁 ; 加 密水平 井的生产 效 果 不理 想 。 通过 实践得 出直 井与 水平 井组合 注 汽技术 能够 解 决超 稠 油开发 中存 在 的这 些矛盾 , 直 井水 平
中图 分类 号 : T E3 5 7 . 4 4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6 -7 9 8 1 ( 2 0 1 3 ) 1 2 —0 1 5 3 一O 2
1 超 稠油开 发 中存 在 的矛盾 1 . 1 直 井进入 高轮 , 生 产效 果 变 差 , 油 汽 比降低
进 入高 轮 以后 注 汽量 增 加 , 达到周期注汽 3 0 0 0 t以
i 【 i
圄 1 直 井吞 吐规 律 图 图2 井闻汽窜关 系图
老井采 出程 度 高 , 地 下 亏空 大 , 导 致 直井 与加密 水平井 问汽 窜频 繁 老 井 的平 均采 出程 度 达 到 了 2 3 。 1 4 9 , 5 , 平均 单井 地 下亏 空3 5 0 0 t 。 采 出程 度 高 , 地下 亏 空大 , 蒸 汽注入 地 下时朝 压 力低 的地 方 流动 , 不均 匀
扩 散导致 井 间干扰 严重 , 直井 间 、 直井 与水平 井 间的 汽窜频繁 ( 图2 ) , 从 而 影 响 了直 井 水 平 井 的 生产 效
果。
生 产 效 果 不 理 想 。 新 区 井 投 产 初 期 平 均 注 汽 量 4 5 0 0 t , 产油量 平均 2 0 5 6 t , 油汽 比0 . 4 6 。加 密井投 产 初 期 平均 注 汽量 4 0 0 0 t , 周 期产 油 9 6 2 t , 平均 油 汽 比 0 . 2 4 , 生 产效果 明显较 差 , 相 当于正常 井 的1 / 3 ~1 / 2
新 区井 3 7 9 . 4 1
对比 n 9
1 n6
1 1 . 9
1 . 3
&8
1 &1
卓3
1 ∞0 9 5 2 n 2 4
3 7 5 4 2 0 5 6 0 . 4 6
1 5 7 4 1 3 0 O .
公 司进入 开 发 中后 期 , 2 0 0 3年 开始 陆续 投入 加 密 井开 发 , 但 由于 老直 井 采 出程 度 高 , 地下 亏 空 大 ,
4 5 0 0
5 0 D
油 层动用 不 均匀 , 导致 水 平井 加密 后 注汽 质量下 降 ,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0 3 —1 5
作名简介 : 范 晔华 ( 1 9 7 1 一) , 男, 助理工程 师 , 2 0 1 0年毕业于 中国石油大 学( 华 东) 石 油工程 专业 , 现从事油 田开发 管理
上, 产 油量逐 渐 减少 , 仅为6 3 8 t , 油 汽 比降低至 O . 2 0 , 生产 效果 随着轮 次增 加 急剧变 差 ( 图1 ) , 产量的 降低
和吨 油成 本 的增 加 直接 威胁 到油 田开发 的利益 。
直井 进 入
并组合 注 汽应 用 主要 原 理是 多井整 体吞 吐 和三 元 复合吞 吐 , 应 用措施 后 井 阊干 扰 问题也 得 到 了有效 的
控制, 直井 和水 平井 的 生产效 果 都有很 大的 改善 。 关键 词 : 超稠 油 ; 直井 ; 水平 井; 组 合 注汽 ; 多井整体吞 吐 } 三元 复合 吞 吐
2 . 1 多井整 体吞吐

排量 1 6 t / h的情 况 下 , 注 汽 压 力提 高 了 2 . 5 MP a , 其 中水 平井 注汽压 力平 均提 高2 . 3 MP a , 直井注 汽压力 平均 提高 2 . 7 MP a 。
3 . 2 措 施 后 水 平 井 水 平 段 动 用 程 度 得 到 一 定 改 善
把层 位相 对应 , 油层 连通较 好 , 热场 分布均 匀 的 组 相邻 油井 组 合起 来 实 施整 体 注 汽 , 集 中建 立温
水 平 井 措 施 前 动 用 程 度 较 好 的 井 段 平 均 为 4 O 9 , 6 , 措施 后水 平段 动用较 均匀 , 动用 好的井段 达到 7 5 ( 图3 ) 。 可见 措 施后水 平段 的动用 情况得 到一定 改 善 引 。 3 . 3 措施 后 井组 生产效 果 明显 改善 从表 中可 看 出井组措 施后 比措施 前注汽量 增加 i 0 4 6 2 t , 生产实 践延 长 了3 4天 , 累计 增油量 7 6 1 1 t , 油 汽 比提 高 了 0 . 1 3 , 比措 施前 效 果得 到 明显 改 善 ( 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