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 - 副本
鉴别诊断范本

搜索中……………….腹痛1.回盲部肿瘤:患者亦为右下腹痛,多有慢性右下腹痛病史,一般无恶心、呕吐,可伴贫血,体质消瘦等全身病症,查体:右下腹可触及一包块,行结肠镜检查可进一步确诊,该患者不排除此诊断。
2.右侧输尿管结石:患者多呈突发性右下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向会阴部及外生殖器放射,右下腹无明显压痛,或沿输尿管径路轻压痛。
尿中可查见多量红细胞,B超或X线可见输尿管走行部位结石影。
该患者暂不支持此诊断但不能完全排除,有待行B超检查确诊。
3.急性输卵管炎和急性盆腔炎:患者下腹部疼痛逐渐发生,可伴有腰痛,腹部压痛点较低,直肠指检盆腔有对称性压痛,伴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常带有脓性白带,阴道后穹隆穿刺可见脓液,涂片检查细菌阳性,该患者暂不支持此诊断。
4.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于饱食后剧烈活动等诱发,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部绞痛,多在脐周,常为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重,有腰背部牵涉痛,病人常不敢平卧,喜胸膝位或蜷曲侧卧位,呕吐频繁,查体可扪及扩张的肠袢,腹部X线符合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该病人暂不排除此种可能。
5.宫外孕:多见于年轻女性,月经多不规律,当突然破裂时,可以引起腹痛,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右下腹肌紧,压痛,反跳痛,但行妇科B超检查可见输卵管周有积液,此病人暂不考虑此病。
6.急性胃肠炎:不洁饮食后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查体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血象高,大便有红白细胞。
此病人不能排除本病。
7.上消化道穿孔:病人往有溃疡病史,伴有上腹部疼痛,突然腹痛漫及全腹,全腹压痛反跳痛,血常规示血象增高,但腹透见膈下有游离气体,此病人暂不考虑此病。
8.急性胆囊炎:患者感右上腹部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厌油感,查体:右上腹肌紧张,压痛,莫菲氏征阳性,肝区叩击痛。
此患者右上腹无压痛,肝区无叩痛,暂不考虑此诊断。
9.急性胰腺炎:多有暴饮暴食史,表现为中上腹持续性疼痛,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可有发热。
淋巴瘤鉴别诊断病历书写

淋巴瘤鉴别诊断病历书写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需要通过鉴别诊断来确定其类型和严重程度。
以下是淋巴瘤鉴别诊断病历书写的例子:
主诉:患者男性,65岁。
反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低热、乏力等症状。
现病史:患者于三个月前开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体积逐渐增大,质地较硬。
最近一个月内患者出现低热、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曾在当地医院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为霍奇金淋巴瘤。
既往史:无特殊疾病史。
个人史:吸烟史20年,无饮酒史。
家族史:父母均无类似疾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醒,面色正常,查体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约3cm,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
血压为140/80mmHg,心率为72次/分,肺部呼吸音清晰,四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0.2×10^9/L,淋巴细胞比例为42.5%。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测定值为增高(380U/L)。
颈部淋巴结活检结果为霍奇金淋巴瘤。
诊断:颈部霍奇金淋巴瘤。
治疗建议:住院进一步治疗,包括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身体状况。
注意事项: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定期随访,以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适当休息,避免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1.急性淋巴结炎:肿块有红、肿、热、痛。
2.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约0.5一1.0cm,质软。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
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3.淋巴结结核:多低热,肿大淋巴结质较硬(纤维化或钙化)、表面不光滑,质地不均匀(干酪样变),或因干酪样坏死而呈囊性,或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 ,可破溃。
常伴发肺结核。
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4.结节病 :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人,淋巴结多在2cm直径以内 ,质地一般较硬 ,不融合,不与皮肤粘连。
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伴有长期低热。
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
可有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可有肝和(或)脾肿大,纵隔及浅表淋巴结常受侵犯而肿大。
活动进展期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增快。
约有1/2左右的患者血清球蛋白部分增高,以IgG增高者多见,血浆白蛋白减少。
血钙增高,血清尿酸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活性在急性期增加(正常值为17.6-34u/ml),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血清中白介素-2受体(IL-2R)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升高,对结节病的诊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5.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青壮年,骤起高烧持续不退,或持续低烧,常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
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相互之间不融合。
病理检查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预后良好 。
6.巨大淋巴结增生: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侵犯胸腔、纵隔及肺门与肺内。
颈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分期
➢ 淋巴瘤分期:临床资料+影像表现+术中所见。 ➢ 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体液检查、白细
胞分类计数、骨髓活检(18%累及骨髓)。 ➢ 影像表现+术中所见:位置、大小、分布、转
移。 ➢ CT:颈部、胸部、纵膈、腹部、盆腔。 ➢ MR:颅脑、脊椎+脊髓。 ➢ 脑部累及患者建议行腰穿检查。
➢ 颈部结外发病率:Waldeyer环>鼻窦>唾液腺 >口腔>喉咽>甲状腺。
➢ 发病年龄:HL(双峰):20Y-24Y/80Y-84Y, 极少见于5Y以内;NHL :50Y-60Y。
临床表现
➢系统性症状:不明原因发热、消瘦、疲惫、 皮肤瘙痒、贫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或者多 种并存。
➢临近组织压迫、阻塞症状:异物感、喘息 等。
M,68,左侧牙龈肿痛1月。
喉咽淋巴瘤影像表现
➢约占喉咽肿瘤<1%。 ➢老年多见。 ➢多见于声门上区。 ➢表面光滑、息肉样、直径1-3cm,表面光滑。 ➢部分可沿粘膜下区浸润性生长,使喉腔环形 狭窄。
右侧声门上区淋巴瘤。
甲状腺淋巴瘤影像表现
➢约5%甲状腺肿瘤。 ➢女性多见。 ➢中位年龄为70-80Y。 ➢80%病例并有桥本氏甲状腺炎。 ➢可弥漫生长表现为甲状腺增大,也可为孤立 占位(80%)或多发结节(20%)。 ➢气管累及少见,多导致气管狭窄。
F,66Y,发现左甲状腺肿物2周。
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瘤
➢ 多可见原发恶性肿瘤病灶。 ➢ 淋巴结坏死较常见,增强不均匀强化,
强化方式与原发病灶类似。 ➢ 部分可融合,境界欠清。
鉴别诊断淋巴结结核
➢以儿童、青年人多见,结核中毒症状。 ➢ 单侧,多发、多组淋巴结肿大。 ➢ 可见斑点状钙化,中央坏死,环形强化。 ➢ 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表现,如肺部、咽部和喉 结核等。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诊断PPT课件

诊断性穿刺活检术
细针穿刺活检
用细针进行穿刺,抽取淋巴结组织进 行病理检查。
粗针穿刺活检
切开活检
在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暴露淋巴结并 切取部分或全部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 此方法创伤较大,一般较少采用。
用较粗的针头进行穿刺,获取更多的 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04
常见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淋巴结炎
症状
局部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 压痛,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
06
预防保健措施建议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充足睡眠
01
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均衡饮食
02
摄取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质,减少油腻、辛
辣食物的摄入。
避免过度劳累
03
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时进
行休息和放松。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颈部淋巴 结,导致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且与周围 组织粘连固定。
02
颈部淋巴结分区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颏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三角内,收纳颏部、下 唇中部及舌尖的淋巴,注入颌下 淋巴结及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
颌下淋巴结
位于颌下腺附近,收纳面部及口 腔器官的淋巴,注入颈外侧上、 下深淋巴洁。
则。
淋巴瘤
症状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 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淋巴结活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
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转移性肿瘤
症状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ct扫描技术:采用ge-lightspeed8层 ct机所有患者均作颈部平扫加双期增强。
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时从肘静脉打针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1ml压力1注射速率ml/秒。
扫描参数:1v5mas,层厚层距各5mm标准算法动脉期5~秒,静脉期55~6秒。
颈部淋巴结的划分按照国际通用七分区法对检出的淋巴结进行分区记录[1]。
ⅰ:颌下和颏下淋巴结;ⅱ:颈内静脉链上组淋巴结;ⅲ:颈内静脉链中组淋巴结;ⅳ:颈内静脉链下组淋巴结;ⅴ:颈后三角区淋巴结;ⅵ:中央区淋巴结;ⅶ: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ct常根据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缘轮廓、强化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关系来诊断和鉴别诊断淋巴结的性质。
大小:大小是评价颈部淋巴结的最基本的标准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经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经>1cm为诊断标准。
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15mm为标准或为淋巴结的短径8~1mm 为标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淋巴结的不同经线标准而异。
有研究认为咽后间隙淋巴结的长径不得>8mm。
形态:正常淋巴结是椭圆形沿颈内静脉呈链状分布单个独立存在直径通常时为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而/t<时则提示淋巴结转移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和淋巴结结核多为椭圆形而转移性淋巴结则呈圆形或球形。
淋巴结的不同形状也与其所在颈部的部位有关一个临界大小的球形淋巴结很可能是转移性病变有时转移淋巴结可表现为原发肿瘤引流区域内数个淋巴结的聚集或融合即淋巴结链转移转移淋巴结的轮廓清晰周围可出现不完全环状脂肪增生带。
边缘轮廓:转移性淋巴结的轮廓一般较清晰据统计鼻咽癌、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边缘多较清楚喉癌、下咽癌则转移淋巴结多不清楚。
而慢性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因长期炎症刺激使其被膜与周围软组织粘连而界限不清。
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顾雅佳【摘要】颈部淋巴结转移大部分来源于甲状腺癌和颈部不同区域的鳞癌,根据首站转移淋巴结区域可以大致推测原发病灶的来源.鳞癌和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有其各自特点.需要与这些转移性淋巴结鉴别的有淋巴结炎性改变、结核、淋巴瘤、Castleman及一些非淋巴结起源的软组织肿瘤.%Most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omes from thyroid cancer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eck. Origin of the primary cancer could be general speculated based on thefirst metastatic station site. The metastatic lymph nod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thyroid carcinoma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se metastatic lymph nodes need to be differentiated from lymph node inflammatory changes, tuberculosis, lymphoma, Castleman's disease, and soft tissue tumors.【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7(027)006【总页数】6页(P415-420)【关键词】颈部;淋巴结;鉴别诊断【作者】顾雅佳【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4顾雅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副主任。
B超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分析

B超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分析目的:分析B超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
方法:选择2015年月6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4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B超诊断。
观察B超对41例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结果,观察其B超图像特点及门髓质主干动脉参数,包括回声、形态、内部改变、血流信号、Vmin、Vmax及RI。
结果:B超对颈部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为87.80%(36/41),对良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70.59%(12/17),对恶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82.76%。
良、恶性病变在回声、形态、内部改变、血流信号方面有各自特点;淋巴结恶性病变的Vmin、Vmax及RI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5。
结论:B超是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一种有效鉴别诊断方法。
标签:B超;颈部淋巴结;良性;恶性;诊断颈部是机体淋巴结最为密集的部位之一,颈部存在炎症、反应性增生及肿瘤等均会造成淋巴结肿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会决定疾病的预后,而早期诊断首先需确定疾病的良恶性,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诊断方法非常重要[1]。
近期,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B超检查已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用于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2],本院对2015年月6至2018年6月收治的4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B超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月6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4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为21~67岁,平均年龄(46.9±11.6)岁。
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确诊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诊断结果表明,良性患者12例,恶性患者29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颈部B超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G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转向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探头适度用力,用直接接触法对病灶部位做纵切、横切等多切面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径可达2~5cm,呈单发或多发 ,绝大多数为多发。
2.肿大的淋巴结饱满圆隆,呈圆形或椭圆性,S/L>0.5。
淋巴结皮质增厚,呈均匀性低弱回声,甚至呈无回声, 酷似囊肿性病变。
3.淋巴结血流丰富,可见小血管自淋巴门进
入淋巴结内,分支达淋巴结的皮质区,甚可 达淋巴结包膜下。
4. 淋巴瘤的淋巴结内血流丰富,高速低阻型,
2~4枚,腋窝淋巴结长 径约0.5~2cm,很少超 过2cm,厚度0.5~1cm; 皮质菲薄,呈一薄层弱 回声带包绕淋巴结,髓 质占据约80%,髓质呈 稍高回声稍杂乱结构, 血流0~1级,很少检出 血流信号。
⑶腹股沟淋巴结:
大约分成两组,收纳下
肢淋巴液的淋巴结位于 腹股沟股静动脉的起始 段皮下浅层,约2~4个 淋巴结,此处淋巴结长 径可达4~6cm,厚度 1cm左右,皮质菲薄, 类似于腋窝淋巴结,血 流信号0~1级;
Vmax:10-19cm/s,RI:<0.6左右,与反应 性改变相似。尤其是初发阶段,血流丰富达 2~3级,但经治疗后淋巴结在逐渐减小的同 时血流信号亦减少。
图L-57:男4岁,颈部淋巴瘤(A.B)
男53岁,淋巴瘤,右侧颈部淋巴结(A.B.)
男21岁,NHL淋巴瘤,A.颈部淋巴结,B.腹股沟淋巴结。
六胺银或PAS染色可清楚地显示曲菌菌丝。
猫抓病
2.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tzmg
lymphadenitis) 又称菊池(Kikuchi)病,现认为与 第6型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 HHV-6)的感染有关。
恶性淋巴瘤,
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淋巴结结核。
颈部正常淋巴结
腋窝淋正常巴结
腹股沟正常淋巴结
淋巴结病变的分类
1、发育异常性病变 2、炎症性疾病 ⑴ 非特异性炎症: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⑵ 特异性肉芽肿性淋巴结炎: ①、感染性:结核,传单,霉菌,猫爪热等。 ②、原因不明:结节病,免疫缺陷病。 ③、异物性:锌、铍,胆固醇或其他脂性物质。 ④、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淋巴瘤,淋巴结转移性癌。
乏特异性,故又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non specific lymphadenitis)。
根据起病急缓和临床病理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性
和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病理 肉眼观:受累的淋巴结肿大,充血,呈灰红色。 组织学表现为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扩大,有大量
核分裂象。在散布于滤泡生发中心的组织细胞胞质内 含有细胞核碎片。
健全,一般表现为血流较少,血管分布杂乱。
5. 血流参数:
转移性淋巴结内的血流参数依原发灶病变性
质而不同。
富血供者,血流丰富阻力较低,如卵巢癌、
甲状腺癌、乳腺癌转移淋巴结,VPS在 20cm/s左右,RI在0.4~0.6之间;
食道癌、肺癌和鼻咽癌转移淋巴结血流较少,
流速较高,阻力偏高,VPS在30~40左右, RI在0.6~0.75之间。
淋巴结转移性肿瘤具有原发肿瘤细胞的特点,组织结
构和功能与原发肿瘤相同,其声像图反应原发组织结 构图。
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但血管
壁平滑肌纤维的发育差,小血管增生不规则,分布杂 乱,血流紊乱,血流阻力一般增加。
声像图特点
1. 转移淋巴结肿大,形态怪异,常多发,融合,无正
岳林先
2011-05
举例-1
例一:男36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1个月,因颈部淋
巴结再入院。
举例-2
女50岁,乳腺手术3年。 体检发现乳腺结节,病检为非典型增生,多
次发现颈部淋巴结,怀疑为转移。
浅表淋巴结
1、颈部淋巴结
2、腋窝淋巴结
3、腹股沟淋巴结 4、肘部、腘窝、发际
当感染是由化脓性病原微生物所致时,滤泡生发中心
可能会发生坏死,有时,甚至整个淋巴结形成脓性肿 块;
而在感染不太严重时,可见一些中性粒细胞在滤泡周
围或淋巴窦内浸润,窦内皮细胞增生。
(二)淋巴结的特殊感染
1.淋巴结真菌感染 临床上: 常表现为全身淋巴结的轻度肿大。 组织学:曲菌感染的基本病变是化脓性炎及脓肿形成,
常淋巴结结构,多呈弱回声。 皮质和髓质分不清,非对称增厚,门部消失。
2. 转移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与原发病灶有关,
如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类似甲状腺本身 的病变,低回声、砂粒状钙化和血流丰富; 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为低弱回声,等。
3. 肿大的淋巴结多与周围组织粘连。
4. 转移性淋巴结内新生血管少,血管结构不
⑶、其他类型的淋巴结炎: 与爱滋病相关的淋巴结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梅毒,
弓形体病,炎性假瘤(可发生在浅表和腹膜后,淋巴 结肿大达3.0cm)等。
3、淋巴组织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或病变
各种抗原刺激都可引起淋巴结内淋巴组织增生,这些
抗原刺激又常引起炎症,故淋巴结炎症常伴有增生, 增生性病变也常有炎症。
典型 何杰 金淋 巴 瘤,A. 淋巴 结呈 “斑 灶状” 增殖 区 淋 巴 结 被 淋 巴 瘤 累 及
示 淋 巴 细 胞 呈 “ 爆 米 花” 状 (高 倍)
典 型 何 杰 金 淋 巴 瘤
被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累及的淋巴结的“生 发中心”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约占所有淋巴瘤50%~90%,其中2/3原发
坏死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
化脓性淋巴结炎
二、结核性淋巴结炎
临床上常表现为一组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多见,
肿大的淋巴结可融合成块,也可穿破皮肤形成经久不 愈的窦道,有液化的干酪样坏死物流出。 组织学的基本病变是肉芽肿性炎—结核结节 (tubercles)。
图32:男23岁,左侧颈部淋巴 结结核,伴干酪液化,周围组织粘连。
⑴颈部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多而复杂表现也不一样。
①颈浅淋巴结在5mm以内,近似类圆形小
结节,弱回声,皮质和髓质无明显分界,血 流在0~1级;
②颈深淋巴结位于颈静脉周围,呈扁圆形,
长径多在1cm左右,宽度或厚度0.5cm左右, 血流0~1级;
③锁骨上窝一般检不出淋巴结,一旦检出淋
巴结大于5mm要考虑异常; ④颌下腺和腮腺之间有1~3个淋巴结,长径 一般在1cm左右,大者长径可达2~3cm,皮 质厚度约占50%~80%,血流信号多在1级, 双侧对称,属正常淋巴结。
⑤儿童颈中部淋巴结较成年人容易检出,相
对较大,皮质较厚,血流0~1级。
⑵腋窝淋巴结: 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在
【超声表现】 (1)淋巴结增大,形态饱满圆隆,呈低弱回声;多
数包膜完整,少部分形态不规则,包膜破溃,与周围 组织粘连。 (2)部分淋巴结中心坏死液化,表现为不规则的暗 区。 (3)坏死性淋巴结炎大部分呈少血流改变,甚至检 测不出血流信号。在未坏死区可以检测出少许血流信 号。
坏死性淋巴结炎
图31:男22岁,颈部淋巴结结 核,淋巴结破坏。
图33:a+b男30岁,右侧颈部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干酪坏 死和液化,无血流信号,周围组织粘连
三、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恶性肿瘤就近转移到淋巴结内,称为前哨淋巴结,多
在器官附近。
某些肿瘤细胞,特别是癌细胞侵入淋巴液中,流经淋
巴结,常被阻流在皮质窦和髓窦内,继续分裂繁殖, 形成淋巴结转移癌。
一、淋巴结良性增生
多种因素包括各类病原微生物感染、化学药物、外来
的毒物、异物、机体自身的代谢产物等刺激均可引起 淋巴结内的细胞成分,主要是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 树突状细胞的增生,致淋巴结肿大。
良性增生分为三类: 一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二是淋巴结的各种特殊感染; 三是原因不明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如巨大淋巴结增殖
等
淋巴液的循环
淋巴管瓣膜
淋巴结的结构
淋巴结病变的超声检查常规
超声检测浅表淋巴结的要求: 1、超声仪器具备优质的二维图象。 2、敏感的彩色多普勒,大致能检测出1.0cm/s的血流,
有优异的滤波和降噪性能。 3、配备7~12MHz电子线阵探头。
声像图与病变
正常淋巴结, 反应性或增生性淋巴结,
食道癌左颈部淋巴结转移
男52,食道癌右颈部淋巴结转移
图36:a+b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睾丸精原细胞瘤淋巴结转移
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四、淋巴组织肿瘤
(一)淋巴组织肿瘤的概念 1.淋巴组织肿瘤(lymphoid neoplasms)指来源于淋 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淋巴 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和浆细胞肿瘤等。 淋巴瘤(lymphoma),也称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原发于骨髓。
于淋巴结,l/3原发于淋巴结外器官或组织, 如消化道和呼吸道、肺、皮肤、涎腺、甲状 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病理改变】 淋巴结的正常结构为肿瘤性淋巴母细胞所取
代,肿瘤细胞还浸润淋巴结被膜和结外软组 织。 瘤细胞的体积较小淋巴细胞略大,胞质少。
核染色质细腻或呈点彩状,不见核仁或核仁
不清楚。
在腹股沟股动静脉起
始段上部浅层淋巴结, 接纳下腹部腹壁的淋 巴液,淋巴结在1cm以 内,类圆形,皮质厚 度大于50%,容易检出 血流信号,多数在1级。
五、淋巴结病变的超声检查和 鉴别诊断
1.正常人群可检出浅表淋巴结
浅表淋巴结大小变异较大,长度可达5~
25mm,甚至大于40mm,但S/L<0.5,可 分清皮质、髓质和门部。血流信号较少,多 在0~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