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中国舞蹈史第3讲汉代舞蹈的发展

中国舞蹈史第3讲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中国舞蹈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代舞蹈的发展,并分析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意义。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文化繁荣对于中国舞蹈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代舞蹈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西汉和东汉时期。
在这两个阶段中,汉代舞蹈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汉代舞蹈在技术和形式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汉代舞蹈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如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在形式上丰富多样,表现出了汉代人们对舞蹈的热爱和创造力。
汉代舞蹈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舞者们的身段和步伐更加优美流畅。
这些进展使得汉代舞蹈在技术和形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汉代舞蹈在内容和主题上呈现出多样性。
汉代舞蹈的内容非常丰富,表现出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其中,宫廷舞蹈通常以对天地万物的赞美为主题,体现了汉代统治者的权力和威严。
而民间舞蹈则更富于情感和幽默,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这种多样性的内容和主题使得汉代舞蹈具有了更加广泛的表现力和人文关怀。
此外,汉代舞蹈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汉代与西域、东南亚等地的交流,外来舞蹈的元素逐渐渗入到了汉代舞蹈中。
比如,在西汉时期,匈奴舞蹈和塞外舞蹈对汉代舞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汉代舞蹈的内涵,并为后来的舞蹈艺术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汉代舞蹈的发展对于中国舞蹈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在技术和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中国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汉代舞蹈的内容和主题多样化,使得舞蹈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同时,汉代舞蹈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舞蹈的多元性和国际性。
所有这些因素都为中国舞蹈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对于后来的舞蹈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汉代舞蹈的发展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在技术和形式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内容和主题呈现出多样性。
汉唐古典舞简介

汉唐古典舞简介春秋战国是我国众多古民族通过兼并战争到融合的阵痛时期,秦统一中国,二世而终,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到汉才真正凝结定型。
从民族发展说,是我们从童年,青年进入青壮年、一切趋向于成熟的阶段,富有蓬勃的朝气,富有进取精神。
从社会发展说,是封建制度稳固上升,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时期。
汉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具有辉宏、博大、雄浑的气势和风格。
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合流,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
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纬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形、神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基础的时期。
然而没有形象依据,也难于进行古代舞蹈的追索和创作。
古人的厚葬之风,在地下墓室为我们发掘汉代舞蹈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是最为丰富的一个时代。
唐代,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峰,舞蹈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盛时代。
汉代舞蹈是江淮、黄河两系文化合流推动出现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唐则是在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南北朝期间)的历史背景上,第二次南北文化合流和中原(广义的)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沟通所形成的第二次发展高潮,并成为全盛时代。
唐大帝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雄厚实力,不仅在域内形成鼎盛局面,而且远扬四海对域外也发挥了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一种宏阔、自信的胸臆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佛、道教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宗教艺术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提高了当时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与域外的文化、贸易往来,又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情趣、审美的开放。
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上的唐代舞蹈,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出现晚宴芭蕾五、六个世纪,而在乐舞体制的建立--如坐、立部伎的区分;舞蹈性质的划分--如健舞、软舞的分类,皇家职业机构的管理--如内外教坊、宜春院、内人等的等次;剧目的数量、种类、艺术风格的广泛性成熟性以及独、双、小型队舞的表演格局、水平,广场集体和大阵容舞蹈的气魄与唐帝国的其他成就一样,在当时是居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汉唐舞蹈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唐舞蹈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历史发展汉唐舞蹈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和唐代,其发展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在历史长河中,汉唐舞蹈曾是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表演形式多样,主题内容丰富,成为当时社会中流行的艺术风尚之一。
1.1 汉代舞蹈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舞蹈以宫廷舞和民间舞为主。
宫廷舞主要是由宫廷舞姬和舞人表演,其舞蹈内容多以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宫廷娱乐为主题,表现出宫廷文化的特点。
而民间舞则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表现出丰富的生活情感和乡土风情。
1.2 唐代舞蹈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舞蹈艺术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唐朝的宫廷舞蹈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表演技巧更加精湛,舞蹈内容更加高雅典雅。
同时,唐代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霓裳羽衣舞》、《长恨歌》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发展变迁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唐舞蹈在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发展,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舞蹈史上诸多的艺术珍品。
而到了近现代,汉唐舞蹈已成为了中国舞蹈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甚至延续至当今,成为了中国舞蹈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基本技巧汉唐舞蹈的基本技巧包括身段、步法、手势、表情等方面,这些技巧是表现舞蹈形态和情感内涵的重要手段。
2.1 身段身段是指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的身体动作和姿势。
汉唐舞蹈的身段优雅轻盈,姿态端庄优美。
舞蹈者在表演过程中,应以挺拔的躯干、舒展的肢体,展现出舞蹈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2.2 步法步法是指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的脚步技巧和移动方式。
汉唐舞蹈的步法丰富多样,包括起步、迈步、转身、折叠等多种基本步法,每一种步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要领。
2.3 手势手势是指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的手部动作和姿势。
汉唐舞蹈的手势丰富多变,包括挥手、抚摩、扬指等多种手势,这些手势都具有独特的舞蹈韵味和艺术表现力。
中国舞蹈史汉代舞蹈的发展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3 、论礼乐的社会作用
继承儒家学说 ,重视礼乐、夸大礼乐社会作用。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夫 功成制礼,治定作乐 。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 。”
——《说苑·修文》
也有唯物主义的见解:
“礼者,上所制,故曰制;乐者,下所作,故
曰
作 。天下太平颂声作 。” ——王
中国舞蹈史
百戏中的剑器表演 汉
剑舞 汉 建鼓角力图 汉
河南南阳画像石鸿门宴 汉
中国舞蹈史
中国舞蹈史
中国舞蹈史
跳弄四剑舞 汉
山东沂南画像石“顶杆悬孩 ” 汉
中国舞蹈史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3 、情节舞
以歌舞形式表现简单故事的成为情节舞。
汉代著名情节舞—— 《东海黄公》
“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画地成川,流渭 通泾 。东海黄公 ,赤刀粤祝 ,冀厌白虎,
中国舞蹈史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七 、乐舞理论
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乐舞理论继承 的主要是儒家学派思想; 发展部分主要是对民间
俗乐舞从理论到实践所采取的开明态度。
1 、论舞自心出
强调舞蹈要表现内心感情 ,只有发自内心的乐
舞 ,才能感人。
“故不得已而歌者 ,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 ,
不矜为丽 。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 皆无有根
中国舞蹈史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一 、“百戏 ”舞蹈 “百戏 ”是包括音乐 、舞蹈 、杂技 、武
术 、幻术 、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 合性演出形式 ,在汉代亦称“角抵戏 ”。
古老的“角抵 ”,犹如今天的“摔跤 ”, 是一种比力度的竞技运动 ,汉代则泛称乐 舞杂技为“角抵戏 ”,与“百戏 ”是同一 概念。 “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 ,秦因而广之 ,汉 兴虽罢 ,至武帝复采用之 。”——《乐书》
第三章 汉代舞蹈的发展

汉赋中的乐舞美学思想
•
"赋"是汉代文人抒发情感的一种时尚,所谓赋是介于歌与诵之间
的唱读文体,其声音抑扬顿挫,有一定节奏,但又不像唱歌那样。在众多
汉赋中,突出乐舞美学思想的代表者可以说是张衡的《西京赋》和傅毅
的《舞赋》了。
•
张衡,东汉人,古代科学家,曾发明制作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他的
文学代表作是《西京赋》。在《西京赋》中,他夸耀了长安的地理、都
的武舞。 《建鼓舞》:是以木柱穿挂鼓的腰部将其竖立起来,鼓面
直立,乐人一边击鼓,一边舞蹈。
3.情节舞
• 情节舞是指以歌舞形式表现简单故事情节的舞蹈。 • 汉代著名的情节舞是《东海黄公》。 • 《东海黄公》的形象资料见于山东临沂县汉画像
石,黄公头戴面具,一手托住老虎的一条后腿, 一手执刀。 • 舞蹈过程中的人兽相斗、虎与人争的武打和幻术、 特技表演,可以视为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
1.巾袖舞
•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 执巾而舞。
• 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 袖作舞,舞袖凌空飘 逸,如行云流水,曼 妙灵动,千姿百态。
汉代文物中,有极 丰富的舞袖形象,袖式 繁多,舞姿各异。既有 矫捷昂扬之姿,也有柔 曼温婉之态。 甘肃武威磨子嘴汉 墓出土一身着窄长袖舞 衣的木俑,一臂下垂, 一臂直举冲天。舞姿雄 健,气度不凡
汉代较有代表性的“四夷乐”是《巴俞舞》。
• 《巴俞舞》是古代川东少数民族“賨人”的舞
蹈,猛锐粗犷,发扬蹈厉。表演时手持矛弩,且 歌且舞,并用巴人原来的语言演唱。
• 《巴俞舞》是古西南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舞蹈, 从汉至唐流传千年,在我国舞蹈史上有重要影响。
•
此外,西南少数民族的《盘舞》、《羽舞》、
中国舞蹈史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PPT课件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以舞相属” 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其形式类似近
日儿童之“找呀找,找朋友”。它是在一人自 舞——相属他人——他人继舞为报——相属另一 人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体现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
舞蹈中的规矩:不按规矩跳舞,习惯上被视为不 礼貌或蔑视对方的行为。
蔡邕 陶谦
四川彭县“以舞相属”画像石 汉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巾袖舞的特点: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傅毅《舞赋》 “裙似飞鸾,袖如回雪”——张衡《观舞赋》
巾袖舞——“水袖”、“红绸舞” “楚舞”——巾袖舞
战国时期与汉代舞人玉佩造型对比
细腰长袖的楚舞
巾袖舞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2、道具舞 舞者手执乐器、武器或物品而舞的舞蹈,统称为道具舞。
• 拟兽组舞《鱼龙曼延》 龙虎相斗 猿猴攀嬉 兽惊大雀 白象行孕 海鳞成龙 猞猁变车 水人弄蛇
曼延之戏 汉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二、“四夷”乐舞 汉代国力强大,跟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东夷之乐执矛舞,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西夷之乐执戟舞,北夷之乐执干舞” ——《白虎通·礼乐篇》
“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
乐舞。 《巴俞舞》表演时手执矛弩,且歌且舞,
并用巴人原来的语言演唱。
名称演变:汉《巴俞舞》——魏《昭武舞》——晋《宣武舞》 ——南梁《巴俞舞》——唐《巴俞舞》
《盘舞》云南石寨山汉代滇王墓出土的人舞铜盘挂饰
《羽舞》云南晋宁石寨山四人乐舞铜饰 西汉
羽人舞蹈图 秦汉 云南石寨山铜贮贝器双人环舞 汉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乐舞百戏画像砖 汉
杂技陶俑盘 西汉
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 西汉
第三章 汉代舞蹈的发展

第三章 汉代舞蹈的发展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时代背景:
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不断提 升,在生产关系随之演变的同时,舞蹈, 作为庞大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也在不断 地向前发展......
主要表现:
• 舞蹈活动普遍盛行 • 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提升
• 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张衡详细描写 了汉代百戏演出的场景,概括出汉代百戏演出的内容,这里有杂技、有 幻术、有歌舞表演,有歌舞戏,还有神奇壮丽的舞台布景和音响效果。 其气势磅礴,品种繁多,技艺高超,布景奇妙都是前代所不能比。张衡 《西京赋》的美学意义在于,真实地再现了汉代百戏演出风貌,从侧面 揭示了汉代乐舞百戏追求的美学理想。 • 傅毅,东汉人,曾是汉章帝时的兰台令吏。他的代表作是《舞 赋》。傅毅在《舞赋》中假托楚襄王和宋玉的对话,通过详细描写宫廷 夜宴女乐活动,阐述其乐舞美学思想。《舞赋》中的经典名句是:"其始 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 辣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这段名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舞蹈美学思 想的精髓,我国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忠实继承了这种传统,成为世界 艺坛中的一朵奇葩。
综上所述,各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乐舞,
不仅丰富了当时的舞蹈,而且对汉族乐舞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
汉代"乐府"建立的任务
乐府原是音乐机构的名称,正式建立于西汉武 帝时期,是汉武帝尊儒活动的一项内容。执行"礼乐 治世"是武帝设立乐府的根本任务。乐府机构的职 能主要是派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诗歌、乐舞,经过 艺术加工,排练演出,以供统治集团观赏和祭祀需要。 汉代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 诗集》里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 歌谣辞》中。它代表了汉代诗歌乐舞艺术的最高 成就,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
汉唐舞蹈知识点归纳总结

汉唐舞蹈知识点归纳总结汉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在舞蹈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汉唐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汉唐舞蹈的特点逐渐形成,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舞蹈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对汉唐舞蹈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读者对汉唐舞蹈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汉唐舞蹈的起源1. 起源时间:汉唐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夏商周时期,舞蹈艺术早已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存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蹈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舞蹈传播:随着周朝的建立,舞蹈艺术也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而逐渐融入到汉唐文化中。
在汉唐时期,舞蹈艺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
3. 舞蹈类型:在汉唐时期,舞蹈可以分为宫廷舞和民间舞两大类。
宫廷舞多是由宫廷女子演出的优美婉转的舞蹈,而民间舞多是由百姓演出的朴实满足的舞蹈。
这两类舞蹈各有其特点,共同构成了汉唐舞蹈的丰富多彩的舞蹈形态。
二、汉唐舞蹈的发展1. 舞蹈表演形式:汉唐时期的舞蹈表演形式较为丰富,有以舞姬为主角的宫廷舞、有以舞者为主角的宴舞、有以宗教活动为主的祭祀舞等。
这些形式的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2. 舞蹈技艺:在汉唐时期,舞蹈技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舞宫宴舞最为典雅华贵,其舞蹈动作优美华丽,舞姬们表演的花样繁多、动作灵活,展现出了舞蹈的高超技艺。
宗教祭祀舞,多为祈祷神灵赐福的舞蹈,表现出了虔诚和敬畏之情。
3. 舞蹈曲目:汉唐时期的舞蹈曲目也非常丰富多样,有《广寒宫舞》、《凤宫舞》、《玉环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这些舞蹈曲目都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成为当时人们的精神食粮。
三、汉唐舞蹈的特点1. 优美婉转:汉唐舞蹈以其优美婉转、动作流畅、形象生动著称。
其舞姬袅娜多姿,舞姿轻盈,身姿曳丽,充满了古代中国女性的阴柔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考研题目
1992年 名词解释:灵星舞(2分) 名词解释:巴俞舞(2分)七盘舞(2分)
1996年 简答:赵飞燕之舞的最大特点?(3分)
1997年 简答:列举出汉代3个著名的表演性舞蹈名称或舞蹈家名字。(5分)
1999年 名词解释:《舞赋》 论述:用实例论述汉代中外舞蹈交流状况。(20分)
2000年 名字解释:翘袖折腰之舞(3分)胡舞(3分)以舞相属(3分) 论述:从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形象谈汉代舞蹈的种类与艺术特征。 (40分)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3、论礼乐的社会作用
继承儒家学说,重视礼乐、夸大礼乐社会作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夫
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 也。” ——《说苑·修文》
也有唯物主义的见解:
“礼者,上所制,故曰制;乐者,下所作,故
曰
作。天下太平颂声作。” ——王
充《论衡·须颂》
四川汉墓出土
的这幅画像砖图画, 表现了当时西域骆 驼载乐这一表演形 式,证明汉代西域 乐舞不仅进入
中原,而且已经为 西南人民所熟知。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汉代“四夷乐”代表——《巴俞舞》 《巴俞舞》是古代川东少数民族“賨人”
的舞蹈,猛锐粗犷。又被称为“板盾蛮”。 先在刘邦军中使用,其后成为西汉宫廷
• 三、女乐歌舞 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女乐的
规模大大增加。 秦始皇宫廷“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
鼓之乐,流漫无穷”——《说苑》 汉代宫廷设立太乐和乐府: 太乐: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 乐府:管理供皇帝娱乐的俗乐舞,搜集
民间乐舞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盘鼓舞》 《盘鼓舞》是汉代比较普及的舞蹈,该
跳弄四剑舞 汉
山东沂南画像石“顶杆悬孩” 汉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3、情节舞
以歌舞形式表现简单故事的成为情节舞。
汉代著名情节舞——《东海黄公》
“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
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
卒不能救。”
——《西京赋》
开创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先河。
东海黄公画像石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乐舞。 《巴俞舞》表演时手执矛弩,且歌且舞,
并用巴人原来的语言演唱。
名称演变:汉《巴俞舞》——魏《昭武舞》——晋《宣武舞》 ——南梁《巴俞舞》——唐《巴俞舞》
《盘舞》云南石寨山汉代滇王墓出土的人舞铜盘挂饰
《羽舞》云南晋宁石寨山四人乐舞铜饰 西汉
羽人舞蹈图 秦汉 云南石寨山铜贮贝器双人环舞 汉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乐舞百戏画像砖 汉
杂技陶俑盘 西汉
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 西汉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汉角抵百戏 可分为四类:
1、巾袖舞 巾袖之舞
是舞者舞袖 或执巾而舞。
“舞袖”
“舞巾”
广州南越王墓玉舞人对舞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乐舞俑
甘 肃 武 威 出 土 的 汉 代 舞 俑 彩绘陶女舞俑 西汉
湖北江陵凤凰山 乐舞纹梳 秦
心者。”
——《淮南鸿烈·诠言》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2、论民间乐舞 反对民间乐舞
“乐尚雅。雅者古正也,所以远郑声也。” ——《白虎通·礼乐》
对雅乐、俗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夫《咸池》、《六英》所以陈清庙,协神人也。 郑卫之乐,所以娱密坐接欢欣也,余日怡荡,非 以风民也,其何害哉。” ——傅毅《舞赋》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五、皇室舞人 汉代较为普遍的舞蹈活动,为汉代造就
了一大批专业和业余的舞蹈者。 戚夫人“翘袖折腰之舞” “翘袖折腰”不是一个舞蹈的名字,而
是以腰、袖的各种动势为基本语素的舞类。 “折腰”不是通常所见的向后下腰,而是 下旁腰作九十度折曲,双臂成“顺风旗” 式随下腰方向平伸,面向观众。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以舞相属” 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其形式类似近
日儿童之“找呀找,找朋友”。它是在一人自 舞——相属他人——他人继舞为报——相属另一 人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体现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
舞蹈中的规矩:不按规矩跳舞,习惯上被视为不 礼貌或蔑视对方的行为。
蔡邕 陶谦
四川彭县“以舞相属”画像石 汉
• 4、舞像 戴假面、著假形(一般为鱼龙百兽假形)
而舞曰舞像。 “像”是“象人”(舞像的艺人)扮的鸟
兽假形。 著名的节目《总会仙倡》和《鱼龙曼延》
凤舞 汉
江苏徐州铜山洪楼画像石总会仙倡 汉
《总会仙倡》用舞蹈的形式,创造了一个仙人仙兽同舞、 人间天上共乐的和平幸福的理想场景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七、乐舞理论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乐舞理论继承
的主要是儒家学派思想;发展部分主要是对民间 俗乐舞从理论到实践所采取的开明态度。
1、论舞自心出
强调舞蹈要表现内心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乐
舞,才能感人。
“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
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
舞的特征是舞者踏盘、踏鼓而舞。 有鼓无盘的名《鼓舞》 七盘一鼓(或二鼓)名《七盘舞》 张衡《观舞赋》 傅毅《舞赋》
《盘鼓舞》吸收了大量杂技高难技巧。
盘鼓舞 汉
《盘鼓舞》不仅是 汉代女乐歌舞的精品, 而且也代表这整个汉代 舞蹈的最高水平。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四、自娱舞蹈 歌舞自娱,是汉代宫廷豪门普遍的日常
相关考研题目
2001年 名词解释:鱼龙曼延(5分)
2002年 名词解释:舞袖(4分)
2004年 简答:“以舞相属”是哪个时期的舞蹈形式?特点是什么?(10分)
2005年 名词解释:建鼓舞(5分) 论述:《百纟宁舞》、《盘鼓舞》是哪个时期的舞蹈?分析比较它们 的艺术特点。(40分)
2006年 名词解释:翘袖折腰之舞(2分)舞赋(2分) 论述:汉代女乐舞蹈的动作特征。(40分)
• 六、汉舞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主 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 两个方面。
思想性——社会意识 神仙幻想类舞蹈:
《羽人舞》《总会仙倡》 《九歌》《巴俞舞》
《干戚舞》
现实类舞蹈:
《灵星舞》《沐猴与狗斗》
社会意识
神仙幻想
执着现实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灵星舞》 “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耘耨、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主讲人:王庆花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系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本讲重点、难点: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专制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中国社会 制度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 秦汉时期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 代。舞蹈活动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 水平大幅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 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 舞蹈传入中原;设立乐府收集民间乐舞。
《铎舞》:铎是一种如大铃一样的乐器,执之而舞。 《鞞舞》:执鞞而舞。鞞是一种扁形小鼓。 《剑舞》 《棍舞》 《戚舞》:执斧而舞。 《刀舞》 《建鼓舞》:“建”即“树立”之意,是以木柱穿挂鼓的 腰部将鼓竖立起来,鼓面直立,乐人一边击鼓一边舞蹈。
百戏中的剑器表演 汉
建
鼓
角
剑
力
舞
图
汉
汉
河南南阳画像石鸿门宴 汉
(3)有专门从事训练、教授舞者的教师和私人“舞蹈训练 班”;
(4)在宫室、豪门、贵族享乐生活中,欣赏舞蹈表演是一项 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赵飞燕“禹步”“掌上舞” “赵后腰骨尤纤细,善禹步行。若人手
执花枝,颤颤焉,他人莫可学也。” “留仙裙” “七宝避风台” “掌上舞”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喜好。 自娱舞蹈有即兴舞和礼节舞之分。即兴
舞是一种无须事先准备、临场随兴而发的 舞蹈。
特点:舞蹈的形势与内容皆随当时环境、 人物心情的不同而变化,形式简单无华, 但能充分表达舞者的情感。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即兴舞 汉高祖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风歌》即兴起舞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 兮守四方!”
• 拟兽组舞《鱼龙曼延》 龙虎相斗 猿猴攀嬉 兽惊大雀 白象行孕 海鳞成龙 猞猁变车 水人弄蛇
曼延之戏 汉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二、“四夷”乐舞 汉代国力强大,跟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东夷之乐执矛舞,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西夷之乐执戟舞,北夷之乐执干舞” ——《白虎通·礼乐篇》
“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一、“百戏”舞蹈 “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
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 合性演出形式,在汉代亦称“角抵戏”。
古老的“角抵”,犹如今天的“摔跤”, 是一种比力度的竞技运动,汉代则泛称乐 舞杂技为“角抵戏”,与“百戏”是同一 概念。 “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汉 兴虽罢,至武帝复采用之。”——《乐书》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巾袖舞的特点: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傅毅《舞赋》 “裙似飞鸾,袖如回雪”——张衡《观舞赋》
巾袖舞——“水袖”、“红绸舞” “楚舞”——巾袖舞
战国时期与汉代舞人玉佩造型对比
细腰长袖的楚舞
巾袖舞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2、道具舞 舞者手执乐器、武器或物品而舞的舞蹈,统称为道具舞。
翘 袖 折 腰 之 舞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
• 李夫人“妙丽善舞”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王翁须“被卖学舞,入宫被杀” • 汉代舞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