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蜀素帖单字高清之四《重九会郡楼》
清诗宗韦柳释文修改三

汉字风神校正与释文1.欧阳中石书法联释文: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岁乙酉初冬中石【简介】“学者”改为“学书”;2.刘炳森书法释文:艺海凌波锡熊先生雅正刘炳森书于瑞德草堂【简介】“研究院”后面应为“,”;“书艺高以...”改为“书艺向以...”3..启功书法《口占一首旅途》释文:华岳齐天跻者稀如今俯瞰有飞机一拳不过儿孙祥万仞高岗也振衣旅途口占一首启功【简介】标题改为《飞行旅途口占一首》;“融会了顷、柳、欧、赵”中“顷”应为“颜”。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释文:黄河之水远接天,赤县扶桑两地连;千数百年唐盛日,早通通宝开元钱。
红白樱花烂漫开,盈盈一水送春来;愿祝此花香不散,千秋百代好同栽。
好风吹面至东瀛,两岸幽情日日深;有笔如花花似锦,愿从兰芷荐春心。
喜接嘉宾颜笑开,烟光如海望蓬莱;遥期桂子秋登日,八月金黄君再来。
【简介】“是瘦劲圆涩”改为“一是瘦劲圆涩”;后接“遒健雄浑”不是“道”;“革书”改为“草书”;“4个字”改为“四个字”;4.郑板桥书法中间书法释文: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左:酒罄君莫沽,壶倾我当发。
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
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
苟能得其意,窃谓不学乎。
右: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简介】郑燮(xiè)【注:不知道拼音标声调不】“诗、书、画均旷世独或”改为“独立”;伊秉绶清诗宗韦柳,嘉酒集欧梅。
款识:阏逢阉茂之春,伊秉绶。
释文:白云抱幽石,华馆寄清波。
款识:书为芝房三兄雅属。
乙亥仲秋,汀州伊秉绶。
【简介】“字组似”中“组”改为“祖”;《留春草堂诗抄》改为《留春草堂诗钞》;“这句话对应伊氏艺术再恰当不过了”中“艺术”后加“的概括”2 书谱释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蜀素帖单字放大

蜀素帖单字放大《蜀素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
今藏于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诸体诗》,清乾隆末年编篡《石渠宝笈续编》时取今名。
《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
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
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的满满的八首诗句。
此作可说是米芾早年的力作,董其昌以“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来形容。
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
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
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
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
《蜀素帖》真迹在明代时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人收藏,清代曾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
《蜀素帖》曾摹刻入《戏鸿堂帖》及《三希堂帖》等,民国初年,其墨迹经北京的延光室(书画出版社)按黑白摄影柯罗版印刷的形式出版。
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
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
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此卷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
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米芾的蜀素帖八首诗原文及注释

米芾(1051-1107)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与苏轼、黄庭坚、文同等人并称为“宋四家”,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擅长运用骈体和横折叠字,飘逸自然,被誉为“米体”。
蜀素帖八首是米芾的一组行草书法作品,包括《江雪》、《千秋节》、《秋夕》、《登岳阳楼记》、《兰亭集序》、《醉翁亭记》、《琵琶行》和《赤壁赋》。
这八首作品展现了米芾的高超书法技艺和深厚文学修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后人的目光。
1.《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大雪纷飞的壮美景象,通过对孤独老人独自垂钓的生动描写,寄托了作者处理世事的孤独心情。
2.《千秋节》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宫殿千门如画图,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这首诗以“The香”描绘了盛唐的繁华景象,千门万户的宫殿宛如巨型的画阵,而诗人的神情落寞,冷峻,蕴含了他身世多舛的悲悯之情。
3.《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这首诗写出了深秋季节的宁静和清冷的感觉,描绘出了作者倚在床上看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景。
4.《登岳阳楼记》作者登上岳阳楼,放眼远望,风景如画,激发了作者赞美家国的深情。
这篇文章以概括、发挥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岳阳楼的敬畏和对家国的深情。
5.《兰亭集序》孤云将会,行者怀感,岂无怆想所至乎?或剑奋辞,或环佩交颂;怨此自问也名自怀也,岂达于此!一春古华,力而游梁相于逍遥,斯已而已矣。
注释:兰亭集序是我国文学史上面的一篇致赞文章,它用辞令冠绝当时,且纤捷风雅,明理意,成为了书法名篇。
6.《醉翁亭记》此亭极好,而人烟旷绝,水面波澜不见。
初至,有山无水;既有水,亭上山下;有山有水,观者起念,尽期于海。
则徒者返骇。
注释:这篇文章以其严密的结构、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是文学史上的一件珍贵成就。
7.《琵琶行》凄凄去去,扶桑已动。
汉家烟尘暗连山。
悲风伤梁汉。
宫阙相望。
注释:这首诗借物喻人,寄托了南北对峙的痴怀,诗句纯率,初文精丽,是当时文学艺术的精品。
米芾《蜀素帖》

北宋四大家之米芾的作品《蜀素帖》详情

北宋四大家之米芾的作品《蜀素帖》详情米芾蜀素帖米芾,字元章,汉族人,姓米也姓芊,陕西人,后来迁到了北襄阳,也曾在江苏镇江定居过,米芾是北宋的书法家、鉴定家、画家和理论家,在北宋当时很有名的“宋四家”中,其中一位就米芾,他曾经在学校里当过老师和书画博士,还当过礼部员外郎。
米芾《蜀素帖》部分米芾擅长写诗文,画书画,还懂得鉴别物品的真假,米芾创立了米点山水,米芾的性格很怪异,行为举止也有些疯狂,曾有人叫他“米颠”。
《蜀素贴》是米芾的作品,长29.7厘米,宽284.3厘米,71行658个字,上面一共有八首诗,蜀素贴也叫做“拟古诗帖”,为什么会叫蜀素贴呢?蜀是指蜀地,现在指的是四川,四川有一种质量好的本色绢布,就叫做蜀素,蜀素的制作很讲究,上面织的是乌丝,是很珍贵的物品。
当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将它裱成了长卷,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在上面题诗写文什么的,但是传了三代却没人敢在上面写什么,后来米芾见到之后便在上面写了五七言八首诗,写得随手自如像如鱼得水一般一挥到底,当时米芾三十八岁,他的文采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蜀素贴”。
米芾蜀素贴结构笔法很率意,结体很诡异,独具一特的风格跟晋唐以前和平简远的书风大不相同,蜀素贴创造出了神采奕奕的意境,后人称它为中华第一美帖,现在它被收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里。
米芾作品古往今来的众多文人,要么是在词赋上有很高的造诣,要么是在书法上功夫精妙,要么是在诗文创作上独有成就,而很难有人精通各家所长于一身,比如说欧阳修,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最高,再如李白,写诗无数,被称为“诗仙”,再比如张旭,在书法艺术上有极深的造诣,等等,众多著名的古代文人都有其精通的艺术,虽然对于别的方面有所涉猎,却也未达到精通的境界,而有一个人与他们都不同,他不仅能写诗,能作文,擅长书画,精通鉴别,对于收藏也有很高的热情,此人便是米芾。
米芾像说起米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个雅号“米颠”,这是由于他在行为举止穿着方面的怪异和癫狂形态而被当世人起的一个名号,他遇见奇石都会称兄道弟,故而得此名号也算是吻合他的性格和行为。
经典米芾21件作品100多张高清图

经典米芾21件作品100多张高清图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约书于元丰四年(1081)纵30.6厘米横63厘米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襄阳米黻上。
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
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
瑞节高如松,一岁几繁使。
秋水浮湘月,罇酒屡觏止。
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又称《知府帖》(《长者帖》)或书于元祐二年(1087)纵29.8厘米横49.6厘米黻顿首再拜。
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
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
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
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又称《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约书于元祐六年(1091)纵28.4厘米横39.5厘米南宫天机笔妙(鲜于枢书)芾箧中怀素帖如何?乃长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惊云:“自李归黄氏者也。
”芾购于任道家,一年扬州送酒百馀尊,其他不论。
帖公亦尝见也。
如许,即并驰上。
研山明日归也。
更乞一言。
芾顿首再拜。
景文隰公阁下。
又称《竹前槐后诗卷》《非才当剧帖》约书于元祐七年(1092)纵29.5厘米横31.5厘米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
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
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纵29.9厘米横31.6厘米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
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
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
不妄、不妄。
芾皇恐。
书于崇宁四年(1105)纵29.4厘米横33.8厘米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耜)者。
倘蒙明公荐此职。
为成此河事致薄效。
何如。
芾再拜。
宋米芾蜀素与苕溪帖

宋⽶芾蜀素与苕溪帖⽶芾字元章,号襄阳漫⼠、海岳外史。
祖籍⼭西,迁居襄阳,有“⽶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称“兄”,膜拜不已,因⽽⼈称”⽶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七岁学书,⼗岁写碑,⼆⼗⼀岁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黄、蔡)之⼀,⼜⾸屈⼀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他⼜独创⼭⽔画中的“⽶家云⼭”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头,世称“⽶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画风”上⼀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收藏宏富,涉猎甚⼴,加之眼界宽⼴,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研究画史的必备⽤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分为“⽬睹”“的闻”两⼤部分,所录⼋⼗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甚⾄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
《海岳》⼀书主要叙述⾃⼰的经验⼼得,⼗分中肯。
该书⼀般认为是后⼈辑录⽶论⽽在成。
⽶芾平⽣于书法⽤功最深,成就以⾏书为最⼤。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书家”中,实可⾸屈⼀指。
康有为曾说:“唐⾔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芾在这⽅⾯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家的杰出代表。
⽶芾习书,⾃称“集古字”,虽有⼈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家”(王⽂治)。
这从⼀定程度上说明了⽶⽒书法成功的来由。
米芾《蜀素帖》全文赏析

米芾《蜀素帖》全文赏析
哎呀,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米芾的《蜀素帖》。
这《蜀素帖》可不得了,那可是书法界的宝贝!
你说这《蜀素帖》到底好在哪儿呢?我觉得吧,它的字儿啊,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在纸上欢快地跳舞。
那笔画,有的像细细的柳枝随风摇曳,可能又有的像粗壮的树干稳稳扎根。
咱仔细瞅瞅,这每个字的结构,那叫一个巧妙!也许就像搭积木一样,这儿多一块,那儿少一块,可偏偏就是那么恰到好处,你说神奇不神奇?我常常想,米芾当时写的时候,是不是脑袋里有个神奇的魔法盒子,一下子就把这些漂亮的字给变出来啦?
再看那用笔的力度,有的地方轻轻一勾,像是微风拂过水面,只泛起一点点涟漪;有的地方重重一捺,哎呀,简直就像大力士跺脚,震得纸都要抖三抖!这力度的变化,我猜米芾当时可能是心情一会儿轻松,一会儿紧张,所以这字的力量也跟着变来变去。
还有啊,这《蜀素帖》的整体布局,那也是相当有讲究。
一行行字排下来,有的紧凑得像一群小伙伴手拉手,有的又疏散得像天上的星星,各有各的位置。
难道米芾是把这张纸当成了一个大舞台,让每个字都能尽情表演?
我自己试着模仿写了写,哎呀妈呀,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就奇怪了,米芾咋就能写得这么好呢?也许是他天天练,天天琢磨,说不定连做梦都在想着怎么把字写漂亮。
你们说,如果我们也像米芾这样努力,能写出这么厉害的字不?我
觉得吧,只要咱们肯下功夫,可能也会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但这过程
肯定不容易,就像爬山一样,得一步一步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也不
能放弃。
反正啊,这《蜀素帖》真的是太牛啦!每次看都能有新的发现,新
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觉得呢?你们看的时候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
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