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讲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考古(下)

合集下载

10第十讲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考古(上)

10第十讲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考古(上)

萨、胁侍等。
此龛有大理国盛德4年(公元1179年)墨书题记。第
八窟可以断为大理国石窟。
狮子关是一处险峻的山崖,顶上有像生巨石一尊,酷
似蹲踞的雄狮。明代文人李元阳在崖壁上题刻“狮子关”三
字。该区有3窟(处)。
第九窟:《毕摩》
高1.13米,宽0.90米。是山麓一浅窟,仅
雕一名男子,裸首,头发卷曲齐肩,身披毡,腰
六诏之外,还有一些小诏:石桥诏、石和诏、白崖(诏)、剑川 (诏)和洱海沿岸的西洱河蛮。
《新唐书·南诏传》:“夷语王为诏”。“诏”可以理解为王、 首领、酋长,也可以理解为部落。
这一时期,“六诏”或“八诏”、“河蛮”全部或大多 数业已从事农耕,定居,有城邑聚落,畜牧业、渔猎也 相当发达。
公元653年,唐高宗任命蒙舍诏大首领细奴逻为巍州刺 史。经细奴逻及其子孙四代逻盛、盛逻皮、皮逻阁的苦 心经营,蒙舍诏逐渐强盛。
1951年,宋伯胤考察石窟并于195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剑川石 窟》一书以后,这座石窟群才广为人知,并被学术界所重视和研究。
按地理位置可将石窟群分三个区: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村区。 石钟寺区有8窟、狮子关区有3窟(处)、沙登村区有6窟(处)。 整个石窟群共有17窟(处)、造像139躯、碑碣5通、造像题记4则, 其它题记40则,崖画1处。
维摩诘造像,正在向文殊师利侃侃而谈。
第六窟:《八大明王》
窟长11米,高3米。是石钟山石窟群中
最大的一窟。正中雕佛及弟子阿难、迦叶。
左右为“八大明王”:“大圣东方六足尊明
王”、“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
南方无能胜明王”、“大圣西南方大轮明
王”、“大圣西方马头明王”、“大圣西北
方大笑明王”、“大圣北方步掷明王”、

大理国对南诏国宗教的认同

大理国对南诏国宗教的认同

大理国对南诏国宗教的认同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来源:不详作者:侯冲784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大理国对南诏国宗教的认同——石钟山石窟与《南诏图传》和张胜温绘《梵像卷》的比较研究侯冲剑川石钟山石窟被誉为“是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精心雕刻的佛教艺术的杰作,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刻在石头上的一部有待解读的大书”,张胜温绘《梵像卷》被认为比《南诏德化碑》更重要,“是南诏大理国第一件重要史料宝藏””,而且它们与《南诏图传》一样都被誉为“南天瑰宝”③。

在将石钟山石窟与《南诏图传》、张胜温绘《梵像卷》作比较研究后我们看到,大理国时期成画的《梵像卷》与石钟山大理国时期刻凿的数窟石刻造像,不论是题材还是造像艺术,都有明显受南诏时期成画的《南诏图传》影响的痕迹。

现存《南诏图传》虽然是大理国初期的摹本,却与大理国时期成画的《梵像卷》和大理国时期刻凿的石钟山石窟造像一样有南诏时期的图像甚至是南诏王者造像。

如果仅只是依照历史发展顺序,从南诏国与大理国宗教存在着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解释,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看法。

在对大理国时期石刻像和绘画中的大量南诏时期造像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大理国对南诏国有着强烈的认同倾向。

云南历史上蒙、段并称,宗教认同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大理国摹本《南诏图传》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中的《南诏图传》,又称《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包括《图画卷》和《文字卷》两部分。

《文字卷》所录中兴二年敕文说:大封民国圣教兴行,其来有上,或从胡、梵而至,或于蕃、汉而来,弈代相传,敬仰无异。

因以兵马强盛,王业克昌,万姓无妖扎之灾,五谷有丰盈之瑞。

然而朕以童幼,未博古今,虽典教而入邦,未知何圣为始。

誓欲加心供养,图像流形,今世后身,除灾致福。

因问儒释耆老之辈,通古辩今之流,莫隐知闻,速宜进奏。

敕付慈爽,布告天下,咸使知闻。

敕文说得很明白,中兴皇帝因年幼无知,不知是哪个僧人最先把佛教传人南诏,而他又“誓欲加心供养,图像流形”,便布告天下,让“儒释耆老之辈,通古辩今之流,莫隐知闻,速宜进奏”。

孙太初南诏、大理国号考

孙太初南诏、大理国号考

孙太初南诏、大理国号考唐、宋时期,蒙、段二姓,建国称王,先后垂五百六十余年。

称蒙氏之国为“南诏”,段氏之国为“大理”,已成习惯之词,而其确切的国号叫什么,还未见有人专门加以讨论。

史书对于南诏、大理国号,记载也多歧异,往往将地名、封号与国号三者混淆不清。

本文根据文物和文献资料,对这个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治蒙、段史的同志参考。

蒙氏建国号于何时,正史、野史和方志的记载不一致,当以正史所记较为可靠。

野史的记载,多半源于民间传说,或抄袭正史之说而加以附会臆改,不尽可信。

但“俗语不实,流为丹青”,其影响之广泛,远非正史所及,所以不可不辨。

野史于蒙氏之建立国号,都说始于细奴逻时,但名称各异。

李京《云南志略》云:“蒙氏名细奴逻,城蒙舍之陇于图而都之,国号大蒙,自称奇王。

云南建国称王始此,唐贞观三年也。

”张道宗《记古滇说集》云:“王孙名奇嘉者,以蒙号国也.”王格本《南诏野史·大封民国》云:“奇王蒙氏,始唐高宗永徽三年乃建都蒙舍,筑城龙图山。

贞观初灭南诏,号大蒙国。

称王僭号自此始。

“以建国号为“蒙”,始于细奴逻时,这是一种说法。

杨慎《滇载记》则说:“蒙氏始兴,曰细奴逻,九隆五族牟苴笃之三十六世孙也。

耕于巍山之麓,数有神异。

孳牧繁息,部众日盛,代张氏立国,号曰封民蒙氏,伪称南诏。

实唐贞观三年也。

”此说也是以建国号始于细奴逻时,惟“号曰封民蒙氏”,又称“南诏”,二名并举,殊为含混。

王崧本《南诏野史·建宁国》云:“张氏传三十三世,至张乐进求,一见蒙奇王有异相,遂妻以女,让位与奇王。

王姓蒙,名细奴逻。

遂灭张氏,号大封民国。

”此说与《滇载记》略同,而和同书《大封民国》条“号大蒙国”又自相矛盾。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蒙化府建置沿革云:“初,蒙氏细奴逻自哀牢徒居今府治之西北巃于图山,筑城立国,号蒙舍诏,即六诏之一也。

以其在诸部之南、又称南诏。

”正德《云南志》亦云:“号蒙舍诏,改称南诏。

”此以细奴逻建国号为“蒙舍诏”,亦称“南诏”,又是一种说法。

【剑川石窟】南诏和大理的历史见证

【剑川石窟】南诏和大理的历史见证

【剑川石窟】南诏和大理的历史见证金庸赞石窟为南天瑰宝位于北方丝绸之路的敦煌莫高窟享誉国内外,而大理剑川的石宝山石窟,在沉睡千年后,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正被更多的人认识到,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著名作家冯骥才等人,参观石宝山石窟后都给予了高度称赞,金庸先生更称其为“南天瑰宝”。

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石宝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中有建于元代的悬空宝相寺、建于明代的金顶寺和建于清代的海云居,历史悠久,各具特色,最负盛名的是山中的石窟群和摩崖造像。

在数平方公里左右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地区的岩壁上,分布着17个石窟、139尊石雕造像。

雕像内容,一类是佛教题材,有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罗汉等,另一类是世俗题材,有南诏王、清平官、南亚僧等人物。

这些雕像造型精美,其中一尊观音像,更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费孝通先生曾多次考察剑川石窟后感叹说:“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

”而在1988年,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考察石宝山石窟后,不仅挥毫题写了“南天瑰宝”四个大字,还遗憾地说他要是早日有幸参观石窟,《天龙八部》涉及的山川地理将会更加切合实际,部分情节也会因此而做出相应调整。

著名作家冯骥才,考察剑川石窟后也挥毫题写“神佛首选地,人间天堂山”,倍加赞赏。

中国古遗址保护协会、南诏研究会会员董增旭认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这些石窟雕刻艺术,是白族人民艺术的缩影,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白族和国内各民族,以及我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南北文化交汇孕育了石窟剑川位于“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要冲,它既是南诏国、大理国文化的出口地,也是外来文化的进口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剑川成为了云南文明的发祥地,也成为了南北文化、中外文明的交汇地,石宝山石窟,因此而得以孕育在剑川。

妙香佛国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途径研究

妙香佛国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途径研究

妙香佛国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途径研究摘要:长期以来,密宗传入云南的路线一直广受争议,有源自中原、印度、西藏以及东南亚等说。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记载,结合宗教、艺术、考古等民族志资料,厘清了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的途径。

认为南诏大理国地处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西南边疆的强大地方政权,同时接受与之为邻的印度、吐蕃以及东南亚诸国各方影响是有据可循的。

关键词:佛教密宗;阿吒力;大理;白族;宗教史佛教密宗一般认为成熟于公元7世纪,独特的修行和传承方式、鲜明的民俗信仰色彩是其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的主要特征。

公元8世纪初之后,密宗由印度向外传播,广泛流传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

“一时间,密教在世界佛教中也成了压倒一切的教派”。

[1] 俗称阿吒力的大理佛教密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有学者认为其在南诏大理国时期曾取得国教的地位。

[2]早在20世纪40年代对大理佛教密宗的研究就已开始。

随着西南联大的迁入,昆明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一大批随迁的学者对云南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向达先生因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大理地区留存一批记载古代特殊佛教信仰的墓碑,便委托石钟健先生深入喜洲和邓川两地,对碑文进行了收集和初步研究。

与此同时,云南大学方国瑜先生等也对昆明、大理留存的一批佛教文物如经幢、墓碑等进行了考察,结合古代文献,完成了多篇直到今天都仍有很高价值的佛学史研究论文。

50年代之后,白族被正式划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关当地信仰的研究迅速增多,随着多批考古材料如大理千寻塔塔刹文物、北汤天写经等的发现,有关讨论更加深入。

张旭、汪宁生、李昆生、张锡禄、李东红、候冲以及本土学者杨延福、田怀清、周祜等利用历史、宗教、艺术、考古、人类学等学科的成果,将现有的画卷、石窟、碑刻、文献以及民族志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了有效整合,对阿吒力信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对大理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的认识并没有达成共识。

对于佛教密宗进入大理的途径,以往的研究提供给我们的答案多样,有中土说、印度说、西藏说。

大理州博物馆佛教艺术展厅与本主展厅之比较

大理州博物馆佛教艺术展厅与本主展厅之比较

大理州博物馆佛教艺术展厅与本主展厅之比较作者:刘萍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3期摘要:大理州博物馆佛教艺术展厅与本主展厅体现了大理州的地区特色,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对两个展厅进行了简单的陈述。

其次,对两个展厅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提出了建议进行改进。

关键词:基本陈列;阿吒力;本主文化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交接地带。

在此地,彝族和白族先民共同建立了两个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和大理国。

南诏晚期及整个大理国时期,佛教极为盛行,南诏第11代王蒙世隆将佛教奉为“大封民国圣教”。

至大理国时期更是举国崇僧敬佛,各级官员都从“通释习儒”的“释儒”阶层中选拔。

相传大理22代帝王中就有9位禅位为僧。

而同时大理地区还有另外盛行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

大理州博物馆的佛教艺术展厅和本主展厅就充分体现了大理地区的特色。

佛教艺术展厅包括了三个展厅,里面陈列了石窟造像、摩崖石刻以及佛教绘画三个方面。

而本主展厅则主要陈列了本主的造像,由于现在本主在大理地区仍然流行,所以我们有很多的实物资料进行观看。

在佛教展厅的石窟造像中由于受到了本主崇拜的影响,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带有本主崇拜的石窟造像,例如异牟寻造像以及比较特殊的阿央白造像。

而在本主展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天王的形象。

下面主要针对佛教艺术展厅与本主展厅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为什么在相同的博物馆中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当然,佛教艺术中的绘画展厅与本主展厅之间还是有一些共性。

(1)两个展厅的主题非常明确。

佛教艺术展厅主要体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化,利用了石窟造像、摩崖石刻以及绘画艺术来加以体现。

而本主展厅也通过一系列的本主造像充分体现了各个村社的本主崇拜。

(2)两个展厅的展示都属于基本型的长期陈列,都代表了大理地区的特色。

都在室内进行展示,两者都属于观赏性展览,但同时又都具有教育意义。

实际上他们又具有历史传承的意味,历史性自然地存在于它们的本性当中。

南诏国与大理国

南诏国与大理国

南诏国与大理国南诏国与大理国---大理的历史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白蛮众多部族和部落,649~902年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

一般认为,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

其中有六个势力最大的乌蛮部落,史称“六诏”(“诏”之意即王),即蒙舍、蒙嶲、浪穹、邓赕、施浪及越析;或称“八诏”,则加石和、石桥二诏(《新唐书》作时傍、矣川罗识)。

蒙舍诏地处各诏之南,故又称南诏。

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遣使入贡。

武则天时,其子逻盛亲自入朝。

蒙舍诏原居蒙舍(今云南巍山西北),至唐玄宗时,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

779年又迁羊(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738年,唐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封云南王。

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即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势力,向东消灭踞有今云南中部、东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澜沧江以西的寻传、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区。

南诏在境内发展生产,沟通本地区及中南亚与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南诏之统一六诏,本由唐朝促成。

统一后,南诏向外扩张。

时唐设置姚州(今云南洮安北),建安宁城(今属云南),向今云南各地发展势力,与南诏发生矛盾冲突。

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开始抑制南诏的扩张。

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太守张虔陀等贪狯无谋,进一步激化双方矛盾。

750年,阁罗凤发兵攻陷姚州,杀虔陀,遂背唐而附吐蕃。

752年,吐蕃封之为“赞普钟”,意为吐蕃王之弟,给金印,号称“东帝”。

时杨国忠为唐相,调全国各地兵十万征讨,但为南诏所败。

其后安史之乱起,吐蕃东进,唐无力应付西南,南诏乘机扩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 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阁罗凤孙异牟寻时南诏势力最盛,曾以二十万兵力与吐蕃并力攻袭剑南西川。

吐蕃以南诏为属国,向其征发兵、赋,又派兵驻其境,南诏王异牟寻不堪其扰。

《南天佛国——南诏大理佛教历史与文化》读书笔记模板

《南天佛国——南诏大理佛教历史与文化》读书笔记模板
南天佛国——南诏大理佛教历史与文 化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研究
佛教
历史
佛教文化
火葬
史料
南诏
佛教
社会 佛教
寺庙
大理
南诏
经幢
大理
古本
发现
经卷
内容摘要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具有以佛教治世,以佛法教化人民的文化传统,其社会、 历史、文化各个领域都受到佛教影响,被誉为“南天佛国”。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文献记载,以及佛教物质文化 遗产中,触摸并感知到南诏大理佛教信仰的盛况。本书为多学科融合视野下的新成果,从东亚佛教交流史,特别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社会历史情境、佛教与社会、佛教文化遗产三大板块的呈现与探讨,用丰富 的史料与科学的叙事,再现南诏大理佛教文化。
4
第七章佛教宗 派与历代高僧
5 第八章本土化
佛教灵山圣迹 与神话传说
第九章以佛号 为名
第十章佛教化 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张骞发现“蜀身毒道” 第二节益州郡与汉代西南边疆治理 第三节永昌郡与汉代西南边疆对外交通 第四节南中七郡与蜀汉时期的云南 第五节西晋宁州设治与南朝爨氏称霸南中 第六节隋至初唐时期的云南 第七节南诏对西南边疆的统一与拓展 第八节大理国历史发展
读书笔记
讲了很多研究方向,也有很多参考书籍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拉出一个长书单,不过,很多关于佛教神系信仰仪 式与仪轨我不懂,密宗,密教和其他的关系也不太懂,所以这本书后面的介绍大部分不解。以号称阿叱力的密教 金刚乘最有影响,流行瑜伽秘密修行方法,即修行者与观想的神祇合二为一,奉行“神我合一”“神我同体”的 信仰。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在于火葬罐,这样的丧葬模式的独特性,某种意义上面也是对火葬的另一个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长篇题记。叙述南诏史及他本人对画的意见。卷末有
清室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于1820年所书题记:“嘉庆
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九月二十二日成亲王观”据此可以推
测,至迟在公元1820年以前,《图传》还收藏在成亲王
府或皇宫内。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并攻占北京,西太后携光
绪帝西逃。联军焚烧圆明园,并大肆虏掠清宫及诸王公
僧及回首看之,王乐等莫能进步。始乃归心稽颡
伏罪。梵僧乃出开南 山羌 浮山顶。后遇普苴诺
苴大首领张宁建即健成之父也,健成即张化成也。
后出和泥大首领宋林别之界焉。林则多生种福,
幸蒙顶礼。
第六化,圣僧行化至忙道大首领李忙灵之
界焉。其时人机闇味,未识圣人。虽有宿缘,未
可教化。遂即腾空乘云,化为阿嵯耶像。忙灵惊
大臣府邸。相信《图传》在这年落人侵略军手中,流到
海外。
32年后的1932年,美国学者海伦·查平博士(Dr.
Helen. B. Chapin)在一家日本公司的纽约分理处见到
画卷,并获得照片。博士遂著文《云南的观音像》于
1944年出版的《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首次发表画卷
全部黑白照片7张。世人才得见此希世珍宝的图片。由
敕付慈爽,布告天下,咸使知闻。
中兴二年二月十八日
大矣哉!阿嵯耶观音之妙用也!威力罕测,变现
难思,运悲而导诱迷涂,施权化而拯济含识。顺之则福
至,逆之则害生。心期愿谐,犹声逐响者也。由是乃效
灵于巍山之上,而乞食于奇王之家。观其精专,逐授记
莂。龙飞九五之位,鸟翔三月之程。同赞期,共称臣妾,
化俗设教,会时立规,感其笃信之情,遂现神通之力。
Chapin博士可以说是研究云南古代佛教艺术的 西方人中始作俑者。她的论文翻译本如今已在 198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查尔斯·巴克斯著, 林超民译的《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一书中 作为附录奉献给读者。以不淹Chapin博士向世人 介绍《南诏图传》之首功。
《南诏图传》现在收藏在日本京都藤井有邻 馆内。何时入藏和入藏有邻馆的经过不详。然我 曾有幸亲眼目睹此画。1992年2月我与云南另外 两位学者访问日本时,承蒙藤井善三郎馆长友善 接待,将平时并不展出的《南诏图传》专门从库 内提出,供云南学者观摩。惟一可以令人欣慰的 是,吾滇之国宝《南诏图传》历遭劫难,现在终 于还在人间!他日若能回归故里,那真是《图传》 幸甚!滇人幸甚!
山经营,受观音教化。力图向人们说明南诏国的
基业乃是“王权神授”的。第二个主题为“祭铁
柱图”,绘张乐尽求禅让王位,细奴逻成为南诏
开国君主。第三个主题为“西耳河等记”,画卷
这个部分比较难读懂,可能绘南诏亡国。
第一个主题乃是以观音幻化凡七化来绘制的。第
一化有点“提纲挚领”的味道,从卷首至“文士罗傍”
一段。描绘出“君权神授”的种种祥瑞:天兵天将乘云
驾雾,前来帮助奇王细奴逻;又有仙女齐集,奏着天乐,
时时供养奇王家,有凤来仪,吉祥的两树橙花,在奇王
之华屋前后怒放。第二化正式描绘“巍山起因”。
云南有诸多地方史志都记载,蒙舍诏第一代开山
祖舍龙(又名龙伽独)为逃避仇人而从哀牢山迁往巍山
定居。舍龙的祖先原系游牧部落,到舍龙及其子细奴逻
时率部众到巍山,因为这里适宜农耕,便定居下来,逐
望忍爽张顺等谨按‘巍山起因’、‘铁柱’、‘西耳河等记’, 而略叙巍山已来胜事。
时中兴二年戊午岁三月十四日谨记”。
将《南诏图传》之文字卷和画卷两相对照
后不难发现,文字卷是画卷的文字说明,类似今
天的连环图画。稍具南诏历史常识的人,不难读
懂《南诏图传》。
根据文字卷的说明,整幅画卷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为“巍山起因”,描绘南诏始祖在巍
三段,后烧火中,骨肉灰尽,盛竹筒中,抛于水
里,破筒而出,形体如故,无能损坏。钵、盂、
锡杖,王乐差部下外券赴奏于巄 山于 山上,留
着内道场供养顶礼。其靴变为石,今现在穷石村
中。
第五化,梵僧手持瓶柳,足穿屧履,查其
人辈,根机下劣,未合化缘,因以隐避登山。村
主王乐等,或骑牛乘马,或急行而赶之。数里之
间,梵僧缓步而已,以追之莫及。后将欲及,梵
1986年,获悉吾友林超民博士正在翻译美国查尔 斯·巴克斯所著《南诏国与唐代西南边疆》一书。 遂将前述 Helen. B .Chapin所著《云南的观音 像》英文抽印本交林教授翻译,而此抽印本的流 传亦充分体现我国老一辈著名学者之间的深情厚 谊。此抽印本是Chapin签名赠送周一良教授,周 先生转赠给向达教授,向先生再转赠方国瑜教授, 方先生在生前将抽印本捐赠云南省博物馆。
兴宗王,隐显有期,初期住初于十二日,再期住于六日,
后期住于三日。从此兵强国盛,辟土开疆,此亦阿嵯耶
之化也。
第二化,浔弥脚、梦讳等二人欲送耕饭。
其时,梵僧在奇王家内留住不去。浔弥脚等送饭
至路中,梵僧已在前回乞食矣。乃戴梦讳所施黑
淡綵二端叠以为首饰盖贵重人所施之物也,后人
效为首饰也。其时浔弥脚等所将耕饭,再亦回施,
骇,打更鼓,集村人。人既集之,仿佛犹见圣像,
放大光明。乃于打更鼓之处,化一老人云:‘乃 吾解熔铸,作此圣容所见之形,毫厘不异’。忙 灵云:‘欲铸此像,恐铜更未足’。老人云: ‘但随铜更所在,不限多少。’忙灵等惊喜从之, 铸作圣像,及集村人更鼓,置于山上焉。
铁柱记云:初,三赕白大首领大将军张乐
尽求并兴宗王等九人,共祭天于铁柱侧。主鸟从
则知降梵释之形状,示象马之珍奇。铁杖则执于拳中,
金镜而开于掌上。
聿兴文德,爰立典章。叙宗祧之昭穆,启龙女之轨仪。广
施武略,权现天兵,外建十二之威神,内列五七之星耀。降临有
异,器杖乃殊,启摧凶折角之方,广开疆辟土之义。遵行五常之
道,再弘三□之基。开秘密之妙门,息灾殃之患难,故于每年二
月十八日,当大圣乞食之日,是奇王睹像之时,施麦饭而表丹诚, 奉玄彩而彰至敬。当此吉日,常乃祭之。更至二十八日,愿立霸 王之丕基,乃用牲牢而享祀西耳河。记云:西耳河者,西河如耳, 即大海之耳也。主风声、扶桑影照其中,以种瑞木,遵行五常,
第十一讲 南诏国与大理国 佛教考古(下)
《南诏图传》
《南诏图传》共有两个长卷。一卷是画卷, 纸本,设色。长约5.73米,高约0.3米。另一卷 是文字,详细说明画卷上的故事。绘画部分又称 《南诏中兴画卷》、《南诏中兴二年画卷》等。
第一章 流传经过及著录收藏情况
画卷卷首有清人张照于雍正5年(公元1727年)写
乃压耳声也。二者,河神有金螺金鱼也。金鱼白头,额上有轮。 蒙毒蛇绕之,居之左右,分为二耳也。而祭奠之,谓息灾难也。 乃于保和昭德皇帝,绍兴三宝,广济四生,乃舍双南之鱼金,仍 铸三部之圣众。雕金卷付掌御书巍丰郡长,封开南侯张傍,监副
大军将宗子蒙玄宗等,遵崇敬仰,号日建国圣源阿嵯耶观音。至 武宣皇帝摩诃罗嵯,钦崇像教,大启真宗,自获观音之真形,又 蒙集众之更鼓。洎中兴皇帝问儒释耆老之辈,通古辨今之流,崇 入国起因之图,致安邦异俗之化。赞御臣王奉宗信博士内常侍酋
步变为农业部落。这一部分绘画正是表现细奴逻父子躬
耕于巍山,画面上是“奇王”细奴逻之妻浔弥脚和细奴
逻之子、“兴宗王”逻盛之妻梦讳婆媳两人正往田间给
细奴逻父子送饭,路遇梵僧乞食。细奴逻躬耕遗址在今
巍山县城东南7.5公里的巍宝山麓的前新村。
传说村内篮球场就是细奴逻故居所在。明代文献也记
载有关于彝族支系“摩擦”当年随细奴逻迁徙到这里的传说。
飞三月之限,树叶如针之峰,奕叶相承,为汝臣属’。
授记讫,梦讳急呼耕人奇王蒙细奴逻等云:‘此有梵僧,
奇形异服,乞食数遍,未恻圣贤。今现灵异,并与授记,
如今在此。’奇蒙细奴逻等相随往看,诸余化尽,唯见
五色云中,有一圣化,手捧钵盂,升空而住。又光明中
仿佛见二童子,并见地上有一青牛,余无所在。往看石
上,乃有圣迹及衣服迹,并象马牛踪,于今现在。后立
于该文系英文论文,国人很少知道。
1954年,向达在《南诏史略论》里谈了对画卷年代的 意见。1963年,李霖灿有《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 究》专论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专刊之九。 由于当时关山阻隔,两岸学界不相往来,大陆学者不知 这篇宏文。1978年,中华书局出版徐嘉瑞《大理古代文 化史稿》一书,发表画卷黑白照片,使大陆学者首次目 睹画卷风彩。
铁柱上飞憩兴宗王之臂上焉。张乐尽求自此已后,
益加惊讶。兴宗王乃忆,此吾家中之主鸟也,始
自忻悦。
第七化,全义四年己亥岁,复礼朝贺。使大 军将王丘佺、酋望张傍等部至益州,逢金和尚云: 云南自有圣人入国授记,汝先于奇王,因以云南, 遂兴王业,称为国焉。我唐家或称是玄奘授记, 此乃非也。玄奘是我大唐太宗皇帝贞观三年己丑 岁,始往西域取大乘经,至贞观十九年乙巳岁,
无有恡惜之意。
第三化,浔弥脚等再取耕饭家内,送至巍山顶上,
再逢梵僧坐于石上,左右朱鬃白马,上出化云,中有侍
童,手把铁杖。右有白象,上出化云,中有侍童,手把
方金镜。并有一青沙牛。寻弥脚等敬心无异,惊喜交并,
所将耕饭,再亦施之。梵僧见其敬心坚固,乃云恣汝所
愿。浔弥脚等虽申恳愿,未能遣于圣怀。乃授记云‘鸟
青牛铸此其因也。
第四化,兴宗王蒙罗盛时,有一梵僧,来
自南开郡西澜沧江外,兽赕穷石村中,牵一白犬,
手持锡杖钵盂,经于三夜。其犬忽被村主加明王
乐等偷食。明朝,梵僧寻问,翻更凌辱。僧乃高
声呼犬,犬遂嗥于数十男子腹内。偷食人等,莫
不惊惧相视,形神散去。谓圣僧为妖怪,以陋质
为骁雄。三度害伤,度度如故。初解肢体,次为
为龙犬,生于奇王之家也。瑞花两树,生于舍隅,四时
常发,俗云橙花,其二鸟每栖息此树焉。又,圣人梵僧
未至前三日,有一黄鸟来至奇王之家,即鹰子也,又于
兴宗王之时,先出一士,号曰各郡矣,着锦服,披虎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