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论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8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通用8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供你选择借鉴。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
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
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
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
(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个性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
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够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
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十分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
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
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
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
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资本论读后感(5篇)

资本论读后感(5篇)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下面我们先去欣赏一下资本论读后感的范文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1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它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它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资本论的读书心得篇1《资本论》通篇可以说是围绕剩余价值理论来展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一条主线。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
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性、优越性。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化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兴旺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会谈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政府干预机制等,说明西方兴旺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消费要素分配。
这说明了,在社会消费开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
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剥削的阐述,提醒了社会开展的方向和消费力开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消费力的更快开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消费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
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因素,将人的奉献与物的奉献加以区别,才能符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表达人本关心。
剩余价值理论符合社会理论规律。
我国如今处于社会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才能,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
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p 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消灭剥削的本质。
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根底设施建立,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工程的开发和开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篇2《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消费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巨著,是马克思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三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三篇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
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
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
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
”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
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
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
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
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
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交换创造财富。
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
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
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
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
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
关于读资本论的读后感(优秀范文6篇)

关于读资本论的读后感(优秀范文6篇)关于读资本论的读后感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样办?不明白。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务必被消耗掉。
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
《资本论》详细描写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解释了不平等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当今社会不平等的深深担忧。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精选2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后感篇1以下就《资本论》本书的基本前提和论点做三点简评:一是关于资本利润的平均化,马克思的前提是资本家之间尔虞我诈的对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这在当时马克思研究条件下的英国、欧美内部还是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准。
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并非最深刻的对立,资本主义,乃至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其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更深刻的对立关系,譬如:宗教和种族的对立,这并没有因暂短和近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贯穿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和可预见的未来。
此外,资本究竟是资本家意志的表现还是资本家是活的资本,马克思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这与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然而资本,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机器,它在循环周期中的任何形态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断增值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论决定的。
资本属性的本质背后是人的属性,人是有种族的、信仰宗教的、有国别和伦理道德的,代表人的资本也依其具有上述属性,这些属性阻碍了资本的一般无差别的流动,从而也就阻碍了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
二是关于人性的恶,此书对资本家的道德负评是无比正确,但恶具有普遍性而非阶级性,它不以人的阶级属性而转移,被剥削阶级的人的恶只不过暂被剥削阶级抑制了。
穷苦欧洲劳工、被迫害的清教徒到了北美就成了基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人。
人不会因一夜之间社会所有制基础改造完成而发生道德上的飞跃,人类道德的进化有其自身内在规律,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只是条件之一。
三是马克思的人口的相对过剩理论要有一个必要前提——市场规模的扩大,书中并没有提及。
扩大再生产中,当新增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时,如果伴随着可变资本比前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有所减少,才是有机构成的提高,才是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本论》后感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历经数载之作,它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结晶。
同时,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恩格斯在整理过程中也花费了巨大的心血。
它揭示
了资本主义一系列的弊端,同时也预示了共产主义未来的光辉前程。
作为这样
一部巨著,无论何时它都将拥有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恩格斯共产主义
可以说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和曾经的我一样,对政治毫无兴趣甚至有一点点的反感。
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你不曾真正去了解政治。
”后来我看了一些书,觉得老师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试问,当你读《马克思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的时候你会觉得它无聊吗?你也许会说这是历史,那么我想问:他们这些伟人在历史中难道没有自己对未来社会的决策和预想吗?你难道还要说那不是政治吗?你仍然会说它无聊吗?你还会认为一代伟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无聊吗?我想,显然不会。
所以,政治其实本身并不无聊。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了解《资本论》其中多么高深的思想,多么浓厚的积淀,而是要去了解马克思思想与我们当下社会的一点联系。
所以,今天我只想说说我在读完《资本论》后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资本家是怎么富的
大家都知道资本家很富有,比如美国下一任总统特朗普,大家想过他为什么那么富有吗?也许,你会说,不就是雇员工为他打工吗?那么,为什么雇人打工就能够赚钱呢?你也许又会说,因为雇人可以做更多事,生产更多东西。
可你依然没有回答这些资产阶级为什么能够赚钱。
这个问题从资产阶级诞生就一直困扰着万千劳动人民,因为人们都知道资本家从劳苦大众身上赚了许多钱,却不知道是怎么赚的。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深入思索之后给出了答案:“剩余价值。
”那么什么叫做剩余价值呢?我简单点说,举个例子:比如某个工人给资本家打工,例如制造某物件A,做完后按照天数资本家给了工人一千块钱,但是物件A其实卖了一千五百块钱,那么多出来的五百块钱就是剩余价值。
而资本家就是为了不断积累
这些剩余价值。
而资本家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需要采取一系列手段,例如延长工作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等等。
表面上看来,似乎这是一种平等的工作关系。
你给我劳动,我根据你的劳动情况给你发工资。
然而实际上,是资本家悄悄地雪藏了“剩余价值”这一概念,让人们误认为这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公正的。
后来,尽管一些经济学家觉得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直到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众多的资本主义问题才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也难怪列宁会指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毫不夸张地来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和提出,给了人们一把金钥匙,这把钥匙将在人们面前打开一扇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共产主义否定资本主义的原因。
二.资本主义为什么“恶”
一直以来,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如何恶,如何如何不好。
而许多人发现现在美国许多城市地区比中国要富许多,社会福利也要好很多,于是就产生一种感觉:是不是资本主义不是恶的呢?或者说,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知出现了错误?我开始和一些人的看法是类似的,也许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阶段,也许资本主义其实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那样。
现在看来,这一想法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而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进行了解决。
前面我已经说了,资本家赚钱的来源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呢,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而资本主义的特点就是扩大再生产。
简单点说,就是资本家本来只有M这么多的资本去生产,现在呢,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又多获得了N这么多的资本。
如果资本家用M这么多基本去继续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
如果资本家用M+N这么多资本去生产就是扩大再生产。
显然,处于利益的诱惑,资本家肯定会选择后者。
于是,资本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也越来越多,进而资本家手里的基本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资本的积累不但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更是他们扩大剥削的一种手段,所以,这样看,资本主义的“恶”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样,在资本不断地积累下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无产阶级也在增长,其结果必然产生两个对立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贫富两极分化。
当然,不可否认,在当下的中国,也存在贫富差距,不过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及意见。
而这本身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
的理念。
目前,在某些地区我们也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效。
至少,“华西村”的成功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说白了就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贫富差距国家还在调整。
而资本主义社会呢,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措施。
唯一的措施就是提供了很好的社会保障措施(当然了,目前中国也在努力。
例如“医保”,“养老保险”等等)。
马克思再次给出了资本主义这一行为的解释:这是因为贫富差距一旦扩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起义等活动。
相信对历史了解的大家,都会知道在早期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发生过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比较著名的就是“巴黎公社革命”。
那么,为什么后来无产阶级还有以工人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不革命了呢?是不是大家突然觉得资本主义是好的呢?答案是:是的。
其实,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政府也很头疼:下面的百姓三天两头老是闹革命,而且有时候还很极端。
我们知道在巴黎公社革命中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都流了许多血。
那么,稳定了国家的资本主义也就得想办法让这种稳定继续下去。
怎么做呢,就必须“讨好”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
怎么讨好呢,这就是他们的一系列社会福利。
于是,也就造成了人们的“误解”:资本主义社会还不错嘛。
所以,各种阶级斗争也就自然不在了。
实际上,资本的积累仍然存在。
三.小结
此时,你也许会说:如果拥有美国等国家那样社会福利的资本主义,也许也不错。
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我们不否认中国和美国发展的差距,但你必须意识到一件事就是:时间的差距。
不论好坏,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了多少年,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了多少年。
换句话说,两者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你我都知道当下的中国在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许,你仍然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点点怀疑。
那我想告诉你,美国人是预测到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像庞然大物一样崛起的,否则它不会整天说“中国威胁论”,而且一直在中国附近周边“动手动脚”的。
要知道,恶虎永远不会认为一只小小的猎狗对它有多大威胁,对恶虎有威胁的永远只是雄狮般的存在。
另外,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已经发挥了它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金融危机中,中国最早走出这个阴霾,并在世界走出金融危机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不是我说的,世界包括英国许多国家都认可这一点)。
【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2001 年: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丁耘摘译,载《哲学译丛》第 3 期。
科西克,1989 年: 《具体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 ( 1980) 》,1982 年,书目文献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 年、1973 年、1979 年、1985 年、1995 年、1998 年、2001 年、2003 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年,人民出版社。
《孙伯鍨哲学文存》,2010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
Aglietta,M. ,1979,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NLB.
Volpe,D. ,1980,Logic as a Positive Science,N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