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基本思路

合集下载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复习提要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复习提要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复习提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四诊法和中医望闻问切等方法。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知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辨证求因。

中医诊断强调辨别疾病的根本原因,即寻找病因。

中医上讲“治未病”,强调预防和调理,所以诊断要求探求病因,分明真假、重轻、表里,找到病因才能正确地进行治疗。

2.整体观察。

中医诊断在观察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察,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面色、舌苔等多个方面。

中医望诊主要观察面色、气色、眼底、唇舌等方面;中医闻诊主要通过嗅闻气息、听闻声音等来判断疾病;中医问诊强调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和描述;中医切诊通过触摸身体脏腑来判断疾病。

3.辨别病情。

中医诊断强调病情的辨别,即辨别病情所处的阶段和轻重缓急。

只有正确辨别病情,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综合分析。

中医诊断强调的是综合分析病情,即通过各种方法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发病机制,进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就是辨证求因,整体观察,辨别病情,综合分析。

只有充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的复习提要如下:1.中医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观察面色、目色、舌象等,了解病情。

-闻诊:倾听声音、嗅闻气味,判断疾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病史等,获取病情信息。

-切诊:通过触摸等手段判断病情。

2.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辨别病因:了解疾病的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过激、饮食不当等。

-辨别病机: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气滞、湿邪、热毒等。

-辨别病位:确定疾病的发病部位,包括寸口、尺泽、关元等经络和脏腑。

3.病情的辨别和分类: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详解共50页文档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详解共50页文档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断学 的基本思路详解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格林斯 潘。
Th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中医诊断的思维

中医诊断的思维

中医诊断的思维展开全文第一节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中医诊断是医生的主观思维对客观存在的病证本质的认识。

其基本思维形式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与判断。

一、中医诊断的思维方法1.比较法比较法是区分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之间或某些证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一方面可以提高临床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确定证的性质、部位和所处阶段。

2.类比法类比法是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某一常见的证进行比较,如两者主要特征相吻合,诊断便可成立。

3.分类法分类法是根据临床症状或病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

4.归纳法归纳法是将患者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按照辨证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类,归纳出各症状、体征所反映的共同特性,从而抓住病证本质的思维方法。

5.演绎法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对病情进行层层深入的辨证分析、推理方法。

6.反证法反证法是寻找不属于某证的依据,通过否定其他诊断而达到确定某一诊断的目的。

7.模糊判断法模糊判断法是指通过对多种不够精确、非特征性的模糊信息,进行模糊的综合评判,而达到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

二、中医诊断的思维线索1.重视主症以主症为中心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有利于病情资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通过对主症的辨析,可确定病变位置,提示诊断的大致方向。

2.全面分析对病情的综合分析可以全面认识病证的本质,临床上每一个症状对于病或证的诊断都具有意义。

3.把握特征性症状某些症状对疾病诊断具有特殊意义,是诊断的特征性指标。

第二节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一、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一)四诊信息的采集医师运用各种诊法收集的病情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患者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等,是诊病、辨证的依据。

1.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整体审察,四诊合参,避免漏诊、误诊。

2.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主观因素——医师:主观、片面,先入为主、主观臆测、暗示;患者:年龄、文化、表达能力、心理、神志状况等。

《关于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课件》

《关于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课件》

3
按摩治疗
中医按摩理疗,通过调理经络、促进血 液循环,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临床诊疗的前景和挑战
前景
中医临床诊疗在全球范围内得到 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和认可。
挑战
中医临床诊疗仍面临着现代医学 的竞争和认知的挑战,需要不断 发展和创新。
努力
中医临床诊疗将继续不断努力,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人类健康 贡献更多。
中医诊断的特点
个体化
中医诊断注重对个体病情的 分析和判断,因此治疗方案 更加精准。
整体观
中医将人与自然、社会视为 一个整体,因此诊断考虑了 多个方面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辩证施治
中医强调根据不同体质、病 因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提 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1 扶正祛邪
中医治疗强调通过调理身 体的正气,消除病邪,达 到治愈的目的。
《关于中医临床诊疗的基 本思路和方法课件》
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非常重要,它们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
四诊合参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 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临床诊疗的方法
中医临床诊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按摩治疗等多种方式,综合 运用以达到治疗效果。
2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疗效。
3 因地制宜
中医治疗注重顾全患者的 身体状况、环境因素等, 因地制宜,个性化治疗。
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的常用方 法
1
药物治疗
中药配方、草药汤剂等是中医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2
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
的目的。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中医医学理论和经验,结合临床观察和辩证论治的方法进
行疾病的判断和辨证处理。

其核心原理可以总结如下:
1. 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诊断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具体症状、体征、脉
搏等,根据中医学理论中的病机病理,运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进行辩证分析和个体化
的治疗。

2. 观察:中医诊断注重全面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声音、气味等方面的变化,以获取病情的线索和辨证依据。

3. 辨证四诊:中医诊断依据"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疾病的综合判断。

包括:望诊-
观察患者外貌特征、面色等病征;闻诊-倾听患者声音、气息等病征;问诊-向患者了解详
细的病史及症状,以及个人生活习惯;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象变化。

4. 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疾病归类,并根据具体的辩证情况,选择药物、针灸、推拿、中药煎剂等不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生理功能、调整病机,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5. 防病为重:中医诊断不仅注重治疗,更加强调疾病的预防。

中医理论中强调调整
饮食、锻炼、生活规律、情志调节等方面的防病措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观察、辨证、辩证施治和防病为重的理念,通过辨别症状
病征、综合分析病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思路与实践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思路与实践

一、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 现状
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已经开始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但是大多 数学校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校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规划,导致课程与 思政教育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其次,一些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 相关经验和教学方法。最后,一些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内容缺乏兴趣,认为这与 医学专业知识无关。
三、效果评价
对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通过 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对思政 教育的评价和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可 以通过对学生临床实习的评价来了解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真正贯彻思政教育的理 念从而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存 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规划
在现有的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大多数学校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规划,导致课 程与思政教育内容衔接不够紧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明确的 思政教育目标,导致教学内容与医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二是缺乏系统的教学计 划和教材,导致思政教育的内容随意性较大;三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无法对 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
引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中医诊断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 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和职业道德品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 的基础。
谢谢观看Biblioteka 三、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 实践经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中医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 实践探索。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实践经验:
1、制定系统的思政教育规划
为了使中医诊断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更好地衔接,学校应该制定系统的思 政教育规划。首先,要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医学生的实际情况紧 密结合;其次,要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和 系统性;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着独特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与西方医学不同,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医诊疗的思路和特点。

一、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在中医诊疗中,强调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多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

因此,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中医依托于整体观念,注重对患者的全面观察和细致分析。

尤其是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搏等现象,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等信息,从而作出准确的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种诊疗思路充分考虑了患者体质的差异,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平衡阴阳、调节气血中医强调平衡阴阳,调节气血。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包括阴阳两极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相对均衡有关,阴阳失衡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节气血也是中医诊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通过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激发自愈能力中医强调激发患者自身的自愈能力。

中医认为,人体拥有自愈能力,通过调节内环境、平衡阴阳、调节气血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通常不仅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患者的整体调理和提高自身免疫力。

中医推崇“一病三见”,即一个病症可以对应不同的疾病。

这表明中医治疗时不仅仅针对表面症状进行治疗,更要找到疾病的根源,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激发自愈能力。

四、辨病辨证并重中医诊疗强调辨病辨证并重。

辨病是指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观察、问诊等手段,确定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等。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医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是中医师进行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病机和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的相关内容。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的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诊断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全面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发展规律。

2.辨证施治:中医诊断过程中,除了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化验结果外,还需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结合历史病历和体格检查结果,全面搜集病情信息,进行辨证施治。

3.辩证论治:中医诊断过程中,依据患者的辨证结果、疾病的病机变化和治疗原则,确立治疗方案,精确选用针灸、药物或其他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估和回顾调整。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步骤: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体态等外貌特征,辅以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相应表情、眼神等信息,判断患者体质、脏腑功能以及病理变化。

2.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辨别患者的音质、音量、音调等特点,进一步判断患者的肺气、心气、脾气等病理变化。

3.问诊:中医师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变化、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辅以病人的口唇、声音、性格、饮食等方面的表达,综合分析中医四诊信息。

4.切诊: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的检查,判断其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病理变化。

中医脉诊包括触诊、听诊、视诊等多种观察手段。

以上四诊方法相互结合,体现了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在具体操作中,中医师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进行问题导向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还涵盖了望、闻、问、切的详细技术要点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

以望诊为例,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判断血气的充盈度和萎缩状况;通过观察舌苔,可以判断阴阳虚实、内外感邪等病理变化;通过观察脉象,可以判断脏腑气血运行是否调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模拟第一章中医辨证基本训练一、辨证过程1辨证是辨现在症,病史只是参考;2现在症应包括望、闻、问、切的内容,尤其要注意闻诊和舌、脉;3辨证过程对诸多临床表现,要分清主次;4辨证可以分二步:(1)辨共证——八纲证候、气血津液证候•(2)辨特证——脏腑证候、经络证候等二、辨证要点举例1表证——病程短,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微有咳嗽。

2里证——病程长,但寒不热、但热不寒,苔厚,脉沉。

3寒证——冷、白、稀、润、静4热证——热、红(黄)、稠、干、动5气虚证——无力(神疲、少气懒言),动则益甚。

6阳虚证——气虚证 + 寒症(形寒肢冷)。

7血虚证——淡(睑、面、唇、舌、甲)8阴虚证——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9心的特症——心悸、失眠(#心烦——热)10肺的特症——咳嗽、气喘11脾的特症——食少、腹胀、便溏12肝的特症——目赤、目涩,急躁,胸胁乳房胀痛,风症。

13肾的特症——腰膝酸软中医模拟辨证基本训练步骤第一步:教员准备2-5份典型中医门诊病历。

第二步:学生分组,学生向老师询问病情—临床症候,纪录临床资料,总结出现在症,并进行分析辨证,归纳出其证型来。

第三步:由主讲人员公布标准答案,并进行评述。

第四步:主讲人员再次将学生重新分组,按前面1、2、3步骤再次进行另一病例训练。

目的:进一步提高其辨证能力。

第五步:主讲人员再次公布答案,并认真评述学生的训练表现。

第六步:让学生完成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历。

第二章中医辨病的基本思路第一节中医辨病基本思路中医诊断疾病包括:辨病和辨证两部分。

一、中医辨病1.狭义的¡°病¡±--是指由病名所代表的各个具体病种。

每一具体病名,是对该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

2. 辨病:又称诊病,就是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名。

即根据四诊等方法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按照有关¡°病¡±的定义,确定疾病的病种,并对该病种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整体性的诊断思维过程,称为¡°辨病¡±或¡°诊病¡±。

二、疾病诊断的意义1.可把握病变规律由于每一种病都有各自的本质与规律,即有一定的病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治法可依、预后可测。

因而明确疾病诊断,便可以根据该病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该病的全局,有利于对该病的本质认识和辨证论治,掌握诊疗的主动权。

如中风。

同时,确定了病名,便可抓住疾病辨证的纲领。

由于每种病的常见证型有限,抓住了病,也就把该病的辨证范围大致局限于该病的常见证型当中,缩小了辨证的范围,减少了辨证的盲目性。

2.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辨病为临床立法、处方的前提和依据。

使临床处方针对性更强,疗效更确切。

专法、专方、专药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三、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1.主要据发病特点辨病2.主要据病因病史辨病3.主要据主症或特征症辨病4.主要据特发人群辨病第二节中医主症诊断基本思路和方法任何病、证都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症¡±,诊病、辨证就是要通过¡°症¡±而认识疾病内在的病理本质。

主症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临床诊断时,要善于抓住和确定主症,作为诊断的主要线索。

一、主症的诊断意义1.主症是指患者表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在诊断中占有主导地位。

2. 通过主症可以理出诊察和诊断的线索。

在围绕主症进行比较和作出相关分析的思维中,通过对主症的辨析,常可确定病变的位置及性质。

如“咳嗽” 。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1.正确确定主症通常主症是患者表现的一个或数个最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在一定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难确定。

然而由于病人的陈述往往零乱、主次不分,因而主症的确定是诊断过程的难点之一。

医生要善于从其所诉的病理表现中,发现要害,及时把握方向。

2.明确鉴别主症对已确定的主症,必须通过认真诊察,明确症状的真实含义,以利于鉴别诊断。

如呕血”或“咯血。

3.详审主症特征主症的特征,包括症状发生的确切部位、时间、严重程度、性质、加重或减轻的条件、病变的新久缓急等,务必诊察清楚、描述详细。

如头痛或发热。

如泄泻——次数、量、质、色、味——排便感4. 围绕主症进行询查主症确定以后,还须详细了解与主症密切相关的症状,再诊察全身其他病理信息。

1)询查伴随症状(兼症)主症的伴随症状,通常和主症在病理上有密切的关系,往往可以进一步提示主症的病因病机。

如咳嗽——特征——兼症:喘?;痰:色、质、量、是否易咯;胸闷2)诊察全身其他症确定主症,询问伴随症之后,还应对全身其他症状、体征进行诊察,即对尚未了解到的情况,作详细询问。

临证之初,缺乏诊断经验,询问可以参考“十问歌”的内容进行。

按“十问歌”的提示,可以对寒热、汗出、头身、胸腹、二便、饮食口味、耳目、起病、既往史、个人史等资料全面了解。

如咳嗽——特征——兼症——全身其他症:发热、恶寒、渴、二便3)作相关的检查根据主症的不同,应作必要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确立中医的病名。

6. 围绕主症进行辨证辨证是在深人了解主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兼症及其他有关信息如起病、季节、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为某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后专章介绍)如发热为主症。

根据发热的特征、伴随症、全身症、舌象、脉象等的不同,可以辨别出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证候本质。

如主症为胃脘痛。

根据胃脘痛的特征、伴随症及全身症状、既往病史等,可以辨别证候。

胃脘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弱——脾胃虚寒证——胀痛——嗳气、太息、情绪波动加剧、脉弦——肝气犯胃证三、现病史的表述围绕主诉详细询问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重点写明起病诱因、原因、时间、形式、始发症状,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部位、性质),病情发展与演变过程,检查、诊断、治疗经过,所用过的中、西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以及其他特殊疗法,治疗反应及症状、体征等变化及现在症状(结合“十问”加以记录),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表现也应列入。

四、其他病史的表述既往史:记录既往健康情况,按时间顺序系统回顾过去曾患疾病的情况,及传染病接触史等。

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居留地、居住环境和条件、生活和工作情况、饮食习惯、情志状态、特殊嗜好等。

婚育史:女性患者要记录经带胎产情况,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行经期/周期、绝经年龄;生育史包括孕、胎、产情况,配偶及子女的健康状况。

过敏史:记载药物、食物及其它过敏情况。

家族史:记录直系亲属和与本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亲属的健康状况,如亲属已死亡则应记录其死因、死亡时间及年龄。

*注意点1对患者及家属叙述的每一症状,均应耐心听取,认真对待,细致分析。

询问时尽量采用通俗语言,如“拉肚子”、“不想吃饭”等,而记录时则必须使用中医术语,如“腹泻”、“纳呆”等。

2中医病案要求字迹清楚,书写整洁,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不得挖补、剪贴。

需改正时,要使用正确修改符号,并在修改处旁边签医师全名。

“住院病历”在一页中修改三处以上,应重新抄正。

第三节中医辨证的基本思路Sample Text中西医诊断的基本环节辨证辨病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参照西医理论分析归纳↓↙↓四诊:望闻问切→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诉、症状、体征)+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判断↓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正邪关系等诊↓ 断诊断↓完整的证名准确的病名中医的病名症:病状。

是疾病客观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之间、体征之间可有或无联系,是病人的“愁诉”。

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

包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及治疗规则。

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某一阶段病体所反应出的病理证候的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候: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病理联系的症状、体征。

证候为证的外候。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的、被中医界公认的证的类型。

第四章中医证候辨别训练第一节中医辨证基本训练第一步:教员准备10-20份空白中医基本证型的症候表现的签单。

第二步:学生分组:一人担当病人,其他学生担当医生,患者向医生陈述病情—临床症候,医者纪录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辨证,归纳出其证型来。

主讲人员可在各组中间巡视。

第三步:由主讲人员公布标准答案,并进行评述。

第四步:主讲人员再次将学生重新分组,将另外的证型签单分发给“病人”,按前面1、2、3步骤再次训练1次。

目的:进一步提高其辨证能力。

第五步:主讲人员再次公布答案,并认真评述学生的训练表现。

第六步:让学生互换角色,多次进行训练。

第二节证候分析的一般方法“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

疾病过程中,各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证候”。

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 。

因此,“证”是指病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所表现的“证候”和由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要素所构成的“证名”。

证候是证的外候,即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

辨证思维的一般方法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

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步骤进行辨证,是提高临床辨证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辨证诸法的关系与特点中医辨证方法归类如下: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病性辨证(一)诸种辨证方法的特点与相互关系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是辨证的基本纲领。

可以从总体上分别反映证候的部位、性质和类别。

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八纲中辨表里病位的具体深化。

即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病位(含层次)为纲,而以辨病性为具体内容。

(1)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从“空间”位置上辨别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2)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则主要是从“时间(层次)”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层次,主要适用于“外感时病”的辨证。

总之,八纲是辨证的纲领;辨病性是辨证的基础与关键;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是辨证方法在内伤杂病、外感时病中的具体运用。

(二)诸种辨证方法的运用在熟悉了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与相互关系之后,临床便可根据病情的具体实际而灵活选择恰当的辨证方法进行辨证。

首先辨属外感时病还是内伤杂病,再用八纲进行分析,以初步明确基本病性与病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