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青少年道德与价值观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对惩罚公正性的判断几个方面,来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的(皮亚杰,1984)•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与5-13岁的孩子玩弹子游戏,问:“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

•观察发现,年幼儿童虽然都说自己是按规则进行游戏的,而实际上却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玩着“自己”的游戏,而不理会规则的规定。年长一些的儿童由于产生了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逐渐意识到有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只有在此时,单纯的规则才变成了行动的准则,规则才成为对儿童行动具有约束力的东西。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儿童则能够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

•对偶故事: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

•7岁前的孩子认为听话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是坏的行为。

•10岁左右的孩子认为平等(公平)的行为就是公正的。

•13岁左右的孩子已能用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

•公道是一种高级的平等,是公正的高级形式。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在儿童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结果表明:年幼儿童认为犯了过错,遭到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所犯错误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可以无关,惩罚就是为了抵罪。年长儿童认识到,犯过错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例如,损坏了别人东西,应该用赔偿来惩罚。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研究事实,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渐进更替,体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

•1.自我中心阶段

•5-6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能接受规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于他的行动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

•6-8岁的孩子绝对地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他们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因而处于他律道德水平。

•3.可逆性阶段

•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

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性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

•4.公正阶段

•11-12岁以后进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心、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

从儿童青少年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线索中可以作出这样的概括: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前道德向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tality)到道德自律(autonomous morality)。年幼儿童处于一个前道德判断水平,到5、6岁以后儿童道德判断属于他律道德,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在他们眼中,这些准则都是权威人物制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如同自然法则,这是一种“道德实在论”。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弱;二是获得社会经验,在同伴间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意识到彼此间的平等地立。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第一,个人品德发展过程并不是其固有本性的自然展现过程,也不是外部道德灌输和奖惩直接内化的结果,而是在与人交往和合作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对其道德经验进行建构的结果。这对于学校中常见的企图单纯依靠灌输、说教和奖惩,而忽视儿童的活动、道德推理作用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第二,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与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经验的获取有关。故应从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第三,由于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走向自律,因此在低龄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先让他们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表现适当的行为;随着认知的发展成熟,逐步引导其加深对道德含义的认识。

•第四,成人权威的强制性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相反,自我管理、同伴合作、同伴间冲突问题的解决,以及成人同儿童沟通中的非权威态度,有利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减少对权威的依赖,发展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第五,鼓励学生参加道德问题的讨论,倾听他人意见,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思考,打破原有认知平衡,导致其认知重组。

•第六,处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其惩罚观念也正处于从赎罪性惩罚向报应性惩罚过渡的过程中。故在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惩罚时,应注意实施报应性的惩罚,例如对于毁坏他人东西的学生,应让其赔偿;对于打骂同伴的学生,可以暂时中断同伴与其来往。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调查对象依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测试了十几个国家6、7岁到21岁的被试。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4~1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