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七篇—思维

普通心理学 第七篇—思维
普通心理学 第七篇—思维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

(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是在头脑中舍弃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把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如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结论应用于具体的事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纳入到一定的类别

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 理论思维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或解决某个问题叫做理论思维。

(四)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1.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和跳跃性的特点。如灵感。

2.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五)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

1.常规思维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2.创造思维是应用新颖独特的方案或程序,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image)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直观性)

表象与感知形象的区别:(3点)

2.概括性

表象是对一类事物主要外部特征的概括。如“人”、“树”等。

3.可操作性

可用“心理旋转”实验说明。

(三)表象的种类

1.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表象等

分类依据是表象形成的主要感觉通道。

2.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分类依据是表象的范围和概括程度。如某个人和“人”。

3.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分类的依据是表象的创造性程度。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

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是已有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

4.遗觉象

保持在头脑中的一种几乎同照片一样清晰的视觉形象。这种人具有一种“摄影记忆”,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具有一种遗觉象。

(四) 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的脑机制与知觉有相似之处,在大脑两半球的四个叶都可以形成表象。

(五)表象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3.表象是想象活动的前提。

4.表象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表象主要是记忆表象)

5.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想象的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二) 想像的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代替功能

4对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功能

(三)想像的综合过程

1.黏合: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夸张又称为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

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联想: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或现象想到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新形象。

(四)想像的种类

1.无意想像:无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像。

2.有意想像: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在有意想像中,根据想像内容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1)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a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基础.

b 对言语和实物标志的正确理解

(2)创造想像:创造想像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像更复杂、更困难。创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a创造动机

b更丰富的表象储备

c原型启发

d灵感

(3)幻想: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它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包括理想和空想。

第三节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每一概念都包括内涵(质)和外延(量)两部分。

概念是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但不是一一对应的。有“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二)概念的种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

(1)具体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

(2)抽象概念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

(1)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如动物、毛笔。

(2)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如好学生、坏人。

(3)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上下、多少。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可分为:

(1)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2)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

(一) 层次网络模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柯林斯等人(1969)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

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见图7-5。

(二) 特征表理论

特征表理论是由波纳等人(1979)提出的。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定义性特征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特异性特征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这些规则也称概念规则,它包括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三) 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是由茹什等人(1975)提出来的。茹什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所谓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概念=原型+范畴其他成员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布鲁纳等人的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2.内隐学习说

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三)概念形成的策略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布鲁纳提出四种策略:

1.保守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焦点)所包含的全部

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属性。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无关属性。相反,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判定为否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2.冒险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成功,但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概念。冒险性聚焦有时能很快地发现概念,但失败的可能性也较大。布鲁纳等人发现采用这种策略的人数较少。

3.同时性扫描。它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在选取一定的实例后,根据主试的反馈,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采用这种策略由于要同时记住多个假设,因此,给工作记忆以及记忆的信息加工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这种策略被试也较少采用。

4.继时性扫描。它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由于对假设的考验是相继进行的,因此这种策略被称为继时性扫描。

四种策略相比,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三、推理及其种类

(一)什么是推理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二)推理的种类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譬如,“凡金属都能导电”,“银是金属”,所以,“银是导电的”。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譬如,“铁能导电”、

“铜能导电”、“铝能导电”……,因此推理出“凡金属都能导电”。(三)演绎推理的形式

1.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所有的A都是B。(大前提)

有C是A。(小前提)

所以,所有的C都是B。(结论) A为中项

2.线性推理(关系推理)

在线性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例如,“张三坐在李四左边,李四坐在王五左边,因此,张三坐在王五左边。”由于这种推理的三个逻辑项之间具有线性的特点,所以线性推理又称线性三段论。

3.条件推理

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例如,“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

第四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人寻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思维活动过程。

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西蒙等提出)。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一道几何题目就是典型的问题。

问题空间包含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解决问题之前所拥有的信息;(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3)中介状态: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在证明一道题目的时候,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即为这一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是证明的结果,一系列证明过程就是中介状态。可以认为,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对问

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的思维过程(中介状态)。

(二)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1) 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例如,已知A>B,B

(2) 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如何写作”,这个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是不清楚的。

2.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1) 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2) 非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1) 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2) 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大脑皮层额叶对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额叶在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纽厄尔和西蒙(1972)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几种策略: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

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

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以下几种:

1.手段—目的分析法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

2.逆向搜索法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四、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一)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

(二)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

问题解决除了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下列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知识表征的方式

(二)定势的影响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三) 原型启发

(四) 功能固着的作用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作用。

(五) 动机

(六) 情绪

(七)人际关系

六、创造性

(一)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创造性的测量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1967)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他还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2.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它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远距离联想能力高的人能够根据某些标准把互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想。

3.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例如,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想像、兴趣广泛、独立性等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酝酿与创造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即经过长时间的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当你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了答案,这种情景有人称之为酝酿。(灵感)

2. 社会因素与创造

社会价值观念、他人的评价、社会助长(社会干扰)、从众等都会影响创造.

七、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2.培养创造思维;

3.培养创造人格;

4.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5. 突破的思维误区:

(1)防止先入为主

(2)注意隐蔽因素

(3)突破知觉的束缚

(4)警惕思维惯性

(5)提倡一物多用

作业:

将本章“思考题”中的1、3、5、6、9、10题做到作业本上。

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

组织?行行为学 第1讲 导论 组织?行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行行为学的理理论基础与发展 管理理者的技能和职能 当今管理理者所?面临的挑战 第2讲 ?心理理契约和承诺 “?心理理契约”的定义、重要性 违反?心理理契约的后果 员?工承诺的正?面作?用以及雇主应该如何?鼓励承诺 管理理?心理理契约的结缩模型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第3讲 了了解?自我 认识?人?口学变量量的差异能?力力和能?力力的培养 ?气质的差异 性格的重要性 了了解情商 第4讲 正确理理解他?人 知觉的概念归因理理论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 ?工作态度和态度的转变 第5讲 员?工学习和创造?力力 成?人学习的特点?网络时代的学习创造?力力的概念和理理论组织环境和创造?力力中国?人的创造?力力创造?力力的?黑暗?面 第6讲 激励理理论和应?用 激励的理理论 激励理理论的应?用 第7讲 群体和团队 群体概述团队及团队建设第8讲 问题解决与决策 问题解决决策定制模型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误区 第9讲 管理理沟通 帮你认识管理理中的沟通 帮你掌握管理理技能 沟通实战训练正确认识冲突 第10讲 领导理理论与管理理 领导理理论 领导与管理理者 新型领导理理论 量量?子管理理思想 第11讲 组织与组织?文化 组织的概念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因素 传统的组织结构新型的组织结构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调查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模型、?自变量量、因变量量 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全球化多元化、知识型员?工、终身学习、授权、刺刺激创新和变?革、处理理?工作家庭冲突 定义:个?人和组织的互动作?用下所形成的信念,它关系到个?人和组织之间互惠的条款和条件。它代表了了员?工和雇主对彼此的期望。 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交换理理论,即在?人?民所参与的关系中,经济因素和社会职责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交换达到平衡时?人们感到最舒适。 ?心理理契约的破裂:由某?一?方没有完成被预期的职责所致,包括没有兑现承诺,或员?工和雇主对契约的理理解不不?一致。 产?生过激反应,如吃惊、?生?气、愤怒怒、怨恨、背叛和抗拒等员?工?工作满意度、绩效、承诺、出席率、?自愿努?力力程度、继续留留在组织?里里的意愿都减低 员?工承诺:对组织的情感依恋、认同、投?入程度、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为组织贡献?力力量量的意愿、留留在组织中的强烈烈愿望。 争取员?工承诺的有效?方式:阐明并交流组织的使?用,保障组织内的公正,创造社区氛围,?支持员?工?自身的发展 价值观:引导或激励态度与?行行为的信念和态度终极价值观 vs ?工具价值观 年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年年限、能?力力、?气质、性格 多?血质-王熙凤(表扬为主防微杜渐);胆汁质-张?飞(肯定成绩避开锋芒)粘液质-唐僧(多给?鼓励少批评);抑郁质-林林黛?玉(经常?鼓励多教?方法)根据员?工的?气质类型,采?用不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激励员?工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了的?行行为?方式 测试?方法:?自陈量量表法(呈现?一些问题让回答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每个问题,然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判断性格特点);投射实验(呈现?非结构化的材料料,让回答者随意想象,根据回答来判断?人格特点)。 情商主要指准确的认知能?力力、评价能?力力、表达能?力力和对情绪及感觉的控制能?力力三个层次:对?自我的把握;对他?人的感知;与他?人的交往 个体对?自?己说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结识感觉印象的过程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选择性知觉、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对?比效应、?首因效应 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 以互惠为基础;以经验为基础;强调个?人应?用;个?人化且?自我导向化;学习与?生活结合 定义:指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而且实?用的想法的能?力力具有创造?力力的领导:1、会圈?人才;2、爱做试验;3、能讲故事 认知主义激励理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理论 期望理理论公平理理论 ?马斯洛洛需求层次理理论(?生理理、安全、社会、?自尊、?自我实现需要) 爱尔德弗ERG理理论(?生存、关系、成?长需要)赫兹伯格双因素理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群体是指有同?一?目标和?行行为规范并协同活动的?人群结合体是指对企业中的重?大问题,在领导的主持下通过集体充分讨论?而做出合理理决定的过程。 问题 ?小群?里里意识:以表?面?一致的压?力力阻碍了了不不同意?见的发表,是的不不能对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分析。极端性转移:群体决策中更更容易易冒险或者保守的现象。 冲突的益处 减少?工作的枯燥感 增进?自我了了解 为了了回避冲突,可激发个?人做妥?工作冲突之化解可增进个?人声望和地位 凸显问题所在 促使决策者对问题进?行行深?入的思考 可导致创新或变?革 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了了解听众,选?用合适的语?言 跳动情绪注意?言?行行?一致 沟通态度重于沟通的内容 多采?用反馈技术 冲突的种类:建设性冲突 vs 破坏性冲突 魅?力力型领导 变?革性领导和交易易型领导 共享领导理理论服务型领导真诚型领导授权型领导 家?长式领导道德型领导辱虐型领导精神型领导包容型领导?自我牺牲型领导 谦卑?型领导 系统论的观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工作专?门化、部?门化、沟通或命令链、控制跨度、正规化、集权与分权 直线制结构;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制;分部化结构;矩阵制结构;超事业部结构 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女女性化组织;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 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得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功能和作?用:导向、凝聚、激励、约束、适?用、互动功能 对下属具有?非常深远和不不同寻常的影响 交易易型领导:指领导者以下属所需要的报酬来换取?自?己所期望的下属的努?力力与绩效 变?革型领导: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激发下属?高层次需求,建?立互相信任的氛围,促使下属为组织的利利益牺牲?自?己的利利益,并超过原来预期的效果。 在?人治的氛围下,所显示出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律和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领导?方式。 通过表率?行行为和?人际互动来表明在组织中什什么事合乎规范、恰当的?行行为,并通过双向沟通、强化和决策来激励下属道德?行行为的领导?方式。指下属感知到的管理理者持续表现的?言语或者?非?言语形式的,但不不包括肢体上解除的敌意?行行为。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第七篇—思维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 (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是在头脑中舍弃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把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如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结论应用于具体的事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纳入到一定的类别

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 理论思维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或解决某个问题叫做理论思维。 (四)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1.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和跳跃性的特点。如灵感。 2.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很喜欢普心里面对记忆的非正式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不泛泛其谈,尽是干货,主要教会大家在记忆这一章节该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和详细的复习内容。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如果想考上,必须耐下性子地学,本章的重点在第三、第四、第五节。博仁考研为大家做了精细的总结。 记忆思维导图 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普通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注意这三个加红的词,这对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特点的记忆,起着主线的作用。) (二)记忆的作用 这一块看一遍书就行,这个不重要。 (三)记忆的分类(除了第1点和第3点外,其它只考选择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这块是记忆一章的重点,我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会全面介绍。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择题常考点,长时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块在第五节会详细介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一块,只考选择题,记住一些常考点,博仁老师总结如下: 1.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常考简答题“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以下四点就是答案。)★★★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第一种是视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图像记忆,第二种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声像记忆。(这里面涉及到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其实就常考一个选择题: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四)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实际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成人也有动作思维,如技术工人在对一台机器进行维修时,一边检查一边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动作思维占据主要地位。不过,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表象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可以运用头脑中的这种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儿

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种主要的思维类型。例如,要考虑走哪条路能更快到达目的地,便须在头脑中出现若干条通往目的地的路的具体形象,并运用这些形象进行分析、比较来作出选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艺术家、作家、导演、工程师、设计师等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形象思维。学生更需要形象思维来理解知识,并成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的一些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形式。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是指第一种水平。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因而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科学家研究、探索和发现客观规律,学生理解、论证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抽象逻辑思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中生这种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中一些学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证明与判断等,都

人力资源需读的86本书

1、《六顶思考帽》作者:爱德华·德·波诺推荐理由:帮助员工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能轻易的集中或引导思维、对话或者会议。 2、《思维导图》作者:东尼·博赞推荐理由: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3、《笑着离开惠普》作者:高建华推荐理由:作者曾在中国惠普公司工作15 年,从助理工程师做到惠普决策委员会成员。在本书中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惠普的种种制度、文化。他甚至教我们实用的管理技巧。没有玄乎高深的理论,只有简单可行的方法。 4、《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推荐理由: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并使得组织的人员全心投入学习,提升能力在本职岗位上获得成功。《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5、《契约精神》作者:汪中求推荐理由: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充满着“粗放增长”的机会未来中国三十年;中国必然建立具有“契约精神”的新商业文明。一部公务员、企业老板、员工的必读书。 6、《杜拉拉升职记》作者:可推荐理由:主人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的经历比名人传记更好用,对于新人快速了解办公室政治,融入团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已经是职场新人与新员工培训必读本。 7、《人事第一》推荐理由:入门初级参考, 重点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力资

源的发展, 适合刚入门的人力资源们来看看。 8、《回归人本》作者:秋华推荐理由:系统的简述了每位经理人遇到的问题, 指明了人力资源的工作方向。 9、《管理的实践》作者:彼得·德鲁克推荐理由:《管理的实践》一书即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本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 10、《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推荐理由:自出版以来,这本书就一直是最为畅销的书。由于它的影响,使得劝说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最最基本的书,是你理解人们心理的基石。 11、《没有任何借口》推荐理由:迅速地改变在精神力量的智慧书;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理念最实用的解读版本;美国著名培训机构的员工培训经典教材;西方企业进行部素质训练的人性读本;一流企业提升凝聚力的核心价值。 12、《猎头局中局》推荐理由:其实猎头最能通俗的诠释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HR ,尤其是在修炼。 13、《牌桌阅人术》作者:(美)乔·纳瓦罗(美)马文·卡林斯推荐理由:扑克玩得好,三分靠运气,三分靠数学逻辑,还有四分就是靠诈唬。因此,高明的牌手在苦心钻研数学推理的同时,也不断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七章-思维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七章-思维 一.名词解释 动作思维聚合思维分散思维合取概念析取概念人工概念问题空间功能固着表象遗觉像想象创造想象灵感理想幻想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木身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B.两者皆是第一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C.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 D.两者皆是第一性的,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 3.概念形成的策略中,()是更有效的策略。 A.保守性聚焦 B.冒险性聚焦 C.同时性扫描 D.继时性扫描 4.在下述推理中,正确的是()。

A.所有A都是B,所有C都是B,因而所有A都是C B.所有A都不是B,所有B都是C,因此所有A都不是C C.所有A都是B,所有B都是C,因而所有A都是C D.有些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A是C 5.看完《西游记》后(只是一本书!!!),脑中产生一个"椰棚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形成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A.直接具体 B.常规抽象 C.概括间接 D.直接概括 7.为研究概念的形成,人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进行了研究。 A.具体概念 B.抽象概念 C.自然概念 D.人工概念 8.在解决河内塔问题(P273页)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A.算法

26本管理经典书籍清单

管理经典书籍 1《六顶思考帽》 作者——爱德华·德·波诺, 推荐理由——帮助员工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能轻易的集中或引导思维、对话或者会议。 2《思维导图》 作者——东尼·博赞 推荐理由——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3《第五项修炼》 作者——彼得·圣吉(PeterM.Senge) 推荐理由——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并使得组织内的人员全心投入学习,提升能力在本职岗位上获得成功。《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4《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李可 推荐理由——主人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的经历比名人传记更好用,对于新人快速了解办公室政治,融入团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已经是职场新人与新员工培训必读本。 5《管理的实践》 作者——彼得·德鲁克 推荐理由——《管理的实践》一书即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 6《没有任何借口》 推荐理由——迅速地改变内在精神力量的智慧书; 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理念最实用的解读版本; 美国著名培训机构的员工培训经典教材; 西方企业进行内部素质训练的人性读本; 一流企业提升凝聚力的核心价值。 7《目标》 作者——高德拉特(Goldratt,E.),科克斯(Cox,J.)著,齐若兰译 推荐理由——每一个优秀的HR都必须了解所在组织的business,此书用小说的形式讲述制造行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语言生动,情节贴近现实,身在制造行业不懂业务的HR同学都应该补上这一课。 8《组织行为学精要》 作者——(美)罗宾斯 推荐理由——A:通过积累心理学的知识,做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智慧HR。B:名家名作,英文简练流畅,是练习HR专业英文表达的佳作。 主要内容: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版)重难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而言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过程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 (二)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它随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二、心理学的实质 三、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有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陈述人的心理现象。目的是对心理活动进行精确的观察,根据人的外部行为动作反应获得事实,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 第二项任务是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由于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心理原因,因此就要以陈述心理事实为根据,分析和阐明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项任务是预测人的心理现象。通过对某些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因果关系变化的了解,才可以预测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项任务是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目的是引导和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朝向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对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矫正。 <三>心理学的分类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对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是要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不能仅凭研究者的主观臆测来肯定或否定某种结论。 二是发展性原则。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应的心理活动不可能是固定静止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来研究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间接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和装置观察,记录观察对象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种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17名解) 【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又叫一般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是指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并记录研究内容,观察者不参与到所观察的行为之中。 【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它与一般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者首先要参与到正在观察的行为之中,然后客观观察并详细记录正在参与的行为。根据群体其他成员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又可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一种,是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规律。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一种,现场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它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概述 概念特征 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 的和概括的反映。 内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 概括性: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同一类事物特征和规律的概 括。

间接性:感性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时空性:不受时空的限制 加工水平: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探索和发现新物 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 分析和综合 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 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 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智力操作 抽象和概括 抽象: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它们与其它属性、次要特征分离的智力操作。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联系起来的智力操作。 思维种类 ◆按性质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 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3岁前) ◆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学前 期)。 ◆语词逻辑思维;人们面临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抽象的 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按创造性 ◆再生性思维(常规思维):只要重现过去类似情景中已学 会的方法便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造性思维:要求提出新的、发明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 维

◆按思维形式 ?辐合性思维:(又叫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凭借物 ?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按遵循逻辑 ?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的思维。又叫分析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例如直觉思维

中学生《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 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 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普通心理学(选择题库)

不定项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人的个体心理,即( )。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思维过程和情感过程 C.个性差异和心理过程 D.思维过程和性格特征 1、心理过程可分为( )、情感和意志过程。 A.认识 B.人格 C.情绪 D.需要 3、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心理特征 D.认识过程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与( )密切相关。 A.科学 B.语言的出现 C.脑的发育 D.文字的产生 5、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我们必须清楚和毫无歧义地定义所有实验变量,以便其他研究者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心理学的这一特征说明( )。 A.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B.我们的经验世界是高度主观的 C.心理学是以事实和系统观察为基础的 D.人的行为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6、一个研究者通过测量心率而作为人焦虑的指标之一。在这个研究中,心率( )。 A.是一个混淆变量 B.与焦虑成负相关 C.一个自变量 D.是焦虑的一个操作性定义 l、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灵魂 B.行为 C .行为与意识 D.躯体与神经2、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 A .1879年 B.1798年 C.1789年 D.1897年 3、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叫作( )。 A.反射 B.反映 C.反应 D.感受性 4、( )是心理的源泉。 A.感知觉 B.客观现实 C.记忆 D.内心世界 6、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 A.冯特 B.马斯洛 C.华生 D.罗杰斯

5、冯特是(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A.1869 B.1879 C.1889 D.1899 E.1897 1、“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我们所期望的任何一种人。”这一观点是( )研究取向的观点。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生物学 D.精神分析 3、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 )。 A.情感过程 B.个性心理 C.思维过程 D.气质性格 3、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亚里斯多德 D.冯特 2、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活动产品分析法 3、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实验者有目的地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以研究人 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测验法2、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 )。A.思维活动的结果 B.语言活动的产品 C.客观现实的反映 D.意识的产物 90、在心理学实验中,要使无关变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排除或保持恒定),其主要方法是()。A.控制变量 B.认知协调 C.随机选择 D. 设立等组 5、在心理实验中,要使无关变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常用方法是()。 A.排除干拢 B. 设立等组 C.随机取样 D.精确统计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示.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各体心理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个案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页额下回后方紧靠中央前回的下部,如果这一区受损伤,病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把这个对象与它差异很大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明确这个对象的本质特征。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分类的水平也不祠。小学生往往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的功能进行分类;少年期学生容易把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并列来进行分类;青年期的学生则会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普通心理学第3课

普通心理学第3课《思维&想象》 第2页:1.李小明同学今天参加物理考试时,对于一些简单而熟悉的力学公式,却怎么也想不起。其中涉及的遗忘理论主要是()。A.衰退理论B.干扰理论C.动机性遗忘理论D.提取失败理论 2.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学过的一些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种遗忘现象最合适的解释是()。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 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防止遗忘应该()。A.分散复习B.集中复习C.及时复习D.过度复习 【解析】1.D项指话到嘴边想不起来,提笔忘字,缺乏线索。【选D】2.题干中,“情绪过分紧张”关键词,所以选压抑说(动机说),弗洛伊德。【选C】3.【选C】 第3页:【解析】三、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良好记忆的特点,怎么样防止遗忘。1.良好记忆的特点(1)敏捷性:强调速度的快慢,过目成诵。过目不忘更强调敏捷性。(2)持久性:强调时间上的持久,如记忆的快,记忆的久这样就是记忆的品质很高,持久性好,终身不忘。(3)准确性:强调记忆的正不正确准,如“倒背如流”。(4)准备性:应用的时候运用准备性,是敏捷性、持久性和准确性的综合体现,如“出口成章”,有些人记忆的很好,但是考试的时候就会把知识忘记,考完才会想起来,这就是准备性的欠缺,准备性不足。【注意】客观题出现,常用成语对应记忆的特点。过目不忘:过目,更强调敏捷,不忘强调持久。准确性:倒背如流。准备性:是综合体现。准备性:出口成章,体现了准备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简答题备考。1.与现实相关,应该有目的的去记忆。(目的)2.在记忆的时候要多

去理解,运用意义记忆。(意义)3.在记忆的时候,要进行深度的加工,即精加工。(精加工) 4.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把信息分为一组一组会记忆的比较快,运用记忆编码和组块记忆。5.口诀:目的、意义、精加工、组块、编码、重复习。 【解析】防止知识遗忘:简答题备考。1.回顾上节课: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认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不均匀的,复习应该及时复习。(1)时间: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②合理分配时间。(2)方法: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如临考前一周进行突击复习,是集中复习。如果四五月份考试,每天学一点,临近 考前一个月集中学习,这样效果是很好的。②复习方 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2.防止遗忘的方法简答题,想要不忘,就要从时间上,合理分配时间,及时的经常的复习。从方法上,注意多样,多种方法,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口诀:法官及时反配散中。 【解析】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良好记忆的特点:(1)敏捷性。关键词速度快。(2)持久性:时间长(3)准确性:正确。(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 2.简答题:(1)提高记忆能力方法:口诀:目的、意义、精加工、组块、编码、重复习。(2)防止遗忘方法。口诀:法官及时反配散中。 【解析】记忆:1.记忆概述:(1)记忆概述。(2)记忆分类(重点)。①根据内容来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②按照时间来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记忆过程:(1)识记。(2)保持:遗忘(3)回忆与再认。 3.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良好记忆的特点:单选。(2)简答题:提高记忆能力方法:防止遗忘方法。 第9-11页:【解析】思维这一节从思维的概述、过程、基本形式进行讲解,考试中考查最多的是思维的概述,重点复习。 1.思维的概念,考试中没有考过,但是需要我们了解。 2.间接、概括构成了思维的特征(多选题)。 思维的特征:客观题、例子的形式考查。1.间接性:通过中介,进行一种推断。关键词“由…推出…”“推断”,如地震,地震的工作者,根据自然界的异常行为,推断哪里会地震。在如考古学家,通过文物的纹理推断文物是哪个朝代的。医生通过给病人把脉,推测病人的病情。 2.概括性:(1)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对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可以概括出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如人的共同属性是会吃饭的、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思考的、有语言的、会用工具的高级动物;强调概括实物的本质。(2)通过以往的经验积累,得出结论、规律。关键词“得出结论或规律”如农民伯伯总结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规律。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注意】思维本身是抽象的,关键词对应。1.间接性的关键词是“推断” 通过中介进行的。2.概括性:(1)概括事物的本质。 (2)得出结论,找出规律。题目:早晨起来推开门,发现 地是湿的,推断昨天下雨了——间接性。 【解析】思维的品质:考查不多,例子或者成语进行 考查。1.(单选)中心品质是思维的逻辑性。如老师评价 一个老师讲课好不好,会说他讲课的逻辑是否是清晰的。2. 灵活性:反映是否灵活,关键词概括“随机应变”,能否进 行变通; 3.深刻性:对问题的分析能够一针见血,强调有 深度。如跟人聊天时,有的人聊天比较浮现,但有些人聊天 很深刻。4.敏捷性:强调快,关键词当机立断。5.广阔性: 思路广泛,面面俱到。 6.批判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 判断是好是坏。小学生的批判性比较薄弱,会把老师当成女 神,但是初高中的学生有批判性,能够判断老教的好坏。强 调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判断好坏。7.独立性:我们能 够独立思考,不过分依赖别人。 【注意】考点:(1)选择题:中心品质是逻辑性。(2)随机应变强调灵活性,当机立断强调的是敏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