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时期云..

合集下载

昆明地名由来

昆明地名由来

吹箫巷:这条位于盘龙江边的巷子,在今天听着很“邪恶”,其实早在明清它就存在,因为这里曾有艺馆戏园,常飘出美妙的箫声,才得此名。

想想看,这可曾经是条风雅的巷子!人民东(西)路:今天说是文革所改名,非也。

它原是沿鱼翅河的一条石板路,因通往迤西,称为西关外大道,1958年填平河道,拓宽路面,取“人民事业兴旺发达”之意,得名“人民西路”。

大(小)富春街:因明末清初从江南迁居昆明的人聚居此地,想念家乡风景如画的的富春江而得名。

要知道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画的也是富春江!珠玑街:以前是买活猪的市场,称为猪集街,1944年,因名字太难听,猪市已经搬离,经过登报征求意见改名,后取《楚辞-七谏-谬谏》中“玉与石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而得名,意为珠玉荟萃,美丽之地。

三合营:明代的军屯营地,辛亥革命后将城郊的焦家营,赵家营,波转湾三村的人合为一村,迁居至此得名。

文林街:因为明清时贡院(云南大学)在此,考生多经此地,“文人如林”而得名。

这条街也算是最具传承精神的街道了,今天这里依旧文艺青年如织就是证明!文化巷:古为荒地,以前称“寻麻地”,50年代院校扩建,成为连接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云师大),昆工的师生往返通道而得名。

北京路:原为太和路,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云南从此有了出省铁路,此路两端都是火车站,取“边疆连北京”之意而得名。

五里多:并非象“八公里”、“三公里”一样是代表距离,而是来自于蒙古语“斡耳朵”,意思是衙门和行营,因为元朝时梁王离宫在此,驻扎着蒙古军队而得名,后转化为“五里多”。

普吉:来自彝语。

普为庙,吉为岔路口。

此地是昆明通往沙朗和禄劝的路口因旧时有庙在此而得名。

马洒营:这个地名跟明代的屯兵制度有关,其实昆明地名很多叫“营”的都和这个历史有关。

马洒营据说是因为屯兵的士兵后来开始中马桑树而得名。

豆腐营、金刀营等也都以屯兵的士兵们后来所从事产业有关。

桃源街:此地历史上曾有一片桃林,清光绪年间,昆明县令谢幼侯府地在此,刻对联于门“曾经沧海难为水,寻得桃源好避秦”,后来此地便叫桃源口,后打通道路,便称桃源街。

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汉文化的传播

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汉文化的传播

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汉文化的传播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陆韧内容提要:明代云南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是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在云南社会广泛勃兴。

所谓知识分子士绅阶层,主要指依靠儒学教育获得知识,在地方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乡绅士人群体,以及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官宦士人群体。

在明代以前云南与全国其他地方在社会结构上最大的差异是云南不存在独立的知识分子士绅阶层。

直到明代汉族移民的大规模进入云南,以及传播汉文化为主的各类学校遍及全省各府、州、县及乡村,科举在云南正式实行等,促使云南各个阶层及各民族部分子弟都能入学接受教育,或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从而跻身于“士绅”的行列,成为独立于云南社会的原有的其他阶层并引领云南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促使云南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标志着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这是明代云南社会重大变革的特征之一。

关键词:明代士绅阶层移民汉文化传播明代,云南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莫过于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在云南社会广泛勃兴;汉文化的传播与大规模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是明代云南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兴起的重要原因。

而以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兴起为标志着云南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升,边疆社会的进步和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一、明代以前云南的社会结构明代以前云南社会的结构与中国内地有较大的差异,最主要的差异是缺乏中原内地早已形成,广泛存在,而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士绅阶层。

所谓知识分子士绅阶层,主要指依靠儒学教育获得知识,在地方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乡绅士人群体,以及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官宦士人群体。

知识分子士绅阶层的形成必然与儒学传播、学校教育的兴起相辅相成。

当然,严格地说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在云南社会出现很早,但直至明代以前,都没有形成云南社会广泛存在的主要阶层之一。

因为,自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云南建学,必定就有一些人通过学校学习,成为这一阶层中的一员。

唐代,云南在南诏政权统治时期,云南仍然没有普遍设置学校,儒学教育与文化的传播,基本上为南诏王室所把持。

大理国的历史发展

大理国的历史发展

大理国的历史发展大理国(938-1253)大理国(937年-1254年)是位于中国云南周边地区由白蛮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权。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大理国于937年由段思平灭南诏建国。

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国号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1]。

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2]。

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详细大理国国君1,太祖神圣文武皇帝段思平,年号文德、神武,公元937年至公元944年在位。

公元937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

2 ,文经皇帝段思英,年号文经,公元944年至公元945年在位。

皇叔段思胄争位,被废帝为僧,法号宏修大师。

3 ,太宗慈武皇帝(文武皇帝)段思胄(良),年号至治,公元945年至公元951年在位。

4 ,广慈皇帝段思聪,年号明德、广德、顺德,公元951年至公元968年在位。

5 ,应道皇帝段素顺,年号明正,公元969年至公元985年在位。

6,昭明皇帝段素英,年号广明、明治、明统、明圣、明德、明应,公元986年至公元1009年在位。

7,宣肃皇帝段素廉,年号明启、乾兴,公元1010年至公元1022年在位。

8 ,秉义皇帝段素隆,年号明通,公元1022年至公元1026年在位。

9 ,圣德皇帝段素真,年号正治,公元1026年至公元1041年在位。

10 ,天明皇帝(炀皇帝)段素兴,年号圣明、天明,公元1041年至公元1044年在位。

因荒淫背废,立太子曾孙段智思之子段思廉为帝。

11 ,兴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年号保安、正安、正德、保德、明侯,公元1044年至公元1074年在位。

12 ,上德皇帝段廉义,年号上德、广安,公元1075年至公元1080年在位。

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为广安皇帝,年号德安。

云南县(郡、府)节度洱海卫到祥云县的演变

云南县(郡、府)节度洱海卫到祥云县的演变

云南县(郡、府)节度洱海卫到祥云县的演变云南县始建于公元前109年。

云南县的设置有众多说法。

普遍之说是因汉武帝梦见彩云现于南中,而追梦才设置云南县。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缺缘由。

汉武帝当时在边垂蛮夷之地设置云南县,缘由何在。

要弄清因果我们必须从历史缘由进行追寻。

早在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挟击匈奴,以打开通向西域的交通道路。

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受到匈奴的阻挠。

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长达11年之久。

为劝降张骞,匈奴为他成家,娶匈奴女子为妻。

这些并未动摇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张骞自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告: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到蜀布、邛竹杖,这种蜀布、邛竹杖是蜀郡(四川)商人从“西南夷”运往身毒(今印度)而转卖至大夏的。

大夏等国“多奇物”,且“慕中国”,但“患匈奴隔其道”而不能与中国往来。

张骞说:“要通大夏,由西北羌中危险多,常受匈奴的阻碍;由蜀郡的“西南夷”往身毒转北,则路径直,又没有象西北受匈奴那样的威胁。

于是,汉武帝便派使臣四出“西南夷”,寻求通向身毒(印度)的道路。

派出的使臣虽受滇西昆明族等部落的阻碍而不曾寻求到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但归来时,却把在滇国所见到的情况,向汉武帝禀告,盛赞滇国的富饶,这就加快了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决心。

同时也向汉武帝报告“西南夷”有大海(洱海),要开发“西南夷”必须要有水军。

汉武帝在当时的都城修筑“昆明池”演习水军。

因此,才有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典故“汉习楼船”。

直到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巴蜀的军队由王然毅、郭昌率领以武力征服“西南夷”,他们首先击灭了滇东北的劳浸、靡莫(在今曲靖地区),滇王降汉,受封赐滇王印。

此后汉王朝在统治之地设益州郡,领二十四县,云南县(祥云县)为其中一个县,其范围相当于今祥云、弥渡、凤仪、宾川,县治设在今祥云县云南驿一带。

为给该地取一个县名,汉武帝不断思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才出现了彩现云南之说。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二:云南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二:云南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二云南省何宗海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长江上游。

“云南”作为地名,最初出现在西汉,只是一个县名,三国时为郡名。

唐代封南诏王为云南王,成为了南诏国的代称。

元代设立云南行省,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

因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亦因境内有滇池,别称滇。

先秦时属滇国。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滇池县(县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开辟五尺宽的道路,称作五尺道,从蜀到滇(今四川省宜宾市至云南省曲靖市)。

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置益州郡,下辖24县,治滇池县。

东汉时置永昌郡,治不韦(在今云南省保山县北)。

三国时蜀汉分置建宁、兴古、云南、永昌诸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境内被称为南中。

东晋,爨(cuàn)琛及后世在昆川(在今云南省曲靖市)称王400余年。

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姚州(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县北);太宗贞观6年(632年),置戎州,治僰道都督府(在四川省宜宾市西南);玄宗时,置36羁縻州(羁縻是历史上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州、县实行的一种自治制度,和朝廷睦邻相处,不加干涉),辖137县,后增至92州;开元26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云南建立南诏国。

南诏国所辖地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

相传10代国王,先后统治长达200年,直到后晋高祖天福2年(937年),被段思平联合37部所灭,建立大理国。

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大理国归宋后,段和誉受封为大理国王。

元宪宗3年(1253年),元军灭大理国。

从唐玄宗开元26年(738年),南诏皮逻阁统一六诏至元宪宗3年(1253年)大理国灭亡,这一历史时期被统称为南诏时期,共历时516年。

元世祖至元4年(1267年),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省会由大理(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迁至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

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年),灭元梁王,置云南布政使司。

清代置云南省;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追捕永历皇帝于缅甸,押赴昆明被绞死。

云南大理历史简介

云南大理历史简介

云南大理历史简介
大理古称“太和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丰满、宁静的城市,
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滇池畔。

此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历史悠久,曾经是南诏、大理国、元代远华行省等重要政治中心。

其中,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号为越南,代表了大理历史的划时代意义。

大理历史上最显著的是大理国,始建于8世纪。

公元937年,大
理国盛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之一阮福极为吴后赐号大理国王,开启了大理国的历史。

自此,大理国的政治、文化与宗教在几百年的
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487年明朝攻占大理,结束了大理国的历史。

此后,大理成为了云南各民族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的中心之一。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市风光旖旎,被誉为“天下大
都市第一景,万国照片第一名城”。

如今,大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
游胜地,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纳凉观光,感受这座辉煌文化都
市的独有魅力。

阿嵯耶观音像赏析

阿嵯耶观音像赏析

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滇密”阿咤力教崇拜的主要圣像。

阿嵯耶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圣”,意为“圣”观音。

又因多产于大理国时期,也称“大理观音”、或者“云南观音”、甚至称“建国观世音”。

这类观音成为滇密中比较有特色的观音。

南诏、大理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要道,佛教随之传入境内,内地传入汉传佛教、西藏传入藏传佛教、东南亚传入上座部佛教,形成了各派并存的局面。

在唐初期,骠国梵僧北上,经吐蕃而至开南,他携带观音圣像来到南诏地区传教,传教过程中,战胜了当地的巫教,创立了阿吒力教。

阿吒力教为佛教密宗,阿吒力是梵文的音译,即为“阿嵯耶”的同音异写。

当时南诏借助了阿吒力教的力量,并在唐朝的扶持下统一了西洱河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授皮罗阁为云南王,建立了南诏国,并把阿吒力教视为国教,宋元以来尤盛,众僧不断铸造观音圣像作为供奉的对象,这就是流传最广的阿嵯耶观音形像。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攻灭大义宁国,改国号大理,建立大理国。

大理国(937-1253年),是与历史上所称的五代和宋元相始终的以白蛮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

由于开国皇帝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流行佛教,被皇家视为国教。

因此,在大理国三百多年统治期间,阿嵯耶观音仍然是王室崇敬信仰的主要神祗。

大理国从段思平立国,至第十八代王段兴智为元世祖所灭,共二十二主,由于政治或宗教的原因,有九位国主禅位为僧。

可见大理国自段思平至段智兴243年间佛教之盛况。

在《南诏图传》及《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亦绘有此观音,称为“真身观世音菩萨”(图1)、“易长观世音菩萨”,并以绘画的形式叙述了阿嵯耶观音变化为梵僧到大理传播佛教,点化细奴罗建立南诏国的故事。

《南诏图传》(又名《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所绘观音幻化故事共九段,每段代表一化。

第六化和第七化,表现南诏王中兴皇帝(897-902年)礼佛仪式(图2),第七化则表现一老人怀捧阿嵯耶观音像,正在“铸圣像时”的情景(图3)。

云南驿:行走在路上的历史

云南驿:行走在路上的历史

云南驿:行走在路上的历史谈到云南的古代交通,就让人联想到既保留有“云南”地名概念,又能体现交通内涵的云南驿。

云南驿,位于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因元明清三代设置驿站而得名。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现于白崖,遣使迹之至此。

”及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云南县,云南驿始为县治驻地。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置云南郡,郡治亦设云南驿,云南驿成为郡治与县治的同驻地,作为滇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达358年。

南诏时期,在云南驿设云南赕并设置军事机构云南节度,此后的四百多年间,云南驿一直是南诏国及大理国的云南赕治驻地,元政府在云南驿设置云南州,当时的云南驿是滇西第二大治。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县治由云南驿迁往洱海卫城南,另筑新城于今祥云县城,结束了云南驿从西汉至明初近1500年间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县、郡、州、赕或军事管理机构节度所在地的历史,民国七年(1918年)。

因省县同名始改称祥云,但是云南驿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

“云南县”一名改作“祥云县”以后,唯有“云南驿”把“云南”一名保留至今,时间跨度达2100多年。

通过云南驿达成的云南古代对内、对外交通线路,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条,即西南丝绸古道、茶马古道、邕州(买马)古道和滇黔普安道(随时代发展变迁,也有在这些古道上衍生的因运输物品的增加或改变得以命名的古道)。

这座小镇,可谓见证了千年古道承载的云南对外交流的辉煌历史。

西南丝绸古道2300多年前,早在张骞尚未凿通西域、开辟西北丝绸之路以前,西南的先民们就已开发了一条自四川成都至滇池区域,经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远达印度的“蜀身毒道”(身毒是印度的古称)。

由于它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发现了原产于四川的筇竹和蜀布,它们是经蜀身毒道到达印度、阿富汗,再辗转运抵西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巍山古城
南诏国形成
• 蒙舍诏自高祖细奴逻(在位26年)后,又 历经了世宗逻盛炎(在位38年)、太宗盛 罗皮(在位16年),到了云南王皮罗阁后, 蒙舍诏己日渐强盛起来。 • 这时南诏在皮罗阁统制下,实力最强,开 始了一统六诏的打算。
第一步:统一六诏,建南诏国
• 唐王朝也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鼎力支持南诏统一各 部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的 白蛮诸部,取代了“白子国”,并灭了其它五诏,统一了 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理市 南)。 •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是唐朝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步骤,既为 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在云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 的影响,也为白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为嘉奖南诏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的功勋,唐玄宗于公元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册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经唐 玄宗允准,他又统一了六诏,唐玄宗进封他为“云南王”。
雄踞西南第一碑:南诏德化碑
十六大经典历史瞬间
• • • • • • • • • • • 两次天宝之战,命运的转折 交趾之战和北部湾海战 争议不休的英雄,世隆大帝 南诏建极盛世 南诏——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四强国 长和国皇弟郑昭淳的广州之行与南汉增城公主的大理情缘 段思平,大理国的缔造者 忍辱负重,复国中兴,段正淳的悲喜人生 段和誉之谜,从明君到高僧 大理:中华第九大古都暨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 大理王朝与蒙古帝国的九河之战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 8.通海都督:治于通海镇(今通海),相 当于今红河州、文山州地区。 • 9.会川都督:治于会川(原名会同,今四 川会理)。
六. 南诏的政治体制
• 1.最高首领是国王,称为“南诏” 。 • 2.南诏之下设清平官六人,从中推举一人为 “内算官”,设大军将十二人,与清平官 同列。分为诏亲大军将、大军将、军将三 等。 • 3.设“外算官”二人,由清平官或大军将兼 领。
三. 南诏归唐与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 4.点苍山会盟 •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始,崔佐时顺利到 达南诏都城羊苴咩。 • 正月初五, 南诏与唐朝双方在羊苴咩城附 近的点苍山神祠会盟。
三. 南诏归唐与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 评价:(1)点苍山会盟结束了西洱河之战 以来南诏与唐朝对峙隔绝四十余年的局面。 • (2)南诏重新归附唐朝,巩固并扩大了唐 在西南地区的统冶。 • (3)唐朝实现了断吐蕃右臂的战略,从根 本上改变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 动局面。
“西爨白蛮”文化
• 东汉以后,爨氏兴起。“西爨”继承了滇 文化,大量吸收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 以滇池和洱海为中心的西爨地区的经济生 活,到了隋唐之际“户口殷实”,“邑落 相望,牛马蔽野”,出现了以白子国为代 表的“西爨白蛮”部落。 • “西爨白蛮”文化发展成为南诏文化,南 诏文化又为大理国文化所继承和发展。
南诏大理文化之发展
• “滇文化”“西爨白蛮文化”“南诏文 化’“大理国文化”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 系。可以这么说,这几种文化既是云南先 进文化的代表和构成云南历史的主流,其 间又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和联系。
民族的大融合
• 在南诏王国兴起以前,云南各民族之间的 迁徙变动是不大的,主要各族尚保持其原 来区域。南诏兴起以后,始将云南境内的 各族大量迁动,以便于统治。 • 滇族自两汉以至隋唐之间,除有少数的向 外发展之外,其中绝大部分仍旧住在滇池 地区,而这一带也正是南北朝末期及隋唐 之间“西爨白蛮”的地区。
• 是中国西南边疆局部统一与中国统一多民 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 南诏大理国文化是云南历史文化中最闪光 的亮点。古往今来,它吸引了无数文人墨 客的目光,使多少名流学者流连忘返。 • “南诏大理之学,他日必将继敦煌学之后 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一、南诏的崛起
• 1.六诏的兴起 • “诏”的含义:一指酋邦首领,即“王”;一指 酋邦。 • 六诏及其地理分布: • 蒙舍诏:今云南省巍山县。 • 蒙巂诏:今云南省巍山县北部及漾濞县地。 • 邆赕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邓川,又称越澹诏。 • 浪穹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 • 施浪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青索乡。 • 越析诏:在今云南省宾川县。
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政治文化 之嬗变
南诏国历13代247年 657-902 大理国历22代316年 937-1253
• • • • • •
下关的风 上关的花 苍山的雪 洱海的夜(月) 风花雪夜(月) 大理,你一生不得不去的 • 2、南诏海上舰队与公元863年北部湾海战之迷 • 3、1000多年前连通印度洋—云南—太平洋国际大 通道的南诏海洋战略之谜 • 4、南诏——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四强国之迷 5、南诏王室后裔之谜 • 6、崇圣寺佛牙舍利之谜 • 7、小说《天龙八部》中段氏人物真相之迷 • 8、大理国帝王出家之谜 • 9、高氏三公子的抗蒙护国传奇及大理国灭亡时间 之谜 • 10、中华历史上唯一以“中国”为国号的政权— “大中国”之谜
2.唐朝与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
• 大约在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尺松赞建 立吐蕃王朝。 •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蕃成功地夺取 了安戎城(今四川茂县),唐朝陷于两面 受敌的危险境地。 • 巩固姚州都督府成为保卫唐王朝的全局战 略的重要措施。
3.南诏统一洱海地区
• 在唐朝支持下,蒙舍诏征服河蛮,兼并白子国。 •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蒙舍诏统一了洱海 地区。 • 在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的过程中,唐朝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
第二步:南诏东扩,消灭东爨
• 唐朝扶植南诏统一六诏的目的是欲借南诏的力量 抵御吐蕃,保证唐朝西南边疆的安全,而南诏自 己另有打算。 • 当南诏在力量薄弱时为得到唐朝的支持,便对唐 朝百般恭顺,及至完成对洱海地区的统一,力量 壮大之后,南诏乌蛮奴隶主们的扩张欲望便一发 而不可收,因此对其邻境进行了不断地、大规模 的战争。 • 南诏向外扩张的第一个目标是滇东两爨地区。8世 纪中叶,滇东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各部的经济已 很繁盛,部落人口众多,“邑落相望”,“牛马 被野”,对这片肥沃丰饶之地南诏早有夺取之意。 当南诏意欲得到两爨之地时,发生了滇东爨氏的 反唐斗争,为南诏夺取两爨地区提供了机会。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 • • • • • • • 十睑为南诏的首府直辖区域: 云南睑(今祥云云南驿)、品澹睑(今祥云县城) 白崖睑(又作勃弄睑,今弥渡)、 邆川睑(今邓川)、 蒙舍睑(今巍山)、 大厘睑(今大理喜洲)、苴咩睑(今大理古城) 蒙秦睑(今漾濞)、 矣和睑(今大理太和)、赵川睑(今大理凤仪)。
• 第一次扩展——统一诸诏唐初 • 第二次扩张——南诏的势力由滇西扩张到 了滇东天宝之前 • 第一,异地迁徙,使战败一方丧失其族群 势力赖以存在的条件 • 第二,禁闭部族首领,使群龙无首而可任 作调遣 • 第三,媾和联姻,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其对 政治权力的认同
二 .天宝战争
• 约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南诏兼并爨部,爨 氏在滇东的统治彻底崩溃。 •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阁罗凤出兵攻陷姚州都 督府,杀死唐云南郡太守张虔陀,攻取羁縻州三 十余个。 •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派遣三路大军合力 围攻南诏。 • 阁罗凤向吐蕃神川都督求援,论若赞分师入救。
三. 南诏归唐与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 1.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十月,南诏联合吐蕃, 计二十余万兵卒,分三路入侵剑南。南诏、吐蕃 军连连败绩,死者达八九万人。 • 2. 宰相李泌的战略计划 •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 则吐蕃自困。” • 3.郑回、韦皋在南诏归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 用。
蒙舍诏(南诏)起源
• 蒙舍诏(南诏)起源于巍山,蒙舍诏的始祖为舍 龙。存在细奴罗的乌蛮部落与张乐进求的白蛮 (河蛮)部落之争 • 公元649年,细奴逻壮大,蒙舍川地区的白子国 主“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不得不将王位禅让给 细奴逻,还把女儿嫁给细奴罗为妻,并“举国逊 之”,拥载其为王。巍山南部的最高统治者、蒙 舍诏的大酋长。 • 公元649年,细奴逻称南诏王,以巍山为首府。 公元653年,细奴逻敬服唐朝的高度文明,派子 逻盛炎赴长安朝见高宗,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唐 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从此南诏接受了唐朝 中央政府的领导。
二 .天宝战争
• 天宝十一年(公年752年)正月初一,吐蕃正式 册南诏为“赞普锺南国大诏”,南诏改元为 “赞普锺元年”。吐蕃赐给南诏金印,以其号 为“东帝”。 •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拟恢复姚州都 督府,再次被南诏击败。 •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将军李宓率领十余 万大军,第三次征讨南诏。西洱河之战以唐朝 的失败而告终。
• 1.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冬,南诏命王嵯颠发 动全国兵力,犯扰西川。 • 2.争夺安南。 • 3.寇扰西川。 • 4.和亲失败。 • 5.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 发动政变,斩杀了蒙氏家族的全部成员,建立了 大长和国,正式取代了南诏政权。
南诏国年表
• 公元654年(永徽五年),蒙舍诏张乐进求让位于为避仇 来到南诏定居的细奴逻。细奴逻即位后,遣子入唐为质, 以求得到唐的保护。 •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 •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廷册封南诏皮罗阁为 “南诏王”。 • 公元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南诏与唐朝使臣盟誓归 附。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 • 公元830年(文宗太和四年)底,南诏攻陷成都,大掠男 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 • 公元902年(唐天复二年),权臣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 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

碑亭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 1. 贞元十年以后的疆域: • 东部以今云南昭通、贵州遵义、贵阳与唐黔中郡 为界,东南以贾勇步(今云南河口)与唐安南都 护府为邻,南方与女王国(今老挝)接壤,西南 与骠国(今缅甸)交接,西面直至恒河南岸的摩 伽陀(今印度比哈尔邦),与天竺相望。 • 2.南诏的政治区划: • 樊绰《云南志》所记为六睑、八节度。《新唐书》 所记为十睑、六节度、二都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