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蒲江县气象灾害调查报告案例.
2016年7月22日成都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7月22日成都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作者:陈静林来源:《农家科技》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6年7月22日成都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结果表明:四川高原西北部低槽东移南下,西北冷空气入侵是这次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高空低值系统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推动暴雨天气发生发展;在西南气流影响下,成都市上空有源源不断水汽输送,高空相对湿度不断加强,使得成都市上空水汽供应充足,为暴雨天气出现提供有利条件;成都市上空有湿层存在且明显,随后向400hPa处延伸,湿层较深厚,上层干冷下层潮湿配置形式对于大气层结不稳定和不稳定能量积累提供有利条件,再加上触发机制影响,促进暴雨天气出现。
关键词:暴雨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成都市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耕地面积648万亩,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中国南方最为肥沃紫色土耕地。
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
作为农业大市,夏季暴雨对成都市粮食产量影响较严重,因此暴雨天气预测预报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2016年7月22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从物理量角度出发,对暴雨天气深入了解,既能够使人们对暴雨天气过程发生规律及原因认识得到提高,还能积累暴雨天气预报经验,使暴雨天气带来危害降低。
天气实况及气象服务:受到高空低值系统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从21日开始,成都市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
成都市气象台22日03时15分发布第35号预警信号(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过去6小时我市简阳、新津和金堂部分地方降水已达50毫米以上,预计未来6小时内,我市蒲江、邛崃、大邑、新津、双流、天府新区、崇州、温江、郫县、都江堰、彭州、新都、龙泉驿及市区部分地方降雨量可达暴雨,个别地方可达100毫米以上,降雨时伴有雷电和六级以上阵性大风,个别地方有冰雹,请预防暴雨、雷电大风和冰雹带来危害。
成都蒲江县气象灾害调查报告案例

蒲江县气象灾害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蒲江县气候条件总体优越,但干旱、洪涝、大风、冰雹、强寒潮、低温、连阴雨、高温、雷电灾害和由气象引发的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常有发生,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现对我县气象灾害的特点、防御工作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蒲江县主要气象灾害特点1.干旱:1)干旱天气标准及发生频率(调查年代1960—2005年):干旱类别干旱标准发生频率冬干(12—2月)一般冬干:12—2月总降水量偏少20%严重冬干:12—2月总降水量偏少40%12/46=26%(四年一遇)春旱(3—4月)一般春旱:连续≥30天总降水量<20mm严重春旱:连续≥40天总降水量<20mm15/46=32.6%(三年一遇)夏旱(5—6月)一般夏旱:连续≥30天总降水量<30mm严重夏旱:连续≥30天总降水量<30mm21/46=46%(二年一遇)伏旱(7—8月)一般伏旱:连续≥20天总降水量<35mm严重伏旱:连续≥30天总降水量<35mm10/46=20%(五年一遇)2)灾害影响:由上表看出我县各类干旱都有发生,尤以春、夏旱发生频率高,成灾危害重,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灾害愈来愈严重。
如:94年发生的严重冬干、夏旱;99年严重的冬干连春旱;2001年冬干、春旱连夏旱;2007年又发生严重的冬干连春旱,致使塘、堰干涸,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用水矛盾突出,农经作物栽种与生长严重缺水受旱,高温低湿诱发森林火灾,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2.洪涝:1)洪涝天气标准:一般洪涝:日降水量≥100mm—<200mm,或连续三天总降水量≥150mm—<250mm。
严重洪涝:日降水量≥200mm,或连续三天总降水量≥250mm。
2)洪涝发生频率:1960年至2005年我县发生一般以上的洪涝有29年,共42次洪涝,年发生频率63%(三年二遇),年平均0.9次,最多1975年发生三次洪涝。
蒲[E1]江县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气象服务对策
![蒲[E1]江县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气象服务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e7c60c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5.png)
蒲[E1]江县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气象服务对策摘要:农业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行业之一,而农业的稳定则有利于我们国家的持续繁荣。
目前,全球气候不断发生变化,这种状况对农业生产格局及种植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对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带来改变。
本文以蒲江县1991~2021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年日照时间等气象数据为基础,对蒲江县的农业生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今后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引言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必须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确保妥善治理生态环境,稳定并解决长期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利用农业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加强农业生产中气象和气候因素的应对处理,提高大部分农业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应对全球气候变迁以及其余各种热点问题。
蒲江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地处成都,眉山,雅安三个城市的交汇处,它的地质结构形态主要是成都凹陷、大兴隆起(隐伏背斜)、熊坡背斜等组成。
县域东西长,南北窄,平均海拔534米。
最高处位于白云乡月南山,海拔1022米,最低处位于寿安街道夏河坝,海拔465米。
地形以浅丘、深丘、平坝为主。
蒲江县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分别为柑橘、茶叶、猕猴桃,据统计种植面积已经超过45万亩,其中蒲江猕猴桃、蒲江雀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蒲江杂柑受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1.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农作物的生产的影响分析随着近年来极端气候出现越来越频繁,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农业的稳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考验,因此需要持续地进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并根据研究积极的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跟进解决问题。
蒲江县三大产业受天气、气候变化影响巨大,高温、低温、洪涝、干旱以及日照时间长短均会影响其产量以及品质,对蒲江县多年气候变化进行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气温变化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蒲江县年均温度也有明显的上升。
蒲江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做法及问题思考

蒲江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做法及问题思考(蒲江县水务局邹学钞)摘要:2013年6月3日,蒲江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在全省58个建设县中率先完成建设任务,率先通过初步验收,受到省市领导和验收专家组的肯定。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涉及内容点多、面广、专业门类杂,建设工期紧,施工环境复杂,认真总结蒲江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为今后新建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蒲江县1 项目概况1.1 基本情况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县城鹤山镇距成都市市区75公里。
全县总面积583.14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人,辖8个镇4个乡,109个村、23个社区。
全县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19个,涉及50个村434户1496人,县境内主要有蒲江河、临溪河两条河流,总长76.76公里。
蒲江县山洪危险区小流域共17个,山洪灾害防治区总面积106.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8.3%。
涉及12个乡镇、61个村(社区),受山洪灾害威胁人中22093人。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246.2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易发生暴雨洪水及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1.2 建设内容蒲江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主要包括:1、县水雨情监测系统:建设简易监测雨量站34个、自动监测雨量站10个、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6个、自动监测视频站4个、自动监测气象六要素站4个;2、县监测预警平台: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及会商室装修改造三部分。
硬件设备主要有机房网络设备、大屏显示系统、会商室设备、计算机;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杀毒软件、应用软件、GIS软件;改造机房和会商室80平方米。
3、县监测预警系统:包括县、乡(镇)、村预警设备配备和使用,主要包括传真、无线广播、铜锣、手摇报警器等预警设备。
4、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县乡村预案编制、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内容。
成都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与降水数值预报产品的MODE评估

成都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与降水数值预报产品的MODE评估发布时间:2021-09-07T10:07:43.203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7月下14期作者:何莎1 房玉洁1 陈思济1吉璐莹2.3[导读] 利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国家站和区域站实况降雨量资料、探空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0年8月10日20时-12日20时发生在成都市郫都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1.成都市郫都区气象局,何莎1 ,房玉洁1 ,陈思济1 成都 6100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吉璐莹2,南京 210044;3.天气在线气象应用研究所,吉璐莹3 无锡 214000摘要:利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国家站和区域站实况降雨量资料、探空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0年8月10日20时-12日20时发生在成都市郫都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高层主要受高原低值系统影响,同时副热带高压西进,中低层不断有偏南暖湿气流向盆地内输送水汽。
与此同时,在降雨过程发生前连续2天出现高温天气,郫都区最高气温超过35℃,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
降雨过程中郫都区具有明显的强上升运动。
(2)多普勒雷达资料显示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时段:11日06时-16时、12日02时-14时,对流云团均自西向东移动发展。
(3)利用基于对象的空间检验方法MODE对SWC数值预报进行评估,表明SWC数值预报对此次过程的降水量级和落区预报相对比较准确,ECMWF和GRAPES数值预报降水预报与郫都区实况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大暴雨; 多普勒雷达; 降水检验; 基于对象的检验评估方法MODE引言暴雨洪涝是四川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行业有严重的影响,容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一次自动气象站雷灾调查与分析

一次自动气象站雷灾调查与分析路云涯1孔娜珍2车宏1(1.新津县防雷中心,成都 611430;2.双流县气象局,成都 610200)【摘要】近年来,自动气象站广泛应用于气象、民航、水文等系统,作为特殊的微电子系统,多分布于远离城市的郊区,雷电环境恶劣,雷电防护工作致关重要。
本文运用现代防雷理论,参考闪电实时监测资料和历史观测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的构成要素及气象台站防雷设施安装、运行的现状,对“”自动气象站遭受雷击的现象进行分析,阐述自动气象站的综合防雷的要点,提出了整改建议,为进一步提高自动气象站防雷能力,保证自动气象站安全运行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雷电,灾害,调查,分析1. 引言2010年7月24日晚至25日,成都市发生了一起强雷暴天气过程,造成新津县某自动气象站设备损坏,影响观测工作,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根据领导指示,立即组成灾害调查专家组随即赶赴现场展开实地勘测,仔细观察、询问值班人员和故障处理人员、现场测试等,详细了解事故现场情况。
经过查找资料,雷电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经专家组分析讨论后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并提出整改建议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笔者做为其中一员,参加该雷电灾害调查的全过程。
2.雷击事故损失情况遥测雨量计故障,经维护人员更换电缆后,工作正常。
自动气象站的串口隔离器故障,好在值班员经验丰富,及时更换后恢复工作,没有影响工作。
自动气象站的计算机串口损坏,更换主板后正常。
该事故由于值班员经验丰富,处理得当,故没有影响观测工作。
3.事故当天雷电发生情况及历史情况根据四川省雷电监测网提供的监测资料,2010年7月24日21时至25日凌晨4时,该县共发生云地闪电85条,其中闪电电流最大正闪为,最大负闪为。
主要发生在该县南部和东部。
其中距离自动气象站最近的仅21m。
查该县历史观测资料,该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9天,最多为51天,发生在1973年。
最少16天,发生在2001年。
从以上资料看,雷电并不是太多,但该自动站地处空旷地带,附近没有任何较高建筑,历年来其附近雷电灾害时有发生。
蒲江县天气变化特征对柑橘种植的影响与气象服务措施

蒲江县天气变化特征对柑橘种植的影响与气象服务措施发布时间:2022-07-16T08:41:56.09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5期第3月作者:胡忠林1,唐婷2通讯作者[导读] 本文结合蒲江县天气情况和柑橘生产实际,首先分析了蒲江县柑橘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胡忠林1,唐婷2通讯作者(1.成都市蒲江县气象局 611600;2.成都市崇州市气象局 611230)摘要:本文结合蒲江县天气情况和柑橘生产实际,首先分析了蒲江县柑橘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接着阐述了主要灾害性天气对浦江县柑橘种植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几点气象服务措施,以促进当地柑橘实现优质高产。
关键词:柑橘;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引言柑橘是大众非常喜爱的一种水果,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粗纤维等营养物质。
浦江县是柑橘主要原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植的柑橘口味纯正、香甜可口,脆嫩多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蒲江县柑橘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猛,逐渐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而在柑橘种植过程中,因为受天气条件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柑橘种植中必须确保其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生长发育,才可以确保柑橘实现优质和高产。
基于此,本文结合柑橘的生长气候环境的需求,重点阐述了蒲江县柑橘种植的有利天气条件以及灾害性天气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几点气象服务措施,为提升蒲江县柑橘品质和产量,促进了浦江柑橘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指导。
1蒲江县柑橘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1.1温度条件柑橘喜欢温暖的气候,通常生长区要求≥10℃的活动积温应达到4000℃,柑橘在日平均温度13.0~36.0℃之间均可生长,但是最适宜的日平均温度处于23.0~29.0℃之间,在此区间内柑橘生长最佳[1];在柑橘生长过程中,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温度若超过39.0℃或者不足12.0℃均会导致柑橘停止生长发育;柑橘在秋季时期花芽开始分化,在此阶段对昼夜温差有一定的需求;柑橘在适宜的温度条件内生长发育,其果实内的含糖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均会随着气温的增加而上升,柑橘的品质也得到提升。
四川地区地震与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四川地区地震与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蒋兴文;李跃清
【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年(卷),期】2008(28)2
【摘要】利用四川省1961~2008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0年Ms6.0级以上地震前后震中区附近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并利用地震前后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研究了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地区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地震后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地震后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大都大于地震前.汶川特大地震前5个月,其附近地区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如果该区5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大于零,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的降水总量将可能高于历史同期.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蒋兴文;李跃清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
【相关文献】
1.西安地区近50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J], 党碧玲;任志远;张翀
2.汶川Ms8.0地震前四川地区前兆异常及其统计分析 [J], 程万正;官致君;苏琴;阮祥;张致伟
3.哈密地区近55 a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 [J], 杨艳玲;冯桂红;卓世新
4.强地震影响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J], 汤懋苍;胡宗海
5.四川地区M5.0及以上地震时间间隔统计分析与概率预测 [J], 王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江县气象灾害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蒲江县气候条件总体优越,但干旱、洪涝、大风、冰雹、强寒潮、低温、连阴雨、高温、雷电灾害和由气象引发的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常有发生,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现对我县气象灾害的特点、防御工作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蒲江县主要气象灾害特点1.干旱:1)干旱天气标准及发生频率(调查年代1960—2005年):2)灾害影响:由上表看出我县各类干旱都有发生,尤以春、夏旱发生频率高,成灾危害重,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灾害愈来愈严重。
如:94年发生的严重冬干、夏旱;99年严重的冬干连春旱;2001年冬干、春旱连夏旱;2007年又发生严重的冬干连春旱,致使塘、堰干涸,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用水矛盾突出,农经作物栽种与生长严重缺水受旱,高温低湿诱发森林火灾,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2.洪涝:1)洪涝天气标准:一般洪涝:日降水量≥100mm—<200mm,或连续三天总降水量≥150mm—<250mm。
严重洪涝:日降水量≥200mm,或连续三天总降水量≥250mm。
2)洪涝发生频率:1960年至2005年我县发生一般以上的洪涝有29年,共42次洪涝,年发生频率63%(三年二遇),年平均0.9次,最多1975年发生三次洪涝。
洪涝发生时段: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9月上旬,(称主汛期),时间分布为:6月4次,7月最多为22次,8月次多为11次,9月5次。
3)洪涝灾害影响:夏多洪涝是我县汛期的主要气候特点,由于县境内丘山多,有涝即成灾,同时易引发地质灾害。
近20年(1986—2005年)中有15年暴雨洪涝成灾,受灾较严重的年份有:1987年6月26日、1988年7月2日、1989年8月12日、1990年9月2日、2002年7月3日、2005年9月20日的大暴雨、1994年7月22—23日、1995年8月10—11日的特大暴雨带来的洪水淹没冲毁农作物、渔塘、房屋、水利、通信、供电、供水等设施、引发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3.强寒潮低温灾害。
1)寒潮天气标准:春季(3—4月)、秋季(10—11月)寒潮标准: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下降≥8℃。
冬季(12—2月):寒潮标准: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下降≥6.0℃。
2)寒潮发生频率:我县每年都有寒潮发生,年平均1.6次,最多一年发生4次。
冬季发生最多,占总次数44.7%;春季较多,占39.5%;秋季较少,占15.8%。
3)强寒潮低温灾害影响。
冬季低温冻害,是指强寒潮带来的降雪、霜冻,持续低温冻害,主要造成经济苗木受冻,积雪压折竹木和小春作物,牲畜冻死等,受灾较重的年份有:1986年2月26日积雪5-10厘米雪灾,1988年2月16日长丘山积雪23厘米雪灾,1990年1月31日山区积雪10厘米雪灾,1991年12月27—28日平坝积雪3厘米,最低气温达零下4.5℃和2005年1月2日最低气温达零下4.4℃的低温霜冻灾害。
春季低温灾害俗称“倒春寒”,是指强寒潮带来的降雪、晚霜冻和3月下旬—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10℃的低温冷害。
主要造成已播大春作物大面积烂种烂秧,经济苗木、小春作物遭受晚霜危害。
受灾较重的年份有:1986年3月1日、1988年3月1—2日降雪晚霜冻害,1996年3月8日—4月6日、1998年3月19日—21日的低温晚霜冻灾害。
4.连阴雨灾害1)连阴雨天气标准:连续≥5天无日照,且≥3天白天降水量≥0.1mm。
2)连阴雨发生频率及灾害影响:我县连阴雨各月皆有出现,冬季连阴雨(雪)常伴随低温,造成冻害。
夏季(初夏)连阴雨影响小春收获,秋季(伏秋)连阴雨妨碍秋收秋种和晚秋作物栽种与生长。
初夏连阴雨较少,但危害大。
如1981年5月10—31日、1984年5月10—23日、1992年5月6日—19日连阴雨天气给小春作物带来很大损失。
伏秋连阴雨发生频率最高,年平均1.6次,最多年份可达4次。
如1982年9月1—31日、2001年8月27—9月8日、9月19—29日,2005年8月5—13日、18—22日严重连阴雨天气造成大春作物发芽霉烂,晚秋作物不能及时种植,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5.高温灾害。
1)高温天气标准: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33.0℃。
2)高温发生频率与分布:我县年平均高温时段1.6段,年平均高温日数6.5天,高温发生时间分布在:最早出现在2006年5月1—3日,最晚出现在1997年9月6—11日,初夏5—7月上旬高温少,占总时段数的9%,盛夏7月中旬—8月中旬高温时段集中,占总时段数的75%,伏秋8月下旬到9月上旬高温时段较少,占总时段数的16%。
3)高温灾害及其影响:高温时段一般配合少雨干旱,使地面蒸腾作用加大,加剧了干旱成灾,同时高温酷热,诱发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1994年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县高温时段和日数剧增,年平均高温时段增至2.6段,年平均高温日数增至16天,如1994年,1997年、2001年、2002年出现4—6段高温天气,高温日数达22—34天,2006年高温天气异常偏多,先后出现6段49天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达38.1℃,创有资料记录以来的最高极值,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6.雷电风雹灾害:我县雷电风雹天气主要指夏季强对流天气带来局部短时大风(瞬时最大风速≥17米/秒,即≥8级)、雷暴、冰雹和强降雨灾害。
我县雷暴大风天气年年都有发生,冰雹虽少但灾情重。
雷暴:年平均雷暴日数26.3天,最多年可达52天,强雷电导致雷击灾害,造成房屋、电器损毁,供电、通信中断,人畜伤亡等重大灾情。
大风:年平均大风日数0.7天,最多年达3天,7—8月次数最多,月平均0.2—0.3天(三至五年一遇)。
此外除县城有大风记录,乡镇遭受风灾的局地性大风也较多。
冰雹:我局有资料记录的雹灾20次,4—9月均可发生。
强烈的雷暴伴有强降水大风、冰雹,这种局部天气从生成到影响时间短,突发性强,使人们预防不及,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如1986年7月28日高桥狮子坝遭受强雷暴和9级大风灾害、1989年4月21日全县遭受7—8级大风灾害;1990年5月9日全县遭受7—8级大风、雷暴、冰雹灾害、1992年4月18日甘溪镇一带5个乡镇遭受特大冰雹,强风暴雷电灾害;1995年8月11日、9月7日两次强雷暴造成人员2死一伤的雷电灾害;1999年7月13日、2002年8月24日、2003年8月9日局部地区遭受的暴雨雷电大风灾害;2005年6月30日、7月1日、9月20日局部地区遭受的强雷电暴雨大风灾害和2006年8月15日鹤山镇部分地方遭受的强雷电狂风袭击,造成大面积竹木折断,人员伤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2007年4月14日21时35分至22时20分全县至东向西从寿安、长秋、西崃、鹤山、光明、大兴等地遭受大范围历史罕见的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30—40毫米,积雹厚度5—10厘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2880万元。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雷暴风雹天气愈来愈强烈,灾害损失愈来愈重,发生次数逐年上升。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
在省市气象局和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县气象事业建设成绩显著,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服务总体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我县在原有基本业务基础上建成了地面自动探测基地1个,农村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2个,自动雨量监测站3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5个,建成了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业务服务系统。
实现了以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综合应用气象卫星的天气预报系统,实现了运用成都市气象局XDPR—21双极化高精度雷达获取数据参数指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实现了市、县宽带通信,气象信息网络综合、高速数字化传输系统,形成了从时间、空间对天气系统演变进行立体跟踪监测,大大提高了气象灾害预报服务能力。
2.积极开展区域联防,充分发挥科技成果,重大天气预测有效服务准确率全市同行领先。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县高温干旱、强降水、雷电风雹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造成的灾害愈来愈重。
面对严峻复杂的气候变化,我局主动与成都市西南片的区市县,邻近周边县开展重大天气信息相互通报、联防会商跟踪监测预报和预报工具改革工作,先后完成了《成都市西南片暴雨洪涝预报平台》《蒲江、新津干旱预报分析》《短期暴雨和寒潮预报方法》等科研课题,在重大天气预报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局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达89.5%,重大天气预报有效服务率95.8%,在成都市各区、市县名列前茅。
3.当好气象参谋,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效益高。
为地方政府提供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是气象部门的主要任务。
我局每年主动及时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和部门提供各类长、中、短期重大天气趋势预报、蒲江气象灾害的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特点、招商引资项目气候适应性论证等大量的防灾减灾决策依据,起到了很好的决策参谋作用,收到了显著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
2002年至2004年连年被评为四川省和成都市气象部门气象服务先进集体,2005年获气象优质服务一等奖,2006年再获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奖。
4.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完善防雷减灾安全管理体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的职责,我局承担了全县人工影响天气实施管理和防雷安全管理工作。
自1992年4月18日我县甘溪镇一带遭受特大冰雹灾害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县高炮由2门增加到5门,分设在寿安、西崃、大塘、高桥、朝阳5个防雹增雨作业点,十多年来确保了不出现大的冰雹灾害,及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一次次的化解了冰雹灾害,消雹增雨效益十分显著。
我县为多雷暴区,雷击灾害频发,我县于1992年在全市率先开展防雷安全检测工作,1996年成立县防雷中心,十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下,逐步完善了防雷安全管理体系。
每年及时开展建筑物、构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公共场所等防雷装置的安全年检和隐患整改、建筑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防雷科技宣传等工作,防雷减灾的效果十分显著。
5.拓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领域。
我局对外公益公众气象服务,由过去单一的通过蒲江的广播电视台发播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逐步拓展到未来48小时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和地质灾害防御预报,重大社会活动、各种文化旅游节、招商引资、工农业生产专业(专项)气象保障服务,服务领域涉及全县各行各业,为我县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