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实验三   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实验三   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实验三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戴维南定理的理解。

(2)学习戴维南等效参数的各种测量方法。

(3)理解等效置换的概念。

(4)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5)研究叠加定理适用范围和条件。

(6)学习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直流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

1、戴维南定理是指一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置换。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端口的开路电压Uoc,而电阻等于该端口的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入电阻,如图2.3-1所示。这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称为戴维南等效电路。等效电路中的电阻称为戴维南等效电阻 Req。

所谓等效是指用戴维南等效电路把有源一端口网络置换后,对有源端口(1-1’)以外的电路的求解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也就是说对端口 1-1’以外的电路而言,电流和电压仍然等于置换前的值。外电路可以是不同的。

2、诺顿定理是戴维南定理的对偶形式,它指出一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流源和电导的并联组合来等效置换,电流源的电流等于该一端口的短路电流Isc, 而电导等于把该一端口的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入电导Geq=l/Req ,见图2.3-1。

3、戴维南一诺顿定理的等效电路是对外部特性而言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时变的还是定常的,只要含源网络内部除独立的电源外都是线性元件,上述等值电路都是正确的。

的测量比较简单,可以釆

4、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开路电压U

OC

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也可用补偿法测量;而对于戴维南等效电阻Req的取得,可采用如下方:网络含源时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但对于不允许将外部电路直接短路的网络(例如有可能因短路电流过大而损坏网络内部器件时)不能釆用此法;网络不含源时,采用伏安法、半流法、半压法、直接测量法等。

5、叠加定理

(1)叠加定理是线性电路的一个重要定理,是分析线性电路的基础。叠加定理指出:在线性电阻电路中,任一支路电流(或支路电压)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之叠加。

(2)使用叠加定理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叠加定理适用于线性电路,不适用于非线性电路。

2)叠加时,电路的连接以及电路中所有电阻和受控源都不得更动。所谓电压源不作用,就是把该电压源的电压置零,即在该电压源处用短路线替代;所谓电流源不作用,就是把该电流源的电流置零,即在该电流源处用开路替代。

3)叠加时一定要注意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4)由于功率不是电流或电压的一次函数,所以不能用叠加定理来计算电阻元器件所消耗的功率。

(3)为了研究叠加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实验电路配备阻值相同和不同的两组线性元件、非线性元件(发光管),可以分别组合成线性对称电路、线性不对称电路、非线性对称电路和不对称电路。

三、实验电路及元器件参数

1、本实验第一部分采用DGB 型电工实验装置实验单元3 ,见附录3.10。该电路分为两部分,说明如下:

(1)端口1-1’左为一端口网络。该一端口网络中电源U SN 由“ + ”、“-”两

个端子接入, U SN =30V ,双刀双投开关K 1控制网络与网络中电源U SN 的接通与置零,

使网络分别成为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N 网络中电阻参数分别为:R 1=120、R 2=360Ω, R 3=240Ω、R 4=180Ω。

(2)端口2-2’右侧为外电路,其中有外加电源Us 的两个接线端子,可调电位器R W 为0?220Ω,设置电阻及R 5=Req,电阻R 6= 100Ω用来作负载。

(3)发光管D l 、D 2用来观察电路有无电流,判断电流方向,判断是否接近于

等电位( 当D 1 、D 2都不亮时),但无论测量电流或电压时都要把发光管D l 、D 2短接。

2、本实验第二部分采用DGB 型电工实验装置单元4,见附录3.10。其中U SA 、U SB 的两对电源接线端子,红端接电源“+”,黑端接电源“-”,U SA =20V, U SB =12V 。

电路中线性电阻尺R 1=R 2= R 3=220Ω,R 4=270Ω, R 5=200Ω、R 6=240Ω。

非线性元件发光管D l 、D 2、D 3、D 4、D 5、D 6它们用来观察电路是否有电流通过

和判断电流方向,在线性电路测量时需将其短接。

双刀双投开关K l 、K 2有三个用途:双刀合向电源侧可把电源置零;双刀直立

时,电源与电路都断开,两个刀可用作测试点。

al 、a2与bl 、b2插孔,可用来连接A 、B 支路,测支路电流、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当K1或K2合向短接线时)。

其它插孔可用于换参数,测支路电流,改变连接方式。

四、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1、计算与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

(1)计算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 (U 1-1‘)、短路电流I SC (I 1-1‘)根

据附本表3-1

中所示的有源一端口网络电路的已知参数,进行计算,结果记入该表。

,可釆用直接测量法。直接用电压表测

(2)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

量有源一端口网络1-1’端口的开路电压,见图2.3-2电路,结果记入附本表3-2

中。

2、计算与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Req

(1)计算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Req。当一端口网络内部无源时(把双刀双投开关K1合向短路线),计算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Req。电路参数见附本表3-1中,把计算结果记入该表中。

(2)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Req。可根据一端口网络内部是否有源,分别釆用如下方法测量: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当一端口网络内部有源时(把双刀双投开关K1

=12V不变,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合向电源侧),见图2.3-2所示,U

SN

。把电流表接1-1’端进行短路电流的测量。测前要根据短路电流的和短路电流I

SC

计算选择量程,并注意电流表极性和实际电流方向,测量结果记入附本表3-3,计算等效电阻Req。

2)伏安法。当一端口网络内部无源时(把双刀双投开关K1合向短路线侧),整个一端口网络可看成一个电阻,此电阻值大小可通过在一端口网络的端口外加电压,测电流的方法得出,见图2.3-4。具体操作方法是外加电压接在Us两端,再把1’、2’两端相连,把发光管和电位器RW短接,电流表接在1、2两端,此时一端口网络等效成一个负载与外加电源Us构成回路,Us电源电压从0起调到使电压

与电压值记入附本表3-3,并计算端口网络等效电阻Req 表指示为10V时,电流I

S2

=Us/ I

S2

(3)验证戴维南定理,理解等效概念:

1)戴维南等效电路外接负载。如图2.3-8(a)所示,首先组成一个戴维南等效电路,即

用外电源Us ( 其值调到附本表3-2用直接测量法测得的U

OC

值)与戴维南等效

电阻R

5=Req相串后,外接R

5

=100Ω的负载,然后测电阻两端电压U

R6

和流过R

6

的电

流值I

R6

,记入附本表3-4。

2)有源网络1-1‘端口外接负载。如图2.3-8(b)所示,同样接R

6

=100Ω的负

载,测电压U

R6与电流I

R6

,结果记入附本表3-4中,与1)测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戴

维南定理。

3、验证叠加定理

(1)线性对称电路N (线性电阻R

1=R

2

=R

3

)。分别测量当电源U

SA

单独作用(见

图2.4-4)、电源U

SB 单独作用(电路图自拟)、电源U

SA

和U

SB

共同作用(见图2.4-5)

时,各支路的电流和电压。测量结果记入附本表4-1中。

(2)线性不对称电路N (线性电阻R

4≠R

5

≠R

6

或其他组合)。重复(1 )的实验

内容,测量结果记入附本表4-2。

五、测试记录表格

见附本。六、实验注意事项

(1)U

SN 是N 网络内的电源,U

S

是外加电源,接线时极性位置、电压值不要弄

错。

(2)此实验是用多种方法验证比较,测量中一定要心中有数,注意各种方法的特点、区别,决不含糊,否则无法进行比较,实验也将失去意义。

(3)发光管是用作直接观察电路中有否电流、电流的方向及判断两点是否接近等电位用。但因发光管是非线性元件,电阻较大,不管那种方法,只要测量电

流、电压时就把它短接掉,即用短线插到发光管两头的N

2、N

3

插孔即可。

(4)测量电流、电压时都要注意各表极性、方向和量程的正确选择。测量时要随时与事先计算的含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等值进行比较,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

七、预习及思考题

(1)根据附本表3-1中一端口网络的参数,计算开路电压Uoc、短路电流Isc 和等效电阻Req,并将结果记入该表中。

(2)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量等效电阻时,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是否可以同时进行测量,为什么?

(3)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整个实验要用同一块电压表的同一量程去测量电源和各处电压,选量程要事先估计出可能出现的最大电压值。

(4)电流表使用要求同上,测量电流时应先估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以免损坏仪表。注意电流表千万不能用来测电压,而且电流表、电压表极性要正确连接。

(5)记录电压、电流时,不仅要记录数值大小,而且也要记录方向和单位,并且要记录表的内阻( 对应所用量程的)。

(6)发光管是构成非线性电路及观察支路有无电流及电流方向用的。如果是线性电路,测量时把发光管短路即可。

(7)实验前应明确叠加定理的内容及实验步骤。

(8)为什么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压、电流可以叠加,而功率不能叠加?举例说明。

(9)电流表、电压表都有内阻,试分析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八、实验报告要求

(1)回答预习与思考中各问题,根据实验数据,验证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

(2)讨论在验证叠加定理时如果所用电源内阻不可忽略,应该怎么办?

(3)分析如果所用电流表内阻较大,电压表内阻又较小时,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测试结果比实际值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

(4)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中各项内容。

实验3 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3 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三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RXDI-1A电路原理实验箱 1台 1 2、万用表 1台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电路如图A所示。 1、按图A电路接线,取U1=12V,U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 U2=+6V。 图A

2、令U1单独作用时(使BC短接),用电流表测量各支路电流、用万用表测量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将数据记入表格中。 3、令U2单独作用时(使FE短接),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并记录。 4、令U1和U2共同作用时,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V) U1(V) UU2=+6V I(mA) I(mA) I(mA) U(V) U(V) U(V) U(V) U(V) 2123ABADCDDEFAU1单独作用计算值 U1单独作用测量值 U2单独作用计算值 U2单独作用测量值 U1和U2 共同作用时计算值 U1和U2 共同作用时测量值 5、将U2=+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 U(V) U(V) U2=12V I(mA) I(mA) I(mA) U(V) U(V) U(V) U(V) U(V) 12123ABADCDDEFAU2单独作用计算值 U2单独作用测量值 U1和U2 共同作用时计算值 U1和U2 共同作用时测量值 五、实验注意事项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实验报告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戴维南定理 班级:17信息姓名:张晨瑞学号:20 一、实验目的 1.深刻理解和掌握戴维南定理。 2.掌握测量等效电路参数的方法。 3.初步掌握用Multisim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的方法。 4.初步掌握Multisim软件中的Multimeter、Voltmeter、Ammeter等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DC Operating Point、Parameter Sweep等SPICE仿真分析方法。 5.掌握电路板的焊接技术以及直流电源、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6.初步掌握Origin绘图软件的应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个含独立源、线性电阻的受控源的一端口网络,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子的床帘组合来等效置换,去等效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其等效电阻等于该一端口网络中所有独立源都置为零后的输入电阻。这一定理成为戴维南定理。 三、实验方法 1.比较测量法 戴维南定理是一个等效定理,因此应想办法验证等效前后对其他电路的影响是否一致,即等效前后的外特性是否一致。 实验中首先测量原电路的外特性,在测量等效电路的外特性,最后比较两者是否一致,等效电路中的等效参数的获取,可通过测量得到,并同根据电路结构所推到计算出的结果相比较。 实验中期间的参数应使用实际测量值。实际值和期间的标称值是有差别的,所有的理论计算应基于器件的实际值。 2.等效参数的获取

等效电压Uoc:直接测量被测电路的开路电压,该电压就是等效电压。 等效电阻Ro:将电路中所有电压源短路,所有电流源开路,使用万用表阻挡测量。 3.测量点个数以及间距的选取 测试过程中测量的点个数以及间距的选取与测量特性和形状有关。对于直线特性,应使测量间距尽量平均,对于非线性特性应在变化陡峭处多测些点。测量的目的是为了用有限的点描述曲线的整体形状和细节特征。因此应注意测试过程中测量的点个数以及间距的选取。 为了比较完整地反映特性和形状,一般选取10个以上的测量点。 本实验中由于特性曲线是直线形状,因此测量点应均匀选取。为了办政策亮点分布合理,迎新测量特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根据点数合理选择测量间距。 4.电路的外特性测量方法 在输出端口上接可变负载(如电位器),改变负载(调节电位器)测量端口的电压和电流。 四、实验仪器与器件 1.计算机一台 2.通用电路板一块 3.万用表两只 4.直流稳压电源一台 5.电阻若干 五、实验内容 1.测量电阻的实际值,填表,并计算等效电源电压和等效电阻 2.Multisim仿真 (1)创建电路; (2)用万用表测量端口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并计算等效电阻; (3)用万用表的Ω挡测量等效电阻,与(2)比较,将测量结果 填入表1中;

2.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答案)含数据处理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 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及其适用范围,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 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3. 进一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它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 夫电压定律(KVL)。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在电路中,对任一结点,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ΣI =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在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ΣU =0。 基尔霍夫定律表达式中的电流和电压都是代数量,运用时,必须预先任意假 定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当电流和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值为 正;相反时,取值为负。 基尔霍夫定律与各支路元件的性质无关,无论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电路,还 是含源的或无源的电路,它都是普遍适用的。 2.叠加原理 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 每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某独立源单 独作用时,其它独立源均需置零。(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又称比例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 或减小 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 值)也将增加或减小 K 倍。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 直流稳压电源 1 2. 直流数字电压表 1 3. 直流数字毫安表 1 4. 万用表 1 5. 实验电路板 1 四、实验内容 1.基尔霍夫定律实验 按图 2-1 接线。 台块 块 块块

电路实验报告1--叠加原理

电路实验报告1-叠加原理的验证 所属栏目:电路实验- 实验报告示例发布时间:2010-3-11 实验三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 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六、思考题 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 2.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戴维南定理 学号:1128403019 姓名:魏海龙班级:传感网技术 一、实验目的: 1、深刻理解和掌握戴维南定理。 2、掌握测量等效电路参数的方法。 3、初步掌握用multisim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 4、初步掌握multisim软件中的multimeter、voltmeter、ammeter 等仪表的使用以及DC operating point、paramrter sweep等 SPICE仿真分析方法。 5、掌握电路板的焊接技术以及直流电源、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 用。 6、初步掌握Origin绘图软件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 计算机一台、通用电路板一块、万用表两只、直流稳压电源一台、电阻若干。 三、实验原理:一个含独立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网络,对 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置 换,其等效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其等 效电阻等于该一端口网络中所有独立源都置为零后的数日电 阻。 四、实验内容: 1、电路图:

2、元器件列表: 2、实验步骤: (1)理论分析: 计 算等效电压: 电桥平衡。∴=,331131R R R R Uoc=3 11 R R R +=2.6087V 。 计算等效电阻:R= ??? ??? ? ?+++ ??? ??? ? ?++3311111221 3111121 R R R R R R =250.355

(2)测量如下表中所列各电阻的实际值,并填入表格: 然后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和表中世纪测量阻值计算出等效电源电压和等效电阻,如下所示: Uc=2.6087V R=250.355Ω (3)multisim仿真: a、按照下图所示在multisim软件中创建电路 b、用万用表测量端口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并计算等 效电阻,结果如下:Us= 2.609V I= 10.42mA R=250.38Ω

叠加定理验证及串联RLC电路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叠加定理的验证及串联RLC电路时域响应的测试 学生姓名:唐子秋 学号:2012117010022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源的测试方法。 3.进一步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指出:在多个电源同时作用的线性电路之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等于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改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在某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电路中的其他电源去零值(将理想电压源短路、将理想电流源断路)。 二、实验内容: 1.按图示电路图搭建含两个独立电压源的总电路,运行电路可知:

XMM3=2.286A XMM4=285.715A XMM5=2.571A 2.搭建一个独立电压源作用的电路1,有如图

XMM3`=2.857A XMM4`=-1.143A XMM5`=1.714A 3.搭建一个独立电压源作用的电路,有如图:

XMM3``=-571.429mA XMM4``=1.429A XMM5``=857.143mA 则有: 综上,可得: XMM1=XMM1`+XMM1``; XMM2=XMM2`+XMM2``; XMM3=XMM3`+XMM3``; 观察三次实验的数据,可知: 1 1 1 2 2 2 i i i i i i ''' ''' =+=+ 三、实验结论: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支路上的电流为两个独立电压源单独作用产生的电流之和,即验证了叠加定理。 二、串联RLC电路时域响应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二阶RLC串联电路暂态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研究二阶RLC串联电路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串联RLC电路模型和数学模 型: 三、测试方法 (1)调节R至较大电阻,观察并记录过阻尼波形.

实验三-叠加原理的验证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表3.4.1 叠加原理实验数据记录 五、实验报告要求 整理测试结果,根据叠加原理绘出实验电路的拆分电路。说明为什么叠加原理是成立的。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 1E (V) 2E (V) 1I mA 2I mA 3I mA AB U (V ) CD U (V ) AD U (V ) DE U (V ) EA U (V ) 1E 单独作用 12.05 6.03 14.23 9.45 4.80 4.79 0 4.79 0 -4.79 2E 单独作用 12.05 6.03 -4.53 -6.91 2.39 -3.55 0 2.32 0 -2.36 1E 、2E 共同作用 12.05 5.96 9.46 2.28 7.21 1.21 0 7.17 0 -7.16 22E 单独作用 12.05 12.00 -9.42 -14.23 4.81 -7.23 4.80 -4.80

由实验数据得出,在线性电阻电路中,某处电压或电流都是由电路中各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处分别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各支路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以及数据表格中“+”、“—”号的记录。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七、思考题 1. 对于非线性电路,是否也可应用叠加原理,为什么? 答:叠加定理不适用于非线性电路。对于非线性电路,虽然各个电源单独作用时都有确定的电压(或电流),但是由于元件的非线性,施加不同电压(或电流)时,其阻值R也随之变化,因此电源共同作用时,电压(或电流)改变,同时R也改变,那么电流就不再是单独作用时的和值了,因此,非线性电路不能使用叠加定理。 2. 元件的关联参考方向在叠加原理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为电流电压的方向确定提供了前提,使后面进行代数和运算时更便利。:八、实验心得 测量电压、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与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这样纪录的数据才是准确的。记录数据的时候记得考虑到参考方向,适当的添加“+”“-”表明方向,以免造成数据的错误。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戴维南定理 学号:19 姓名:魏海龙班级:传感网技术 一、实验目的: 1、深刻理解和掌握戴维南定理。 2、掌握测量等效电路参数的方法。 3、初步掌握用multisim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 4、初步掌握multisim软件中的multimeter、voltmeter、ammeter 等仪表的使用以及DC operating point、paramrter sweep等 SPICE仿真分析方法。 5、掌握电路板的焊接技术以及直流电源、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 用。 6、初步掌握Origin绘图软件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 计算机一台、通用电路板一块、万用表两只、直流稳压电源一台、电阻若干。 三、实验原理:一个含独立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网络,对 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置 换,其等效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其等 效电阻等于该一端口网络中所有独立源都置为零后的数日电 阻。 四、实验内容: 1、电路图:

2、元器件列表: 2、实验步骤: (1)理论分析: 计算等效电压:电桥平衡。 ∴=,331131R R R R Θ Uoc=3 11 R R R +=。 计算等效电阻:R= ??? ??? ? ?+++ ??? ??? ? ?++3311111221 3111121 R R R R R R = (2)测量如下表中所列各电阻的实际值,并填入表格:

然后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和表中世纪测量阻值计算出等效电源 电压和等效电阻,如下所示: Uc= R=Ω (3)multisim 仿真: a 、按照下图所示在multisim 软件中创建电路 b 、用万用表测量端口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并计算等效电阻,结果如下:Us= I= R=Ω c 、用万用表的欧姆档测量等效电阻,与b 中结果比较,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实验三四叠加原理的验证戴维宁定理的验证

实验三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序号名称型号与规格数量备注 1 直流稳压电源0~30V可调二路 2 万用表 1 3 直流数字电压表 1 4 直流数字毫安表 1 5 迭加原理实验电路板 1 HE-12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6-1所示,用HE-12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图6-1 基尔霍夫/叠加原理验证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 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6-1。 测量项目实验内容U1 (V) U2 (V) I1 (mA) I2 (mA) I3 (mA) U A B (V) U C D (V) U A D (V) U D E (V) U F A (V) U1单独作用 U2单独作用 U1、U2共同作用12 2U2单独作用 3. 令U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6-1。 4. 令U1和U2共同作用(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6-1。 5. 将U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数据记入表6-1。 6. 将R5(330Ω)换成二极管1N4007(即将开关K3投向二极管IN4007侧),重复1~5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6-2。 7. 任意按下某个故障设置按键,重复实验内容4的测量和记录,再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出故障的性质。 测量项目实验内容U1 (V) U2 (V) I1 (mA) I2 (mA) I3 (mA) U A B (V) U C D (V) U A D (V) U D E (V) U F A (V) U1单独作用 U2单独作用0 0 0 0 0 0 0 0 U1、U2共同作用0 0 2U2单独作用0 12..00 0 0 0 0 0 0 0 故障2 测量项目实验内容U1 (V) U2 (V) I1 (mA) I2 (mA) I3 (mA) U A B (V) U C D (V) U A D (V) U D E (V) U F A (V) U1、U2共同作用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或者用电压表测量电压降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并应正确判断测得值的+、-号。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预习思考题

戴维南定理和顿定理的验证实验+数据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有源二端网络代维南等效电路参数的测定方法。 2、验证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和置换定理的正确性。 3、进一步学习常用直流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说明 1、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网络,如果仅研究其中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或称为含源二端网络)。 2、戴维南定理: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支路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0C,其等效内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路,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这一串联电路称为该网络的代维南等效电路。 3、诺顿定理: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流源与一个电阻的并联组合来等效代替,此电流源的电流等于该有源二端网络的短路电流I SC,其等效内阻R0定义与戴维南定理的相同。 4、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U0C、I SC和R0称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路参数,可由实验测得。 (一)开路电压U OC的测量方法 (1)可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2)零示法测U OC 在测量具有高内阻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为了消除电压表内阻的影响,往往采用零示测量法,如图3-1所示。 零示法测量原理是用一低内阻的稳压电源与被测有源二端网络进行比较,当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与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相等时,电压表的读数将为“0”。然后将电路断开,测量此时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即为被测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图3-1 图3-2 (二)等效电阻R0的测量方法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R0

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ic Experiment Report 报告内容:叠加定理的验证

学院: 作者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叠加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的测试方法。 3.进一步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4.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实验仿真,了解Multisim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叠加定理: 叠加定理指出,全部电源在线性电路中产生的任一电压或电流,等于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产生的相应电压或电流的代数和。 三、实验内容 叠加定理的验证 在仿真实验中根据图1所示电路对电路中电压源共同作用时的电流进行测量,根据图2所示电路对电压进行测量:

(图1) (图2) 根据所绘制的电路,在Multisim中进行电路仿真,分别将两电压源置零,即将电压源短路,得到下列所示电路。图3、图4所示电路,对支路电流进行测量,图5、图6所示电路,对支路电压进行测量。 (图3)(图4) 参数I R1(mA)I R2 (mA) I R3 (mA) U R1 (V) U R2 (V) U R3 (V) V1单独 作用 7.2 2.4 4.8 7.2 4.8 4.8 V2单独 作用 -2.4 -4.8 2.4 -2.4 -9.6 2.4 共同作 用时的 测量值 4.8 -2.4 7.2 4.8 -4.8 7.2

实验一 叠加原理

实验一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6-1所示,用DGJ-03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图6-1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 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6-1。

3. 令U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6-1。 4. 令U1和U2共同作用(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6-1。 5. 将U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数据记入表6-1。 6. 将R5(330Ω)换成二极管1N4007(即将开关K3投向二极管IN4007侧),重复1~5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6-2。 7. 任意按下某个故障设置按键,重复实验内容4的测量和记录,再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出故障的性质。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或者用电压表测量电压降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正确判断测得值的+、-号后,记入数据表格。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预习思考题 1. 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1、U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1或U2)短接置零? 2. 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七、实验报告 1. 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2. 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实验三戴维南定理

戴维南定理(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2、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办法。 二、 原理说明 1、 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网络,如果仅研究其中的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以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或者称为含源——端口网络)。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等效电压源来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s E 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oc U ,其等效内阻0R 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路。 oc U 和0R 称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2、 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1)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 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oc U ,然 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用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sc I ,则内阻为:sc oc I U R =0 (2) 伏安法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如图3-1所示,根据外特性曲线求出斜率 ?tan 则内阻: sc oc I U I U R =??= =?tan 0 用伏安法,主要是测量开路电压及电流为额定值N I 时的输出端电压N U ,则内阻为: N N oc I U U R -= 若二端网络的内阻值很低时,则不宜测其短路电流。

(3)半电压法 如图3-2所示,当负载电压为被测网 络开路电压的一半时,负载电阻(由 电阻箱的读数确定)即为被测有源二 端网络的等效内阻值。 (4)零示法 在测量具有高内阻有源二端网络的 开路电压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会造 成较大的误差,为了消除电压表内阻 的影响,往往采用零示测量法,如图 3-3所示。 零示法测量原理是用一低内阻的稳 压电源与被测有源二端网络进行比 较,当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与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相等时,电压表的读数将为“0”,然后电路断开,测量此时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即为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三、实验设备

叠加原理的验证作业

叠加原理的验证作业 【实验名称】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目的】 用实验方法验证叠加原理的正确性。 学习复杂电路的连接方法,进一步熟悉直流电流表的使用。 【实验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两台),分别为12V和6V; 万用表; 转换开关(两个); 标准电阻(三个),分别为100Ω、430Ω和180Ω。 【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是指几个电源在线性电路的任何部分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等于这些电源单独地在该部分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叠加的结果。 【实验内容】 按照所给的电路图搭建电路(图1)。 【实验步骤】 (1)测出S1接1端,同时S2接1端时的电流IL。 (2)将开关S1接至1端,S2接至2端,使12V电源单独作用,测出此时通过R1的电流I11和通过R2的电流I21;将开关S1接至2端,S2接至1端,使6V电源单独作用,测出此时通过R1的电流I12和通过R2的电流I22;令I1=I11+I12,I2=I21+I22,注意电流的方向和符号。 将上述2步所测数据填写到表1。(单位:mA) (3)测出S1接1端,S2接2端,各支路的电压U1、U2、UL。 (4)测出S1接2端,S2接1端,各支路的电压U1、U2、UL。 (5)测出S1接1端,S2接1端,各支路的电压U1、U2、UL。 将上述3组所测数据分别填入表2。(单位:V) 图1 实验电路

实验报告 姓名:孟庆亮 报名编号:C0731701101410809000004 学习中心:河北沧州黄骅奥鹏学习中心 层次:专升本(高起专或专升本) 专业:专升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填写数据表格 表1:叠加原理的验证—数据记录(1) 表2:叠加原理的验证—数据记录(2) (二)实验结论 叠加原理是指几个电源在线性电路的任何部分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等于这些电源单独地在该部分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叠加的结果。

戴维南定理验证试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实验(实习)报告 1.实验目的: 熟悉和掌握多功能电表(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方法。 2.实验内容: 通过试验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并借助多功能电表(万用表)测量等效电阻、戴维南等效电压。 3.实验步骤: (1)完成上述连线后,启动电源开关,并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U= 2.371V ,I= 5.045mA (2) 求A 、B 两端开路电压th E 和等效电阻th R 。首先将L R 电阻两端开路,用万用表电压挡测量A 、B 两端的开路电压 th E ;在L R 电阻两端开路的同时,再将电池短路,用万用表欧姆挡测量A 、B 两端等效电阻th R th E = 3.8095V ,th R =285.1

(3)得到上述测量值th E 、th R 后,将电阻L R 和th E 、th R 、电流表、电压表重新连线,画出下图电路,启动电源开关,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U=2.371 V ,I= 5.045mA 4.实验分析和总结 由上述实验步骤可以证明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戴维南原理正确,即任何有缘二端口网络均可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串联组合,其中电压源U 大小就是有源二端电路的开路电压Uo ;电阻R 大小是有源二端电路除去电源的等效电阻R0。 该实验很好的反映了戴维南定理的实际应用,EWB 是较好电路仿真工具,软件能很方便的进行很多原理的仿真,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一节课的上机实验练习及本次报告的书写,我深深的发现了自身的不足,需要继续健身了解该软件,并不断练习巩固,不断总结经验,在一次次试验中得出模拟数据,能够更好地用于实际电路中。

叠加原理 实验报告范文(含数据处理)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 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叠加原理的验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纸信息科学与工程(院、系)网络工程专业132 班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某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三、实验设备及器件 (1)直流稳压电源+V,+12V切换。 (2)可调直流稳压电源0-30V。 (3)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各1只。 (4)叠加原理实验线路板 四、实验内容 (1)按图5-2电路接线,E1为+6V,+12V切换电源,取E1=+12V,E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 (2)令E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E1侧,开关S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个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数据计入表5-2中。 (3)令E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短路侧,开关S2投向E2侧),重复实

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E1和E2共同作用时(将开关S1和S2分别投向E1和E2侧),重复上述的 测量和记录。 (5)将E2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 (6)将R5换成一只二极管IN4007(即将开关S3投向二极管D侧)重复(1)-(5)的测量过程,数据计入表5-3中。 五、实验内容 (1)叠加原理中E1,E2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E1或E2)置零(短路)? 答:单独作用时直接切断一个电压源。置其短接 (2)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叠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 为什么? 答:不成立,因为二极管是单向流动的。 (3)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答:根据实验数据,两个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的数据相加等于两个电压源同时作用的总和。 (4)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出结论 不能,功率不是线性的,两个电源单独作用的功率相加大于两个电源共同作用的功率。 (5)通过实验内容(6)及实验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表5-2线性电路实验数据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四戴维南定理 一、实验目的 1、验证戴维南定理 2、测定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和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二、实验原理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对于外电路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形式来代替,理想电压源的电玉等于原一端口的开路电压Uoc,其电阻(又称等效内阻)等于网络中所有独立源置零时的入端等效电阻Req,见图4-1。 图4- 1 图4- 2 1、开路电压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直接测量法。当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Req与电压表的内阻Rv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开路电压。 方法二:补偿法。其测量电路如图4-2所示,E为高精度的标准电压源,R为标准分压电阻箱,G为高灵敏度的检流计。调节电阻箱的分压比,c、d两端的电压随之改变,当Ucd=Uab 时,流过检流计G的电流为零,因此

Uab=Ucd =[R2/(R1+ R2)]E=KE 式中K= R2/(R1+ R2)为电阻箱的分压比。根据标准电压E 和分压比Κ就可求得开路电压Uab,因为电路平衡时I G= 0,不消耗电能,所以此法测量精度较高。 2、等效电阻Req的测量方法 对于已知的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其入端等效电Req可以从原网络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实验测出,下面介绍几种测量方法: 方法一:将有源二端网络中的独立源都去掉,在ab端外加一已知电压U, 测量一端口的总电流I总则等效电阻 Req= U/I总 实际的电压源和电流源具有一定的内阻,它并不能与电源本身分开,因此在去掉电源的同时,也把电源的内阻去掉了,无法将电源内阻保留下来,这将影响测量精度,因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电压源内阻较小和电流源内阻较大的情况。 方法二:测量ab端的开路电压Uoc及短路电流Isc则等效电阻 Req= Uoc/Isc 这种方法适用于ab端等效电阻Req较大,而短路电流不超过额定值的情形,否则有损坏电源的危险。 图4 – 3 图4-4 方法三:两次电压测量法 测量电路如图4-3所示,第一次测量ab端的开路Uoc,第二次在ab端接一已知电阻RL (负载电阻),测量此时a、b端的负载电压U,则a、b端的等效电阻Req为:

做叠加定理实验的心得体会

做叠加定理实验的心得体会篇一: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在大一上学期将要结束之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电路实验,从简单的戴维南定理到示波器的使用,再到回转路-----,一共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我对电路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体会到了电路的神奇与奥妙。 不过说实话在做这次试验之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的实验一样,操作应该不会很难,做完实验之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写完,直到做完这次电路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它真的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天真的以为自己把平时的理论课学好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事实证明我错了,当我走上试验台,我意识到要想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此次所有的实验,难度很大,但我知道这个难度是与学到的知识成正比的,因此我想说,虽然我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后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因为我毕竟在这次实验中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终究使我在这次实验中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所做的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在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中,进一步学习了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应用,根据所画原理图,连接好实际电路,测量出实验数据,经计算实验结果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该实验做的成功。我认为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简单,至少我觉得那些行行色色的导线就足以把你绕花眼,所以我想说这个实验不仅仅是对你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更是对你的耐心和眼力的一种考验。 在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中,了解到对于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 ,其等效内阻Ro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时的等效电阻。这就是戴维南定理的具体说明,我认为其实质也就是在阐述一个等效的概念,我想无论你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进行实际操作,只要抓住这个中心,我想可能你所遇到的续都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过在做这个实验,我想我们应该注意一下万用表的使用, 尽管它的操作很简单,但如果你马虎大意也是完全有可能出错的,是你整个的实验前功尽弃!

实验三 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的的验证

实验三 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的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的理解。 2. 加深对参考方向、等效电路概念的理解。 3. 进一步熟悉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的使用。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 电工实验箱、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 三、实验原理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和电压定律(KVL )。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ΣI =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ΣU =0。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s 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 , 其等效内阻R 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⑴验证KCL 定律,在图3-1所示电路中,任选一个节点,测量流入流出节点的各支路电流数值和方向,记入表3-1. ⑵验证KVL 定律,在图3-1所示电路中,任选一回路,测量回路内所有支路的元件电压值和电压方向,对应记入表3-1。 图3-1 2. 验证戴维南定理 ⑴在图3-2所示电路中,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 电压U oc (1-1′)。 ⑵在图3-2所示电路中,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R 0。 ⑶验证戴维南定理, 理解等效概念 1〉戴维南等效电路外接负载。首先组建戴维南等效电路,即用外电源Us2(其值调到U oc 值)与戴维南等效电阻R 0相串后,外接R L =100Ω的负载,然后测电阻R L 两端电压U RL 和流过R L 的电流值I RL ,记入表3-2。 2〉原有源二端网络1-1′外接负载。同样接R L =100Ω的负载,测电压U RL 与电流I RL ,结果记入表3-2,与1〉测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戴维南定理。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 表3-1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图3-2 120Ω 360Ω 240Ω 180Ω

1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二叠加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叠加定理。 2.加深对电路的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理解。 3.学习通用电工学实验台的使用方法。 4.学习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元件 1.通用电学实验台1台 2.数字万用表UT61A 1块 3.电阻100Ω1支 220Ω1支 330Ω1支 三、实验电路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具体方法是: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其他的电源必须置为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在求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时,当电源单独作用时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共同作用时的参考方向一致时,符号取正,否则取负。 叠加原理反映了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叠加性只适用于求解线性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对于非线性电路,叠加性不再适用。 在本实验中,用直流稳压电源来近似模拟理想电压源,由其产生的误差可忽略不计,这是因为直流稳压电源的等效内阻很小。 + U - + U2 -图1—1 验证叠加定理电路 四、实验方法 1.首先粗调好直流稳压电源,使其两路输出U1、U2均在10V以下,最大不得超过14V。 2.按照实验电路图1—1接线,经过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开始实验。 3.测量U1、U2两个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将电路中ef、gh、jk三处分别用短接线短接; ●用万用表测量电源U1、U2的准确电压值; 1

●用万用表测量k、m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即R3支路的电压响应U km; ●断开ef间的短接线,在ef之间接入直流电流表测量R1支路的电流响应I1; ●同样方法,再次测量R2、R3支路的电流响应I2和I3; ●将实验数据记录入表1—1中。 4. 测量电源U1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将电路中ef、gh、jk三处分别用短接线短接; ●断开电源U2,将c、d两点用短接线短接; ●用万用表测量k、m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即R3支路的电压响应U km; ●断开ef间的短接线,在ef之间接入直流电流表测量R1支路的电流响应I1; ●同样方法,再次测量R2、R3支路的电流响应I2和I3; ●将实验数据记录入表1—1中。 5. 测量电源U2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响应:断开电源U1,接入U2,重复上一步骤测量。 五、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万用表之前要检验其档位是否正确,切不可用电流档测量电压,也不可带电测量电阻。 2.要注意U1、U2单独作用时,电路中电流I1、I2的实际流向。 3. 某电源单独作用时,注意“不作用”电源的处理方法。 六、实验数据及分析 表1—1 七、回答问题 1.验证叠加原理时,如果电源内阻不可忽略,实验如何进行? 2.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来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总结实验结论。 3.在验证叠加原理实验数据中,各电阻器件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说明。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