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三国、两晋、十六国三国两晋十六国(公元196-439年)是含魏、蜀、吴三国鼎立及两晋、十六国两个历史时期。

三国魏初实行实物货币为主的货币政策,至明帝,才铸“曹魏五铢”。

蜀汉广铸“直百五铢”大钱。

吴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五千”等大钱。

两晋时期,西晋沿用“曹魏五铢”,东晋主要用孙吴及蜀汉旧钱。

十六国时期,后赵曾铸“丰货”,成汉在成都铸造过“汉兴”小钱。

夏铸“大夏真兴”。

前凉曾铸“凉造新泉”。

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

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

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

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两晋货币: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

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

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

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

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南、北朝钱币东晋之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

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期代。

北朝经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后改为北齐。

西魏后改为北周。

云南曾有一种“谜”样钱币,因自身会慢慢融化,故此现在看不到了

云南曾有一种“谜”样钱币,因自身会慢慢融化,故此现在看不到了

云南曾有一种“谜”样钱币,因自身会慢慢融化,故此现在看不到了在古代云南地区,有一种特殊的钱币,它曾被当地人使用流通一千多年,但却因自身极易融化,导致无一幸存。

这种货币究竟是什么?它为何会融化?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货币是人类在商业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衍生品,它的出现,让商品有了明确的价格概念,也让以物易物的落后交易方式得以终止。

据考古界推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贝壳作为货币,原因正是由于其本身易储存且稀有。

至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不断升级,青铜货币开始普及,刀币、铜钱等相继涌现,开启了真正的贸易时代。

至北宋时期,随着市场繁荣度的不断提升,一种更加灵活便捷的交易货币出现,它就是纸质的“交子”。

纸币“交子”的产生,打破了金、银、铜等钱币沉重不易携带的特点,令双方之间的贸易更加畅通简便。

然而您可能并不知道,钱币的发展史绝非如此简单,在漫长的历史中,曾浮现出一种特殊货币的身影,可它却如昙花一现,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的漫漫黄沙之中,这种货币就是盐币。

顾名思义,“盐币”就是以盐制成的特殊货币。

众所周知,在古代时期,中央朝廷一直垄断盐业与冶铁业,食用盐几乎成为了一种稀有生活用品,故此其价格十分昂贵。

我国云南地区远离海岸,食盐获得当时极为有限,故此将其视作一种珍奇物品。

在公元9世纪时,当地居民开始使用食盐作为货币,用于买卖交易商品,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以天然盐块作为货币,后为规范统一货币价值,采用铸造盐锭的方式制作盐币。

铸造盐锭时,首先要把碎盐溶化倒在一个固定的型模内,待其水分充分蒸发后,盐就会重新结晶、凝固成块状。

在其尚未干硬时表面打印重量、制作单位、人名等戳记,使人一目了然。

盐币是按一定比例分铸成不同大小的块状货币。

由于其本身价值不菲,故此人人都对其非常珍视,往往一块盐币能流通很长时间。

瑰丽多彩的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货币史画卷

瑰丽多彩的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货币史画卷

瑰丽多彩的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货币史画卷【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历史上从唐代南诏时期(738~937)有文字记载的货币流通开始,到1958年完成统一货币的历史进程,全市实现货币流通人民币一元化为止的货币史初探,旨在展现普洱市独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货币特色的货币文化。

讴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普洱市1958年最终完成统一货币历史进程的丰功伟绩,它标志着普洱市历史货币与人民币、中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混合流通历史的终结,人民币真正成为法定的、唯一的、稳固的、坚挺的货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货币史中国货币和货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集着华夏文明的精髓,闪耀着文明古国的光辉。

纵观中国历史货币,它们不但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经济状况,而且还受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它们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而且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但对各个时代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还熔铸到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之中。

普洱市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普洱市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在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曾经缔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货币文化。

历史的滚滚长河里,总是深藏着许多奥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人类历史的记忆主要是文化的记忆,人类历史也主要靠文化得以衔接和传续。

独具货币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普洱货币文化,构成了斑斓而神秘的普洱货币史画卷,期待我们去史海遨游探秘。

普洱,因普洱茶和咖啡而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和“中国咖啡之都”,是“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神奇宝地。

普洱市历史上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山高水险,交通闭塞,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山水相连,其中澜沧、孟连、西盟与缅甸接壤,江城与越南、老挝接壤;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与下游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5国相连;哈尼、彝、拉祜、佤、傣、布朗、回、白、瑶、苗、傈僳、蒙古、景颇、汉等14个民族为世居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世居少数民族达13个,历来少数民族人口占大多数,分布在较为落后的边远地区。

神秘的西南国度——大理国

神秘的西南国度——大理国

神秘的西南国度——大理国前言大理国是中国古代白族人建立的一个封建制国家,存在了三百多年,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其政治中心在云南大理的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大理是与宋朝同时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简单点可以说是唐时南诏国的延续。

大理国于1253年被蒙古帝国攻灭。

很多人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中得知大理国的,在书里,段氏子弟人人武功盖世,侠骨柔情,而六脉神剑、一阳指等绝世神功令人思之神往从而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我简单收集了一下各种资料,汇编成了这篇文章,为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这个神秘的国度——大理!正文大理国(937—1253年),都城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城),是中国宋朝时期存在于西南地区的额一个由白族建立的封建政权。

大理国的疆域与中国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大致相同,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

政治制度也与南诏国基本相同,国土面积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僰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说:“僰,羌之别种也。

”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僰人,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僰人融合形成了称为“白蛮(白人)”的新民族。

部分汉人移民中得势的“豪民”,成为“白蛮”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姓”。

在汉晋时代西南著名的僰人大姓有焦、雍、孟、董等家,段氏的声名还称不上显赫。

段家的飞黄腾达是在南诏国时期。

大理的建立者段思平,公元893出生于大理喜睑(今喜洲),祖籍甘肃武威,先世移居云南,融入白蛮,成为白蛮大姓,世代为南诏大臣。

段思平祖上虽然簪缨世家,威名显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时,家道中衰,已成为没落贵族。

浅谈元代云南金银货币与实物货币的流通

浅谈元代云南金银货币与实物货币的流通

浅谈元代云南金银货币与实物货币的流通作者:吴仁慈来源:《卷宗》2017年第27期摘要:就我国各朝代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在元朝我国实行了除云南之外所有地区统一的钞锭政策,由此就决定了云南行省与其他行省相比有更为多元化的货币流通方式。

除了包括贝币为主的通货形式外,同时还包括了盐币、金银货币等多种实物货币。

对此种货币流通状态来看,虽然受货币政策影响,但同时也因当地经济发展形势所决定,本文主要对元代背景下云南金银货币以及实物货币流通方式和产生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元代;云南;货币流通云南因为存在于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交通线,因此被众多学者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但是对比丝绸流通形式相比,海贝被更早的流入云南地区,且在元朝已经成为云南主要的法定货币,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云南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存在大量有色金属,元朝大量金银进入货币流通领域,且因为不受统一钞锭政策影响,逐渐形成了金银货币与实物货币混合的流通方式。

1 云南货币流通特点分析从云南货币流通趋势来看,发展过程不仅具有多元化特点,同时还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在古代云南文明出现时期,其货币流通形式与中原地区相比并无差别,但是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再加上地理条件复杂度高,交通发展不便,导致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差距,包括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

同时,即便是在云南省境内,因为区域性差异,也导致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不平衡情况。

在很早时期云南就有周边沿海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密切的交互关系,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发展,使其货币流通形式更向多元化发展,在元朝已经出现了多种货币流通并存的状态[1]。

但是此时全国已经执行了同一的钞锭政策,虽然多次尝试钞锭政策向云南地区的推行,最后均未成功。

2 云南货币流通形式形成原因在元朝云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受各方因素影响,实现了多种货币流通形式并存的状态。

就历史资料分析,元朝统一后针对货币流通形式分析,推行了全国内统一的钞锭政策,各省赋税均以钞锭为标准。

南北朝以来各朝古钱币简介级及价格

南北朝以来各朝古钱币简介级及价格

隋代钱币大全凉造新泉小平小样3000元北凉渠蒙逊永安年间铸径2.4CM,重约3克左右,小者不足2CM,重约1.5克,此泉出土均在甘肃武威,有王莽钱文风韵..太夏真兴小平15000元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真兴年间铸。

径2.35CM,重约3.03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

此泉多在甘肃出土,传世极少。

丰货小平隶书400元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铸于其都襄国,径2.42--2.48CM,重2.4--4.8克,分别有内外郭及无内外郭者,因铸行较少,故传世不多。

丰货小平篆书300元汉兴小型直读80元东晋李寿踞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铸。

钱文隶书直读,篆书横读,径1.2CM,重1克上下,此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不多,以横读为罕。

...汉兴小型横读350元四铢小平100元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铸。

仿五铢而略小,面无内郭,四铢二字为篆书,重如其文,径2.25CM,重2.4克,少数面穿上下各一星,面文亦有错范重文者孝建四铢小平80元永光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

钱文薤叶篆,内外有郭,径1.6CM,重约1克,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此钱存世极少。

...景和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铸。

较永光钱更见轻薄,钱文为小篆,径约1.6CM,重不足一克。

景和年号行三月而废帝被弑。

故景和钱极罕。

两铢小平小型6000元两朝宋废景和元年二月铸的两铢钱。

钱体轻薄,径约1.9CM,重1克左右;三月废帝被弑,十二月罢两铢钱,故两铢钱极罕。

太货六铢小平150元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铸,面背内外郭精整,钱文玉筋篆,书体精美,为六朝钱中精品,径2.5CM,重约3克,近日市上见一批“十全十美”之太货六铢,望集币时慎之。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200元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钱文方折篆体,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杂,大小不一,大者径2.5CM,重3.4克,小者径2CM,重2.5克。

由于铸行有限,故传世,出土均少。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200元太和五铢小平300元太和五铢双点太800元永安五铢背“土” 400元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听民与官铸,铜材,大小不一,钱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连内郭,径2.5CM,重5.5克,轻小者1.8CM,重仅2克,背有四出纹,土字者少见。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字序: 一三么大小中五元天太支文半四布平幼弘正民永光同次至西利壮孝宋序良两周定延招明治直金长阜保咸契宣建政昭洪皇致贞重飞唐差泰益高干崇常康得凉淳清祥第统绍货通景开隆顺嗣会祺万圣裕道雍靖嘉寿汉熙福端广庆穆兴龙应丰宝一刀战国燕一刀平五千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三铢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么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中通宝元朝吴朱元璋宋龙凤年间(公元1356~1367年)铸。

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国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吉铢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大安元宝辽代道宗大安年间(公元1083~1091年)铸。

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安宝钱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宋元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宋通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铸。

大明通宝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公元1646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百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当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二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五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唐通宝五代十国南唐玄宗中兴年间(公元958~961年)铸。

大夏真兴东晋夏真兴元年(公元419年)铸。

大康元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康通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朝通宝元朝蒙古未改国号大元以前(公元1206~1259年)铸。

大顺通宝明朝大西国张献忠(公元1644年)铸。

中国古币对照表完整版

中国古币对照表完整版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字序: 一三么大小中五元天太支文半四布平幼弘正民永光同次至西利壮孝宋序良两周定延招明治直金长阜保咸契宣建政昭洪皇致贞重飞唐差泰益高干崇常康得凉淳清祥第统绍货通景开隆顺嗣会祺万圣裕道雍靖嘉寿汉熙福端广庆穆兴龙应丰宝一刀战国燕一刀平五千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三铢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么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中通宝元朝吴朱元璋宋龙凤年间(公元1356~1367年)铸。

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国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吉铢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大安元宝辽代道宗大安年间(公元1083~1091年)铸。

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安宝钱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宋元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宋通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铸。

大明通宝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公元1646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百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当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二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五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唐通宝五代十国南唐玄宗中兴年间(公元958~961年)铸。

大夏真兴东晋夏真兴元年(公元419年)铸。

大康元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康通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朝通宝元朝蒙古未改国号大元以前(公元1206~1259年)铸。

大顺通宝明朝大西国张献忠(公元1644年)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金融研究
2007.增刊《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增刊2007年增刊
(总416期)广西金融研究JournalofGuangxiFinancialResearch2007GeneralNo.416
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高庆民
(柳州钱币学会,广西柳州545001)
自从发现大理国钱币之后,由于无史料,几乎无人研究。

笔者过去曾简单地谈到大理国钱币,近几年来经多次琢磨,对它们有了些新的看法,不吐不快,附记于此。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笔者陆续从云南收集到一些奇特的钱币。

首先得到的是“弘治通宝”,其钱文书法和品相(自然性)均很差,钱体为粗砂铸造,粗糙而凹凸不平,十分明显。

当初笔者把它列入明代弘治年间的铸币,但是它又与明代钱币的风格不同,最后只好归入明代云南的私铸币。

接着又得到“太平通宝”,其特点与上述的“弘治通宝”完全相同,只有宋代有“太平通宝”,同理笔者又把它归入宋代云南民间的私铸币。

后来经仔细观
察分析,又发现问题了,明代弘治年间
(公元1488-1505年)和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均处于鼎盛时期,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间不可能存在私铸钱币的现象,故它们不应当是明代或宋代的货币,笔者又试图把它们列入安南(今越南)仿造中国年号钱币,或定为安南私铸币,但它们仍无安南钱币的风格,为此笔者心中一直不安定。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止,笔者先后又收集到了“大周通宝”、“太官通宝”、“水官通宝”、
“太定通宝”和一枚铸有奇怪符号的钱币
(注:即“文信千宝”),共计五种铜钱,均从云南昆明古玩市场购得。

经与云南泉友交谈后得知,这类风格相同的铜钱仅发现八种,即上文提到的七种再加“火官通宝”,笔者只差“火官通宝”。

这八种钱除了“弘治通宝”较多和“大周通宝”罕见之外,其余均少见,钱径相同约为19毫米,孔径约为5毫米,厚约为2毫米,属小平钱,均用粗沙翻铸而成,钱文古朴,钱体粗犷。

它们当初出现在云南昆明古玩市场时,曾一度被当作现代人伪作而不受欢迎,但是笔者发现,它们均有自然包浆和颗粒锈,属生坑真品,便大力买进。

精明的江浙泉商纷至云南抢购,此币价日涨。

笔者多次询问云南泉友并探讨之,一无所获,由于钱商对来源之处保密,我们连出处都不知道,更不知何人铸造了。

云南的一些大收藏家并不重视,认为是民间私铸,研究意义不大,甚至认为可能来自贵州或广西或西藏,随即遭到笔者和这三省的泉友所否定,后又认为来自安南。

故直到1989年
11月云南省钱币学会编写
《云南历史货币》之时,仍然认为它们不是云南货币而没有收入书中,成为憾事。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在大理钱币学会成立之后,对上述钱币不重视的现象才得到改善。

经该学会会员的努力,终于发现这八种铜钱均出于大理地区,定为大理国所铸这个结论立刻得到云南和国内泉界的认同。

发现大理国钱币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于是大理国钱币成为中外泉友追求的目标,中国钱币学会的领导也亲临大理考察,僧多粥少,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收齐以上八种钱币。

由于有关大理国的史料几无,史学界争议颇大,无法确定每种币的铸造者和年代,仅是笼统地认为与宋代同时代。

研究这八种钱币,就应该研究大理国,大理国何时建国?历届国王是谁?因何灭亡?没人知晓,为此笔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二次前往大理实地考察。

古大理国的城墙今犹在,古城范围在今上关与下关之间,上关在城北,下关在城南,均有城门,两关相距40多公里,其中还有一高原淡水湖,南北狭长,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因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洱海”;紧依“洱海”的是“苍山”也是南北走向,海拔四千余米。

笔者八月份去时,仍见山顶皑皑白雪,苍山溶化的雪水注入洱海,洱海与苍山之间辟有古道连接上关和下关,今通汽车,关上两关的城门,洱海苍山在内就成为世外桃源。

古大理国是白族的祖先所建,往前可追溯到南诏国,与唐朝同时代。

南诏王在洱海的金梭岛上建有行宫,今尚存遗址,另在洱海之滨建有“崇圣寺”,寺庙早已毁,今仅存留三塔,其中主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分为
《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增刊广西金融研究
2007.增刊图5
图4图3图2图1十六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是典型唐代风格塔,受唐代影响之深由此可见。

塔前的一块大理石上刻有楷书“永镇山川”四字,另两塔较小,分居南北方向,每塔高42.19米,塔有10层,两小塔各距“千寻塔”七十米,均为仿唐建筑。

史学界对南诏国和南诏王的情况不甚了解,但是到了大理国(与宋代同时代),由于与中原地区来往更加密切了,史料上有了零星记载。

据专家考证,大理国历经约300年左右共有22个国王,国王以段为姓氏,其中第16代国王叫段誉,也叫段正严,在位时间最长,对大理国的贡献也最大。

由于他热衷于佛教,最后自愿退位出家当了僧人。

可见中原文化和佛教的影响必然要在其所铸的钱币中留下印记。

上文中提到的那枚奇特符号的钱币,经专家鉴定,为白族古文字也就是古大理国的文字,后来定为“文信千宝”,其余“大周通宝”等七种钱币均采用汉字,“大周通宝”钱文带有隶书之韵,另六种均为楷书,这正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这是古大理国文化溶入中原文化的印记之一。

钱文中的“火官、水官”等字,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是道教的经典。

以此推
测,应铸有
“木官、金官和土官”钱币,但是至今没发现。

在大理国看到的“崇圣寺”仿唐风格,可见大理国是个道佛并存的社会,而且由中原传入,这是印记之二。

近代考古发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经过大理地区,中原文化和商贸正沿着这条路往来,使得古大理国跟上发达的中原地区步伐铸造了金属货币,采用“弘治”、“太平”做钱文(中原王朝年号),这是印记之三。

我们知道,直到民国初年(已近千年)云南广大的乡村仍然流通使用贝币(海贝),近代在昆明的滇池旁出土了成千上万枚贝币,这些贝币产自遥远的海洋中,在古代是如何流入内陆云南地区并成为使用千年的货币仍然是个谜。

云南
是产铜大省,其东川的铜以量多质好闻名于世,历代不但供应中央政府,而且还供应其它省份
(例如广西),有如此丰富的铜矿却一直使用贝币,全国仅此一省,这又是一个谜。

大理国首铸金属币是个特例,却淹没在贝币之中不见踪影。

总而言之,古大理国的钱币是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为主,包容佛教文化,又保留自己文化的混合体。

(特约编辑:赵盾)(校对:ZD)
中国古钱币研究的康熙通宝也不可能是宝云局初铸的折二样钱。

以上见解是初步认识,目前在所有资料和实物中,实在未见过有第二枚钱径如此大,制作如此精良,重量达7.5克的宝云局康熙通宝小平钱。

所以,通过几方面的比较,有理由认为应该是一枚由户部发给云南钱局的样钱。

经过三百多年变幻莫测的历史长河,这枚铸量很少的样钱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而能保留今天,实在不易。

现将此钱图片见文与大家共同探讨,也请藏家和专家不吝指教。

(特约编辑:熊宝康)(校对:XBK)
(上接第2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