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填图DGSS教程03-野外数字地质路线调查
【精品】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1.1资料收集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背景数据准备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
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
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
数字填图 DGSS 操作步骤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总图)
地质点描述相似程度比较工具
采用“最长相同子串” 法进行比较。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新建剖面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打开剖面(两种方式)
对话框方式
剖面控制台方式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野外实测剖面、数码照片和素描图导入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五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综合工具:
(6) 地质界线地质代码和参数一致性检查:
五 实际材料图
拓扑重建的方法:
原始数据变动之后,地质区文件需要进行拓扑重建。
此时利用系统提供的“带参数的label点保存”等技术 手段,可以使拓扑重建的过程由全局修改变为局部修 改,由复杂变得简单,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手图)
PRB数据质量程序检查:
对照查错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总图)
野外手图入库:
(1) 单条路线入库 (2) 批量路线入库 (3) 更新路线属性(适用于图元个数未变动,
只需更新现有图元属性的情况)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总图)
综合浏览和查询工具:
(1) 属性联动浏览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总图)
导入掌上机路线数据: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手图)
浏览和编辑原始数据:
地质点 地质路线 地质界线
样品 产装 化石 素描 照片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手图)
PRB图式图例整理和重新计算功能: 自动生成PRB点图元的静态注释图层
重新计算和点坐标重新写入等功能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手图)
注意把地质线文件中合法 的悬挂线(如断层等)删 除,保证拓扑检查再无错 误。
数字填图DGSS数字填图地质调查平台操作

A
59
五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综合工具:
(3) 线弧一致性检查:
检查geopoly中的弧段和geoline中的地质线的一致性。
A
60
五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综合工具:
(4) 填图单位代号与图形参数匹配检查:
A
61
五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综合工具:
(5) Geopoly填图单位代号与注释一致性检查:
b.线拓扑检查
c.对每一条悬挂线进行检查、处理(注意断层)
A
50
五 实际材料图
地质体的形成(拓扑造区):
(1) 地质线转弧段(两种方法):
注意勾选“弧段可见”选项
A
51
五 实际材料图
地质体的形成(拓扑造区):
(2) 地质体区拓扑检查:
注意把地质线文件中合法 的悬挂线(如断层等)删 除,保证拓扑检查再无错 误。
80-100米,3层
1-2导,方位44,坡角-2,斜距100米
分层:0米处,跨导线未分层,
0-50米,仍为3层
50-100米,4层
A
注意:
①分层位置记录分层起点值。 ②跨导线不分层时,在导线起 点处(0米)重新记录该分层。 ③采样过程按分层顺序编号
21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实测剖面测制记录规则
A
55
五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属性编辑工具:
(3) 实际材料图点线面实体属性录入与编辑:
具体方法为选择相应功能菜单后,直接选择该图层中的某个图 元进行编辑。
A
56
五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属性编辑工具:
(4) 实际材料图点线面实体属性录入与编辑:
数字填图(DGSS)操作步骤

(2) GEOLINE.WL 线文件。用于连接地质界线。
(3) GEOLABEL.WT 点文件。可用做地质面实体的标注点。
a
46
五 实际材料图
连接地质界线:
在GEOLINE.WL文件中根据B过程等野外数据进行 地质界线的连接,其中包括断层线和图框线等,为 最终拓扑形成地质体面文件做准备。
(1) 编辑GEOLINE.WL图层
4
一 新建图幅工程
新建工程时必须要选择背景图层
背景图层的作用:
(1)提供工作区数 据采集背景资料。
(2)初始化工作区 地图参数。
a
5
一 新建图幅工程
新建工程后需手动添加需要的背景图层:
a
6
一 新建图幅工程
再次打开工程有两种方式:
打开最近的工作区菜单
a
工作区控制台
7
一 新建图幅工程
编辑PRB字典库,为野外数据采集做准备:
D1044
各项目可根据自身项目的具体情况自定义路线号与地质点号的分配规则。
a
10
二 新建野外手图
步骤② :新建野外手图工程 两种方式:
对话框方式
a
控制台方式
11
二 新建野外手图
步骤③ :转为掌上机数据
a
12
二 新建野外手图
步骤③ :转为掌上机数据
a
13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a
14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a
26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手图)
利用mapgis基本工具整饰路线数据:
由掌上机直接转入的野外原始数据往往比较粗糙,影 响图面美观。常见问题及相应图元整饰功能如下:
03-1 野外填图工作方法

地学院岩矿系 朱云海 2014年9月
野外地质路线调查
1、前期准备 2、野外地质路线布设 3、 野外地质路线调查
1、前期准备
1.1 地形底图的准备 准备合适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或纸介 质地形图作为地形地图。如1:25万填图需 采用1:10万地形图及1:25万地形图或地形 数据库,1:5 万填图需采用 1:2.5万地形图
D0002断层控制点
地质点号:D0002 坐标:110°56′4.9″;30°29′39.5″;H260m 露头:天然,差 点性:断层控制点 风化程度:强风化 描述:
点上断层主要表现有: 1、卫片上存在明显的线状影像; 2、地貌上陡崖与山垭; 3、两侧地层不连续,产状差异明显,点北产状近直立。点北东为 陡山沱组(Z1d)深灰色薄中层状白云岩夹泥岩,岩层破碎,沿裂 隙见方解石脉充填,产状200∠80° ;点南西为石牌组( ε3s )灰 绿色页片状粉砂质泥岩,产状 205∠38° 。 4、见宽超过20m破碎带,主要由角砾岩、碎裂岩组成。断层面不 特征,宏观产状为走向330 °,倾角近直立。
和1:5万地形图或地形数据。
三斗坪幅1:5万地形图
1.2 填图单位的确定
填图单位的划分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在踏勘、实测剖 面基础上,根据填图比例尺及岩性的一致性、稳定性 和可靠性,确定填图区的地质填图单位。 1)地层填图单位 南华系:Nh1l、Nh2n 震旦系:Z1d1、Z1d2、Z1d3、Z1d4、Z2dnh(蛤蟆井 组)、Z2dns(石板滩组)、Z2dnb(白马沱组) 第四系:Q 2)构造现象 断层、褶皱、大型节理
P 过程数据
点号:No.001 点位: GPS: 点性:最好是界线点 描述:注意接触关系
及证据
属 性 表 描 述 内 容
数字填图(DGSS)路线整理要求

数字填图(DGSS)路线整理要求路线整理步骤1、先对野外的路线进行查错,然后针对错误信息给予更正,如图如果路线有错误,会弹出如下文本框看是要编缉什么内容,如要编缉地质点,在右下角的工具栏点地质点编缉,然后可以打开属性联动浏览,针对无地质点号和线号的问题修改:这时在图面的下方会出现如下对话框,可以点最大化:这里只是浏览,要修改的话还得找到相对应的地质点(或分段路线、点间界线等),编缉它然后更改。
这里的错误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中英文输入的差异,二是路线号和地质点号没有输入,三是时间差异导致的先定的点或线的ID号比晚输入的点或线的ID号大,这里就要通过修改点的属性来修改;四是修改好后没有压缩保存工程。
以上如果都偿试过还是有问题的话可以试着关闭程序重新进入试下。
直到再点数据质量程序检查出现如下的对话框:2、对图面的修饰,使图面更整洁清晰。
包含整理的内容有GPS 点多余点的删减,地质点的移动(移到十字架)(P过程),分段路线(R过程),点间界线(B过程)。
对点的编缉,主要是移动点,对线的编缉主要是线上移点。
3、对图面修饰好之后要对点坐标重新写入和点间路线的重新计算。
主要是完成点坐标写入与点间路线计算……(这里的地质点和分段路线一定要处在编辑状态)4、点开野外路线小结与自检,点野外小结窗口右下角的PRB多级检查,在弹出来的窗口右角点开始统计,然后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放到野外小结的开头处。
5、对地质点和产状进行静态标注6、对地质点描述进行补充完善。
7、地质点描述要点日期:2013.07.07 天气:晴(晴转阵雨等)人员:吴晓东(掌图)、赖春来(记录)路线号:L6001 地点:旗鼓岭北山脚下村路线任务:1:1万路线地质调查点间路线地质:从D6001往D6002,沿途可见大量石英脉滚石,植被覆盖严重,少见基岩出露,仅在水沟处可见灰白色硅化石英砂岩出露。
地质点号:D6002位置:X: Y: H:位置说明:水沟边(小路边)点性:岩性控制点(界线点、岩性分界点、构造观察点、矿产观察点)露头:天然好(中、差,还有人工好、中、差)风化程度:全风化(强、中、弱、微、未风化)地质点描述:此点为帽子峰组灰白色变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金鸡组紫灰色的含砂质页岩的界线点,二者接触界线较清楚,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数字填图 DGSS 操作步骤

利用mapgis基本工具整饰路线数据:
由掌上机直接转入的野外原始数据往往比较粗糙,影 响图面美观。常见问题及相应图元整饰功能如下:
点位明显不准。 流线锯齿过多。 曲线上点过密。 线段距离过大或压盖。
(慎用)
建议在掌上机绘制线条时采取“折线”方式。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手图)
进行野外路线工作量统计及自检:
1
导线号 0-1 0-1 0-1 0-1
分层号 0 1 1 2
分层位置(米) 0 30 50 80
三 掌上机数据采集(Rgmap)
④ 数据转出
注意,“转出PC数据”必须是 野外路线操作的最后一步,如 果在执行过此操作之后又对路 线数据进行了修改,在转入为 桌面数据之前必须再次执行此 操作。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
剖面数据编辑与计算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剖面柱状图花纹录入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绘制剖面图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绘制剖面柱状图
四 桌面PRB数据整理(剖面)
输出剖面数据
五 实际材料图
打开实际材料图:
(1) 更新野外总图库到实际材 料图
(2) 打开实际材料图(两种方 式)
新建工程时必须要选择背景图层
背景图层的作用: (1)提供工作区数 据采集背景资料。 (2)初始化工作区 地图参数。
一 新建图幅工程
新建工程后需手动添加需要的背景图层:
一 新建图幅工程
再次打开工程有两种方式:
打开最近的工作区菜单
工作区控制台
一 新建图幅工程
编辑PRB字典库,为野外数据采集做准备:
① 打开地图 ② GPS操作 ③ PRB数据采集 ④ 剖面数据采集 ⑤ 数据转出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1.1 资料收集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着、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
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
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镶嵌配准好的MSI底图
3.3.2 前人地质路线的利用及数字化
3.3.2.1 在充分熟 悉消化前人资料的基 础上,直接在镶嵌好 的 1:10 万 MSI 格 式 底 图上按1:25万线距要 求挑选前人的地质路 线及重要的地质点。 3.3.2.2 在数字填 图桌面系统中根据挑 选的路线进行地质路 线的设计。
编辑 /采集 /新增PRB过程
选择采集图层 /选择添加按钮
注意问题:
对于地质点、地质界线 和点间的描述内容,应 以实际观察到的内容为 主,对字典库的内容要 加以修改后利用,不能 生搬硬套、简单类同。
字典库
地质描述内容
属性表
3.2 野外地质路 线调查
P 过程数据 (Gpoint库)操作
描 述 内 容
要求: 野外地质路线 数据是野外数字填 图获取的第一性资 料,为确保资料收 集的完备性、正确 性和安全性,必须 对野外地质路线数 据和实测地质剖面 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和数据备份。
野外地质路线数据检查和数据备份
野外地质路线数据检查
当日野外路线后,为 保证入库数据质量,必须 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检 查。 检查内容包括:野外 采集数据的完整、准确程 度和地质观察内容的齐全 和正确程度。 注意:
路线工作量
自检记录
地质路线数据整理
错误分析及解决办法
① 产生无路线号及无地质点号的问题
• 在相应图层中找到不符合要求的点或线,进行修改或删除 • 进行压缩保存工程操作
数据质量程序检查
3.3 前人地质路线修测
3.3.1 修测前的资料准备 3.3.2 前人地质路线的利用及数字化 3.3.3 野外地质调查、验证与批注 3.3.4 编制数字实际材料图和数字地质图
掌上机程序 RGMAP
地质路线 掌上机各种 文件的位臵
掌上机程序放 在我的设备中
地质路线放在
My Documents
目录下
掌上机程序的执行 文件 rgmap
3.2 实测数字地质路线野外调查
操作时建议放大当前的工 作区域,以加快显示速度
① ① 输入路线号和
起始地质点号, 即可以进入掌上 机操作系统
②
B、图幅中应有专人负责收集各组 的原始数据备份进行汇总
C、室内整理完成后,应进行整理 路线的备份(按日期)
D、一站结束时,项目组应由专人 进行整个基站的数据备份工作 (按照日 期分原始数据和整理数据进行备份 ) , 并尽可能在不同的机器上进行备线的位臵
野外手图 数据交换
(界线点、断层点等);
B、 数字化时地质点的密度应和 1:25万区
调技术要求精度相一致,对原1:5万地质点应 适当抽稀。 对“舍去的地质点” 内容应在
Routing (点间路线)及Boundary (地质界线) 过程描述中给予反映;
C、 P过程(地质点)资料录入中应原封不 动地录入前人 1:5 万或 1:20 万地质点资料 ,并
在野外总图库 中从掌上机把 地质路线转入 数字填图桌面 系统
注意:有时会出现 CE 文件转换失败,原因可能 是图像数据不匹配。解决方法是回到掌上机将 其删除后,重新转出 PC 数据,再转入野外手图。
掌上机数据到桌面系统
①
① 打开野外手图库
②
② 选择路线名称
③ 打开路线工程文件 ③
桌面打开地质路线
野外地质路线数据检查和数据备份
特别要根据野外路线 PRB 数据的编号规则对各类采集数据(地质 点、界线、点间路线、采样、照片、产状素描等)进行各种编号检 查。对路线PRB数据应注意检查P、R、B过程中各类采集数据的编号, 防止因PRB 编号重复发生文件覆盖而导致的数据丢失、破坏、混乱。
地质路线数据整理
① 原始资料 补充与完善 ② 野外照片 导入路线
R过程数据(Routing库)操作
点 间 地 质 路 线 R
位 置
点间 描述 内容
B过程数据(Boundary库)操作
地 质 界 线
B和其它采集层R编码原则 1.地质点上R编号为0,为了 和R一致,故约定地质点上 首条B编号为0 2.地质点上其它采集层R的 编号均为0. 3.分段路线上先采集其它采 集层的数据,然后是R数据
按1:25万区调技术要求挑选并设计地质路线
对前人地质资料收集、利用总的要求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4.总则
不允许在室内将前人作过的1:50000或1:200000 野外路线调查和剖面资料,在未经过野外调查验证和 综合对比分析的情况下,直接作为有效控制路线录入 机内。一定要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前
注明每个地质点的资料来源单位、图幅名称、 记录本区测号、记录人员及地质点号等,以便
于查询及忠实于原调查描述内容,体现出不同 阶段的研究程度和认识;
D 、 对于路线上内容不齐全的地质点,可
根据前人 1 : 5 万或 1 : 20 万相近路线的有效点, 在批注框内对其进行批注说明,以丰富该地质 点的记录内容,在说明中应有相近点的点号、 方位和距离;
③获得GPS信息
④采集GPS点
桌面GPS显示
“ 野外采集系统” 能与 GPS实时相连, 用 屏幕地 形图上 显 示的 GPS轨迹来确定 点 、线、 面图形 信 息的地理位臵
实体信息
GPS 定位
3.2.3 其它 地质 数据 采集
方式一: 新增PRB过程
方式二: 选择添加按钮
线文件 点文件 点 线 属性表
4.4
人关键剖面和路线进行 野外地质验证,在野外验证 的基础上建立起新、旧填图单位的对应关系及其基本 特征,筛选出可利用的前人地质资料(剖面、地质路 线和相关的测试鉴定成果),在数字填图系统中对其 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批注。
前人地质路线资料收集和利用原则:
① 全面收集前人已完成的 1 :5 万 及1:20万区调图幅资料:包括野外记 录本、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地质 图。在全面熟悉资料、 综合分析、 系统拟定出填图单位的基础上,在前 人的路线中选出本次数字填图需要利 用的地质路线及地质点。
注意:照片数码序号中的符号及连字符 必须在英文状态下(如,-而不是,-), 否则无法导入照片。
地质路线数据整理
③导入后照片 的显示与检查 片 理 化 蛇 纹 岩
硅 质 岩
拉脊山蛇绿混 杂岩带照片
地质路线数据整理
④ 图 式 图 例 整 理
地质点标注 信息整理 旋转产状图层 生成产状注释图层 样品编号标注
1:25万玉林市幅部分侵入岩新、旧填图单位对照表
④ 将设计好的地质路线在桌面系统中逐 条进行地质路线的数字化。
C4178
在数字化过程 中,应将各种 资料(P、R、 B以及样品、 化石、产状、 素描、照片) 收集齐全。
C4179
C4180
C4181
前人地质路线数字化
⑤ 数字化中需注意的问题
A、 数字化的地质点应尽量为有效地质点
3.2.1 进入数字填图掌上机路线系统
② 在手图中--打开地图--选择
要工作的地质路线号--进入到野 外手图中即可进行地质路线的操作
② 设 定GPS 参数
3.2.2 GPS点的采 集
待 X,Y 数据稳定一段时间后 即可以进行GPS手工采点
①启动GPS
需注意的问题
① 对一个新工作区,第一个GPS的 位臵可能偏差较大,需要一定的稳 定时间。 ② GPS 点获得后,应及时关闭 GPS , 以节约电能,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③采用蓝牙 GPS 时,采集器关机前 要首先“关闭GPS”,否则采集器易 出现“死机”,需重新启动。
4.更新接图表信息(确定 2.5万图幅号)
5.根据图幅号计算西南角 坐标 6.根据接图表属性库更新 接图表
3.1.2 设计地质路线
2.5万图幅号查询
3.1.2 设计地质路线
3.1.2 设计地质路线
1:5万图幅
1:2.5万图幅 接图表文件
电子字典的编辑与修改
3.1.2 设计地质路线
3.1.2 设计地质路线
在地质填图数据操作--室内数据录 入--设计路线,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输入路线的基本信息
3.1.3 野外手图
打开(新建)野外手图库--新 建--打开
3.1.3 野外手图
添加项目--背景图层--打开
3.1.4 野外手图数据 到掌上机
⑥ 在文件--野外手图数据交换--桌面到
掌上机--确定
3.1.4 野外手图数据到掌上机
② 地质路线必须全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重要 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及其分布规律,对路线线距和 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对地质结构复杂地区,地质 路线控制密度应较大,反之则可适当放稀。有实测 剖面控制的地段,实测剖面可以代替相应地段的地 质路线。
3.1.2 设计地质路线
① 进入需要工作的图幅
对于已经存在 的图幅,在左 侧的对话框中 双击图幅下的 数字填图就可 直接进入
3.3.1 修测前的资料准备
① 对前人的1:2.5万、 1:5万实际
材料图进行扫描、拼图储存为 TIF
格式后转换成MSI格式。
② 将地形图矢量化并进行投影转
换作为背景图层进入数字填图系统,
生成图幅PRB库。
16幅1/2.5万实际材料图
(3)将MSI格式的1: 2.5万、 1 :5 万实际材料图镶嵌配准进入 1:10 万图幅 PRB库中作为路线录入的背 景图层(即将前人的 1 : 2.5 万、 1:5万实际材料图镶嵌成 1:10万 的“实际材料图”)。
由掌上机直接转入的野外原始数 据往往比较粗糙,影响图面美观。 常见问题及相应图元整饰功能如 下: 点位明显不准。 流线锯齿过多。 曲线上点过密。 线段距离过大或压盖。
建议在掌上机绘制线时采取“折线”方式。
利用工具中属性联动浏览 功能检查属性表中数据
地质路线数据整理
地质 路线 小结 及自 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