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汇报人:2024-01-08•白族文化概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概念•白族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目录•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析•结论: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实践意义01白族文化概述白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白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白族文化起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文化的起源与历史白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字为载体,传承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白族文化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如白族三道茶、白族刺绣、白族民歌等。

白族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白族文化在白族社区中发挥着凝聚人心、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

白族文化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产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白族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白族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0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包括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人格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和塑造,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与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点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即价值的存在和表现是客观的,但对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却带有主观性。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即价值既体现在个体思想、行为和人格的塑造上,也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上。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即价值的存在和表现是现实的,但对价值的追求却是理想的,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作者:沈义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沈义淑(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摘要:本主是白族村落的保护神,它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本主是白族居民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白族居民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关键词:大理;白族;本主;信仰;崇拜中图分类号:B9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2-0045-02大理白族本主崇拜已有很长的历史,今天,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不但没有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而削弱,相反,它还呈现出了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白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本主庙,而村民也不同程度的信奉本主,因为,人生有必要选择一种崇拜来作为一种精神需要,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白族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自觉地选择了本主崇拜,并在本主信仰的浓厚宗教氛围中,把自然神、佛教神、道教神、英雄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的内容吸收进来,把各种神调和到一起,让他们和平共处,共同为本民族的各种需要服务,于是产生了极具民族特征的白族本主信仰。

一、本主信仰的基本内容“本主”也叫“本境土主”,它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村社神”,它往往是一个村落或由几个村落组成的某些地区的保护神和主宰神,它既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也对居民进行佑护。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只求保佑现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幸福的功利性因素,使本主信仰的主要崇拜对象是对人民做过好事、促进了本民族社会发展的人物,或是其道德情操受到人们敬仰的英雄,因而,本主崇拜的主要内容便演化为圣贤崇拜,即具备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或有大德大智慧之人,都在圣贤之列,他们都是白族崇拜的理想人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居民给圣贤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只要具备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无私无畏、见义勇为等品质的人,都可以作为圣贤来崇拜。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所有的圣贤之人,其前身要么是天上的“星”(天神),要么是地面的“精”(修炼得道的兽类),这样,圣贤就被神格化了。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第一篇:大理白族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

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

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

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

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

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

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

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

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

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

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

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

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

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

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

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罗凤等;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白族简介资料

白族简介资料

05
白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
白族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
白族绘画的特点
• 白族绘画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绘画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白族雕塑的特点
• 白族雕塑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雕塑注重形象的表现和材料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立 体感
白08族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 白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 提高 • 白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白族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调整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 建立健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提高保护水平 • 加强对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推动传承工作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 通过教育、培训、传承基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等,拓宽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白族的历史发展
• 唐朝时期,白族建立了南诏国,统一了云南地区 • 宋朝时期,大理国取代了南诏国,白族文化进一步发展 • 元朝时期,白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白族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 融合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白族文化的特点
• 白族文化融合了汉族、藏族、彝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 白族文化注重家庭、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 白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凡是到过大理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十分奇特而又有趣的白族文化现象,这就是当地白族人崇拜的本主教。

而据白族人之言,“本主”就是村社的保护神,意为“我们的主人”,系“本地福主”或“本境土主”的缩称。

据历史记载,白族的本主崇拜文化始于南诏(唐代)时期,不仅源远流长,而只要是白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本主。

所以,大理州亦有“本主王国”之称的美誉。

大理的白族人信神,这是我到大理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受很深的一件事。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本主教、佛教、多神崇拜等几种。

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白族地区,也有极少数人信仰。

但是,本主教是白族所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通常称为本主崇拜。

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为“武增”,又多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称呼。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

从白族人意识中所认定的本主的社会功能来看,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居民生死祸福之神。

白族人认为本主能护国佑民,保佑人们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白族地区、每个大一点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

庙堂甚多供奉繁杂常是一庙多主,这其中有洋有土,有神有人,有将有相,还有打猎的勇夫。

其还有数之是猪狗马牛等动物,乃至人与神类结合的本主。

本主崇拜是全世界上千个民族中,白族所特有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而在众多的本主中,却有一位人物列为中央本主,处于整个本主之上。

这位本主名叫段宗膀,在本主王国里,他享有“中央本主”、“建国皇帝”及“五百神王”等众多贵称。

段宗膀为南诏王晟丰佑的一名大臣,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缅甸国因受到周边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侵略,国之将亡,屡向南诏求救,晟丰佑派段宗膀率兵南下援缅作战,最终把狮子国军赶出了缅甸。

缅甸国王为感谢南诏王的救助,在段宗膀班师回国之时,特把自己的一件国宝(金铸龛佛)交段宗膀转呈南诏王。

再说,其时南诏国由王嵯巅摄政,自从王嵯巅弑劝龙晟后,虽立晟丰佑为王,朝中大权却由王嵯巅独揽。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传统的白族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而本主崇拜在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研究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白族本主崇拜概述白族是传统的土著民族,其信仰系统中有本主、鬼神、妖怪、家神等,其中以本主最为重要。

白族传统认为本主是大自然力量的体现,是整个族群的精神领袖。

在白族文化中,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当然也包括了神佛鬼神,人们相信本主是无处不在的,不仅能使日出日落,还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传统的白族人相信,本主能够惠及众生,而本主的信徒和神仆可以传达出人们的意愿。

在如此伟大的神明面前,白族人们普遍强调自我牺牲、守纪律、敬重神明、与人和谐相处等一系列道德观念。

本主崇拜也成为了白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1、自我牺牲白族人尤其注重的是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应该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在白族文化中,这种牺牲精神是在岁次欢龙节期间最为突出的,其次就是本主钟摆节和妈祖节。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互相慰问,凝聚集体的凝聚力。

在白族地区的多处墓葬中,也可见到巨大的牲畜、美酒等供品,这充分说明了白族人将自己的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

2、守纪律在白族文化中,守纪律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它包括遵守神明设下的规矩,遵从人伦关系等。

其中,遵守神明设下的规矩尤其重要。

在白族传统中,神祇的命令是绝对的,人们必须遵从,否则将面临惩罚。

因此,白族人通常非常守纪律,遵循神明的教诲和命令,从而保持了人们互相之间的和谐与友爱。

3、敬重神明在白族的道德体系中,敬重神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白族人认为,只有通过崇敬比自己更高的神明,才能获得快乐和平静的生活,同时也能安抚自己的内心。

在白族传统中,神明通常象征着力量、智慧和公平,他们看着世事如梦,执着于自然法则。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特征探析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特征探析

文化认 同的实质在于反省 自我 ,在接受他者 的 同时需要 保 持 自我 文化 的个性 ,这样 才 能更 好 地促进 民族文化的发展 。南诏大理 国时期随着 白 族文化与汉文化交往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扩大 , 白
族逐 渐 形 成开 放性 与 民族性 辩 证统 一 的文化认 同
路径 ,其中教育是 白族文化认同发展的一个重要 动因, 正如 白族学者赵寅松所言 : “ 开放带来发展 , 重视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 ” [ 1 ] 8 0 那么 ,
总之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鼎盛寺庙成了学僧侣掌握知识他们既念佛经也读孔孟之书释儒相互融合?瑜伽邹鲁成为一体?18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在这种?释儒?交融的佛寺教育影响下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的双重熏陶这无疑有利于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复合基因?的生长发育能使其出于生存的需要而积极寻求发展之路接受发达于己的他文化来改造自我同时又能在吸收的过程中对他者或他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与本民族文化加以综合从而创造性提升本民族文化发展水平
田 夏 彪
( 大理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大理 6 7 1 0 0 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性与 民族性 的辩证统一 , 形成这一文化认同个性 的 白族教育具有 以
下特征 : “ 开放、 包容” 的教育人文环境 ; “ 儒、 释、 道、 ‘ 土” ’ 兼具的多元教育 内容 ; “ 释儒 ” 结合 的交融教育形式 ; 制度 教育 与习
俗 教育并存 的教 育形态 。
关键词 : 南诏大理 国; 白族 ; 文认 同; 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 : K 2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8 6 6 6 ( 2 0 1 4 ) 0 1 — 0 0 8 1 — 0 5
An An a l y s i s o f Ed u c a t i o n a l Fe a t u r e s o f Da l i Ba i Cu l t u r e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的“孝”意识探析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的“孝”意识探析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1 月中 g2 期 总 ̄ gs 4 8 期
大理 白族本主信仰 中的 “ 孝’ ’ 意识探析
3 )
【 摘
要】 本 主崇拜是 白族具 有特 色的 宗教信仰 ,蕴含 着 白族传 统道德观 念 ,孝 意识是其 重要 的体 现 ,基 于 “ 孝 ”意
识 演延 的 多种道德规 范是 白族传统道德规 范和观 念的重要组成部 分。 当前传统道德体 系解体 ,适应 现代 化的道德体 系尚未形 成 ,探析 白族本主 崇拜 中的孝文化 ,对 于我 国转型时期 少数 民族的道德 建设有 着重要 的意义。
【 关键词 】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意识
本主 崇拜是 白族 独特 的 民族 宗教 信仰 ,本主崇 拜经 过 长 期 的发 展 已成为 一种宗 教文 化 ,本 主文 化蕴 含的道 德规 范 和观念 是 白族传 统 民族 道德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它是 白族 先 民在 生产生 活 中与 自然抗衡 、与其 他 民族文 化交织 碰撞 融合 的产物 。 本主的形成、发展过程 本主 ,即本境之主 ,是 白族某一 自然村落或某一地域 的 保 护神 。本 主崇拜源于原始神社崇拜和农耕祭祀 ,形成 于南 诏 时期 ,在南 诏大理 国时期成 为白族的一种 重要宗教 信仰 。 本 主的发展经历了 自然崇拜 、龙神崇拜 、人神偶像崇拜三个 阶段。 “ 思想 、观 念 、意识 的生 产最初是 直接与人 们的物质活 动 ,与人们 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 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人 们 的想 象 、思维 、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 动的直接 产物。表现在某一 民族 的政治 、法律 、道德 、宗教 、形 而上 学 等地语 言中 的精 神生产也 是这样 ” 。 由于经过 长期 的生产 实践 ,民众的积极参与 ,本 主信仰 已经 由 自然宗教 过渡为具 有 世俗性的人为宗教 。本主文化在漫长 的发展 中 ,深受儒佛 道三教的影响 。白族先 民将儒佛道 中有利 于民族发展团结的 因素吸取过来整合在本 主文化 中 ,这也是 白族 文化 发展 中独 具特色的 “ 文化重叠”现象 。 尽孝是 白族 人民的传统 美德 ,白族人 民对 “ 孝”历来都 很重视 ,孝文化更是本主文化的重要 内容。 二、本主中的 “ 孝 ”内涵的形成及 其表现形式 ( 一 )本主 中的 “ 孝” 内涵的来源 1 . 孝子本 主故 事。 孝子本主的故事为白族 人民广为传颂 , 从 中可以看 出 ,孝 子本 主都 是来源 于 白族先 民尽 孝 的典 范 , 人们将这些孝 子奉 为本 主 、歌颂他们的孝行 ,表明 了白族人 民对孝道 的重视 与推崇 。白族人 民创造 了孝子本主 ,也是孝 观念 的接受者和积极 的参与者 。 2 . 儒佛道 的影 响。儒佛道三教文化 的传人 ,尤其是儒家 文化 ,对本 主文化 孝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 的影 响。白族人 民 并不反对多教 同时信仰 ,在很多本主庙 中,佛教 的代表观音 与本主 同在一庙供 奉被信徒拜祭 ,这在其他地方 的宗教信仰 中是很 少见 的。“ 洱 源凤羽 三教宫 ”反 映了儒佛道 在 白族地 区的融合 。 3 . 统治者 的提倡 。南诏 大理国时期 ,统治 者采 用 “ 以儒 治 国,以佛治 心”的政 策 ,对儒佛在 白族地 区的传播起 到了 巨大 的作用 。加 之汉 民大量涌人屯边开垦 ,不仅 为白族孝 主 题奠定 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 ,更为 民间孝 主题 的形成 与发展增 加 了新元 素。各代统治者的政策不仅加强 了中原地 区与边疆 少数 民族 地区的联系 ,还增进 了中原文化 与少数 民族 文化之 间的交流 ,带 动了少数 民族 地区的发展。 ( 二) 本主孝文化的表现形式 本主孝文化 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如下这些 : 祭祀本主 的盛 会、 娱神娱人的活动 。与此 同时 ,以本 主为核心 的祭祀活动 、 本主庙 、各种文化载体 ,构成 了本 主孝 文化体 系。本主孝文 化也 为民间的孝文化作 品提 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 三、本主孝意识 的演延形态 孝意识是基 于血缘 关系而生的一 种认 同意识 ,随着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h1 --
--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Fra bibliotek题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哲学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大理白族文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进一步吸收包括滇、爨、中原、荆楚、巴蜀、吐蕃和印度等各种文化,并在大理境内各部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白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南诏大理白族文化。遗留至今的《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一、《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南诏德化碑》立于南诏赞普钟(阁逻凤)10年,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全碑共刻有5000余字。它由南诏数十名主要文武官员所共立,因而得到国王阁逻凤的赞同和认可。《兴宝寺德化铭》是大理国王段智兴元亨二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由杨才照所撰刻。1.1宇宙本体论《南诏德化碑》开始就说说:“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这是说,天地最初由清浊二气所成,万物由阴阳演化而生,所有的山川河岳,都是按照高低大小、远近纵横、错落有致地排列。《兴宝寺德化铭》开篇说:“盖闻率性之谓道,妙物之谓神。混成天地之先,独化陶均之上。体至虚之宅,无毒无门,运不隅之方,何固何执。”其中,“率性”、“妙物”、“混成”、“独化”、“陶均”等都带有明显的当时汉文化印记。接着,《兴宝寺德化铭》又对本体之“道”的形态及运动进行了说明:“未尝不出入五物,谁恻至变之端;同流六虚,旁行大衍之数。知太始者,由之揆务;作成物者,宗之至能。形象分而变化斯章,动静常而刚柔乃断。”“道”由于贯穿于金木水火土五物,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运动变化的极至,由于它的运动变化和易卦的六爻相符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大衍之数进行预测推演。1.2天命观思想《南诏德化碑》说:“王,姓蒙,字阁逻凤,……应灵杰秀,含章挺生”,这是说南诏王阁逻凤不仅禀承了先天灵气,而且具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造诣,是西南的俊杰。又说:“(阁逻凤)日角标奇,龙文表贵。”阁逻凤左额隆起,身有龙纹,一派帝王贵相。这里把阁逻凤描述为具有帝王之相,一方面是为蒙氏取得统治地位寻求理论依据,试图用天命来说明。《兴宝寺德化碑》第二部分是对高踰城光的品德、才干和政绩进行赞颂的。也充斥着天命观的思想在其间,如碑文说高踰城光“天质自殊,龙章特异”,“积刚柔之粉德,钟岳渎之休灵。清明在躬,鉴澄波之千倾;风神绝俗,挺匡岳之万寻。”高踰城光天生就和其他人有区别,其身上有着龙的后代的异象,他的一切美德和才能是上天赋予的。所以他从小就具有了不起的气质和仁义道德,正所谓“夙蕴风云之气,早实仁义之怀。” 1.3政治伦理原则《南诏德化碑》在阐述其宇宙本体论和自然规律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其政治伦理原则。认为:“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故知悬象着明,莫大于日月;崇高辨位,莫大于君臣。”这里碑文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不可僭越的政治伦理原则,君臣关系不是任人的意志而随意更改的,而是和自然秩序一样具有其客观性。《兴宝寺德化铭》中也反映了部分政治伦理思想,如在评价高踰城光及其家族政绩时,碑文说:“不意蝇玷成暇,南箕自远。乃与兄牧公及先君诸臣等议曰:‘大义不可无方,至忠不可无主’,惟其平国大宰,定远将军;‘君臣之义最高,叔侄之分尤重’,不异霍光辅汉,姬旦匡周。盛衰惟终,安慰同力,在我子孙后嗣。弃兹历世垂休,孤立一隅,介于大国,岂不谓事之末乎?然狐犹首丘,葵能卫足,不忘本也。姑可忽诸?乃与中国形成,独兴庙计。自此,散从释衡,缩甲抑战,公兄弟之力也。”在这段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处理君臣关系的原则,一方面是大理国作为地方政权的内部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是大理国与大宋之间的君臣关系。这是大理国的战略决策,当然这也受到儒家政治伦理的影响。二、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特点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南诏至大理国,白族先民对汉文化的接受更为全面,受汉文化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加深,同时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结合本土文化而由此形成的白族独具的“释儒”文化,建立开明的政治体制和开放的经济格局,并对唐宋政权归化和对内地汉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唐宋时期,云南和川西南地区为南诏和大理国所统治。在南诏大理国统治下,洱海、滇池等农业地区的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为当地文化的迅速深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以白蛮和乌蛮为主体建立的南诏、大理政权,实现了云南和川西南的局部统一,并通过交流和战争与外界发生了密切关系,为吸收其他文化成分及文化的交融准备了有利条件。在白蛮、乌蛮文化不断发展的继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作为白族主流文化的南诏大理文化。大理国学习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继承南诏儒学的传统之外,更多地吸收了佛教文化。南诏时期,佛教早已传入,并开始盛行。如南诏“开三教”中,就有佛教。到了大理国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在宫廷设立专门管理佛教的机构,任高僧为国师,使得佛教思想成为大理国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佛教在云南大理地区的传播,主要是以洱海周围为中心遍及白蛮地区的白蛮阿吒力教,简称“白密”,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密宗已形成密宗瑜伽部的信仰。白族密宗是外来佛教和白蛮原有宗教相融合的产物,是在吸收了唐代汉地密宗和印度密宗基础上白族化了的佛教密宗。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加之南诏大理国上下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倾慕,南诏大理国政权主动臣服、归化于唐宋政权,对中原以儒家为首的封建汉文化有极强的认同感。如异牟寻继位后,“每叹地卑夷杂,礼义不通,隔越中华,杜绝声教”。南诏王室一直沿用父子连名制,但到了异牟寻以后的南诏王劝丰佑,则“慕中国,不肯连父名。”所以,南诏王朝“既御厚眷,思竭忠诚,子弟朝不绝书,进献府无余月”。希望这样的臣属关系可以常此以往。大理国上层也一直希望与宋朝保持臣属关系。据李攸《宋朝事实》载,段氏大理国政权曾连年派其所属当地邛部、两林川首领由西川向宋廷进贡,宋王朝也特意在大渡河上建造大桥,“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参考文献:《南诏德化碑》现存云南省大理市太和村。《兴宝寺德化铭》现存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文化馆。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